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马铃薯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种植。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称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和美国等国。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郎涛, 杨飞洋, 蒲志刚, 张聪, 李明, 余马, 屈会娟, 伍竞宇, 张璐, 刁杜, 冯俊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94-10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75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甘薯研究之中。为了今后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更好地开展甘薯功能基因挖掘、重要性状调控机制解析等研究,本综述分析了各国研究机构共享的甘薯转录组数据,并总结了近年来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甘薯逆境胁迫响应、块根发育和淀粉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果。认为目前甘薯转录组研究在试验设计、数据挖掘以及研究结果实用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可将转录组学技术与其他组学技术及遗传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推动甘薯研究的不断深入。

  • 庞泽, 田国奎, 王海艳, 李凤云, 潘阳, 李明雪, 王立春, 魏晓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82-8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18
    本文总结分析了马铃薯渣的营养价值、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阐述了其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开发前景及有待提升的方面,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马铃薯渣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通过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其可以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如饲料、生物燃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等。这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马铃薯渣的高效利用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技术限制、市场约束和安全性等,通过采用创新技术和策略,可以将马铃薯残渣从废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
  • 张娜, 马雅丽, 张建新, 王大勇

    选取大同市云州区作为研究区,基于DSSAT模型,在基准年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2个CO2浓度:450、550 μmol/mol;2个增温:1.5、2.0℃)下开展40个播期和7个温度敏感系数处理的模型模拟试验,其中认为450 μmol/mol CO2伴随1.5℃增温、550 μmol/mol CO2伴随2.0℃增温情景为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以此探讨未来晋北地区马铃薯最适播期以及品种耐热性的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采取改变最适播期或改变品种措施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气温升高、CO2浓度增加均使马铃薯最适播期提前,且未来最适播期变化主要源于气温的增加,其中450 μmol/mol CO2伴随1.5℃增温、550 μmol/mol CO2伴随2.0℃增温,最适播期分别提前4、5 d;采取最适播期管理措施后,通过改变播期将给450 μmol/mol CO2伴随1.5℃增温、550 μmol/mol CO2伴随2.0℃增温情景分别带来10.2%、20.7%的增产,此时的产量将比基准年产量分别增加12.3%和20.8%;采取改种温度敏感性高的品种,提高品种的耐热性,可以适当提高产量,但提高幅度有限。因此,未来晋北地区可采取播期提前或辅以培育温度敏感性高的新品种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

  • 宋根, 张宝海, 王星, 贾振华, 郭丁鑫, 范亚飞, 乔亚科, 吴艳红, 冯建龙, 韩丽丽, 刘明英, 高妍, 宋春光, 张志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79-8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19
    为筛选鉴定出具有解磷、解钾和固氮能力的甘薯茎线虫生防菌,本研究采集甘薯茎线虫发生地的甘薯根际土样,采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出HC-6、GS3-X4等6个细菌菌株。通过初筛、复筛和性能测试,从6个菌株中筛选出一种对线虫病触杀效果好,定殖能力强,且解磷、解钾和固氮能力优秀的菌株,为GS4-S2;经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命名为HM-6。该菌株可作为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微生物菌肥研发材料,对于线虫病害防治和菌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Yitong He, Guanjin Wang, Yonglin Ren, Shan Gao, Dong Chu, Simon J. Mckirdy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0):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8.001

    马铃薯孢囊线虫(PCNs)是马铃薯生产的重大威胁,在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气候变化对害虫入侵和分布模式的深远影响,预测PCNs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分布对于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战略至关重要。机器学习(ML),特别是集成模型,凭借其从复杂数据集中学习和预测的能力,已成为预测物种分布的强大工具。本研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PCNs分布,为入侵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确保预测的准确性,我们首先利用全球气候模型生成一致的气候预测因子,以消除因预测因子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然后,使5个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单算法集成模型(ESA)和多算法集成模型(EMA),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EMA模型并非总是优于ESA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ESA模型在节约算力的同时,得最优的预测效果。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热带地区PCNs的分布范围呈北移趋势,热带地区面积减少,北纬地区面积增加。尽管全球适生区域总面积变化不大,占陆地总面积的16-20%(目前为18%),但这一分布变化仍可能对马铃薯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生产者和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生物安全挑战。本研究不仅为评估PCNs侵入新地区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跟踪其他入侵物种分布变化提供了参考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物种分布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安全控制计划,有助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 高靖杰, 贾立国, 樊明寿, 刘广晶, 刘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5): 6-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0

    钾是马铃薯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块茎形成至关重要,钾素吸收和利用效率低是中国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从钾素营养效率含义与评价、作物钾高效基因型的鉴定与评价、钾高效吸收的生理基础和钾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4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各类作物钾高效品种鉴选的方法和指标。提出选育钾高效基因型品种是提高马铃薯钾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更具有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未来马铃薯钾高效基因型鉴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马铃薯高产和钾素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 李俊伟, 顾天龙, 李祥雨, 王兆杰, 胡斌, 马云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0): 1-9.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184
    针对黏重黑土地区马铃薯挖掘铲挖掘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以白茅根膜质叶鞘为仿生原型,设计了一种基于仿生波纹结构的马铃薯减阻挖掘铲。基于离散元(DEM)法仿真和土槽试验,确定减阻性能最优的设计参数;通过田间试验以油耗和阻力为指标验证仿生挖掘铲的减阻效果和挖掘性能。离散元仿真得到仿生挖掘铲最佳布置方式为纵向布置;在相同纵向布置方式下,通过土槽试验得到仿生挖掘铲的波纹参数在幅值为2.5 mm、频率为0.5时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减阻性能。根据最佳参数研制仿生纵波纹铲,进行普通平铲和仿生纵波纹铲的作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仿生纵波纹铲阻力减少了14.45%,单位油耗减少了17.15%。研究表明仿生纵波纹铲具有较好的减阻特性,仿生结构设计合理,能实现黏重黑土条件下马铃薯收获挖掘作业,可为整机节能减耗的研究奠定基础。
  • 张万枝, 张弘毅, 刘树峰, 曾祥, 穆桂脂, 张婷婷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0): 148-158.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7244
    芽眼精准检测是实现马铃薯种薯智能化切块的前提,但由于种薯芽眼区域所占面积小、可提取特征少以及种薯表面背景复杂等问题极易导致芽眼检测精度不高。为实现种薯芽眼精准检测,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马铃薯种薯芽眼检测模型。首先在Backbone部分增加Contextual Transformer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赋予芽眼区域与背景区域不同权值大小,提升网络对芽眼的关注度并剔除冗余的背景信息;其次在Head部分利用InceptionNeXt模块替换原ELAN-H模块,减少因网络深度增加而造成芽眼高维特征信息的丢失,更好地进行多尺度融合提升芽眼的检测效果;最后更改边界框损失函数为NWD,降低损失值,加快网络模型的收敛速度。经试验,改进后的YOLOv7网络模型平均准确率均值达到95.40%,较原始模型提高4.2个百分点。与同类目标检测模型Faster-RCNN(ResNet50)、Faster-RCNN(VGG)、SSD、YOLOv3、YOLOv4、YOLOv5n、YOLOX相比,其检测精度分别高出34.09、26.32、27.25、22.88、35.92、17.23和15.70个百分点。在马铃薯种薯自动切块试验台上进行芽眼检测试验,对于表面光洁及表面附有泥土、破损的马铃薯种薯,改进后模型的漏检率分别为4%、11%,检测效果优于其他网络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马铃薯种薯智能化切块芽眼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 郑玉宝, 尹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3): 83-86.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分别设置0(处理1)、900(处理2)、1 050(处理3)、1 200(处理4)和1 350 kg/hm2 (处理5)共5个施肥处理,探讨不同施用量复合肥对马铃薯产量及疮痂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方面,处理2(43 928.6 kg/hm2),处理4(42 023.8 kg/hm2)和处理3(41 277.8 kg/hm2)产量较高,与处理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薯率方面,处理1的病薯率最高(98.1%),处理4病薯率最低(91.9%),各处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指数方面,处理1的病情指数最高(56.6),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处理间病情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防效方面,不同施肥处理的防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各结果来看,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的表现较好,其疮痂病发病较轻,产量较高,兼顾了病害防治和经济效益,因此,建议生产上该作物复合肥施肥量以900~1 200 kg/hm2为宜。
  • 赵媛媛, 刘萍涛, 康建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35-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12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高温十分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温胁迫对马铃薯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马铃薯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光合荧光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明显下降,T1处理较T2处理叶面积指数下降11%~34%,相对T3处理下降34%~68%,T2较T3处理的SPAD值降低了2.43%。其次,光合荧光及产量也下降,回升相对缓慢,抑制了Pn产生和对光能的吸收与转化,并使得活性氧增加,叶片失水萎蔫造成死亡,从而会影响马铃薯的整个生育进程,造成最终减产。因此,高温下会引发功能叶片多变,使马铃薯光合性能降低,活跃期逐渐缩短,生理代谢活动紊乱,产量也明显降低。

  • 毛思帅, 裴志超, 李仁崑, 孙丹, 曹跃, 杨立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45-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7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穴盘育苗,设置4个茎段大小(4、6、8、10 cm,用D1、D2、D3、D4表示)和5种穴盘规格(32、50、72、105、128孔),搭配14个处理,研究不同搭配对种苗成活率、幼苗长势(茎粗、株高等)和鲜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穴盘下,随着茎段增长,幼苗的成活率、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呈现增加的趋势,进而地上部鲜重和整株鲜重也随之增加,以D4处理最高。相同茎段下,随着穴盘孔数增加,幼苗的叶片数、基部茎粗、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全株鲜重减少,源于穴盘对地下部的影响,以32孔处理最高。不同茎段和穴盘搭配下,D4-32处理的生长情况最好,3月中旬,对于地上部鲜重而言,D2-72处理(9.79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叶片数、基部茎粗和株高等指标满足移栽水平;对于整株鲜重而言,D2-105处理(10.21 g)可达到与D4-32处理相同的效果,且可节省228.1%的育苗面积,参考其重量,1月中旬,D3-72处理下的地上部和整株鲜重接近上述两个处理的水平,可节省125.0%的育苗面积。综合秧苗生长情况与经济效益,3月中旬移栽时,推荐D2-105,即含2个腋芽茎段与105孔穴盘的搭配,如有生产条件在1月中旬移栽,推荐D3-72,即含3个腋芽茎段与72孔穴盘的搭配。

  • 梁丽娟, 程李香, 袁剑龙, 撒刚, 张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3): 2525-253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3.003

    【目的】 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是马铃薯块茎发育过程中重要调控激素之一,研究JA调控块茎发育机理将为块茎产量及品质性状形成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马铃薯离体匍匐茎作为供试材料,外源添加JA(0、0.5、5和50 μmol·L-1)处理,分析JA诱导离体块茎表型形态、组织显微结构、碳水化合物积累及蛋白质组变化。【结果】 随JA处理浓度升高,单个匍匐茎形成块茎数目、块茎直径及干鲜重、环髓区细胞面积、淀粉及可溶性糖含量在0.5和5 μmol·L-1 JA处理后逐渐增加(P<0.05),而50 μmol·L-1 JA处理后块茎直径及干鲜重、淀粉含量显著减少(P<0.05);脂氧合酶活性随JA浓度升高逐渐降低(P<0.05)。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和MALDI-TOF/TOF-MS质谱技术鉴定到JA调控块茎发育密切相关的3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P<0.05且差异表达倍数≥2.5倍),主要涉及生物能量与代谢(28.6%)、细胞防御(28.6%)、蛋白质生物合成与贮藏(11.4%)、信号转导(8.6%)、转录(8.6%)、未知功能(8.6%)和混杂(5.6%)。通过聚类分析将这些蛋白质差异表达模式聚为三类:第一类包括17个蛋白质,在0.5 μmol·L-1 JA处理后下调表达,而在5 μmol·L-1 JA处理后上调表达,主要参与生物能量与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与贮藏、信号转导、转录;第二类包括10个蛋白质,随JA浓度升高上调表达,主要参与细胞防御、生物能量与代谢、转录;第三类包括8个蛋白质,JA处理后均下调表达,主要参与生物能量与代谢、细胞防御、蛋白质生物合成与贮藏。【结论】 低浓度JA(0.5和5 μmol·L-1)主要通过诱导块茎环髓区细胞膨大、细胞内蔗糖及多糖积累、细胞防御能力来促进块茎形态建成,而高浓度JA(50 μmol·L-1)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 吴鹏辉, 孔令捷, 郎一山, 赵海蒙, 周浩楠, 姜浩楠, 吴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33-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49

    为探究分蘖洋葱伴生对番茄果实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东农708’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单作番茄和分蘖洋葱伴生番茄2个处理。在播种后20、30、40、100 d时进行根际土壤取样。在果实成熟后对番茄的第一穗果和第二穗果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蘖洋葱的伴生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糖酸比、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番茄,番茄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单作番茄,并且第一穗果营养品质好于第二穗果,而第二穗果口感品质好于第一穗果。分蘖洋葱伴生番茄的根际土pH、EC、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而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处理。综上,分蘖洋葱伴生可增加土壤养分的活性,促进番茄的养分吸收,为番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基础,从而改善番茄品质。

  • 丁玉萍, 马涛, 杨永森, 刘吉利, 者永清, 吴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76-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98

    研究旨在评估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和马铃薯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有机替代比例。试验于2022年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进行,以‘青薯9号’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处理组,对照组(CK)仅施用化肥,T1组20%的化肥被有机肥替代,T2组40%的化肥被有机肥替代,T3组60%的化肥被有机肥替代,T4组完全施用有机肥。研究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期间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块茎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与CK、T4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提高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速效钾的增长最为明显,增幅为13.86%~37.74%、2.55%~42.10%。(2)土层深度0~20 cm的土壤酶活性略高于20~40 cm,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了土壤酶活性,特别是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20、20~40 cm土层较CK分别提高了3.74%~56.11%、2.02%~55.90%;较T4分别提高了7.57%~64.94%、8.56%~50.57%。(3)与CK和T4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处理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品质含量。(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会促进酶活性的提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碱解氮、脲酶、碱性磷酸酶以及20~4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马铃薯品质有显著关联。研究表明,有机肥替代40%的化肥对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改善马铃薯品质的效果最为显著。

  • 段惠敏, 刘玲玲, 夏露露, 袁剑龙, 程李香, 陈爱荣, 张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2): 2295-230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2.003

    【目的】 筛选低升糖型马铃薯品种,是控制血糖、减少肥胖、保护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是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和增加马铃薯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低升糖指数马铃薯品种选育和生物育种改良提供依据。【方法】 以8个国内外主栽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考证块茎农艺性状、分析蒸制加工前后块茎总淀粉、直链淀粉、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抗性淀粉、可溶性糖、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和保留程度,以及加工后块茎风味品质和体内外升糖指数。【结果】 8个品种产量为21.50—49.90 t·hm-2,商品率为60.04%—90.21%,长宽比为1.21—2.90;品种风味感官评价得分为64—73;物性分析仪测定结果,硬度为9.78—19.97 N,粘附性为0.44—1.66 mJ,内聚性为0.052—0.070,弹性为0.51—1.02 mm,咀嚼性为0.28—1.38 mJ。蒸制前后,8个品种总淀粉含量范围分别为67.07%—76.72%和57.69%—67.40% DW(dry weight,DW);直链淀粉含量范围为5.36%—19.23% DW和5.43%—6.83% DW;快速消化淀粉含量范围为1.18%—8.23% DW和14.31%—28.56% DW;慢速消化淀粉含量范围为3.33%—7.69% DW和12.81%—27.65% DW;抗性淀粉含量范围为53.71%—70.36% DW和11.80%—25.80% DW;可溶性糖含量范围为25.98—56.86 mg·g-1 DW和11.38—50.24 mg·g-1 DW;总膳食纤维含量范围为29.62%—36.17% DW和43.67%—52.55% DW;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范围为17.69%—23.70% DW和30.31%—44.12% DW;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范围为11.07%—18.48% DW和7.37%—14.09% DW;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范围为42.26—64.14 mg·g-1 DW和0.71—4.82 mg·g-1 DW。加工后8个品种总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15.49%—-5.97%,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范围为-12.39%—0.56%,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44%—25.86%、5.12%—23.09%和-56.8%—-29.88%,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为-27.07%—15.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变化范围分别为11.41%—25.19%和-4.73%—0.77%,可溶性蛋白质变化范围为-60.86%—-39.67%;相关性分析发现,升糖指数与块茎总淀粉、快速消化淀粉和慢速消化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抗性淀粉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8个品种体内升糖指数为58.08—100.64,体外升糖指数为57.80—92.47。【结论】 体外升糖指数可作体内升糖指数的替代评价方式,块茎总淀粉、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抗性淀粉和不可溶膳食纤维含量是选育和筛选低升糖型马铃薯品种的关键指标,Lucinda是蒸煮加工后风味品质较好的低升糖指数型马铃薯品种。

  • 黄勋, 丰加文, 何文睿, 徐亚锦, 邓琳梅, 周昆燕, 张潇方, 杨艳丽, 刘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125-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73

    本研究旨在鉴定微型薯连作基质中疮痂病原菌的种类,筛选具有良好抑制活性的有机酸以利于控制疮痂病发生。研究从病薯上分离纯化病原菌,用薯片法、萝卜片法及温室盆栽接种法检测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种类,对其耐盐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纸碟法测定甲酸等有机酸对疮痂链霉菌生长的影响。链霉菌19311具有致病性,其致病岛毒力相关基因型为txtAB+/tomA+/necI+,根据19311菌株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酸性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甲酸、乙酸、丙酸、乳酸、柠檬酸、酒石酸可显著抑制S. acidiscabies的生长,甲酸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45.43 mm,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1%,可通过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抑制S. acidiscabies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微型薯生产基质中疮痂链霉菌19311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未来可考虑使用1%甲酸进行疮痂病的控制试验,并评估其对原原种生产的潜在影响。

  • 陈伊航, 唐朝臣, 张荣, 姚祝芳, 金晶炜, 王章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8): 22-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05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甘薯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以132份甘薯地方种质为材料,对其表型性状、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32份甘薯地方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5.84%,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为6.33 μg/g,最高为59.90 μg/g,SSR分子标记的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5、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3,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态性。进一步的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这132份甘薯地方种质可分为5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84%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16%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综上所述,中国的甘薯地方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质之间的遗传变异主要集中在亚群内部。这对于中国甘薯地方种资源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马纯
    农业工程技术. 2024, 44(01): 71-72. https://doi.org/10.16815/j.cnki.11-5436/s.2024.01.034
    马铃薯是威宁县优势特色农作物,当地纬度低、海拔高,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威芋7号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该文阐述了威芋7号品种的特征特性,基于威宁县生产实际,总结了播前处理、播种管理、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期助推当地马铃薯种植产业良好发展。
  • 姜府文, 罗兰军, 赵立屿, 王友琼, 熊梅, 饶婷
    农业工程技术. 2024, 44(04): 36-37. https://doi.org/10.16815/j.cnki.11-5436/s.2024.04.014
    为探寻适合赫章县使用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2022年选择氟菌﹒霜霉威等6种化学药剂进行了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20 g/L百菌清悬浮剂、50%氟啶﹒霜脲氰水分散粒剂,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产量也较高,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 乔秀山
    农业工程技术. 2024, 44(04): 58-59. https://doi.org/10.16815/j.cnki.11-5436/s.2024.04.025
    该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马铃薯生产为例,探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提出加强技术指导与病虫害监测、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等推广措施,以期为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赵邦宏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0, 2(01): 98.
    <正>首都"两区"建设的推进实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河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水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如何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发展?王哲教授的著作《水资源约束下河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分为五篇:生产篇、市场篇、资源约束篇、技术采纳篇和对策建议篇。著作重点研究了河北马铃薯产业在全国产业地位、马铃薯产业特性、市场价格监测与分析、水资源约束、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产业扶贫成效评价等。著
  • 杨谦
    菌物研究. 2016, 14(02): 63-68+75+60. https://doi.org/10.13341/j.jfr.2014.6201
    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废弃物的资源化。以马铃薯淀粉工业为例,治理该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只能依靠该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支撑。实践证明,在众多高新技术里面,生物技术的威力最大、效果最好。文中在回顾了生物技术应用于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大量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介绍了马铃薯淀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制过程中生物技术的杰出表现,展示了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和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事业中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 谢春霞, 李灿辉, 杨雄, 段晓艳, 陶彩丽, 杨嘉美, 郝大海
    农业展望. 2024, 20(04): 43-48.
    粮食储备和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在粮食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口增长、消费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农民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以及粮食进口成本提高,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提高粮食储备与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极为重要。马铃薯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种植优势明显、食用方式丰富、加工类型多样等战略储备优势,可通过鲜食、加工产品及生产能力等方式进行战略储备,但马铃薯战略储备需要特殊的贮藏条件、严格的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标准作为支撑,目前国家对马铃薯的战略储备重视程度还不够,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还很不足。未来,可以从整体构建、提升产能、加大主食开发力度和提高生产能力贮备水平等方面构建和完善马铃薯战略储备体系,让马铃薯在国家战略储备中充分发挥作用,为中国粮食安全再筑一道防线。
  • 李中慧, 张颢城, 王秀丽
    农业展望. 2022, 18(06): 79-85.
    自2015年马铃薯主粮化项目实施以来,中国马铃薯产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经对2015—2019年中国马铃薯生产、消费、价格波动等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种植技术升级、品种培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量逐年增加,单产节节攀升;马铃薯种植生产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马铃薯销售多由生产区辐射向周边临近地区,主要销往北京、安徽、山东等地;马铃薯价格受季节、气候影响较为明显,且现阶段马铃薯消费量上下变动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存,总体上减大于增。中国马铃薯主粮化项目任重道远,要充分认清当前阶段发展情况,根据时代及居民需求的变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更好地规划马铃薯的生产、消费,做到供需均衡,挖掘消费者的马铃薯消费潜力,用需求拉动消费,带动马铃薯行业发展。
  • 周向阳, 张晶, 徐美, 王亚丽, 程国栋, 邢丽玮, 吴建寨
    农业展望. 2023, 19(07): 9-12.
    受库存薯市场供应偏紧和冬薯主产区遭受低温灾害天气影响,2023年上半年前期马铃薯价格同比偏高;在种植规模缩减和灾害天气影响共同作用下,春季马铃薯价格较上年明显上涨;从近10年同期数值来看,2023年上半年马铃薯总体价格水平处于最高位。由于2023年6—8月马铃薯市场供应主体为2023年产季春季马铃薯,预计薯价仍将高于上年同期水平;9—12月,马铃薯市场供应主体为2023年产季秋季马铃薯,在不发生大规模、持续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马铃薯市场价格预计同比下跌。目前中国马铃薯产业仍存在育种短板突出、种植收益波动大和优质优价机制不健全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此,建议各地加大马铃薯育种研发、完善马铃薯收益保障机制以及加快农业品牌培育,进一步推动中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郝若诗, 吕健菲, 王澳雪, 吴翰, 高明杰
    农业展望. 2024, 20(01): 7-12.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道理。在此必然要求和硬道理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呈现生产规模出现分化、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型增长、“北薯南移”区域布局持续演化、市场供应量季节波动逐渐弱化、价格波动程度越来越大、国际贸易优势日益凸显、直接食用向加工转化等新特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科技贡献趋缓、生产成本持续上涨、马铃薯消费增长乏力等问题的存在对马铃薯高质量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制约,预判中短期内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呈现出规模基本稳定、市场波动季节波动性进一步弱化、产业发展加工导向逐渐凸显等趋势。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通过加大马铃薯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加工践行大食物观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推广环境适应性生产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强化行业管理部门引导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 乌兰, 苏力德, 贾立国, 秦永林, 樊明寿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03): 134-14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211127
    为实现无接触、低成本的马铃薯根系图像快速准确分割,以阐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的根系时空动态分布特征为目的,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语义分割网络的马铃薯根系图像分割方法,并对其输出的图像进行根系长度计算,获得了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内不同土层下的根系长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DeepLabv3+模型的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和平均像素精度(mean pixel accuracy, MPA)分别为94.05%和95.72%,MIoU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6.67、4.92、8.80和4.21个百分点;MPA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6.7、4.86、8.25、4.53个百分点;训练时间为9.52 h,相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缩短了6.8、3.99、4.56和3.94 h;浮点运算次数(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减小了45×10~9、34×10~9、29×10~9、18×10~9;图像检测帧率较SegNet、PSPNet、U-Net和标准DeepLabv3+分别提高了15.3、11.7、11.4和9帧/s。与手动测量根系长度的回归分析的决定系数达到0.981。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马铃薯80%的根系分别分布在0~20、0~30、0~40及0~30 cm土层内。该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 唐建昭, 柏会子, 郑艳东, 周海涛, 张新军, 刘剑锋, 郭风华, 王仁德, 肖登攀, 王靖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07): 157-16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207276
    升温和降水变化对全球马铃薯生产构成巨大挑战。揭示未来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将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进而,基于未来全球气温与基准期(1986-2005)的差值,推算得出全球升温达到1.5和2.0℃的时段分别为2016-2035年和2028-2047年。在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共选择7个马铃薯典型品种。该研究基于气候模式通过降尺度获取的未来气象数据,驱动充分校正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未来升温1.5℃(2016-2035年)和2.0℃(2028-2047年)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雨养和灌溉(基于土壤水分亏缺模型启动自动灌溉)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准期(1986-2005年),雨养马铃薯产量、生育期蒸散量(evaportranspiration,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分别为0.05~52.40 t/hm~2、7~454 mm和3~193 kg/(mm·hm~2),与基准期相比,升温1.5℃情景下,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马铃薯产量和ET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1.46%和1.93%,ET分别增加3.14%和2.93%;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呈下降趋势,产量分别下降4.51%和12.74%,ET分别下降2.23%和8.44%;4个种植区马铃薯WUE均呈下降趋势。升温2.0℃情景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马铃薯产量和ET均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15.48%、1.54%和3.27%,ET分别增加12.12%、4.63%和4.19%,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分别降低8.82%和8.29%;北方一作区马铃薯WUE呈增加趋势,其他3个区下降0.57%~3.25%。基准期(1986-2005年),灌溉马铃薯产量、ET和WUE分别为6.80~59.60 t/hm~2、151~631 mm和7.90~163.60kg/(mm·hm~2),与基准期相比,升温1.5℃情景下,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产量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3.60%和3.00%,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分别下降1.12%和11.79%;ET在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4.63%、3.99%和2.14%,在西南混作区下降4.87%;4个种植区马铃薯WUE均呈下降趋势。升温2.0℃情景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产和ET均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5.63%、6.82%和6.46%,ET分别增加11.94%、8.58%和7.12%,马铃薯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分别下降8.56%和5.31%;4个种植区WUE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升温使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雨养和灌溉马铃薯增产,而导致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减产。该研究可为中国马铃薯生产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 黄杰, 王相友, 吴海涛, 刘书玮, 杨笑难, 刘为龙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09): 172-182.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1076
    马铃薯种薯芽眼属于小目标物体,识别难度大、要求高。为了在试验台(芽眼识别装置)上快速、准确地完成识别任务,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型卷积神经网络的芽眼检测模型。首先,为了降低模型的计算量和聚焦小目标物体,替换YOLOv4的主干网络CSPDarkNet-53为GhostNetV2轻量型特征提取网络;其次,在YOLOv4的颈部网络中,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DW)模块代替普通卷积块进一步降低模型计算量;最后,更改边界框损失函数为具有角度代价的边界框损失函数(SIoU),避免因预测框的位置不确定,而影响模型收敛速度和整体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芽眼检测模型参数量为12.04 M,使用笔记本电脑CPU检测单张图片的时间为0.148 s,从试验台收集的测试数据显示平均精度为89.13%。相对于其他主干特征提取网络CSPDarkNet-53、MobileNetV1、MobileNetV2、MobileNetV3、GhostNetV1,其检测精度分别高出1.85、0.75、2.67、4.17、1.89个百分点;与同类目标检测模型SSD、Faster-RCNN、EifficientDet、CenterNet、YOLOv7相比,在检测精度上,分别高出23.26、27.45、10.51、18.09、2.13个百分点,在检测时间上,分别降低0.007、6.754、1.891、1.745、0.422 s,且模型参数量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为小目标物体检测和模型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 鲍雨婷, 丁昌江, 卢静莉, 王惠鑫, 韩兵阳, 张洁, 段珊珊, 宋智青, 陈浩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06): 146-15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6209
    电流体动力学干燥作为一种新型干燥技术,以成本低、干燥均匀、高效节能等优势,为热敏性物料的干燥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探究电流体动力学作用下马铃薯切片的干燥特性和理化特征,该研究将马铃薯切片在0、14、18、22、26、30 kV的交流电压下进行干燥,利用红外光谱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电流体动力学干燥对马铃薯切片中分子结构、水分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切片在30 kV电压下的平均干燥速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复水比分别为0.922 8 g/(g·h)、2.265 3×10~(-10) m~2/s、4.78,明显优于其他电压下的试验结果。电流体动力学干燥后,马铃薯切片中的官能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蛋白质以β-折叠结构为主。干燥可提高马铃薯切片内部自由水的流动性并降低组织对不易流动水的束缚力,从而促进水分的去除和迁移。电流体动力学干燥技术较好地保留了马铃薯的营养成分,该研究结果为马铃薯切片的干燥提供理论依据。
  • 魏忠彩, 王业炜, 苏国粱, 张祥彩, 王宪良, 程修沛, 李学强, 金诚谦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10): 1-13.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11094
    高效低损除杂是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马铃薯的收获效率与收获品质,是助推马铃薯收获模式制定与收获装备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由于不同马铃薯种植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模式复杂多变,因此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除杂技术、装置结构和作业原理的需求各不相同。机械化收获除杂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该研究基于国内马铃薯种植农艺,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的马铃薯收获机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秧膜杂处理技术进行归纳总结,阐述薯土分离、薯秧分离、残膜回收及杂质清选等环节的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不同除杂装置的特点与技术指标。针对国内覆膜种植、丘陵地区土壤粘重等特点,指出制约国内马铃薯除杂机械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规范种植体系,研制适用机型与专用装备,农机农艺农信相融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等建议,以期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除杂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奠定基础。
  • 周燕, 李鑫, 董浩, 李玲玲, 刘宇星, 杨晚婷, 程少波, 陈国刚
    农业工程学报. 2024, 40(12): 276-285.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401124
    传统冻干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含量低,产品配方、营养和口味单一,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日渐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增加市面上复合型果蔬冻干产品的多样性,丰富冻干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该研究以桑葚和紫薯为主要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使用Box-behnken结合综合评分法,探究了果胶、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果葡糖浆和柠檬酸添加量对桑葚-紫薯复合冻干果块综合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果胶添加量0.20%、麦芽糊精添加量8.00%、阿拉伯胶添加量0.20%、果葡糖浆添加量4.00%和柠檬酸添加量0.24%,综合评分为0.87分。工艺优化后的产品总体感官可接受度8.90分,比未添加辅料的复合冻干果块显著(P<0.05)提高了25.35%。同时,所得复合冻干果块具有良好的品质,其脆度、总黄酮含量、总花青素含量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80.53%、23.10%、11.36%和39.95%。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合型冻干果蔬产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方洁, 陈家金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12): 812-821.
    为了探究福建春种马铃薯寒冻害风险分布情况,利用马铃薯春种区45个县(市)的历年气象、产量和农业经济资料,在分析马铃薯寒冻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防寒防冻能力的基础上,构建马铃薯寒冻害风险区划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确定风险区划指标权重和风险指数,构建福建省马铃薯春种区寒冻害风险区划指标和模型,基于GIS技术对福建省春种马铃薯的寒冻害风险进行区划。结果表明:福建省春种马铃薯的寒冻害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域,该区域适合春种马铃薯;中度寒冻害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拔中等的区域;重度以上的寒冻害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鹫峰山区、武夷山区、戴云山区和博平岭山区的高海拔区域,其中海拔800m以上地域有严重寒冻害风险,不适宜早春种植马铃薯。在风险因素构成上,寒冻害致灾危险性在综合风险中起决定性作用,种植区防寒防冻能力仅能略微减轻寒冻害带来的风险。
  • 韩固, 苗芳芳, 王楠, 侯贤清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11): 905-917.
    针对宁南旱区年际降水变率大、马铃薯产量和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连续3a秋作物收获后分别采用深松覆盖秸秆、深松覆盖地膜、深松不覆盖3种深松覆盖模式,以传统翻耕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覆盖模式对休闲期和生育期土壤水分、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覆盖模式可改善休闲期土壤水分状况,以深松覆秸秆处理效果最佳,0-200cm层平均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6.41%。与对照相比,深松覆秸秆和深松覆地膜处理下休闲期0-200cm层平均土壤蓄水量和降水补给率分别显著提高49.85%、121.85%和46.82%、83.73%。深松覆盖模式可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cm层土壤含水量,调控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前期(播种后0~60d)60-100cm层土壤保水效果显著,而对照处理该阶段耗水量最高,深松覆地膜处理次之,而深松覆秸秆处理最低;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中期(播种后60~120d)0-60cm(2016年)和140-200cm(2015年)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而深松覆地膜处理生育中期耗水量最高,深松覆秸秆处理次之,对照处理最低;深松覆秸秆处理对生育后期(播种后120~150d)0-40cm层土壤蓄水效果最佳,其阶段耗水量也最高,深松覆地膜处理次之,对照处理最低。深松覆盖模式下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生育前期以深松覆地膜处理效果较好,而生育中后期以深松覆秸秆处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深松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深松覆秸秆处理最高,平均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9.33%、43.80%。可见,休闲期深松覆盖可改善休闲期土壤水分状况,有利于提高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调控马铃薯阶段耗水量,从而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实现作物的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以深松覆盖秸秆处理效果最佳。
  • 岳衡, 李闪闪, 段雅欣, 刘继虎, 马楠, 康建宏, 禄兴丽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12): 998-1008.
    为明确宁南山区马铃薯田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机制,2019年通过大田试验,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分析了三种不同耕作方式,即传统翻耕(CT)、深松耕30cm(STD)、深松耕50cm(STS)对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马铃薯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季节变化规律,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STS较CT能显著增加尿酶活性12.9%,STS较STD和CT分别显著增加蔗糖酶活性17.1%和56.1%,STS较STD和CT处理分别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27.5%和16.7%,并且深松耕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2)马铃薯田不同耕作处理下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属于优势属,STD较CT显著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24.3%。STD较CT增加Simpson指数0.72%,STS处理下Shannon指数最大,较CT处理增加6.4%,STS较CT处理显著增加Chao 1值35.1%;(3)冗余分析显示,细菌多样性(Shannon)和丰富度指数(Chao1值)均与土壤尿酶活性、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全氮是影响宁南山区不同耕作方式下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宁南山区采用STS(深松耕50cm)模式可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性状,促进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是维持该区马铃薯高产、生态的最佳耕作方式。
  • 王立为, 谭月, 张峻鋮, 阚雨萌, 关岚锺, 王天宁, 孙悦, 刘利民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1): 13-24.
    2021年4-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大型水分控制试验场进行马铃薯的控水实验,选取马铃薯开花期和块茎膨大期,设置轻度干旱(开花期土壤相对湿度50%、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湿度60%)、中度干旱(开花期土壤相对湿度40%、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湿度50%)和重度干旱(开花期土壤相对湿度30%、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湿度40%)以及对照(开花期土壤相对湿度70%、块茎膨大期土壤相对湿度80%)处理,在每一个生育阶段各级干旱处理5d后进行复水,复水水平控制到对照处理水平,研究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与块茎膨大期遭遇干旱胁迫会使叶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叶片光系统II的光化学淬灭系数、光能转换率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升高。开花期轻度干旱持续5d后复水,叶片净光合速率比干旱处理提高20%,但块茎膨大期中、重度干旱恢复的程度很小。各级干旱处理下叶面积指数较对照下降17.6%~50.3%,干物质重降低23.4%~51.4%;开花期各级干旱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分别较对照处理减少1.0%~19.6%,而块茎膨大期各级干旱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分别较对照减产8.6%~30.5%,说明块茎膨大期干旱造成的减产大于开花期。由此可见,干旱胁迫会导致马铃薯叶片生长过程产生抑制,光合产物降低,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及时复水可缓解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的影响,实现作物的稳产高产。
  • 秦丽娟, 李海萍, 刘秀, 严昌荣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3): 168-176.
    作物地膜覆盖安全期指某一作物在某一区域要求地膜覆盖的最佳天数,也就是地膜覆盖农田土面能保持膜面完整的日数,在此日数之前地膜应该保持基本完整,维持增温保墒等功能,此日数之后,这些功能基本消失。华北集约农区水分条件基本能满足马铃薯生长的需求,因此,生产中主要根据该区域自然条件和作物对温度需求的特点适期揭膜。为确定华北集约农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揭膜时间,在青岛市以露地种植为对照(T1),分别设置了播种后覆膜30d(T2)、60d(T3)、75d(T4)、90d(T5)4个中途揭膜和全生育期覆膜不揭(T6)共6个处理,观测田间10cm土层土壤温度以及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发现:与露地(T1)相比,地膜覆盖(T2、T3、T4、T5和T6)可以促使研究区马铃薯提前5d出苗,且出苗率得到提高;全生育期覆膜(T6)通过提高地温从而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播种-出苗期,全生育期覆膜(T6)处理较露地(T1)1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1.1℃,10cm土层地积温增加66.1℃·d。不同揭膜时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播种后60d揭膜处理中,马铃薯田10cm土层的地积温较高,为1795.6℃·d。此外,在马铃薯播种60d内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田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播种60d后揭膜对10cm土层地温日较差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马铃薯产量与地膜覆盖和揭膜时间密切相关,对照露地种植(T1)产量最低,为40.3t×hm~(-2);60d揭膜(T3)最高,为45.7t×hm~(-2),较露地种植(T1)增产13.4%;75d揭膜(T4)较高,较露地种植(T1)增产10.4%。综合看,在该地区马铃薯生产中覆膜后60~75d进行揭膜最合适,即该地区马铃薯地膜覆盖安全期为60~75d。
  • 杨阳, 赵鸿, 杜昊霖, 王鹤龄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3): 308-317.
    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仪设置叶室温度分别为22、25、28、31和34℃,模拟叶片局部温度,测定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充分供水(土壤含水量保持80%田间持水量,对照处理)和干旱(土壤含水量在65%田间持水量时开始持续干旱)条件下叶片光合特征的光响应曲线,研究干旱条件下马铃薯叶片光合特征对叶室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充足灌溉条件下马铃薯在25℃时具有较大的光合潜能,且对弱光的利用最强,22℃条件下马铃薯叶片对光环境适应最强,28℃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活性最好,而干旱胁迫处理明显降低了马铃薯的最大光合能力、弱光的利用能力和叶片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充足灌溉条件下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先升后降,在25℃达到最大,此时蒸腾速率最小,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说明此温度条件下马铃薯表现出较强的水、气调节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25℃下马铃薯光合作用较为适宜,其次是22℃,而干旱胁迫马铃薯叶片在22℃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蒸腾速率最小、气孔导度较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此温度条件为干旱胁迫下马铃薯适应能力最适温度。温度高于31℃对马铃薯光合作用不利。
  • 冯鹏, 吴宏达, 郑海燕, 杨曌, 王迪, 师臣, 孟凡坤
    中国畜牧兽医. 2022, 49(02): 529-53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2.014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外源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与马铃薯渣混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72 h瘤胃降解率的影响,筛选高效饲用生物制剂,探索实用的玉米秸秆饲料转化技术。【方法】以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原单32秸秆和克新1号马铃薯渣为试验材料,以3∶1比例混合青贮。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15个处理,分别采用酶制剂(CE_1、CE_2、CE_3和CE_4)、菌制剂(LAB)及酶菌复合处理(MCL_1、MCL_2、MCL_3、MCL_4、MCL_5、MCL_6、MCL_7、MCL_8和MCL_9),并设置不添加任何酶菌制剂的对照组(CK)。青贮发酵60 d之后,对混贮饲料青贮质量指标及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混贮饲料各处理及对照感官评定均达到了优级;酶处理组和酶菌处理组混贮饲料乳酸、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菌处理组及对照(P<0.05),其中MCL_2和MCL_4处理组乳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82%和2.77%;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组混贮饲料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MCL_2处理最低,分别为22.86%、53.43%、33.99%;1 g/3 kg纤维素酶添加处理组(CE_1、MCL_2、MCL_6、MCL_7)纤维素72 h瘤胃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酶、菌及菌酶协同作用不同程度促进玉米秸秆与马铃薯渣混贮饲料发酵,改善混贮饲料营养价值,提高反刍动物瘤胃对营养物质的降解效率,综合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养分瘤胃降解率:酶菌复合处理>酶处理>菌处理,其中MCL_2处理组(木聚糖酶1 g/3 kg、果胶酶1 g/3 kg、β-葡聚糖酶1 g/3 kg、乳杆菌3 g/3 kg、纤维素酶1 g/3 kg)效果最佳;纤维素酶降低玉米秸秆混贮饲料纤维素、ADF、NDF含量,最适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 g/3 kg。
  • 郭发旭, 冯全, 杨森, 杨婉霞
    浙江农业学报. 2023, 35(08): 1904-1914.
    为实现大田马铃薯冠层叶片全氮含量(LNC)的快速反演,利用低空无人机平台搭载成像光谱仪获取马铃薯冠层光谱数据,在综合比较原始反射率(R)、倒数变换反射率(1/R)、一阶微分变换反射率[D(R)]、二阶微分变换反射率[D(2R)]、倒数之对数变换反射率[lg(1/R)]的基础上,选择[D(2R)]用于后续试验。分别使用相关性分析(C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无信息变量消除(UVE)3种算法筛选特征光谱波段,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M)构建马铃薯冠层LNC估测模型。结果表明:CA、CARS、UVE算法分别筛选出26、12、19个特征波段。在构建的PLSR模型中,用UVE筛选的特征波段建立的预测模型[UVE-D(2R)-PLSR]效果最好,在验证集上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06 8和0.193 2;在构建的SVM模型中,用CARS筛选的特征波段建立的预测模型[CARS-D(2R)-SVM]效果最好,在验证集上的R~2和RMSE分别为0.831 6和0.183 0。两模型对比,CARS-D(2R)-SVM模型的效果更好。采用CARS-D(2R)-SVM模型逐点估算马铃薯冠层LNC,绘制反演图,可使种植者直观掌握大田马铃薯生长情况,为马铃薯大田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