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志勇, 张怀志,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34-5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4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董慧雪, 陈倩, 郭晓江, 王际睿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7): 1237-125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7.003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 刘海岚, 夏超, 兰海
    华北农学报. 2022, 37(S1): 51-58. https://doi.org/10.7668/hbnxb.20193366

    传统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只对含有大效应基因的性状有效,很难对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后来于2001年出现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利用高密度分子标记对个体的育种值进行估算,能获得很高的预测准确性,有效解决了微效多基因控制下的复杂性状改良的难题。该技术现已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等成功应用于奶牛、猪、羊、玉米、小麦等动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是对传统育种技术的重大革新,也是目前研究与应用的热点。综述了影响全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的因素和该技术在国内外玉米、小麦、水稻和油菜育种研究中的进展,最后讨论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 王晓光, 瞿文洁, 刘春阁, 吴鹏, 王荣焕, 冯培煜, 陕红, 史桂清, 冷燕, 成广雷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5): 17-2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52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 宗树斌, 吴旭丽, 陈少卿, 付丹阳, 蔡鸿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4): 79-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02

    利用恒温基质繁育系统,开展微型月季‘丘比特’扦插繁殖技术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基质温度、微喷次数、微喷时间、激素处理4个因素对扦插生根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微型月季‘丘比特’恒温基质扦插繁殖技术体系。综合分析平均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生根数3个生根效果指标,最优的水平组合为A3B2C1D1,即采用基质温度25℃、微喷2次、微喷时长5 min、IBA 200 mg/L浸泡10 min;本试验中最佳处理为T8处理,平均生根率达91.08%,平均根长5.17 cm,平均生根数6.36条。

  • 张锦绣, 唐传红, 谭贻, 冯杰, 刘艳芳, 张赫男,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3): 103-10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3.011
    灵芝(Ganoderma spp.)是一类药食两用的大型真菌,灵芝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症、降血糖、降血脂等功能。不同的灵芝品种对以其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和药品的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对灵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诱变是当今工业微生物育种中重要且有效的技术之一,笔者总结近五年物理诱变技术在灵芝育种中的应用,分析灵芝物理诱变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采用物理诱变育种创制灵芝新品种的前景,以期为今后的灵芝育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董继梓, 陈林渠, 郭浩儒, 张梦宇, 刘志霄, 韩磊, 田赵飒爽, 徐宁浩, 郭庆杰, 黄振洁, 杨傲宇, 赵春华,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20): 3917-393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20.001

    【目的】通过对小麦穗长稳定主效QTL进行遗传及育种选择效应分析,明确其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其未来育种应用潜力,为后续基因挖掘和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科农9204×京411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Kenong 9204 and Jing 411,KJ-RIL)群体定位到一个多环境稳定表达的穗长主效QTL,命名为qSl-2D;利用双亲靶区间序列差异InDel位点开发出2个与该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合分子标记及55K芯片基因型数据,分别进行基于KJ-RIL、MY-F2、NILs及自然作图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分析;基于自然作图群体基因分型,分析qSl-2D单倍型在各麦区及不同年代的育种选择效应。【结果】QTL定位结果表明,qSl-2D可在7/10组环境数据中被检测到,可解释4.02%—10.10%的表型变异。其中,5/10组环境数据的LOD峰值均位于608.75 Mb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qSl-2D增效等位基因型在4个群体遗传背景下均能显著增加穗长。此外,其在大部分群体背景下对穗粒数、株高有正向效应,而对千粒重、穗粒重和单株产量有负向效应。对KJ-RIL群体株高进一步分析发现,qSl-2D增效等位基因型对株高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的原因在于其对除穗下节间长以外的各节间长都有降秆效应;qSl-2D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单倍型Hap-AA-GG在不同麦区中选择利用率差异较大,在北部冬麦区中选择利用率最高,占比24%;而短穗单倍型Hap-CC-CC在大部分麦区中占比30%以上。此外,随着年代的递进,qSl-2D长穗单倍型选择利用率逐渐降低,而短穗单倍型一直保持较高的选择利用率。【结论】定位到一个稳定主效的穗长QTL——qSl-2D,其增效等位基因型可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显著增加穗长,同时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一定的遗传效应。靶区段开发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穗长及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 白斌, 张怀志, 杜久元, 张晓洋, 何瑞, 伍玲, 张哲, 张耀辉, 曹世勤, 刘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4-1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2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含有的抗病基因类型多样性高于越冬区。【结论】在越夏菌源区甘肃陇南、陇东的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分布频率、抗病基因类型及数量均有明显提高,避免了品种抗病遗传背景单一化问题,实现了品种(系)中的抗病基因较为复杂多样,部分品种的抗病性保持时间长,表明陇南地区利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策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

  • 朱睿 杨飞 周波 李熠 林娜 杨阳 杜光辉 刘飞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2): 258-26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304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通过对中国苎麻出土文物、古籍记载和起源中心分析,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根据苎麻种质资源在中国的分布,归纳出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并可被分为5个组群;基于对古籍资料的分析,提出中国苎麻栽培的历史可分为秦汉以前、秦汉至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个时期,总结了中国古代苎麻栽培技术以及中国苎麻向世界的传播;回顾了中国古代对苎麻的利用,包括纤维利用、药用、食用和饲用。研究分析苎麻在中国的起源、分布和物种资源,全面论述中国苎麻的栽培与利用历史,为保持和进一步拓展中国苎麻这一传统优势特产提供科学依据。
  • 卢思宇, 李敬轩, 王妍, 龙城, 陈俐, 郭勇, 齐晓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119-1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82

    现代化畜牧养殖中,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雄性动物精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营养调控是改良畜禽繁殖性能和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维生素A作为动物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除具有促进骨骼发育、维持新陈代谢、调节胚胎生长等功能,还对雄性动物繁殖性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简述了维生素A的性质及代谢和对雄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手段提高种畜禽繁殖力提供理论参考。

  • 金鑫, 何翠, 曾旭

    通过简述魔芋生长环境需求特性,总结魔芋庭院栽培、净作栽培、大田间套作栽培、林下栽培、轮作栽培及保护地栽培等栽培模式研究进展,分析各种栽培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今后应从广泛开展魔芋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与利用,构建魔芋间套作、轮作栽培新模式,提高魔芋种植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扩大魔芋种植范围,创建有机栽培模式等方面改进和丰富魔芋栽培模式。

  • 母少东,祝紫江,邓兆权,李碧宽,孙建,廖勇,刁朝强,蒋光华,陈兵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4): 168-17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60132
    为探明烟蚜和烟蚜茧蜂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及接蚜量下的繁育规律,以‘云烟87’为材料,于2015年在贵州省开阳县楠木渡镇新凤村烤烟育苗基地(107°01′33.2″E,27°17′16.6″N)进行试验,探讨烤烟育苗大棚不同部位(前部和后部)及接蚜量(20、40、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育苗大棚前部积温、日均温及日均最高温均高于后部,日均湿度略低于后部;大棚后部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多于前部,接蚜量为40头/株的烟株,烟蚜和烟蚜茧蜂繁育量最多,其次是20头/株的烟株,60头/株的烟株烟蚜及烟蚜茧蜂繁殖量最少;大棚后部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优于前部,接蚜量越多,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表现越差。综上,烤烟育苗大棚后部利于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量的增加,烟株生长发育较好,且初始接蚜量以40头/株为宜,20头/株或60头/株对烟蚜和烟蚜茧蜂繁殖不利。
  •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07): 954-95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040704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实验生物学研究作物进化时的技术性问题。作者倾向于支持栽培大豆南方起源假设。
  • 李顺达, 兰彩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 1-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01.001
  • 钟欣, 张晖, 张充, 刘小红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2): 438-450. https://doi.org/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2.00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但仍存在着母系猪繁殖力普遍较低的重要问题,选育具有高繁殖性状的母系猪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已明确多个影响母猪产仔数的已知基因,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SR)基因、泌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基因、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瘦素(leptin,LEP)基因、备解素(complement factor b,BF)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基因、连环蛋白阿尔法样蛋白1(catenin alpha-like protein 1,CTNNAL1)、无翼型MMTV结合位点家族10B(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10B,WNT10B)基因、转录因子12(transcription factor 12,TCF12)基因、无精症样删除基因家族(deleted in azoospermia-like,DAZL)、无名指蛋白4(ring finger protein 4,RNF4)基因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家族等基因。这些基因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影响母猪的繁殖力性状表现,但少数几个基因的位点效应对母猪的繁殖力表型影响较为有限,因此在母猪繁殖性能方面的育种遗传进展相对较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技术基于全基因组策略,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遗传标记信息,分析整个基因组中的全部遗传变异多态性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并与表型和系谱信息进行对照和统计分析,从而加速了重要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位点、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s)和候选基因的发现过程。全基因组选育(genomic selection, GS)利用系谱信息、表型数据以及全基因组的SNP分型信息,为母猪繁殖性能等低遗传力性状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更快速、准确的个体全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nomic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 GEBV),从而显著加快了育种遗传进展。
  • 陈杰, 陈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3): 2431-244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13.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的要求逐渐由“吃饱”向“吃好”以及“吃入营养”“吃出健康”等方向转变。小麦是我国以及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种家们认为小麦育种也要从“产量育种”向“品质育种”转变,即产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小麦籽粒具有特定有益人体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小分子代谢物。与之相对应,还进一步提出了“功能性小麦品种”的概念。黄酮类代谢物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物质,由于它能够影响植株表型以及人类健康,该类物质含量也是“功能性小麦”育种的范畴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功能性小麦”育种,需要使用多种手段解析影响特定“功能性”代谢物含量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基础。代谢组学手段与遗传学设计相结合能够高效鉴定影响代谢物含量的基因,然而由于小麦参考基因组信息公布较晚,小麦中这类研究进展相对滞后,导致对于代谢物的遗传基础揭示不足,从而限制其在“功能性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本文以黄酮类物质为例,概述了解析这类代谢物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以提高黄酮类物质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功能性小麦”育种提供分子资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为研究其他“功能性”代谢物提供借鉴。与此同时,还初步构想了在相关基础研究积累不足的前提下直接使用代谢组学手段辅助育种的方式,有望在获得育种中间材料的同时“顺便”解析关键遗传因子或者候选基因,从而有效推动“功能性小麦”育种。

  • 项洪涛,冯延江,郑殿峰,王立志,洛育,王彤彤,赵宏亮,李琬,杨纯杰,王月溪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1): 23-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70068
    红小豆是重要的豆类作物,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笔者综合了国内大量研究成果,概述了红小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红小豆生理水平的研究进展。基于红小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展望了红小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 张姚, 曹凯, 鲍恩财, 代伟伟, 吴宜文, 夏礼如, 伍德林, 孟蕊, 公伟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47-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22

    园艺设施是现代化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成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江苏省园艺设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分析江苏省三大园艺设施类型(塑料大棚、连栋温室、日光温室)的设施发展情况与配套设备,对四大种植模式(设施农业模式、观光农业模式、无土栽培模式、精准农业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园艺设施现存的问题,提出农艺-设施-农机高度融合策略及四大趋势导向(产品市场趋势、产业提升趋势、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智能化生产趋势)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之路的观点。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现代化设施园艺高效发展提供参考,并有望对江苏省园艺设施产业的未来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 张于, 邳植, 李胜男, 吴则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9): 8-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56

    甜菜是世界上主要的糖料作物之一,其产糖量较高,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是解决中国食糖安全问题不可或缺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利用非常成功的作物之一。为了快速选育出丰产、高糖和抗逆性强的甜菜品种,甜菜育种正在由常规育种为主逐步向生物育种迈进,生物育种将成为未来甜菜育种的方向。本文对近些年已经应用的甜菜生物育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分子标记技术、单倍体诱导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组学技术,并对甜菜生物育种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师尚礼,南丽丽,郭全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46-51.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09
    综述了我国苜蓿育种取得的成就及展望。到目前为止,已审定登记育成新品种23个,国外引进品种15个,野生驯化品种3个,整理地方品种19个。育成品种具有抗寒、抗病、耐盐、耐牧、高产、早熟等特点。我国苜蓿育种大多采用常规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相对较少。苜蓿育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育成品种少,抗性育种进程缓慢,育种原始材料较少,育种技术单一;提出改进苜蓿育种方法、培育特色品种、加强苜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缩小我国与国外苜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 叶雷, 李小林, 张波, 杨学圳, 谭伟, 张小平
    农学学报. 2023, 13(10): 13-22.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30

    归纳国内毛木耳驯化(系统)选育,单单杂交、单双杂交、多孢杂(自)交、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等杂交育种技术,诱变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部分育成新品种及特性,并对毛木耳固体和液体菌种扩繁技术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提出国内毛木耳杂交育种工作将借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手段深入发展,现代高效育种技术将得到快速应用,毛木耳商业化育种得到积极倡导,菌种“育繁推”体系将逐步成熟。

  • 买春艳, 刘易科,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719-372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9.001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 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 付立忠,吴学谦,魏海龙,吴庆其,李海波,张新华,贾亚妮
    食用菌学报. 2005, 12(03): 65-7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05.03.013
    综述了食用菌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应在系统考查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与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 梁成真, 金双侠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56(17): 3247-325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3.17.001
  • 刘艳珍, 单莹, 沈丹, 朱鹤, 李越, 王子胜
    中国棉花. 2023, 50(1): 33-3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54
    辽棉54在辽宁特早熟植棉区春播生育期为127 d;植株较紧凑,呈塔形;铃卵圆形;出苗好,后期不早衰;结铃性好,吐絮畅且集中,含絮力适中,适宜机采;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2019―2020年在辽宁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99.405 kg、82.185 kg和77.370 kg。介绍了辽棉54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 谢晓娜, 杨郑州, 黄薇, 张红领, 杨伟
    果农之友. 2021, 34(08): 31-31. https://doi.org/10.16861/j.cnki.zggc.2021.0198
    <正>蓝莓植株在专用基质和水肥一体的栽培管理模式下可以快速生长,具有成长快、挂果早、成本回收快速等优势。近年来,基质栽培蓝莓在我国云南省发展快速,并有向其他省份扩张的趋势。2021年3月,在云南地区的蓝莓基质栽培体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种植方式,可以为基质蓝莓种植户提供参考。蓝莓基质栽培条件下,蓝莓幼苗在种植第一年即可以快速挂果,但由于幼苗较小,
  • 庄宝策
    中国畜牧业. 2024, 33(6): 89-90.
    <正>猪繁殖障碍是造成养猪业损失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猪的繁殖效益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兽医师进行了广泛研究,探索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原因和有效的防控措施。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猪繁殖障碍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繁殖系统感染和卵巢囊肿等。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母猪不受孕的主要原因,使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困难,影响胚胎的发育和存活。生殖系统感染常与细菌有关,
  • 李杰 唐树生 彭建国 程鲁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1): 39-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599

    为进一步掌握昆明犬各家系的警用属性,以便更好开发利用该犬种的警用价值.采集昆明犬各家系繁育后代的警用性能数据指标对昆明犬种群警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昆明犬家系结构合理,母犬主要家系为16个,公犬6个;(2)公系中良好率最高为JX狼青系列(73.26%),其次是DH家系(72.65%),最低为JX草黄系列(40.00%);母系中良好率最高为LLC(80%),其次是LBS家系(79.66%);最差为CWL家系(37.5%);(3)繁育数量上,公系中以JX家系为主导(389头),其次是LGX家系(319头);母系中以LXL家系为主导(266头),其次是LLX家系(145头)。本研究对进一步优化昆明犬各家系的数量结构、提高种群的警用性能及繁育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 梁俊平 李健 刘萍 李吉涛 陈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7): 109-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631

    为了开展脊尾白虾全人工规模化育苗,发展脊尾白虾规模化生态养殖。本综述就就脊尾白虾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实现脊尾白虾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 段益欣, 张林云, 赵永聚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54-1865. https://doi.org/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4
    遗传力是衡量由遗传因素解释的表型方差的比例,在实际遗传力估计中多只考虑加性遗传效应。由于畜禽传统遗传力估计需要的系谱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较难以实现,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以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遗传力估计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而对SNP遗传力的准确估计有利于了解遗传变异对表型的作用程度,目前已有不少SNP遗传力估计模型被开发利用。本文主要综述了SNP遗传力的概念、常用估计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并与传统遗传力估计进行比较,探究了SNP遗传力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潜力。
  • 李剑南, 袁利明, 华进联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55(5): 1866-1874. https://doi.org/10.11843/j.issn.0366-6964.2024.05.005
    补体调节蛋白46(complement regulator protein, CD46)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细胞上广泛表达。除了具有补体失活、调节T细胞活化和生育能力等多种生理功能之外,CD46也可以作为多种细菌和病毒的受体,尤其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和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的附着起重要作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特异修饰CD46成功生产出抗BVDV活牛犊,证明该基因可以作为抗病育种的候选基因。本文主要对CD46蛋白在家畜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卿玲杉, 曾静, 童文, 孙佩, 胡路生, 吴发明, 龙燕梅

    文章叙述了传统药食两用植物佛手在中国从宋朝到清朝的历史沿革、人工种植品种的划分和种植基地的变迁。同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总结了佛手栽培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佛手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笔者指出了在历史沿革中佛手、枸橼、香橼的区别和差异,认为它们实为同科同属不同种的3种植物。提出了在目前佛手主产区栽培品种之间的差异性与国家药典一致性的问题,建议在品种、产地、土壤、气候等不同条件的产区建立区域标准化栽培技术。

  • 王旭文, 余渝, 孔宪辉, 刘丽, 司爱君, 赵福相, 刘文豪
    中国棉花. 2023, 50(1): 30-32.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68
    金垦1775于2022年8月通过新疆审定。该品种长势较强,株型清秀,通透性好,茎秆坚韧,吐絮畅且集中,含絮适中,适宜机械采收,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Ⅱ型品种要求。2018―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棉组区域试验中,金垦1775的2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65.5 kg、153.5 kg和151.1 kg,分别比对照新陆早61号增产4.5%、7.7%和7.4%。对金垦1775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概述,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阜, 赵明

    近60年来中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有效支撑中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面对当前及未来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如何将资源高效、环境安全与作物高产高效并重,构建用养结合、生态高效、生产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作物生产体系,是作物栽培与栽培学科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艰巨任务。

  • 高蓓 李萍萍 赵青松 王纪章 郑洪倩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6): 145-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008

    为了研究化肥施用量对于有机基质栽培蔬菜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问题,通过不同施肥处理试验,研究醋糟有机基质盆栽条件下生菜养分吸收量、含量以及养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下生菜根、叶中氮、磷、钾的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菜叶片氮、磷、钾吸收量表现为:1/4s>1/2s>1/8s>1s>0s(正常施肥量为1s,0s、1/8s、1/4s、1/2s分别为正常施肥量的0、1/8、1/4、1/2倍)。化肥中氮、磷、钾的利用率均以1/8s最高。总养分利用率以1/4s处理最高。表明1/4s施肥量是醋糟有机基质盆栽生菜的最适宜施肥量。

  • 宋正峰, 刘树森, 夏连芹, 高鹏, 栾非时, 刘钊
    中国瓜菜. 2022, 35(06): 1-8. https://doi.org/10.16861/j.cnki.zggc.2022.0151
    系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甜瓜育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甜瓜二代与三代基因组测序,转录组、蛋白质组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重要基因定位及前景选择技术,DNA指纹图谱及背景选择技术,遗传转化体系、基因编辑等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双单倍体育种等细胞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甜瓜育种技术与方法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广大甜瓜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 杨初蕾, 张译元, 唐红, 郭延华, 任秀美奥, 王立民, 周平
    畜牧兽医学报. 2023, 54(4): 1370-1380. https://doi.org/10.11843/j.issn.0366-6964.2023.04.003
    绵羊的繁殖性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性状,绵羊产羔数与每次的排卵数直接相关,绵羊卵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卵巢内分泌及旁分泌的相互作用。FecB基因是羊上首个被发现的多胎主效基因,携带该基因的绵羊卵巢中BMP信号通路受到损害而活性降低,TGF-β家族部分成员失活,抑制GCs增殖并提高FSH的敏感性,有效提高绵羊的排卵率和产羔率,有利于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对FecB基因的发现、作用机制及其对卵泡发育、繁殖能力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育种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绵羊繁殖性能提升的机理研究和育种工作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文革
    中国瓜菜. 2021, 34(12): 1-9. https://doi.org/10.16861/j.cnki.zggc.2021.0314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西瓜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选育一批优质抗逆西瓜新品种的同时,结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对西瓜植株和果实等重要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我国在西瓜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代谢品质研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西瓜遗传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
  • 赵卫松, 孙祥瑞, 郭庆港, 鹿秀云, 李社增, 马平
    中国棉花. 2023, 50(2): 37-39.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173
    为提高冀南植棉区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了适合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的高效栽培技术。从茬口、品种、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以期为冀南植棉区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当地棉田生产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玉新爱, 吕丽丽, 肖荣华, 韦家书, 刘盛武, 陈日红, 韦政依, 刘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 1-4.
    昌两优馥香占是高产优质籼型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22和2023年连续2年在广西玉林市陆川县马坡镇东西村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示范种植的昌两优馥香占全生育期、抗性情况、产量情况和碾米品质表现等特点,并从选好地块、浸种催芽、适时播种、适龄抛插、配方施肥、科学管水、防控病虫草害和完熟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为昌两优馥香占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