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敬樊, 李勇刚, 南璐, 周珊, 唐艳, 杨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1

    麦后复种大豆可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剩余的光热水资源,实现一年两熟复播种植。本文结合陕西商洛小麦及大豆种植实践,总结分析了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和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同时结合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提出了对应的产量提升策略。冬小麦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性强且早熟的小麦品种;播种前旋耕耙平,适量施用基肥;合理确定播期播量;查苗补苗,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及时收获,清理残留杂物。复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中早熟品种;播前耕翻灭茬,适量施用基肥;及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中耕和化学除草相结合,趁墒追肥,合理化控;抓住病虫防控关键窗口期,综合防控;脱粒晾晒,入库贮藏。研究区麦后复种大豆需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小麦收获时期、种植效益、整地质量和机械化水平等,对此提出了合理轮作,做好茬口衔接;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精细整地,提升土壤肥力以及引进新机械,扩大复种面积等策略。本文为商洛及相关地区麦后复种大豆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刘强, 赵智勇, 廖必勇, 达吾来·杰克山, 冯国瑞, 刘琪, 杨明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9-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8

    本文结合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展望。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包括选择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的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差异和作物品种等,调整播期及播种方式;精细整地,采用精确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自然屏障隔离等进行种植隔离,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施肥和灌溉,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治;适时采收,并进行保鲜处理。鲜食玉米在农业、工业和畜牧业领域应用广泛,其高质高效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户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伊犁河谷及相关地区鲜食玉米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郑静, 陈丽, 姜兆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33-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9

    本文结合江苏盐城里下河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从种植方式选择、品种选择等方面总结分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种植方式宜选择轻简化的机插方式;选择产量高、出米率高、抗性好、适应性广和稳产性高的优质稻米品种;做到精床、控种、控水和化控,以培育符合高产要求、满足机械作业要求的秧苗;秸秆还田整平,在秧龄3.5~3.8叶时,采取缩株增密、多穴少本方式栽插;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氮、磷、钾和硅肥比例,适时适量施肥;结合秧苗生长情况,采取干湿交替灌溉;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适时防治病虫害;生长过程中注意预防冷害和倒伏;稻谷95%黄熟期时收获,收获后进行低温烘干等加工处理,并低温冷藏。相关栽培技术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 张雁霞, 谌国鹏, 孙晓敏, 邢丽红, 瞿利英, 薛艳, 王佳伟

    为选育产量和含油量双高、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双低油菜品种,以自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汉3A’为母本,与自育的恢复系‘475R’进行杂交,经过筛选鉴定,获得了高油高产多抗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汉油23’。在2020—2022年度连续2 a的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 a试验平均产量为3167.8 kg/hm2,芥酸平均含量为0.105%,硫苷平均含量为17.48 μmol/g,平均含油量为47.57%,能够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寒性和抗倒性强。于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油菜(2024)610234,该品种还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机械化的特点。本研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索丽娟, 杨超, 边坤, 李斐然, 唐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16-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4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麝产麝香能力与繁殖能力的关系,为种质资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对224头林麝的麝香产量进行了记录,其中57头具有繁殖力数据。统计分析麝香产量和繁殖力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不同取香时间组,圈养林麝的产香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产香量有下降的趋势。成体麝的平均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51 g/只(P<0.05)。不同年龄组,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取香时间,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雄麝繁殖力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雄麝产香量与双胎率、胎均产子数正相关,随着雄麝产香量的增加,双胎率、胎均产子数也在增加,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正确取香不影响雄麝繁殖力。雄麝产香量高,繁殖力指标有相对较好的趋势。结合雄麝体况、年龄、产香量、历年繁殖经历等可以初步筛选配种雄麝。本研究为提高林麝繁殖效率,优化饲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胡雅杰, 郭保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21-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26

    为培养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引,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引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业可持续环保意识培养等教学理念,优化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协同的理论教学方法,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地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拓展学科交叉领域,提升学生的产业认知和“三农”情怀,提高其对作物栽培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文为提高作物栽培学及同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 王梦琪, 任勇攀, 冯丽环, 庞中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8

    本文综述了当前用于蔬菜作物的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传统育种包括广泛杂交、近亲繁殖等,能改良作物性状,存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引入诱变、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进步,为解析蔬菜基因组提供了可能,并促进性状精准改良;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耐逆性提供了新手段。通过这些技术进行蔬菜作物育种,能够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未来将继续探索基因组辅助育种的潜力,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为开发高产、抗病害且耐胁迫的蔬菜品种提供参考。

  • 孙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39-4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9

    本文结合茶树栽培实践,总结了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茶树高产栽培技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含水量等土壤条件;茶树品种适应性以及修剪、采摘、肥料和水分供应等栽培管理技术。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具有高产潜力的茶树品种;采取深耕翻土、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施用石灰、硫酸铵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选择滴灌和微喷灌等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使茶园免受水分过多或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止病虫害侵扰茶树。相关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提升茶叶整体产量和品质,为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韩梦琳, 陈志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43-4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0

    合理施肥可有效促进茶树生长,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本文介绍了生物肥料种类及其应用优势和局限性,结合茶树生长实际,总结分析了生物肥料在其生长中的应用。生物肥料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含有的微生物类别可分为细菌主导型、放线菌特长型和真菌主打型;按生物肥料的功能特性,可分为直接及间接供养型、病虫抵抗辅助型和生态与土质改良型;不同类型展现出其独特性与适用范围。该肥料具有安全环保、改良土壤、促进生长、抵抗病虫害和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但其肥效稳定性有待提高,且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施用固氮菌类肥料、解磷菌类肥料和解钾菌类肥料等生物肥料可提高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同时可提高土壤中氮素营养、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本文为生物肥料在茶树等作物栽培中推广应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张洪程, 邢志鹏, 张瑞宏, 单翔, 奚小波, 程爽, 翁文安, 胡群, 崔培媛,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5): 864-87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5.004

    【目的】为创新小麦绿色丰产优质高效的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笔者团队根据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加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种田方式要求更为高效舒适的形势,通过“农艺-农机-农智”融合研究,研创了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技术,即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进行小麦全程生产农事操作的简化整合,以最少的作业次数、用最少的机具和无人化作业,完成小麦生产。在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于2019—2020、2020—2021和2021—2022年度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中农场,设置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技术(IU)处理和试验区小麦常规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CK)处理,研究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形成特征及差异,分析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的丰产特征,进而提出无人化栽培技术途径。【结果】IU处理较CK处理提高小麦产量3.0%—5.9%,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在产量构成上,穗数表现为IU>CK(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穗粒数为IU>CK(P>0.05),总实粒数为IU>CK(P<0.05),千粒重为IU<CK(P>0.05),说明IU处理通过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数,实现小麦增产。在光合物质生产上,主要生育时期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主要生育阶段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以及茎蘖成穗率、粒叶比均表现为IU>CK(部分品种和生长季下处理间差异显著),为IU处理增产奠定物质基础。总结了所创建的整合化无人化栽培途径及基本技术,从整合化、无人化、“农艺-农机-农智”融合度、关键栽培技术、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发展的若干讨论。【结论】小麦整合化无人化栽培与试验区小麦常规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的产量相当或显著增加,可以较少的机力人力投入与无人化作业实现小麦丰产栽培,是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未来应加强多方面协同创新与投入,以加快该技术的优化熟化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 徐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3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娜, 邵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32-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27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本文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设计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并加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内容体系,以过程为基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构建适合园艺专业的“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面,调研学情,设定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关注资源,将学习资源整合为核心知识点解读模块和栽培技术基础,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加以应用;重构内容,优化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优化考核,采取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学习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涉农高校园艺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为农学类专业相关课程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 黄惠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26-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6

    本文结合抗旱稻品种旱优73在福建厦门惠安县东桥镇东湖生产基地的规模种植表现,总结分析了旱地“稻+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及其优势。该品种在研究区进行“稻+菜”轮作种植,全生育期约128 d,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旱性较好;水稻干谷产量7 542.75 kg/hm2。旱作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基肥和旋耕;拌种或育秧后,进行直播或无水机插秧;按照插秧机轮子行走路线进行田间微喷灌管带布设;出苗后浇好返青水、分蘖水和抽穗灌浆水,以提高秧苗质量和水稻结实率;根据田间苗情,追施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以培育壮秧;旱地草害较水田多,一般采取封闭除草为主、化学药剂扑杀为辅和人工拔除补救等措施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测报信息,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应用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和旱地无水机插秧等技术,具有省工降耗、便于水分控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技术管理优势,以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土壤环境等社会效益。本文为相关地区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孟晶晶, 周艳丽, 于洋, 姚方杰, 乔宏宇, 王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16-1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25

    为满足对园艺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对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案设计方面,系统梳理种质资源、引种等理论知识,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探索包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引领教学以及小组研讨分析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讨论—合作—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并在课前、课后推送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使教学紧密联系科学,拓宽学生专业视野;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科研基地或校外联合基地相结合;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较好的教学达成度,学生的及格率达100%,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文为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 牛文静, 范鸣原, 周锦, 田帅, 王健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5-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4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策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且适应性广的品种;做好秧田配置、营养土(基质)配制、种子处理和科学播种等准备工作;对苗床进行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根据品种类型调整插秧机械移栽株距和取秧量,做到精准栽培;田间管理需加强沟系配套以排水降渍,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和苗情长势适时适量施肥,采取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适时选用机械进行收获,贮藏时注意防潮防霉。对应的推广策略包括加强宣传引导、提供资金支持等,以激励种植主体;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完善技术要点,落实关键技术;建设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现场观摩、技术讲座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培训。本文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苏南等相关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方寿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33-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8

    潭碧冬瓜近球状,平均单瓜重约3 kg,形似有三分瓣;其肉质致密,口感清甜爽脆,少瓤厚肉且耐贮藏,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结合该作物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高产栽培技术。播种育苗方面,采取药剂浸种催芽、配制营养土、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以培育矮壮秧苗;移苗定植前需调节栽植地块土壤pH、基施腐熟农家肥,于幼苗2片子叶饱满且真叶未展开前移植壮苗;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基肥,适时追施坐果肥,幼苗期保持瓜地湿润,生长期进行沟灌水,开花至坐果期控制田间水分;田间管理包括搭人字架引蔓和绑蔓,辅助授粉和留瓜等;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适时防治蚜虫、白粉虱、白粉病和炭疽病等病虫害;采收贮运方面,一般在果实成熟30 d后,于晴朗、无露水的早晨收获,贮存运输时需保持场所及工具清洁、无污染。本文为该作物的高产栽培,以及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杨青, 余永亮, 许兰杰, 杨红旗, 谭政委, 李春明, 孙瑶, 董薇, 安素妨, 鲁丹丹, 李磊,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38-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9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叶片入药,是一种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和经济价值较高。本文从其品种选择、选地整地和繁殖方法等7个方面总结分析了该植物优质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产量高、品质好且综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条件良好且肥沃的壤土及砂质壤土,种植前进行深耕、施肥;其繁殖技术包括分株繁殖、根茎繁殖和扦插繁殖等;适宜种植密度在9.75万~12.00万株/hm2,根茎繁殖的根茎量以3 000 kg/hm2为宜;种植后,适时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平茬和疏密等规范化管理工作,促进植株生长;田间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采收,根据其应用特性进行加工存储。本文为艾标准化生产和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谢雪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61-6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14

    油茶作为一种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维护功能。本研究结合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从造林地选择、良种选择等方面系统探索了油茶林高产栽培技术。油茶树高2~8 m,果实为球形或近球形,一般在秋季成熟。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海拔100~500 m、阳光充足且坡度在25 °以下的地区种植;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植株的生长需求,科学配施氮、磷和钾肥,以改良土壤;优选果实较大、果皮较薄且籽仁产出率与油脂提炼率较高的品种;选择一年生或两年生壮苗,确保其生长良好、抗逆性强;开挖种植穴,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苗木栽植;根据油茶树的树龄、土壤质地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油茶采摘后以及春季新芽萌发前,及时去除病枝和弱枝;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适时防治炭疽病、软腐病等病害以及油茶尺蠖、茶毒蛾等虫害;当果实成熟度在80%~90%时进行采摘,并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防止变质。这些技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高效和可持续的油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油茶及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 李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36-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7

    本文结合安徽宿州萧县一家庭农场生产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羊肚菌生长的适宜环境、设施条件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该菌栽植宜选择空气质量好,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要求为土质松软,弱碱性、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栽培设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配备滴灌带和雾化装置。其设施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菇型、颜色好,种性稳定,肉质肥厚,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进行土壤翻耕、消毒,制作外源营养料包等播种前准备工作;精细播种,覆盖黑色地膜;做好浇灌盖膜,温光调控,放营养包和催菇等播后管理工作;出菇期结合各时期要求进行管理;综合应用农业手段、物理方法、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有效防治菌菇生长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和病虫为害;按照“采大留小”原则适时采收,采后及时储藏或运输。本文为羊肚菌设施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潘夏丽, 王琪, 霍凯悦, 王逸波, 郭金, 虎少婧,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45-1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4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烟碱类杀虫剂苦参碱对桃蚜繁殖力的影响,试验采用叶浸法评估了苦参碱对桃蚜的毒力及亚致死剂量(LC10LC20LC30LC50LC70)对桃蚜成蚜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碱对桃蚜的LC50为9.66 mg/L,对桃蚜的LC10LC20LC30LC70分别为0.17、0.69、1.86、50.16 mg/L。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可显著降低桃蚜成虫的繁殖力、寿命及存活率。LC10LC20LC30LC50LC70处理组中桃蚜成蚜的寿命比对照组分别缩短了0.9、1.4、1.9、3.1、4.1 d。亚致死浓度各处理组桃蚜的周限增殖率(λ)、净增值率(R0)、平均世代周期(T)、总生殖力(GRR)和内禀增长率(rm)都低于对照组。因此认为,苦参碱亚致死浓度对桃蚜有致死作用,不利于桃蚜种群的生长。

  • 戈秀梅, 李芳, 万晓婷, 韩邦兴, 陈存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59-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根腐病病株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为合理种植多花黄精和定向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理论支撑。通过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和双末端测序方法,系统分析大田与林下多花黄精健株与根腐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优势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与大田种植相比,林下栽培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和子囊菌门(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担子菌门和镰刀菌属(Fusarium)(4 a生病株除外)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除2 a生健株外,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大田,其中,林下2 a生病株、4 a生健株和4 a生病株的Ace指数和Chao1指数分别较大田高9.09%和20.95%、24.22%和24.36%、12.19%和12.27%。与健株相比,大田2 a生和林下4 a生病株根际土壤的真菌数量显著减少,但镰刀菌属在4 a生病株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不同栽培模式下多花黄精健株和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较大,多花黄精根际土壤中镰刀菌属等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是导致多花黄精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 曹杰, 黄傲, 孙轶, 梁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24-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6

    安科1618是以石优17号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在2018—2019、2019—2020年皖淮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468.4 kg/hm2;在2020—202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01.3 kg/hm2,多次试验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该品种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 陈雅慧, 史慎奎, 李美仪, 季志强, 王春芳, 祁东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33-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8

    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谷子品种,以承谷13号等40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0 mmol/L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对照组为蒸馏水,测定谷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率等6项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谷子中品种热河金米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最大,相对发芽盐害率最小,其耐盐性较强;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发芽势与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对发芽率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正相关,相对发芽指数与相对胚根长呈正相关,相对胚根长与相对胚芽长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相对发芽势等5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675%,其中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评价谷子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热河金米的综合耐盐指数(D值)最大,耐盐性最强,承饲9号的D值最小,耐盐性最差;聚类分析将40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耐盐品种为热河金米,较耐盐品种为20-M919和20-M841,中度耐盐品种包括山西红谷、豫谷1号和承谷15号等8种,盐敏感品种包括承饲9号、承谷20号和承谷14号等29种。研究结果为谷子在盐碱地种植提供参考。

  • 赵桃弟, 周作意, 闫启云, 刘跃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2

    本文阐述了天益科豆2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皖宿2156为母本、冀豆17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较高;其株高适宜、抗倒伏;籽粒高油高蛋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和种子处理等播前准备工作;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及质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做好查苗、间苗、中耕和除草等田间管理;适期防治大豆根腐病、点蜂缘蝽、蚜虫和飞虱等病虫害;适时提早进行机械收获,防止机械混杂等。大豆品种天益科豆21具有高产优质特性,为其在沿淮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蔡合军, 陈西, 翟兰勤, 高路, 高守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3

    邯豆13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带状复合高产栽培技术。该大豆品种在该地区种植具有耐阴、高油、耐密、抗倒、高产和适宜机收的特征。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包衣大豆种子,以防地下害虫侵染,同时提高发芽率;以大豆玉米4∶2模式栽植,确保密度适宜;大豆鼓粒期田间管理方面,需适当浇水,结合作物需求补充养分,科学防治大豆点蜂缘蝽、烟粉虱等虫害,以及采取土壤封闭及茎叶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提高增产潜力;适时适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旺长;选择联合收割机械适时收获等。本文为该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许金萍, 蒋晓梅, 胡波, 胡越, 李云, 程仡锴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19-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0

    安吉白茶产业是安吉县核心农业产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编制安吉县茶树种植区划可为茶农建设茶园提供有利支持。利用安吉县及周边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及49个加密自动气象站点的气温及相对湿度等气象观测资料、基础地理数据及土壤资料,选取气象、地形、土壤9个因子进行空间分布的精细化模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茶树栽培适宜性区划评估模型,完成茶树种植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安吉县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3.09 km2,分布在北部及中部的梅溪镇、溪龙乡、递铺街道、昌硕街道等地区;较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为622.46 km2,分布于县域中北部的递铺街道、孝丰镇、鄣吴镇、杭垓镇西部、天荒坪镇北部等地区;不适宜栽培区域面积为441.43 km2,主要分布于县域的南部地区,包括章村镇、报福镇、上墅乡、天荒坪镇南部及山川乡等地。对安吉县茶树栽培的适宜性进行区划,可为安吉白茶种植提供地理位置选择参考,为扶贫茶苗优质生产提供思路。

  • 刘佳, 黄大荣, 尧美英, 刘硕, 张玉萍, 张国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33-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93

    本研究探讨杏树发芽过程中对低温积累的需求,分析全球变暖导致的暖冬现象对杏产量的影响。以中国南方优质杏品种‘海棠红’及其芽变变种‘早艳’为研究对象,通过4℃处理550 h的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出312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多与植物激素和蛋白质去磷酸化有关。通过观察低温处理下2个品种的枝条颜色发现,对低温需求量越低,品种耐寒性越强。研究表明,‘早艳’相较于‘海棠红’具有更低的低温需求,2个品种对低温需求量的差异可能与植物激素水平、转录后修饰有关。同时,2个品种表现出的可变剪切差异也可能与它们需冷量之间的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气候变暖对杏产量的影响提供参考。

  • 郭春梅, 肖皓钧, 秦兴利, 丁映风, 沈辉, 杜艳萍, 张宏, 杨正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42-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55

    为探究不同配方施肥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施肥方案,以大番茄‘1437’为供试品种,在荷兰配方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钾肥、蔗糖和鱼蛋白,对设施基质栽培的番茄进行施肥,测量番茄植株的生长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施肥配方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在荷兰配方的基础上增加50%钾肥、蔗糖和鱼蛋白的配方(T9)后,番茄植株主根长比施用荷兰配方(CK)增加了75.84%;T9处理番茄植株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73%、70.07%;T9处理番茄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0.45%、99.29%;T9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CK处理提升106.45%;T9处理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达到4.7%,比CK处理显著增加14.63%;T9处理番茄单株产量比CK处理显著提高38.96%。由此可见,T9处理显著促进了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加了番茄植株的物质积累,改善了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了番茄产量。

  • 阙兴贵, 李娟, 王占伟, 何英才, 彭乾, 吴新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2

    为科学指导再生稻种植与管理,推动相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本文结合再生稻在湖南常德桃源县的栽培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六适三高”栽培技术的具体要点。该技术通过选择适合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综合抗性好、米质优良且周年产量高的水稻品种)、适时播种(确保再生季在寒露风到来前齐穗)、适度密植(大田用种量26.25~30.00 kg/hm2)、适宜管理(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及时收获)、适用机械(选择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械或更换窄履带,以减少稻桩碾压面积)和适当留桩(再生稻出苗受温度、品种特性等因素影响,留桩高度以20~40 cm为宜)。结合2020—2023年研究区再生稻栽培现状,通过该技术应用,实现了再生稻生产的高产、高质和高效要求。研究结果为促进再生稻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 何艳丽, 肖亚琼, 张志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0-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12

    本文综述了木兰科植物的种苗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相关研究。种苗无性繁殖有利于植物快速、大量繁殖以及保持品种优良特性;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等技术手段常被应用于木兰科植物的工厂化育苗和辅助性研究,其中以嫁接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种子繁殖具有遗传多样性丰富、经济适用和携带方便等诸多优势,针对木兰科植物种子在贮藏和萌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霉烂现象,可采取浸种消毒和土壤消毒等方式避免种子霉烂;该科种子具有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特性,可采用赤霉素、强氧化剂浸种处理或低温层积等方式来打破其休眠状态,提高萌发率。研究结果为木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廖萍, 翁文安, 高辉,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4): 4854-487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4.003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持续优化,近十年我国稻谷产量均保持在2.1亿t左右的高位。直播稻作为一种高效、轻简的栽培技术,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但实际生产中,直播稻较移栽稻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为此,本文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了直播稻和移栽稻对产量、经济效益、稻米品质、倒伏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总体来讲,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显著下降了6.3%,主要原因是群体总颖花量(-3.8%)和结实率(-1.8%)显著降低。我国不同种植制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单季稻(-10.9%)和双季晚稻(-13.1%)产量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中稻(-4.8%)和双季早稻(-4.4%);吉林、辽宁、新疆、宁夏、山东、江苏和浙江直播稻产量的降幅达10%—20%,黑龙江和江西直播稻产量的降幅为5%—10%,其他省份直播稻产量较移栽稻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应来看,种植直播稻能获得与移栽稻相当的净收益(P>0.05)。直播稻显著降低了精米率(-3.1%)和胶稠度(-3.5%),改善了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下降了25.3%和22.5%),对营养品质和食味值的影响均不显著。直播稻显著提高了茎秆基部第1节间(+12.4%)和第3节间(+10.3%)的倒伏指数,对第2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种植直播稻会增加倒伏的风险。从温室气体排放来看,与移栽稻田相比,直播稻田甲烷排放(-42.8%)、全球增温潜势(-36.2%)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41.1%)均显著下降,但提高了氧化亚氮排放(+29.1%)。此外,笔者在氮素利用与损失、水分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和草害发生对直播稻和移栽稻的响应进行了简要综述和比较分析。最后,分别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和政策服务方面提出了未来直播稻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直播稻栽培技术创新与区域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 倪州献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128-1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26

    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种质创新型人才,拓展林木种质创新方向,在“新林科”背景下,探讨非育种方向林学专业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学生专业基础、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教学现状。结合森林保护学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包括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选用多样化教材,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转变考核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为非育种方向林学专业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方小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4

    从菇棚建设、菌株接种和接种及出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香菇大棚绿色栽培技术。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地块建设菇棚;选择优质的香菇品种、适宜的栽培基料,严格消毒并装袋接种;接种后,做好发菌、脱袋上架和催蕾管理;出菇后,菇蕾发育期适时调节温湿度及光照,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法防治杂菌和虫害;适时采收并进行复壮培养,以促进二茬菇生长。研究结果为提升香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任宗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8-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7

    本文总结分析了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从番茄选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对番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解析。选种育苗包括地块选择、整地起畦、施足基肥以及品种和幼苗选择,移栽定植包括带药定植、定植时间及数量,番茄生长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以及青枯病、叶霉病和茎基腐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需结合当地条件,选择优质品种;注意适当整枝,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番茄生长前期促根促果,中后期养根保果;病虫害防治要精准判断病虫害类型、科学打药和积极预防。研究结果为番茄种植提供参考。

  • 龙世方, 杨兴军, 粟睿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32-3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8

    本文结合研究区百香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种植期,做好选地、整地、施底肥、搭架和植苗等工作;生长期做好抹芽、摘顶和修剪等工作,同时适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期,结合不同熟期进行采收和储藏保鲜。研究结果为百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建设, 黄琬婷, 邰书静, 邹兰, 魏婵, 赵朝阳, 韩林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7-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2

    咸科904是以RF195为母本、RF19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玉米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区种植,具有生育期适宜,结实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抗折能力强,以及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种子、整地施肥、适时播种、适时除草、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示范推广,以及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 王华阳, 柳苏倩, 龚悦, 南松剑, 于立芝
    农学学报. 2024, 14(11): 44-49.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60

    本研究对烟台地区3个不同品种的地黄瓜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评估其植物学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差异。通过目测和个体测定,发现生长类型、株型等9个性状在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叶片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外,第一雌花节位、叶片长度、果实横纵径以及瓜把长度等性状显示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在营养品质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显示出最高的维生素C含量,而‘海阳白黄瓜’在消费者感官评价中得分最高,表明其优良的商品性状和口感。产量方面,‘新改良烟台地黄瓜’表现最优,其次是‘莱州绿黄瓜’,‘海阳白黄瓜’最低。本研究的结果为黄瓜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在后续研究中考虑抗病性的重要性。

  • 袁仕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1): 49-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10

    本文基于研究区生产实践,从嫁接育苗(接穗采集、砧木选择和准备、嫁接方法和嫁接苗管理)、造林(林地选择、整地、密度选择和栽植)、幼林管护、成林管理(除草、施肥、复垦、林地间作和密度调控)、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加工等方面探讨总结了八角林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八角林的产量,为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包山敏, 王崇进, 向成轶, 王颖, 白建明, 隋启君, 杨万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1): 8-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1.002

    本文基于马铃薯现阶段的育种工作情况,总结分析了其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现阶段,马铃薯育种主要依据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具有简便、有效和确保薯种纯度等优点,同时做好薯种脱毒、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等工作;育种过程中,需进一步提升马铃薯品种资源收集、种薯生产能力、种薯生产技术、脱毒种薯质量以及马铃薯产品加工能力。提出马铃薯育种工作发展对策,包括建立良好的育种环境、科学引进马铃薯品种、创新马铃薯育种方式以及更新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为促进马铃薯产业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发展提供参考。

  • 魏莎莎, 李清斌, 林宏伟, 范凯锋, 秦奔奔, 唐一宁, 陈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16-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72

    本研究基于2012—2021年慈溪市大棚草莓花果期(11月—次年4月)降水量、雨日、日照时数等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浙北地区连阴雨寡照发生频次和发生强度,同时,开展了大棚草莓双色地膜(上层为银灰色,下层为黑色)与黑色地膜覆盖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12—2020年慈溪市大棚草莓开花坐果期连阴雨发生概率为17.7%,发生次数呈微下降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0.005,连阴雨强度平均为6.3,发生强度呈增强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0.0264。连阴雨发生次数最多为11月,最少为4月。7 d以上的连阴雨出现最多的是11月,其次是1月。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两种地膜覆盖模式均能有效提升和保持浅层土温至10℃以上,银黑双色膜处理组浅层地温整体低于黑膜覆盖处理组,平均气温低0.4℃;银黑双色膜处理组太阳总辐射整体高于黑膜覆盖组,平均值高9.1 W/m2。在生产早期(12月—次年2月),银黑双色膜处理草莓平均产量3629.4 kg/hm2,黑膜覆盖处理草莓平均产量2951.1 kg/hm2,增产可达20%。银黑双色膜处理对草莓叶片SPAD值、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横径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采用覆盖银黑双色地膜,来改善大棚内小气候环境,达到草莓增产增收的作用。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