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

于辉, 马凌珂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 0(3): 20-25

PDF(439 KB)
PDF(439 KB)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22, Vol. 0 ›› Issue (3) : 20-25.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6
实践与总结

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

作者信息 +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CHINA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策源地等重要使命。“十四五”期间,在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优化资源配置、区域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剖析了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内涵,梳理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经验,从找准主体定位、深化机制创新、契合建设运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维度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trateg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 bearing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new knowledge, new technologies, new products and new industries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fficiently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nd combe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positioning for the main body, deepe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fitt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so a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ith high quality.

关键词

农业 / 科技创新中心 / 建设

Key words

agricul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 construction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于辉 , 马凌珂. 关于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 0(3): 20-25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6
Hui Yu , Lingke Ma.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N CHINA. Management for Economy i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2022, 0(3): 20-25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220306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或地区发展和相互竞争的关键[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要求“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2]。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未来发展趋势[3],例如我国先后规划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统筹优势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与产业深度融合,优化科技资源布局、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示范引领性作用。

1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内涵

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而布局和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具体是指在特定科技创新功能区域内,拥有丰富创新资源和优越创新环境,能够显著集聚和合理组织创新要素,汇聚各方力量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件,也是区域对接国家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4]。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共同组成我国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表1)。
表1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布局表
平台名称 平台内涵 主管部门 主要特征 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关系 典型代表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密集,科研实力雄厚,成果辐射范围广泛,科技创新文化先进,科技基础设施健全,支柱产业具有国际化、高端化、多元化特征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力的城市或地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 [11] 科学技 术部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高地、中试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面向全球科技产业范式变革,是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发展动力的单个城市或地区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面向某个城市或某个特定区域,对其创新资源流动具有引导、组织和控制能力的平台

服务区域大小是两者最显著的差异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高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度融合为依托,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组织开展高水平交叉前沿性研究,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和颠覆性产业技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集和配置全球最新创新资源,打造自由开放的外在环境,有利于塑造国际科技竞争优势 [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

其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支撑。

是国家科技领域进行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服务平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发现的科技创新中心,强调对重大科学难题的突破和原始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行依托和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亦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依托主体均为高校科研院所是两者最大的相似处。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12] 科学技术部

其主要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

在建设主体上,主要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各级政府参与创建,采取“一中心一方案”的建设模式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面向产业技术研发攻关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源头科技供给

根据功能定位的差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可分为综合类、领域类等2类创新中心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针对特定区域内产业需求,搭建的连接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平台

综合类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领域类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以母体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集聚政、产、学、研、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区域内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集成转化,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平台型、综合型、服务型的农业新型研发机构[5]。其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平台各有侧重(表2)。
表2 区域中心与其他平台关系表
平台名称 平台内涵 主管部门 主要特征 与区域中心关系 典型代表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验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13] 科学技术部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布局建设、在单个城市内部创建的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是国家“一城二区百园”结盟的支撑主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空间结构上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向全国布局建设的科研示范平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科研院所根据党中央制定的国家战略布局建设的覆盖一定区域范围的科研示范平台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平台。1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涵盖若干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创新领域工作的重要平台依托

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东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为主要功能, 贯通农业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品、产品到市场“全链条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实践载体与产业服务综合体[14] 农业农村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城市辖区内的创新型企业为依托主体,支撑引领当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当地产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政府投资为主体,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开放、投资多元、成果共享”方式引领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变农业发展的平台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主体,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示范展示平台

依托主体不同是两者间最大差距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其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围绕生物种业、生物疫苗等高端产业,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开发、服务提升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企业、农民组织、生态科技、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集群;促进了农业的组织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促生人们对科技、生态的自觉需求,探索了一条农业与生态共赢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呈现出资源聚集联盟化、科技研推一体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市场服务平台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城乡统筹田园化的特点[15]

科学技术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将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商业化资本等发展要素融入当地农业建设中,打造国家层面的高端农业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内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国家“一城二区百园”结盟的引领核心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以鼓励原始创新为重心,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引导产业主体联合发展并形成规模优势。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以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为工作重心,着力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两者都是科研类平台的服务协调机构。统筹资源、示范引领是两者共同属性,但各有侧重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新疆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

2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

2.1 国外实践

以美国、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托高校、政府等成立了不同层级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分别形成了高校主导、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其独特的建设经验为其他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如美国加州“农业硅谷”,是以单个高校科研成果为依托,以旺盛的区域农业科技需求为动力,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综合性农业产学研创新合作的成功范例。其依托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美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新技术公司聚集区,引领全美农业科技前沿。以戴维斯分校科研成果为基础成立的美国“种子生物技术中心”“罗伯特.蒙大维葡萄酒和食物科学研究中心”等农业及关联研究机构,将科研、教学、产业应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断取得科研新成果,推动商业化应用[6]。又如荷兰食品谷,是以政府扶持、单个高校科研成果为依托的综合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04年荷兰以瓦赫宁根大学为核心创立了“食品谷”( Food Valley NL),“产、学、研”深度合作是该中心最大的特点。荷兰食品谷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创新型食品产业集群、荷兰食品技术与产品对外展示与合作的重要窗口,被称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食品谷[7]

2.2 国内实践

我国高度重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2004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揭开了我国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式整合优化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资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支撑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序幕[8]。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政策支持。2012年科技部启动的“121工程”(即一城两区百园结盟)掀起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浪潮。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建设了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各类优势资源,聚集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要素,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和产业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先后涌现出成都中心、南繁研究院、岭南实验室等典型案例。
成都中心。2017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出资建设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成都中心是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平台,其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重点开展创新核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等项目合作,打造包括植物工厂、新型动物疫苗、蔬菜育种、作物营养强化、智慧农业等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快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基地、成果孵化基地、人才培育基地和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南繁研究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加速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2019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南繁研究院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等重大需求,以主要作物、畜禽、果蔬等为研究对象,聚焦农业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育种技术,重点开展作物表型组学、智能设计育种、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研究,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形成“理论基础—育种技术—产品创制—成果转化”创新链,为国家“南繁硅谷”建设提供核心支撑[9]
岭南实验室。2019年8月广东省成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地方政府投资、高校运营的建设运营模式,其核心实验室(总部)落户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采取“核心+网络”的方式,瞄准岭南特色农业产业,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现代农业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打造岭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10]

2.3 存在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科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区域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等方面成效明显,但在建设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中心功能定位不精准。存在学科布局与功能定位不一致、统筹优势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创新机制待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采用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科研机构组织模式的一种突破性尝试,在政策保障机制、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有不足。三是建设运行不契合。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同时院地间协调交流、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诉求等方面还存在差异。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整合资源、服务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存在瓶颈问题,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无法实现带动地方资源和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3.1 找准主体定位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为具有公共平台特征的国家级、综合性的农业新型科研机构,是支撑服务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部署的具体举措,亟需进一步聚焦功能定位,优化力量布局,健全支撑体系,构建学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一盘棋”的新格局。一是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建立使命清单制度,明确科技产业化的技术导向主题,系统整合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协同区域内科研院校和科技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切实发挥集聚创新要素,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发挥区域科技“指挥部”作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紧密对接国家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者”,需集聚国内科研、教学和企业等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其支撑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功能,开展协同创新,重点解决一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产业科技瓶颈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的作用。

3.2 深化机制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灵活的特点,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广泛集聚人才和创新资源,引领建设开放共享、共建共用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群。一是强化整体布局设计。在国家层面建立由归口部门牵头、相关部委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布局,制定系统性配套支持政策,破解力量散、碎片化等难题。二是优化管理决策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宏观把舵、项目把关等导向作用。集思广益,制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中心近、中、远期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可实行“揭榜挂帅”机制,让想干事、愿干事的人才脱颖而出,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干事创业的氛围,凝聚士气、形成合力。三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为了最大限度激发专家团队的创新创业热情,需客观理性面对失败,建立健全正面鼓励、容错纠错保护制度,优化职务提拔激励、绩效激励等举措,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激发人才的干事创业活力。四是实化人才保障机制。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配置等工作。优化薪酬发放和绩效考核机制,组建急需的科研团队;健全挂职干部“去与回”保障机制,挂职单位与挂职干部选派单位做好人事沟通衔接,明确挂职干部“派出”与“返回”保障机制。五是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稳固经费来源,稳固人员队伍增加向心力,积极统筹各种渠道资金落实落地。

3.3 契合建设运营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一是明确统筹引领,深化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切实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聚集创新要素、放活科技成果的平台功能。深化与科研院所的融合发展,实现科研团队的共建、基地及仪器设备设施的共建共享、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成果转化与示范的有效衔接。二是加强科企融合,实现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层农户”的四位一体科企融合新模式,强弱项、补短板,强力支撑地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抢占区域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引领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使区域农业进入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新阶段。三是加强院地合作,实现建设、运行与使用相通畅。明确任务分工,理清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的任务分工,从源头上解决区域中心建设项目中相互推诿现象。强化合作对接,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将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纳入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满足地方主体与运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并积极争取人才引进、团队建设、薪酬绩效、医疗福利、入学入托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3.4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通过整合资源、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多种举措,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整合资源。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都是前所未见的困难和挑战,无法学习借鉴前人经验,只能立足现有条件,不断摸索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与母体科研院所或高校、地方政府等多层级的沟通协调,同时强化中央与地方各类科研经费项目的申报。二是服务产业。设立产业服务中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需求、咨询、成果孵化、联合创新服务。以地方企业为依托主体,积极助推技术产业化落地落细。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好“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产业驱动器、决策智囊团”作用,与当地政府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及时了解地方政府最新产业需求,优化科技服务方向,为区域内科技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夯实基础。重点在区域农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方面发力,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城市观察2022(1):18-33,159-160.
2
新华社.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21-05-29)[2022-09-14].
3
陈曦. 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变化与中国位势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2020(9):77-91,102.
4
马海涛,陶晓丽.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内涵解读与功能研究. 发展研究202239(2):64-70.
5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韩长赋在四川调研时强调建好用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9-09-04)[2022-07-01].
6
大观园. 美国加州有个“农业硅谷”. (2015-04-07)[2022-07-01].
7
于辉,刘现武.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10-14.
8
中国农业科学院. 整合优化农业科技资源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004-12-30)[2022-08-22].
9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关于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首席及骨干的公告.(2019-08-31)[2022-08-10].
10
贺蓓. 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总部)落户华农. (2019-08-31)[2022-08-10].
11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03-13)[2022-08-01].
12
科技部. 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 (2017-11-25)[2022-08-01].
13
科技部.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印发. (2018-02-02)[2022-08-01].
14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01-06)[2022-08-01].
15
江晶,张平,谢莉娇,等.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模式及启示. 农业经济2015(10):3-5.
PDF(439 KB)

39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