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0, 37(04): 459-47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9039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7个蔷薇科HPL基因家族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蔷薇科HPL家族基因特性,在分子水平上为蔷薇科品种的研究和改良提供候选基因。【方法】用拟南芥HPL基因鉴定白梨、苹果、桃、草莓、西洋梨、黑树莓、梅七种蔷薇科物种的HPL基因,分析HPL基因的结构、保守域、系统进化关系、正选择作用、共线性关系和表达情况。【结果】鉴定确定了31个HPL基因,其中白梨6个,苹果4个,桃3个,草莓5个,西洋梨4个,黑树莓6个,梅3个;大多包含1个或3个内含子;系统进化树显示,HPL基因家族分为A、B和C 3个亚族;进化树上9个节点M0模型的ω都远小于1,平均数为0.174 8;梨、苹果、桃和梅HPL基因间存在较强的共线性关系;梨和苹果果实中检测到HPL基因表达。【结论】鉴定了7个蔷薇科物种共31个HPL基因,每个物种均不少于3个,正选择效应在HPL基因上作用明显。苹果的MDP0000424398、MDP0000225501和梨的Pbr041820.1为表达活跃的功能基因。梨主要表达的HPL基因属于C亚族,苹果主要表达的HPL基因属于B亚族。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1, 38(06): 871-883.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00551
    【目的】探讨高温胁迫对葡萄生理的影响,筛选出适于温室栽培的耐热型葡萄,为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郁、蜜光、夏黑、北红、弗雷5个葡萄品种为材料,在日光温室对盆栽葡萄分别进行白天(45±2)℃、夜间(22±2)℃高温胁迫处理,以及白天(42±2)℃、夜间(22±2)℃控温处理,对葡萄叶片的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并于高温胁迫1周后进行转录组测定。【结果】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绿素(Chl)总含量、蒸腾速率(T_r)、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G_s)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始荧光(F_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CNPQ)、光化学猝灭系数(Cq 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大荧光产量(F_m)、最大能量转换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0)呈下降趋势;在高温胁迫的第4天,弗雷的Chl总含量比新郁、蜜光、夏黑、北红分别高1%、18%、18%、19%;新郁的P_n比夏黑、北红、弗雷高11%、29%、3%,低于蜜光,表明夏黑和北红的光合能力受高温胁迫的影响较大;高温胁迫条件下,弗雷的F_m、F_v/F_m、光下最大荧光(F_m’)、ΦPSⅡ、F_v/F_0降幅最小,其次为新郁,北红的降幅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耐热力(F)由大到小为新郁>弗雷>夏黑>蜜光>北红。新郁、北红的Hsp相关基因分别为29、25个,Hsf相关基因分别为3、4个。【结论】长期高温处理使葡萄叶片PSⅡ活性遭到破坏,与蜜光、夏黑相比,新郁、弗雷的抗高温胁迫能力较强,更能适应高温环境,北红耐热性较差。葡萄高温胁迫处理后,热激蛋白大量上调表达,且耐热品种新郁的表达水平高于热敏品种北红。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6, 33(12): 1584-158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60267
    ‘Y-2’是采用大群体实生选育方法,从15万株晋西北野生山定子自然实生苗中选育的早果矮化苹果砧木,2016年1月通过品种审定。对Y系初选、复选优系嫁接品种的早花性状、树体生长量、果实品质、抗逆性表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Y-2’作中间砧嫁接品种早花早果特性突出,果树童期明显缩短,比乔砧果树提早3~4 a开花;(2)矮化效果明显,嫁接‘长富2号’‘丹霞’品种表现为极矮化,嫁接‘嘎拉’表现矮化,综合评价为矮化砧木,生产中适宜高密栽植,也可作为果树盆景的专用砧木;(3)抗寒、抗旱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抗腐烂病能力;(4)嫁接栽培品种亲和性好,适宜在黄土高原或类似气候的苹果产区栽植。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7, 34(07): 905-91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60362
    西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居世界水果前列。由于西瓜资源的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对于一些重要病害缺乏可利用的抗性材料,采用转基因手段有助于创制新种质。转基因技术是生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验证的重要方法,而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是植物转基因成功与否的2个前提条件。西瓜遗传转化采用的方法有多种,而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最广泛。大量的研究表明,西瓜是被公认比较难于转化的作物,目前为止转化效率低仍然是阻碍西瓜转基因的主要瓶颈。本文分析了西瓜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如西瓜的种子贮存时间、基因型、苗龄、外植体类型、激素组合、培养条件;同时分析了农杆菌介导法影响西瓜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筛选标记基因、农杆菌菌株类型、预培养时间、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探讨了目前西瓜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8, 35(06): 760-76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70442
    色泽是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类胡萝卜素是柑橘等成熟果实的特征色素,其积累影响果实外观。β-柠乌素是一种红色类胡萝卜素,在柑橘成熟果实红色色泽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从β-柠乌素物理化学特性、在柑橘中的分布、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4(CCD4)、影响/调控积累的果实发育阶段、温度、乙烯和GA_3等内外因子等方面综述了柑橘β-柠乌素积累及其调控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热点作了展望,以期为增进柑橘果实色泽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06): 1245-125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031
    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遭受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制约葡萄产业的发展。生产中多采用杀菌剂对病原菌进行防治,增加了投资成本,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培育高品质抗病品种对葡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葡萄抗病性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定位是研究数量性状的一种有效方法,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检测QTLs和克隆基因的基础。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构建遗传图谱鉴定了一系列霜霉病、白粉病、皮尔斯病等抗性遗传位点,同时,根据抗性位点的基因组区域,开发了多个连锁标记,并应用到葡萄抗病性遗传研究中,加速了葡萄的育种进程。对葡萄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抗病相关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今后葡萄抗病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借鉴。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02): 350-36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317
    葡萄在中国果树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晚霜冻害和冬季低温冻害是制约葡萄产业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子,研究葡萄低温应答机制对培育抗寒的葡萄新品种、保证中国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葡萄抗寒研究进展,从葡萄种质资源抗寒性评价、葡萄不同组织在低温下的结构变化、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抗寒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了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今后葡萄的抗寒育种、低温和抗抽干的发生以及不同组织器官的抗寒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4, 31(03): 345-35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4.03.015
    【目的】解析桃果实黏离核性状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黏离核性状的45份桃野生资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试材,采用第2代测序技术鉴定2个通过连锁分析得到的、串联重复的endo-PG基因在45份种质中的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信息;继而采用GLM(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和MLM(Mixed Linear Models)模型进行关联分析,鉴定与黏离核性状关联的SNPs。【结果】在ppa006839m和ppa006857m这2个endo-PG基因内共鉴定到98个SNPs,平均1 SNPs/59 bp。在少数位点上,离核和黏核种质的SNPs多态性存在差异,但整体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暗示这2个endo-PG基因倾向于中性进化。根据98个SNPs位点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能够反映这些种质的进化关系,即光核桃、甘肃桃最为原始,山桃其次,普通桃最为进化。GLM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ppa006839m基因的内含子3区存在一个与黏离核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21.1%,但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该位点并无统计学意义。而MLM模型的关联分析并没有检测到显著关联位点。【结论】研究结果虽然没能解释果实黏离核的分子机制,但暗示ppa006839m可能与该性状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同时,研究结果也为果实黏离核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1, 38(10): 1767-177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10164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空中病菌孢子囊浓度、气象因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风速)对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展的影响,开展基于田间空气中孢子囊浓度的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2016—2019年连续调查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对空气中病菌孢子囊浓度和气象因素进行定期监测,经相关性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并检验葡萄霜霉病病情预测模型。【结果】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通常表现为S形曲线,始发期为7月上旬至下旬,盛发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降雨量对葡萄霜霉病始发时间和流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经相关性分析,明确空气中孢子囊浓度主要与7 d平均相对湿度和7 d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30;r>0.209,p<0.040),与日累积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r>-0.233,p<0.025),确定上述3个气象因子是影响霜霉病菌孢子囊空气中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了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囊浓度的关系均为幂函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累积孢子囊浓度和一周前累积孢子囊浓度的拟合效果最佳。【结论】根据4 a田间小区试验结果,可利用累积孢子囊浓度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病情发生程度。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8, 35(04): 433-44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70312
    【目的】明确‘达赛莱克特’草莓果实挥发性物质的组成与含量特征,揭示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香气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水培‘达赛莱克特’草莓绿果期、白果期、转色期、粉果期、全红期5个不同发育时期的果实为试验材料,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检测各样品中香气组分。【结果】从‘达赛莱克特’草莓中共检测出70种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酮类、酯类和萜烯类。其中绿果期和白果期以醛类为主,转色期出现少量的酯类,粉果期以酯类和醇类为主,全红期酯类和醇类较粉果期多。【结论】基于香气阈值,共鉴别出‘达赛莱克特’草莓特征香气17种,其中己酸乙酯、(E)-2-己烯醛、丁酸乙酯、γ-癸内酯、DMMF、D-柠檬烯、β-金合欢烯等的贡献较大。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6, 33(04): 482-49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50480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的Don Mc Kenzie博士从果农J.H.Kidd配置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世界级的苹果品种‘嘎拉’。随后,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所于80年代初期开始了持续专业的苹果育种研究,先后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良的世界性品种。苹果育种技术也从常规育种进入了分子育种时代,一跃成为世界苹果育种强国,吸引了世界众多果树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争相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苹果育种水平,缩小与苹果育种强国的差距,作者系统的介绍了新西兰的苹果品种和砧木选育的发展历程、选育方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并对比分析目前中国苹果品种及砧木选育的方法,提出中国苹果育种方法的改进建议,希望对中国的苹果育种工作有所启发。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1, 38(08): 1381-13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10040
    果树物候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从气候变暖对果树物候期的影响、驱动果树物候期变化的因子和果树物候期监测方法3个方面回顾了果树物候期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果树物候期的研究重点。果树物候期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大部地区果树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相比传统地面观测,利用遥感方法的果树物候期研究实现了果树物候期观测由点到面的空间转换,是物候期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未来应将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和遥感监测手段有效结合进行果树物候期交互验证,同时加强多因子的果树物候期分子机制研究。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10): 2252-226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208
    【目的】建立一种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ROP蛋白的功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该方法基于RIC作为ROP蛋白的效应子能特异地与活性形式的ROP结合这一特点,通过荧火素酶互补试验,借助烟草瞬时表达系统,利用植物活体成像仪和酶标仪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荧光强度,从而实现体内检测ROP蛋白的活性。【结果】以拟南芥AtRIC1为检测基因,以AtROP1为例来检测其蛋白活性,成功检测到了AtROP1与AtRIC1有荧光,表明它们有互作。同时对AtROP1蛋白进行了点突变试验,成功构建了持续激活态的ROP1(AtROP1-CA)和持续失活态的ROP1(AtROP1-DN)载体,通过定性定量检测,发现与AtROP1-DN相比,AtRIC1与AtROP1-CA有更强的荧光信号,表明AtRIC1可以作为检测蛋白来检测AtROP1蛋白的活性。此外,通过引入3个蛋白(以AtGAP1、AtGDI1和AtGEF1蛋白为例),利用该方法进一步检测,表明AtGAP1和AtGDI1作为AtROP1蛋白活性的抑制因子,明显降低了AtROP1蛋白的活性;而AtGEF1作为AtROP1蛋白活性的促进因子,明显提高了AtROP1蛋白的活性,说明该方法还可以通过AtRIC1检测其他蛋白对AtROP1蛋白活性的影响。同时,该方法还解决了之前单一的pull-down试验检测ROP蛋白活性变化的问题,增加了一种新的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方法。【结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可视化、可定量化和操作简单等特点,并且适用于检测其他蛋白对ROP蛋白活性的影响,所以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体内检测ROP蛋白活性的新方法。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04): 514-52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9009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果树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的11种果树选育了1 968个品种(含砧木),有力支撑了我国果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果树实现鲜果供应期延长、品质提升、栽培模式改变提供了保障。细胞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果树遗传改良,分子标记开始在育种中应用,提高了育种效率。我国果树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迅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培育多样化品种满足不同用途和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及培育抗性好、适合省力化栽培的品种将是未来果树品种发展的方向。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1, 38(04): 603-61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00385
    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我国荔枝生产和贮藏运输过程中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极大地威胁着我国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病可为害荔枝嫩叶、嫩枝、花穗及果实,流行年份对荔枝产量影响极大。笔者主要从荔枝霜疫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发生与流行、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为该病原菌的深入研究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11): 2359-237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101
    【目的】探究不同供磷水平下根系分泌物对苹果砧木磷元素吸收的影响,为解决苹果园区普遍存在的有效磷易被固定为难溶态磷而导致的缺磷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robusta Rehd.)、M26(M.pumila Mill.)、M9(M.pumila Mill.)、楸子(M.prunifolia)、中砧一号(M.xiaojinensis)、山丁子(M.baccata Borkh.)7种苹果砧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养在正常供磷(对照)(0.5 mmol·L~(-1)KH_2PO_4)、低磷(LP)(0.01 mmol·L~(-1)KH_2PO_4)、额外施加磷酸钙(LP-Ca_3(PO_4)_2)[0.01 mmol·L~(-1)KH_2PO_4+Ca_3(PO_4)_2]条件下处理50 d,测定7种苹果砧木的磷效率、根系分泌物、根系构型(root system architecture,RSA)、光合及荧光参数等指标,结合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探究根系分泌物对苹果砧木磷元素高效吸收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施磷相比,经低磷处理后,平邑甜茶、M26、M9、中砧一号的根冠比均显著提高,中砧一号的上升幅度为49.5%;除山丁子外其余6种砧木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在RSA方面,除根总表面积外其他3个指标均受低磷处理的显著影响。在柠檬酸分泌速率(citric acid secretion rate,CASR)方面,与正常施磷相比,低磷处理显著提高了除M26外其余6种砧木的分泌速率,中砧一号的CASR最高;经低磷处理后,苹果酸分泌速率(malic acid secretion rate,MASR)与CASR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中砧一号的MASR显著高于除八棱海棠以外的其余5种砧木,M26在7种砧木中最低。【结论】供试的7种苹果砧木在低磷胁迫耐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低磷胁迫下,7种砧木根系的酸类物质分泌与磷吸收效率(phosphorus acquisition efficiency,PAE)呈正相关,中砧一号的PAE最高,其柠檬酸和质子分泌速率(proton secretion rate,PSR)也均高于其他6种砧木,同时其MASR也显著高于除八棱海棠以外的其余5种砧木。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05): 988-99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520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不仅涉及许多植物发育过程和逆境胁迫,而且在果实成熟,尤其是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植物中ABA合成、代谢和作用机制的解析及其受体识别和核心信号转导模型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ABA在果实成熟和品质形成中的研究。一般来讲,褪绿和着色是果实成熟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过程涉及了ABA早期信号和多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并组成了复杂的网络调控机制。总之,ABA是调控果实成熟的核心机制,其中存在着乙烯依赖(呼吸跃变型)和不依赖(非呼吸跃变型)类型。综述了ABA在植物体内的合成、代谢及作用的分子机制,构建了ABA调控果实成熟的分子网络模型,为果实的品质改善和保鲜奠定理论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8, 35(01): 118-12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70196
    有机酸是果实主要的品质组分物质之一,直接影响柑橘果实的口感和风味。多数柑橘果实的柠檬酸占总酸含量的70%以上,是主要的有机酸类型。介绍了柑橘果实柠檬酸的代谢途径和国内外柑橘果实柠檬酸研究涉及的果实类型及有机酸特点,综述了参与调控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的相关基因,指出了柠檬酸合成相关基因CS在不同报道中的功能差异,整理了目前报道的柠檬酸降解相关的Aco、IDH、ACL、GAD、GS基因以及贮藏相关的PH、AHA基因在影响柑橘果实柠檬酸含量中的作用;特别指出了近年来报道的调控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的相关转录因子研究。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其他果实性状研究相比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笔者对调控柑橘果实柠檬酸积累的重要基因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柑橘果实柠檬酸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7, 34(09): 1095-1105.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60281
    【目的】葡萄白腐病是葡萄生产中导致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挖掘抗病种质,阐明抗病机制,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储备。【方法】利用离体接种的方法系统评价了中国野生葡萄种质、欧亚种及部分杂交种对葡萄白腐病的抗性,并以葡萄抗病中的关键基因为指示基因,探讨抗病种质和感病种质的不同抗病模式。【结果】对78株葡萄属17个种进行离体接菌评价后,对不同来源的种质进行了抗性分类,其中刺葡萄♂(Vitis davidii)是最抗白腐病种质,欧亚种‘美人指’(Vitis vinifera‘Manicure Finger’)最为感病。5个WRKY基因已经验证在葡萄抗病中起作用,笔者以最抗病的刺葡萄和最感病的‘美人指’进行基因型表达分析。以WRKY基因为指示性基因,检测了其介导的抗性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R、NPR1等在抗性葡萄刺葡萄和感病葡萄‘美人指’中的表达,并探讨WRKY基因及关键基因对病原菌的响应机制。WRKY基因及病程相关基因在刺葡萄和‘美人指’分别受到葡萄白腐病病原菌侵染诱导后,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差异和量化差异,WRKY基因和相关基因在刺葡萄中表达迅速且上调倍数高,但在‘美人指’中表达迟缓,且上调程度低。【结论】经过系统的鉴定评价筛选到一批抗性种质,可作为潜在育种材料。通过抗病基因表达分析检测,发现抗病基因在刺葡萄中反应迅速,从而使刺葡萄具备高抗病性。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2, 39(11): 2007-201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177
    【目的】探究砂梨miR159家族成员进化特性及其在梨花芽休眠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已构建的砂梨(黄花)miRNA文库,筛选鉴定出2个miR159成熟体和2个前体序列,分别为ppy-miR159a和ppy-miR159b、ppyMIR159a和ppy-MIR159b。从黄花梨中克隆得到ppy-miR159a和ppy-miR159b。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梨miR159家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测定梨两个miR159家族成员及其靶基因pyrus_GLEAN_10035941(GAMYB转录因子)在梨花芽休眠进程中以及单氰胺(HC)处理梨休眠花芽的变化。【结果】植物miR159家族成熟体进化树的结果显示在进化树的大分支中,miR159家族的碱基高度重合,并且大多数miR159家族都具有相同的序列,说明了黄花梨与其他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而在进化树中出现各种小分支,说明miR159家族在进化过程由于功能分化,其成熟序列也出现相应的碱基改变。两个miR159家族成员的前体均能形成环状结构,且成熟体都在3’臂。ppy-miR159a和ppy-miR159b的最小折叠自由能(ΔG)分别为-368.81 kJ·mol-1和-352.96 kJ·mol-1。进化树分析发现梨miR159的亲缘关系与苹果更为接近。梨miR159调控的潜在靶基因主要是MYB家族基因,它与GA的调控有关,另外两个miR159的其他潜在靶基因并不完全相同,还包括蛋白激酶、细胞色素等功能不同的蛋白基因。在梨花芽休眠进程中,梨miR159相对表达量在整个休眠期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双峰动态变化,靶基因pyrus_GLEAN_10035941的表达趋势与miR159相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且miR159和靶基因的表达量均在休眠解除时期出现显著变化;而单氰胺(HC)处理梨休眠花芽的定量结果显示,随着HC破眠处理时间的增加,miR159的表达量降低,靶基因pyrus_GLEAN_10035941的表达量升高,靶基因pyrus_GLEAN_10035941变化趋势与miR159相反。【结论】两个miR159家族成员的潜在靶基因主要是MYB家族基因。梨花芽可能通过下调miR159表达,促进GAMYB表达,提高GA含量,促进花芽冬季休眠的解除。另外靶基因pyrus_GLEAN_10035941和DELLA基因的表达模式类似。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2, 39(01): 10-2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10289
    【目的】筛选出山核桃中的最佳内参基因。【方法】以山核桃的根、茎、叶、柱头、果皮、胚、不同处理下的叶片及嫁接后的砧木和接穗为试验材料,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 4种软件对10个管家基因家族(ARF、ACT1、ACT7、MPS、UBC9、CYP、60SRP、EF-1α、GAPHD和HIS)中的19个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组织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排名前五的5个基因(ARF-1、60SRP、ACT7-1、ACT1-1和UBC9-5)被选出且ARF-1和60SRP的表达最稳定。geNorm分析显示:在盐、干旱及嫁接处理后,60SRP的表达最稳定;外源喷施不同激素到山核桃叶面后,UBC9-5的表达最为稳定;综合所有组织和处理发现UBC9-5为最稳定表达的基因。NormFinder和RefFinder综合分析的结果与geNorm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而与BestKeeper分析相差较大。【结论】在山核桃的不同组织及不同试验处理中,最适的内参基因有所不同,其也受分析方法的影响。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08): 1067-107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90033
    介绍了我国梨的生产与贸易现状,并围绕生产供给、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组织形式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梨产业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需求,指出我国梨产业发展中存在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苗木生产混乱且质量较差、传统栽培技术繁琐费工、土肥水管理粗放等主要问题,以及梨果总量增加与消费需求不匹配、梨生产发展与地力下降相冲突、现代规模化生产与个体经营不协调等主要矛盾,从而提出基于新常态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科技创新措施与对策建议,为梨产业绿色高质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10): 1283-129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Z04
    我国是桃及其多个近缘种的起源中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科技工作者广泛的资源考察,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种质资源,培育了623个桃品种。依托有关单位建成了郑州、南京、北京3个国家桃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在栽培模式、整形修剪、科学施肥、花果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采后贮藏加工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延长鲜果供应期、丰富果实类型、提升桃果品质提供了保障,支撑了我国桃产业的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关键基因的挖掘定位、育种技术的创新、以及抗性、低需冷量、省工省力、适应机械操作品种等方面展开。通过优质、安全、高效的现代栽培技术以及采后技术的研发,为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2, 39(06): 1111-112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10417
    采前因素是果实采后品质和贮藏保鲜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愈发受到重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围绕果实采前处理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笔者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述了果实采前处理技术特点和处理剂种类,探讨了采前处理对果实采后品质、贮藏生理和耐贮性、病害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对果实采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果实采前保鲜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6, 33(07): 783-793.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50528
    【目的】筛选合适的微卫星标记,以便精确、快速、高效、可靠地鉴定核桃品种。【方法】从已报道的核桃微卫星引物遴选出22对引物,对5个川早系列核桃品种和2个四川乡土核桃进行鉴别。【结果】经过筛选和比对重复,有15个位点获得了清晰、准确、一致的等位基因信息。15个位点共获得了6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个,平均表观杂合度为0.648;平均无偏期望杂合度为0.704,表现出了很高的多态性。少数几个位点(wga001、wga032、wga148、wga004与wga079组合、wga349与zmz39组合,wga349与zmz22组合,wga202与zmz05组合,zmz35与zmz44组合等)就可以有效地对供试核桃品种进行鉴定。【结论】15个筛选出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很好的品种鉴别能力,为川早系列核桃品种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建立应用更为广泛的核桃品种微卫星鉴别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8, 35(09): 1043-105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80121
    【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国内长白山地区和韩国由来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以长白山地区和韩国由来的28个野生软枣猕猴桃的叶片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明确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利用131个随机引物进行PCR,从中筛选出了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且扩增条带清晰的24个引物。24个引物在28个野生软枣猕猴桃中共扩增出19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86条,占97.4%。平均每个引物产生7.75个多态性条带。应用NTSYSpc 2.10e软件进行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分析后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28个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20 2~0.934 2。遗传距离0.58时可将28个野生种划分成2大类。在遗传距离最小的0.02处,有蛟河2号和3号2个野生种,其RAPD分子标记相似性为98%。【结论】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野生软枣猕猴桃之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遗传多样性较低。韩国野生软枣猕猴桃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与二道白河、汪清、左家等地的野生软枣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即具有同一地理区域聚类趋势,且不同地理区域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07): 825-83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80347
    【目的】NHX基因亚家族为钠氢逆转运体,具有Na+/H+exchange(PF00999)蛋白结构域,广泛存在于多种物种中,主要参与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离子平衡的重建。分析鉴定杜梨中NHX基因及其耐盐机制有助于实际生产中更为有效地利用这一砧木资源。【方法】结合已公布的梨基因组数据以及拟南芥相关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杜梨NHX基因家族成员;通过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以及进化分析;通过在线工具Pfam、SMART以及GSDS进行基因结构分析;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非生物胁迫下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应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NaCl胁迫下杜梨不同组织中Na+与K+含量。【结果】成功鉴定出16个候选基因,其中有4个基因属于NHX亚家族,4个基因属于CHX亚家族,8个基因属于KEA亚家族。预测的候选基因均含有Na+/H+exchange功能域;NaCl胁迫下,预测的16个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差异大,但在8 h以后均为负调控;在茎中,PEG6000处理下,PbNHX1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且高于同一时期NaCl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仅在48 h时低于同一时期NaCl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在根中,基因PbNHX12、PbNHX13、PbNHX14和PbNHX15在NaCl胁迫和PEG6000处理下在任何时间段均为负调控。【结论】在盐胁迫过程中,与拟南芥NHX基因进化关系最近的PbNHX1和PbNHX11呈现出负调控模式,与拟南芥KEA基因进化关系相近的PbNHX10和PbNHX7可能参与K+的运输。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1): 162-173.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287
    【目的】无人机授粉技术因作业效率高、雾化效果好、成本低、可有效减少病害传播等优点,近几年不断得到重视与应用。探究无人机辅助授粉不同作业参数下雾滴在库尔勒香梨树冠层中的沉积分布规律,为精准、高效授粉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四旋翼无人机在库尔勒香梨盛花期开展不同飞行路线、喷液量、雾化粒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对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研究,筛选最佳作业参数。【结果】无人机沿行上飞行时,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在树体上层到下层依次降低,而行间飞行时,上层最少,中下层较多,在同一冠层均低于行上飞行的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随着喷液量的增加,树冠各层的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也随之升高;随雾化粒径的增大,雾滴密度在香梨树同一冠层整体上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相同粒径下,雾滴密度从上层到下层逐渐降低;同一飞行高度下,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在树体冠层从上到下依次递减,随飞行高度的升高,雾滴密度在各冠层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覆盖率和沉积量在树冠上层整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树冠中层和下层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不同飞行速度下树冠上层的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无明显差异,在中层和下层,随飞行速度的升高,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逐渐下降。【结论】当无人机沿行上飞行、喷液量45 L.hm~(-2)、雾化粒径100μm、飞行高度离树冠顶部1 m、飞行速度3 m.s-1时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无人机辅助授粉的田间作业参数设置提供参考,也为制定基于农用无人机的梨树辅助授粉作业技术规范提供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02): 174-18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80115
    【目的】探讨不同猕猴桃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差异。【方法】以江西主栽的美味猕猴桃'金魁’和中华猕猴桃'红阳’以及本课题组自主选育的毛花猕猴桃'赣猕6号’为试材,对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总酚、类黄酮含量和FRAP抗氧化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结果】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大体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但不同品种其含量差异显著,尤其'赣猕6号’总酚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十几倍。对抗氧化活性检测发现',赣猕6号’比其他两个品种具有较强的FRAP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赣猕6号’清除·OH和·O2-能力与总酚、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金魁’FRAP抗氧化能力与总酚、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性,而'红阳’FRAP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能力分别与总酚、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结论】猕猴桃果实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猕猴桃抗氧化能力与总酚、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毛花猕猴桃'赣猕6号’比美味猕猴桃'金魁’和中华猕猴桃'红阳’具有更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和更强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为猕猴桃优良品种的推广、野生资源发掘、新品种选育、天然抗氧化保健药物以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1, 38(05): 725-73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10085
    【目的】探究单氰胺处理对不同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破眠剂解除葡萄休眠的主要影响因子。【方法】以早黑宝、早霞玫瑰、绍星一号3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进行破眠剂单氰胺(H2CN2)涂芽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观察单氰胺处理后各品种葡萄冬芽显微结构及其生长发育动态,测定各品种葡萄农艺性状、芽酶活性、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果实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指数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单氰胺处理促使各品种葡萄萌芽与果实成熟阶段均显著提前,芽组织形态分化发育加快且结构良好,萌芽整齐度与萌芽率以及H2O2含量、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CAT活性显著降低;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果实外在品质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以及可滴定酸含量等内在品质指标在早黑宝和绍星一号葡萄中得到显著提升。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指数,得到各品种葡萄综合品质排序为早黑宝(H2CN2)>绍星一号(H2CN2)>早黑宝(CK)>早霞玫瑰(H2CN2)>绍星一号(CK)>早霞玫瑰(CK)。【结论】萌芽整齐度、萌芽率、H2O2含量、POD以及CAT活性是单氰胺解除葡萄休眠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单氰胺处理后,早黑宝葡萄的综合品质优于早霞玫瑰和绍星一号。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2, 39(12): 2450-245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482
    粉杂1号粉蕉(Musa×pradisiaca ABBB)是广粉1号(ABB)×长梗蕉(BB)杂交4倍体抗病品种。该品种高抗Foc 4号生理小种,在重病区株发病率<5%。植株生长势中庸,生长周期一般为14~16个月,新植蕉每666.7 m~2产量为1800 kg,高产园平均株产可达20 kg,每666.7 m~2产量约3000 kg。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25.72%,可滴定酸含量为0.45%,可溶性糖含量为21.06%,还原糖含量为18.31%,维生素C含量为14.46 mg·100g~(-1),风味浓甜微酸,品质优异。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6, 33(S1): 1-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6.S.01
    多年生木本植物芽休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可见生长暂时停止的现象,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及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对梨芽内休眠分子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梨休眠的建立与解除过程的调控因素,介绍了梨内休眠过程重要转录因子DAM的发现及其参与的分子网络调控模式,并对有关休眠机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80-9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75
    【目的】明确桃枝枯病的病原菌以及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枝枯病的抗性。【方法】观察桃枝枯病田间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分离物的形态特征,通过扩增测序其ITS、EF-1α和TUB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验证。选取优势病原菌种类,采用离体有伤接种枝条的方法测定37个桃品种(种质)对其的抗性,并根据病斑长度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枝枯病的抗性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获得54株分离物,经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分离物有3个种,其中:35株为桃拟茎点霉(Diaporthe amygdali),5株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14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 dothidea)。致病性测定试验表明,对接种后发病的病斑再分离鉴定,均能得到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根据病斑长度利用聚类分析将37个桃品种(种质)分为4类,类型Ⅰ有5个、类型Ⅱ有11个、类型Ⅲ有15个、类型IV有6个。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种质)中,免疫3个(光核桃、红花山桃和帚形山桃),占8.10%;抗病2个(白根甘肃桃和红根甘肃桃),占5.40%;中抗11个,占29.73%;感病15个,占40.54%;高感6个,占16.22%。【结论】无锡桃枝枯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D. amygdali、D. eres和B. dothidea,其中D. amygdali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81%,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桃拟茎点霉菌的抗性不同,筛选到2个免疫品种(种质)、3个抗性品种(种质)。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10): 1369-138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Z11
    枣是我国原产特色优势果树和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五果"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枣科研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简要回顾我国枣生产科研历史基础上,分析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的发展演变,并将其分为恢复发展期(1949—1978年)、加速发展期(1979—1999年)和全面发展期(2000—2019年)三个阶段;综述了70年来我国枣科研在10个方面(组学应用、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防控、采后处理、营养加工、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进展;进而分析了枣科研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今后枣科研的12项重点任务,可为今后枣业同行和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579-5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15
    【目的】基于柑橘体细胞胚发生相关基因CsHB1的启动子筛选其上游转录因子,以期为柑橘体细胞胚发生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候选基因。【方法】利用CsHB1启动子(-1018~-558 bp)进行酵母单杂筛库实验,筛选出CsHB1上游转录因子CsAHL25;利用亚细胞定位实验,确定CsAHL25在细胞中的位置;通过酵母单杂点对点、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CsAHL25对CsHB1表达的影响;利用qRT-PCR探究CsAHL25基因在柑橘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在柑橘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该基因,并检测体细胞胚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CsAHL25在柑橘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模式,该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能与CsHB1启动子结合并下调CsHB1的表达。瞬时表达CsAHL25会导致CsHB1表达量下调,及CsABI3、CsFUS3、CsLEC1、CsL1L等促进体细胞发生的LEC1/B3基因表达量上调。【结论】CsAHL25能直接下调CsHB1的表达,并使LEC1/B3基因表达量上升。CsAHL25可能通过调整CsHB1、LEC1/B3基因的表达促进体细胞胚发生。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65-67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35
    【目的】针对东试早柚果实个体差异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异花授粉探究花粉直感对东试早柚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筛选出能够有效改善东试早柚果实品质的授粉品种,为生产上授粉品种配置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3年生东试早柚为母本,柚和葡萄柚不同品种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比较不同授粉组合的坐果率、果实生长、果实品质差异,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果实横径和纵径生长动态呈“S”形;异花授粉显著提高东试早柚坐果率,坐果率均高于60%。在果实外在品质方面,Flame授粉对果实单果质量提升效果不明显,但其他授粉组合果实单果质量比自然授粉显著提升27.77%~85.08%;在所有授粉组合中,自然授粉果实横径和纵径最小,Sarawak授粉果实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自然授粉和其余品种授粉果实。异花授粉能够降低果实裂瓣数,增加种子数,且不同品种授粉种子直感存在差异。在果实内在品质方面,Oroblanco授粉能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Sarawak、Tahition、泰国红宝石柚、越南青柚授粉显著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总酸含量;不同授粉组合间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可溶性糖、维生素C以及木质素、柚皮苷含量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花粉直感效应。果实种子数与果实横径呈显著正相关,裂瓣数与果实横径和种子数呈显著负相关;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主要指标间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Genetic Dwarf、Oroblanco授粉果实综合得分为0.68、0.67,高于自然授粉0.66。【结论】异花授粉能够提高坐果率,同时对果实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Genetic Dwarf和Oroblanco授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东试早柚果实综合品质,可为生产上授粉品种配置、提高果实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3, 40(01): 133-143.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20250
    桃是中国四大果品之一,是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经济支柱。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以及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数据、报告,从国际、国内2个视角,贸易、生产与消费3个方面剖析桃产业经济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桃生产国,但贸易量较低,鲜食桃国际竞争力不足,桃加工品结构单一;供给侧“两高一低”问题突出,区域同构显现,电商渠道发展迅猛;需求端“两重两轻”矛盾凸显,品牌溢价尚显不足;产业“两头散,中间杂”制约了桃产业向纵深发展。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要素环境、品种与布局、品牌与标准化、产销体系、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面预测桃产业的发展趋势。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90-70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76
    【目的】探究桑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及转录表达水平,揭示桑葚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青果期(W1)、转色期(W2)、成熟期(W3)白色桑葚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3个阶段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及转录组变化,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调控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分子机制。【结果】共检测到64种代谢物,其中有机酸52种、可溶性糖12种。分析发现,蔗糖、葡萄糖和D-果糖为桑葚中主要可溶性糖类物质,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为桑葚中主要有机酸类物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8.65 Gb Clean Data,差异基因分析发现W3 vs W1组获得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为9098个。而KEGG富集分析表明,W2 vs W1和W3 vs W2组中差异基因富集到与糖酸代谢相关的通路,主要为淀粉和蔗糖代谢及三羧酸循环通路,在W2 vs W1组中有52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柠檬酸循环,在W3 vs W2组中有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代谢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表明,NINV、HK、CS、ACO、MDH和ICDH是桑葚糖酸积累的关键调控基因。荧光定量分析(qRTPCR)表明,关键调控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上调,与转录组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基因NINV、HK、CS、ACO、MDH和ICDH在桑葚成熟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合成与代谢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初步揭示了桑葚口感变化的生物学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9, 36(02): 240-24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80367
    腐烂病是我国乃至东亚苹果产业的重大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Vm)。因其危害的严重性,国内外已在病原-寄主互作机制和综合防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鉴定了Vm致病因子如降解酶类物质(果胶酶和根皮苷降解酶等)、毒性次生代谢物(聚酮合成酶,PKS;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PKS-NRPS杂合体;异香豆素类物质等)、分泌蛋白、转录因子等;在抗病方面,筛选出'三叶海棠’(Malus. sieboldii)'、德钦海棠’(M. sikkimi-mensis)和'平邑甜茶’(M. hupehesis)等抗病砧木资源和'红玉'’优金’和'小町’等抗性较强的品种,发现了参与抗病的信号分子包括几丁质、激素(如茉莉酸,JA;水杨酸,SA;脱落酸,ABA等)和R基因等;在病害防控方面,提倡将早期诊断与检测、抗病育种、果园管理、病斑处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笔者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18, 35(11): 1413-142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180288
    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上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危害几乎所有的柑橘及其近缘属植物,但目前尚无该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亚洲柑橘木虱作为黄龙病重要的传播媒介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亚洲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黄龙病防控的成败。笔者试图对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的发生分布、寄主范围、传毒机制、生活史、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突出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好地防治柑橘黄龙病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