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曹杰, 黄傲, 孙轶, 梁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24-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6

    安科1618是以石优17号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在2018—2019、2019—2020年皖淮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468.4 kg/hm2;在2020—202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01.3 kg/hm2,多次试验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该品种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 陈雅慧, 史慎奎, 李美仪, 季志强, 王春芳, 祁东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8

    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谷子品种,以承谷13号等40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0 mmol/L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对照组为蒸馏水,测定谷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率等6项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谷子中品种热河金米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最大,相对发芽盐害率最小,其耐盐性较强;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发芽势与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对发芽率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正相关,相对发芽指数与相对胚根长呈正相关,相对胚根长与相对胚芽长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相对发芽势等5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675%,其中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评价谷子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热河金米的综合耐盐指数(D值)最大,耐盐性最强,承饲9号的D值最小,耐盐性最差;聚类分析将40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耐盐品种为热河金米,较耐盐品种为20-M919和20-M841,中度耐盐品种包括山西红谷、豫谷1号和承谷15号等8种,盐敏感品种包括承饲9号、承谷20号和承谷14号等29种。研究结果为谷子在盐碱地种植提供参考。

  • 赵桃弟, 周作意, 闫启云, 刘跃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2

    本文阐述了天益科豆2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皖宿2156为母本、冀豆17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较高;其株高适宜、抗倒伏;籽粒高油高蛋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和种子处理等播前准备工作;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及质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做好查苗、间苗、中耕和除草等田间管理;适期防治大豆根腐病、点蜂缘蝽、蚜虫和飞虱等病虫害;适时提早进行机械收获,防止机械混杂等。大豆品种天益科豆21具有高产优质特性,为其在沿淮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蔡合军, 陈西, 翟兰勤, 高路, 高守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3

    邯豆13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带状复合高产栽培技术。该大豆品种在该地区种植具有耐阴、高油、耐密、抗倒、高产和适宜机收的特征。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包衣大豆种子,以防地下害虫侵染,同时提高发芽率;以大豆玉米4∶2模式栽植,确保密度适宜;大豆鼓粒期田间管理方面,需适当浇水,结合作物需求补充养分,科学防治大豆点蜂缘蝽、烟粉虱等虫害,以及采取土壤封闭及茎叶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提高增产潜力;适时适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旺长;选择联合收割机械适时收获等。本文为该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许金萍, 蒋晓梅, 胡波, 胡越, 李云, 程仡锴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0

    安吉白茶产业是安吉县核心农业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编制安吉县茶树种植区划可为茶农建设茶园提供有利支持。利用安吉县及周边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49个加密自动气象站点的气温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基础地理数据及土壤资料,选取气象、地形、土壤9个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模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茶树栽培适宜性区划评估模型,完成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安吉县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3.09 km2,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梅溪镇、溪龙乡、递铺街道、昌硕街道等地区;较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2.46 km2,分布于县域中北部的递铺街道、孝丰镇、鄣吴镇、杭垓镇西部、天荒坪镇北部等地区;不适宜栽培区域面积为441.43 km2,主要分布于县域的南部地区,包括章村镇、报福镇、上墅乡、天荒坪镇南部及山川乡等地。对安吉县茶树栽培的适宜性进行区划,可为安吉白茶种植提供地理位置选择参考,为扶贫茶苗优质生产提供思路。

  • 刘佳, 黄大荣, 尧美英, 刘硕, 张玉萍, 张国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33-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93

    本研究探讨杏树发芽过程中对低温积累的需求,分析全球变暖导致的暖冬现象对杏产量的影响。以中国南方优质杏品种‘海棠红’及其芽变变种‘早艳’为研究对象,通过4℃处理550 h的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312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多与植物激素和蛋白质去磷酸化有关。通过观察低温处理下2个品种的枝条颜色发现,对低温需求量越低,品种耐寒性越强。研究表明,‘早艳’相较于‘海棠红’具有更低的低温需求,2个品种对低温需求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激素水平、转录后修饰有关。同时,2个品种表现出的可变剪切差异也可能与它们需冷量之间的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气候变暖对杏产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 郭春梅, 肖皓钧, 秦兴利, 丁映风, 沈辉, 杜艳萍, 张宏, 杨正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42-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55

    为探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施肥方案,以大番茄‘1437’为供试品种,在荷兰配方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钾肥、蔗糖和鱼蛋白,对设施基质栽培的番茄进行施肥,测量番茄植株的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施肥配方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在荷兰配方的基础上增加50%钾肥、蔗糖和鱼蛋白的配方(T9)后,番茄植株主根长比施用荷兰配方(CK)增加了75.84%;T9处理番茄植株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3%、70.07%;T9处理番茄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5%、99.29%;T9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CK处理提升106.45%;T9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达到4.7%,比CK处理显著增加14.63%;T9处理番茄单株产量比CK处理显著提高38.96%。由此可见,T9处理显著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了番茄植株的物质积累,改善了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了番茄产量。

  • 阙兴贵, 李娟, 王占伟, 何英才, 彭乾, 吴新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2

    为科学指导再生稻种植与管理,推动相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本文结合再生稻在湖南常德桃源县的栽培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六适三高”栽培技术的具体要点。该技术通过选择适合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综合抗性好、米质优良且周年产量高的水稻品种)、适时播种(确保再生季在寒露风到来前齐穗)、适度密植(大田用种量26.25~30.00 kg/hm2)、适宜管理(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及时收获)、适用机械(选择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械或更换窄履带,以减少稻桩碾压面积)和适当留桩(再生稻出苗受温度、品种特性等因素影响,留桩高度以20~40 cm为宜)。结合2020—2023年研究区再生稻栽培现状,通过该技术应用,实现了再生稻生产的高产、高质和高效要求。研究结果为促进再生稻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 何艳丽, 肖亚琼, 张志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0-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12

    本文综述了木兰科植物的种苗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相关研究。种苗无性繁殖有利于植物快速、大量繁殖以及保持品种优良特性;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常被应用于木兰科植物的工厂化育苗和辅助性研究,其中以嫁接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种子繁殖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经济适用和携带方便等诸多优势,针对木兰科植物种子在贮藏和萌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霉烂现象,可采取浸种消毒和土壤消毒等方式避免种子霉烂;该科种子具有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特性,可采用赤霉素、强氧化剂浸种处理或低温层积等方式来打破其休眠状态,提高萌发率。研究结果为木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廖萍, 翁文安, 高辉,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4): 4854-487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4.003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持续优化,近十年我国稻谷产量均保持在2.1亿t左右的高位。直播稻作为一种高效、轻简的栽培技术,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但实际生产中,直播稻较移栽稻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为此,本文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了直播稻和移栽稻对产量、经济效益、稻米品质、倒伏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总体来讲,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显著下降了6.3%,主要原因是群体总颖花量(-3.8%)和结实率(-1.8%)显著降低。我国不同种植制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单季稻(-10.9%)和双季晚稻(-13.1%)产量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中稻(-4.8%)和双季早稻(-4.4%);吉林、辽宁、新疆、宁夏、山东、江苏和浙江直播稻产量的降幅达10%—20%,黑龙江和江西直播稻产量的降幅为5%—10%,其他省份直播稻产量较移栽稻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应来看,种植直播稻能获得与移栽稻相当的净收益(P>0.05)。直播稻显著降低了精米率(-3.1%)和胶稠度(-3.5%),改善了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下降了25.3%和22.5%),对营养品质和食味值的影响均不显著。直播稻显著提高了茎秆基部第1节间(+12.4%)和第3节间(+10.3%)的倒伏指数,对第2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种植直播稻会增加倒伏的风险。从温室气体排放来看,与移栽稻田相比,直播稻田甲烷排放(-42.8%)、全球增温潜势(-36.2%)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41.1%)均显著下降,但提高了氧化亚氮排放(+29.1%)。此外,笔者在氮素利用与损失、水分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和草害发生对直播稻和移栽稻的响应进行了简要综述和比较分析。最后,分别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和政策服务方面提出了未来直播稻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直播稻栽培技术创新与区域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 倪州献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128-1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26

    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种质创新型人才,拓展林木种质创新方向,在“新林科”背景下,探讨非育种方向林学专业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学生专业基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教学现状。结合森林保护学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包括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选用多样化教材,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转变考核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为非育种方向林学专业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方小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4

    从菇棚建设、菌株接种和接种及出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香菇大棚绿色栽培技术。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地块建设菇棚;选择优质的香菇品种、适宜的栽培基料,严格消毒并装袋接种;接种后,做好发菌、脱袋上架和催蕾管理;出菇后,菇蕾发育期适时调节温湿度及光照,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法防治杂菌和虫害;适时采收并进行复壮培养,以促进二茬菇生长。研究结果为提升香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任宗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8-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7

    本文总结分析了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从番茄选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对番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解析。选种育苗包括地块选择、整地起畦、施足基肥以及品种和幼苗选择,移栽定植包括带药定植、定植时间及数量,番茄生长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以及青枯病、叶霉病和茎基腐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需结合当地条件,选择优质品种;注意适当整枝,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番茄生长前期促根促果,中后期养根保果;病虫害防治要精准判断病虫害类型、科学打药和积极预防。研究结果为番茄种植提供参考。

  • 龙世方, 杨兴军, 粟睿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32-3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8

    本文结合研究区百香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种植期,做好选地、整地、施底肥、搭架和植苗等工作;生长期做好抹芽、摘顶和修剪等工作,同时适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期,结合不同熟期进行采收和储藏保鲜。研究结果为百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建设, 黄琬婷, 邰书静, 邹兰, 魏婵, 赵朝阳, 韩林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7-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2

    咸科904是以RF195为母本、RF19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玉米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区种植,具有生育期适宜,结实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抗折能力强,以及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种子、整地施肥、适时播种、适时除草、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示范推广,以及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 王华阳, 柳苏倩, 龚悦, 南松剑, 于立芝
    农学学报. 2024, 14(11): 44-4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60

    本研究对烟台地区3个不同品种的地黄瓜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评估其植物学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差异。通过目测和个体测定,发现生长类型、株型等9个性状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叶片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第一雌花节位、叶片长度、果实横纵径以及瓜把长度等性状显示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在营养品质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显示出最高的维生素C含量,而‘海阳白黄瓜’在消费者感官评价中得分最高,表明其优良的商品性状和口感。产量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表现最优,其次是‘莱州绿黄瓜’,‘海阳白黄瓜’最低。本研究的结果为黄瓜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在后续研究中考虑抗病性的重要性。

  • 袁仕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1): 49-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10

    本文基于研究区生产实践,从嫁接育苗(接穗采集、砧木选择和准备、嫁接方法和嫁接苗管理)、造林(林地选择、整地、密度选择和栽植)、幼林管护、成林管理(除草、施肥、复垦、林地间作和密度调控)、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加工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八角林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八角林的产量,为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包山敏, 王崇进, 向成轶, 王颖, 白建明, 隋启君, 杨万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1): 8-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02

    本文基于马铃薯现阶段的育种工作情况,总结分析了其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现阶段,马铃薯育种主要依据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具有简便、有效和确保薯种纯度等优点,同时做好薯种脱毒、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等工作;育种过程中,需进一步提升马铃薯品种资源收集、种薯生产能力、种薯生产技术、脱毒种薯质量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能力。提出马铃薯育种工作发展对策,包括建立良好的育种环境、科学引进马铃薯品种、创新马铃薯育种方式以及更新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发展提供参考。

  • 魏莎莎, 李清斌, 林宏伟, 范凯锋, 秦奔奔, 唐一宁, 陈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16-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72

    本研究基于2012—2021年慈溪市大棚草莓花果期(11月—次年4月)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等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浙北地区连阴雨寡照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同时,开展了大棚草莓双色地膜(上层为银灰色,下层为黑色)与黑色地膜覆盖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12—2020年慈溪市大棚草莓开花坐果期连阴雨发生概率为17.7%,发生次数呈微下降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0.005,连阴雨强度平均为6.3,发生强度呈增强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0.0264。连阴雨发生次数最多为11月,最少为4月。7 d以上的连阴雨出现最多的是11月,其次是1月。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两种地膜覆盖模式均能有效提升和保持浅层土温至10℃以上,银黑双色膜处理组浅层地温整体低于黑膜覆盖处理组,平均气温低0.4℃;银黑双色膜处理组太阳总辐射整体高于黑膜覆盖组,平均值高9.1 W/m2。在生产早期(12月—次年2月),银黑双色膜处理草莓平均产量3629.4 kg/hm2,黑膜覆盖处理草莓平均产量2951.1 kg/hm2,增产可达20%。银黑双色膜处理对草莓叶片SPAD值、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横径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采用覆盖银黑双色地膜,来改善大棚内小气候环境,达到草莓增产增收的作用。

  • 杨进成, 刘坚坚, 何泉, 张钟, 刘英, 史兰芬, 李艳兰, 胡新洲, 王爱明, 杨晓波, 柏廷钰, 李祥, 普加富, 柏跃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37-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6

    为科学提出山地免耕饲用油菜在高海拔山区的最优栽培组合,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和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9—2021年同一高海拔试点9个栽培因子组合的山地免耕饲用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生育期随着播期的后移而缩短,后2个播期比第1个播期分别缩短10、20 d;(2)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鲜饲草重、实收鲜草产量4个性状随着播期的延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不同栽培组合饲草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关联度差异较大;(4)不同年度9个组合之间的鲜草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5)油菜饲草产值效益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高海拔山区饲用油菜最优的栽培因子组合是9月20日播种+种植密度3.0×105~3.6×105株/hm2+5叶期尿素施用量450~525 kg/hm2

  • 孟川, 王清凤, 吴芳, 马蕾, 牟金贵, 王玉海, 王明秋, 刘晓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1): 14-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3

    为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鉴定四倍体大白菜倍性的流式细胞术应用方法,以12种已知倍性的蔬菜作物验证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结果,同时以二倍体大白菜‘冀白4号’和四倍体大白菜‘多维462’、‘多505’和‘多育2号’为材料,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取材并进行倍性鉴定,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取样时期与部位。结果表明,12种已知倍性的蔬菜验证了本研究所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冀白4号’、‘多维462’、‘多505’和‘多育2号’在子叶期取幼嫩子叶的倍性检测结果均与已知倍性相符。因此,子叶期的幼嫩子叶为大白菜鉴定倍性取材的最佳时期与部位。

  • 施伏芝, 阮新民, 从夕汉, 杜弘杨, 罗彦长, 罗玉祥, 罗志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1

    两优7871是由178S和R71杂交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早熟、抗倒伏、优质、高产和稳产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在2016—2017年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30 d,平均产量9.51 t/hm2,外观品质优,适口性、抗病性较好;其高产栽培注重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争取有效穗数,促大穗,提高结实率,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制种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巧喷赤霉酸生长调节剂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为一季中稻、麦茬直播稻和再生稻种植提供参考。

  • 朱德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33-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7

    为在南方地区寻求金顶侧耳高产、稳产栽培模式,提高其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采用拌料、装袋、灭菌、出锅、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和采收等常用生产步骤,对玉米芯、玉米芯杂木屑、棉籽壳和杂木屑棉籽壳等11个配方,以及普通培养室地上堆放培养(A1)、空调培养室地上堆放培养(A2)等6种培养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甘蔗渣配方10污染率最高,为11.67%;单一棉籽壳配方5污染率较高,为5.33%;杂木屑棉子壳配方7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0.86%;单一玉米芯配方3生物学效率最低,为61.26%;而杧果木屑和甘蔗渣混合配方11生物学效率一般,为82.35%。从成本及经济效益来看,选择当地材料优化金顶侧耳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用普通网格架培养室栽培(C1),经济效益可观。可为该物种优产、高质生产提供参考。

  • 王亚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38-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8

    为探索高效、环保的苹果栽培技术,提高其产量与品质,本文总结分析了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的优势,以及免套袋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免套袋栽培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果实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合理的选址及规划、选择优良果树品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和修剪整形等;病虫害防治包括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研究结果为苹果免套袋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 张华,李娜,邢馨竹,邵振启,李喜焕,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573-158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5001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含62个和55个几丁质酶基因,位于17条和1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发现,117个基因分为5类,其中类群III与类群V属于GH18亚家族,类群I、类群II与类群IV属于GH19亚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包含响应激素及逆境胁迫顺式作用元件。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抗病耐逆等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m.01G142400Gm.13G346700等在接种花叶病毒的抗病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Gm.03G254300Gm.20G164600等在低磷胁迫的磷高效品种根系中诱导表达,Gm.08G259200Gm.19G245400等在低磷胁迫根瘤中诱导表达;野生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耐盐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s.02G002604Gs.02G002940等在盐胁迫耐盐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以上结果为挖掘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奠定了基础。
  • 韩炘,杨柳燕,陈敏敏,李心,杨云尧,张永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5): 763-77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016002
    百合(Lilium spp.)是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包括观赏、食用和药用百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百合遗传背景复杂、杂合度高、远缘杂交不亲和,且传统杂交育种周期长、育种精度低,难以快速高效地培育目标品种。目前,包括现代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在内的现代育种技术均已在百合中应用。本文总结了百合杂交育种中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克服方法,诱变育种中的诱变条件,倍性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主要采取的技术手段,体细胞杂交育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和杂交的条件以及基因工程育种中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不同百合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案例,分析了不同育种技术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百合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未来百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更多百合新品种的创制提供依据。
  • 陈志, 邹双燕, 翁朝红, 邹丽珍, 方垂弘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49-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01

    为筛选有效促进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亲鲎性腺发育及产卵的生物饵料,选取成年中国鲎15对,于2021年7—8月开展生物饵料实验,以菲律宾蛤仔(A组)、双齿围沙蚕(B组)、近江牡蛎肉(C组)、菲律宾蛤仔+双齿围沙蚕(D组)和近江牡蛎肉+双齿围沙蚕(E组)5组生物饵料投喂亲鲎,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卵径、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以及1龄幼体头胸甲宽,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国鲎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D组产卵数量和次数均高于其他试验组,其次是E组,混合试验组产卵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单独试验组。研究发现,双齿围沙蚕和菲律宾蛤仔组合投喂较适合开发为亲鲎性腺强化培育的生物饵料,对性腺发育及产卵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开发安全、高效、优质的中国鲎性腺促熟饵料提供参考依据。

  • 买春艳, 刘易科,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719-372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9.001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 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 李小梅, 王业文, 王俊义, 王保军, 李小刚, 张羽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2

    本文总结分析了杂交稻品种陕稻12号的特征特性以及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汉中地区种植,具有生育期早、耐密植、抗倒性强、丰产性好和米质优等特征;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大田、精细整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管水、草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和及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研究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

  • 谢长宝, 刘江林, 周贤达, 林茂, 王浩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9-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3

    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集成了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效益。利用小拱棚栽培技术,选用早中熟优质西瓜品种,4月上旬定植,6月采收,罢园时将健康瓜蔓留田作为水稻有机肥;水稻选用高产优质中稻品种,软盘育秧,6月底机插,10月底收割;收割前15~20 d撒紫云英种子作绿肥,绿肥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防涝,第二年3月翻耕还田。该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周年效益,促进了西瓜和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减轻了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减肥减药的效果,有利于西瓜和水稻的稳产高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 刘丹妮, 陈伟盛, 黄连喜, 刘忠珍, 王艳红, 魏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12-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44

    为筛选出适用的香蕉组培苗栽培基质,开展以生物炭为主要物料的栽培基质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中蕉8号’为香蕉组培苗,椰糠、铁粉和生物炭为基质材料,通过在椰糠中添加系列体积比的生物炭(2%、5%、10%、20%、50%)及铁粉,设置7个处理,于202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生物炭对椰糠的大部分性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生物炭添加低于20%时,香蕉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3.5%~193.8%,地下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22.2%~39.8%,植株氮含量显著提高了5.0%~182.9%(B10I除外)、钾含量显著提高了7.1%~178.1%,说明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香蕉组培苗的氮素和钾素营养。生物炭添加量高于20%,尽管对基质的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香蕉植株生长。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也抑制了植株的生长。综合比较,在椰糠中添加2%~10%体积比的生物炭适用于香蕉组培苗栽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 涂勋良, 蒋彧, 秦帆, 汪锦, 万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42-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6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加强彩叶桂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技术创新,获得具有优异性状、适应性强与观赏性佳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彩叶桂育种工作持续发展。

  • 高娣, 刘宪斌, 周玦玎, 彭鑫鑫, 刘桥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57-6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69

    为探讨利用不同栽培方式最大化实现水生美人蕉植株不同功能,以水生美人蕉为栽培对象,以模拟其原位生长环境条件为对照,设置对照、土壤+营养液、土壤+水、基质+营养液、基质+水、营养液和水7种不同栽培方式,采用种子发芽育苗的方式育苗,人工栽培管理6个月,调查植株营养器官(株高、根长、分蘖数、最高分蘖叶片数)生长状况、繁殖器官(花序数、花序观赏期、成熟蒴果数和种子数)生长状况和不同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器官生物量、地下部器官生物量和繁殖器官生物量)累积分配规律。调查数据显示,上述所有数据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均达到最大/高值,在基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为次最大/高值,在水栽培条件下均降低/减少到最低/小值,美人蕉植株长势最弱,甚至后期出现茎尖生长点坏死的现象。与对照中的美人蕉植株相比,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均显著增大/高,而水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显著降低/减少。研究结果证明,营养液栽培方式既满足了水生美人蕉植株适合水培的自然属性,又提供了总量充足且各组分比例均衡的养分元素,最适合水生美人蕉植株的生长发育,是未来水生美人蕉作为鲜切花和盆花栽培的首选栽培方式。

  • 张海辉, 李旭新, 贾俊英, 苏慧, 李志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67-7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6

    为解决栽培华北蓝盆花品质形成的差异问题,以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广泛靶向技术分析方法对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药用部位代谢物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华北蓝盆花。野生华北蓝盆花花序中的代谢物与栽培华北蓝盆花中不同。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与非生物胁迫(干旱和盐分)相关的一些重要氨基酸的含量明显较高。栽培华北蓝盆花中苯丙氨酸和类黄酮合成上游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表明合成的次生代谢物的初始阶段可能有所不同。

  • 张诗琦, 刘含章, 胡能兵, 朱守晶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1

    本文总结分析了农田土壤锌含量分布现状、锌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小麦对锌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小麦籽粒锌营养强化途径等。土壤中锌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部分小麦主产区的土壤中锌含量较低。锌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有影响,一般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根部压力或蒸腾作用下被输送到地上部,或者被横向输送到韧皮部,由韧皮部进行向上或向下的运输,再被运输到各组织和器官中。小麦锌强化途径包括遗传改良育种、农艺改良和生物技术应用等。研究结果为小麦富锌育种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 李杰, 赵雪, 权循光, 钟锋, 胡林伦, 王中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2

    水稻品种永两优206是由7-163S与贵非香占杂交育成,其株型紧凑、叶姿直立,生长态势旺盛;稻米品质达到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标准;抗倒、耐热性良好。在2020—2021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产量9 325.6 kg/hm2;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53.8 kg/hm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食味香且抗性强等综合特性,可在安徽一季稻区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严格选种浸种、确保功能穗达成、构建群体丰产性和适期收获等,高效制种技术包括安全制种、花期调整和发芽率提升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制种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刘家伸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3

    本文总结分析了小麦绿色栽培和智能精准管理技术在促进小麦生产中的应用,为实现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该技术是利用传感器、遥感和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实现对小麦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通过栽植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仓储一体化等多种手段,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及产品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合理规划栽培方案,精准调控作物生长全过程和环境。目的在于推广绿色栽培和智能精准管理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 陈永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5

    本文结合安徽阜阳太和县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选择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的品种,并进行分拣、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以发挥其产量潜力。种植过程中,确保水分适量供应,适时进行杂草防除、平衡施肥,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的需求;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综合防控穗腐病、锈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成熟后,适当延后收获,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夏玉米生长,从而提升其产量和质量。

  • 吴道贵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50-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13

    本文对食用菌方舱栽培的主要设施设备、方舱栽培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该技术是利用先进设备和设施满足食用菌栽培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生长条件,实现食用菌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该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具有建设投产快,生产效率高、生产收益好和产业发展迅速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投入成本较大、能耗较高等挑战。研究结果为该模式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海燕, 王彪, 朴钟云, 李宏博, 鲁巍巍, 赵鑫, 李艳辉, 郝宁, 邢巧娟, 屈高扬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13-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27

    本文从师资力量、教学平台、教学体系和教学考核4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提出提升师资力量,打造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体系,以及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优化措施,并探索构建凸显中药特色“一核心、两阶段、三单元、四确保”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其体系优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医药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农业人才奠定基础。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