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Re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90-99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01
    钙是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矿质元素之一,缺钙会导致细胞代谢失调,引发苹果苦痘病等生理病害,严重影响果实品质。苹果主要通过根系在土壤中吸收钙,根系吸收的钙在蒸腾拉力的带动下运往地上部,而蒸腾作用弱,导致苹果果实易发生生理缺钙。果实中的钙含量与树种、砧木类型等树体因子和施肥、修剪等农技措施密切相关。综述了苹果苦痘病与钙之间的关系、苹果钙吸收转运、苹果缺钙机制和苹果苦痘病防治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果树钙吸收能力,增加果实钙含量预防苹果苦痘病,促进果实生长及改善采后贮藏品质,减轻果农负担,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方法。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11-92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1
    【目的】探讨不同猕猴桃品种的叶片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特征的差异,筛选抗旱性评价关键指标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多功能图像分析法、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技术,选取12个猕猴桃栽培品种为材料,对叶片形态、气孔器和表皮毛微特征、解剖结构等24项指标进行观测、记录。通过方差分析明确不同品种的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的差异,以主成分分析筛选综合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猕猴桃品种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气孔器及表皮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指标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从24个抗旱相关指标中筛选了叶片宽度、叶形指数、气孔长轴、单簇茸毛数、上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海比、组织结构紧密度共8项关键性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抗旱能力,抗旱性强弱为:徐香>金美>金霞>海沃德>金艳>金魁>金梅>东红>翠玉>金桃>桂海4号>Hort16A。使用聚类分析将12个猕猴桃品种按抗旱能力聚为5类。【结论】通过对叶片形态及显微结构的分析,评价并筛选到抗旱性相对较强的猕猴桃品种,研究结果为猕猴桃品种改良、品种选择及生产管理等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99-100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46
    【目的】建立并优化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简单、高效、快速的发根农杆菌转化体系。【方法】以不同苗龄的平邑甜茶幼苗为材料,使用携带GFP及GUS过表达质粒的发根农杆菌K599,通过注射法、活化菌液浸染及菌株涂抹方法侵染平邑甜茶根颈部诱导毛状根,利用GFP荧光检测、GFP蛋白印迹检测、DNA检测和GUS染色方法进行转基因株系验证,同时对成功转化株系根、茎、叶组织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检测发根农杆菌在转化平邑甜茶株系中的迁移性。【结果】不同苗龄平邑甜茶幼苗诱导毛状根能力具有较大差异,其中三叶龄幼苗诱导毛状根率最高,为96%,五叶龄幼苗最高的毛状根诱导率为65%,以使用菌株涂抹方式转化植株的毛状根分布为最佳、毛状根诱导率为最高。发根农杆菌在成功转化株系中存在随机向地上部迁移的现象,并能够整合目的基因至叶片叶柄及部分主叶脉基因组中,但在培养30 d时无法通过蛋白印迹方式在蛋白水平上检测到蛋白信号。【结论】建立并优化了简单、高效的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平邑甜茶转化体系,鉴定了发根农杆菌在转化株系中随机向地上部迁移规律,为发根农杆菌技术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24-84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58
    【目的】为了明确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与同属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马家柚在柑橘属中的分类地位,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及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DNBSEQ-T7测序平台对马家柚进行测序,采用Noveplastys、CAP3、GeSeq和tRNAscan-SE软件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采用CGViewServer、MISA、REPuter、CodonW、Gview、IRscope、NADnaSP6.0软件对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MAFFT 7.0和FastTree 2.1.10软件对马家柚及其85个同科种和山小橘属3个外群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和建树。【结果】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0 186 bp,包括1个大单拷贝(LSC)区、1个小单拷贝(SSC)区和2个反向重复(IR)区,为典型闭合环状双链结构。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133个功能基因,包括88个编码蛋白(CDS)基因、8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和37个转运RNA(tRNA)基因。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共检测到79个简单序列重复(SSR)和34个长序列重复(Longrepeat)。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区的变异程度高于基因编码区,LSC区的变异性>SSC区>IR区,SC/IR边界较为保守。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平均ENC值为48.02,密码子偏好性较弱。马家柚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的影响小。马家柚叶绿体基因有10个最优密码子(AAU、UGU、AAA、UUU、GCU、GGA、CCA、ACU、CGU、AGU),均以A、U结尾。马家柚与西双版纳东试早柚(KY055833,来源地:云南)、日本夏橙(ON193075,来源地:韩国)、福建六月早蜜柚(MT527726,来源地:福建)、福建琯溪蜜柚(MN782007,来源地:福建)有亲缘关系。【结论】马家柚是一个柑橘属中较为独特的品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家柚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47-86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20
    【目的】鉴定和分析板栗PAT基因家族及其对不同胁迫的响应,探究板栗PAT基因家族的抗逆功能。【方法】在板栗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搜索和鉴定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和motif、蛋白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和启动子顺式元件等。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分析盐胁迫、抗病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对板栗PAT基因家族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在板栗基因组中共鉴定出包含DHHC结构域的21个PAT基因家族成员,他们与24个AtPAT基因家族成员共聚集为6个亚组;大多数CmPAT家族成员为具有亲水性的碱性稳定蛋白;21个PAT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板栗的9条染色体上;在CmPAT基因启动子区域鉴定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及激素响应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多个CmPAT基因不同程度地参与抗病、干旱、盐胁迫响应。【结论】共鉴定了21个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同时筛选到CmPAT24、CmPAT7、CmPAT14可能共同参与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调控,CmPAT7可能共同参与盐胁迫、干旱胁迫、抗病胁迫的调控。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90-70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76
    【目的】探究桑葚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及转录表达水平,揭示桑葚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青果期(W1)、转色期(W2)、成熟期(W3)白色桑葚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3个阶段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及转录组变化,并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揭示调控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分子机制。【结果】共检测到64种代谢物,其中有机酸52种、可溶性糖12种。分析发现,蔗糖、葡萄糖和D-果糖为桑葚中主要可溶性糖类物质,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为桑葚中主要有机酸类物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8.65 Gb Clean Data,差异基因分析发现W3 vs W1组获得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为9098个。而KEGG富集分析表明,W2 vs W1和W3 vs W2组中差异基因富集到与糖酸代谢相关的通路,主要为淀粉和蔗糖代谢及三羧酸循环通路,在W2 vs W1组中有52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柠檬酸循环,在W3 vs W2组中有27个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到淀粉和蔗糖代谢。代谢组和转录组关联分析表明,NINV、HK、CS、ACO、MDH和ICDH是桑葚糖酸积累的关键调控基因。荧光定量分析(qRTPCR)表明,关键调控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表达上调,与转录组中表达趋势一致。【结论】基因NINV、HK、CS、ACO、MDH和ICDH在桑葚成熟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的合成与代谢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初步揭示了桑葚口感变化的生物学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50-763.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73
    石细胞是由木质素沉积形成的厚壁组织细胞,是制约梨果实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梨果肉石细胞的形成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转移和沉积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对调节石细胞形成及果实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总结近年来与梨果实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有关的研究,对转录因子、激素、糖、钙、活性氧、光质及花粉直感等调控因子在梨果实木质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梨果实木质素的调控网络深入研究及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75-88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43
    【目的】掌握金柑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的变化情况,寻找最佳授粉时期,探明金柑杂交授粉的生物学特性,提高杂交成功率。【方法】对23份金柑材料进行胚型的统计。选择不同胚数材料,采用TTC染色法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分别对小蕾期、大蕾期、初开期和盛开期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进行研究。对金柑进行去雄不授粉、自交授粉和杂交授粉处理,比较自交和杂交花粉管的生长情况及3种处理下的坐果率。【结果】罗纹种胚数最少,适合作母本,其次是山金柑、金弹和罗浮,而长寿金柑的胚数最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在4个时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均在初开期达到了最高活性;金柑杂交花粉管和部分的自交花粉管均进入了子房;除宁波金弹和宁波罗纹CS外,其他5种金柑种质杂交授粉比自交授粉的坐果率更高,并呈极显著性差异;母本的柱头活性越高,坐果率越高,种内杂交坐果率高于种间,并呈极显著性差异;金柑去雄不授粉下仍能得到果实,具有单性结实的特性。【结论】金柑杂交中应选择单胚型母本材料;金柑属于雌雄同熟,采集花粉最佳时期和授粉最佳时期均为初开期;金柑杂交亲和性比自交亲和性更强,有利于金柑的杂交育种。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80-9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75
    【目的】明确桃枝枯病的病原菌以及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枝枯病的抗性。【方法】观察桃枝枯病田间症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分离物的形态特征,通过扩增测序其ITS、EF-1α和TUB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分离物进行致病性验证。选取优势病原菌种类,采用离体有伤接种枝条的方法测定37个桃品种(种质)对其的抗性,并根据病斑长度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枝枯病的抗性进行分级和评价。【结果】通过组织分离和纯化,获得54株分离物,经形态学观察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分离物有3个种,其中:35株为桃拟茎点霉(Diaporthe amygdali),5株为甜樱间座壳(Diaporthe eres),14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 dothidea)。致病性测定试验表明,对接种后发病的病斑再分离鉴定,均能得到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根据病斑长度利用聚类分析将37个桃品种(种质)分为4类,类型Ⅰ有5个、类型Ⅱ有11个、类型Ⅲ有15个、类型IV有6个。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种质)中,免疫3个(光核桃、红花山桃和帚形山桃),占8.10%;抗病2个(白根甘肃桃和红根甘肃桃),占5.40%;中抗11个,占29.73%;感病15个,占40.54%;高感6个,占16.22%。【结论】无锡桃枝枯病的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D. amygdali、D. eres和B. dothidea,其中D. amygdali为优势种,分离频率为64.81%,不同桃品种(种质)对桃拟茎点霉菌的抗性不同,筛选到2个免疫品种(种质)、3个抗性品种(种质)。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61-87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04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重新鉴定香蕉A基因组中的AP2/ERF家族成员,研究其在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特性,明确可能参与香蕉果实成熟调控的关键基因。【方法】对香蕉A基因组中AP2/ERF家族成员进行系统进化、结构特征、蛋白质特性、保守结构域分析和两大类主栽品种巴西蕉(AAA)和粉蕉(ABB)果实采后成熟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AP2/ERFs家族共有317个家族成员,分为AP2(49个)、ERF(253)和RAV(15)三个亚家族,他们不均匀地分布在染色体上。根据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特征,ERF又分为a、b、c、d、e、f、h、i、j和k共10个亚类。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巴西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AP2/ERFs家族成员有77个,其中高水平表达的有MaERF15、36、42和AP2-28。在粉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AP2/ERFs家族成员有74个,其中高水平表达的有MaERF42和AP2-28。同时在巴西蕉和粉蕉果实成熟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有57个,其中高水平表达的基因有MaERF15、42和AP2-28,只在巴西蕉果实中特异表达的有20个,只在粉蕉中特异表达的有17个。【结论】重新鉴定了香蕉AP2/ERFs超家族成员及其在果实后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特性,为系统深入解析香蕉AP2/ERF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对为调控香蕉果实成熟提供靶标基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590-59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43
    【目的】温岭高橙是浙江台州地方特色品种,栽培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但果实有核限制了其在台州以外地区的发展,因此利用细胞工程高效育种技术对温岭高橙进行无核化改良。【方法】通过2条育种途径,一是以二倍体温岭高橙为母本与异源四倍体为父本倍性杂交,授粉后90 d利用幼胚离体挽救培养和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创制三倍体无核新种质;二是以雄性不育胞质杂种华柚2号为母本与温岭高橙有性杂交,通过成熟种子催芽播种,创制二倍体无核新种质。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分子鉴定。【结果】以温岭高橙为母本、异源四倍体NS和BDZNS为父本配置2个倍性杂交组合,授粉145朵花,坐果74个;胚抢救幼嫩种子1520粒,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553株;用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获得三倍体45株、四倍体8株;以华柚2号为母本与温岭高橙有性杂交,授粉69朵花,坐果20个,获得成熟种子312粒;通过催芽播种获得实生后代203株,倍性鉴定均为二倍体;用SSR分子标记对2个倍性杂交组合的21株三倍体和8株四倍体后代及华柚2号×温岭高橙随机选取的29株二倍体后代进行分子鉴定,显示所鉴定的三倍体及二倍体后代均含有父本特异条带,为其杂交双亲的有性后代,而倍性杂交获得的四倍体后代与母本条带完全一致,推测其为母本珠心细胞自然加倍形成的同源四倍体(双二倍体)。【结论】研究结果为温岭高橙无核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宝贵的材料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56-96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65
    【目的】明确不同油梨品种果面蜡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为深入研究蜡质功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5个不同油梨品种(Peterson、RKYYL6-2、Pollock、Walter Hole和RKYYL8-13)为研究材料,利用阿拉伯树胶分离果实外蜡,通过三氯甲烷提取果实内蜡,利用扫描电镜、GC-MS和GC-FID对油梨果面蜡质的超微结构、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研究。【结果】油梨蜡质的晶体结构主要为相互堆叠的片状和颗粒状。油梨外蜡的化学成分由六大类物质组成,分别为烷烃、醛类、酸类、醇类、甾醇和单酰甘油;除以上物质外,油梨内蜡的化学成分还包括生育酚。5个油梨品种的外蜡含量为0.17~0.87μg·cm~(-2),内蜡含量为2.00~8.22μg·cm~(-2);其中,RKYYL6-2的外蜡、内蜡含量最低,而Walter Hole的外蜡、内蜡含量最高。进一步对外蜡、内蜡各组分含量在不同品种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Walter Hole外蜡、内蜡中的烷烃(C27除外)、醛类、酸类和醇类含量高于其他品种,且Walter Hole内蜡中的生育酚含量在5个品种中最高;Peterson外蜡、内蜡中的甾醇含量在所有品种中最高;Peterson外蜡中的单酰甘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Walter Hole内蜡中的单酰甘油含量在5个品种中最高。【结论】油梨蜡质的晶体结构通常为片状和颗粒状,不同油梨品种的果实在外蜡、内蜡的含量和化学组成上差异明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油梨蜡质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97-91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56
    【目的】寻找阳光玫瑰葡萄理想安全的破眠方法以及探究其破眠机制。【方法】以阳光玫瑰葡萄冬芽为试材,通过研究类休眠阶段和生理休眠阶段不同破眠处理对葡萄萌芽率、成花率和花穗质量的影响,并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可能影响葡萄冬芽萌发的关键基因。【结果】在萌芽前1个月对阳光玫瑰葡萄冬芽进行单氰胺处理、石硫合剂+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处理,均能使萌芽提前,显著提高萌芽率,不影响成花率及花穗质量。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筛选了PYL4、PP2C24、PP2C8、PP2C37、PP2C25、SAPK2等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参与激素信号传导、氧化应激等途径影响葡萄芽的萌发。【结论】5°Bé石硫合剂+0.25 mg·m L-1ACC是阳光玫瑰葡萄打破休眠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797-81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84
    【目的】对中国李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揭示中国李种质资源的味觉品质遗传的客观规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包括品种来源地、果肉颜色、感官味觉)的50份中国李种质资源,采用电子舌对九种味觉(包括鲜味、咸味、酸味、苦味、涩味、甜味、苦味回味、涩味回味和丰富性)进行了分组比较研究。【结果】不同生态来源地的李品种在味觉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仍难以区分细致。与之不同的是,果肉颜色与味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颜色的果肉在味觉特点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模式。酸描述在鲜味味觉中表现出较高的中位数,甜描述在甜味味觉中表现出较高的中位数。酸甜和甜酸的描述之间相关系数较大。【结论】中国李的味觉特点可以分为酸涩型、咸酸型和鲜甜型,同时筛选出一系列优异味觉表现突出、劣势味觉表现较差的特异种质材料,这些试材及背后的遗传基因将成为我国李育种活动中的“种业芯片”。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12-72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50
    【目的】探究野生红树莓(Rubus idaeus L.)的果实品质差异,为红树莓高效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省冀东区(秦皇岛市)、冀北区(承德市)、冀西北区(张家口市)以及冀西太行山区(保定市)4个野生红树莓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区域的13个县域野生红树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果实外在表型性状和内在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野生红树莓的果实特性差异,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野生红树莓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冀北区野生红树莓的果实大小显著大于冀东区、冀西太行山区和冀西北区,纵径与横径分别在9.64~14.41 mm、9.48~16.30 mm之间,且该区的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更高,最高单株产量为306.70 g,各区域果形无显著差异;冀西太行山区的红树莓可溶性蛋白含量(w,后同)高于其他地区,在1.78~1.84 mg·g~(-1)之间;冀西北区的红树莓具有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22.83~29.79 mg·100 g~(-1))和较高的氨基酸含量(12.47~12.96 mg·g~(-1));冀东区的红树莓花青素含量较为突出,在587.82~599.19 mg·kg~(-1)之间;经主成分分析,将18个指标经简化为4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530%,综合得分排名前三位的地区为宽城、兴隆和围场;通过聚类分析,将13个样地的野生红树莓果实分为3类。【结论】结合河北省分区综合评价果实品质,得出冀北区的野生红树莓产量大、风味佳,适合鲜食生产,而冀西北区、冀西太行山区和冀东区的野生红树莓果实有机物含量突出,适合不同需求的加工生产。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598-61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36
    【目的】鉴定出菠萝NINV家族全基因组成员,初步阐明NINV基因与蔗糖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菠萝NINV家族全基因组成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特性,利用HPLC对蔗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菠萝中共鉴定出6个NINV基因,分布于5条不同染色体上,其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该基因家族启动子区域光反应元件数量最多。AcNINV外显子数量介于4~6个之间,其中AcNINV3、6外显子的数量为6个,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这2个基因都分布于叶绿体,属于α亚族;AcNINV1、2、4、5外显子的数量为4个,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这4个基因都分布于质膜,属于β亚族。在果柄、果皮、果心中表达量最高的是AcNINV2基因,在果肉中表达量最高的是AcNINV6基因。蔗糖含量随着菠萝果实成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AcNINV4基因在菠萝果实成熟过程中呈下调表达。【结论】AcNINV4可能是催化果实蔗糖降解的水解酶基因。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77-78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19
    中蟠104是通过多代人工杂交聚合选育的中晚熟黄肉蟠桃新品种,其母本为晚熟黄肉桃优系‘06-3-137’,父本为早熟黄肉蟠桃优株‘07北5-60’。花为蔷薇型,粉红色花瓣,花瓣数5片,花粉多,自花结实,丰产稳产。在郑州地区果实8月上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37 d左右。单果质量241 g,果实扁平,果顶闭合性好;果皮茸毛短,底色黄色,果面全红;套袋后果面全黄;果肉黄色,硬溶质,黏核;肉质细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5.2%,风味甜香。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64-77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88
    【目的】研究广西沃柑果实横径的生长动态并构建数学模型,为提升其品质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沃柑为材料,于稳果后,连续两年每月1日、15日通过“定园、定点、定果、定期”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广西桂南、桂中、桂北15个果园的沃柑横径数据,直至采收期,研究沃柑横径的变化动态,考察年终横径与各生长节点,月度横径增加值与主要气象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各个果园最终的横径差别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多个果园的横径有待提升;对比气象数据,选定2021—2022年度的沃柑横径数据为正常年份数据,翌年1月15日果实横径平均值为69.85 mm,最高的果园达75.33 mm,最小的61.55 mm;以80、75、70、65、60、55 mm为等级,构建桂南、桂北和桂中沃柑果实横径生长动态对照表、横径月度增加值对照表;分别建立年终沃柑横径数值与各生长节点,横径月度增加值与主要月度气象信息的数学模型,年终横径与7月15日呈显著正相关,与8月15日以后呈极显著正相关,至11月1日达到极显著的0.934 0;月度增加值与降雨、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显著的0.791 8和极显著的0.879 1。【结论】广西沃柑提质增产仍存在较大空间,可结合当期横径生长对照表、定期差值对照表,科学合理安排水肥药的灌溉来进一步加速果实膨大,从而提升效益。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25-63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0
    【目的】探究杏香气、滋味等果实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优异种质。【方法】利用电子鼻、电子舌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119份杏种质资源的果实品质进行评价。【结果】电子鼻的W5S、W1S、W1W和W2W等4个传感器对杏香气响应敏感;电子舌测定显示酸味和甜味是杏的主要滋味。相关性分析发现电子舌甜味值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组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分别代表杏的香气性状、果实滋味性状和酸组分含量性状。结合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认为草滩梅杏等种质在多个果实品质特性方面表现优异。【结论】杏果实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电子鼻和电子舌可以作为一种快速评价方法鉴定杏香气和滋味。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1013-101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68
    豫酿紫玉葡萄是以梅鹿辄(Vitis vinifera‘Merlot’♀)和LN-33(Vitis vinifera‘LN-33’)为亲本经人工杂交培育而成的中早熟酿酒葡萄新品种。果穗圆锥形,偶有副穗,果粒紧凑,平均单穗质量252.70 g;果粒中等,大小均衡,平均单粒质量1.53 g;果粒近圆形,紫黑色,着色均匀,果粉中等厚,果皮中等厚,有肉囊,汁多,每果种子1~2粒;果汁无色,压榨葡萄汁呈宝石红色。成熟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21.6%,可溶性糖含量为17.46%,总酸含量为0.78%,维生素C含量为9.63 mg·100 g~(-1),单宁含量为4680 mg·kg~(-1);果实酸甜适口,果肉具有李子果香味。在郑州地区栽培,浆果于7月上旬开始着色,7月下旬始熟,8月上旬充分成熟,果实发育期为82 d;萌芽率高,生长健壮。酿酒样品酒精度、干浸出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pH值、二氧化硫残留量均在酿造干型红葡萄酒的国标范围内;酿造的干型红葡萄酒风味正,颜色佳。该品种耐寒性强,耐干旱,抗病害,丰产性好。适合在河南葡萄生态适生区和与其相似的其他葡萄生态适宜区栽培。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51-66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42
    【目的】了解眉山市主栽柑橘品种果实品质,对各个区县爱媛28和春见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眉山市柑橘品种示范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眉山市爱媛28、春见果园采集的共72个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品质,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来自不同区县的同一品种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分排名并筛选品质评价指标。【结果】各区县爱媛28果实几项外在品质指标(a*、单果质量、纵径、皮厚度)在不同区县间存在显著差异,内在品质指标各区县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区县春见果实内外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对两品种果实品质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75.646%、76.940%。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表明,爱媛28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均值排列顺序为东坡区>仁寿县>丹棱县>彭山区;春见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均值排列顺序为彭山区>东坡区>丹棱县>仁寿县>青神县。【结论】明确了眉山市主栽柑橘品种的品质表现和不同区县间的异同,对优化调整眉山市柑橘品种结构、提高眉山市整体柑橘果实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41-955.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24
    【目的】探究生长素(IAA)对核桃内果皮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IAA处理核桃,通过Wiesner法观察核桃内果皮木质素的沉积变化,并测定内果皮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IAA含量,同时对IAA处理后第12天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相比,低质量浓度IAA处理和高质量浓度IAA处理后内果皮木质素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在处理后期,核桃内果皮部分硬化,仍存在内果皮缺失或不完整现象。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分别可达30.55%、16.49%和17.23%,IA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RNA-seq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且随着IAA质量浓度的升高,部分与激素信号转导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逐渐下调表达或不表达。【结论】IAA参与调控核桃内果皮的发育,影响内果皮木质素的积累,为后期研究核桃内果皮对外源生长素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569-57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80
    【目的】研究8份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为苹果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抗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P5、L51、L37、LC36、L7、LC54、ZN18和C31为试验材料,选取富平楸子和新疆野苹果作为对照,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处理,通过测定净光合速率(P_n)、抗氧化酶系统和脯氨酸(PRO)含量等相关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分析各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结果】在自然干旱胁迫后,各苹果种质资源叶片出现不同程度萎蔫,LC54的叶片萎蔫最为严重,LC36的叶片萎蔫程度最小;在干旱胁迫第9天,各种质资源的P_n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RO含量、脱落酸(ABA)含量、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显著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各苹果种质资源的抗旱性依次为:LC36>L7>富平楸子>新疆野苹果>L51>C31>P5>ZN18>L37>LC54。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579-5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15
    【目的】基于柑橘体细胞胚发生相关基因CsHB1的启动子筛选其上游转录因子,以期为柑橘体细胞胚发生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候选基因。【方法】利用CsHB1启动子(-1018~-558 bp)进行酵母单杂筛库实验,筛选出CsHB1上游转录因子CsAHL25;利用亚细胞定位实验,确定CsAHL25在细胞中的位置;通过酵母单杂点对点、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CsAHL25对CsHB1表达的影响;利用qRT-PCR探究CsAHL25基因在柑橘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在柑橘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该基因,并检测体细胞胚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CsAHL25在柑橘体细胞胚诱导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模式,该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能与CsHB1启动子结合并下调CsHB1的表达。瞬时表达CsAHL25会导致CsHB1表达量下调,及CsABI3、CsFUS3、CsLEC1、CsL1L等促进体细胞发生的LEC1/B3基因表达量上调。【结论】CsAHL25能直接下调CsHB1的表达,并使LEC1/B3基因表达量上升。CsAHL25可能通过调整CsHB1、LEC1/B3基因的表达促进体细胞胚发生。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1009-101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5
    美阳是以中晚熟白肉桃优株99-1-44(丰白×金童5号)为亲本,通过自交育成的晚熟黄肉桃新品种,2020年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果实圆形,果顶凹,缝合线中,两半部对称,平均单果质量377 g,大果质量602 g。果皮底色黄,果面着红色,着色率20%~50%,茸毛少。果肉黄色,硬溶质,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3.3%~16.2%。离核,鲜食品质佳。去皮硬度为13.7 kg·cm~(-2),采收持续期10 d以上,室温下可贮藏10~15 d。树势强健,树姿半开张。叶片椭圆披针形;花蔷薇型,有花粉,自花结实率和自然坐果率高。石家庄地区3月下旬萌芽,4月上旬盛花,9月中下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173 d左右,11月上旬完全落叶。美阳桃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及相似气候地区栽培。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65-678.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35
    【目的】针对东试早柚果实个体差异大、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异花授粉探究花粉直感对东试早柚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筛选出能够有效改善东试早柚果实品质的授粉品种,为生产上授粉品种配置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3年生东试早柚为母本,柚和葡萄柚不同品种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比较不同授粉组合的坐果率、果实生长、果实品质差异,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果实横径和纵径生长动态呈“S”形;异花授粉显著提高东试早柚坐果率,坐果率均高于60%。在果实外在品质方面,Flame授粉对果实单果质量提升效果不明显,但其他授粉组合果实单果质量比自然授粉显著提升27.77%~85.08%;在所有授粉组合中,自然授粉果实横径和纵径最小,Sarawak授粉果实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自然授粉和其余品种授粉果实。异花授粉能够降低果实裂瓣数,增加种子数,且不同品种授粉种子直感存在差异。在果实内在品质方面,Oroblanco授粉能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Sarawak、Tahition、泰国红宝石柚、越南青柚授粉显著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总酸含量;不同授粉组合间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可溶性糖、维生素C以及木质素、柚皮苷含量存在差异,表现出明显花粉直感效应。果实种子数与果实横径呈显著正相关,裂瓣数与果实横径和种子数呈显著负相关;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主要指标间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Genetic Dwarf、Oroblanco授粉果实综合得分为0.68、0.67,高于自然授粉0.66。【结论】异花授粉能够提高坐果率,同时对果实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有显著影响。Genetic Dwarf和Oroblanco授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东试早柚果实综合品质,可为生产上授粉品种配置、提高果实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11-624.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72
    【目的】探究锦红冰糖橙大果芽变的形成原因。【方法】以锦红和大果芽变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HPLC-MS/MS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在细胞形态、激素含量和基因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锦红相比,大果芽变果肉内汁胞数量增多,且汁胞变大。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大果芽变汁胞内细胞数量多于锦红。大果芽变内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在花后70和120 d均高于锦红,玉米素含量在花后70、120和170 d均低于锦红。对盛花后70、120和170 d的汁胞进行转录组分析得到4597个差异基因,其中24个激素信号相关基因在两个及以上时期差异表达。在大果芽变中有4个生长素相关基因在花后70 d上调表达。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ARR2在大果芽变花后70和120 d均下调表达。细胞周期蛋白CycD3在大果芽变花后170 d上调表达。【结论】锦红冰糖橙大果芽变的变异可能与汁胞发育有关,并且受激素水平影响。转录组分析为解析锦红冰糖橙大果芽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1027-103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331
    红粉伊人是由沈阳农业大学优系18SF与52SF杂交育成的红花草莓新品种。果实红色,圆锥形或楔形,风味酸甜,有香气,一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7.06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为11.6%,果实硬度为1.06 kg·cm~(-2)。公主岭地区(东经124°、北纬43°)露地栽培,5月中旬开花,单花花期5~7 d,连续开花能力强,群体花期4个月以上。6月上中旬果实成熟。抗灰霉病和白粉病,高抗叶斑病,适宜露地栽培。红粉伊人花深粉红色,花冠茎3.1 cm,花瓣数5~8枚。适合在吉林省中部、东部及相似生态区露地栽培。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887-89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40
    【目的】掌握以平邑甜茶为砧木,采用高位嫁接方式的丽嘎拉苹果树冠层内枝类结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分布特点,为辽宁寒地苹果园建设中应用该种栽培模式,提升果品质量、优化栽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和丽嘎拉/平邑甜茶(低接)苹果树为试材,按照冠层分格的方法,将试验树从地面到顶部分成4个冠层,比较不同冠层高度内枝类结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分布差异。【结果】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苹果树高、冠径、覆盖率生长速度高于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树体外观表现为“小脚”现象,而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表现为“大脚”现象。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苹果树枝量、短枝比例高于丽嘎拉/平邑甜茶(低接)和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丽嘎拉/平邑甜茶(低接)和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枝量分布集中区域为冠层高度>2.00~3.00 m、>3.00 m和>1.00~2.00 m,占全树枝量比例的43.51%、45.37%和47.96%。相同冠层高度内,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硬度、可滴定酸含量、色差L和a值高于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丽嘎拉/平邑甜茶(低接)和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固酸比和色差值(L、a、b)呈现上升趋势。丽嘎拉/平邑甜茶(高接)和丽嘎拉/平邑甜茶(低接)果实产量主要分布在冠层高度>2.00 m的空间区域,占全树产量的69.79%和75.55%,而丽嘎拉/GM256/平邑甜茶为>1.00~3.00 m,占比全树产量的74.59%。【结论】以平邑甜茶为砧木,采用高位嫁接的丽嘎拉苹果树枝条数量多、短枝比例高、外观色泽好,树体枝量和果实产量分布集中区域为冠层高度>2.00~3.00 m,该冠层生产的苹果单果质量大、果形指数适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91-795.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30
    桔美人是从红如意×Wonderful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软籽、红皮石榴新品种。果实近圆球形,果皮红色,平均单果质量452 g,平均百粒质量44.6 g。籽粒紫红色,籽粒硬度2.12 kg·cm~(-2);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5.9%,总糖含量15.20%,总酸含量3.04 g·kg~(-1),糖酸比49.3,风味酸甜,综合品质优异。果实发育期120 d左右,在云南蒙自地区7月中下旬成熟,5年生树平均产量27 000 kg·hm~(-2)。适宜在云南、四川等南方石榴产区栽培,在北方石榴产区需采取设施栽培。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38-65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45
    【目的】通过对新疆野生杏仁中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分析,筛选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杏仁资源。【方法】以新疆伊犁新源县杏花沟的30份野生杏种质种仁为试验材料,分析测定8种矿质元素含量及17种氨基酸含量指标,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并对杏仁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测定的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在7.78%~22.12%之间,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钾>镁>钙>钠>锌>铁>铜>锰。锌含量与铁、总氨基酸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贡献率较高的4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3.171%。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8.37%~50.16%。氨基酸平均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6.62%),组氨酸最低(0.03%);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在51.59~73.04之间。【结论】新疆伊犁野杏仁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及氨基酸,且不同种质间成分含量均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所选30份材料中,T02(E 83°26'45'',N 43°32'31'')、T14(E 83°26'12'',N 43°32'19'')、T19(E 83°26'07'',N 43°32'36'')、T20(E 83°26'10'',N 43°32'34'')4份材料可作为较优良杏仁种质资源加以深度研究并利用。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1019-1022.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2
    春佳是以先锋为母本、龙冠为父本人工杂交选育的大果丰产型中晚熟甜樱桃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9.8 g,果皮紫红色,果肉红色,果汁颜色粉红,果顶平,果柄长度中等,粗度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20.8%,可溶性糖含量14.52%,可滴定酸含量1.06%,维生素C含量12.6 mg·100 g~(-1),果肉脆硬,酸甜适口,品质极佳。树势健壮,树姿半直立,分枝力强,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春佳耐花期高温,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畸形果极少,商品果率高。在郑州地区,春佳盛花期在3月30—31日,成熟期在5月28日左右,果实生长发育期约58 d。春佳自花不实,S基因型是S_1S_9。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86-790.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472
    醉贵妃是从收集的槜李种质资源中选育出的晚熟槜李新品种。该品种在嘉兴地区一般7月上中旬成熟,有些年份在6月下旬成熟。醉贵妃结果性状好,产量稳定,成年树产量控制在9.0 t·hm-2左右即可;成熟时口感极佳,汁水丰富,符合槜李易化浆、可吸食特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6.0%左右,高达20%;果形大,平均单果质量69.5 g,呈扁圆形、较对称;成熟果实外皮深紫红色并密布灰白色果点,果肉黄色,黏核;少有细菌性穿孔病和流胶病;自交结果性较好,可单一品种种植;树姿稍显直立,需要拉枝并结合其他修剪措施塑造开心树形;进入结果期后以有机肥为主,需严格控制氮肥使用。该品种经多地试种,适宜在浙、赣、黔、川、渝、沪、苏等长江以南区域多省份种植。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968-97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62
    【目的】探究核桃园土壤养分的空间特征,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核桃园管理单位划分提供依据,从而实现精准施肥。【方法】以湖北保康核桃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和内梅罗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0块样地的土壤pH值、养分空间特征及肥力水平。【结果】(1)保康县核桃园土壤pH均值为6.68,以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为主,具有弱变异性;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钾、有效磷含量(w,后同)均值分别为27.63 g·kg-1、109.41 mg·kg-1、125.43 mg·kg-1和23.74 mg·kg-1,具中等变异。(2)中等肥力核桃园占78.3%,肥沃核桃园占20.7%,水解性氮是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肥力指数与核桃干果每666.7 m2产量呈显著正相关。(3)水解性氮、有效钾含量主要受自然结构的影响,呈现显著空间正向聚集性;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受自然结构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效应不显著。(4)海拔与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土壤肥力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钾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该地区土壤pH值适宜核桃生长,现存核桃园整体肥力中等偏上,提高土壤肥力能够增加核桃干果产量。土壤空间变异主要受自然结构的影响,其中海拔是影响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可以作为核桃园管理单元划分的重要依据。在土壤管理中,需要增施氮肥以提高林地土壤综合肥力。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38-74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11
    【目的】明确番石榴果实采后环斑病发生的致病病原菌及其对番石榴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筛选能抑制该病原菌的有效抑制剂。【方法】病原菌分离于发生环斑病的番石榴果皮病健交界处,并对该致病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树分析。另外,初步研究番石榴环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环斑病菌侵染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和评价不同抑制剂(ε-聚赖氨酸、水杨酸和褪黑素)对环斑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根据环斑病菌的菌丝与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及基于rDNA-ITS、TUB和TEF-1α测序结果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福建番石榴环斑病菌鉴定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葡萄糖和D-果糖、蛋白胨、7、25℃分别作为番石榴N. clavispora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此外,与未接种N. clavispora番石榴果实相比,接种N. clavispora果实具有较高的病斑直径和细胞膜透性,较低的果实硬度和色调角h值。体外试验表明,适当浓度的ε-聚赖氨酸、水杨酸和褪黑素处理对番石榴N. clavispora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抑制N. clavispora侵染所致番石榴果实采后环斑病的抗菌剂。【结论】引起福建番石榴果实环斑病的病原菌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 clavispora),且4.000 mg·mL-1ε-聚赖氨酸对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为后续番石榴环斑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81-785.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382
    湘刺3号是从怀化市中方县桐木镇通过实生选种得到的一个极晚熟刺葡萄新品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少部分有副穗,松紧适中,成熟时果皮呈蓝黑色,果粉薄,果皮厚,平均穗质量163 g,平均单粒质量3.4 g,果形指数1.1(纵径/横径),每颗果实中含种子2~3粒,多为3粒,种子颜色黑褐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5.2%,可滴定酸含量0.28%。果实发育期130 d左右,3月下旬至4月初萌芽,4月底至5月上旬开花,9月下旬果实成熟。该品种抗旱性强,极抗多湿土壤;抗黑痘病、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能力强,但不抗霜霉病;抗虫性强,但不抗根瘤蚜。适宜在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福建、湖北、云南、广东、广西、重庆等省份的葡萄产区春、秋两季种植。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5): 1023-1026.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3
    陇薄丰1号是从陇南穗状核桃实生群体中选育的早熟、丰产、高油核桃新品种。坚果圆形,单果质量10.6~12.7 g,单个核仁质量5.8~8.1 g,壳厚0.94~1.15 mm,出仁率55.0%~63.6%。果壳光滑,纵径33.8~35.3 mm,横径30.1~33.6 mm,侧径31.0~35.2 mm。缝合线平,结合紧密。核仁饱满,浅黄色,脂肪含量68.6%,蛋白质含量17.3%,风味油香,无涩味。在甘肃武都,9月上旬果实成熟;雌雄异花、同株,雄先型。陇薄丰1号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褐色顶端坏死病表现为抗病,耐干旱、耐瘠薄能力较强。适宜在秦巴山区及立地条件相近地区发展,在甘肃省陇南地区可进行生产性栽植。栽植第2年挂果,高接大树第4年和第5年平均666.7 m2产量各为188.32 kg、230.12 kg。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25-737.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25
    【目的】研究授粉品种对软枣猕猴桃湘猕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湘猕枣的最佳授粉品种。【方法】选用软枣猕猴桃雄株DWSR1、NER1、R2px2的花粉、美味猕猴桃花粉和长叶猕猴桃雄株AASAH1花粉为湘猕枣授粉,研究授粉处理对湘猕枣不同时期子房内源激素含量、坐果率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AASAH1授粉处理落果严重,坐果率最低(9.68%~33.33%);其他授粉处理的坐果率均在40%以上,其中NER1和DWSR1授粉处理坐果率在70%以上。2023年,NER1和DWSR1授粉处理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授粉处理,且在贮藏期硬度下降速度和呼吸速率更慢。授粉后75 h,AASAH1授粉处理的子房中GA3含量、IAA含量、IAA/ABA、GA3/ABA和(GA3+IAA)/AB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ABA含量较高。【结论】湘猕枣种内授粉亲和性好于种间授粉,NER1和DWSR1可配置为湘猕枣适宜授粉雄株。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703-711.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40054
    【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桑葚品质进行遗传改良,了解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组成的动态变化。【方法】对桑葚鲜质量进行测量,使用渗透计测定果实硬度,采用便携式糖度计测定桑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NaOH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NaNO2-Al(NO3)3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总酚含量,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使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对安葚和桂花的形态及营养物质分析发现,与安葚相比,桂花的单果质量较大,果实硬度较小。2个品种桑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安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不断积累,桂花的积累量则较少。此外,葡萄糖和果糖在2个品种桑葚中具有相似的积累趋势,但二者蔗糖的积累存在显著差异。安葚和桂花桑葚中的有机酸主要为苹果酸,其次是琥珀酸和酒石酸。随着果实发育,2个品种桑葚糖酸比逐渐增大,糖酸比在7.99~81.06之间,且在各个不同发育时期,安葚糖酸比大于桂花。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中性转化酶1(INV1)基因在10~30 DAP桂花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安葚,桂花中蔗糖磷酸酶(SPP)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葚,蔗糖合酶2(SUS2)基因在安葚40~50 DAP间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桂花。【结论】在河北承德的生长条件下,桂花果实的蔗糖、苹果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安葚,安葚果实的总黄酮、总酚和可滴定酸含量高于桂花。此外,INV1、SPP与SUS2基因在桑葚糖代谢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不同颜色桑葚成熟过程中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提供了信息,为桑葚果实品质形成研究奠定了基础。
  • Articles
    J Fruit Sci. 2024, 41(04): 679-689. https://doi.org/10.13925/j.cnki.gsxb.20230574
    【目的】SWEET(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是一类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多个过程的糖转运蛋白,分析DlSWEET1基因在龙眼不同组织和处理下的表达,探究其在果实糖积累中的功能。【方法】以龙眼松风本果实为材料,克隆DlSWEET1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DlSWEET1在龙眼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以及在激素、冷、热、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通过亚细胞定位、糖转运活性分析及草莓瞬时转化研究DlSWEET1基因的功能。【结果】DlSWEET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750 bp,编码249个氨基酸,包含一个PQ-loop保守结构域和蛋白典型保守结构域MtN3_slv。DlSWEET1在龙眼根、茎、叶、果肉等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果肉中的表达量次之,而在茎和根中表达量较低;不同浓度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处理龙眼叶片后,DlSWEET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升高;低温、干旱及MeJA(茉莉酸甲酯)处理可显著提高DlSWEET1的表达。农杆菌侵染本氏烟草发现DlSWEET1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糖转运活性分析证明DlSWEET1蛋白可以转运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甘露糖。草莓中瞬时转化DlSWEET1可以显著提升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含量。【结论】瞬时过表达DlSWEET1导致转基因草莓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为进一步解析DlSWEET1在龙眼果实糖积累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