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张婷婷, 张国强, 李少昆, 王克如, 谢瑞芝, 薛军, 方梁, 李晓红, 富家乐, 李佳锴, 梁晨, 葛均筑, 明博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7): 3418-343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7.005

    【目的】探讨生物育种抗虫新品种与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结合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适宜生物育种抗虫新品种的最佳栽培模式,为优化西辽河平原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3—202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栽培模式为主区,设置当地传统农户模式(FP)和密植精准调控模式(DPDI)2种综合栽培模式;以品种为副区,采用东单1331(DD1331)、东单1331K(DD1331K)、优迪919(YD919)、优迪919HZ(YD919HZ)4个玉米品种,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品种抗虫性状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2年试验期间,抗虫品种田块虫害发生程度均为轻发生,虫株率达6.80%—9.87%;常规品种田块虫害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或偏重发生,虫株率达22.27%—36.31%。在2023年(虫株率>30%),抗虫新品种(DD1331K、YD919HZ)较常规品种(DD1331、YD919)显著提高了千粒重,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0.84%—9.31%)和经济效益(0.3%—13.3%);而在2024年虫株率约为23%的情况下,抗虫品种与常规品种间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在9.0或10.5万株/hm2密度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3.54%—19.94%和7.48%—21.01%。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模式2年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农户模式,2023年的增产幅度为13.50%—19.19%,2024年的增产幅度为7.03%—14.42%。与传统农户模式相比,密植精准调控模式的经济效益总体提升0.19—1.02万元/hm2。【结论】抗虫品种在虫害严重发生时,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最高9.31%)和经济效益(最高40.3%),但在虫害中等发生程度的情况下与常规品种无显著差异。密植精准调控模式通过调控种植密度(9.0—10.5万株/hm2)和优化水肥精准管理,较传统农户模式2年平均增产22.18%,经济效益提升0.57万元/hm2。其核心原理在于抗虫品种可以减少虫害威胁,降低产量损失,减少杀虫剂使用同时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通过合理密植增大玉米群体的生产能力,并结合滴灌水肥一体化进行精准调控进而实现玉米的增产和增收。抗虫品种与密植精准调控模式的协同应用可实现技术叠加,进一步提升玉米的高产稳产高效能力。

  • 凌立贞, 张书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10-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24

    为提升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大食物观需求的专业人才,本文分析了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了融入大食物观理念的教学改革措施。研究发现,当前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偏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实践资源局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更新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次,优化教学内容,重构以营养品质为核心的育种知识体系;此外,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表明,将大食物观融入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该课程在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更多具备前瞻性视野、创新能力的优秀果树育种人才。本文为农业科学领域中果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提供参考。

  • 杨焰华, 宋桂良, 路明, 王海燕, 李威, 刘康, 温超望, 张庆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9-1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02

    本文总结了玉米品种丰大928的选育过程、栽培特征特性,分析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自交系LP6WC为母本,FGK0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宜机收玉米品种。其在多年多点的区域和示范试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广适性,生育期128 d,株高273.4 cm、千粒重345.5 g;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2 180~13 236 kg/hm⊃2;,抗倒伏性强,中抗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籽粒粗脂肪含量4.05%、粗淀粉含量73.35%。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抢墒早播,播深4~5 cm;适度密植,东北、华北地区种植密度以7.5万~8.5万株/hm⊃2;为宜;施肥以有机肥+氮磷钾肥为主,增施硼肥提高产量;病虫草害需综合防治,播后封闭除草,苗期防虫,大喇叭口期防治螟虫,授粉期防叶斑病;籽粒乳线消失后机械收获,以增产提质。本文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白晶晶, 雷斌, 张翔, 高荣嵘, 张艳艳, 王宁, 李振姣, 李海录, 郭爱
    本研究以引进的百合品种‘西伯利亚’、‘弗龙特拉’和‘穿梭’为试验材料,采用种球栽培法,在陕西榆林地区开展引种适应性评价。通过观测物候期、植株形态、开花特性及种球性状等指标,综合分析其生长表现。结果显示:3个品种均能适应榆林环境,完成完整生育周期,且植株健壮、抗逆性强,具备推广潜力。其中,‘穿梭’株高(79.30 c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茎粗(1.00 cm)、花径(18.42 cm)、单朵花期(15.33 d)及种球周径(24.10 cm)等指标表现最优;‘弗龙特拉’始花期最早(6月8日),叶片数最多(91.67枚);‘西伯利亚’花被片基部绿晕特征明显,柱头高度最长(10.13 cm)。综合评价表明,‘穿梭’整体性状突出,可优先推广;‘弗龙特拉’与‘西伯利亚’各具特色,可丰富切花市场多样性。本研究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百合引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崔燕华, 唐勇, 丁万红, 杜尧, 贾豫龙, 陶建飞, 程平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3-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4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其最佳栽培模式,以花生‘宛花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起垄覆膜(T1)、起垄覆膜揭膜(T2)、起垄不覆膜(T3)、平作覆膜(T4)、平作覆膜揭膜(T5)和平作不覆膜(T6)6种栽培模式,测定各模式下的花生出苗率、生育期、主茎高等农艺性状和单株虫果数等产量性状。结果表明,6种栽培模式的花生出苗率均在85%以上,以T1处理的花生出苗、开花、收获最早,生育期最短,出苗率较高;T5处理的花生主茎高、侧枝长较高,主茎复叶数、主茎节数较多;T1处理的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较多,饱果率、出仁率、百仁重、百果重较高,T4、T5处理的花生产量较高,分别为6 266.22、6 052.02 kg/hm2。综上,采用起垄覆膜的栽培方式能够保证花生出苗率,缩短生育期,增加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提高饱果率、百果重和百仁重;采用平作覆膜揭膜模式有利于提高主茎高、侧枝长、主茎复叶数和主茎节数。

  • 张鑫, 汪守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0-7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8

    本文总结了推广应用微生物菌肥的积极意义,综述了其在水稻、小麦、甘薯、油菜、大豆和花生等作物中的具体应用。微生物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活化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与植株抗病性;分泌生长激素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与品质;同时,其可降解农药、化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拮抗土传病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菌肥在多种作物中展现出明显的应用效果:在水稻种植中,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提高低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和产量;在小麦种植中,施用后能提升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有效降低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病率;在甘薯种植中施用微生物菌肥后,其淀粉、蛋白质及糖含量均得到明显提升;适量施用可促进油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在大豆和花生种植中,施用菌肥的植株株高、分枝数、荚果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提高。本文为科学施用与推广微生物菌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Lixia Sheng, Yuqi Zhang, Xiaoke Yang, Yujia Yin, Jianqiang Y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484-349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2.040

    花青素是一种黄酮类色素,能够赋予水果和花朵鲜艳的颜色,在植物生理和人类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MYB转录因子是花青素生物合成和积累的重要调控因子,但目前同源MYB转录因子在调控花青素含量上的功能差异尚不清晰。在草莓(Fragaria x ananassa)中,FaMYB44.1和FaMYB44.3是高度同源的MYB转录因子,定位于细胞核,被弱光条件明显诱导表达。然而,它们对果实花青素积累的影响不同。在‘BeniHoppe’和‘JianDe-Hong’两草莓品种中,FaMYB44.1通过转录抑制花青素积累所必需的FaF3H基因表达来抑制花青素合成。相比之下,FaMYB44.3不影响花青素含量变化。本研究全面解析了FaMYB44.1和FaMYB44.3在草莓果实花青素调控中的作用。通过阐明相关分子机制,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控制果实着色并提高其营养价值的理解。

  • 艾祯仙, 白明琼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2): 100-10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99

    探究农区褐家鼠种群形态特征及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及防控提供依据。收集统计分析贵州省三都县2012—2024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褐家鼠标本数据,统计不同年龄组的形态特征及性比、雌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和肥满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三都县农区褐家鼠不同年龄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当年龄生长到成年Ⅱ组后,尾长、后足长、耳高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不同年龄组雌鼠怀孕率及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繁殖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幼年组个体无繁殖能力,亚成年组个体少量参与繁殖,主要繁殖个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3个年龄组总体怀孕率为49.62%,平均胎仔数为8.26只,总体睾丸下降率为90.45%,总体繁殖指数为1.7439。不同年龄组肥满度有一定差异,从幼年组到成年Ⅰ组呈下降趋势,从成年Ⅰ组到老年组呈上升趋势。

  • 郭芮, 曹晓伟, 郭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0-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8

    为了构筑高效、可持续的RNAi育种防控体系,本综述归纳了RNAi技术在作物抗病虫中的应用潜力,总结了当前转基因RNAi作物的研发现状,分析了多靶点串联RNAi的设计策略与协同抗性机制;重点阐述了“dsRNA/microRNA稳定表达系统”“复合病虫害(小麦赤霉病-蚜虫、棉花黄萎病-棉蚜)联合控制模型”“延缓抗性进化的基因精准干预途径”等内容,指出递送效率低、dsRNA环境稳定性差及生产成本高仍是RNAi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瓶颈。提出通过纳米载体-植物共生递送、串联表达多基因沉默盒、结合生态平衡监测的精准施放技术,有望在5~10年内实现多病虫害协同治理;认为该体系将推动农业向“基因精准干预+生态平衡维护”的可持续模式转型,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 公丹, 胡媚茹, 林云, 刘金洋, 吴然然, 闫强, 陈景斌, 薛晨晨, 袁娜, 吴燕, 袁星星, 陈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8-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03

    土壤盐渍化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培育耐盐作物品种,提升作物耐盐性能够有效应对盐渍化胁迫甚至开发盐碱地利用。本文基于植物耐盐分子机制的解析,聚焦作物耐盐育种前沿技术,系统阐述多组学联合分析、基因编辑、根际促生菌、表观遗传修饰等技术原理及其在作物耐盐育种中的应用成果,这些前沿技术为作物耐盐育种注入强大动力,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有望快速精准培育耐盐作物新品种,推动盐碱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 吴仕凡, 符京燕, 刘禄宏, 罗添, 王睿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5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7

    本研究系统综述了分子育种技术在芸薹属作物遗传改良领域的应用进展。针对细胞核雄性不育系(G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自交不亲和系(Self-incompatibility, SI)三大制种体系,重点阐述了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定向创制GMS系统(如通过靶向DAD1BnaMS1BnaMS2OPR3等基因构建双突变体或温敏两系体系)、CMS系统(如敲除orf138恢复可育性)及新型SI亲本(如编辑BnS6-Smi2BoSP11Exo84c等基因)方面的创新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orf224/atp6orf222orf138等不育基因开发的分子标记技术,实现了甘蓝型油菜Pol、Nap、Ogu等3种细胞质类型的精准鉴定。研究表明,这些技术显著提升了杂种优势利用效率,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提供了精准创制不育系、高效筛选优良种质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可围绕以下方向展开:(1)深入挖掘CMS相关线粒体基因功能;(2)优化CRISPR/Cas9介导的多基因协同编辑策略;(3)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杂种优势组合预测;(4)开发非转基因自交亲和系创制新技术。本研究为突破传统育种瓶颈、推动芸薹属作物精准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全凯丽, 郑文新, 吕雪峰, 邢巍婷, 刘建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64-7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79

    为挖掘与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与山羊繁殖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运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法,比较新疆山羊不同繁殖力卵泡期和黄体期的下丘脑组织的转录组,筛选卵泡期和黄体期高、低繁殖力新疆山羊下丘脑与繁殖相关的关键基因。在卵泡期下丘脑差异表达分析中,XJLSX vs XJLDX组(卵泡期高繁殖力母羊vs卵泡期低繁殖力母羊)共筛选出68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10个差异基因上调,470个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了9个GO Term包含16个差异基因和8条KEGG通路包含23个差异基因与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结合差异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及相关文献,共筛选出6个差异基因NPR1KITLGGABRAICRHR2ADCYAP1IGF2BP3,可能是影响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的关键基因。在黄体期下丘脑差异表达分析中,XJHSX vs XJHDX组(黄体期高繁殖力母羊vs黄体期低繁殖力母羊)共筛选出6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8个差异基因上调,478个差异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了7个GO Term包含9个差异基因与卵母细胞生长和分化、卵泡发育以及生殖激素相关,6条KEGG信号通路包含10个差异基因与山羊繁殖性状相关,结合差异基因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及相关文献,共筛选出5个差异基因WT1IGF1ESR1NR5A1MET,可能是影响新疆山羊繁殖性状的关键基因。本研究筛选出与山羊繁殖相关关键基因,这为培育新疆山羊高繁多胎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标记。

  • 姚成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4

    本文结合珠两优5298在安徽安庆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安庆望江县等12个示范点进行种植,株型直立上翘;生育期130~136 d;平均结实率85.77%、千粒重24.1 g,产量在8 280~9 000 kg/hm2;整精米率较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较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及早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苗)、适时移栽、培育壮苗、保持秧田盘土湿润、根据秧苗长势施用“断奶肥”(尿素60~75 kg/hm2),适时防治稻蓟马、恶苗病等苗期病虫害;根据秧苗素质、栽插时间等选择高速插秧机作业,按照设定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确定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适时除草(喷施丁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苗期喷施丁苄等药剂进行茎叶防除,苗后全田喷施30%丙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重施基肥(45%复合肥450~600 kg/hm2)、早施分蘖肥(高氮高钾复合肥225~300 kg/hm2)、补施穗肥(氯化钾112.5~150.0 kg/hm2);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大田生长期适时适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曹小东, 才旺卓玛, 央珍, 索珍, 确宗, 赵亚军, 杨飞, 张智,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0): 33-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36
    为明确西藏阿里地区影响油菜生产的关键因素并筛选适宜栽培措施,以‘青油17’为材料,开展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单因素试验。播期试验(S)设5月13日(S1)、5月18日(S2)和5月23日(S3)3个处理,播量为22.50 kg/hm2;播量试验(D)于5月13日播种,设6个播量,分别为4.50 kg/hm2(D1)、9.00 kg/hm2(D2)、13.50 kg/hm2(D3)、18.00 kg/hm2(D4)、22.50 kg/hm2(D5)、27.00 kg/hm2(D6);施氮量试验(N)于5月13日播种,播量为22.50 kg/hm2,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1)、150.00 kg/hm2(常规施肥,N2)、 195.00 kg/hm2(N3)、240.00 kg/hm2(N4),按照底肥:蕾薹肥=6:4的方式施用。系统调查油菜生育期、产量、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显示,播期对油菜生育进程影响最为显著,推迟播种导致全生育期缩短,会使油菜产量降低16.27%和28.57%、芥酸含量下降;播量增加主要通过改变单株有效角果数来影响产量,最优播量13.50 kg/hm2时产量达峰值,且播量与硫苷含量极显著相关(r=0.0533);施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2021),最佳施氮量195.00 kg/hm⊃2;时产量较N1提升81.10%,过量施肥则抑制生长。综合得出,西藏阿里地区油菜高产栽培参数为5月13日播种、播量13.50 kg/hm2、施氮量195.00 kg/hm2。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产量可作为筛选油菜生产关键技术(播期、播量和施氮量)的主要参考指标。研究还发现,油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大(0.1599),易受栽培措施影响,而含油量遗传稳定(变异系数0.0319);播期处理中5月18日播种(S2)综合品质最优,含油量提升4.10%~4.60%,硫苷含量最低;施氮量150.00 kg/hm2(N2)时“双低”表现最佳。
  • 喻云春, 魏杰, 林开勤, 周富裕, 鄢东海

    为总结“十一五”以来贵州茶树育种研究实践,根据相关茶经济、技术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品种资源研究等文献资料,从产业技术经济及科技史角度,系统综述了贵州茶树育种主要研发活动和标志成果。贵州在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功能基因及组学、生理特性、繁殖技术、品种适应性及野生茶树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有15个茶树品种获得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4个品种获国家级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制定发布省级标准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总结“十一五”以来贵州茶树育种研究的实践,可以为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种源保障,为今后深入开展茶树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 林海, 黄杜辉, 李景国

    针对土地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严峻现实,本研究通过设计一种基于AIoT技术的无土栽培智慧系统,将无土栽培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旨在突破传统农业的瓶颈,推动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该系统融合了物联网感知、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作物生长状况,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温室环境智能调控,并通过Web/移动端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控。整个系统在Jetson nano平台上实现软硬件高度集成,具备优良的并行计算能力和扩展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人工管理组,该系统智能调控下的蔬菜生长周期缩短了15.4%,植株高度增加了17.0%,叶片数量增加了26.7%,株重提高了27.4%,且远程操控界面便利高效,验证了系统在促进无土栽培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卓越性能。该系统为精准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有望推动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高效绿色发展。

  • 孙丽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9-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5

    本文结合皖豆37在安徽太和县的种植实践,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分析了种植效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合理轮作,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推广“秸秆还田+隔年深翻”技术,构建三沟(主沟、腰沟、厢沟)配套的排水系统;挑选籽粒饱满、纯净的种子,选择35%多克福种衣剂、硼砂、根瘤菌剂等进行拌种;6月10—20日,选择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2~5 cm;种肥同播并侧深施基肥,初花期、鼓粒期追肥,采取滴灌方式适时补充土壤水分;苗前封闭、苗后茎叶防除杂草,适期适药防治蚜虫、豆荚螟等病虫害;植株叶片90%脱落、豆荚呈黄褐色、摇动植株有响声时,采用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收获。皖豆37在研究区配合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产值19 575元/hm2;净收益15 735元/hm2)、生态效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高)和社会效益(示范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本文为黄淮海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文俊丽, 陈琴, 郭元元, 张力, 李洋, 康德贤, 宋焕忠, 陈振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65-7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74

    为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空心菜生长和品质产生的影响,以‘大叶白骨’、‘中叶青骨柳叶’和‘博白空心菜’为试验材料,探究设施大棚土壤栽培、珍珠岩基质栽培、水培和育苗盘漂浮4种栽培方式对空心菜生长态势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生长速度方面,3个空心菜品种皆在育苗盘漂浮栽培条件下呈现出最快的株高生长速率。相较于土壤栽培,该方式能将播种至首次采收时间缩短21~24 d。前期,育苗盘漂浮栽培的采收间隔最短;而后期,珍珠岩基质栽培的采收间隔具优势。在植株形态方面,3个品种主蔓粗在土培与珍珠岩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水培和漂浮栽培。叶片长、叶柄长和叶片数量均表现为土培最大,其次为珍珠岩基质栽培。在品质特性方面,土培条件下的空心菜维生素C和纤维素含量较高,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珍珠岩栽培条件下,空心菜的可溶性蛋白和干物率较高而维生素C含量较低;水培条件下,空心菜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较高。综合分析来看,空心菜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品质表现存在差异,具体顺序为珍珠岩基质栽培>水培>土培>育苗盘漂浮栽培。虽然从生长速度方面考量,空心菜在育苗盘漂浮栽培条件下生长最快,但从品质角度而言,珍珠岩基质栽培的空心菜品质最优。

  • 费小辉, 刘志虎, 齐丽君, 刘建明, 崔国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3

    为探究‘蓓蕾’等3个蓝靛果品种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的引种栽培适应性和生长情况,本试验从东北农业大学蓝靛果种质资源圃引进‘蓓蕾’‘蓝精灵’和‘乌蓝’3个蓝靛果品种,测定其物候期、成活率、越冬保存率和生长特性等。结果表明,3个蓝靛果品种在研究区自然条件下均能完成整个生长周期,4月初开始萌芽,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9月进入落叶和休眠期,‘蓓蕾’和‘乌蓝’稍早于‘蓝精灵’萌芽和开花;‘蓓蕾’和‘蓝精灵’的成活率和越冬保存率较高,其成活率分别为95.0%、93.3%,越冬保存率分别为90.0%和86.7%;3个品种平均树高、平均地径等差异较明显,其中‘蓓蕾’生长势较强;‘蓓蕾’的新梢快速生长期由萌芽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其中,5月3日—5月19日,5月19日—6月6日的净生长量较大,分别为10.96和19.86 cm;‘乌蓝’的叶片长度、叶形指数和单枝叶片数表现较好。综上,‘蓓蕾’和‘蓝精灵’的引种栽培适应性较强,可在研究区及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 张贵合, 王名炜, 周光燕, 贺栾劲芝, 龚曦珊, 谢玫瑰, 马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33-1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32

    为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并加以实践。改革措施方面,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课程体系,系统整合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农业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引入跨学科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以赛促教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室,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对各个关键技能点的完成质量进行动态考核。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自2022级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食用菌栽培技术赛项中获得多项一等奖;该课程已晋升为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本文为推动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及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刘旭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27-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7

    邡油777是以Z11为母本,Y4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半冬性化杀两系优质杂交高抗油菜品种。本文结合该品种在安徽巢湖地区种植的实践经验,综合评价其生育表现,并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邡油777在研究区种植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全生育期平均225 d,千粒重平均4.72 g,种子平均含油量46.22%,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高,在核心示范区的产量为3 372.0 kg/hm2。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光照充足且集中连片的地块,土壤pH在6.5~7.5,采用机械深耕15~20 cm;选留饱满、健康且有光泽的种子,薄摊晾晒后进行浸种、拌种处理;选择人工或机械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10日,播种量在4.5~6.0 kg/hm2;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进行合理施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及田间土壤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灌溉(开花期及时灌溉,角果成熟后减少灌溉次数),在齐苗、油菜植株上长出1片真叶和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利用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通过中耕松土等措施降低早薹早花发生率,通过喷施多效唑等药剂预防冻害;利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菌核病、霜霉病、跳甲、菜青虫等病虫害;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方式进行收获,收获后及时晒籽,待籽粒含水量降至10%以下进行储藏。本文为邡油777在长江中下游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安绪华, 李朝恒, 张付芸, 季敬敬, 曹荣利, 马广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38-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0

    为探索鲁南大棚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以山东兰陵县大棚蒜栽培实践为基础,从栽培条件、品种选择和蒜种处理等方面总结了其早熟高产栽培技术。栽培条件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选择镀锌圆管等经济安全的材料搭建棚体,棚膜采用7~8丝的PO膜或灌浆膜,棚内安装水肥一体化喷灌带。选择早熟、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提前剔除霉变蒜等,采用咯菌腈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均匀撒施有机肥,采取起垄栽培或平畦开沟条播,播种密度以60万~75万株/hm2为宜。播种后浇透水,喷洒24%乙氧氟草醚等除草剂,出苗后覆盖地膜;保持棚内温度适宜,温度高时开通风口,低时盖严棚膜;适时浇水,蒜薹采收前5~7 d停止浇水,采收后结合喷施叶面肥浇水1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药剂包衣防治蓟马等虫害,喷施20%咪鲜胺等药剂防治叶枯病等病害。3月10日前后采收蒜薹;15~20 d后采收蒜头。本文为鲁南等地区大棚蒜早熟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蔡鸿宇, 陈惠忠, 周玉楼, 陈贡伟, 刘国华, 邱国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73-7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8

    对‘红妃’鸡爪槭(Acer palmatum ‘Hongfei’)的快繁与容器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其在江苏句容、溧阳和吴江3个试验点的区域试验结果,3个试验点均以‘出猩猩’鸡爪槭(Acer palmatum ‘Deshojoi’)为对照品种。快繁技术包括采穗圃营建、砧木苗培育、嫁接苗培育和嫁接后管理,应选择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圃地作为‘红妃’鸡爪槭的采穗圃,选用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2~3年生优良无性系作为采穗圃的母株,在秋季采用嵌芽接法嫁接成活率较高,科学进行嫁接后的管理。容器栽培技术包括容器选择、基质选择、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容器以苗木根系在其中自然展开为宜,基质以泥炭和蛭石的混合物为宜,施用1∶200浓度的氮、磷、钾混合肥料水溶液或苗木栽培的专用肥料,适时进行整形修剪。该植物在江苏句容、溧阳和吴江3个试验点的物候期均早于‘出猩猩’鸡爪槭,叶色稳定,生长良好。本文为‘红妃’鸡爪槭在华东地区的园林绿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洪文英, 吴燕君, 朱徐燕, 华永刚, 汪群, 何林海, 粟贵俊, 高凯

    为进一步提高根肿病的监测调查水平,以设施栽培青菜和小白菜为试验材料,运用聚集度指标法、m*-m回归分析、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对根肿病的空间分布型和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其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越接近大棚中央的样田发病越重,大棚边缘的样田发病相对较轻。聚集度指标法测定结果显示,在田间发病重的情况下,2种作物上根肿病病株的田间分布主要趋于均匀分布,但在轻发病田也会出现聚集分布。m*-m回归分析法及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显示,病株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略有相互吸引,个体群在2种作物上呈均匀分布格局,该均匀分布趋势随病级值的提高而增强。在此基础上,提出2种作物上根肿病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该病害田间取样调查的效率,为早期预警及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 徐礼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3

    本文总结分析了机插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及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面,采取钵体盘机械化育秧移栽可有效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提高其成苗率;控制基本苗数,可保持水稻有效穗数适宜;通过协调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而提高产量。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高产、抗病、优质品种;根据种植区域、品种类型等确定播种时间,根据温度情况适时调整播期(早稻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中稻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晚稻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浸种催芽,适时施用肥料药剂,以培育健壮秧苗;秧苗3叶1心时及时移栽,合理密植,以每穴插2~3棵苗为宜;施足基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及时施用返青肥、分蘖肥等,水分以干湿交替管理为主;选择抗病虫品种、科学肥水管理、药剂浸种、适时喷施43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三氯苯嘧啶水分散粒剂等药剂,以有效防治稻瘟病、飞虱等病虫害。本文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张莹丽, 陈丽文, 张贺, 闵筱筱, 张永豪, 周燕, 刘增兵, 刘松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31-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29

    为培养高素质园艺专业人才,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和考核评价4个方面入手,对蔬菜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教学改革策略。现状方面,以教师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培养,实验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型实验,思政元素融入不足,单一考核评价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难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针对上述问题,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田间教学,并建立网络资源库,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调整为多层次、一体化、递进式的教学体系,设置基础实验和生产实践、综合性实验,并增加设计性实验;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业人才;改革实验教学考核体系,采取线上(30%)与线下(70%)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进行全面评价。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学生获得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院级5项;课题组教师立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本文为促进园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胡宗兵, 胡德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5

    本文介绍了杂交水稻品种喜两优晶丝占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是以喜06S为母本,喜晶丝占为父本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具有田间长势优良、品质优、中抗稻瘟病和产量高等特性。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播种前采取药剂浸种处理;秧龄25 d左右移栽,确保基本苗数在90万~110万株/hm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后期根据植株长势补施磷、钾肥;移栽后7 d,采取丁草胺等药剂防治田间杂草;施用43%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择光照充足、肥力中上、排灌便利的地块制种,注意制种隔离;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播种前撒施有机肥并深耕,播种后保持田面湿润,适时追肥;适时喷施赤霉素“九二〇”,父、母本抽穗达到50%时安排人工赶粉;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进行去杂,及时防治田间病虫害;种子85%左右成熟时采取专用收割机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胡先进, 杨孟池, 王高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22-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6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于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熟期较早的水稻、小麦种子,以确保稻麦茬口衔接;采取晒种、选种、药剂浸种、拌种等种子处理措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苗期病虫害;水稻采取叠盘暗化育秧,带药移栽,小麦采取无人机飞播,适时喷施多效唑,以提高秧苗质量;合理密植,以协调群体生长;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水稻田间水分采取干湿交替管理;适时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以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2023—2024年,选取玮两优8612水稻品种,扬麦25小麦品种,在研究区开展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获得了较高的水稻(12 631.5 kg/hm2)和小麦(8 685.45 kg/hm2)产量,分别较上年增产11.65%和26.25%,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本文为相关地区推广稻麦精耕细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 位孟聪, 万春孟, 马俊俊, 荆美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32-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94

    为探究淫羊藿对小尾寒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合适的添加比例,选取192只6月龄小尾寒羊,公母各半,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个公羊组和4个母羊组,每组24只分成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栏饲养,其中种公羊每只单栏饲养,对照公羊组和对照母羊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公羊试验组和3个母羊试验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0.5%、1.0%、1.5%的淫羊藿,进行75 d饲养试验,测定淫羊藿对小尾寒羊繁殖和血液生殖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淫羊藿可增加公羊饲料消耗,促进生长发育,不同程度提高公羊的精液量、精子浓度、减少畸形率、提高公羊血液睾酮浓度,其中1.0%淫羊藿组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1.5%淫羊藿组比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但饲料消耗和料重比增加;淫羊藿可促进母羊生长发育,减少饲料消耗,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母羊产活羔量、产羔率、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1.5%淫羊藿组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精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淫羊藿能提高小尾寒羊公羊和母羊的繁殖性能,增加公羊饲料消耗但不增加母羊饲料消耗,并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淫羊藿来提高小尾寒羊的繁殖性能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 徐太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3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阜阳太和县夏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倒伏、宜机收的大豆品种;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充分发挥夏大豆产量潜力;平衡施肥,施足基肥,根据植株田间长势适时适量追肥,以满足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的需求;种植过程中科学田管,采取土壤封闭和苗后茎叶防除田间杂草,适时喷施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一喷多促”,初花期喷施5%烯效唑等药剂,以控制植株旺长,采取灌溉等方式科学防治高温热害,以确保夏大豆健壮生长;成熟后选择适宜机械适时收获,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集成精选良种、平衡施肥和科学田管等种植技术,夏大豆产量和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为相关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谢伟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3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8

    本文总结分析了玉米品种中絮1号的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ZF428为母本、ZX410为父本培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在2024年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4T004)。该品种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种植,具有田间长势良好、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其制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水利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制种基地;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等方式严格设置隔离区;分期进行去杂处理,去除田间混杂苗;采取带叶摸苞法去除母本雄穗;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和播期;预测花期,采取化学和物理等调节方法,使花期相遇;及时收获并单独存放,防止混杂。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光、温、肥、水条件适宜的地块种植;适时适墒播种;采取单粒播种机播种,确保留苗密度合理;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3~5叶期化学药剂除草;施足底肥,喇叭口期、授粉期适时追肥,适量补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适时灌溉,田间积水时及时排涝;采取适宜药剂防治地老虎、玉米螟、锈病等病虫害;玉米籽粒乳熟线完全消失时及时收获。本文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杨彩妮, 刘来宇, 李梦燕, 邢宇, 单提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2

    本文基于辽宁南部地区大豆生产实践,总结了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及示范应用成效。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正茬种植,合理轮作,深耕深松整地,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涝能力;选择高产、优质且高抗的大豆品种;采用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依据大豆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种植密度,采用机械化播种,同时完成播种、施肥、覆土和镇压等多道工序;以控氮、稳磷和增钾为原则,灵活调整肥料的比例,适时适量追施营养元素;采用灯诱、性诱和食诱等物理防治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依据“封定结合”除草策略,进行播前封闭和苗后定向除草,科学用药保障大豆田间除草效果;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及时摊铺晾晒或机械烘干,入库贮藏。在研究区对该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提高了大豆产量。本文为大豆单产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Shuai Ma, Xiangyu Lu, Bo Zhou, Jiameng Zhu, Qianhe Zhang, Suzhen Li, Xiaoqing Liu, Wenzhu Yang, Chunhui Li, Yongxiang Li, Yu Li, Rumei Chen, Xiaojin Zhou, Tianyu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2.020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稳定其生长和抗逆的平衡是保障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茉莉素在植物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信号通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MYC2调控多种发育及逆境相关基因表达。虽然MYC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玉米中的表达调控网络解析不够全面。本研究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ZmMYC2在玉米育种进程中受到选择,其启动子区的优异单倍型有利于基因表达。借助PER-seq技术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得到多个ZmMYC2的候选下游基因根据功能注释可将这些基因分为:抗逆相关基因(ZmCYP709H1ZmBX5ZmBX6)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ZmBRD1ZmTIP3cZmARF3ZmCER2;进而利用eQTL分析、EMSA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验证了ZmMYC2能够直接激活上述靶基因的表达,拓展了ZmMYC2调控玉米逆境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网络,为玉米高产和抗逆的协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杨悦瑶, 李川, 李太成, 李逸帆, 徐帆, 蒋梓斌, 周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54-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55

    在鱼类繁殖过程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作为脊椎动物“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关键因子,对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生理功能对鱼类繁殖活动的成功至关重要。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nRH在鱼类繁殖中的研究进展,包括GnRH的结构分类、主要功能、作用机制及其类似物在鱼类繁殖中的应用。通过分析GnRH在调控鱼类性腺发育、性激素分泌及诱导排卵等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其在鱼类繁殖中的核心地位。本综述旨在为深入解析鱼类生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鱼类繁殖效率、开发GnRH相关繁殖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GnRH在鱼类繁殖中的应用潜力奠定基础。

  • 徐晓健, 何道文, 范博, 赵宝义, 黄鼐, 雷宝坤, 毛妍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78-8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84
    探究不同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对石漠化地区酸化土壤产能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酸化土壤改良,作物增产提供依据。于2023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木者村开展土壤酸化改良试验,供试作物玉米品种为‘大天2416’、大豆品种为‘奎鲜5号’,设置不施肥(NK)、施化肥(CK)、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INT)、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技术集成(TI)共4种处理,研究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对土壤改良、玉米产量、玉米氮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环境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I、INT、NK和CK处理在收获期的土壤pH分别为pH 6.12、6.03、6.02、5.97;TI、INT、CK和NK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为10321.44、9760.92、8116.14、5732.18 kg/hm2,TI和INT显著(P<0.05)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NK显著(P<0.05)降低玉米产量;INT、TI和CK的籽粒氮素占地上部氮素比例分别为50.25%、50.91%和57.39%;INT、TI和CK的籽粒干物质占地上部干物质比例分别为49.19%、51.40%与54.13%;INT、TI和CK的氮素分配比例与干物质分配比例趋势相同。作物不同阶段影响作物产量因素不同,玉米苗期影响产量的因子为硝态氮含量、土壤pH、铵态氮含量,其解释度分别为76.4%、7.8%和6.6%,玉米营养生长旺盛阶段影响产量的因子为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其解释度分别为76.9%和12.4%,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影响产量因子速效钾含量解释度为59.6%。研究发现在石漠化地区:(1)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通过提高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进一步提升产量并且明显提升土壤pH;(2)间作会使玉米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氮转移比例降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减弱,与间作相比,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氮转移比例及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3)作物不同时期对肥料需求不同,玉米苗期对土壤pH、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敏感,玉米营养生长旺盛阶段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敏感,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敏感。
  • 张艳军, 代建龙, 董合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0): 1908-191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0.004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对优质、安全、环保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棉花生产面临产量提升、品质优化、轻简高效、绿色环保等多重目标协调发展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棉花多目标协同栽培”(简称协同栽培)的新理念,系统梳理支撑该理念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包括精量播种促进成苗壮苗的机理、分区灌溉与水肥高效协同机制、密植化控塑型免整枝的群体调控机理、脱叶催熟集中成熟的生理机制,以及逆境适应与产量稳定性的补偿性生长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提出棉花协同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精量播种与逆境成苗技术,密植化控免整枝塑型技术,变量滴灌水肥协同管理技术,集中成熟调控技术,并论述这些技术在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成效。案例分析表明,协同栽培通过综合应用这些关键技术,不仅能提升棉花产量和品质,也可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印证了多目标协同的可行性,契合当前绿色、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多目标协同的优化路径,深化“品种-环境-措施”互作机制,强化逆境补偿生长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协同机制,推动多熟制系统内作物间协同,拓展协同栽培的外延效益。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协同栽培有望为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棉花产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樊晶晶, 罗兴华, 李婉秋, 陈晓潇, 张新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68-7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13

    为探究番茄设施栽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加强设施蔬菜施肥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番茄设施栽培区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常规检测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番茄设施栽培土壤pH升高,水溶性盐含量增大,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丰富,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和养分过度富集状态。此外,番茄设施栽培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含量不均。在后续种植过程中,应适量增加有机肥施入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同时在大量元素合理投入基础上,注重中微量元素肥料与大量元素肥料配施,平衡土壤养分供给,提质增效。

  • 凌立贞, 张书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23-1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7

    为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果树育种人才,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质量保障3个方面对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创新为驱动开展教学改革并加以实践。现状方面,该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需求不完全匹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条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教学改革实践中,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与层次性的课程体系,优化前沿性与实验性并重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实施模式,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高精尖科研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评价体系框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达0.78,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大幅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中充分激发了教学活力,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文为提高相关课程教学改革质量提供参考。

  • 陈翔, 李佳佳, 李金鹏, 卢杰, 张付贵, 郑宝强, 李金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135-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30

    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服务乡村振兴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教学现状方面,教学内容较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方式有待与时俱进,课程思政挖掘力度不够,考核评价中的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少。改革策略包括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重构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知识;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坚持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将农耕文化知识融入课堂,并引入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过程性评价(40%)和考核性评价(60%),综合考查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模式下,学生专注度和活跃度较高,栽培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度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相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李斐, 江平, 郑冬梅, 秦改花, 曹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20-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05

    结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本文总结了适合该地区的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具体包括选择光照充足、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块;适合研究区种植的蓝莓品种有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定植前全面清园,优选苗木定植,加强定植后管理;采用酸性有机质和酸性肥料调理土壤pH;蓝莓生长过程中需科学进行肥水管理、整形修剪;采用人工、频振式杀虫灯、生物农药、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及时防除杂草,割下的草体用作树盘覆盖或制作沤肥;适时采收、科学储藏。本文为相似地区蓝莓栽培管理提供参考。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