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吴春侠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85-88

PDF(387 KB)
PDF(387 KB)
安徽农学通报 ›› 2024, Vol. 30 ›› Issue (23) : 85-88. DOI: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17
资源·环境·植保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信息 +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wheat basal rot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发生的一种病害,特别在玉米—小麦连作田块呈加重蔓延趋势,一定程度上造成该作物减产降质。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特点,以有效控制其发生面积和降低为害程度,结合安徽灵璧县该作物生产实际,通过多年田间调査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病害的发生现状、为害症状、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以保健栽培为基础,包括选用抗性品种,轮作倒茬,适当深翻,秸秆离田,精量播种和平衡施肥等措施;在小麦播种期进行种子药剂处理,在返青期使用高效低毒药剂开展防治,在抽穂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Abstract

Wheat basal rot is a disease that has occurred in wheat fields in recent years, particularly in corn-wheat continuous cropping fields, where it has shown a trend of increasing severity, causing a reduction in this plant yield and quality to some extent. To understand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ease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its spread and minimize damage, based on the wheat production practice in Lingbi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occurrence, damage symptoms,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disease rot were analyzed through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is basis, the health cultivation as the basi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crop rotation, appropriate deep plowing, removal of straw from the field, precision seeding, and balanced fertilization. Additionally, seed treatment with chemicals during the wheat sowing period, the use of highly effective and low-toxicity pesticides for green control during the regreening stage, and an integrated control technology combining “one spray for three preventions” during the heading stage to manage wheat basal rot were recommended.

关键词

小麦 / 茎基腐病 / 发生特点 / 为害症状 / 保健栽培 / 科学用药

Key words

wheat / basal rot /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 hazard symptoms / health cultivation / scientific medicatio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吴春侠.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85-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17
WU Chunxia.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wheat basal rot.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30(23): 85-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17
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受气候环境、品种更新、秸秆还田以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影响,在部分小麦产区呈加重蔓延趋势,目前已成为黄淮海等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该病害主要为害小麦茎基部,引起茎基腐、根腐等症状,造成苗期小麦过早死亡或后期小麦枯白穗,小麦籽粒被侵染后还会产生毒素[2]。该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秙秆还田较多的田块,通常在小麦返青后部分田块零星或成片出现。田间调查发现,个别年份11月下旬部分小麦田也会出现,部分田块大面积发病,造成小麦减产,部分种植户不了解发病原因,可能存在盲目用药现象,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为了解该病害的发生特点,以有效控制其发生面积和降低为害程度,本文对该病害的发生现状、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为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保障小麦稳产丰收提供参考。

1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据宿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研究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约13.33万hm2。2021年,小麦茎基腐病在该地区个别小麦田偶发,之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呈加重趋势,已上升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24年,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田间常见,发生面积较大,经小麦返青期至孕穗期对当地5个镇15个村75块小麦田开展调查,小麦茎基腐病平均病株率1.75%,严重田块病株率15.20%,病田率45.30%。该病害的病原种类较多,王季锋等[3]研究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安徽淮北地区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致病力强、发病范围广,当土壤中茎基腐病病原菌含量高于200 pg/g,环境条件适宜时,易引发病原菌侵染。

2 小麦茎基腐病为害症状

该病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根茎基部,小麦苗期发病时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分蘖减少,茎节上叶片枯死,茎基部颜色多为暗褐色,发病部位形成黑色子囊体[4]。拔节后,被侵染植株茎基部1~2节变为褐色,病株能正常抽穗、扬花、授粉和形成籽粒,但结实率降低。中后期病株麦穗枯白,籽粒逐渐停止灌浆,瘪小甚至无籽,小麦病株拔出不费力,植株多从基部折断,很少带根拔出。王祥会等[5]研究表明,田间温湿度大时,小麦根部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逢多雨年份,枯白穗易腐生杂菌变黑。

3 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特点

一是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从偶然发生到点片发生再到连片发生,研究区小麦田茎基腐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二是为害时间长。小麦茎基腐病菌的侵染能力强,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进行侵染,且蔓延速度快,已上升为小麦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三是为害重,防治难度大。一般田块病株率在2%~3%,严重的超过15%,发病程度从一级到三级不等;施用化学药剂喷雾、灌根防治,受土壤影响,农药进入土壤后很快被稀释中和,防治作用减弱,目前暂时没有防治茎基腐病的特效药剂。
田间调查发现,播种时间偏早、播种量大,会造成小麦茎基腐病重发;时文明等[4]调查发现,黏性土壤,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导致田间湿度较大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偏施氮肥或土壤缺锌时,该病害发病较重;冬前地下害虫、红蜘蛛和蚜虫发生偏重的田块及杂草多的麦田发病较重[5]

4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气候适宜,土壤带菌,小麦品种抗性不强、大量玉米和小麦秸秆连年还田,施肥不当,土壤盐碱化及田间管理粗放等均有利于诱发小麦茎基腐病。

4.1 品种抗性

品种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病害的发生程度。目前已有的小麦品种对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抗性水平总体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生产中,暂时没有专门抗茎基腐病的小麦品种,只有少数相对耐病性强的品种[6],需进一步加大小麦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力度。此外,部分种植户可能长期使用自留种子,一定程度上导致种子纯度低、品质退化,抗病虫能力下降。

4.2 秸秆直接还田

研究区小麦主产区种植模式相对单一,实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推广机械化收割和部分秸秆直接还田。贺亚红等[7]研究表明,粮食种植区连年秸秆直接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同时可能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累积量越来越高,病害发生加重。

4.3 气候影响

春季温度多变,倒春寒、冻雨等气候不利于小麦生长,而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传播。王功庆[8]分析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原因,认为小麦整个生长季内田间小气候潮湿;或遇干旱天气浇水未浇透,或干旱现象严重;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阴雨寡照,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小等,均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4.4 病虫草为害

王祥会等[5]研究发现,地下害虫、冬前红蜘蛛和灌浆期蚜虫发生较重的田块,小麦茎基腐病偏重发生,特别是蚜虫大量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取汁液,造成植株多处伤口,有利于茎基腐病菌的侵入。禾本科杂草偏多的田块,小麦植株生长瘦弱,抗病力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

4.5 其他因素

麦田播期偏早、播量偏大,可能导致小麦旺长疯长[5];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大水漫灌,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7],以及部分种植户对小麦茎基腐病的为害认识不足等,均有利于该病菌的侵染和扩散。

5 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是真菌性土传病害,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一般前期侵入,后期发病,隐蔽性强,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以保健栽培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实现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控。

5.1 保健栽培

通过选用抗(耐)性品种,进行轮作和深翻,科学施肥及合理密植等方式进行小麦健康栽培,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培育壮苗,增强植物的抗病、耐病能力,实现小麦高产、稳产、高效和低成本。

5.1.1 选用抗性品种

张勇等[9]研究提出,农户在购买种子时选用适合当地的抗(耐)小麦茎基腐病或抗逆性强的品种。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印发2023—2024年度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方案》,适合研究区的主栽品种如徐麦2023、新麦26、郑麦136和百农207等,抗(耐)性相对较强。

5.1.2 轮作倒茬

进行合理轮作与倒茬,小麦种植可选择与大豆、花生、蔬菜和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换茬,通常1~2年轮作一次。

5.1.3 适当深翻

实施小田变大田或土地流转,便于大型机械深耕深翻,改善微生物区系和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破坏病菌生长环境。吴艳辉等[10]研究表明,土壤深翻30 cm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并能小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量。小麦—玉米连作区,2~3年深翻(深松)一次,深度以25~30 cm为宜。整地时注意整平压实,保持地表平整度,提高地块的适播性。

5.1.4 秸秆离田

鼓励种植户进行秸秆回收,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玉米秸秆还田时,需粉碎彻底,或加入腐熟剂,以降低秸秆残留量。王延俊[11]研究提出,秸秆采用过腹还田或沤制有机肥,待充分腐熟后再还田,可有效减少病菌滋生。

5.1.5 精量播种

推行适期、适墒、适量和适法播种,种植户可根据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和气温适当晚播。根据晚播天数适当增加播种量,播种深度以3~5 cm为宜,有利于保证出苗率和冬前基本苗数,培育壮苗越冬。

5.1.6 平衡施肥

小麦生长期注意合理配施有机肥和化肥。小麦返青拔节期追施氮肥75~120 kg/h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 kg/hm2,以预防倒春寒;灌浆期除撒施尿素75~120 kg/hm2,还可增施硫酸锌15~30 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以及硼肥7.5 kg/hm2,能够明显提升小麦植株的抗病性[12]

5.1.7 其他措施

推广节水灌溉,降低土壤湿度;浇好防冻水,预防冻害;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红蜘蛛和穗蚜,减少植株伤口侵染,促使植株健康生长。加强病虫测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培训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成员,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加强防治,提高防效。

5.2 化学药剂防治

针对小麦茎基腐病菌通过土壤传播的特点,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通过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等混配剂喷施到小麦叶面上,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防治小麦茎基腐病,以压低田间菌源基数,控制前期侵染,减轻后期发生程度,从而降低小麦白穗率。

5.2.1 药剂拌种

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是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的重要措施。小麦播种前先晒种1~2 d,利用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病菌。赵慧等[6]研究表明,选用苯醚·咯·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小麦早期病虫害防效较好,同时可兼治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和蚜虫等苗期病虫害。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菌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各地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制定生物和化学药剂协同防治方案,逐渐加大推广应用面积。

5.2.2 药剂喷雾

该病害的防治要突出“早”,即早发现、早预防,抓住防治关键时期。郑曰英等[13]研究表明,于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麦甜900 mL/hm2+25%丙环唑600 mL/hm2,或22%噻虫·高氯氟150 mL/hm2+施倍多750 mL/hm2,对小麦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效,并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海飞等[14]研究提出,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氯氟嘧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使用的药剂,同时加入植物免疫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喷雾,有助于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对控制病害的发生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小麦茎基部病害需加大对水量、调低喷头高度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施。建议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于小麦扬花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再防治一次,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混合后一次性施用,既能防治病虫害,又能预防干热风,还能防植株早衰,确保小麦增粒、增重和增产。
综上,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加强病情测报,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指导,综合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菌剂等防治措施。重点做好“一翻一拌一喷”,即土壤深翻,播前药剂拌种,小麦中后期使用合适的农药喷雾防治,生产上再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秸秆处理利用及作物合理轮作等降低田间病菌数量,可有效避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蔓延,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
李佩玲,王同伟,朱军生,等. 近年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7):44-45,81.
[2]
林琪童,杨丽荣,夏明聪,等. 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YB-161的分离鉴定及防效测定[J]. 植物保护学报202047(4):939-948.
[3]
王季锋,王珊珊,许景升,等.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J].植物保护202349(3):333-337.
[4]
时文明,刘吉运. 菏泽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 种子科技202341(22):112-114.
[5]
王祥会,焦玉霞. 邹城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基层农技推广20197(2):81-83.
[6]
赵慧,张琪,索龙,等.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J]. 现代农业科技2022(8):95-96,104.
[7]
贺亚红,张聪合,刘珠珠,等. 临渭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及绿色防控对策[J]. 基层农技推广20219(12):68-70.
[8]
王功庆.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2023(8):41.
[9]
张勇,刘俊美,刘明忠. 延津县小麦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J]. 基层农技推广202412(4):50-52.
[10]
吴艳辉,崔立平,王亚楠,等. 深耕对小麦生长及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J]. 中国植保导刊202444(3):52-56,96.
[11]
王延俊.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基层农技推广202210(6):57-59.
[12]
庞燕美. 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0):208-209.
[13]
郑曰英,陈善军,李庆锁,等. 不同拌种剂组合及耕作方式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J]. 基层农技推广202311(4):21-23.
[14]
海飞,袁水霞,张志刚,等. 植物免疫诱抗剂与杀菌剂配施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J]. 中国植保导刊202343(12):70-72.
PDF(387 KB)

文章所在专题

小麦

43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