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创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方方,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耀,李炎,张平治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6): 1805-181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0523001
    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基因改良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防治赤霉病危害的有效途径。为创制适用于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提高半冬性品种抗赤霉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以携带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Fhb1Fhb2Fhb4Fhb5的高秆抗赤霉病品系L06486为供体,与黄淮麦区丰产、广适但高感品种济麦24进行杂交,得到的杂种再与矮秆种质206A杂交,于F3至F6连续进行大规模育种田弥雾接种鉴定。通过田间选择,在F7获得106个新品系。采用单花滴注法对106份品系进行抗性评价,同时利用7个与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Fhb2Fhb4Fhb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与亲本济麦24相比,F7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106份新品系中,有98份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有105份携带1~4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的检出频率分别为96.23%、41.51%、18.87%和87.74%。携有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系较不携带抗性基因的品系表现出更强的赤霉病抗性,聚合抗病基因越多,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越强。创制的14份携有Fhb1基因组合、中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将为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改良提供帮助。
  • 忻如颖,周传珠,陈健美,姜淑慧,张丽君,管荣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89-9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16
    在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与播娘蒿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的自交后代群体中,实施定向选择和品质鉴定,在F3收获的247株中筛选获得9份含油量大于45%、芥酸含量小于0.5%、硫苷含量小于30 μmol/g的高油双低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其中有2份是黄籽高油双低材料,这些材料的F4仍保持高含油量双低性状。在F4群体收获的905株中新选出了15份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种质,其中有5份是黄籽高油双低材料。因此,通过播娘蒿与油菜原生质体融合及其后代选择可以获得高含油量优质油菜新种质。
  • 杨红娟,顾卫红,唐庆久,马坤,佘德琴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1): 94-9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1.017
    对86份南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各品种的肌醇含量进行了检测,从中筛选出18份富肌醇兼具不同优异农艺性状的品种。其中,甜布丁的肌醇含量高达16.44mg/g,比普通品种高约5倍。小茄克、蜜糖罐和双桃等的肌醇含量分别高达14.52mg/g、12.4mg/g和11.9mg/g,比普通品种高出3倍以上,是开展富肌醇南瓜新品种选育的优良亲本材料。
  • 吴秀红,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刘忠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4): 514-51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4.024
  • 李强,李秀英,谢逸萍,马代夫,李洪民,王欣,曹清河,唐忠厚,后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5): 654-65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5.026
  • 刘克琦,杨玉梁,黎毛毛,郭龙平,兰义荣,周晓华,胡长战,周文红,贺浩华,张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6): 823-82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6.030
    紫宝香糯1号是江西省玉山县特种水稻研究中心利用紫香糯诱变产生的突变体与地方品种八月香糯杂交配组选育而成的新型水稻品种。糙米中富含钙、硒、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等功能营养成分;且糙米中维生素A含量为11 IU/100g,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栽培稻内源基因型含天然维生素A的水稻品种,对人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及保健功能,2006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赣晚糯6号。
  • 余成章,傅文泽,孙汉忠,何文中,黄瑞方,叶志雄,何梅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1): 163-16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1.01.029
    泉薯218是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抗病品系。持续选用优良低代中间材料作为亲本,采用多种有性杂交手段进行复合杂交,利用泉薯218及其衍生系,创新培育出泉薯511、泉薯740、泉薯745、泉薯958、泉薯922、泉薯267和泉薯268等7个优良中间材料,选育出泉薯11、泉薯23、泉薯9号和泉薯10号等4个新品种,上述4品种均已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至今已在福建省累计示范推广约7.0万hm2。
  • 杨红娟,顾卫红,唐庆久,宋荣浩,马 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1): 157-16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2.01.025
    采用杂交、回交与定向自交系统选育方法,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创新育成一批富肌醇南瓜新种质,并利用杂种优势技术,育成富肌醇南瓜新品种一串红。经检测,一串红的肌醇含量达661mg/100g,比普通南瓜品种高出120%以上;多糖含量达45.8mg/g,比普通南瓜品种高出30%以上;葡萄糖含量小于50mg/g,且鲜食品质好,兼具丰产、抗病等优良性状,春秋两季均可栽培,适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作为日常食疗保健食品。
  • 高建芹,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龙卫华,胡茂龙,陈松,陈新军,陈锋,顾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3): 369-37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0.03.019
    在喷施豆施乐除草剂的大豆试验田,发现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自生油菜突变株,经连续3年自交纯合和抗性鉴定,该突变体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浓度是除草剂有效杀草浓度的2倍以上,抗性性状稳定、抗性效应明显。该材料的发现对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新基因,选育不受环境释放限制的油菜新品种,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徐丽,史亚兴,席胜利,俞嫒年,卢柏山,赵久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24(1): 317-32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20726001
    本研究阐述了“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极其代表品种的培育。通过对糯质玉米的种质创新和改良提升,实现果穗上的所有籽粒都是糯质,在适采期内,糯质籽粒糖度值平均可达到12度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糯玉米,带有明显的甜味,形成“糯中有甜”的特殊口感品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鲜食玉米创新团队从2011年开始“甜味糯”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工作,利用创新集成的“大群体、严选择、单株配合力测定”以及“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并通过大量田间表型鉴选和籽粒糖度、口感品质等鉴定评价,创制选育出“甜味糯”新型玉米优良自交系ZN3。以ZN3为骨干亲本,组配育成京科糯768等“甜味糯”新型鲜食糯玉米系列新品种,鲜籽粒糖度达14度以上,具有籽粒甜度高、口感品质好、高产稳产、多抗广适、采收期长等综合优点。京科糯768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糯玉米品种”,于2021年通过四大生态区国审,适宜在全国鲜食玉米生态区种植。“甜味糯”玉米将是我国未来鲜食糯玉米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刘维,何秀英,陆展华,卢东柏,廖耀平,陈钊明,程永盛,陈粤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6): 1210-121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6.023
    摘要:通过神州八号飞船搭载广东省常规优质稻主导品种粤农丝苗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穗型突变体cl,中文名为粤花占1号,2015年完成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工作(申请号:20151728.8;公告号:CNA014491E)。该突变体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极为相似,熟色好,产量高,但表现出异常的花序结构,一次枝梗数增加、二次枝梗、小穗梗长度严重缩短,枝梗顶端小穗3粒簇生在一起。进一步的细胞学观测发现,差异主要源自幼穗分化的第三期到第四期发育异常所致。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非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6,命名为CL-6。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CL-6基因、找到控制水稻幼穗枝梗伸长缩短的功能基因或调控因子奠定基础,同时为培育理想穗型水稻和观赏农业提供优良种质。
  • 谭国飞,王枫,马静,张馨月,熊爱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6): 1216-122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6.024
    胡萝卜雄性不育材料,在胡萝卜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描述了一种从武汉市洪山区野生胡萝卜材料中获得的野生瓣化型胡萝卜雄性不育材料(‘武野-不育’,简称‘Wuye-BY’)的特征。该野生瓣化型雄性不育胡萝卜特征在于:无明显膨大的肉质根,嫩茎、叶片及其叶柄深绿色,几乎无毛,无花瓣和花药。花萼数量8-10个,花丝数量为0-2个,染色体数目为2n=18。双悬果顶端及其花丝顶端,具有大量的蜜液,能接受栽培胡萝卜花粉。杂交F1代的根大小、根重,胡萝卜素、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具有明显优势。
  • 赵凌,赵春芳,王健,陈涛,赵庆勇,姚姝,王才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5): 968-97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5.020
    对20个引进水稻资源进行了苗期耐热性鉴定和与开花期耐性紧密相关的花药开裂性状测定。鉴定结果表明,20个资源苗期高温处理后恢复7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从83.23到100%,恢复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在68.18~100%之间。其中N22、AD-1140、IR9403-3-1-1和IR4427-51-6-3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热性。引进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从234.9到559.0 um,花药总长度1570.0~2351.7 um。20个资源的花药基部开裂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天及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花药长度和高温胁迫后恢复7天及10天的相对幼苗成活率没有相关性。花药基部开裂长度作为水稻耐热性的可能指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李淑娟,尉倩,尚煜东,吴永朋,刘安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5): 974-98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5.021
    以克鲁兹王莲×'朗.伍德王莲自交后代'的58个子代为材料,观察分析了叶片卷边颜色、蕾形、萼片颜色、萼片着刺数、第一晚和第二晚花色等10个主要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对个体性状分离类型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其后代性状分离极为广泛;主要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正向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其中6个性状出现了超亲遗传现象。第一晚内瓣色、拟雄蕊尖色、第二晚内瓣色、第二晚外瓣色及第二晚内外瓣色差5个性状之间有高度或显著相关性,其余相关性较低,叶片卷边色、蕾形、萼片色、萼片着刺数及第一晚外瓣色5个性状独立遗传的可能大。个体性状分离类型丰富,主要可分为7大类,绿叶粉花白芯型、红叶玫红花白芯型、绿叶玫红花深玫红芯型、红叶玫红花深玫红芯型、绿叶深玫红花白芯型、红叶粉花深玫红芯型、绿叶萼多刺玫红花白芯型。
  • 潘志军,易自力,杨塞,肖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5): 984-99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5.022
    本文以三倍体芒草“奇岗”的自然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后代群体的16个数量性状分别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杂交群体的变异系数在14.41%—151.8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51.22%,说明杂交后代变异广泛。(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反映原变量的80.206%的信息。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8.74%,较大载荷性状有分蘖数、丛径、基部周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6.313%,较大载荷性状有外径、内径、单茎干重、单茎鲜重和含水量;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7.775%,仅有腋芽数一个较大载荷性状;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7.378%,仅叶片数一个较大载荷。(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将66份奇岗自然杂交后代和6份母本奇岗种质分为4大类。第Ⅰ类材料因本身各性状不足,产量很低,不适合筛选高产种质。第Ⅱ类材料各性状变异系数普遍较小,性状稳定,适合作为育种的备选类群。第Ⅲ类材料因枯黄较少,更适合做发酵类能源草或青贮牧草。第Ⅳ类材料生物产量因子和其他构成因子都明显优于母本,是较好的育种材料。以上研究结果为筛选芒属植物优良种质,创新芒属植物种质资源有积极意义,并为芒属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 袁海静,袁汉民,刘飞,赵兴增,武小阳,董立国,刘兰英,张维军,何进尚,王晓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5): 991-100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5.023
    本研究采用植物学分类、常规杂交、PCR-SSR分子标记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MS(HRMS)]等方法,围绕宁夏野生苦味枸杞的苦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苦味枸杞花丝、花柱的长度、种籽大小和颜色等方面与其它中国枸杞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其花蕾中的雄蕊花丝、雌蕊花柱呈弓曲状,多数情况下其浆果簇状着生。PCR-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宁夏野生苦果枸杞DNA扩增出了栽培枸杞品种宁杞1、2、3、4、5、7号等所没有的条带;在111-147bp之间,扩增出了略高于中国枸杞其它种质资源的条带,其分子量高于中国枸杞其它种质资源相应的DNA的分子量,遗传差异明显。以宁杞7号做母本与宁夏野生苦味枸杞杂交,所得到的F1代成熟浆果出现苦味、甜味分离个数比例接近1:1。宁杞7号做母本与野生半苦味枸杞杂交的F1代浆果苦、甜味的分离个数比例为1:4。其反交F1代浆果均为苦味。野生苦味枸杞苦味基因可能是杂合的。苦味性状可能受多个显性加性基因控制、并与细胞核、质遗传物质互作有关。而甜味性状可能受隐性基因控制。初步判定,苦味物质是具有二氢槲皮素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
  • 王明明,张帆,石英尧,卓大龙,胡丹丹,周永力,黎志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4): 771-77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4.021
    由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细菌病害。本研究采用我国和菲律宾的6个Xoo代表菌株,人工接种评价了来源于我国26个省份的17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稻作区的种质资源以及籼粳亚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分化,6个粳稻品种和7个籼稻品种对2个或2个以上的菌株具有抗性,其中7-304、山酒谷、麻谷子、包二幅以及古154抗谱较广。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提供有用的信息。
  • 李玲,沈宝宇,张天静,杨涛,刘荣,宗绪晓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4): 778-78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4.022
    试验采用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研究了不同浓度PEG-6000旱胁迫下4份豌豆种质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简易活力指数四个指标的变化动态,确定了豌豆芽期耐旱性鉴定适宜PEG-6000浓度为20%-25%。进而以22%PEG-6000模拟旱胁迫对来自我国18个不同省份的87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耐旱性鉴定,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等7项指标作为耐旱综合评价因子,利用隶属函数法,筛选出1份高抗资源(G0002457,白豌豆),7份抗旱种质。为豌豆耐旱品种改良奠定基础.
  • 何虎翼,谭冠宁,何新民,唐洲萍,李丽淑,杨鑫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4): 786-79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4.023
    为了筛选出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本研究以36份马铃薯品种(系)资源为材料,分别在南宁市和玉林市种植,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用隶属函数法对36份材料的疮痂病抗性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发病率(x)和病情指数(y)呈正态分布,y是x的指数函数;明确了其中有2份高抗疮痂病马铃薯品种(系)和1份高感疮痂病马铃薯材料,田间种植法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基本一致,为马铃薯疮痂病情预测和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 董瑞霞,王洪飞,董练飞,周鹏,涂诗航,游晴如,廖发炼,黄庭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3): 573-58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3.023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5是一个遗传传递能力强的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BL27为抗源供体,与优质、配合力强、感稻瘟病的水稻保持系臻达B的受体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创制水稻保持系新种质,再与臻达A测交和回交进行不育系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3个抗性基因纯合、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均与臻达A相似的改良不育系株系。利用福建省近年来致病性代表的22个稻瘟病菌株对3个改良不育系及其15个杂交种进行抗性鉴定,3个改良不育系的抗性频率为95.45%~100%,15个杂交种的抗性频率均达75%以上,而原始对照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抗性频率仅为54.55%和40.91%~63.64%。自然病圃诱发鉴定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而对照臻达A的叶瘟为5级,穗颈瘟为7级,表现感病;15个杂交种均表现良好的稻瘟病抗性。进一步分析比较15个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结果表明臻达A-Pi25-3改良不育系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优,继续回交转育,于2015年育成了稻瘟病抗性强、配合力好、群体整齐和性状稳定的不育系,命名为157A。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Pi25不仅在水稻不育系臻达A的遗传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且在不同水稻恢复系测交种的背景下同样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说明抗性基因Pi25对不育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创制的新不育系157A的稻瘟病抗性显著提高,还基本保留了原来不育系高配合力等的优良特性,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不育系新种质。
  • 闫丛丛,侯名语,崔顺立,刘立峰,Luciano Josephy Harry Kazembe,杨鑫雷,孟庆荣,李文平,刘富强,穆国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3): 587-59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3.024
    本研究利用粉色种皮高油酸花生G63与紫白花斑种皮普通油酸花生VG-01配置杂交组合。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 (allele-specific PCR,AS-PCR) 鉴定出16个F1真杂种。在F2中筛选到_ol1_ol2单株,并对64个F2:3家系间的种皮色泽分离进行χ2检测。结果表明,全色花生:花斑花生在0.05水平上符合9:7,花生种皮花斑性状由两对互补基因控制,当两对基因同时处于显性时,种皮表现为全色;当两对基因至少有一对为隐性纯合时,种皮表现为花斑。利用AS-PCR技术对334株花斑种皮F3单株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到29株ol1ol1ol2ol2基因型的单株。利用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F4种子油酸GC值介于70.77% ~ 82.87%,油酸/亚油酸介于8.15 ~ 26.30。F4群体植株主茎高12.4 cm ~ 87.3 cm,平均57.2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高34.97%;第一对侧枝长91.6 cm ~ 196.3 cm,平均134.1 cm,较对照冀花2号增长34.28%。F5新种质的单株果重、单株果数、单株仁重、单株仁数分别为(27.16 ± 9.51)g、(22.11 ±10.26)个、(20.10 ± 7.17)g 和(31.94 ±15.16)个。新种质9-7、14-2、14-3、17-3和17-7均为红白花斑种皮,在单株果重方面较对照冀花2号增加230.02%、165.80%、210.66%、200.65%和160.26%,在单株果数方面增加280.00%、340.00%、450.00%、210.00%和150.00%,其油酸GC值分别为80.54%、81.75%、80.63%、81.3% 和81.56%。该批种质材料不仅油酸含量高,而且具有极大的医疗保健价值,对丰富我国高油酸花生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徐敏,石海春,余学杰,谭义川,柯永川,赵长云,柯永培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1): 155-16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1.020
    矮秆已被广泛用于改良作物的抗倒伏性状,培育理想株型,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玉米矮秆突变体K123d由自交系K123自然突变产生。本研究比较该突变体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及其对赤霉素的敏感性;用K123d与株高不同的3个自交系分别构建F1、BC和F2群体,分析矮秆性状的遗传模式;以 K169/K123d F2为定位群体,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运用SSR标记定位矮秆基因d123;参照br-2序列信息分段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d123。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K123d株高降低35.59%,穗位降低、节间缩短、叶片较直立,但结实率差,矮秆性状对赤霉素表现弱敏感性;在F2群体和BC1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分离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其矮秆基因d123定位于第一条染色体上SSR标记umc1278和bnlg15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8和7.3cM,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4.2Mbp;d123与br-2存在12个碱基替换,其中第四个外显子编码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为赖氨酸。由此可见,矮秆突变体K123d为br-2的一个突变类型,对矮化育种具有进一步研究利用价值。
  • 王利虎,胡兰,李登科,刘平,刘孟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7, 18(1): 164-17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7.01.021
    枣树田间在体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可有效避免倍性嵌合体产生,快速获得纯多倍体。在体愈伤芽再生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基础。利用该技术,对115个枣和4个酸枣基因型的田间愈伤芽再生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对4个枣基因型进行了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94.78%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可诱导出愈伤组织,80%的枣基因型和100%的酸枣基因型实现了芽再生。不同枣基因型间出愈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0%-100%,平均出愈率为76.48%,变异系数为37%;基于出愈率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愈伤、较易出愈伤、较难出愈伤、难出愈伤和不出愈伤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平均单枝截面出芽数差异显著(0-10.33个),平均出芽数为1.84;据出芽率也可将供试基因型分为5类,即易出芽、较易出芽、较难出芽、难出芽和不出芽基因型。出愈率和出芽率没有显著相关性,易出愈伤的基因型不一定易出芽。利用田间愈伤途径同质多倍体诱导新技术,获得了乐金1号、宁夏长枣、运城婆婆枣3个枣品种的纯四倍体新种质和磨盘枣的纯三倍体新种质。
  • 李韬,骆孟,钱丹,董晶晶,顾世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 1092-109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6.018
    突变体对增加小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和解析重要农艺、产量和抗性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黄方柱(HFZ)及其11个甲磺酸乙酯(EMS) 诱导的纯合突变体(F2~F12,Mu4),以及海盐种(HYZ) 及其12个EMS纯合突变体(Y2~Y13,Mu4)为材料,在扬花期利用单花滴注鉴定赤霉病扩展抗性,灌浆期测定了分蘖数、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绿素含量,收获后测定千粒重、粒长、粒宽、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共计11个性状。每一个突变体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野生型存在显著差异。黄方柱突变系F6、F9和F12以及海盐种突变系Y6、Y7和Y9病小穗率均显著高于相应野生型,达中感或高感水平,因此,这6个突变体是研究赤霉病扩展抗性的理想材料。此外,海盐种突变体株高、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粒宽均低于或显著低于野生型。对野生型和突变体采用了基于最小组内平方和距离的动态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野生型与突变体以及突变体相互之间的相似情况。株高等农艺性状显著优于野生型但赤霉病抗性与野生型类似的突变体(如F2、F7、Y2、Y3、Y4、Y8、Y10和Y12)可为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和抗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重要的资源
  • 李函利,王省芬,王国宁,李志坤,吴立强,张艳,吴金华,张桂寅,马峙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 1099-110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6.019
    摘要:为了解决粮棉争地矛盾,棉花向更加盐碱干旱区域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进行耐盐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培养室条件下,利用发芽盒和石英砂对179份来源不同的低酚棉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79份低酚棉资源材料中,没有高抗材料;抗盐材料4份,占所鉴定材料的2.2%;耐盐材料54份,占30.2%;盐敏感材料121份,占67.6%。筛选出8份耐盐性突出的材料,其耐盐性达到了耐盐或抗盐的水平,包括豫无424、衡无87-306、中无1651、中无3385、多毛101、中无374-G、中无1038和中无642,这些材料在盐胁迫下的相对成活苗率均在70%以上。国内材料耐盐性好于国外材料,国内材料中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的材料耐盐性明显好于其他省份。本研究筛选出了耐盐性好的低酚棉材料,为低酚棉育种提供了优异的种质资源。
  • 张小丽,刘玉梅,方智远,杨丽梅,庄 木,张扬勇,李占省,吕红豪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 1106-111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6.020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蔬菜产业巨大经济损失。青花菜是一种重要的十字科蔬菜,具有良好的防癌保健功效。近年来青花菜根肿病在我国浙江、云南等青花菜主产区发生日益严重,鉴定和筛选青花菜抗根肿病抗源,从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挖掘和丰富可利用的根肿病抗源,本试验针对我国优势根肿菌小种—4号小种,利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伤根灌菌法对525份青花菜及其近缘种属材料进行了抗根肿病鉴定。结果显示,446份青花菜材料(其中高代自交系393份,杂交种53份)中缺乏高抗(HR)和抗病(R)材料;中抗(MR)材料5份,均为自交系,占供试种质的1.12%;感病(S)材料189份,占供试种质的42.38%;高感(HS)材料252份,占供试种质的56.50%;85份近缘种属材料(其中甘蓝9份,花椰菜32份,大白菜7份,芜菁4份,芥蓝12份,苤蓝8份,菜心8份,油菜2份,野生种2份,欧洲山芥1份)中,免疫(I)材料1份,高抗(HR)材料 1份,抗病(R)材料 5份,中抗(MR)材料2 份,感病(S)材料39份,高感(HS)材料37份。总体上高抗病青花菜材料缺乏,近缘种属材料中抗源材料比例略高,这些材料为青花菜及甘蓝类蔬菜抗根肿病病育种提供了抗性资源。
  • 王迎超,王全兴,王浩,孙刘臣,张银霞,田蕾,杨淑琴,李培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 1116-112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6.021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108份水稻种质资源材料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分析不同种质资源材料间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及与籽粒性状的相关性,以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较大的高粱稻-1与宁农黑粳配制杂交组合,测定亲本、杂交F1、F2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分析其含量与相对胚重和籽粒性状的相关性及变异系数,估算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结果表明:108份种质资源材料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变异范围为2.39 mg/100g~12.03 mg/100g,,平均含量为6.30?.99 mg/100g,变异系数为31.59%;不同水稻种质资源材料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与粒厚、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长、粒宽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高粱稻-1与宁农黑粳杂交F1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为8.39?.11 mg/100g,介于双亲之间;对F2单株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的频率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F2单株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总体呈偏正态分布,且出现明显的超亲现象,说明水稻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杂交F2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与相对胚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厚、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粒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分析了F2单株籽粒中γ-氨基丁酸含量、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相对胚重的广义遗传力,结果表明,F2单株籽粒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粒厚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相对较高,分别为98.12%、91.99%、96.37%,在育种中对这些性状可进行早期选择。
  • 王神云,吴强,王红,于利,李建斌,丁万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6): 1123-113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6.022
    采集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乡根肿病重发区的病土和病根,通过病原菌形态和PCR鉴定,确定是芸薹根肿菌,然后利用欧洲ECD鉴别系统确定生理小种为ECD17/31/13,此病原菌致病力极强。采用田间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与田间成株期自然诱发鉴定相结合,对88份甘蓝种质进行抗性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苗期获得1份高抗,7份抗病,17份耐病材料;成株期获得4份高抗,4份抗病,15份耐病材料。两个时期88份材料群体抗性鉴定级别基本一致,93.18%材料成株期病指比苗期高。CR21在两个时期均为高抗,抗性最强,表现稳定;CR55在苗期发病最严重,病指达到76.19,成株期为74.10;CR54在成株期发病最严重,病指达到81.54,苗期为75.97,两个时期发病率均达到100%。根肿病菌的鉴定和致病力的确定,及甘蓝种质抗性评价为抗病品种选育和抗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 周军杰,李兴星,郑剑,南文斌,秦小健,张启军,杨永清,张汉马,梁永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5): 942-950.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5.022
    籽粒簇生稻Cgr320为一类水稻突变材料,其性状表现为2-3朵颖花(籽粒)簇生在水稻主穗轴或枝梗顶部。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簇生性状的遗传机制,本研究用Cgr320作父本分别与武运粳24和93-11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F2分离群体,对亲本、F1和F2群体的簇生性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Cgr320其它农艺性状与普通栽培稻差异不显著。簇生性状在F1植株表现为野生型,在F2群体中出现严重偏离孟德尔(3:1)遗传分析,卡方测验值X2(3:1)为7.71和144.87。随机选取第1、2、3、4、5、6、7、8、9、10、11和12染色体上RM493、RM3762、RM1338、RM3217、RM249、RM20155、RM3325、RM22418、RM6797、RM1146、RM7557和RM27706等12对微卫星标记对"武运粳24/Cgr320"22个F2隐性(簇生)单株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发现12个标记所扩增22个F2隐性单株基因型都极显著偏向武运粳24,卡方检验值X2(1:2:1)大于X2(0.05, 2) 临界值5.991,控制cgr320簇生性状基因存在严重偏分离遗传,这种遗传现象必将误导我们判定控制籽粒簇生基因所在的连锁群。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基因定位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南成虎,穆志新,张晋,刘思辰,田翔,康国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4): 781-78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16.04.025
    甜荞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界中的甜荞种质资源多存在生物学混杂现象[1]。每份甜荞种质资源可以分化出若干份新的遗传资源类型。其遗传背景复杂,降低育种效率和科学评判。简化甜荞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准确描述新品种的亲子代关系和遗传背景一直是世界荞麦工作者面对的技术难题。甜荞种质资源的繁育需要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措施实施需要考虑甜荞花粉粒大小,甜荞授粉机制,访问昆虫种类以及种子量多少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立了以隔离杂交圃、隔离单繁圃、隔离扩繁圃、隔离比较圃和田间试验圃的荞麦繁育新方法—“五圃法”。目的是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新的荞麦资源,在育种中可针对性的配制强优势组合,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