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食用菌
食用菌是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用的蕈菌(大型真菌),通称为蘑菇。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食用菌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灵芝、虫草、松露、白灵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上述真菌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魏传正, 王朦, 张鹏, 刘芳, 严俊杰, 谢宝贵, 邓优锦, 谢路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1
    以31个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株及福建省主栽品种‘Ple 0100’为材料,经二代测序与标记序列筛选,构建32个菌株的MNP标记数据库,结果表明,32个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1.79%~99.60%,其中DUS16与DUS17的遗传相似度为99.60%,DUS02 与DUS23、DUS3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99.01%,DUS23与DUS30的遗传相似度为99.20%。拮抗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相似度高的菌株之间无拮抗现象,可能是极近似品种或相同品种。对3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子实体、子实体组织分离物、废菌渣、菇脚进行MNP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与 ‘Ple 0100’的遗传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利用MNP标记进行品种鉴别的材料不限于菌丝体。对5个自交菌株及其亲本进行MN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自交菌株之间遗传相似度为26.84%~61.43%,与亲本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 28.43%~78.33%,表明刺芹侧耳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染色体重组和同源染色体交换。对国内52家刺芹侧耳生产企业的56份鲜菇样品的组织分离物进行MNP检测,发现与‘Ple 0100’的相似度均为100.00%,表明国内刺芹侧耳栽培品种高度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MNP标记技术可用于刺芹侧耳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分析及新菌株鉴别。
  • 徐爱国, 储婷, 杨瑞恒, 李福后, 张建, 唐利华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0-1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2
    继代培养7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体,计算不同代数的菌丝生长速度,再分别收集第一代(M1)和第六代(M6)菌丝体,通过转录组测序,GO功能注释和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得到关键差异基因,最后选取7个与退化相关的关键差异基因cel1lac2cahpng1zpr1did2Hsp31,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相对表达量,以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继代培养至第7代时,羊肚菌菌丝不能生长;M6与M1相比,共得到575个关键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198个,表达下调377个;GO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活性氮代谢过程、硝酸盐代谢过程、硝酸盐同化和从头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的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表明,关键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磷酸戊糖途径、泛酸和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硒化合物代谢、生物素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7个关键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一致。
  • 邓小书, 谭发银, 卫秋阳, 郭连安, 贺元川, 黄俊丽, 陈仕江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7-2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3
    为探讨人工培育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颜色较野生冬虫夏草更黑的原因,以人工培养冬虫夏草僵虫和野生冬虫夏草僵虫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DESeq筛选获得89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79个,下调表达基因411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单一生物过程、生物调节、生物过程调节、响应刺激等二级单元;在细胞组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细胞器、膜、大分子复合物等二级单元;在分子功能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结合、催化活性、运输活性等二级单元。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氨基酸代谢、折叠-分选-降解、翻译、糖代谢、脂代谢、转运和分解代谢等途径。筛选到49个与活性氧代谢、酚氧化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过氧化物酶类、黑化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tyr1可能是冬虫夏草僵虫颜色变化的关键酶基因。
  • 李婧霆, 陆欢, 李巧珍, 徐珍, 宋春艳, 尚晓冬, 王瑞娟, 刘建雨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27-35.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4
    提取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菌株Dan3菌丝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依次构建酵母双杂交初级和次级cDNA文库。通过酶切连接法构建诱饵载体 pGBKT7-CRY,其无自激活活性和毒性,与构建的次级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筛选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FfCRY-DASH)互作的蛋白,对筛选到的6个蛋白进行回补验证,最终发现一个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互作的蛋白。
  • 王磊, 李世达, 崔琪, 盖宇鹏, 程显好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36-4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5
    对采自山东省潍坊市滨海新区柽柳防护林的柽柳核纤孔菌(Inocutis tamaricis)进行组织分离和鉴定,利用正交实验确定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氮源、pH、温度,进行驯化并测定子实体水提物得率和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柽柳核纤孔菌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葡萄糖、酵母膏、pH5.5和35 ℃;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明显的后熟阶段(15~20 d),接种85 d左右子实体成熟;子实体水提物得率为2.46%;0.2、0.3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较大,0.30 mg·mL-1子实体水提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和利用柽柳核纤孔菌提供参考。
  • 王晓岩, 李刚, 孔凡丽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45-5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6
    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多糖(PAP),研究其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环磷酰胺CTX,25 mg·kg-1)及PAP低(100 mg·kg-1)、中(200 mg·kg-1)、高(300 mg·kg-1)剂量组,连续给药15 d,以灌胃生理盐水为空白组,计算抑瘤率和脏器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TNF-α和VEGF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细胞排序、细胞完整度、细胞核数量,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Bcl-2和BAX蛋白表达强度。结果表明:PAP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高剂量组抑瘤率高达78.05%,并且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器官指数具有明显恢复作用;模型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生长状态良好,凋亡率较低,PAP处理组小鼠的肿瘤组织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形、破裂及模糊不清等现象,并且出现大面积凋亡;PAP可提高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6含量,降低VEGF含量,通过影响VEGF、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而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 罗诗蓉, 包海鹰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53-6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7
    以桑叶为培养基质,利用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菌株进行发酵,制备粗桑茶,用粗桑茶(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95、390、780 mg·kg-1)灌胃H22荷瘤小鼠,测定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肿瘤抑制率和胸腺、肝脏、肾脏、脾脏指数,检测血清中IL-2、IL-6、TNF-α、IFN-γ含量,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肾脏、脾脏、肿瘤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肿瘤组织,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粗桑茶各剂量组肿瘤体积均极显著减小;粗桑茶高剂量组小鼠肿瘤质量极显著降低;粗桑茶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极显著升高;粗桑茶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2、IL-6,中剂量组的TNF-α,高剂量组的IL-2含量显著降低;粗桑茶低剂量组的TNF-α、IFN-γ,中剂量组的IL-2、IFN-γ,高剂量组的IL-6、TNF-α、IFN-γ含量显著增加;粗桑茶各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的Bax、Cytc、Parp、TNF-α、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 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粗桑茶具有抗肿瘤活性,说明采用粗毛纤孔菌菌株发酵桑叶制备产品的思路可行,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 师小凡, 刘艳芳, 唐传红, 冯杰, 唐庆九, 王金艳, 韩伟,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64-7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8
    以相同条件下栽培获得的沪农系列7个不同品种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比较其总多糖、核苷、三萜和糖醇的含量、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特征差异以及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总多糖含量在1.15%~5.11%之间,含量较高的3个品种由高到低为‘沪农芝7号’(5.11%)、‘沪农芝8号’(2.36%)、‘沪农灵芝4号’(2.07%)。不同灵芝品种粗多糖分子量分布存在差异,‘沪农灵芝4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3.38×106 、4.24×106 、4.38×103 g·mol-1的三个多糖组分,‘沪农灵芝1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1.01×107和8.03×103 g·mol-1的两类多糖组分,‘沪农芝7号’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0×105 、6.20×103 g·mol-1的两个多糖组分,其余4个品种均含有重均分子量为(4.56×103 ~5.47×103) g·mol-1的多糖组分。7个灵芝新品种子实体中均含有胞苷、尿苷、鸟苷,其中‘沪农灵芝4号’的总核苷含量最高(1 456.5 μg·g-1);总三萜的含量为2 241.93~5 123.54 μg·g-1,最高的为‘沪农灵芝1号’(5 123.54 μg·g-1);不同灵芝品种的糖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含有阿拉伯糖醇和甘露糖醇,赤藓糖醇含量较低,均低于0.9 mg·g-1。七种灵芝子实体的粗多糖浓度在50~500 μg·mL-1范围内均能增强RAW264.7巨噬细胞NO的释放量,其中‘沪农灵芝5号’的活性最强。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系列灵芝新品种的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罗爱勤, 王彤, 陈亮, 曹颖男, 陈晓清, 吴凤, 钟春燕, 付裕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73-7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09
    采用醇沉法和膜分离法制备灵芝(Ganoderma lucidum) 孢子多糖,测定其得率、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并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脾细胞抗体生成、碳廓清、NK细胞活性实验,考察灵芝孢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得率高于醇沉法,为(4.61±0.28)%;两者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醇沉法、膜分离法制备的灵芝孢子多糖单糖组成均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山梨糖,其摩尔比分别为0.34∶0.31∶1.44∶4.48∶3.35∶0.31和0.27∶0.10∶1.70∶6.08∶1.84∶0.31,均以葡萄糖为主要组成单糖。两种灵芝孢子多糖均能增强小鼠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可为灵芝孢子多糖产业化提供参考。
  • 葛梅丽, 吴迪, 李文, 陈万超, 张忠, 杨焱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79-9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10
    采用自组装的方法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sulfated Hericium erinaceus β-glucan-chitosan nanoparticles,DS-CS NPs),以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DS-CS NPs的制备工艺,并评价最佳工艺条件下纳米颗粒的粒径、形态以及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sulfated H. erinaceus β-glucan, DS)质量浓度为1 mg·mL-1,搅拌速度为800 r·min-1,壳聚糖(chitosan, CS)初始pH为4,DS-CS NPs的粒径为128.41 nm,且分布较窄。与DS相比,DS-CS NPs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同时,DS-CS NPs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以及促炎因子TNF-α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硫酸化猴头菌β-葡聚糖-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
  • 王琛郴, 叶淑红, 龙丹丹, 聂文琦, 赵涵蕊, 张彧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91-10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11
    采用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发酵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合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鼠李糖乳杆菌发酵阶段探讨了液固比、装液量、发酵时间、接种量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酿酒酵母菌发酵阶段探讨了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对γ-氨基丁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鼠李糖乳杆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18 h、接种量2%(VV)、液固比100∶1(mL∶g)、装液量60%,在酿酒酵母菌阶段,最优条件为发酵时间49 h、接种量1.5%(VV)、摇床转速160 r·min-1、发酵温度30 ℃;在最优发酵条件下,黑木耳发酵液的γ-氨基丁酸产量为1.117 g·L-1
  • 闫薇薇, 程倩颖, 程艳芬, 云少君, 曹谨玲, 冯翠萍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03-11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12
    采用Osborne分级法提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子实体蛋白质,通过高压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处理以及两者复合处理(PEF+TG)后经体外胃肠液模拟消化,测定刺芹侧耳蛋白质消化率、水解度、多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并研究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在模拟消化120、300 min时,PEF+TG组蛋白质消化率最高。在模拟消化30 min时,TG组蛋白质消化产物水解度最高;在模拟消化0、120、130、150、240、300 min时,PEF+TG组水解度最高。在模拟消化60、120、300 min时,PEF+TG组多肽含量最低。在模拟消化60、90、120 min时,TG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模拟消化130、150、180、210、240、270、300 min时,PEF+TG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在模拟消化300 min时,PEF+TG组蛋白质消化率、水解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多肽含量最低;PEF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最高,表明PEF处理可显著提高蛋白质消化产物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可为刺芹侧耳的蛋白质加工和利用提供参考。
  • 马延梅, 周帅, 冯娜, 刘艳芳, 王金艳, 唐庆九, 韩伟,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2023, 30(01): 113-12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3.01.01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法和高效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HPSEC-MALLS)法检测灵芝(Ganoderma lucidum)‘沪农灵芝1号’不同生长期(接种后2~7个月,分别命名为P1~P6)子实体和菌基中三萜和水溶性多糖含量,并结合子实体和菌基的产量计算三萜和水溶性多糖的产量。结果表明:子实体中灵芝酸C2、G含量在P1、P2期较高,灵芝烯酸B和灵芝酸D、F、DM含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B、A、S、T和总三萜含量在P1期最高; 菌基中灵芝酸C2、A、D、DM和灵芝烯酸B含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G含量在P5期最高,灵芝酸B、S含量在P6期最高,灵芝酸F含量在P1、P6期较高,灵芝酸T、总三萜含量在P5、P6期较高。子实体中灵芝酸C2、G、B、D、F、DM,灵芝烯酸B,总三萜产量在P2期最高;灵芝酸A产量在P3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1期最高。菌基中灵芝酸C2、G、B、A、D、F、DM,灵芝烯酸B产量在P1期最高;灵芝酸S、T产量在P2期最高;总三萜产量在P1、P2期较高。子实体和菌基中的水溶性多糖含量和产量均在P1期最高。研究结果将为‘沪农灵芝1号’子实体的定向采收提供科学数据和指导。
  • 关体坤, 刘子璐, 李小玉, 王建立, 侯霜影, 刘栩杉, 徐诗毅, 陈青君, 张国庆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71-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12

    为了更好地利用菌渣制备稳定、优质的生物炭,以12种不同原料配方工厂化杏鲍菇菌渣为材料,建立高温裂解生物炭制备工艺,利用孔雀石绿吸附能力对生物炭进行快速质量评价。12种菌渣理化性质表现出一定差异。以X0组菌渣为材料,12种处理炭得率为26.00%~47.17%,且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综合炭得率、孔雀石绿吸附率和能耗,确定400℃、2.5 h为菌渣生物炭最适制备条件。以该条件制备的11种菌渣生物炭各组间炭得率无显著差异,对400 mg/L孔雀石绿2 h吸附率均达到95%以上,表明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吸附效果。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菌渣生物炭制备工艺和评价方法,为工厂化菌渣生物炭化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刘振元, 班立桐, 杨红澎, 黄亮, 金海东, 张虹, 金波

    研究同一栽培棚的香菇子实体,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香菇主要营养物质氨基酸生物合成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季节香菇子实体氨基酸含量分析和环境因子监测结果的相关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一茬新鲜香菇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81%;二茬和三茬新鲜香菇总氨基酸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56%和1.5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湿度、CO2浓度与子实体中生物合成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湿度、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香菇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有显著性影响。综合气象条件可以看出,环境温度是影响其氨基酸生物合成含量的主要因素。香菇生长过程中环境温度、湿度、CO2浓度影响其子实体的营养品质。

  • 刘振元, 班立桐, 金海东, 张虹, 黄亮, 王玉, 金波
    农学学报. 2022, 12(10): 73-7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68

    天津市蓟州区为当地香菇及白灵菇的主产区,菇农的种植大棚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气象条件,合理利用气象指标集可以指导食用菌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分析了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的对应时间点,并总结了2017年及2018年的恶劣气候对菇农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在当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情况下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相应对策。采取“科研院所+气象部门+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三部门联动,开展天津市蓟州区食用菌主产区长期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御工作,可为菇农提供合理的生产提示。

  • 李晓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51-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75

    以木屑栽培的产业化杏鲍菇产品为对照,分析芦苇基质栽培的杏鲍菇形态、有机养分、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从形态和营养上研究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种杏鲍菇的形态、鲜重、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含量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苇基杏鲍菇的粗多糖和锌含量显著低于木屑杏鲍菇,但其钙和铁含量显著高于后者。重金属中砷和镉的含量虽然有差异,但均低于食品安全标准。总体上,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具有推广空间。

  • 王朝,方东路,张攀容,姜雯,裴斐,胡秋辉,马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728-474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2.23.013
    背景 双孢蘑菇采后极易发生开伞、失水及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其贮藏品质和商业价值。前期研究已证实纳米包装可有效延缓双孢蘑菇采后的品质劣变,但其保鲜机制仍不清晰。目的 本研究通过串联质谱标记(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纳米包装和普通聚乙烯包装的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纳米包装保鲜双孢蘑菇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用纳米包装对其进行保鲜,并以普通聚乙烯包装作为对照。对贮藏期间双孢蘑菇进行蛋白提取和胰蛋白酶解,并通过TMT标记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主要代谢途径,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在基因层面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纳米包装有效维持了双孢蘑菇的外观品质,并且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两组包装的差异蛋白数目增多,在贮藏中期(6 d)和贮藏末期(10 d),差异蛋白分别达到62个和148个,其中纳米包装和普通包装有共同差异蛋白22个。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与能量代谢和脂代谢等功能途径相关。对脂代谢途径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显示纳米包装对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具有调控作用,相较于普通包装组,纳米包装组的脂肪酸合成酶、磷酸胆碱孢苷酰转移酶和磷脂酸磷酸酯酶呈上调趋势,同时下调了膜脂降解关键酶如磷脂酶D和脂肪酶的活性;从基因水平上来看,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表达与组学结果相一致。 结论 利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对不同包装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差异蛋白进行筛选和分析。纳米包装调节了双孢蘑菇的膜脂代谢,抑制了膜脂降解相关酶的表达,有效延缓了细胞膜透性的增加,维持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进而延缓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品质劣变。
  • 黎勇, 孙明伟, 杜婉婷, 邓佳, 陈慧, 史典义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1-13.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1
    对采集自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高桥村灌木林的鸡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进行基因组测序、组装、基因功能注释、碳水化合物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CAZy)预测、进化树构建、同源序列比对及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开发和PCR扩增验证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鸡從菌全基因组共存在1.71×10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1.65×103 bp;CAZy功能注释聚类分析表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裂体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聚类到同一大组,鸡從菌与其他物种聚类到另一大组,且与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糙皮侧耳(P. ostreatus)聚类到更小分组;进化树分析表明,蚁巢伞属真菌与常见的栽培食用菌之间存在一定的进化距离,与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和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进化距离较近;采用SSR标记对收集的鸡從菌进行分析,发现一地域分布的鸡從菌在遗传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 陆欢, 尚晓冬, 宋春艳, 刘建雨, 徐珍, 谭琦, 王瑞娟, 王作录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14-2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2
    为了解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st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提取24个菌株的菌丝体基因组DNA,采用15个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检测ISSR多态性并考察农艺性状,采用皮尔逊法分析ISSR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4个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5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72个多态性片段,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8~0.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0.4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33~0.65;经非加权算数平均配对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24个金顶侧耳菌株被分为7个大类,第Ⅰ类包括1个野生菌株,第Ⅱ类包括4个野生菌株,第Ⅲ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第Ⅳ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3个栽培菌株,第Ⅴ类包括2个栽培菌株,第Ⅵ类包括4个栽培菌株,第Ⅶ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4个栽培菌株,野生和栽培菌株聚类均比较集中,其中栽培菌株P23和P24的遗传距离极近;农艺性状(第一潮菇产量、每丛子实体数、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盖凹陷程度、菌柄直径和菌柄长度)的变异系数为5.03%~32.2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50~4.5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标记与第一潮菇产量、菌盖直径和菌柄直径相关,其中ISSR6和ISSR17与第一潮菇产量和菌柄直径显著正相关。
  • 戈永杰, 尚晓冬, 谭琦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25-3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3
    为考察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否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 LiP),采用4种(酵母麦芽浸膏、完全、基础、PDA)培养基培养香菇菌株,以赤芝(Ganoderma lucidum)为对照,通过固体显色法检测各菌株对显色底物(亮蓝、天青B)的脱色情况;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赤芝为对照,测定各菌株液体培养后制备的粗酶液中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活性。以氮元素含量为0.05%胰蛋白胨(限氮培养基)培养香菇菌株,以刺芹侧耳为对照,通过固体显色法检测限氮培养基中各菌株对显色底物(亮蓝、天青B、活性黑5)的脱色情况;并以酒石酸缓冲液(pH 3.5)、天青B(底物)、藜芦醇(电子供体)、H2O2(活化剂)配制脱色反应体系,测定香菇菌株液体培养后制备的粗酶液中LiP的活性。结果表明:在4种培养基中培养的香菇菌株未能使亮蓝与天青B脱色,赤芝使两者均脱色;且在香菇粗酶液中未检出LiP活性。采用限氮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株使亮蓝与天青B脱色;采用PDA与限氮培养基培养的香菇菌株均未使活性黑5脱色,刺芹侧耳使其脱色。在实验范围内,香菇菌株于限氮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随着培养时间增加,所有菌株LiP活性均上升;12 d时不同菌株LiP活性无差异;22 d时菌株1504 LiP活性(39.74 U·L-1)较强,对天青B的脱色率在反应12 h时最高可达66.21%;菌株215、a2sm99、gsm207 LiP活性次之,分别为29.86、29.24、27.34 U·L-1;菌株bsm83活性较弱为13.28 U·L-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限制培养基中氮元素的含量可以促进香菇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王欣, 贾新宇, 宋修帅, 盖宇鹏, 程显好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35-4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4
    分别采用白光、紫光、蓝光、绿光、橙光、红光共6种光质,每种光质分别设250、500、750、1000 lx 4种光照强度,在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生殖生长阶段给予差异化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蛹虫草的农艺性状及虫草素、腺苷含量。结果表明:绿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干重较大,且在750 lx 光照强度下子实体干重达到最大值,为每瓶(5.21±0.23) g,较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同光照强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在高光照强度1000 lx蓝光下,蛹虫草的虫草素含量最高为(2.03±0.07) mg·g-1,与其他5种光质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低光照强度250、500 lx下,紫光、绿光、橙光、红光对虫草素含量积累的影响大于蓝光。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相对较高,为(2.52±0.03)~(2.72±0.15) mg·g-1;光照强度为250 lx时,橙光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腺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种光质的处理;相同光质不同光照强度的处理间,腺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除紫光外)。总体而言,光质对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发育及虫草素、腺苷的影响大于光照强度的影响。
  • 肖婷婷, 王倩, 陈辉, 隽加香, 宋晓霞, 陈明杰, 黄建春, 张津京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43-5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5
    为筛选适合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首先测定20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物量,再通过二次发酵料栽培观察不同菌株催蕾期菌丝生长状态,记录原基形成时间,采收后观察子实体颜色,记录第一潮菇采摘时间和采收持续时间,统计子实体产量;分别随机选取10个子实体,测量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采摘第二潮菇,统计子实体产量,计算总产量。采用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901商业菌株和K6菌株,901商业菌株为对照,按照等级分别统计三潮菇产量和计算总产量。结果表明:菌株U3菌丝生长速度快,为4.85 mm·d-1,且与其他菌株相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8302菌丝生物量较大,为2.48 g·100 mL-1,其次是K6,为2.33 g·100 mL-1,两者组间差异不显著;二次发酵料栽培结果表明,菌株MG、XXX、901、FG、W192、914、福蘑38、8305和K6综合表现较好,菌丝长势较好,覆土后第一潮菇采摘时间为17~19 d,第一潮菇采收持续时间为8~10 d,其中菌株K6的子实体形态与商业化菌株XXX和A15类似,菌盖直径和菌盖厚度较大,综合评价,K6菌株子实体总产量较高,出菇时间较早、采菇时间较集中,菇型较好,适合作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菌株;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结果表明,K6菌株第一潮A级菇产量稍低于901商业菌株,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B级菇产量高于901商业菌株,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商品菇(A+B)为26.36 kg·m-2,高于901商业菌株的25.78 kg·m-2,比901提高6.18%;K6菌株的总产量达38.44 kg·m-2,略低于901商业菌株的41.32 kg·m-2,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证实K6菌株是适合三次发酵料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新菌株。
  • 梁云龙, 林建添, 郑海富, 李苗苗, 黄福常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51-58.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6
    对采集自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奶油栓孔菌(Cubamyces lactineus)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驯化。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奶油栓孔菌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牛肉膏,pH5.5~7.5、温度35、40 ℃较适宜菌丝生长。栽培基质为39%阔叶树木屑、39%棉籽壳、20%麸皮、1%石灰、1%石膏时产量最高(85.35 g)。奶油栓孔菌适宜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栽培,黑暗和持续光照条件下均无子实体形成。
  • 庄海宁, 向情儒, 刘玉荞, 冯涛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59-6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7
    比较高压蒸煮法和闪式提取法提取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蛋白的提取率,闪式提取法的蛋白提取率为18.56%,高于高压蒸煮法的12.48%。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闪式提取法的工艺,优化的工艺为电压180 v、料液比1∶27.5(g∶mL)、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猴头菌蛋白提取率为20.34%。将优化条件下获得的粗提物水溶液进行膜分离和凝胶过滤层析,得到3个抗氧化肽组分LEP-1、LEP-2、LEP-3,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6.5%~86.2%和94.2%~96.8%,3个组分间无显著性差异;LEP-1对Fe离子的还原能力优于LEP-2和LEP-3。经推测LEP-1的氨基酸序列为Gly-Ser-Gly-Gly-Ser-Gly-Gly-Ser-Ala,LEP-2的氨基酸序列为Gly-Gly-Val-Gly-Ala-Pro,LEP-3的氨基酸序列为Leu-Ala-Gly-His。
  • 刘荣柱, 郭东东, 潘旭, 常明昌, 孟俊龙, 耿雪冉, 程艳芬, 徐丽婧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67-7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8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鳞杯伞多糖(D-CSFP)的工艺,测定D-CSFP的得率和多糖含量,鉴定其结构,研究其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D-CSFP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75 ℃、料液比1∶24(g∶mL),在此条件下提取率、得率、多糖含量分别为(5.31±0.09)%、(6.52±0.29)%、(81.42±0.59)%。D-CSFP的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35312、24494,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盐酸氨基葡萄糖、木糖,其摩尔比为6.53∶2.04∶1.23∶0.1∶0.09。D-CSFP呈现出良好的流变学特性,可作为一种新型水凝胶体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提供新思路,也为D-CSFP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黄之镨, 许小蓉, 郭媛媛, 陈婉月, 普春燕, 虞泓, 张晓梅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78-87.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09
    采用8种培养基从来自云南哀牢山的12份双孢线虫草(Ophiocordyceps bispora)的子座、菌核及其生境土壤样品中分离细菌,并对细菌进行形态学分类,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同时按所获菌株来源及种类随机挑取供试菌株采用琼脂块扩散法测试对25株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双孢线虫草子座、菌核和生境土壤中分离获得302株细菌,对其中275株进行测序,它们属于4门14目18科18属65种,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属;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N. nova、纳塔尔链霉菌(S. natalensis)、S. angustmyceticus、高原链霉菌(S. platensis)、杀黄孢链霉菌(S. xanthocidicus)、江西诺卡氏菌(N. jiangxiensis)、高山芽孢杆菌(B. altitudinis)为优势种。就所含细菌类群而言,双孢线虫草生境土壤(16科16属57种)明显高于子座(9科9属17种)和菌核(3科3属7种)。在199株细菌中,有99株对1个以上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初筛阳性率为49.75%;其中8个优势菌株对4个及以上病原菌具有广谱且高效的抑菌活性。
  • 李辉平, 骆昕, 王琳, 张凯, 林金盛, 徐平, 曲绍轩, 马林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88-96.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10
    为解决田间评估中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投放难、周期长、重复性差等技术难题,采用室内培养板菌丝接螨鉴定法评价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不同菌株对腐食酪螨的抗性,并用出菇瓶接螨鉴定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统计培养板菌丝体受害孔洞直径大小和孔洞数量,可快速实现(48 h内)腐食酪螨为害级别划分和抗性种质筛选,并与出菇瓶接螨鉴定的验证结果高度一致。对来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84份糙皮侧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对腐食酪螨具有抗性和高抗性的材料共59份,占比70.2%,说明保藏的材料中具有较丰富的抗螨种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糙皮侧耳抗螨育种提供科学数据。
  • 侯立娟, 骆昕, 林金盛, 曲绍轩, 蒋宁, 李辉平, 徐平, 马林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97-10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11
    选择6个时间点(1、3、5、7、9、24 h)研究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幼虫取食对小白平(白色)、8801(灰色)、黑平(黑色)3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菌株,淡红侧耳(P. djamor,红色)、金顶侧耳(P. citrinopileatus,黄色)共5个侧耳(Pleurotus spp.) 菌株的菌丝4种酶(SOD、CAT、PAL、LO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菌株的SOD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差异不显著;8801菌株在1 h极显著升高,在5、9 h显著升高;黑平在3、24 h 极显著升高;淡红侧耳在1、3、7、9 h极显著升高,在5 h显著升高。各菌株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差异均不显著;8801仅在9 h极显著升高;黑平在9、24 h极显著升高;淡红侧耳在3、7、24 h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1、5 h极显著升高,在5 h时其酶活性增加2倍以上。各菌株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和8801差异均不显著;黑平在5、9、24 h极显著升高,在7 h显著升高;淡红侧耳仅在5 h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5、7 h极显著升高。各菌株LOX活性与对照相比,小白平在5、7、9 h极显著升高;8801仅在24 h显著升高;黑平在实验范围内均极显著升高,在3 h其活性提高2倍以上;淡红侧耳在1、5、7、9、24 h极显著升高;金顶侧耳在实验范围内差异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异迟眼蕈蚊取食后不同侧耳菌株的防御酶活性变化不同。
  • 鲍大鹏, 邹根, 裴晓东, 杨瑞恒, 李正鹏, 谭琦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6): 103-11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6.012
    中国食用菌产业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是中国农业经济中创新活力最强的产业之一。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笔者对传统食用菌产业和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描述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助力寻找中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罗璐, 张书会, 孙雪言, 盛丽, 马爱民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1-1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1
    通过保守序列比对、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和融合引物巢式PCR技术克隆菌核侧耳(Pleurotus tuber-regium)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基因Pt-CaM。基因全长856 bp,cDNA全长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构建Pt-CaM的过表达和干涉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技术成功转化至菌核侧耳菌丝体中。在38 ℃高温培养下,过表达转化子的菌丝较野生型更致密,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3.89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为野生型的2.49倍和1.83倍;与野生型相比,干涉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降低,热胁迫损伤加重,其HSP70的表达量为野生型的0.77,SOD和CAT的活性无差别,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为野生型的0.7。结果表明Pt-CaM可能通过影响HSP70的表达量和SOD、CAT和POD的活性参与菌核侧耳菌丝的耐热性调控。
  • 王丽宁, 黄清铧, 蒋丽群, 平兆华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12-21.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2
    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对花脸香蘑菌株LS01和LS02菌丝在不同培养时间(5、10、15、20 d)和35 ℃高温处理3、48 h的胞内H2O2含量、CAT活性和CA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花脸香蘑CAT基因(Lscat1~Lscat4)编码527~729个氨基酸;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4分别编码相同数量的氨基酸,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个菌株菌丝胞内H2O2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而不同培养时间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两个菌株菌丝中的Lscat1~Lscat4在不同培养时间表达量具有差异。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菌株LS01和LS02菌丝胞内H2O2含量无显著变化;35 ℃处理48 h时菌株LS01胞内H2O2含量显著升高,菌株LS02胞内H2O2含量显著下降;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升高,35 ℃处理48 h时两个菌株CAT活性均降低。与对照比较,35 ℃处理3 h时两个菌株的Lscat1Lscat2Lscat3均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2Lscat3在菌株LS01中下调表达,Lscat1Lscat2Lscat3在LS02中均上调表达;35 ℃处理3 h时,Lscat4在菌株LS01中无显著变化,在菌株LS02中下调表达;35 ℃处理48 h时,Lscat4在两个菌株中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掘花脸香蘑CAT基因功能提供参考。
  • 于海龙, 章炉军, 李洁, 刘青, 郝宇晴, 宋春艳, 谭琦, 张丹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22-3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3
    基于InDel标记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分析的结果,选取中低温中菌龄的菌株(MLM)0912、238、沪香F2、L05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内杂交;选取MLM与中高温长菌龄的菌株(MHL)L808、申香215,MLM与高温短菌龄的菌株(HS)L66、L363,以及MLM与野生菌株YS01,采用单孢杂交方式进行组间杂交。结果表明:构建的16个单孢杂交群体共获得14797个杂交子。杂交F1代存在性状衰退现象,31.35%的菌株可正常出菇。MLM组内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3.78%~32.22%,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83%~4.49%、1.09%~3.79%;MLM与MHL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15.76%~38.39%,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2.67%~6.66%、0.80%~3.19%;MLM与HS组间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36.32%~80.6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8.98%~27.78%、3.75%~15.22%;MLM与野生菌株杂交正常出菇菌株占比为50.88%,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菌株占比分别为3.07%、0.22%。基于InDel标记的亲本遗传相似系数与杂交F1代正常出菇菌株占比和产量中亲优势菌株占比呈显著负相关,表明InDel标记在杂种优势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杂交育种中杂种优势的预测提供科学数据。
  • 王红, 刘岩岩, 李红, 曹君, 刘俊杰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33-4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4
    在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包后熟期,采用不同温度(30、35、40 ℃)和不同时间(24、48、72 h)对菌包进行高温胁迫,探索高温胁迫对黑木耳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系、胞外酶系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5 ℃胁迫24 h后,菌包后熟期菌丝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0、35、40 ℃胁迫48 h时,菌丝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72 h时,各高温胁迫处理组菌丝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耳芽期和耳片期,对照和处理组耳芽和耳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抗氧化酶系方面,在不同胁迫温度和胁迫时间下,菌包后熟期菌丝和耳片期耳片的SOD活性不同处理变化趋势不同;随胁迫时间延长,耳芽期耳芽的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菌包后熟期各处理间菌丝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在耳芽期,30、40 ℃胁迫24、48、72 h的处理,耳芽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35 ℃胁迫24 h时,CAT活性最高,是对照的2.63倍;72 h时CAT活性为对照的54.34%;在耳片期,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耳片的CAT活性呈现下降趋势。胞外酶系方面,菌包后熟期菌丝、耳芽期耳芽、耳片期耳片的漆酶活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菌包后熟期菌丝的葡萄糖淀粉酶(GA)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35、40 ℃胁迫24 h时,菌丝的GA活性升高,是对照的2.21~2.64倍,CMC活性降低,是对照的62.25%~73.79%。大多数高温胁迫的处理,原基形成时间比对照延后1~3 d;随着胁迫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出芽整齐度逐渐降低,耳片变薄(比对照薄10.81%~54.95%)、变窄(比对照窄2.26%~34.15%),每个菌包的耳片干重减少(比对照少7.20%~39.88%)。
  • 赵辉, 孙传齐, 何雪梅, 李彪, 王志德, 马洁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43-5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5
    选取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柳家坝大豆地采集的颜色鲜艳、生长健壮的野生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以本地主栽菌株JL-3和FJ-1为对照,通过拮抗实验、测定菌丝培养特性和农艺性状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比较3个菌株间的差异;通过区域实验和生产实验分析比较HL-13与JL-3的生物学效率和增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初筛、复筛获得优良菌株HL-13,其菌丝生长茂盛,菌丝生长速度为(5.93±0.02)mm·d-1,显著高于对照JL-3和FJ-1;菌丝生长pH 4~10,菌丝生长温度3~28 ℃,出菇温度5~26 ℃,生育期85 d,子实体粉紫至深紫色,生物学效率为(45.32±0.29)%,均优于JL-3和FJ-1;HL-13与JL-3和FJ-1均具有0.0005的遗传距离;2017~2018年,在以本地主栽菌株JL-3为对照的区域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显著高于对照JL-3,春季增产率达14.94%,秋季增产率达15.90%;2018~2019年,在菌株JL-3为对照的生产实验中,HL-13在各实验点的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JL-3,增产率达17.70%。
  • 曹雪莲, 陈影, 彭卫红, 唐杰, 刘天海, 王迪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53-64.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6
    采用Shannon-Wiener'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对39个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菌株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研究毛头鬼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9个毛头鬼伞菌株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0~1.67,菌盖颜色和菌柄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小,菌盖宽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5个遗传多样性指数较大的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5.44%~26.23%,所有数量性状变异系数都大于10%,变异程度较高。菌丝长势、菌盖顶部凸起、菌盖鳞片数量、菌盖颜色、菌盖顶端颜色等14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Q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55处将供试菌株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鳞片数量少;第Ⅱ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膨大位置为近基部;第Ⅲ类群菌株特征为菌柄形状为近棒状;第Ⅳ类群菌株特征为子实体长度长,采收期晚;第Ⅴ类群菌株特征为菌盖颜色为浅黄色。R型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81处将农艺性状划分为2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2个性状,菌柄形状与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的相对位置相关性明显,其他性状之间相对独立;第Ⅱ类群包含5个性状,性状间相对独立。通过主成分分析从17个性状选取前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0.64%。根据特征向量的绝对值和主成分贡献率大小,从17个性状中选取菌柄形状、菌柄膨大位置、子实体采收期和菌盖鳞片数量4个影响力较大的性状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各种种质资源综合得分范围为-0.75~1.77,综合得分较高的5个毛头鬼伞菌株可作为优质种质资源进一步利用。
  • 韩增华, 王玉霞, 戴肖东, 刘佳宁, 曲小军, 潘钰, 高娃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65-72.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7
    在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栽培料中添加茉莉酸甲酯,筛选提高菌核总三萜含量的栽培料和菌株,并研究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号栽培料(36%桦树木屑、30%杂木屑,20%玉米芯、10%麦麸、2%大豆粉、1%蔗糖、1%石膏),添加0.92 μmoL·L-1茉莉酸甲酯后栽培桦褐孔菌1号菌株,每袋菌核产量(21.9 g)和总三萜含量(70.22 mg·g-1)均较高。
  • 贾薇, 余冬生, 余养朝, 冯占, 胡明, 张劲松, 汪雯翰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73-8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8
    采用三相分离法制备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提取物,以乙醇沉淀法为对照,考察提取物得率、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及体外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结果表明:与乙醇沉淀法制备的提取物(FVP70)相比,三相分离法制备的提取物(TTPFVP)得率显著降低,但其中多糖含量极显著增加;TTPFVP由摩尔比为2.6:10.8:13.3:1.0:4.7:0.1的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重均分子量为2.36×107和4.77×105的两个多糖组分,FVP70由摩尔比为6.2:1.0:23.3:25.7:4.2:11.3:0.3的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主要含有一个重均分子量为3.31×105的多糖组分;TTPFV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e离子还原能力及刺激RAW264.7释放NO的作用明显优于FVP70。
  • 楚文琪, 吴迪, 李正鹏, 陈万超, 张忠, 李文, 张劲松, 杨焱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81-89.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09
    用20%、50%、70%乙醇分级醇沉栎树木屑代料栽培(DL)、桑树木屑代料栽培(DS)、柞树段木栽培二年生(D2)和三年生(D3)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以下简称桑黄)子实体粗多糖,并比较同一醇沉组分下,4种粗多糖的多糖含量、总酚含量、重均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就多糖含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段木栽培D2、D3(54.56%、58.55%)高于代料栽培DL、DS(32.42%、33.56%)。就总酚含量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L、DS、D2(10.65%、15.47%、15.70%)较高,而D3在50%、70%醇沉组分中(9.98%、8.43%)均较高。就重均分子量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与DL、D2和D3相比,DS的重均分子量均较小;在5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359×105、7.439×104、6.823×104;在70%醇沉组分中,DL、D2、D3主要分布在1.124×105、2.417×104、 2.179×104。就单糖组成而言,在20%醇沉组分中,D3仅由葡萄糖构成,在50%与70%醇沉组分中DL均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构成,而D2的单糖组成最复杂。就免疫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50%醇沉组分的差异最显著,柞树段木栽培的D2和D3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量高于代料栽培的DL和DS。就抗氧化活性而言,在3个醇沉组分中,D2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DL、DS和D3。人工栽培瓦尼桑黄可根据需要的活性组分和栽培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栽培料和栽培方式。
  • 刘静, 唐传红, 师小凡, 唐庆九, 张劲松, 冯杰, 周帅, 刘艳芳
    食用菌学报. 2022, 29(05): 90-100. https://doi.org/10.16488/j.cnki.1005-9873.2022.05.010
    采用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器联用法对不同灵芝菌株的110个(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样品的多糖重均分子量分布进行分析,依据出峰时间和出峰数量,可将这些样品分为4组:A组有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3个组分GLP1、GLP2、GLP3;B组有77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1个组分GLP3;C组有24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1、GLP3;D组有2个样品,其子实体多糖含2个组分GLP2和GLP3。 GLP1、GLP2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5×106~5.47×106、2.16×106~5.73×106 g·mol-1,GLP3的重均分子量约为104 g·mol-1。用乙醇分步沉淀法对8个代表性灵芝子实体的高分子量多糖组分(重均分子量>106 g·mol-1)进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GLP1(多糖含量80.47%~92.52%)和GLP2 (多糖含量69.75%~91.71%),并对其重均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连接方式以及免疫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LP1和GLP2为结构不同的葡聚糖,其中GLP1是以β-(1→3)-连接为主链、以β-(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而GLP2组分是以α-(1→4)-连接为主链、α-(1→6)-连接为支链的葡聚糖;GLP1组分与Dectin-1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的活性优于GLP2组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灵芝免疫产品开发时,应更加关注灵芝子实体中高分子量多糖GLP1组分的分布和含量。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