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凌立贞, 张书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23-1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7

    为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果树育种人才,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质量保障3个方面对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创新为驱动开展教学改革并加以实践。现状方面,该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需求不完全匹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条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与层次性的课程体系,优化前沿性与实验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模式,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高精尖科研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框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达0.78,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大幅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中充分激发了教学活力,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文为提高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质量提供参考。

  • 陈翔, 李佳佳, 李金鹏, 卢杰, 张付贵, 郑宝强, 李金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5-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0

    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教学现状方面,教学内容较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方式有待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挖掘力度不够,考核评价中的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少。改革策略包括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知识;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坚持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将农耕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并引入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过程性评价(40%)和考核性评价(60%),综合考查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专注度和活跃度较高,栽培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相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李斐, 江平, 郑冬梅, 秦改花, 曹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20-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05

    结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本文总结了适合该地区的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具体包括选择光照充足、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块;适合研究区种植的蓝莓品种有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定植前全面清园,优选苗木定植,加强定植后管理;采用酸性有机质和酸性肥料调理土壤pH;蓝莓生长过程中需科学进行肥水管理、整形修剪;采用人工、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时防除杂草,割下的草体用作树盘覆盖或制作沤肥;适时采收、科学储藏。本文为相似地区蓝莓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 李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43-4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0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芦笋栽培生产实践,从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设施条件、优选良种、培育壮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植物的根由肉质贮藏根和须状吸收根组成,雌雄异株,生长周期长,需兼顾采收与养株平衡,以实现优质高产。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地块用作芦笋栽培;选用嫩茎整齐、笋尖鳞芽包裹紧实、抗病性强的杂交一代种子,如鲁芦笋一号、芦笋王子F1等;栽植前浸种催芽,可采用穴盘育苗;针对幼苗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合适的定植密度;科学管理肥水及温度条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分批采收,留茎养株,以维持植株长势,实现可持续生产。本文为芦笋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张献英, 李嘉斌, 曾富兰, 温翠平, 刘道怀, 卓翠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46-5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1

    本文结合广东梅州大埔县洲瑞镇气候特点,分析了枇杷高产栽培和采后保鲜技术。研究区具有四季温和、雨热共季、夏长冬短等特点,适宜枇杷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定植,定植时间宜在2月春梢萌发前、初夏或秋季;对幼树进行扩穴改土,进而实现土壤全面改良,合理配施复合肥和有机肥,适当控水,以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成分均衡供应;幼树期适时施肥,以促进其生长,对结果树在冬春季进行修剪和疏果处理;在花果时期进行促花、疏花、疏果和套袋等措施;枇杷主要病虫害包括叶斑病、炭疽病、枇杷木虱和梨小食心虫等,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绿色防控技术。采后保鲜技术包括选择在晴天无露水的早晨、傍晚或阴天采收;采后挑出伤果、裂果和病虫果等不合规格果,进行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采用低温贮藏 、1-甲基环丙烯处理和气调贮藏等方式进行贮藏保鲜,以维持枇杷果实的贮藏品质。未来应进一步拓展枇杷深加工产品研发,提高其附加值。本文为相关地区枇杷高产栽培和贮藏提供参考。

  • HUANG Bing-yan, LIU Hua, FANG Yuan-jin, MIAO Li-juan, QIN Li, SUN Zi-qi, QI Fei-yan, CHEN Lei, ZHANG Feng-ye, LI Shuan-zhu, ZHENG Qing-huan, SHI Lei, WU Ji-hua, DONG Wen-zhao, ZHANG Xin-y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10

    高油高油酸花生品种因其富含营养、货架期长及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备受消费者、加工企业和农民喜爱。花生含油量和脂肪酸含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鉴定其QTL将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或基因组选择,提高花生品质育种效率。我们利用来源于含油量中高及油酸含量差异大的双亲、含有521个家系的RIL群体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以及25个环境的花生籽仁品质性状的表型数据,最终定位到两个稳定的含油量性状QTLqOCAh12.1qOCAh16.1),并开发了KASP标记在自然群体中得到了验证。QTL区域的单倍型分析表明,qOCAh16.1的高含油量优势单倍型仅存在于少数国外资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的qAh09qAh19区间含有已知的脂肪酸合成关键酶FAD2基因位点,可同时影响所有7种脂肪酸含量,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和山嵛酸,并鉴定到位于第7染色体的蛋白质和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主效QTL位点,PVE大于10%。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花生含油量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并为花生籽仁脂肪酸含量变异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认识。

  • 李东辉, 刘国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29-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8

    为提高石榴扦插成活率和插穗生长质量,本试验以向阳面生长的3~5年生石榴硬枝作为插穗,分别于3个不同扦插时期[A1(2月19日)、A2(3月15日)、A3(4月4日)],对石榴硬枝施用2种生长激素[强力生根剂(浓度分别为2.5、4.0和10.0 g/L、萘乙酸(NAA,浓度分别为50、200 mg/L)],测定插条新梢数量、长度,插穗生根数量、长度及扦插成活率等。结果表明,生长激素处理对石榴新梢数量、长度,插穗生根数量、长度及扦插成活率有明显影响,A2时期施用200 mg/L NAA处理5 min的插穗新梢数量和长度表现较好;A2时期施用50 mg/L NAA浸泡12 h有利于增加插穗生根数量和长度;A3时期施用50 mg/L NAA浸泡12 h在促进插穗成活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施用50 mg/L NAA处理12 h有利于增加石榴插穗生根数量,提高生根长度以及插穗成活率,以3月15日和4月4日的扦插效果较好。本文为石榴硬枝扦插繁殖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雪梅, 周祥斌, 高菲, 林玮, 玄祖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79-8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19

    红锥是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及用材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该树种营林造林、苗木培育及管护、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营建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林分稳定性和病虫害防治能力,合理优化其密度和结构有利于提升人工林质量和产量;该植物苗木培育主要有壮苗育苗、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式,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合理施肥有利于促进红锥生长发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析该树种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对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药剂有利于红锥病虫害防治;红锥适宜生产优质木材,营建混交林对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生物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红锥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 王国伟, 宋媛媛, 徐峥嵘, 顾兴波, 曹双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00-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5
    本研究旨在明确酸模蚜与六斑月瓢虫在食叶草(蛋白草)上的种群动态以及酸模蚜对优势天敌六斑月瓢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将食叶草作为酸模蚜的寄主植物,将酸模蚜接到健康食叶草植株上进行扩繁,采用五点取样法,每6 d调查一次酸模蚜在食叶草上的种群动态。以酸模蚜为食物喂养六斑月瓢虫,记录六斑月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结果表明:(1)酸模蚜种群密度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为35.29头/株,同期在食叶草种植基地田间调查的六斑月瓢虫种群密度最大值晚于酸模蚜6 d出现,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64头/株。(2)六斑月瓢虫实验室种群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卵期、1—4龄幼虫期、蛹期(预蛹期)各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分别为93.3%、87.5%、96.0%、97.9%、100%、100%,从卵到完成一个世代总存活率为66.7%。从卵到蛹各阶段发育历期依次为(2.49±0.07) d、(2.75±0.07) d、(2.38±0.01) d、(2.40±0.07) d、(2.05±0.03) d、(5.62±0.10) d,产卵前期为(2.52±0.10) d。(3)净繁殖率R0=108.27>1;内禀增长率r=0.18>0;周限增长率λ=1.20>1,呈增长趋势;平均世代历期=25.95 d。上述各项指标表明,六斑月瓢虫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证明食叶草也是酸模蚜的良好食物来源,可以用来扩繁六斑月瓢虫。
  • Congrui Sun, Runze Wang, Jiaming Li, Xiaolong Li, Bobo Song, David Edwards, Jun W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813-183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26

    砂梨作为梨属植物的重要栽培种,是温带地区的重要果树,其具有丰富的遗传资源,对梨果实品质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包括梨在内的果树物种抗性与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有限。而泛转录组能够有效捕捉来自编码区的遗传信息,并反映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来自不同组织的506个砂梨样本构建了泛转录组,并通过表达存在/缺失变异(ePAVs解析了改良过程中表型与抗病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砂梨泛转录组包含156,744个转录本,其中新转录本在防御反应生物学过程中显著富集。有趣的是,梨的地方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但在改良过程中受到负选择ePAVs分析表明,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砂梨地方品种可以分为两个亚群,并推测它们经历了不同的传播过程。进一步通过共表达网络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梨的石细胞形成、果实花青素合成和抗逆性之间相关联,它们由多个模块共同调控,且调控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此外,还鉴定到梨参考基因组中缺失的一些基因,如候选基因HKL1,其可能影响了果实糖含量。研究结果为梨果实复杂性状间的关联分析提供了新见解,并为梨的抗病性和果实品质协同改良提供了数据资源。

  • 郑昌成, 岑宏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4

    本文结合昱香两优香丝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示范种植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全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较强、有效穗多、产量高且米质优,适宜在研究区作双季晚稻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肥力好、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秧田,适时浸种催芽,培育壮秧;秧龄15~18 d时适时移栽,合理密植;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浅水立苗、薄水分蘖,立苗后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5~7 d断水;适期适药防除杂草,结合田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药剂进行绿色防控;稻谷95%黄熟时,抢晴天机械收获,并及时将稻谷翻晒或烘干后归仓。本文为昱香两优香丝在江华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孙婧, 李晓静, 王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29-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31

    为提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对蔬菜栽培学(含设施园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形式、实验和实习实训、思政元素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该教学体系加以实践。具体来说,细化课程目标,让学生掌握蔬菜播种、育苗和田间管理技术等。优化教学内容,将蔬菜栽培学、设施园艺两门课程有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其更具针对性。整合师资力量,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增加专业教材,丰富线上资源;升级实验教学资源,更新实验用的蔬菜种子标本等。优化教学形式,采用翻转课堂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导课堂。强化实验和实习实训,设置蔬菜种类的识别、温室类型调查等实验,并建设了温室结构设计、园艺作物无土栽培等虚拟仿真实验。凝练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情系人民等追求和情怀。采用期末笔试(70%)+实验课成绩(15%)+课堂表现(9%)+平时随堂作业(6%)的评分模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的出勤率、课程参与度较高,总成绩及格率达94.9%,实验课均分在85分以上,全面提升了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本文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胡宗兵, 胡德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2

    本文介绍了巧两优晶香丝占的选育过程,并对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巧两优晶香丝占是以喜08S为母本,晶香丝占为父本,经过系统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和中抗稻瘟病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药剂浸种和适量播种;适期移栽;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水稻移栽后5~7 d,选择适宜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适期适药防治稻曲病、稻蓟马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及相关地区作为一季中稻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安亚明, 赵文庆, 赵宇, 刘会静, 高洋, 刘猛, 付博文, 李顺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22-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80

    本研究旨在评价‘公谷’系列谷子简化栽培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综合效益,探索谷子高效生产技术,推动谷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东北地区102份农户3 a的调研数据,运用密切值模型对‘公谷’系列简化栽培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的综合效益展开评价。结果显示,在同期品种间,‘公谷’系列品种于2021、2022、2023年的密切值分别为0.0167、0.1146、0.1674,均低于普通谷子品种和玉米,表明该系列品种的综合效益最高;从整体情况来看,2022年‘公谷’系列的密切值最低,为0.1350,表明2022年‘公谷’系列的综合效益最佳,而2021年玉米的密切值最高为0.6175,则说明2021年玉米的综合效益最低。简化栽培品种‘公谷’系列综合效益最佳,普通谷子品种处于中间水平,玉米在保障粮食产量上有重要作用,但其综合效益相对较低。所以,应加大‘公谷’系列品种的推广力度,提升普通谷子品种的效益,并对玉米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技术创新,以提高各品种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在于密切值模型的应用,该模型为谷子简化栽培品种的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工具,而研究成果结论为谷子种植提供了明确的优化方向和策略建议。

  • 张方平, 朱俊洪, 叶政培, 陈俊谕, 郑丽旧, 石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22-1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45

    为探明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于田间笼罩条件下观察橡副珠蜡蚧在‘IAN873’、‘热研7-33-97’、‘PR107’、‘热研7-20-59’、‘云研77-4’、‘GT1’、‘RRIM600’7个橡胶树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在‘RRIM600’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99.1 d),在‘PR107’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74.3 d)。7个品种上均出现1龄若虫大量死亡现象,1龄若虫存活率仅为27.9%~59.0%,世代存活率由高到低为‘PR107’>‘云研77-4’>‘热研7-33-97’>‘热研7-20-59’>‘IAN873’>‘RRIM600’>‘GT1’。产卵期、成虫寿命均以‘热研7-33-97’最长,分别为64.4、94.4 d;产卵量以‘热研7-33-97’最高(727.0粒),其次为‘PR107’(526.2粒),‘RRIM600’上的产卵量最低(303.5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为‘PR107’>‘热研7-33-97’>‘云研77-4’>‘GT1’>‘热研7-20-59’>‘IAN873’>‘RRIM600’。‘PR107’、‘热研7-33-97’是橡副珠蜡蚧的适宜寄主品种,‘GT1’和‘RRIM600’为不适宜寄主品种。

  • 郭文龙, 王会青, 丁松爽, 邢卓冉, 刘峰, 邓呈, 唐杰, 时向东, 丁建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38-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4

    遮荫栽培是优质茄衣烟叶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光照强度是遮荫栽培条件下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烟叶在不同遮荫条件下因光照强度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及其机理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茄衣烟叶遮荫生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要在完善茄衣烟叶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遮荫对茄衣烟叶外观、物理、化学、感官等质量影响的研究,并需进一步探索与品种、产区实际相适应的遮荫生产体系,逐步实现国产茄衣的有效供给。

  • 张峻, 吴娟娟, 罗哲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7-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4

    为系统总结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玉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笔者重点探讨玉米活体单倍体高频诱导系的选育方法、形成机理、鉴定方法、加倍方法以及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以期为活体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归纳了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研究表明,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选育优良自交系和群体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频诱导系选育,成功获得大量优良单倍体植株,鉴定和加倍方法有效提高了单倍体形成和稳定性。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群体改良中展现出明显的加倍效果,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应用活体单倍体技术,可以加快品质改良和产量提升的步伐,为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敬樊, 李勇刚, 南璐, 周珊, 唐艳, 杨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1

    麦后复种大豆可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资源,实现一年两熟复播种植。本文结合陕西商洛小麦及大豆种植实践,总结分析了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提出了对应的产量提升策略。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且早熟的小麦品种;播种前旋耕耙平,适量施用基肥;合理确定播期播量;查苗补苗,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及时收获,清理残留杂物。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中早熟品种;播前耕翻灭茬,适量施用基肥;及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中耕和化学除草相结合,趁墒追肥,合理化控;抓住病虫防控关键窗口期,综合防控;脱粒晾晒,入库贮藏。研究区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小麦收获时期、种植效益、整地质量和机械化水平等,对此提出了合理轮作,做好茬口衔接;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精细整地,提升土壤肥力以及引进新机械,扩大复种面积等策略。本文为商洛及相关地区麦后复种大豆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刘强, 赵智勇, 廖必勇, 达吾来·杰克山, 冯国瑞, 刘琪, 杨明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9-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8

    本文结合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展望。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包括选择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的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差异和作物品种等,调整播期及播种方式;精细整地,采用精确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自然屏障隔离等进行种植隔离,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施肥和灌溉,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治;适时采收,并进行保鲜处理。鲜食玉米在农业、工业和畜牧业领域应用广泛,其高质高效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户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伊犁河谷及相关地区鲜食玉米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郑静, 陈丽, 姜兆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33-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9

    本文结合江苏盐城里下河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从种植方式选择、品种选择等方面总结分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种植方式宜选择轻简化的机插方式;选择产量高、出米率高、抗性好、适应性广和稳产性高的优质稻米品种;做到精床、控种、控水和化控,以培育符合高产要求、满足机械作业要求的秧苗;秸秆还田整平,在秧龄3.5~3.8叶时,采取缩株增密、多穴少本方式栽插;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氮、磷、钾和硅肥比例,适时适量施肥;结合秧苗生长情况,采取干湿交替灌溉;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适时防治病虫害;生长过程中注意预防冷害和倒伏;稻谷95%黄熟期时收获,收获后进行低温烘干等加工处理,并低温冷藏。相关栽培技术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 张雁霞, 谌国鹏,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 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索丽娟, 杨超, 边坤, 李斐然, 唐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16-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4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麝产麝香能力与繁殖能力的关系,为种质资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对224头林麝的麝香产量进行了记录,其中57头具有繁殖力数据。统计分析麝香产量和繁殖力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不同取香时间组,圈养林麝的产香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产香量有下降的趋势。成体麝的平均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51 g/只(P<0.05)。不同年龄组,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取香时间,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雄麝繁殖力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雄麝产香量与双胎率、胎均产子数正相关,随着雄麝产香量的增加,双胎率、胎均产子数也在增加,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正确取香不影响雄麝繁殖力。雄麝产香量高,繁殖力指标有相对较好的趋势。结合雄麝体况、年龄、产香量、历年繁殖经历等可以初步筛选配种雄麝。本研究为提高林麝繁殖效率,优化饲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胡雅杰, 郭保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21-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6

    为培养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引,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引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业可持续环保意识培养等教学理念,优化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协同的理论教学方法,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地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拓展学科交叉领域,提升学生的产业认知和“三农”情怀,提高其对作物栽培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文为提高作物栽培学及同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 王梦琪, 任勇攀, 冯丽环, 庞中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8

    本文综述了当前用于蔬菜作物的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传统育种包括广泛杂交、近亲繁殖等,能改良作物性状,存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引入诱变、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进步,为解析蔬菜基因组提供了可能,并促进性状精准改良;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耐逆性提供了新手段。通过这些技术进行蔬菜作物育种,能够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未来将继续探索基因组辅助育种的潜力,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为开发高产、抗病害且耐胁迫的蔬菜品种提供参考。

  • 孙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39-4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9

    本文结合茶树栽培实践,总结了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茶树高产栽培技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含水量等土壤条件;茶树品种适应性以及修剪、采摘、肥料和水分供应等栽培管理技术。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具有高产潜力的茶树品种;采取深耕翻土、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施用石灰、硫酸铵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选择滴灌和微喷灌等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使茶园免受水分过多或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止病虫害侵扰茶树。相关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提升茶叶整体产量和品质,为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韩梦琳, 陈志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43-4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0

    合理施肥可有效促进茶树生长,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本文介绍了生物肥料种类及其应用优势和局限性,结合茶树生长实际,总结分析了生物肥料在其生长中的应用。生物肥料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含有的微生物类别可分为细菌主导型、放线菌特长型和真菌主打型;按生物肥料的功能特性,可分为直接及间接供养型、病虫抵抗辅助型和生态与土质改良型;不同类型展现出其独特性与适用范围。该肥料具有安全环保、改良土壤、促进生长、抵抗病虫害和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但其肥效稳定性有待提高,且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施用固氮菌类肥料、解磷菌类肥料和解钾菌类肥料等生物肥料可提高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同时可提高土壤中氮素营养、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本文为生物肥料在茶树等作物栽培中推广应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张洪程, 邢志鹏, 张瑞宏, 单翔, 奚小波, 程爽, 翁文安, 胡群, 崔培媛,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5): 864-87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5.004

    【目的】为创新小麦绿色丰产优质高效的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笔者团队根据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加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种田方式要求更为高效舒适的形势,通过“农艺-农机-农智”融合研究,研创了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技术,即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进行小麦全程生产农事操作的简化整合,以最少的作业次数、用最少的机具和无人化作业,完成小麦生产。在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于2019—2020、2020—2021和2021—2022年度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中农场,设置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技术(IU)处理和试验区小麦常规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CK)处理,研究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形成特征及差异,分析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的丰产特征,进而提出无人化栽培技术途径。【结果】IU处理较CK处理提高小麦产量3.0%—5.9%,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在产量构成上,穗数表现为IU>CK(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穗粒数为IU>CK(P>0.05),总实粒数为IU>CK(P<0.05),千粒重为IU<CK(P>0.05),说明IU处理通过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数,实现小麦增产。在光合物质生产上,主要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主要生育阶段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以及茎蘖成穗率、粒叶比均表现为IU>CK(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为IU处理增产奠定物质基础。总结了所创建的整合化无人化栽培途径及基本技术,从整合化、无人化、“农艺-农机-农智”融合度、关键栽培技术、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发展的若干讨论。【结论】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与试验区小麦常规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的产量相当或显著增加,可以较少的机力人力投入与无人化作业实现小麦丰产栽培,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未来应加强多方面协同创新与投入,以加快该技术的优化熟化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 徐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3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娜, 邵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32-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7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本文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设计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并加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内容体系,以过程为基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构建适合园艺专业的“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面,调研学情,设定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关注资源,将学习资源整合为核心知识点解读模块和栽培技术基础,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加以应用;重构内容,优化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优化考核,采取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学习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涉农高校园艺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为农学类专业相关课程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 黄惠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26-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6

    本文结合抗旱稻品种旱优73在福建厦门惠安县东桥镇东湖生产基地的规模种植表现,总结分析了旱地“稻+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及其优势。该品种在研究区进行“稻+菜”轮作种植,全生育期约128 d,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旱性较好;水稻干谷产量7 542.75 kg/hm2。旱作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基肥和旋耕;拌种或育秧后,进行直播或无水机插秧;按照插秧机轮子行走路线进行田间微喷灌管带布设;出苗后浇好返青水、分蘖水和抽穗灌浆水,以提高秧苗质量和水稻结实率;根据田间苗情,追施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以培育壮秧;旱地草害较水田多,一般采取封闭除草为主、化学药剂扑杀为辅和人工拔除补救等措施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测报信息,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应用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和旱地无水机插秧等技术,具有省工降耗、便于水分控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技术管理优势,以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土壤环境等社会效益。本文为相关地区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孟晶晶, 周艳丽, 于洋, 姚方杰, 乔宏宇, 王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16-1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5

    为满足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对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案设计方面,系统梳理种质资源、引种等理论知识,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探索包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以及小组研讨分析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讨论—合作—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并在课前、课后推送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使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拓宽学生专业视野;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科研基地或校外联合基地相结合;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较好的教学达成度,学生的及格率达100%,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 牛文静, 范鸣原, 周锦, 田帅, 王健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5-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4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策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且适应性广的品种;做好秧田配置、营养土(基质)配制、种子处理和科学播种等准备工作;对苗床进行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根据品种类型调整插秧机械移栽株距和取秧量,做到精准栽培;田间管理需加强沟系配套以排水降渍,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和苗情长势适时适量施肥,采取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适时选用机械进行收获,贮藏时注意防潮防霉。对应的推广策略包括加强宣传引导、提供资金支持等,以激励种植主体;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完善技术要点,落实关键技术;建设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现场观摩、技术讲座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培训。本文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苏南等相关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方寿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33-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8

    潭碧冬瓜近球状,平均单瓜重约3 kg,形似有三分瓣;其肉质致密,口感清甜爽脆,少瓤厚肉且耐贮藏,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结合该作物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高产栽培技术。播种育苗方面,采取药剂浸种催芽、配制营养土、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以培育矮壮秧苗;移苗定植前需调节栽植地块土壤pH、基施腐熟农家肥,于幼苗2片子叶饱满且真叶未展开前移植壮苗;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基肥,适时追施坐果肥,幼苗期保持瓜地湿润,生长期进行沟灌水,开花至坐果期控制田间水分;田间管理包括搭人字架引蔓和绑蔓,辅助授粉和留瓜等;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适时防治蚜虫、白粉虱、白粉病和炭疽病等病虫害;采收贮运方面,一般在果实成熟30 d后,于晴朗、无露水的早晨收获,贮存运输时需保持场所及工具清洁、无污染。本文为该作物的高产栽培,以及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杨青, 余永亮, 许兰杰, 杨红旗, 谭政委, 李春明, 孙瑶, 董薇, 安素妨, 鲁丹丹, 李磊,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38-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9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叶片入药,是一种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和经济价值较高。本文从其品种选择、选地整地和繁殖方法等7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该植物优质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产量高、品质好且综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条件良好且肥沃的壤土及砂质壤土,种植前进行深耕、施肥;其繁殖技术包括分株繁殖、根茎繁殖和扦插繁殖等;适宜种植密度在9.75万~12.00万株/hm2,根茎繁殖的根茎量以3 000 kg/hm2为宜;种植后,适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平茬和疏密等规范化管理工作,促进植株生长;田间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采收,根据其应用特性进行加工存储。本文为艾标准化生产和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谢雪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61-6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4

    油茶作为一种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维护功能。本研究结合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等方面系统探索了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油茶树高2~8 m,果实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在秋季成熟。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海拔100~500 m、阳光充足且坡度在25 °以下的地区种植;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的生长需求,科学配施氮、磷和钾肥,以改良土壤;优选果实较大、果皮较薄且籽仁产出率与油脂提炼率较高的品种;选择一年生或两年生壮苗,确保其生长良好、抗逆性强;开挖种植穴,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苗木栽植;根据油茶树的树龄、土壤质地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油茶采摘后以及春季新芽萌发前,及时去除病枝和弱枝;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适时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等病害以及油茶尺蠖、茶毒蛾等虫害;当果实成熟度在80%~90%时进行采摘,并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防止变质。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高效和可持续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油茶及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 李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36-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7

    本文结合安徽宿州萧县一家庭农场生产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羊肚菌生长的适宜环境、设施条件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该菌栽植宜选择空气质量好,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要求为土质松软,弱碱性、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栽培设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配备滴灌带和雾化装置。其设施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菇型、颜色好,种性稳定,肉质肥厚,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进行土壤翻耕、消毒,制作外源营养料包等播种前准备工作;精细播种,覆盖黑色地膜;做好浇灌盖膜,温光调控,放营养包和催菇等播后管理工作;出菇期结合各时期要求进行管理;综合应用农业手段、物理方法、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有效防治菌菇生长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和病虫为害;按照“采大留小”原则适时采收,采后及时储藏或运输。本文为羊肚菌设施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潘夏丽, 王琪, 霍凯悦, 王逸波, 郭金, 虎少婧,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45-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4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苦参碱对桃蚜繁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叶浸法评估了苦参碱对桃蚜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LC50LC70)对桃蚜成蚜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对桃蚜的LC50为9.66 mg/L,对桃蚜的LC10LC20LC30LC70分别为0.17、0.69、1.86、50.16 mg/L。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可显著降低桃蚜成虫的繁殖力、寿命及存活率。LC10LC20LC30LC50LC70处理组中桃蚜成蚜的寿命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0.9、1.4、1.9、3.1、4.1 d。亚致死浓度各处理组桃蚜的周限增殖率(λ)、净增值率(R0)、平均世代周期(T)、总生殖力(GRR)和内禀增长率(rm)都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对桃蚜有致死作用,不利于桃蚜种群的生长。

  • 戈秀梅, 李芳, 万晓婷, 韩邦兴, 陈存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59-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根腐病病株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为合理种植多花黄精和定向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和双末端测序方法,系统分析大田与林下多花黄精健株与根腐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优势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大田种植相比,林下栽培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和子囊菌门(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担子菌门和镰刀菌属(Fusarium)(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除2 a生健株外,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大田,其中,林下2 a生病株、4 a生健株和4 a生病株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较大田高9.09%和20.95%、24.22%和24.36%、12.19%和12.27%。与健株相比,大田2 a生和林下4 a生病株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镰刀菌属在4 a生病株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多花黄精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属等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是导致多花黄精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曹杰, 黄傲, 孙轶, 梁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24-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6

    安科1618是以石优17号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在2018—2019、2019—2020年皖淮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468.4 kg/hm2;在2020—202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01.3 kg/hm2,多次试验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该品种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 陈雅慧, 史慎奎, 李美仪, 季志强, 王春芳, 祁东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8

    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谷子品种,以承谷13号等40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0 mmol/L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对照组为蒸馏水,测定谷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率等6项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谷子中品种热河金米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最大,相对发芽盐害率最小,其耐盐性较强;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发芽势与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对发芽率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正相关,相对发芽指数与相对胚根长呈正相关,相对胚根长与相对胚芽长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相对发芽势等5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675%,其中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评价谷子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热河金米的综合耐盐指数(D值)最大,耐盐性最强,承饲9号的D值最小,耐盐性最差;聚类分析将40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耐盐品种为热河金米,较耐盐品种为20-M919和20-M841,中度耐盐品种包括山西红谷、豫谷1号和承谷15号等8种,盐敏感品种包括承饲9号、承谷20号和承谷14号等29种。研究结果为谷子在盐碱地种植提供参考。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