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温泉沛, 周月华, 霍治国, 李兰, 方思达, 史瑞琴, 车钦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8): 547-557.
    基于湖北省76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2004-2016年主汛期(6-8月)主要暴雨过程的灾情资料以及《降雨过程强度等级》行业标准,通过灰色关联法和曲线拟合法,针对强降水过程,构建湖北省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曲线模型,其中2004-2015年数据用于模型的构建和回代检验,2016年数据用于模型的外延预评估,以期定量化评估强降水过程造成的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受灾面积比重、受灾人口比重、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和表征灾情综合影响的综合相对灾情指数作为脆弱性定量化评估对象,构建的湖北省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曲线模型,在外延预评估中,除直接经济损失比重的一致准确率为60%外,其它指标的一致准确率均在80%以上,等级预评估检验误差均在1个等级以内,模型评价效果较好。
  • 秦鹏程, 刘敏, 李兰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01): 84-90.
    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是防范和减轻暴雨洪涝灾害的重要基础。基于有效降水指数(EP)构建单站和区域暴雨洪涝监测、评估指标,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76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相关灾情资料,确定降水衰减参数及致涝阈值,在此基础上分析EP指数在历史暴雨洪涝评估及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参数率定后的EP指数对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的解释方差达78.1%,对年际间暴雨洪涝强度差异反应敏感,能识别历史典型大涝年和严重洪涝年,在2014年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能直观诊断出一般性暴雨洪涝的起止时间和过程动态变化,但对局地性和间歇性发生的暴雨洪涝过程刻画不足。创建EP指数所需数据资料少、计算简便,可用于洪涝灾害历史排位、年景评价、灾情预评估、风险区划以及作物产量建模等。
  • 杨永刚, 崔宁博, 胡笑涛, 龚道枝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4): 245-255.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的改变及其空间分布势必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规划、农业用水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中国粮食主产区划分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I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Ⅱ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Ⅲ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Ⅳ区)4个子区域,基于粮食主产区265个站点1961-2013年53a气象数据,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ET_0,利用Arc GIS空间插值、Mann-Kendall趋势检验、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ET_0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3a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年均ET_0为878.9mm,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47mm·a~(-1)(P<0.05),Ⅰ、Ⅱ区和Ⅳ区年均ET_0分别为741.8、1079.8和924.2mm且均有所减小,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Ⅲ区年均ET_0为940.2mm,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1.21mm·a~(-1)(P<0.01)。(2)全区及Ⅰ-Ⅳ区ET_0最敏感气象因子均为相对湿度,其敏感系数分别为-1.060、-1.232、-0.784、-1.114和-1.009。(3)全区及Ⅰ-Ⅲ区对ET_0变化贡献最大的气象因子为风速,Ⅳ区为相对湿度。(4)风速的减小是造成粮食主产区全区及Ⅰ-Ⅲ区ET_0减小的首要原因,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缩短是造成Ⅳ区ET_0减小的主要原因。
  • 关凯心, 郭尔静, 高继卿, 张文梦, 张镇涛, 周丽涛, 郭世博, 杨晓光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6): 453-468.
    基于华北地区44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利用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模拟华北春玉米一年一熟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产量、CO_2和N_2O排放量,解析与春玉米一年一熟种植制度相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在周年产量提高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计算氮肥农学效率和水分生产力,采取归一化方法明确各处理达到高产、高效和低排多目标协同效果的主体种植制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氮智慧管理措施,以及定量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周年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空间差异性,为华北主体种植模式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81-2020年研究区域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8×10~4~1.65×10~4kg CO_2-eq·hm~(-2)和2.36×10~4~4.11×10~4kg CO_2-eq·hm~(-2),冬小麦-夏玉米较春玉米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406.7%;(2)1981-2020年研究区域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为0.08~0.35kg CO_2-eq·kg~(-1)和0.19~0.47kg CO_2-eq·kg~(-1),冬小麦-夏玉米较春玉米增加了153.8%;(3)随着冬小麦灌溉量增加,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且灌溉时期对周年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无明显影响;(4)各作物氮肥施用量在0~225kg·hm~(-2)区间时,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施氮量达到225kg·hm~(-2)之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周年产量无显著变化,但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增加。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采取适宜的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可实现周年较高产量且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
  • 韦婷婷, 杨再强, 王明田, 赵和丽, 张旭然, 李佳帅, 孙擎, 王琳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05): 317-326.
    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为32/22、35/25、38/28、41/31共4个温度处理水平,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50%±5%、70%±5%、90%±5%,处理天数为3、6、9、12d,并以28/18、50%±5%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番茄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2~41℃高温处理下,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在日最高气温35℃时最高,分别为0.109μmol·m~(-2)·s~(-1)、0.21μmol·m~(-2)·s~(-1);叶水势ψ_w、根系活力Rv、根冠比R/S、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日温41℃时较CK降低163.76%、66.63%、28.59%、73.90%和65.11%。高温条件下提高湿度至70%后,ψ_w、Gs、Pn、Tr和WUE分别较50%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且可以在28d内基本恢复至CK水平,在恢复期内根系恢复良好且保持较高WUE;但湿度提高至90%后,Gs和ψ_w有所上升,而Pn、Rv、R/S、WUE未能显著提高,且在恢复期内WUE较低。故在35℃及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提高空气湿度至70%可有效降低高温对番茄的危害,也有利于番茄灾后恢复。
  • 张芳, 方慧, 杨其长, 程瑞锋, 张义, 柯行林, 卢威, 刘焕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04): 221-229.
    大跨度温室作为一种新型南北走向的钢骨架覆膜温室,解决了传统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空间狭小的问题。为了研究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大跨度温室的温度和气流场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室外风速条件下通风口开度对大跨度温室温度和气流场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构建三维稳态大跨度温室模型,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大跨度温室内的温度场和气流场,并采集典型晴天下通风口开启50%时大跨度温室内13个测点的温度,将各测点的测量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最后利用已验证模型模拟分析通风口开度(25%、50%、75%、100%)在不同室外风速(1、2、3、4 m·s~(-1))条件下的大跨度温室温度和气流场。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2~2.8℃,均方根误差为1.6℃,最大相对误差为9.9%,平均相对误差为4.1%,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显示,温室顶部温度高,底部温度低;室外冷空气从西侧通风口进入,温室内西侧温度低于东侧;温室内平均风速从南到北逐渐减小;温室中部风速明显小于东西两侧。大跨度温室上通风口及侧通风口全开时,温室内温度分布较均匀。温室通风口开度一定时,温室内通风率与室外风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考虑温室内温度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以降温为主要目的时,建议通风口开度取75%~100%,若室外风速大于3m·s-1且室内温度能满足作物生长,则建议通风口开度<75%。
  • 袁义宏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8): 713.
    <正>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文化教育、艺术传承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蕴含丰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才能长久地、更好地传播下去,因为寓意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经过时光岁月的一次次检验,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农村土陶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形制、风韵、工艺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土陶艺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优势,从而演绎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神韵。艺术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过硬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 江世鑫, 刘荣红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1): 105-106.
    <正>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旨在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农耕文明、家庭观念、社会和谐等丰富多样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融合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以及实践路径,并结合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和社会现实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增强教育效果。
  • 马熙达, 任传友, 王艳华, 徐一丹, 赵东妮, 陈伟, 杨斌, 田平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06): 682-690.
    分别以9023、9035、9036为早熟、中熟、晚熟水稻的代表品种,应用人工气候箱在孕穗开花期进行低温处理,旨在分析沈阳地区孕穗开花期不同强度低温对不同熟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低温设置以前一天相同时刻的温度值为基准,设比外界温度低3℃(D3)和低5℃(D5)两个处理水平,持续处理5d,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为对照(CK),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水稻倒2叶的CO_2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CO_2响应过程中,与CK相比,D3和D5的持续低温处理皆可导致9035和9036的气孔导度显著降低,而9023(早熟)仅D5的持续低温导致其气孔导度降低;(2)光响应过程中,与CK相比,D3和D5的持续低温处理使9035(中熟)和9036(晚熟)气孔导度降低,且降低幅度随低温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但持续低温处理显著增加了9023(早熟)的气孔导度(P<0.01);(3)气孔限制是引起9035(中熟)遭遇低温后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9023(早熟)和9036(晚熟)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导致。说明中熟(9035)和晚熟(9036)水稻品种对低温处理响应较敏感,而早熟(9023)品种对低温不敏感。
  • 王雯, 陈妍, 汪红梅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6): 513-522.
    相比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天气指数保险具有信息透明、理赔便捷、二级市场流通性强等优点,是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农作物的受灾机理十分复杂,在其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多重灾害的共同影响,准确构建多个天气指数之间以及天气指数与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扩大天气指数保险的承保责任,对于减少基差风险、合理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以及转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网1995-2018年共24a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以陕西眉县猕猴桃为例,构建降水、气温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三维嵌套Copula模型和条件混合三维Copula模型,通过误差比较,选择利用模拟精度较高的条件混合三维Copula模型模拟三者的关系,并厘定复合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结果表明,在70%的保障水平下,5-9月累计降水量低于423.2mm,且平均日最高气温高于26.40℃时进行赔付,纯保险费率为10.07%。本研究探索高温干旱天气对猕猴桃单位产量损失的交叉影响,更好地阐明了高温、干旱和猕猴桃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差风险,完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体系,为复合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广应用。
  • 朱永昶, 刘布春, 刘园, SHIRAZI Zeeshan-Sana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1): 36-46.
    基于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气象灾害灾情及该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构建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以此估算该地区粮食作物因灾减产量。结果表明:(1)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分别为74.48×10~3hm~2·a~(-1)、78.85×10~4t·a~(-1)和100.97kg·hm~(-2)·a~(-1)。(2)1981-2020年内蒙古农业气象灾害受灾、成灾面积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成灾和受灾面积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其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历年各灾种的总受灾和成灾面积的64.10%和62.4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在受灾率和成灾率水平上干旱是与粮食单产关联度最高的农业气象灾害,在绝收率水平上风雹与粮食单产关联度最高。(4)构建的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模拟准确率较高,其模拟粮食产量与实际粮食产量呈极显著相关(R~2=0.99,P<0.01),历年模拟平均相对误差为0.20%,翌年试报相对误差为2.49%。(5)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因灾损失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R~2=0.77,P<0.01),降速为0.48个百分点·a~(-1),平均因灾损失率为14.79%,68.42%的年份粮食单产因灾损失率高于10%。综上分析,基于1981-2020年统计数据构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粮食作物产量、评估粮食产量因灾损失,从而满足农业气象业务和服务的需要。
  •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06): 623-632.
    利用黄河流域10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气象数据,选用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尝试利用偏导数方法计算分析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气候要素敏感性及其与气候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上游旱情比中游和下游地区偏重,春夏秋冬各季分别处于中旱、轻旱、中旱和特旱状态,全年尺度处于特旱程度,季节和全年尺度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春季、秋季和全年尺度特旱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宁夏北部以及内蒙古地区,而气象干旱减缓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干旱增强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东南部。相对湿润度指数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呈正向敏感,对温度和风速呈负向敏感。上游和中游地区夏季相对湿润度指数最敏感要素分别为太阳辐射和平均温度,全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全年尺度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全流域春季和夏季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相关性最强的要素均为相对湿度,上游和下游地区秋季的主控要素为太阳辐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冬季则分别与温度、风速和风速相关性最强。全年尺度上,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的主控要素则为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 江晓东, 姜琳琳, 华梦飞, 陈惠玲, 吕润, 胡凝, 杨晓亚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2): 92-99.
    以杂交早籼稻陵两优268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在水稻拔节期连续3d对叶片喷施4种不同浓度的抗高温化学制剂,分别为1.5mmol·L~(-1)和2.5mmol·L~(-1)的次硅酸钠(Na2Si O3·9H2O溶液),0.5mmol·L~(-1)和1.5mmol·L~(-1)水杨酸(SA)溶液,10.0mmol·L~(-1)和20.0mmol·L~(-1)的氯化钙溶液(Ca Cl2·5H2O)溶液和22.04mmol·L~(-1)和36.74mmol·L~(-1)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以叶面喷施蒸馏水为对照(CK)。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5d高温处理(6:00-18:00,40±0.5℃;18:00-次日6:00,30±0.5℃,日平均气温为35℃),在高温处理72h、120h和高温处理结束后自然条件下室外恢复120h,分别测定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研究不同化学制剂对水稻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条件下,与CK相比,喷施4种化学制剂皆可显著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MDA含量;其中以喷施20.0mmol·L~(-1)Ca Cl2·5H2O溶液和22.04mmol·L~(-1)KH2PO4溶液作用效果最显著,喷施KH2PO4溶液在整个高温处理过程及高温结束后恢复120h、喷施Ca Cl2·5H2O溶液在高温处理120h和高温结束后恢复120h水稻叶片的抗衰老能力最强。
  • 胡小枫, 王冬利, 赵安周, 刘宪锋, 王金杰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9): 775-787.
    及时准确的干旱评估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的干旱评估指标通常仅考虑植被或降水等单方面影响因素,在实际干旱评估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综合考虑降水、温度、地形等多个干旱致灾因子,以主要产粮基地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2007-2017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以及降水等多源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构建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为目标值的综合干旱评估模型。利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模型进行测试;利用站点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以及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气象灾害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在不同月份上均表现较好(R2均大于0.5而RMSE均小于0.55)。模型输出的综合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Drought Index,CDI)在密云站上与SPI和SPEI接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与站点SPI和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7和0.4,均通过了 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空间上,相较于SPEI,CDI计算的2016年3-7月京津冀地区干旱事件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度更高,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京津冀地区干旱评估。
  • 游桂兰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9): 862.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际上受到了更多的承认和青睐,汉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伴随而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目前,传统国际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都无法适应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由陈文忠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书,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问题情景,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当下需要与未来发展,详尽的个例和案例分析,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杜军, 黄志诚,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2): 111-123.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 刘旋, 佟昊阳, 田礼欣, 左师宇, 孙磊, 曲丹阳, 李丽杰, 魏湜, 李晶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8): 538-546.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方法,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进行根系浇注海藻糖处理,海藻糖浓度分别为3、6、9、12、15、18mmol?L~(-1),以清水为对照,在人工智能培养箱昼/夜温度14℃/5℃的低温条件下培养4d,分析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稳定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根系浇注海藻糖能促进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生长,诱导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维持根系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对照相比,12mmol?L~(-1)海藻糖处理的幼苗根长、根表面积和根鲜干重分别增加32.16%、15.87%、41.14%、58.33%;SOD和POD活性分别增加44.16%和62.17%;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50.23%和42.53%;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1.32%和87.21%。表明根系浇注适宜浓度海藻糖可有效提高玉米幼苗的抗低温能力,通过增强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膜损伤,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且12mmol?L~(-1)的海藻糖溶液根系处理效果最佳。
  • 刘涛, 李祎君, 赵晓凤, 韩丽娟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8): 750-752.
    2023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3℃,较常年(1991-2020年,下同)同期偏高0.6℃,但波动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7.2mm,较常年同期偏少7.4%,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匀,整体呈中部多南北少的分布特征。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34.6h,接近常年水平。2023年春季夏收粮油区光热充足、墒情适宜,利于作物穗粒数增加,形成大穗;但3月中旬、4月下旬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强降温、降雪天气导致部分冬小麦、油菜遭受不同程度冻害,5月末陕西、河南小麦遭遇严重“烂场雨”,阴雨时段与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叠,导致成熟小麦出现粒籽霉变、穗发芽现象。东北春播区墒情总体适宜,春播进展顺利;江南、华南稻区播种育秧期间未出现明显低温寡照天气,但4月下旬、5月中旬的阶段性低温,使早稻返青和分蘖进程略推迟;四川南部、云南中北部发生中度及以上的农业干旱,影响玉米播种出苗、一季稻生长和烤烟移栽。
  • 王营
    中国农业气象. 2022, 43(08): 677.
    <正>新时代下,产教融合这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出现,要求各院校执行人才培育工作时,应以培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综合实力为目的,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教学理念在思政教育系统中的有机渗入,以便快速、高效提升学校整体思政教育水平与效率。
  • 张青, 谈进忠, 曹孟磊, 陈鹏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4): 431-443.
    利用2014-2020年空间分辨率为250m×250m的MODIS和FY-3的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VC)合成MODIS和FY-3数据集周、月尺度NDVI值,基于不同数据集月尺度NDVI最大值,分别计算其季节、年平均NDVI。采用数值对比、相关性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比较分析2014-2020年新疆区域FY-3和MODIS NDVI数据的一致性,讨论FY-3在新疆区域的适用性,并基于FY-3NDVI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研究2014-2020年新疆植被覆盖的变化。结果表明:2014-2020年新疆区域的MODIS NDVI的月均值普遍低于FY-3NDVI,两种数据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好,但月尺度NDVI在沙地、草地、林地、耕地、2017年春季、2016年和2018年夏季、2015年和2019年秋季及2019年冬季存在差异,差异区主要位于阿勒泰山区、伊犁河谷和天山东段。2020年新疆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季节的FY-3 NDVI均值高于MODIS NDVI均值,且FY-3 NDVI更接近实测值。新疆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季节FY-3NDVI数据的R~2、RMSE、MAD、RE、残差(θ)均低于MODIS NDVI,表明FY-3数据趋于集中,在新疆区域稳定性高于MODIS。新疆区域植被NDVI季节和空间稳定性差异较大,季节尺度上夏季波动性较小,春、秋季波动性较大;空间上,草地、森林、绿洲农耕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植被年际稳定性越强。
  • 伍露, 程陈, 杨霏云, 樊栋樑, 孙向伟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5): 461-471.
    水分和氮肥是小麦生长最主要的两大限制因子,如何优化灌溉小麦高产稳产、获得农业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水肥管理方案是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控制试验结果的推广受限于试验地点、年限和试验设计,而基于过程机理的作物模型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探究作物种植管理决策、评估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有力手段和技术工具。本研究利用201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业气象实验站春小麦‘永良4号’的试验观测资料(气象、作物、土壤和管理数据),确定模型中小麦生长发育关键参数;基于校准后模型及1986-2020年气象数据资料,设计不同干旱程度下多种智慧管理情景模式,结合水氮管理决策的遴选关键指标(产量、水肥施用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确定春小麦水氮管理最优方案。结果表明:(1)基于APSIM模型春小麦发育期(出苗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模块模拟值与观测值的RMSE在1.96~3.21d范围内;基于APSIM模型春小麦生长(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和产量)模块模拟值与观测值的RMSE分别为1.65、292.44g·m~(-2)和588.96kg·hm~(-2),APSIM模型可较好地定量模拟春小麦生长发育过程。(2)以产量、灌溉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施氮肥量和氮素利用效率(NUE)为目标,得出土壤根层水分亏缺程度达40%(S3P40)和土壤根层水分亏缺程度达50%(S3P50)管理模式要优于其他管理模式。(3)与常规管理模式相比,以显著提高产量为生产目标,优选S3P40管理模式,产量提高14.4%;以稳产且减少水肥用量为生产目标,优选S3P50管理模式,灌溉量减少23.2%,施氮量减少32.4%。
  • 田国全, 李秀荣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4): 345.
    <正>随着智慧城市迅速发展,智慧医院的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在各种力量与信息技术支持下,初步形成了较为契合时代发展形势的智慧管理运营体系。基于此,农村智慧医院建设进程也在国家和社会共同推进下得以高效发展。现代会计管理的实践应用意义使其在农村医院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地位。对农村智慧医院建设工作而言,现代会计的实际运用,不仅有助于农村医院有效加强其内部控制能力,帮助医院有机协调各种资源的平衡与合理利用,
  • 武鹏飞, 刘云强, 李冬梅, 陈志军, 马长明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5): 402-411.
    以唐山市滦南县林场107速生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研究对象,使用滴灌法将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设置为15%~20%、10%~15%和5%~10%,利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测定杨树边材液流速率,同时监测太阳辐射、气温、大气湿度、大气压、风速等气象因子,探寻不同环境条件下107杨树树干日间和夜间的液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环境下林木对水分的利用,为速生丰产林制定合理的水分灌溉策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晴天树干液流较阴雨天启动时间早、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夜间波动大;土壤缺水条件下,树干液流启动时间晚、峰值低、持续时间短,夜间液流变化平缓且增高;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树干液流滞后于太阳辐射40min,而提前于气温、相对湿度、VPD(水汽压亏缺)60min;树干液流与VPD呈现"迟滞回环"关系,时滞错位后气象因子对树干液流均具有显著驱动作用,日间树干液流与气温相关性最大,驱动力较强,而夜间与VPD相关性最大,驱动力较强;经过时滞错位后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拟合效果优于时滞错位前。可见,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树干液流可以较好地反映沙地土壤的水分情况和林木的水分消耗特征。
  • 刘红杰, 倪永静, 任德超, 杜克明, 葛君, 朱培培, 赵敬领, 黄建英, 吕国华, 胡新
    中国农业气象. 2019, 40(10): 630-636.
    基于2017/2018年度黄淮冬麦区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采用Logistic方程,对2个弱春性和6个半冬性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研究千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的灌浆速率普遍高于弱春性品种,其灌浆中后期的高灌浆速率,显著提高了其千粒重;弱春性品种返青后生长较快,开花早,灌浆时间显著长于半冬性品种,但其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显著低于半冬性品种。不同基因型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显著影响千粒重,而且灌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性正相关。虽然不同品种的灌浆持续时间有一定差异,但是灌浆持续时间对千粒重增加的影响不大。根据灌浆特征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千粒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与各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综合可知,试验区域更适合种植推广商355、豫教5号和存麦1号等半冬性品种。
  • 刘园, 刘布春, 梅旭荣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12): 1114-1126.
    利用1949-2020年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和四川)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分析区域粮食生产与灾情的变化特征;采用已构建的长江流域7省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上海)灾情-产量评估模型,估算各省(市)1949-2020年粮食因灾损失及产量,并构建四川省1949-2020年粮食作物的灾情-产量模型;明确了影响区域粮食产量的主要灾种,构建了主要灾种-产量评估模型,进一步检验了模型构建方法的通用性。结果表明:(1)过去72a,全国、长江流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平均分别为11.60×10~7hm~2和2.70×10~7hm~2,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沪苏浙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全流域玉米、小麦、其他作物和稻谷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5.9%、14.9%、34.6%和44.6%,稻谷种植面积增加趋势显著(P<0.05)。(2)1949-2020年,全国、全流域粮食作物产量平均分别为3.67×10~8t和1.38×10~8t,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全流域玉米、小麦、其他作物和稻谷产量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产量的的6.0%、12.0%、11.9%和70.1%,其中稻谷产量显著上升(P<0.05)。同期,全流域和全国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分别为138%和214%,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浙江省复种指数从1980s的250%降至2010s的100%,降幅较大。(3)研究期内长江流域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平均分别为1.08×10~7hm~2、0.48×10~7hm~2和0.08×10~7hm~2,分别占全国的30.8%、29.2%和28.8%,变异率分别为51.5%、64.4%和115.5%。干旱和洪涝总灾情占比较高,分别占全国粮食作物干旱和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74.3%、74.0%、66.9%,低温、风雹和台风引起的总灾情分别占全国的36.6%、32.4%和25.5%。(4)基于已构建的1949-2014年长江流域灾情-产量评估模型,将数据扩展至2020年,对模型进行再检验,结果表明,1949-2020年苏皖浙赣湘粮食产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7,沪鄂决定系数(R~2)略偏低(分别为0.78和0.80,P<0.01)。72a间,四川省新建模型模拟结果精度高,决定系数为0.99。8省(市)中以上海和浙江粮食因灾减产率相对较高(27.4%和33.4%),苏皖赣鄂湘川粮食因灾减产率分别为13.0%、15.5%、9.0%、10.3%、6.47%和0.14%,明确区域重点防御灾种后,构建新的主要灾种-粮食产量回归模型,仍可以解释粮食减产量95%以上。进一步区域评估表明,构建的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造成的损失,具有预测粮食产量的性能,具备全国业务化应用的可行性。
  • 李森, 郑昌玲, 宋迎波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3): 205-208.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7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10℃积温偏多,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农业旱涝范围小、影响轻,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度较高,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春播期干旱,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和强降水,秋收期阴雨寡照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造成一定影响。
  • 任守纲, 刘鑫, 顾兴健, 王浩云, 袁培森, 徐焕良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5): 314-324.
    温室高效生产依赖于适宜的温室小气候环境,建立高精度的温室小气候多步预测模型对实现温室环境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滚动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Rolling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R-BP)的温室小气候多步滚动预测模型。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建立初始的BP神经网络。采用自动编码器无监督学习方法获取初始网络参数,并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网络参数。(2)建立滚动的BP神经网络群。将前一个网络输出作为后一个网络的部分输入进行滚动训练和预测,实现温室小气候多步滚动预测。为验证R-BP模型的有效性,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市的自控温室和中国苏州市的非自控温室分别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相比,在阿布扎比温室试验中,采用R-BP模型预测未来6h室内温度,其平均误差降低69.9%,预测相对湿度,其平均误差降低47%;在苏州温室试验中,采用R-BP模型预测未来6h室内温度,其平均误差降低43.3%,预测相对湿度,其平均误差降低55.6%。说明R-BP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未来6h内温室小气候环境变化,可为制定温室小气候优化调控方案提供依据。
  • 朱怀卫, 娄运生, 石一凡, 张祎玮, 肇思迪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03): 172-180.
    通过田间试验,在UV-B增强和施硅条件下,利用ASD便携式手持光谱仪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选择典型晴天观测冠层光谱曲线,通过计算一阶导数曲线分析光谱的红边参数特征。UV-B辐射设2个水平,即对照(自然光,ambient UV-B,A)和UV-B增强(比自然光增强20%,elevated UV-B,E);施硅设2个水平,即不施硅和施硅(硅酸钠,200kg SiO_2·hm~(-2))。结果表明:UV-B增强下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而施硅可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缓解UV-B增强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各处理间水稻冠层光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近红外波段,UV-B增强使水稻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降低,施硅使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上升。UV-B增强使水稻光谱红边位置蓝移,施硅使红边位置红移。随着生育期推移,水稻光谱红边位置、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拔节期达最大。
  • 张鹏, 于红博, 张巧凤, 高依博, 张卫青, 张丽华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3): 238-251.
    土壤表层含水量存在于陆-气界面,是模拟全球水文、能源和碳循环及其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变量,对于气候和地球系统研究至关重要。为了评价风云三号B星(FY-3B)、风云三号C星(FY-3C)、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2)土壤含水量产品在锡林郭勒草原以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精度和适用性,本文基于2014-2019年生长季的地面观测数据,应用时间序列相关性(R)、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偏差(Bias)和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分析了这三种网格产品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高估了陆地表层含水量,AMSR2低估了土壤含水量;各项评价指标表明三种土壤含水量产品均能够捕捉锡林郭勒草原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2)在月尺度上,与AMSR2相比,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的月度分布与实测土壤含水量分布较为一致。(3)在生长季尺度,3种卫星土壤含水量产品能够反映各草原亚型的土壤含水量状况;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在植被覆盖较高的地区适用性较好,AMSR2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地区可靠性较好,3种产品在监测土壤含水量方面具有互补功能;FY-3B与原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性最好;FY-3B和FY-3C能较好反映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土壤含水量变异情况,AMSR2能很好捕捉研究区中部土壤含水量变异状况。
  • 王治海, 金志凤, 邬定荣, 毛智军, 陈中赟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3): 185-194.
    基于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3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双季早、晚稻发育期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水稻特性将发育期划分为出苗-移栽、移栽-返青、返青-孕穗、孕穗-成熟4个主要发育阶段,比较双季早、晚稻不同发育阶段日数对温度变化的相对敏感性,以探究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各发育阶段日数随温度升高基本呈减少趋势,但相对敏感性差异较大。早稻返青-孕穗期日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相对敏感性平均为-0.094个点·℃~(-1)(P<0.05),晚稻孕穗-成熟期日数对温度变化最不敏感,相对敏感性平均为-0.045个点·℃~(-1)(P<0.05)。相同发育阶段内,返青前晚稻对温度变化更敏感,返青后早稻更敏感。除移栽-返青期外,两种作物其它营养生长阶段敏感性均强于生殖生长。相对敏感性与阶段日数变异系数呈负相关关系,日数波动越大,阶段日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越明显,尤以早稻返青-孕穗期相关系数达-0.761(P<0.001)。
  • 刘璐, 王景红, 张树誉, 刘新生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09): 611-617.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苹果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与膨大期降水量、幼果期日较差、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及着色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果径与全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特优级红富士苹果的气候品质指标为幼果期日较差>7.9℃,膨大期降水量≥134.9mm,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6.1℃,着色成熟期降水量≤79mm,全生长季平均气温≤17.5℃;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评价指数CQEI的预测准确率为86.7%,可用于实际认证业务。
  • 宋文成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5): 443.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历经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换。随着农业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化学肥料被广泛应用于耕种业,导致土壤遭受严重污染;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没有提升土壤肥沃度反而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同一作物在同一块土地反复耕种,造成土壤营养物质消耗殆尽。经济的发展不应建立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耗尽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主要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并进的一种平衡式经济。如果说传统生产经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 丁圣芸
    中国农业气象. 2024, 45(01): 104.
    <正>农产品贸易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还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研究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与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规范市场秩序以及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陈亚平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WTO与农产品贸易法律制度》一书,主要讲述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与农产品贸易的法律制度。
  • 刘忠贤, 姚嫚, 杨再强, 张琪, 俞昕
    中国农业气象. 2023, 44(05): 361-371.
    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56篇夏玉米干旱试验文献,其中施肥26篇、灌溉30篇,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和灌溉对夏玉米干旱的缓解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下,与不采取措施相比,施肥和灌溉均可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9.30%和25.19%。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对干旱的缓解效应不同,施用大量元素肥和微量元素肥分别可以提高夏玉米产量20.55%和10.10%,提高效果均达到显著;大量元素肥中氮肥最为常用,其中施用控释尿素的效果最好,干旱情况下可使夏玉米产量提高31.63%,常规尿素分次施入的效果次之,增产率为20.73%,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增产率最低,仅为11.69%,且在315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夏玉米增产率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也对干旱情况下的施肥效果有影响,在低容重和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上,施肥效果更好;当种植密度较高时,施肥对夏玉米干旱的缓解效果降低,但并不显著。在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发生干旱胁迫时,灌溉的缓解效果不同,当全生育期持续干旱时,灌溉缓解效果最好,增产率可达42.98%;抽雄-灌浆期发生干旱时,灌溉的缓解效果优于其他生育阶段;土壤容重和有机质含量对灌溉效果影响显著,土壤容重越低、有机质含量越高,灌溉对夏玉米干旱的缓解效果越好;种植密度也对灌溉效果有影响,密植时缓解效果有所下降;对于不同的夏玉米品种,灌溉对旱敏感品种的缓解效果显著优于耐旱品种。综上,施肥和灌溉均能显著缓解夏玉米干旱,施肥的效果受肥料类型和施用方式影响较大,控释肥料的施用效果更优;在夏玉米需水关键期通过灌溉缓解干旱最为直接有效;两种夏玉米干旱缓解措施的效果均受土壤性质、种植密度的影响,且在不同土壤容重和不同种植密度下,灌溉的缓解效果均优于施肥,具体实施时需结合这些因素综合考虑。
  • 姜瑞洋, 张维江, 马轶, 马芳, 冯娜, 李伟建, 姜昌
    中国农业气象. 2022, 43(03): 177-193.
    针对宁南地区红梅杏防霜棚夜间棚内环境温度长期低于棚外,即出现了“冷室效应”,未达到预防霜冻效果,依据质、热平衡原理分别研究防霜棚覆盖层、棚内湿空气和土壤层的热量收支情况,以及防霜棚系统在棚布覆盖-次日收拢时段棚内热量蓄积情况;分析棚内主要热湿参数的动态过程,以此探究防霜棚内相对湿度及湿空气状态变化对相变潜热的影响和棚内“冷室效应”的产生机理,为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达到有效预防霜冻灾害的目的。结果表明:(1)春、秋季夜间棚内出现“冷室效应”时土壤层和覆盖层均因热损失较高成为失热部分,而棚内湿空气因得到热量较多成为得热部分。(2)春、秋季棚布覆盖-次日收拢时段棚内累计得热量低于累计失热量,导致棚内热量失衡。(3)棚内湿空气热湿参数与棚外热湿参数存在显著差异(春季棚内的饱和水汽压除外);夜间棚内水汽密度与露点温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均可反映因蒸发及冷凝而产生的潜热变化规律;棚内低温和较高的水汽密度使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无限接近,导致棚内相对湿度持续偏高。红梅杏防霜棚夜间累计得热量始终小于累计失热量,土壤层和覆盖层为最主要的热损失部分,在热量失衡的情况下出现了“冷室效应”。
  • 董蓓, 胡琦, 潘学标, 何奇瑾, 姜会飞, 乔宇, 王潇潇, 魏培, 赵海涵, 张熙庭
    中国农业气象. 2017, 38(03): 131-140.
    通过推算历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时间,利用华北地区6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每个节气期间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0℃积温的线性变化趋势;基于春分、秋分日计算分析研究区各站点无霜期的终/始日与春分/秋分日差值和无霜期≥0℃积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最高为大、小暑节气,最低为小、大寒节气。无霜期由北向南递增,终霜日平均发生在春分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推迟,初霜日平均发生在霜降节气,沿纬度方向由南向北提前。1961-2014年华北地区二十四节气内热量资源(气温、≥0℃积温)均呈现上升趋势,冬春季的节气升温幅度大于夏秋季。雨水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增幅在二十四节气中最大,分别为0.63、0.74和0.53℃·10a~(-1)。最低气温增幅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对气候增暖的贡献较大。近54a来研究区无霜期内≥0℃积温平均增加442.8℃·d。气候变暖同时延长了华北地区的无霜期,研究区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平均为3.9d·10a~(-1),该变化由初/终霜日的变化共同作用引起,且春季终霜日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1d·10a~(-1))比秋季初霜日推迟(气候倾向率为1.9d·10a~(-1))更明显。
  • 江晓东, 李旭冉, 张涛, 杨晓亚, 杨沈斌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3): 190-199.
    以春小麦品种"吉春34"为材料,2016-2017年在南京进行了3期分期播种试验(S1,2016年12月16日播种;S2,2017年1月13日播种;S3,2017年2月19日播种),研究不同播期春小麦开花后不同空间层次叶片和茎鞘的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垂直梯度变化以及植株氮素转运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变化,以期明确江苏春小麦植株冠层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特征,并确定最适播期。结果表明:春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开花后春小麦植株含氮量随冠层高度的降低而降低,播期显著影响春小麦植株冠层氮素的积累、分布与转运。与早播春小麦(S1)相比,晚播春小麦(S2、S3)冠层40-80cm层次含氮量和氮积累量显著降低,叶片和茎鞘氮素垂直梯度的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至开花-灌浆期,峰值出现的空间位置降至冠层中下层,植株氮素转运量显著降低6.61%~29.12%。早播春小麦冠层中上部营养器官在生育后期可维持较大的氮素垂直梯度,促进氮素的运转。同时,晚播春小麦生育期内接受的太阳总辐射量、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升高,开花后高温热害程度增加,生育期持续时间减少,降低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转运。晚播春小麦比早播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8.46%~9.82%,蛋白质产量减少40.78~71.47g·m-2。综合春小麦冠层氮素分布与转运特征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S1播期(12月16日)为江苏春小麦的最佳播期。
  • 陈静, 刘洪滨, 王艳君, 王安乾, 苏布达, 居辉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05): 587-598.
    根据1961-2014年华北平原52个气象观测站月降水数据和区域气候模式COSMO-CLM(CCLM)输出的逐月降水预估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结合"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研究了华北平原过去(1961-2014年)和未来(2016-2050年)3种排放情景(RCP2.6、4.5、8.5)下,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最强干旱事件的强度-面积特征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基于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6-2050年华北平原农业用地暴露度的演变。研究表明:(1)1961-2014年,华北平原干旱中心在空间上呈由南向北迁移的趋势。(2)相比基准期(1961-2005年),过去45a未遇的干旱事件在2016-2050年RCP3种情景下均有可能发生;RCP2.6情景下发生频率最高。(3)2016-2050年,RCP2.6和RCP 4.5情景下,华北平原农业用地干旱暴露度(即暴露面积)呈增大趋势,RCP4.5情景下干旱暴露面积增加的速率更大,RCP8.5情景下则与之相反,呈减小趋势。3种情景下暴露度峰值分别出现在2040s后期,2040s前期及2020s中期。
  • 汪丽珍, 周晓雷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01): 85.
    <正>气象资源是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关键要素,切实深入研究探索气象资源的特征、基本规律及发展,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高职院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农业气象资源科学研究、农业气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主要场所。得益于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以及大众对农业气象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深化落实,依托农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资源的旅游开发成为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新兴趋势,因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民情,切实探索农业气象资源旅游开发路径和基本策略十分必要。
  • 杨睿, 耿广坡, 周洪奎, 王涛
    中国农业气象. 2021, 42(11): 962-974.
    利用渭河流域25个气象站点1980-2018年月值气象数据集,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分析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趋势、影响范围、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渭河流域防灾减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近39a来渭河流域有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但整体上呈变干的趋势,干旱时段主要集中在1995-2009年,其中以2000-2009年的干旱站次比最大,平均达到36%,且干旱持续时间最长,约3.6个月,1980-1989年干旱持续时间最短,约1.6个月;(2)渭河流域秋季总体呈湿润变化趋势,而春季和夏季干旱在不断加剧,是区域年际干旱的主要驱动力;(3)渭河流域干旱以危害性较小的轻中旱为主,但2000年前后出现严重及极端干旱的站次相对较多,其中1997年研究区内发生的干旱程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广;(4)不同时间尺度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均呈现出干旱等级越高发生频率越低的态势,且极端干旱在年际尺度内发生次数较为频繁,从空间上看渭河流域东北部是干旱多发区。总之,近39a来渭河流域总体干旱较为严重的时段为2000-2009年,且研究区内干旱呈北重南轻特征,因此北部地区仍需加强防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