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是种子中含有大量脂肪,是用来提取油脂供食用或作工业、医药原料等的一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油菜、芝麻、蓖麻、向日葵、苏子、油莎豆等。其中种子含油量大致可达20—60%。纤维作物,如棉花、亚麻、大麻等种子中也含有大量油分,是油脂工业的重要原料。多年生的木本油料植物中有椰子、油茶、油棕、核桃等。榨油所剩的油粕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既可用来生产副食品,也是良好的精饲料和肥料。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杨潇湘, 黄小琴, 张蕾, 张重梅, 鲜贇曦, 周西全,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125-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30

    研究GFP标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在油菜植株上的定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然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FP4412导入Bam22细胞中,构建GFP荧光标记菌株;对比野生型菌株Bam22与标记菌株Bam22-GFP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通过灌根法,观察标记菌株在油菜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数量,分析其定殖规律及能力。结果表明,标记菌株Bam22-GFP在激发光波长为488 nm的蓝光下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且GFP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基因表达不影响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标记菌株能够通过灌根法定殖于油菜植株内部,并由根部传导到油菜茎部和叶部,Bam22-GFP在根、茎、叶的定植规律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接种后第45天,仍能在油菜的根、茎、叶组织中检测到标记菌株。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能通过灌根法在油菜体内定殖并传导,有较好的定殖能力,在农业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石增祥,刘保华,谢伟,任述光,吴明亮,杨文敏,向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0): 140-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10127
    针对现有油菜割晒机铺放质量差,导致后熟时间不可控、后续捡拾损失大的问题,设计了4SY-2.2型油菜割晒机,可实现油菜的分禾、切割、输送和铺放作业。对油菜茎秆在铺放台上和离开铺放台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油菜茎秆能顺利被推送、抛出铺放台的条件,对油菜茎秆离开铺放台后的运动分析可知,油菜的铺放角与油菜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割晒机的结构参数和割晒机的运动参数有关。田间试验表明,割晒机作业后形成的油菜铺条整齐性和一致性较好,测得铺放角平均值48.4°,铺放厚度平均值511.6mm,铺放宽度平均值797.8mm,割茬高度平均值365.5mm,铺放质量满足后熟条件和后续捡拾的作业要求。
  • 刘敏艳,牛树君,胡冠芳,赵峰,李玉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0): 176-18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40035
    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油菜、荞麦和苦荞麦种植面积较大,其收获时遗落在土壤中的种子翌年出苗后变成了严重危害胡麻的杂草,已成为胡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对2甲·辛酰溴等4种除草剂防除胡麻田油菜、荞麦和苦荞麦开展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40% 2甲·辛酰溴乳油、25%辛酰溴苯腈乳油和80%溴苯腈可溶粉剂3种除草剂是防除胡麻田油菜的高效除草剂,在600、450、480 g/hm2剂量下药后45天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100%,胡麻增产率分别为83.24%、87.79%、88.13%,3种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对胡麻安全,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分别为600、450、480 g/hm2。40% 2甲·辛酰溴乳油、25%辛酰溴苯腈乳油、80%溴苯腈可溶粉剂和24%氨氯吡啶酸水剂4种除草剂是防除胡麻田荞麦的高效除草剂,在660、450、540、180 g/hm2剂量下药后45天的株防效在90.32%~98.07%,鲜重防效在97.30%~99.27%,胡麻增产率在87.31%~92.80%,4种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对胡麻安全,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分别为660、450、540、180 g/hm2,24%氨氯吡啶酸水剂需使用防护罩喷头进行定向喷雾。24%氨氯吡啶酸水剂是防除胡麻田苦荞麦的高效除草剂,在216 g/hm2剂量下药后45天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42%和98.71%,胡麻增产率为94.24%,此种除草剂在使用防护罩喷头进行定向喷雾条件下对胡麻安全,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适宜剂量为216 g/hm2
  • 张建军 陈晓艺 马晓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3): 155-15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225

    为了评价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及时合理地开展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安徽省油菜主要种植区1961—2010年油菜生长阶段气象资料,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油菜的生理特征,建立了安徽省区域油菜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同时,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和产量丰歉指数的关系,建立了油菜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度评价模型可以动态反映安徽省各区域气候条件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评价指标对各区域油菜生育期内气候条件适宜程度的评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其长势和产量有较好的区分度,且稳定性较好,可以业务应用。

  • 郑本川, 张锦芳, 蒋俊, 崔成, 柴靓, 黄友涛, 周正鉴, 李浩杰, 蒋梁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7-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30

    探讨在成都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油菜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茎秆抗折力和菌核病发病率等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茎秆中上部抗折力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熟品种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高度、单株有效角果数、茎秆下部和茎秆中下部抗折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和中熟品种主要性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主要性状中,每果粒数对早熟品种产量的间接综合效应最大,中熟品种间接综合效应最大的是茎秆下部抗折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性状分为抗倒性状、株型性状、产量构成性状和抗病性状等4类性状。中熟品种为产量构成性状、株型性状和抗倒性性状等3类性状。研究表明,在四川省自然气候条件下,无论是早熟品种还是中熟品种选育,应在保证产量性状的同时,加强植株株型、抗倒性和抗病性的选择。

  • 万丽丽,王转茸,辛强,洪登峰,杨光圣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35): 59-6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74
    为建立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以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恢复系627R、621R和616R材料田间种植植株的侧芽、花托和无菌种子实生苗下胚轴为外植体,探索不同苗龄、预培养时间、预培养基、愈伤分化培养基、诱导出芽培养基以及成苗壮苗培养基中激素配比对芽再生、成苗植株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苗快速繁殖体系中,发芽6 天的无菌苗下胚轴或者子叶在预培养(MS+ 2.0 mg/L 2,4-D+ 1.0 mg/L 6-BA+ 30 g/L 蔗糖+ 8 g/L 琼脂,pH 5.85)3 天后转移到分化培养基MS+ 3 mg/L 6-BA+ 1.0 mg/L NAA+5 mg/L AgNO3+ 30 g/L 蔗糖+8 g/L 琼脂(pH 5.85),或者MS+ 3 mg/L 6-BA+ 1.0 mg/L IAA+ 5 mg/LAgNO3+ 30 g/L 蔗糖+8 g/L 琼脂(pH 5.85)生长,可以获得较高的芽再生频率,对于田间生长到抽薹开花期植株取样的外植体,腋芽的出芽频率高于花托培养的出芽频率,但是这2 类外植体在分化培养基(MS+ 10 mg/L 6-BA+ 1 mg/L NAA+ 30 g/L 蔗糖+8 g/L 琼脂,pH 5.85)生长30 天后都有成苗的潜力,上 述外植体经过组织培养出芽后转移到添加矮壮素的培养基(MS+15 mg/L CCC+15~20 g/L 蔗糖+8 g/L 琼脂,pH 5.85)上继续生长30 天,能够得到根系发达、生长势强的植株。甘蓝型油菜优良恢复系建立的组织培养体系能够快速获得生长势优的油菜植株,加速油菜良种的繁殖与评价。
  • 张明中 陈贵青 徐卫红 王慧先 张海波 韩桂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0): 135-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424

    为了探讨Zn对不同品种油菜光合特性、籽粒Zn含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5种Zn浓度(0、1.0、5.0、10.0、20.0 mg/kg)处理下5个油菜品种的生长、光合特性、籽粒Zn含量及积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油菜品种的根、茎、叶、籽粒及植株干重、光合特性、Zn含量和积累量在品种之间、Zn处理浓度之间的差异显著,品种与Zn浓度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著水平。当Zn≤5.0 mg/kg时,Zn增加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以及蒸腾速率(Tr),提高了油菜茎、叶、籽粒及总干重。5个品种的籽粒Zn积累量以及ENW、NTHYC和H33的籽粒Zn含量随Zn浓度先增加,在5.0 mg/kg Zn时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ENW的籽粒Zn含量和籽粒Zn积累量在5.0和10.0 mg/kg Zn处理时为5个品种最高或次高,分别为172.34和164.10 mg/kg、2.932和2.575 mg/pot。

  • 王学芳,张耀文,田建华,赵小光,关周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7): 114-1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30071
    油菜是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油菜产量的稳步提高对于确保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 30年来, 中国油菜育种在品质大幅度改良的同时产量却处于徘徊状态。高光效育种能从形态上改变油菜叶、分枝乃至荚果的空间分布状态, 增加光能截获量和利用率; 从生理上提高净光合速率, 降低呼气消耗, 从根本上突破油菜产量瓶颈。本研究从叶型、 植株高度、 分枝特性和角型 4个型态高光效性状, 干物质、 光合面积、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性状 5个高光效生理性状上综述了目前中国油菜高光效育种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目前油菜高光效育种存在一下 5个问题: ①对个体性状的研究较多, 群体性状研究较少; ②单一光合因子研究较多, 缺乏整体研究; ③静态研究较多, 动态研究较少; ④生理高光效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⑤油菜根系问题研究很少。并展望了油菜高光效育种的前景, 认为油菜高光效育种应该继承现有育种的成功技术与高油育种、 机械化、 生态育种、 杂种优势相结合。
  • 杨涛, 拥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52-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82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为了解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山油4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缩短生育期5天,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角粒数均较露地栽培升高,千粒重降低。覆膜栽培产量为2601.67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08.34 kg/hm2,增产率为24.28%。籽粒含油量增加了2.4%,芥酸和硫甙含量变化不大。说明覆膜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西藏春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西藏油菜生产上运用。

  • 尚丽平, 赵卫国, 郭凯红, 张立坚, 罗斌, 赵亚军,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8): 9-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08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效率,对229份DH纯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等)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单株生物学产量和单株经济学产量等5个性状偏向于父本,而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角果数偏向于母本。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枝数与株高和分枝高度之间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农艺性状综合为株高因子、一次分枝数因子、主花序角果数因子和分枝高度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0.0%,基本涵盖了农艺性状的全部信息。

  • 田贵生, 周志华, 程应德, 吴海亚, 赖细巧, 陈玲英,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57-6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92

    在相同茬口条件下,比较油菜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为鄂东地区晚收稻田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冬油菜为试材,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油菜产量和效益数据。与旋耕飞播相比,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籽产量平均增加561.5 kg/hm2,增产率平均为25.7%,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28.6%;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产值平均增加3023元/hm2,毛收入平均增加4523元/hm2,主要原因是免耕飞播减少了秸秆离田、种子农药用量、旋耕整地和除草防病四个方面投入,两年投入共计平均减少1500元/hm2。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不仅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效益,具有节本增效的优势,适宜在鄂东晚收稻田推广应用。

  • 蔡东芳,张书芬,何俊平,朱家成,王建平,文雁成,曹金华,赵 磊,王东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8): 7-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90004
    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干旱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新品种。笔者通过形态及生长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分利用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对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行了回顾式分析,认为水分胁迫对油菜不同时期形态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式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指标与技术展开讨论,以期为油菜抗旱性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同时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分子机制的阐明必然将油菜抗旱育种研究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李民华, 帅细强, 谢佰承, 黄安凤, 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6): 91-9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92

    基于2011—2018年油菜开花日挂牌标记试验,考种不同开花时段油菜结荚率、单荚子粒数,分析不同时期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建立气象因子与油菜子粒损失率的影响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月25日前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中度和重度为主,3月中下旬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为主,2月26日—3月10日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油菜子粒损失率与开花时日最低气温平均值、日平均降雨量相关不显著,与开花时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平均值、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显著。随开花平均气温下降,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升高。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且日平均气温≤6.9℃,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0%,日平均气温≤8.0℃,油菜中度受害;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且日平均气温≤4.3℃,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5%,日平均气温≤4.8℃,油菜重度受害。其次分析确定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油菜开花结实的冷积温指标,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16.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5.0℃,为中度受害。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37.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26.0℃,为重度受害。试验结果可为油菜灾害预警评估和减灾防灾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 王红林, 左艳春, 严旭, 周晓康, 寇晶, 邓武明, 肖蔹, 宋稀, 代兵兵, 余青青, 杜周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134-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16

    为筛选适宜川东北地区种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以6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生物产量、植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油菜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花期进行第1次刈割,各品系具较好再生性,整个生长季可实现2次刈割,刈割间隔为35~37天;2次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为43.24~50.89、13.94~20.03 t/hm2,年鲜草产量为57.40~70.46 t/hm2,年干草产量为6.11~7.28 t/hm2,其中,‘中绵油783’鲜草产量最高,为70.46 t/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2)初次刈割时各品系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南油714’株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达162.11 cm;‘中绵油783’叶片数最多,为19.11片;‘南油658’茎叶比最低,为0.91。(3)第1次刈割时‘南油12’粗蛋白含量为15.64%,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中绵油783’中性洗涤纤维最低,‘13杂768’酸性洗涤纤维最低,分别为25.65%和20.80%。(4)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系株高逐渐增高,进入结荚后期株高不再变化;叶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花期叶片数最多;干物质含量、茎叶比随生育期推进而持续升高。(5)各品系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整体呈降低趋势,初花期最高,为12.87%~15.64%;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部分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粗灰分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粗脂肪大部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最高。各品系第1茬饲草相对饲喂价值为231.20~262.47,‘中绵油783’与‘13杂768’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中绵油783’在试验地综合性能表现最优,可在相似生态区推广利用。

  • 刘庆荣,张仕莲,戴荣珍,李丽辉,郭丽,普连荣
    云南省是我国油菜主产省份之一,种植面积达到30万hm2,旱地油菜面积占55%,针对山地油菜生产中对早熟、高稳产型油菜品种的迫切需求,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种子管理站于2006年引进国内优异品种,与本地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主栽品种杂交,经一年多代筛选鉴定、品质同步检测育成早熟、高含油量、高稳产油菜新品种玉红油3号、4号,玉红油3号2014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 滇审油菜2014003号),玉红油4号2016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 滇审油菜2016004号)。早熟、高含油量山地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成功,促进了玉溪市及云南省油菜产业发展。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玉红油3号、4号良种繁育技术主要是严格遵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繁育技术和隔离制度,确保种子质量。
  • 李瑞珍, 严定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29-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03

    为探明蜜蜂授粉在油菜生产中作用和经济重要性,采用蜜蜂授粉依赖度模型,从蜜蜂对油菜授粉服务价值、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需求量2个方面评价蜜蜂授粉在油菜生产中作用。结果表明,2018年蜜蜂对国内油菜的授粉服务价值约104.19亿元,相当于油菜年产值661.41亿元的15.75%。蜜蜂对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油菜生产的授粉价值均在10亿元以上。国内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的需求量较大,约需1637.65万群以上蜜蜂授粉,该数量已超国内目前蜂群总量908.84万群,其中,湖南省和四川省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的需求量最大,约占国内现有蜂群总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蜜蜂授粉是油菜生产重要的生产投入,应当逐步提高民众对蜜蜂授粉经济价值的认识,大力推广油菜蜜蜂授粉技术。

  • 杨潇湘, 黄小琴, 张蕾, 张重梅, 鲜赟曦, 周西全,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92-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81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生防菌盾壳霉施用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盾壳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喷施盾壳霉为处理组(CM),喷施清水为对照组(CK),调查不同处理下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情况,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油菜菌核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74.64%和46.13;而处理组菌核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至23.33%和9.37,防治效果达79.70%;此外,喷施盾壳霉还改变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得土壤真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显著增加;在门水平上,喷施盾壳霉促使土壤中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增加,导致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例降低。在属水平上,施加盾壳霉可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独岛菌属、短梗蠕孢属、镰刀菌属、曲霉属、Plectosphaerella等属的丰富度,会显著降低unidentified_Chitinophagaceae、寡养单胞菌、地杆菌属、梭孢壳属和Cutaneotrichosporon等的相对丰度。喷施盾壳霉能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增加土壤真菌种群丰富和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为盾壳霉的田间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 皮竟, 黄桃翠, 黄华磊, 唐丽桂, 胡承伟, 李艳花

    通过广泛收集的各方面资料,回顾了重庆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了油菜产业面临的种植效益低、产业化经营弱、品牌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具备的种植基础、比较优势和种植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政策、产业格局、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立优质油菜产业化生产基地、推进耕作制度变革、提升生产机械化率、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重庆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康云强, 李玲玲, 谢军红, 张健, 杜常亮, ZECHARIAH Effah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3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31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油菜在陇中旱农区的适应性及抗风蚀效应,以6种冬油菜(白菜型冬油菜‘HN12PZ16-2’、‘HN12PZ16-65’和‘平试8’,甘蓝型冬油菜‘QL-GAU-201’、‘QL-GAU-196’和‘低(1)-19’)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在陇中地区的越冬率、防风蚀效应、产量及含油量。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由于冬前根冠比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越冬存活率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越冬率最高,达88.33%。白菜型油菜由于较高的株高和千粒重,产量和含油量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产量(2937.00 kg/hm2)和含油量(43.67%)均最高。冬油菜冬前干物质积累量高,提高了农田起动风速,显著降低农田风蚀量,6个冬油菜品种农田土壤风蚀量较露地下降了88.77%~92.79%。因此,‘HN12PZ16-65’在陇中地区有较强的抗旱性,越冬率高,产量和含油量好,适应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防风蚀效应,适于陇中旱农区防风蚀越冬栽培。

  • 赵燕妮,李晓荣,张菁雯,于澄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5): 156-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4110107
    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是实现油菜籽粒高含油量且饼粕低纤维素、低单宁、低色素等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不同来源的黄籽油菜进行遗传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对黄籽材料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测验,按照相互杂交F1、F2粒色是否分离将11份黄籽材料分为5组,‘油研10’、CZV55、E718、Arm为一组,为一般显性遗传;Q33、D615为一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2006C、X2006、740C为一组;Polo为一组;HY15为一组,后3组为一般隐性遗传。但是,2006C、‘油研10’等的黄籽性状的遗传根据杂交测验亲本的不同而呈现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依据SSR标记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5份黄籽材料分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芥菜型三大组。甘蓝型油菜又可再分为8个亚组,各自代表材料有2006C和740C、油研系统、Q33;法国Ramiro、陕西的GQ4、源自加拿大的Arm、prof;源自波兰的Polo等。不同材料按照系谱关系、育种单位、地理来源聚集在一起。研究结果为黄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 李敏,叶舒娅,刘枫,郭熙盛,黄义德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0): 114-1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40067
    为探讨硅钙镁磷钾肥在油菜上施用效果,于2013—2014年在安徽省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与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配合施用对油菜产量、磷钾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钙镁磷钾肥较习惯施肥能够有效提高油菜产量,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比习惯施肥(CF1)增产4.0%~20.8%,比习惯施肥(CF1和CF2)磷钾减半(CF2)增产10.2%~28.0%。施用硅钙镁磷钾肥通过提高每荚粒数来增加油菜产量。油菜籽粒磷、钾含量和吸收量随硅钙镁磷钾肥施用量增加而不断增大,用量达到1500 kg/hm2(T100)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施用硅钙镁磷钾肥能够有效提高土壤pH、有效钙和有效镁含量,而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影响。硅钙镁磷钾肥合理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油菜产量、磷钾养分吸收和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硅钙镁磷钾肥用量以1500 kg/hm2(T100)在油菜上施用效果最佳。
  • 戴祥来,向阳,赵继献,任廷波,程国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0): 13-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025
    [目的]为了研究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试验以64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进行田间试验、室内考种及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甘蓝型杂交油菜角果长度平均为6.4596cm,变幅范围4.7184-8.6463cm,角果长度在5~7cm之间的材料占总数比例的96.76%,而平均角果长度≥8cm的材料只占群体比例的1.54%,小于5cm的材料也只占群体比例的1.70%,说明油菜长角果与短角果材料都较少。角果长度与千粒重(r=0.3815)、角粒数(r=0.4324)及单株产量(r=0.2347)呈极显著正相关,角果长度与单株角果数(r=0.0076)呈不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选育长角果材料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千粒重、角粒数及单株产量,而且不会降低单株角果数。[结论]由此可知,提高油菜的角果长度,有利于提高油菜产量。
  • 王会 刘佳 付丽 梅德圣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4): 131-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3087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在人民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植物油脂合成的生物化学过程,介绍了目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三个主要途径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油菜油酸、芥酸及月桂酸等脂肪酸品质改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基因工程技术在油菜油脂研究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朱炫,杨阳,何建群*,罗永喜,格茸,和成山,陈晓艳,段新,王学明,羊国安,余伟才,韩蕊,刘锦春,娄作艺,周杉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3): 199-2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80140
    为筛选对油菜田芽期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除草药剂,笔者比较了不同化学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对防除油菜田间杂草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用的化学除草剂对油菜无毒害作用,对油菜田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均在94%以上,对油菜田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增收在4340元/hm2以上,其中50%异松?乙草胺乳油1200 mL/hm2兑水1125 kg/hm2于油菜播种后进行土表喷施,除草、增产增收的效果比较好。
  • 郭东, 洪栎, 张梦蝶, 周可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4): 11-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79

    为了缓解水稻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的负面影响,实现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全苗、壮苗,本研究以‘沣油737’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浸种剂处理,探究不同浸种剂对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发芽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C1(40 mg/L赤霉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和C2(100 μmol/L褪黑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试剂浸种处理后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每平方出苗数分别较CK增加23.28%和3.97%;C1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根长增加,下胚轴的伸出长度变长,C2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的根长变长,下胚轴长度较CK有所降低;C1、C2试剂浸种后幼苗干物质积累较CK增加。C1、C2试剂浸种一定程度缓解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出苗的不利影响,C2试剂浸种更有利于促进油菜根系发育,促进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壮苗。

  • 郭媛, 郭宝贝, 张旭凤, 王冰霞, 武文卿, 宋怀磊, 郑永惠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4): 71-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74

    为了解花朵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对吸引传粉昆虫采集所起到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梨花和油菜花全花、花药、花蜜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及与昆虫采集相关性分析。鉴定梨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9种,氧烷类为主要挥发性气味物质,占44.44%,通过主成分分析,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二甲基硫醚、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苯丙腈、苯甲醛等化合物。油菜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23种,酯类和氧烷类为主要气味挥发性物质,分别占8.7%和16.09%,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反-2-己烯醛、异硫氰酸-2-苯乙酯、4-异硫氰酸根合-1-丁烯、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化合物;花药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种类比花蜜中更丰富。传粉昆虫调查发现,试验地共有传粉昆虫4目10科11种,梨和油菜传粉昆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成分与采集昆虫数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发现梨花和油菜花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显著差异,将为研究气味物质主要贡献物在吸引传粉昆虫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 高杜娟, 刘兴录, 兰志斌, 赵杨, 陈友德, 周斌, 吕艳梅, 罗先富, 唐善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6): 74-8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57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播和旋耕抛栽土壤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和菌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宏基因组测序表明,细菌群落在2种耕作方式下组成相似,双免耕双直播下细菌多样性更高;真菌群落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不同的真菌类型,但旋耕抛栽下真菌多样性更高。菌群功能分析显示,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与氮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而与碳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旋耕抛栽中较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表明,免耕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都较旋耕极显著降低,而氨化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酶活性分析表明,双免耕双直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比旋耕抛栽提高了58.12%,而转化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8.57%、11.00%和57.73%。本研究表明稻-油轮作双免耕双直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土壤中氮的转化和利用,为洞庭湖区稻-油系统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范占煌, 张振乾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72-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60

    中国南方土壤镉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对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安全带来很大影响。植物修复是解决镉污染农田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方法,但缺少合适的修复植物。在本研究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甘蓝型油菜为对象,利用盆栽的方式,研究0、5、15、25 mg/kg 4个浓度梯度下,镉超标对油菜生长、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镉超标对油菜生长有一定影响,但菜油中镉含量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表明产自镉污染土壤的菜籽油并不影响其食用价值。且利用油菜作为修复植物,还可增加当地农民收益和中国菜油供应,缓解日益严重的食用油供给不足现状,因此油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镉污染土壤修复植物。

  • 廖伯寿, 殷艳, 马霓

    本文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油料作物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油料生产发展现状、进出口贸易和消费增长近况。概述了品种改良、高产栽培、植物保护、机械化生产、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效及其转化应用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讨论并提出了未来油料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

  • 韩笑, 刘海翠, 李赢, 石晓旭, 石吕, 薛亚光, 刘建

    全程机械化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适宜中国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产高效农艺措施。针对直播油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提高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 陆庆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2): 45-5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10092
    油菜的水肥需求规律及一体化施用技术目前缺少指导标准,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对油菜全生命过程中水、氮、磷和钾肥的需求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油菜种植提供参考,并为深入油菜的水肥需求研究提供建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油菜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范围为3000 m3/hm2-4000m3/hm2,需水关键期出现在开花期和角果期;各地区综合比较氮肥适宜用量在150kg/hm2-180kg/hm2,磷肥60 kg/hm2-80kg/hm2左右, 钾肥120kg/hm2-140kg/hm2。油菜水肥耦合研究主要集中在灌水量与施肥量的组合方面,真正实现水肥一体施用的研究成果鲜见。我国油菜种植水肥一体化施用的技术研究体系研究相对滞后,对水肥利用效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少量的试验研究证明水肥一体施用能够有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并可显著提高产量。综上所述,油菜种植水肥需求规律的量化工作需要继续深入,尤其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及效果亟待突破。
  • 赵卫国,王灏,穆建新,关周博,李保军,赵小萍,陈文杰,塔娜,朝红波,罗斌,栗茂腾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4): 18-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50023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有效的改良油菜的品质性状,将170份DH纯系群体于2009-2012年进行田间试验,检测油菜种子品质性状,对其表型、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中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差15.53%)。油菜DH群体中硫甙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128.43μmol/g饼粕),饱和脂肪酸的变异幅度最小(1.97%)。DH群体的品质性状表型变异幅度显示出了超亲遗传的现象。除了芥酸,含油量与其他组分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特别是与蛋白质含量的负相关系数最大(-0.72);蛋白质含量与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硫甙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含油量和芥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除了蛋白质,其他组分含量皆与硫甙含量呈现出极显著或者不显著的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品质性状综合为油酸亚油酸酸因子,蛋白质因子,亚麻酸因子和硫甙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93.94%,基本反映甘蓝型油菜DH系群体脂肪酸组分信息。
  • 蒋琪, 陈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16-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02

    本研究通过梳理宁波油菜生产现状,总结出油菜生产发展在面积、产量、效益、市场4个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前油菜生产主要面临种植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小、生产风险大以及产业化经营滞后等方面的制约。为此,提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当地产菜油品牌建设、加快开发油菜种植多样性功能等对策,旨在为宁波油菜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孙茜,夏琪,易三军,焦菲,鲁晓晓,唐红枫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6): 267-27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187
    为提高油菜花多糖的应用价值,以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油菜花朵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菜花多糖提取优化工艺。油菜花干燥、粉碎,过100目筛,脱脂,通过热水浸提法并结合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料水比以及浸提次数等单因素条件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设计,获得油菜花多糖提取工艺优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单因素最佳条件下,油菜花多糖得率最大为17.85%;正交优化最佳条件下,油菜花多糖得率为19.18%。正交实验最佳条件为油菜花多糖优化提取工艺,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1.5 h,浸提料水比1:40(m:v),提取次数为2次。
  • 徐慧,汪权方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1): 95-9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40129
    小麦和油菜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种大宗作物,它们的空间格局变化历来备受关注。利用1980 -2014年间小麦、油菜的面积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GIS空间几何重心分析技术,结合同期作物之间的竞争性用地关系,对油菜和小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近三十年空间格局的总体变化不明显但是省际分布特别不均衡,其分布重心一直位于河南省境内;油菜的面积重心自1980年以来从湖北省境内不断地向南推移,目前分布在湖南省境内。受同期作物之间竞争性用地关系的影响,在陕西、青海、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油菜、小麦的面积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消-长”关系,彼此呈显著负相关。
  • 武国慧,刘汉文,高德才,高纪超,张 蕾,段刚强,王玲莉,石元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5): 48-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040153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聚-γ-谷氨酸对不同形态氮肥(尿素、氯化铵、硝酸钠、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效效果。[方法]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聚-γ-谷氨酸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γ-PGA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可使油菜鲜重增加1.25%~26.77%,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γ-PGA浓度为4.3 mg/kg土时的增产效果较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最大增加量分别为49.60%、23.62%和132.79%,硝酸盐含量降低了6.18%~46.08%,以氯化铵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较好;氮、磷、钾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0.63%~7.61%、0.01%~1.66%、0.78%~6.49%,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2组处理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结论]综上所述,根据短期的盆栽试验得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荐γ-PGA与尿素或有机无机肥共施,γ-PGA施用量为4.3 mg/kg土。
  • 王利民,刘佳,杨福刚,季富华,高建孟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3): 151-1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142
    中国油菜生产表现为破碎化种植的特点,常规地面调查方法费时费力代表性差,遥感方法逐渐成为了油菜面积监测的理想途径。目视解译、监督分类等遥感分类方法人机交互量大,受监测者主观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先分层后进行非监督分类的油菜监测新方法,利用从江县2013 年的GF影像对该方法进行了应用和精度评价,本次应用中使用了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两种分层方法。结果表明:相较直接非监督分类结果,先分层后非监督分类方法显著提高了总体精度。基于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方法总体精度从79.16%提升到了84.44%和85.17%。直接非监督分类中精度仅为72.97%的用户精度在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处理后,精度分别提升为81.05%和86.12%,大大降低了直接非监督分类中非油菜区被错判为油菜的现象。等距分层和自然分层方法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4.44%和85.17%,Kappa 系数分别为0.69 和0.70。精度上两种分层方法间无显著的差异,自然分层方法的用户精度、制图精度和总体精度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文中提出的新方法具有人工干预少,精度高的特点,在基于大批量影像的面积监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冯岩岩, 王庆国

    为满足鲜切油菜包装的需求,采用不同透气率和不同面积的气调窗与包装袋相结合进行试验,通过对鲜切油菜包装袋内感官品质、气体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研制出鲜切油菜最适宜的气调包装袋。结果表明:鲜切油菜适宜选用O2和CO2透过速率分别为4×105和1.6×106 cm3/(m2·d·atm)的气调窗,所需要气调窗的面积为2~6 cm2/kg;综合计算气调窗和薄膜的透气量可知,适于鲜切油菜包装袋O2和CO2的透过量应分别为2.08×103~2.99×103和0.96×104~1.32×104cm3/(kg·d·atm),达到鲜切油菜的适宜气体浓度,O2为6.50%~9.69%,CO2为6.46%~7.10%;此类型包装袋在4℃条件下至少可延长货架期5天。研制的气调包装袋可有效改善鲜切油菜贮藏品质,使鲜切油菜处于适宜的气体状态,可很好地解决包装袋内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异味问题,且保留原有的鲜切油菜气味,延长其货架期,为鲜切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曾川 刘成家 徐洪志 黄涌 伊淑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2): 14-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082
    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油菜株型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菜理想株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研究进展。提出在油菜株型育种实践中可以将油菜株型分为花前期、花期、角果形成期3个阶段分别进行研究。花前期叶片颜色较深、叶片直立、干物质产量高的油菜株型可以作为理想株型。开花期的花瓣面积小、有效光合面积大的油菜株型可以作为理想株型。角果期田间通风透光、角果皮和茎皮的面积大、光合作用强的油菜株型可作为理想株型。
  • 张耀文,赵小光,关周博,王学芳,田建华,候君莉,董育红,李殿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 44-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30084
    为了推动油菜高光效育种工作的进展,实现以“高光效 杂优利用”途径来突破油菜30多年来产量水平长期徘徊不前的的局面,总结了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光合生理和高光效育种工作进展,结合本研究团队10多年对油菜进行光合生理和高光效育种研究的工作基础,以作物光合性状的遗传规律、影响光合效率的相关生理指标、提高光合效率的方法途径为切入点,提出了开展油菜光合生理研究应开展的相关基础研究、高光效种质筛选的方法途径和高光效育种的思路和方法。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