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园艺
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施伏芝, 阮新民, 从夕汉, 杜弘杨, 罗彦长, 罗玉祥, 罗志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1

    两优7871是由178S和R71杂交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早熟、抗倒伏、优质、高产和稳产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在2016—2017年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30 d,平均产量9.51 t/hm2,外观品质优,适口性、抗病性较好;其高产栽培注重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争取有效穗数,促大穗,提高结实率,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制种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巧喷赤霉酸生长调节剂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为一季中稻、麦茬直播稻和再生稻种植提供参考。

  • 朱德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33-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7

    为在南方地区寻求金顶侧耳高产、稳产栽培模式,提高其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采用拌料、装袋、灭菌、出锅、接种、菌丝培养、出菇管理和采收等常用生产步骤,对玉米芯、玉米芯杂木屑、棉籽壳和杂木屑棉籽壳等11个配方,以及普通培养室地上堆放培养(A1)、空调培养室地上堆放培养(A2)等6种培养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甘蔗渣配方10污染率最高,为11.67%;单一棉籽壳配方5污染率较高,为5.33%;杂木屑棉子壳配方7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0.86%;单一玉米芯配方3生物学效率最低,为61.26%;而杧果木屑和甘蔗渣混合配方11生物学效率一般,为82.35%。从成本及经济效益来看,选择当地材料优化金顶侧耳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用普通网格架培养室栽培(C1),经济效益可观。可为该物种优产、高质生产提供参考。

  • 王亚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38-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8

    为探索高效、环保的苹果栽培技术,提高其产量与品质,本文总结分析了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的优势,以及免套袋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免套袋栽培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果实品质,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苹果免套袋栽培技术要点包括合理的选址及规划、选择优良果树品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和修剪整形等;病虫害防治包括农业、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研究结果为苹果免套袋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 张华,李娜,邢馨竹,邵振启,李喜焕,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573-158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5001
    几丁质酶是以几丁质等为底物的糖基水解酶(GH,glycosyl hydrolases),在植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中发挥重要功能。然而,大豆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及对逆境的响应尚不清楚,影响了其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鉴定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发现,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分别含62个和55个几丁质酶基因,位于17条和18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发现,117个基因分为5类,其中类群III与类群V属于GH18亚家族,类群I、类群II与类群IV属于GH19亚家族;启动子分析发现,几丁质酶家族成员包含响应激素及逆境胁迫顺式作用元件。栽培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抗病耐逆等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m.01G142400Gm.13G346700等在接种花叶病毒的抗病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Gm.03G254300Gm.20G164600等在低磷胁迫的磷高效品种根系中诱导表达,Gm.08G259200Gm.19G245400等在低磷胁迫根瘤中诱导表达;野生大豆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其在不同组织及耐盐过程差异表达,其中Gs.02G002604Gs.02G002940等在盐胁迫耐盐品种叶片中诱导表达。以上结果为挖掘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奠定了基础。
  • 韩炘,杨柳燕,陈敏敏,李心,杨云尧,张永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5): 763-77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016002
    百合(Lilium spp.)是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包括观赏、食用和药用百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百合遗传背景复杂、杂合度高、远缘杂交不亲和,且传统杂交育种周期长、育种精度低,难以快速高效地培育目标品种。目前,包括现代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在内的现代育种技术均已在百合中应用。本文总结了百合杂交育种中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克服方法,诱变育种中的诱变条件,倍性育种中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主要采取的技术手段,体细胞杂交育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和杂交的条件以及基因工程育种中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和基因编辑体系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不同百合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案例,分析了不同育种技术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百合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未来百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更多百合新品种的创制提供依据。
  • 陈志, 邹双燕, 翁朝红, 邹丽珍, 方垂弘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49-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01

    为筛选有效促进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亲鲎性腺发育及产卵的生物饵料,选取成年中国鲎15对,于2021年7—8月开展生物饵料实验,以菲律宾蛤仔(A组)、双齿围沙蚕(B组)、近江牡蛎肉(C组)、菲律宾蛤仔+双齿围沙蚕(D组)和近江牡蛎肉+双齿围沙蚕(E组)5组生物饵料投喂亲鲎,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卵径、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和孵化率以及1龄幼体头胸甲宽,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国鲎繁殖性能和后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D组产卵数量和次数均高于其他试验组,其次是E组,混合试验组产卵数量和质量均高于单独试验组。研究发现,双齿围沙蚕和菲律宾蛤仔组合投喂较适合开发为亲鲎性腺强化培育的生物饵料,对性腺发育及产卵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开发安全、高效、优质的中国鲎性腺促熟饵料提供参考依据。

  • 买春艳, 刘易科, 刘宏伟, 李洪杰, 杨丽, 吴培培, 周阳, 张宏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9): 3719-372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9.001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 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 李小梅, 王业文, 王俊义, 王保军, 李小刚, 张羽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2
    本文总结分析了杂交稻品种陕稻12号的特征特性以及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汉中地区种植,具有生育期早、耐密植、抗倒性强、丰产性好和米质优等特征;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大田、精细整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管水、草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和及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研究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
  • 谢长宝, 刘江林, 周贤达, 林茂, 王浩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9-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3
    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集成了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效益。利用小拱棚栽培技术,选用早中熟优质西瓜品种,4月上旬定植,6月采收,罢园时将健康瓜蔓留田作为水稻有机肥;水稻选用高产优质中稻品种,软盘育秧,6月底机插,10月底收割;收割前15~20 d撒紫云英种子作绿肥,绿肥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防涝,第二年3月翻耕还田。该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周年效益,促进了西瓜和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减轻了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减肥减药的效果,有利于西瓜和水稻的稳产高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 刘丹妮, 陈伟盛, 黄连喜, 刘忠珍, 王艳红, 魏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12-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44

    为筛选出适用的香蕉组培苗栽培基质,开展以生物炭为主要物料的栽培基质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中蕉8号’为香蕉组培苗,椰糠、铁粉和生物炭为基质材料,通过在椰糠中添加系列体积比的生物炭(2%、5%、10%、20%、50%)及铁粉,设置7个处理,于202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生物炭对椰糠的大部分性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生物炭添加低于20%时,香蕉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3.5%~193.8%,地下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22.2%~39.8%,植株氮含量显著提高了5.0%~182.9%(B10I除外)、钾含量显著提高了7.1%~178.1%,说明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香蕉组培苗的氮素和钾素营养。生物炭添加量高于20%,尽管对基质的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香蕉植株生长。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也抑制了植株的生长。综合比较,在椰糠中添加2%~10%体积比的生物炭适用于香蕉组培苗栽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 涂勋良, 蒋彧, 秦帆, 汪锦, 万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42-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6

    笔者简述了彩叶桂的基本定义,并依据其叶色变化将现有新品种划分为纯色和复色(嵌合体)2种类型,阐述了彩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3种色素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叶色变化机理,总结了桂花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提出应加强彩叶桂基因功能分析和育种技术创新,获得具有优异性状、适应性强与观赏性佳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彩叶桂育种工作持续发展。

  • 高娣, 刘宪斌, 周玦玎, 彭鑫鑫, 刘桥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57-6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69

    为探讨利用不同栽培方式最大化实现水生美人蕉植株不同功能,以水生美人蕉为栽培对象,以模拟其原位生长环境条件为对照,设置对照、土壤+营养液、土壤+水、基质+营养液、基质+水、营养液和水7种不同栽培方式,采用种子发芽育苗的方式育苗,人工栽培管理6个月,调查植株营养器官(株高、根长、分蘖数、最高分蘖叶片数)生长状况、繁殖器官(花序数、花序观赏期、成熟蒴果数和种子数)生长状况和不同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器官生物量、地下部器官生物量和繁殖器官生物量)累积分配规律。调查数据显示,上述所有数据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均达到最大/高值,在基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为次最大/高值,在水栽培条件下均降低/减少到最低/小值,美人蕉植株长势最弱,甚至后期出现茎尖生长点坏死的现象。与对照中的美人蕉植株相比,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均显著增大/高,而水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显著降低/减少。研究结果证明,营养液栽培方式既满足了水生美人蕉植株适合水培的自然属性,又提供了总量充足且各组分比例均衡的养分元素,最适合水生美人蕉植株的生长发育,是未来水生美人蕉作为鲜切花和盆花栽培的首选栽培方式。

  • 张海辉, 李旭新, 贾俊英, 苏慧, 李志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67-7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6

    为解决栽培华北蓝盆花品质形成的差异问题,以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广泛靶向技术分析方法对野生华北蓝盆花和栽培华北蓝盆花药用部位代谢物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华北蓝盆花。野生华北蓝盆花花序中的代谢物与栽培华北蓝盆花中不同。野生华北蓝盆花中与非生物胁迫(干旱和盐分)相关的一些重要氨基酸的含量明显较高。栽培华北蓝盆花中苯丙氨酸和类黄酮合成上游化合物的含量较高,表明合成的次生代谢物的初始阶段可能有所不同。

  • 张诗琦, 刘含章, 胡能兵, 朱守晶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1
    本文总结分析了农田土壤锌含量分布现状、锌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小麦对锌的吸收积累特性以及小麦籽粒锌营养强化途径等。土壤中锌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部分小麦主产区的土壤中锌含量较低。锌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有影响,一般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在根部压力或蒸腾作用下被输送到地上部,或者被横向输送到韧皮部,由韧皮部进行向上或向下的运输,再被运输到各组织和器官中。小麦锌强化途径包括遗传改良育种、农艺改良和生物技术应用等。研究结果为小麦富锌育种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 李杰, 赵雪, 权循光, 钟锋, 胡林伦, 王中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2
    水稻品种永两优206是由7-163S与贵非香占杂交育成,其株型紧凑、叶姿直立,生长态势旺盛;稻米品质达到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标准;抗倒、耐热性良好。在2020—2021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产量9 325.6 kg/hm2;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53.8 kg/hm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食味香且抗性强等综合特性,可在安徽一季稻区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严格选种浸种、确保功能穗达成、构建群体丰产性和适期收获等,高效制种技术包括安全制种、花期调整和发芽率提升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制种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刘家伸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3
    本文总结分析了小麦绿色栽培和智能精准管理技术在促进小麦生产中的应用,为实现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提供参考。该技术是利用传感器、遥感和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实现对小麦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通过栽植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仓储一体化等多种手段,提高小麦生产效益及产品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该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合理规划栽培方案,精准调控作物生长全过程和环境。目的在于推广绿色栽培和智能精准管理技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 陈永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5
    本文结合安徽阜阳太和县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选择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的品种,并进行分拣、药剂拌种处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以发挥其产量潜力。种植过程中,确保水分适量供应,适时进行杂草防除、平衡施肥,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的需求;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综合防控穗腐病、锈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成熟后,适当延后收获,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夏玉米生长,从而提升其产量和质量。
  • 吴道贵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50-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13
    本文对食用菌方舱栽培的主要设施设备、方舱栽培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该技术是利用先进设备和设施满足食用菌栽培需要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生长条件,实现食用菌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该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具有建设投产快,生产效率高、生产收益好和产业发展迅速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投入成本较大、能耗较高等挑战。研究结果为该模式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海燕, 王彪, 朴钟云, 李宏博, 鲁巍巍, 赵鑫, 李艳辉, 郝宁, 邢巧娟, 屈高扬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113-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27
    本文从师资力量、教学平台、教学体系和教学考核4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提出提升师资力量,打造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体系,以及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优化措施,并探索构建凸显中药特色“一核心、两阶段、三单元、四确保”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其体系优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全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医药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农业人才奠定基础。
  • 张泽锦, 梁颖, 唐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59-6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8

    探讨四川盆地设施避雨栽培对线椒生长、激素和产量的影响,明确影响机制。以线椒‘川椒20’为试验材料,设置设施避雨处理和露地对照,测定2个处理中线椒株高、顶端组织激素含量,并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有关基因的qRT-PCR验证。结果表明,设施避雨栽培后线椒株高前期无显著差异,中后期避雨栽培株高分别是露地栽培的1.13、1.5倍;设施避雨栽培单株产量为露地栽培单株产量的74.9%;避雨栽培后赤霉素含量是露地栽培的1.29倍,茉莉酸含量是露地栽培的63.3%。GO分析发现,2个处理生物功能主要在胁迫反应和防御反应方面显著富集,分子功能方面,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结合、腺苷酸结合、二磷酸腺苷结合显著富集。KEGG通路分析发现,相对于避雨栽培,露地栽培线椒在二萜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CaGA2ox1.1(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1,T459_20483)、CaGA2ox1.2(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1,T459_24753)、CaGA2ox8(Gibberellin 2-beta-dioxygenase 8,T459_05864)、CaGRP3(Gibberellin-regulated protein 3,T459_06266)4个与赤霉素降解有关的基因下调表达。四川盆地设施避雨栽培后,线椒顶端组织赤霉素降解基因表达量降低,赤霉素含量增高,造成线椒徒长,最终导致设施避雨栽培后的线椒产量低于露地栽培。

  • 李腾敏, 刘雯雯, 饶倩, 陈彧, 韩豫, 吴二焕, 饶丹丹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42-50. https://doi.org/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402030
    [目的]优化白桫椤的组织培养技术,可缩短植株繁育周期,进一步提高繁育效率。[方法]本研究以白桫椤的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球状体(GGB)诱导和增殖的影响;通过不完全组织培养法,筛选孢子体转化的最佳基质和培养方式。[结果]诱导孢子萌发最佳基质为1/10 MS,萌发率69.55%,10 d可见孢子萌发,在1/2 MS培养基下孢子萌发存在抑制情况;GGB诱导培养基以1/2 MS+NAA 0.2 mg·L~(-1)较适宜,诱导率为92.22%;GGB增殖培养基以1/2 MS+NAA 0.1~0.5 mg·L~(-1)+IBA 0~0.1 mg·L~(-1)较适宜,60 d增殖系数可达6.14;活性炭也有利于GGB增殖,其中1/2 MS+NAA 0.1 mg·L~(-1)+活性炭1.0 g·L~(-1)增殖效果最好,60 d增殖系数可达7.84;因孢子体难以在组培过程中直接获得,通过将GGB团移栽至瓶外基质中能成功诱导出孢子体,最适基质为泥炭∶珍珠岩∶椰糠(2∶1∶1),移栽90 d转化率为43.33%;Knauss不完全组织培养法在白桫椤离体繁殖中的具有可行性,在基质为泥炭∶珍珠岩(1∶1)时,32 d即能成功诱导出孢子体,孢子体转化率高达86.67%。[结论]通过GGB途径可以实现白桫椤的快速增殖,不完全组织培养法能有效提高幼孢子体的转化率,为白桫椤规模化生产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 阚以琴, 刘玉兰, 李名莉, 邢国明, 马涛, 孙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71-81. https://doi.org/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40300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高黄花菜的产量,探索适宜大同地区黄花菜的有效栽培模式。[方法]于2022-2023年,以‘大同黄花’为试验材料,采用垄作、平作和沟栽3种栽培方式,通过测定分析黄花菜根际土壤理化属性、根系活力与生物量等指标,探究栽培方式对黄花菜产量的影响。[结果](1)垄作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垄作下0~1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平作分别降低4.88%和3.37%,土壤含水量分别显著降低17.03%和19.04%,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8.28%和7.33%,而沟栽下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平作显著提高11.46%;(2)垄作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尤其是表层0~5 cm温度变化幅度最大。(3)垄作提高0~3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其中0~10 cm土层酶活性最高。(4)在黄花菜展叶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垄作下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81.12%、111.42%、40.64%。(5)垄作提高根系活力,在黄花菜抽薹期较平作显著提高21.36%,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干物质逐渐增加,在盛花期垄作较平作提高27.63%。(6)在产量方面,垄作较平作显著提高28.89%。[结论]垄作可提高土壤温度、孔隙度、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为黄花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根系生长,实现黄花菜高产,因此垄作是适合大同地区黄花菜的高效栽培模式。
  • 阳周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5): 9-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5.003
    为评估不同栽培措施对水稻基肥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为试验材料,利用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不同栽培措施下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化率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改良灌溉管理和优化施肥策略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氮素的积累与吸收,增加产量,其中轻干湿交替灌溉配合有机肥的综合管理措施(ZGC-3)效果较佳;此外,综合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生物化学活性。研究证实了综合栽培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以及减少对环境影响。
  • 魏明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5): 34-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5.009
    为探索早春大棚栽培辣椒适宜的密度条件,本试验对比分析了该作物在4.05万、4.35万、4.65万和4.95万株/hm2等7个密度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指标。结果表明,该作物在密度较低时,植株个体发育较好,株高、果长、果径和单果重均高于高密度处理;密度条件未影响辣椒果实的外观等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加,辣椒的产量及效益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密度为4.95万株/hm2时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91 125.0 kg/hm2和264 937.5元/hm2,其次为4.65万和5.25万株/hm2的2个密度处理。适宜的密度条件利于辣椒获得高产,试验结果为辣椒的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 潘忠梅, 谭燕, 肖慈平, 李书贵, 陈沂璇, 宋赐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5): 93-9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5.022
    为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移栽方式(常规移栽、井窖式移栽和膜下小苗移栽)、不同烟草品种(K326、贵烟8号、贵烟5号、云烟85、云烟105、湘烟7号和云烟87)、不同覆膜方式(覆白膜、覆黑膜和不覆膜)和不同烟株茎秆穿孔位置(距地面5、15和25 cm)对烟草青枯病和烟草黑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移栽方式中膜下小苗移栽发病程度最低;3种覆膜方式中覆黑膜发病程度最轻;烟株发病后在距离地面5 cm茎秆处穿孔能够明显减少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生;7个烟草品种中,湘烟7号发病程度最低,为高抗青枯病和黑胫病品种。研究结果为科学有效防治烟草青枯病和黑胫病提供参考。
  • 朱春桃, 任丹丹, 柳政岑, 刘长闯, 刘瑞琪, 郑洪建, 胡尔良, 林海建, 李静威, 卢艳丽, 汪青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5): 2931-294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5.003

    目的】优异品质是鲜食糯玉米育种的首要目标性状,筛选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高的早代系和优异糯玉米组合,明确老挝糯玉米材料的育种潜力,为优质鲜食糯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利用Maize6H-60K芯片,获得33份糯玉米材料的高质量基因型数据用于聚类分析。结合碘染试验和糯质基因分子检测,明确老挝糯玉米早代系糯质基因的类型。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组配的439个组合的品质等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和配合力分析,明确老挝糯玉米早代系的育种潜力。对筛选出的优势组合开展品质性状多人品鉴试验,鉴定出最有潜力的优质糯玉米组合。【结果】利用56 626个高质量SNP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老挝材料与国内材料属于不同的分支,可以被区分开来。供试的23份老挝早代系均为糯质玉米,且其中16份属于wx-D10型,3份属于wx-D7型,另外4份为未知类型。老挝糯玉米材料品质性状的遗传力均较低,介于0.14-0.35,宜在高世代进行选择。组配的439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蒸煮品质的均值极显著高于对照京科糯2000和石糯2号,与渝糯7号没有显著差异。老挝糯玉米早代系F02、F22、F25和F28的所有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值,可用于国内糯玉米品质性状的改良。优异组合M02×F02和M22×F22在多人品鉴试验中,约86%的人评价为等级优。【结论】老挝糯玉米地方种遗传变异丰富,与国内糯玉米自交系有一定的遗传距离,可能存在新的糯质基因等位变异,在糯性和果皮厚度等品质性状上有明显的优势,可用于国内糯玉米材料品质性状的改良。

  • 孙丽英, 马煜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4): 122-12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4.026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涉农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作物栽培学课程为研究对象,从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4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的优化改进建议,具体包括挖掘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元考核体系。目的在于为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参考,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 宋怡颖, 韦明月, 郝磊, 秦媛媛, 柴乖强, 史建国, 段义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2): 32-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1

    为研究不同品种蛋白桑在陕北榆阳风沙区的适应能力,以4种不同生态型的3年生蛋白桑(‘榆引桑-1’、‘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为材料,分别从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特性和品质等方面综合评价4种蛋白桑的适应性,为陕北风沙区蛋白桑育种提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4种蛋白桑均具有较好的越冬性能,能在榆林地区安全越冬;‘榆引桑-1’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得比其他品种好(P<0.05)。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表明,4个蛋白桑品种间除蒸腾速率外,叶绿素含量、净光合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为‘榆引桑-1’最高,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最好。4个蛋白桑品种总产量之间差异不大,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在各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最好的为‘榆引桑-1’和‘榆引桑-4’,而‘榆引桑-1’的单株生物学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4个蛋白桑品种间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灰分无差异,但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榆引桑-1’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94.9 g/kg,分别是‘榆引桑-2’、‘榆引桑-3’和‘榆引桑-4’的1.19、1.43、1.13倍。相关分析表明,桑树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茎叶鲜重和茎叶干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茎叶鲜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榆引桑-1’可作为陕北榆阳风沙区较适宜的蛋白桑品种。

  • Yanmin Li, Liangjing Yin, Xianyu He, Cenlong Hu, Ronghua Wu, Qian Long, Deyi Yuan, Shixin Xi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16
    植物多倍化往往伴随着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获得多倍体种质是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山茶属中种子含油量高,具有食用价值的被统称为油茶,存在很多不同倍性的种类,但是在油茶中更高的倍性水平是否一定代表着更好的性状,其相关性还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研究了该科 3 个不同物种的 30 个不同油茶品系的倍性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制备对副茶花进行了测定,并通过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检查了果实的表型特征和脂肪酸组成。研究了油茶倍性水平与果实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0个狭叶油茶品系均为二倍体,10个小果油茶品系均为四倍体,10个普通油茶品系均为六倍体;六倍体油茶的果实横径、纵径、单果重、果皮厚度、单果籽数、单果籽重和出油率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但其果皮明显更厚,鲜出籽率明显更低,并且这些性状与倍性显著相关。此外,从脂肪酸组成来看,六倍体油茶的油酸含量高于四倍体和二倍体,但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棕榈酸、硬脂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倍性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油茶果实的主要性状与倍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倍性水平的提高导致果实产量的增加,且对油脂品质没有影响。不同倍性油茶果实主要性状变异的发现,将有利于多倍体种质创新,为倍性育种和果实性状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 HE Xiao-gang, LI Zi-rong, GUO Si-cheng, ZHENG Xing-fei, LIU Chun-hai, LIU Zi-jie, LI Yong-xin, YUAN Zhe-ming, LI Lan-zh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7.021

    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基因组选择(GS)育种极大地提高了水稻育种效率。由于上位性和基因多效性的影响,如何保证MASGS育种的实际效果仍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问题。本研究对113个籼稻品种(V)及565个杂交种(TC)的12个品质性状和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探讨了12个品质性状和9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共检测到381个主效显著相关位点(SAL)和1759个与这些主效SALs发生了上位性互作的微效SALs。筛选出322个位于SALs内或附近的候选基因,其中204个为克隆基因。通过对候选基因的优势单倍型和微效SALs的理想等位基因进行聚合分析,挖掘了39个有利于性状改良的MAS分子模块。通过构建遗传网络,鉴定到91个多效性位点。此外,本研究比较了将主效SALs、微效SALs和上位性SALs作为GS预测模型的协变量的预测精度与不使用SAL作为协变量的预测精度的差异。在TC数据集大多性状4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无显著差异但在V数据集中,加入主效SALs、微效SALs和上位性SALs分别显著提高了5(26%)3(16%)11(58%)个性状的预测准确性。这些结果表明,上位性SALs可为亲本品系预测提供相当高的预测能力。这些结果为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徐鹏亮, 邹明, 鲁欣欣, 朱坤, 甄俊琦, 靳荣线
    食用菌. 2024, 46(04): 25-28.
    目的:筛选适宜豫北地区早秋栽培的平菇菌株。方法:考察供试10个菌株的菌丝长势、菌袋污染率、子实体农艺性状及生物学效率,计算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结果:供试菌株出菇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87%~24.14%,多样性指数为1.51~2.18,菌丝长势和菌柄直径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菌株平6、平3综合性状优于平CK,可作为豫北地区适宜早秋栽培的主推平菇菌株。
  • 王洪奇, 韩冰, 郭玲玲, 孙立梅, 李丰硕, 宗玉丽, 冀宝营
    食用菌. 2024, 46(04): 40-42.
    目的:筛选非柞木木屑栽培香菇的木屑原料。方法:以柞木木屑为对照,采用果木木屑、柳木木屑、杨木木屑、榆木木屑栽培香菇,考察供试木屑水提物对香菇菌丝(平板)生长影响,供试木屑栽培香菇发菌期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产量、生物转化率和优质菇率。结果:果木木屑、杨木木屑、柳木木屑栽培香菇产量与柞木木屑相当,三者均可栽培香菇,榆木木屑不宜栽培香菇,其中果木木屑替代柞木木屑栽培香菇效果最佳。
  • 肖群英, 杨贵敏, 崔旭, 聂宗平, 胥献宇
    食用菌. 2024, 46(04): 43-45+56.
    为拓展芦苇秸秆就近资源化利用途径,以芦苇秸秆或玉米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添加8%麸皮、1%石灰及1%石膏,发酵后栽培大球盖菇。结果表明:配方2(90%芦苇秸秆)栽培大球盖菇,其菌丝体浓密、出菇时间长、出菇品质佳,且产量(15.29±2.01 kg/m~2)和生物学效率(76.45%±21.56%)均高于以90%玉米秸秆为主料的配方1(CK),说明资源化利用芦苇秸秆栽培大球盖菇具有可行性。
  • 谌金吾, 周剑南, 吴和慧, 王杰, 李星, 李琳琪, 孙厚静
    食用菌. 2024, 46(04): 51-53+56.
    长根菇(商品名黑皮鸡)是商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食用菌,地下停车库可以为其提供恒温恒湿的栽培环境。介绍了地下停车库改造及栽培长根菇技术,为黔东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长根菇生产提供参考。
  • 赵书光, 张翠娥, 张亚楠, 张亚丽, 周宏大, 周忠明
    食用菌. 2024, 46(04): 54-56.
    为进一步提高秀珍菇季节性设施化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围绕菌株引进筛选、培养料配方优化、栽培袋制作、无菌接种、菌丝培养、催蕾、割袋、出菇环境管理、采收、转潮次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实践研究,并总结秀珍菇设施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对规模化生产和科研教学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周静
    食用菌. 2024, 46(04): 64-66.
    为实现白秀菇高产栽培,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以农作物秸秆及园林废弃枝条为白秀菇栽培原料及覆土主要配料,通过菌丝生物学特性试验及覆土配方筛选,总结白秀菇高产栽培技术。即发菌适宜温度为25℃;栽培料适宜含水量为55%;栽培料最佳石灰添加量为2%;最佳覆土配方为木屑28%、谷壳42%、稻田土29%、石灰1%,出蕾时间最早,白秀菇产量最高。
  • 柏秋月, 王静之, 陈再民, 毛仪楠, 曹建刚, 韩丹莉
    食用菌. 2024, 46(04): 67-68+71.
    为提高土地资源及设施大棚利用率,经过3年时间开展设施毛木耳-羊肚菌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菌-菌”轮作新模式,并总结出设施毛木耳-羊肚菌周年轮作栽培技术。该技术解决1年只栽培1茬或1个品种的问题,提高当地菇农年收入,促进商洛市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
  • 王文倩, 常尚连, 王永会, 何可, 陈波
    食用菌. 2024, 46(04): 69-71.
    羊肚菌是一种食药价值兼备的珍稀食用菌。近年来羊肚菌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总结介绍渝东南武陵山区冬闲田搭建简易大棚栽培羊肚菌技术。
  • 谌金吾, 李琳琪, 王杰, 李星, 陆承云, 苏昌龙, 孙厚静, 陆兰芳, 李膳利, 郭显会, 张邦喜, 周剑南, 孙燕来, 梁平
    食用菌. 2024, 46(04): 83-85+88.
    近年,贵州黔东南州羊肚菌栽培规模不断扩大。针对黔东南州“秋-冬-春”栽培羊肚菌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及不良气候,总结对应的防控技术措施。具体措施包括适宜栽培环境营造、栽培品种的选用、防控方法等。
  • 程从新, 邹禹, 王接弟, 占新春, 张培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3): 7-11.
    徽香粳977是以镇稻14号为母本,武香粳14号为父本选育的粳稻品种,2022年通过品种审定。本文分析了徽香粳977选育过程、农艺性状特征、生产上的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徽香粳977具有优质食味、高产、大穗、综合性状优和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安徽单季晚粳、双季晚粳稻区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原则是稳基础、争足穗、攻大穗、提高粒重和结实率,以获取较高的品质和产量。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