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安会敏, 欧行畅, 晏玲玲, 张欣仪, 胡腾飞, 王阔飞, 安勤, 陈国和, 黄怡雯,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 46(06): 1-10.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主要涵盖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面对加工技术、生产设备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未来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以期为今后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产业转型升级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罗琼菁
    中国茶叶. 2024, 46(01): 69-73.
    大田美人茶以适制茶树品种的一芽一叶至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其中以茶小绿叶蝉为害2~3级的鲜叶为上乘。大田美人茶的加工技术是在台湾省东方美人茶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且更强调做青和低温干燥技术,加工流程包括萎凋、凉青、做青、发酵、杀青、回润、揉捻、干燥、精制等一系列工序。文章总结了生产大田美人茶的原料要求和加工技术,以为提升其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 吴冲, 李昕钰, 魏昕钰, 常娜, 尹旭超, 祁蒙, 纪昌中
    中国茶叶. 2024, 46(01): 48-53+60.
    为提高碎茶末利用价值,优化速溶绿茶提取工艺,以安康绿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制备速溶绿茶,考察浸提时间、浸提温度、茶水比对速溶绿茶品质及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速溶绿茶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30℃,茶水比1︰25为最佳提取条件。在此条件下,速溶绿茶得率为24.67%,茶多酚含量为13.78%、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30%、咖啡碱含量为3.32%、可溶性糖总量为9.04%。所制得的速溶绿茶干茶色泽嫩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厚鲜爽,溶解性良好。经优化后的速溶绿茶超声波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稳定可行且重复性高,所制速溶绿茶品质较优。
  • 李欢, 古志华, 李文莉, 廖钊梅
    中国茶叶. 2024, 46(01): 36-40+47.
    以茶叶为研究对象,从农药登记数量、类型、有效成分、防治对象、毒性、剂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我国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情况,对我国茶叶农药登记一致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规范茶叶科学用药、农药登记,以及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出建议。
  • 陈红平, 蔡晓明,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 46(01): 1-13.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 李家兴, 王朝霞, 刘升锐, 韦朝领, 朱俊彦
    中国茶叶. 2024, 46(03): 41-51.
    黄大茶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类,以一芽四叶茶树鲜叶为原料,具有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品质。黄大茶健康功效显著,具有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但以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黄大茶,其降糖、降脂功效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此,选取了13个不同茶树品种,按照黄大茶标准工艺制成干茶,通过测定其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和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比较其体外降糖、降脂功效。结果表明,降糖效果最佳的茶树品种是黄金桂,α-葡萄糖苷酶IC50值为185.17μg/mL。降脂效果最好的茶树品种是柿大茶1号,茶汤处理后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中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下降78.8个百分点,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下降93.5个百分点。进一步对茶样进行生化成分含量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皖茶91茶多糖含量最高,为5.59%,而茶农98茶多糖含量仅为3.38%。PCA分析结果表明,金鸡种和柿大茶1号在生化成分含量上与其他品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总儿茶素为主要贡献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和茶多糖可能是影响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降糖功效的主要活性物质,而总儿茶素和茶多糖则是影响黄大茶降脂功效的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黄大茶的降糖降脂功效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将为以健康为导向的黄大茶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 焦艳娜, 彭梦香, 梁香, 毛宪, 肖中宁, 曾亮,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 46(03): 12-20.
    综述了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学方法、色谱分析法等,并总结了国内外茶叶中PAs残留研究现状,分析了茶叶中PAs的毒性作用以及国内外关于PAs的限量标准。我国目前尚缺乏茶叶中PAs的检测标准,迫切需要制定与欧盟规定相符的21种PAs的检测标准,并展开茶叶PAs污染水平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为确保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积极应对欧盟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尹江铖
    中国茶叶. 2024, 46(03): 77-83.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 王梓清, 王武闯, 田国强, 王林政, 毕国宇, 王林军
    中国茶叶. 2024, 46(04): 58-65.
    在北方茶园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针对制约北方茶产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提供技术和管理方案,推动北方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阐述了北方茶区发展数字化茶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北方数字化茶园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茶园气象灾害预测、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茶园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以及数字茶叶等方面,并提出了北方数字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
  • 陆德彪, 龚淑英, 范方媛, 黄伟红
    中国茶叶. 2024, 46(04): 35-39.
    研究介绍了新版浙江省地方标准《龙井茶加工技术规程》(DB33/T 239—2023)修订的背景,解读了新旧版标准在内容上的异同,特别是新版标准基于鲜叶档次细化了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优化调整了部分机制工序与参数,增加了模式图;针对当前龙井茶生产现状,提出了根据鲜叶档次选用合适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要兼顾摊放时间、失水速率和含水率,以及应把握好机械加工配套技术等措施和建议。
  • 张清改
    中国茶叶. 2024, 46(04): 66-71.
    信阳是毛尖之都、河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江北茶区中规模较大的茶叶产销基地,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发展成绩骄人,但同时也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足、茶园基础薄弱、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三茶统筹”,可以助推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信阳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对其他茶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黄伟红, 罗文文, 高晴, 高志浩
    中国茶叶. 2024, 46(06): 73-76.
    在新茶饮的引领下,浙江省花茶生产趋势向好。文章通过分析浙江花茶生产历史、产销现状,以及总结出其产品花色品种多、窨制工艺多样化、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三大特点,讨论了浙江花茶生产在政策、技术、原料、市场方面的四大优势,提出有选择、适量生产的发展建议。
  • 吴碎典, 黄海辉, 孙淑娟
    中国茶叶. 2024, 46(02): 68-73.
    近年来,浙江省泰顺县开展茶园“绿色双减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实施了“数字化色板诱集技术+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诱杀技术+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技术”防控模式,取得诸多成效和亮点。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技术广泛推广困难、推广缺乏长效机制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和政策引导,加强认证管理和监管执法,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以及推进产学研合作等发展建议,以期为提高泰顺县茶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 赵苗苗, 蔡旺华, 李顺, 易心坦, 吴海东, 孙为静, 黄明祥
    中国茶叶. 2024, 46(02): 7-12.
    茶园作为碳排放来源的同时,也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促进茶园低碳发展成为首要目标,但碳汇方法学的欠缺仍然是阻碍茶园碳汇评估与核查的关键。文章借鉴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从碳库的选择、基线情景的识别、基线碳汇量的确定、项目情景碳储量和适用条件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我国茶园碳汇项目的方法学,提出主要考虑茶树(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土壤基线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不考虑枯落物以及木产品碳库变化量的方法,为建立茶园碳汇评估方法体系及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刘淑婧, 陈倩, 敖鑫慧, 梁慧玲
    中国茶叶. 2024, 46(03): 32-35.
    以白芽奇兰乌龙茶、咖啡、牛奶为原料添加适量的薄荷糖浆,配制“薄荷茶咖”饮品。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在茶水比例1∶30、咖啡与水的比例1∶15为常量的情况下,“薄荷茶咖”优化最佳配方为牛奶∶薄荷糖浆∶茶汤∶咖啡=40∶6∶32∶15。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将主观评价标准作定量分析,对饮品配方进行综合感官评判;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可以高效、快速、经济地解释各因素对饮品风味的影响。文章所建立的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望为调饮茶产品的设计与配方优化提供借鉴。
  • 彭银琪, 禹利君
    中国茶叶. 2024, 46(03): 52-59.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茶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同时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行政规章进行协同保障。通过对湖南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在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困境,包括立法缺乏协调性、地理标志的区域保护范围划定不合理及重复保护等问题。因此,在完善地理标志立法体系、合理划定茶叶地理标志的区域保护范围及加强相关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 白家赫, 肖强, 周竹定, 周玉翔, 王士钢
    中国茶叶. 2024, 46(03): 72-76.
    在数字化时代,茶叶企业加快数字化建设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章总结了新昌县茶叶企业搭建茶企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数字茶园及数字工厂、构建“企业小脑”——数字驾驶舱等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提升路径,针对当前存在的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人才缺失、基础薄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技术指导、加快人才培育、提升基础水平等针对性建议,以期为茶叶企业数字化建设提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倪康, 石元值, 郑生宏, 马伟,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24, 46(04): 40-43+51.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5%;单人采茶机作业效率不如双人采茶机,但采摘效果好,一芽一二叶得率为40.7%;电动便携采茶机则具有经济性优点,每667 m2采摘成本为14.69元,其一芽一二叶得率不如单人采茶机,但优于双人采茶机;手持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质量最好,但采摘效率最低。综合机采速度与采摘质量,实际生产中可考虑传统的单人采茶机作为名优茶机采装备。
  • 吴小川
    中国茶叶. 2024, 46(04): 27-34.
    茶旅融合发展是茶文化旅游的升级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融合依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市场活跃的区位环境、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影响力等有利条件。茶旅融合发展要突出生态、创新、共享的特点,在融合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机制、“多位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茶产业+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机制、茶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机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
  • 梅宇, 梁晓
    中国茶叶. 2024, 46(04): 18-26.
    2023年,我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定增长,茶类结构基本稳定,内销总量基本持平。18个主要产茶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茶园总面积343.31万hm2,干毛茶总产量为333.95万t,总产值3 296.68亿元。全国茶叶内销总量240.4万t,内销总额3 346.7亿元。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6.75万t,出口额17.39亿美元,均出现小幅回调。文章基于2023年中国茶叶产销数据,从不同茶叶品类的生产、国内销售、进出口等角度对当前全国茶产业的产销形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就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 张芬, 马进森, 温立香, 陈家献, 赵媛, 袁冬寅, 张栩浩, 欧淑琼, 彭靖茹, 黄寿辉, 曹如心
    中国茶叶. 2024, 46(05): 71-76.
    通过调研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州市的茉莉花茶基底茶产品的茶坯产地、香气、外形、质量等级等现状,分析了当前茉莉花茶基底茶产业中存在的专门加工工艺缺乏、标准体系缺失、加工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茉莉花茶基底茶及新式茶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 陈育财
    中国茶叶. 2024, 46(05): 54-58.
    文章选用清香型铁观音与柚子花为材料,开展了不同窨制方式的柚子花茶窨制试验,探讨柚子花茶最佳窨制参数并对其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密闭窨制条件下,不同窨次柚子花茶样品的香气组成不同,除了含90种共同香气化学成分外,不同窨次柚子花茶样品还具特有香气化学成分,一窨、二窨、三窨花茶样品分别具有17、21、22种特有香气化学成分。文章初步总结出一套铁观音柚子花茶加工技术,为柚子花茶的加工提供参考。
  • 高晨曦, 孙威江, 任春凤, 庄长强
    中国茶叶. 2024, 46(06): 25-32.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文章介绍了我国茶通用标准、各茶类标准和茶叶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其中分类介绍了乌龙茶类标准、白茶类标准、红茶类标准、绿茶类标准、黄茶类标准、黑茶类标准,以及茉莉花茶类标准;现行有效的茶叶国际标准共31项,此外,还有4项正在研制中。为支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有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出版,3项正在研制中。文章还对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赵苗苗, 谢晓刚, 胡龙辉, 刘梦香, 缪飞, 黄明祥
    中国茶叶. 2024, 46(06): 69-72.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一要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二要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三要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四要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此外,还需加强碳汇管理和碳交易机制,激励茶农参与低碳生产,共同实现碳减排目标。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将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 李苏童, 李安生, 孙彬妹, 郑鹏, 谭新东, 刘少群
    中国茶叶. 2024, 46(01): 78-83.
    今广东省韶关市古称韶州府,当地茶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唐宋盛世,韶州茶是日常饮宴宾客、消暑解渴的必备佳品;明清时期,关口商贸兴起,韶州茶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其茶叶品类以乐昌白毛茶、仁化白毛茶和曲江曹溪茶尤为闻名。文章收集相关文史资料,对韶州茶的源流进行梳理考析,并结合寺院禅茶、柴烧茶具、采茶戏曲等茶事文化对历史上韶州府及下辖各县的茶业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韶州茶在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拾遗补缺,助力粤北地区茶叶传承之路的深入探寻。
  • 钱英, 王卓琴, 张沈红, 黄成
    中国茶叶. 2024, 46(01): 74-77.
    绍兴市柯桥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和浙东茶产业强区。近年,柯桥区不断探索品牌兴茶新路径,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柯桥茶农共同富裕。平水日铸茶是柯桥区的特色名茶,也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然而目前平水日铸茶产业发展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不足、人才队伍断层严重、品牌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加强标准化生产、优化衍生产业、培育引进人才、加强品牌运维等发展对策,以期为平水日铸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肖楚
    中国茶叶. 2024, 46(02): 64-67.
    通过对梵净兰香茶的产品质量、茶青原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技术要点等进行系统阐述和技术创新总结,提供了高品质绿茶加工的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经验。新技术经济性和实用性明显,对促进地方茶产品结构合理发展、提高茶产业效益、促进茶农增收和茶企增效等具有积极影响。
  • 江丽萍
    中国茶叶. 2024, 46(02): 60-63.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白鸡冠作为传统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其独特的外形和滋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关于白鸡冠岩茶初制技术的文献较少,文章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武夷名丛白鸡冠加工技术要点,以期提高白鸡冠加工工艺水平,进一步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发展。
  • 姜新兵, 丁长庆
    中国茶叶. 2024, 46(04): 77-82.
    历史上“狮、龙、云、虎、梅”老字号产区是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主要分布在龙井、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梅家坞等村落,其字号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期间,尤其是民国期间其产地细分已较为详细和明确。1949年后,老字号进行归并,形成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3个品类,目前加上后来新增的产地品类,统称为西湖龙井茶。
  • 文晓晴, 李明孝
    中国茶叶. 2024, 46(01): 29-35.
    茶旅融合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湖北和江西3个省份茶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产业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茶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于旅游业;在2017年后长江中游区域茶旅耦合协调度均突破了0.6,湖南处于良好协调,湖北处于中级协调,江西处于优质协调;长江中游区域旅游业在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冲击后发展水平下滑,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个省份耦合协调度下降明显,但整体上长江中游区域茶业和旅游业融合前景广阔,发展趋势良好。文章还针对如何进一步实现茶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了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 马立锋, 卓荣华
    中国茶叶. 2024, 46(02): 56-59.
    茶园化肥减施是不是茶园不让施化肥了,是不是不施肥的茶叶品质更好?茶园化肥减施,茶叶还能长好吗?针对化肥减施行动实施以来,部分茶叶生产者的认识误区,讨论了茶园施肥的必要性、化肥减施的紧迫性,以及合理的化肥减施措施及成效。茶园施肥不足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茶叶减产降质明显;施肥过量则会使土壤质量恶化,同样对茶树生长不利。只有通过合理施肥,并配套增效技术,才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茶园化肥减施要根据不同生产茶园具体情况进行,基本原则为总氮控制、磷钾基准养分合理配比,有机肥替代(以纯N计)比例25%~40%。
  • 徐萍, 罗文富, 张志强, 苏家红, 李根会, 覃忠义, 李函
    中国茶叶. 2024, 46(04): 72-76.
    通过对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探讨该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管护经营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改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哀牢山国家级保护区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均为大理茶种,以单株分散生长为主,资源总量较少;天然和天然萌生各占一半,生长前期茶树主干遭受损坏,生长情况一般,生长势主要处于中等状态,幼树更新旺盛,但较大树木较少,竞争后期可能出现衰退的趋势。研究区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不够理想,除自然因素干扰以外,管护措施也不到位,仍需加强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宣传保护和科研开发协调平衡,破除制约野生种古茶树生存发展障碍,实现地区野生种古茶树资源发展最大化。
  • 李守林, 徐挺, 彭裕红
    中国茶叶. 2024, 46(06): 77-81.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省雅安市特有的传统制茶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当前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其存在主体缺位、渠道有限、内容不足、对象不明,以及语言和文化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传播主体、统筹传播事务,制定传播策略、构建传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更新表达方式,突出语言差异、扩大传播范围,培养传播人才、破除传播障碍,精选传播内容、避免文化误解等一系列措施,以求进一步推动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国际传播,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其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和销售量提供理论依据。
  • 王元荣, 丁诗琦, 金基强
    中国茶叶. 2024, 46(06): 58-62.
    毛叶茶采用常规扦插技术生根困难,成苗率很低。为解决毛叶茶的扦插难题,以1份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嵊州基地的毛叶茶资源为材料,在扦插前对插穗采取了两种不同配方的生根粉试剂浸泡1 h,并以清水为对照,同时还增加“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研究发现,使用配方B处理和覆盖薄膜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扦插生根率、成苗率,同时采用“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还大大降低了扦插的管理难度和时间成本。这些方法也可为其他野生茶树的扦插育苗提供借鉴。
  • 张露, 薛痕, 郑光毅, 常晓东, 何易, 冯万艳
    中国茶叶. 2024, 46(01): 41-47.
    为观察藏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将8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藏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予单纯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脂、人体成分检测指标[体质量、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内脏脂肪面积]、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胰岛素抵抗监测指标[血清胰岛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试验组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腰围、内脏脂肪面积、HOMA-IR、血清FFA、MDA等均较治疗前极显著降低,血清SOD极显著上升。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体脂百分比极显著降低,体质量、腰围、内脏脂肪面积、血清FFA、MDA等均有显著降低,血清SOD显著上升。临床试验表明,藏茶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脂血症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血脂,减少内脏脂肪,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水平。
  • 刘诗桐, 曹藩荣, 李华锋, 李丹
    中国茶叶. 2024, 46(01): 22-28+35.
    运用4P营销理论和业绩评价理论,综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选取奈雪的茶和蜜雪冰城作为研究对象,取其近3~5年的财务数据,通过财务分析反映不同营销策略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奈雪的茶所采用的直营模式成本费用相对较高,而采用加盟模式的蜜雪冰城财务状况相对较好,其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强。该研究可为不同定位的新式茶饮品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 郑淑琳, 羽观华, 罗盛财, 王飞权, 程曦, 郑玉成, 李力, 张渤, 石玉涛
    中国茶叶. 2024, 46(02): 19-27.
    为了探明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选取雀舌、瓜子金、胭脂柳、老君眉4个武夷名丛鲜叶为原料,通过水提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测定了4个品种鲜叶的茶多糖中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等组分含量,并比较了4个品种茶多糖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武夷名丛茶树品种鲜叶提取茶多糖得率不同,胭脂柳品种得率较高,老君眉得率较低;4个武夷名丛的茶多糖在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和茶多酚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武夷名丛茶多糖清除DPPH、·OH和O_2~-·活性具有明显差异,但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4个品种的茶多糖清除DPPH和O_2~-·的IC_(50)值均高于阳性对照Vc,清除·OH的IC_(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Vc,表明雀舌、瓜子金、胭脂柳和老君眉4个品种的茶多糖是良好的·OH清除剂。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功能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 杨益萌, 韦惠娟, 韦月旺, 李安生, 黄维, 黄玉旺, 刘少群, 孙彬妹, 郑鹏
    中国茶叶. 2024, 46(02): 50-55.
    茶产业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之一。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发现连山县茶产业具有产业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且有战略支撑等优势和机遇,但也面临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不足、品牌知名度较低等劣势和挑战,在此基础上,尝试从S-O、W-O、S-T、W-T 4个方向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为连山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 彭兴兴, 吴颖茹, 彭飞飞, 刘小玉, 陈晓丽, 张景秀
    中国茶叶. 2024, 46(03): 21-25.
    柑普茶是一种由柑皮和普洱茶组成的特色再加工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柑普茶的研究进展,包括加工工艺、内含成分、功能特性和质量控制等。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梳理和评价,旨在为柑普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肖罗丹, 张利萍, 李顺宇, 许艳艳, 王玮, 刘娜, 刘云, 黎明勇, 刘明丽, 王沙凝, 曾旭, 刘跃云
    中国茶叶. 2024, 46(04): 44-51.
    对引种至宜宾地区的10个茶树品种的生理指标、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及所制成茶感官品质表现进行了研究。生理指标调查表明,10个茶树品种在宜宾地区具有较强适应性,其中天府茶28号、春雨1号、巴渝特早、中茶102、黔茶8号、湘波绿2号春季萌发时间早。生化成分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各品种生化成分含量各有差异,其中黔湄601、湘波绿2号、槠叶齐、天府茶28号氨基酸总量均在5%以上,具备制优质绿茶的生化特点。感官品质结果表明,槠叶齐、湘波绿2号、天府茶28号制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品质表现优异,中茶111、春雨1号和黔茶8号制宜宾早茶品质更突出,鄂茶1号、黔湄601制川红工夫品质更独特,而中茶102和巴渝特早制茶香气表现较优。10个品种制茶品质表现存在差异,为适制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的茶树良种提供了多种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制成茶感官审评总分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研究通过多角度分析,为适制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的良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宜宾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