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石海波, 梁红伟, 张静, 杨景渊, 韩平安, 刘志雄, 冯勇, 苏二虎, 张来厚, 赵瑞霞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1-1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1
    【目的】 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玉米机械粒收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为内蒙古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评价、选择和适时收获提供依据,为品种选育指明方向。【方法】 以极早熟到晚熟6个熟期组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6个生态区同步进行机械粒收性状研究,于生理成熟期,生理成熟后10、20、30 d,测定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籽粒含水率和植株倒伏倒折率,并选择适宜各生态区条件、机械粒收性状优良的品种鉴选机械粒收品种评价指标。【结果】 玉米籽粒破碎率、籽粒破损率、杂质率与籽粒含水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率与出苗至收获、吐丝至收获、成熟至收获的时间和积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相关性依次增强。玉米籽粒脱水速率与基础含水率、日均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脱水速率(y)与基础含水率(x1)、日均温(x2)回归方程为y=-0.523 318+0.022 732x1+0.025 422x2,R2=0.419 2,P<0.01。玉米总产量损失率、落穗率与收获期植株倒伏倒折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落粒率与收获期植株倒伏倒折率相关性不显著(P>0.05),玉米植株倒伏倒折率与株高、穗位高、穗位株高比、茎粗、茎粗株高比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确立了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评价的主次指标,涵盖3个层次,55个指标。【结论】 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兼顾了各大生态区共性和区域个性,指标量化、易操作,其中籽粒破损率指标点明了玉米机械粒收过程中的不可见损失,对产量损失的评估更加全面。
  • 赵晓宇, 陈广平, 苏二虎, 王雪娇, 刘坤雨, 高圆丽, 鄂丽丽, 唐存喜, 宏迪, 李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37-4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4
    【目的】 探明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为该地区大豆水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试验于2022—2023年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展,以蒙豆48号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增施有机肥(OF)、增施微生物菌肥(MF)3种施肥处理,分析大豆生长性状、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要素指标,并核算经济效益,计算增收增效。【结果】 OM处理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均显著高于CK(P<0.05),OM、MF处理大豆底荚高度显著低于CK(P<0.05)。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均随着生育期的递进逐渐增加,处理间表现为OM>MF>CK,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OM处理显著高于CK(P<0.05),叶片SPAD值在大豆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均表现为OM处理显著高于CK(P<0.05)。两年间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有效株数均表现为OM、MF处理显著高于CK(P<0.05),且OM处理与M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大豆产量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底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年间,OM处理大豆产量较CK分别增产625.70、599.60 kg/hm2,效益分别增加21.20%、19.30%;MF处理较CK分别增产375.80、237.10 kg/hm2,效益分别增加10.40%、3.80%。【结论】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增产增效的最佳施肥模式为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
  • 刘雅娜, 陈文晋, 范雅芳, 魏红, 赵瑛琳, 薛慧玲, 张璟, 孔庆全, 贺小勇, 张子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26-36.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3
    【目的】 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浸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薯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绿色、可持续种植提供参考。【方法】 以马铃薯品种V7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蒸馏水(CK)、Bacillus sp. 188菌剂(T1)、Pseudomonas sp. BP16菌剂(T2)和Streptomyces rochei D74菌剂(T3)浸种30 min,测定马铃薯种植后不同生长时期产量、块茎淀粉含量、各器官干物质量、单株养分积累量,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 马铃薯种植后110 d,与CK相比,T2、T3处理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7.14%、9.16%(P<0.05),块茎淀粉含量显著提高11.84%、16.38%(P<0.05);T3处理马铃薯根、茎、叶、块茎干物质量显著增加26.87%、16.92%、11.77%、13.59%(P<0.05),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显著提高28.86%、32.78%、30.81%(P<0.05)。种植后70 d,T3处理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4.29 mg/(g·FW)],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较CK显著提高15.29%(P<0.05)。马铃薯种植后50 d,T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达到最大值(42.32 mg/kg),速效磷含量较CK显著提高26.17%,(P<0.05),T1、T3处理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95%、21.65%(P<0.05);种植后70 d,T2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47.03%(P<0.05)。【结论】 Streptomyces rochei D74菌剂浸种可提高成熟期马铃薯产量、块茎淀粉含量、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以及块茎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生育前期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块茎形成期土壤铵态氮含量,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栽培较适宜施入的微生物菌剂。
  • 黄俊霞, 鲁蓓, 曹梦宇, 何霜霜, 李国强, 高红宇, 仇凯, 邓丰志, 孙彦敏, 阿乐达日喜, 刘丽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72-78.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8
    【目的】 明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制定马铃薯黑胫病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马铃薯黑胫病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鉴定、分子鉴定、土壤存活试验,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对重茬地土壤、病地种薯和病残体进行马铃薯黑胫病发生调查,分析验证不同处理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病地收获薯块越冬后作为种薯种植,发病率为40.00%;从埋于土壤越冬后的病残体中分离得到马铃薯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且越冬后将病残体沟施于前茬无病地块再种植无病种薯试验中,发病率为43.33%;在前茬发病地块继续种植无病种薯,发病率为6.67%。未灭菌土壤中病原菌菌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常温下2个月后已不存活,-20 ℃下4个月后不再存活。马铃薯黑胫病菌在病残体中可以越冬存活,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来源;病地土壤带菌与病害发生有关,但游离在耕作土壤中的病菌在自然温度下仅能存活2个月。【结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马铃薯黑胫病的初侵染来源为带病种薯、越冬后病残体,且种薯的带菌量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 刘丹, 路战远, 任永峰, 赵小庆, 张向前, 戴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87-93.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10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以活性微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新型肥料产品,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抗性。文章归纳了微生物肥料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介绍了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抗性的影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后续微生物肥料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黄馨慧, 王志强, 欧阳绮雯, 黄昕, 康文钦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12-12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13
    【目的】研究新疆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该地区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方法】以种植业、畜牧业、农业能源终端消费的19类碳源为原始数据,对2007—2021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15类碳源为原始数据,对2010、2015、2020年新疆14个地州(市)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运用LMDI(对数平均除以指数法)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新疆2022—2030年农业碳排放的发展进行趋势预测。【结果】2007—2021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平稳—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2010、2015、2020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碳排放总量最高、克拉玛依碳排放总量最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碳排放强度最高,201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碳排放强度最低,2015、2020年吐鲁番碳排放强度最低;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大小为:农业经济水平效应>农业结构效应>农业人口规模效应>农业生产效率;2022—2030年,预测新疆的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增长趋势、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结论】2007—2021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农业经济水平效应对农业碳排放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农业结构效应、农业人口规模效应、农业生产效率对农业碳排放的增加有抑制作用;预计在2022—2030年,新疆农业碳排放量将逐年增加、农业碳排放强度将逐年下降,新疆农业减排固碳潜力巨大。
  • 张向前, 师晶晶, 戎美仁, 路战远, 任永峰, 程玉臣, 张德健, 孟天天, 郝楠森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107-11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12
    大兴安岭沿麓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和单一翻耕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加速了该地区农田风蚀退化、质量下降和产能降低,因此,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农田地力和作物产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综述了不同类型生态区传统翻耕、长期免耕、合理轮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论述了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核心技术的内容及其对土壤风蚀、蓄水保墒、作物生长与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微立垡覆盖是大兴安岭沿麓黑土区翻耕地冬春季风蚀防控的关键技术和途径。翻耕地微立垡覆盖阻风减蚀技术大面积应用效果显著,破解了长期以来翻耕农田裸露风蚀重、水土流失损失大导致农田逐步退化的科技难题,为大兴安岭沿麓及其生态类型相似区翻耕农田风蚀防控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 刘书华, 张黎杰, 周玲玲, 余翔, 田福发, 孟佳丽, 吴绍军, 沈虹, 杨年福, 章燕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15-2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2
    【目的】 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 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等12个农艺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系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在间作模式下的综合耐荫能力。【结果】 12个农艺性状耐荫系数指标转化为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74.7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大豆品种(系)根据荫蔽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强耐荫品种(系)6个、中度耐荫品种(系)9个、弱耐荫品种(系)9个。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回归方程:D=-1.158+0.062X2+0.249X5+0.201X7+1.002X10+0.665X11R2=0.972 2),检验其拟合精度在89.14%以上,筛选出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耐荫鉴定指标。【结论】 参试的24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能力划分为强耐荫、中度耐荫、弱耐荫3类;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可选择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性状进行大豆耐荫能力综合评价。
  • 闫六英, 陈琼, 常建忠, 许晶, 张冬梅, 刘化涛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55-63.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6
    【目的】 验证FOSS-InfratecTM Nova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已建小麦、玉米、高粱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方法】 对比仪器中两个检测单元(容重模块TWM检测单元和STM样品传送单元)间小麦、玉米、高粱的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检测结果,并对STM检测单元中不同光程下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与化学方法检测值进行对比。【结果】 小麦在STM单元18 mm光程下、玉米在STM单元29 mm光程下样品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检测值与TWM和化学方法检测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粱在STM不同光程下样品水分、蛋白质、淀粉含量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拟合度不高且相关性不一致。【结论】 小麦和玉米已建模型分析性能稳定、结果可靠;高粱模型检测性能较差,需进一步校准或重建模型。
  • 王昊, 刘威, 蔡卫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79-86.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9
    【目的】 完善薄壳山核桃嫩枝扦插技术体系,明确影响插穗根系发育的内源性物质。【方法】 以卡多、金华、马罕3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激素种类、遮阳率、湿度水平和容器条件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和根系效果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根系效果指数下,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生长素(IAA)含量、脱落酸(ABA)含量、IAA/ABA、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各因素对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的影响次序为湿度水平=遮阳率>激素种类>容器条件,在IBA处理、0或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90%下可保证薄壳山核桃插穗生根率,以IBA处理、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80%下薄壳山核桃插穗根系发育效果较好,处于生根率筛选的优水平区间内。随着根系效果指数的增加,插穗苗干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IAA含量、IAA/ABA增加、ABA含量降低,SOD、POD活性增加,其中,在根系效果指数≤0.5时,各相邻区间插穗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均差异显著(P<0.05);在根系效果指数≥0.3时,各相邻区间插穗IAA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IAA/ABA提升幅度不断增大。【结论】 IBA激素处理、60%遮阳率、60%<湿度水平≤80%为适宜薄壳山核桃扦插生根的优水平,插穗生根效果最优;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含量、IAA/ABA、POD活性均与插穗根系发育密切相关。
  • 范雅芳, 陈文晋, 孔庆全, 贺小勇, 刘剑, 刘雅娜, 高学峰, 郭建兵, 郭文绪, 张国雄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9.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1
    【目的】明确种植密度对蚕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蚕豆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以蒙蚕1号和蒙蚕2号蚕豆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和2023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D1(9 万株/hm2)、D2(12 万株/hm2)、D3(15 万株/hm2)、D4(18 万株/hm2)、D5(21 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蚕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蚕豆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总分枝数和单株有效分枝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蚕豆的主要产量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表现为:D4>D3>D5>D2>D1。D4处理下,蒙蚕1号和蒙蚕2号产量达到最大值,2022年分别为2 089.74﹑2 210.66 kg/hm2,2023年分别为2 152.15﹑2 249.66 kg/hm2;蒙蚕1号和蒙蚕2号纯收入也达到最大值,2022年分别为13 439.76﹑14 478.16元/hm2,2023年分别为13 947.97﹑14 739.54元/hm2。【结论】蚕豆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为18 万株/hm2,在该密度下蚕豆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 张碧薇, 樊继德, 赵永强, 陆信娟, 刘灿玉, 葛洁, 杨青青, 李梦倩, 杨峰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94-102.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11
    【目的】探究江苏省徐州市不同播期对大蒜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该地区大蒜最适播种时期。【方法】以徐蒜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022年9月20日(T1)、9月25日(T2)、9月30日(T3)、10月5日(T4)、10月10日(T5)、10月15日(T6)、10月20日(T7)、10月25日(T8)、10月30日(T9)和11月4日(T10)10个播期。在越冬期和返青期分别测定株高、假茎高、叶长、叶宽、假茎粗,根部、假茎、叶片的鲜重和干重,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在越冬期,T4播期大蒜叶长(43.33 cm)、叶宽(2.18 cm)、假茎粗(11.14 mm)均达到最高;相对电导率最低(14.76%);MDA含量较低(0.142 μmol/g);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2.99 μg/g);POD活性最高(291.00 U/g)。T5播期假茎高最高(2.53 cm),与其他播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根部鲜、干重(3.91、0.49 g),假茎鲜、干重(7.34、1.23 g),叶片鲜、干重(10.34、2.33 g)均最大;叶绿素总量(0.892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1.93 mg/g)均最高,且与其他播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MDA含量较低(0.142 μmol/g);SOD活性(283.78 U/g)和CAT活性(11.38 U/g)最高。在返青期,T4播期大蒜株高最高(51.73 cm);根部干重最大(1.04 g);相对电导率最低(20.58%);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6.31 μg/g);POD活性(128.72 U/g)最高。T5播期假茎高(15.60 cm)、叶长(38.10 cm)、假茎粗(17.07 mm)均最高;根部鲜重最大(5.66 g);假茎鲜、干重(29.00、4.89 g),叶片鲜、干重(27.80、3.77 g)均最大;叶绿素总量最高(1.016 mg/g);MDA含量(0.049 μmol/g)最低,且与其他播期相比差异显著(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2.33 mg/g);SOD活性(276.31 U/g)和CAT活性(10.30 U/g)最高。【结论】选择10月5日和10月10日播期时,大蒜植株长势较好、抗寒能力较强,可作为江苏省徐州市的适宜播种时期。
  • 任永峰, 刘丹, 张向前, 路战远, 程玉臣, 张德健, 何进, 赵小庆, 高艳华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97-106.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11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遏制荒漠化和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土壤风蚀和过度耕作而导致的农田沙化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外开展实施的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防风蚀技术,在农牧交错区应用时秸秆易吹移造成土壤裸露、防风减蚀稳定性差,因此,秸秆覆盖防风蚀技术的深入研究在农田生态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留茬覆盖、碎秆覆盖、茬-秆复合覆盖等秸秆覆盖技术的防风蚀效应和保墒培肥效应,阐明了秸秆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作物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总结了茬-秆复合覆盖技术的创新内容和应用效果,明确了结合农牧交错区生态特点和复杂耕种制度创建的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的防风减蚀效果和适宜性。差异化茬-秆复合精准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国家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的主导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田保护利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 吕金玲, 刘振, 王宁, 沈莹, 杨乾, 李耕, 宁堂原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6-2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3
    【目的】明确连年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玉米产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深松+秸秆还田(STS)、深松(ST0)、免耕+秸秆还田(NTS)和免耕(NT0)4个处理,在玉米成熟期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氮量、氮储量、多糖含量、富里酸含量、胡敏酸含量、团聚体相对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含氮量,同时测定玉米产量,分析连年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STS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氮量和氮储量,与NT0相比分别提高了96.19%、89.35%;在20~100 cm土层中,STS的土壤含氮量相对较高,与NT0相比提高了13.13%;STS显著提高了20~100 cm土层土壤氮储量,与NT0相比提高了29.20%。STS提高了0~40 cm土层土壤多糖含量、富里酸含量和胡敏酸含量,与NT0相比分别提高了17.45%、62.66%和10.63%。在0~40 cm土层中,STS显著提高了2~1 mm和<0.053 mm团聚体相对含量,与NT0相比分别提高了41.92%、336.42%;土壤>1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含氮量最高,与NT0相比分别提高了14.46%、6.86%。STS提高了玉米产量,与NT0相比提高了8.29%。【结论】深松+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提高连年耕作与秸秆还田0~20 cm土层土壤含氮量,0~40 cm土壤多糖、富里酸和胡敏酸含量,并且促进了较大团聚体形成,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
  • 韩云飞, 任永峰, 赵沛义, 杜二小, 赵志媛, 张娜, 刘小月, 张鹏, 苗新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03-111.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12
    【目的】探究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阴山北麓地区藜麦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明确该地区藜麦合理灌溉制度。【方法】试验地点为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设置W1(苗期+分枝期灌水)、W2(苗期+显穗期灌水)、W3(苗期+灌浆期灌水)、W4(苗期+分枝期+显穗期灌水)、W5(苗期+分枝期+灌浆期灌水)和W6(苗期+显穗期+灌浆期灌水)6个不同滴灌处理,监测藜麦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变化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在藜麦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灌浆期W5处理叶面积指数较W1处理增高45.00%。在藜麦开花期,随灌水量增加植株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下降趋势,但一定程度的亏缺灌溉可显著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5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W1处理显著增高39.04%(P<0.05)。不同滴灌处理下藜麦产量差异显著,W5处理产量最高,为2 245.60 kg/hm2,相较于W1处理显著提高78.68%(P<0.05)。【结论】在阴山北麓地区,于藜麦苗期、分枝期、灌浆期进行灌溉,灌水总量为1 350 m3/hm2时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可实现高产。
  • 袁合涛, 梁旬, 殷兆霞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126-13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14
    【目的】 系统呈现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及发展趋势。【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 CiteSpace6.2 R4计量分析软件,对2001年1月17日—2023年7月15日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动态、热点演变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 2001—2023年我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高质量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发文量排名前5的学科领域为农业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基础科学、科学研究管理、信息经济,体现了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业态;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作者是姜长云(6篇);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发文量的主体,各发文作者及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但合作比较松散;第一高频关键词是创新驱动,频次为87;#0创新驱动是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个聚类;从关键词突现来看,突现强度最高的前五个关键词为乡村振兴(2.44)、智慧农业(1.92)、创新驱动(1.91)、产业化(1.86)和转型升级(1.76);#0创新驱动从2001年持续到2023年,其研究热度最高、交叉线最多。【结论】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中央一号文件、现代农业是当前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研究的热点,在乡村振兴、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未来趋势将会更加注重产业融合、数字农业、农业数智化研究。
  • 于大伟, 成慧娟, 王立新, 葛占宇, 隋虹杰, 潘映雪, 周学超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115-12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13
    【目的】 探究气象因子对高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规律。【方法】 以内蒙古赤峰市种植区不同年份气象因子为主因素,连续3年以高粱品种辽粘3号、辽杂37为材料开展试验,利用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气象因子对高粱各生育阶段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并揭示关键气象因子。【结果】 播种—出苗阶段生长期与日均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平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出苗—开花阶段生长期与平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全生育期与日均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后10~60 d的增长速率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株高在出苗后10~70 d的增长速率与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拔节期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拔节期—开花期与积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开花后40 d与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单穗粒重影响最大的3个气象因子分别是生育期有效积温、开花前日均温、开花前有效积温,对千粒重影响最大的3个气象因子分别是开花前日均温、生育期有效积温、开花前有效积温,对产量影响最大的3个气象因子分别是开花后有效积温、生育期日均温、开花后日均温。【结论】 影响高粱各生育阶段的生长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不同,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影响各指标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调整播种期等措施调节高粱生长。
  • 韩雪, 王英, 赵鑫瑶, 李晓婷, 张艳丽, 杨金虎, 周洋, 李嘉琪, 李立军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64-78.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8
    【目的】明确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宽幅增密燕麦高产的最佳施氮模式。【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N1:35 kg/hm2、N2:70 kg/hm2、N3:105 kg/hm2、N4:140 kg/hm2、N5:175 kg/hm2)和2个追氮时期(T1:分蘖期、T2:孕穗期),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和追氮时期对各生育期燕麦氮平衡指数(NBI)、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生育中后期,燕麦净光合速率和NBI值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灌浆期,以T2处理N4施氮水平光合能力最好,但与N3施氮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等施氮量下,T2处理燕麦生育中后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NBI值较T1处理分别提高1.40%~11.97%和9.82%~23.26%,均以N3施氮水平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燕麦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提高,籽粒产量提高了3.99%~9.10%,其中N4施氮水平籽粒产量最高为3 901.13 kg/hm2,但与N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抽穗期和灌浆期,燕麦叶绿素指数(Chl)和NBI值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灌浆期相关系数更高。【结论】内蒙古阴山南麓地区宽幅增密种植模式下燕麦生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05~140 kg/hm2,最佳追氮时期为孕穗期。
  • 何丽博, 任苏灵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87-96.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10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其发展演变特性和脱钩效应,为甘肃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农业物资投入碳源为数据样本,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甘肃省2000—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25—203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Tapio脱钩模型来分析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0—2020年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碳源主要是化肥和薄膜,化肥碳排放量占农业碳排放量的比重为31.27%~43.22%,在20年间始终处于最高;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达到最大,为282.513 8万t,2015年后开始逐渐下降,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为228.860 1万t;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多表现为强脱钩或弱脱钩;以近10年数据和近5年数据为样本预测出的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以近5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预测时,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甘肃省农业碳排放量在2025年之前已达到峰值,近5年数据样本预测出的农业碳排放量中,2025年与2020年相比,农业碳排放量将减少17.08%,到2030年该降幅将会达到30.36%,年均减少幅度为13.90万t。【结论】 甘肃省的农业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农业经济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业碳排放量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说明甘肃省近年来的绿色低碳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持续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减少高碳排放活动、增加农业碳汇、实现甘肃省农业碳减排的目标。
  • 王丹, 马亚杰, 宋贤鹏, 单永潘, 马艳, 张银宝, 刘军, 王仙, 向莉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64-71.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7
    【目的】 筛选适宜于鹰嘴豆田土壤处理的安全高效除草剂。【方法】 选择生产上常用的12种除草剂进行田间土壤试验,采用绝对值调查法评价各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并分析试验剂量下各除草剂对鹰嘴豆的安全性。【结果】 各处理对鹰嘴豆田阔叶草均具有较好的封闭效果,药后45 d对阔叶草总草的株防效可达93.85%~100%,鲜重防效达87.80%~100%。各处理对禾本科杂草防效略有差异,其中,330 g/L 二甲戊灵EC、50%乙草胺EC、50%敌草胺WDG、960 g/L 精异丙甲草胺EC和40%砜吡草唑SC处理均可有效封闭禾本科杂草,药后45 d对禾本科总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可达95.19%~100%和99.13%~100%,且对鹰嘴豆安全;42%氟啶草酮SC、65%氨氟乐灵WDG、480 g/L 氟乐灵EC、240 g/L 乙氧氟草醚EC和250 g/L 噁草酮EC处理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也较好,药后45 d对禾本科总草的株防效可达96.58%~100%,且除240 g/L 乙氧氟草醚EC外,鲜重防效可达88.24%~100%,但对鹰嘴豆生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药害,药害随鹰嘴豆生长可逐渐缓解;50%扑草净WP和51%丙炔氟草胺WDG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封闭禾本科杂草,但持效期均较短,且50%扑草净WP对鹰嘴豆有明显药害。【结论】 从除草效果和对鹰嘴豆的安全性考虑,330 g/L 二甲戊灵EC、50%乙草胺EC、50%敌草胺WDG、960 g/L 精异丙甲草胺EC和40%砜吡草唑SC是适宜于鹰嘴豆田土壤处理的除草剂。
  • 韩康, 黄春燕, 郭晓霞, 李智, 菅彩媛, 田露, 卫志刚, 刘畅, 宋剑君, 任惠敏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79-86.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9
    【目的】探究沿黄灌区盐碱地不同梯度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对甜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甜菜微生物菌肥在盐碱地的最佳施用量。【方法】2020—2021年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平作、垄作栽培模式的基础上,设置T1(0 kg/hm2)、T2(75 kg/hm2)、T3(150 kg/hm2)、T4(225 kg/hm2)和T5(300 kg/hm2)5个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甜菜产量、产糖量的影响,并基于甜菜产量、产糖量变化规律,建立与微生物菌肥施用量间的回归模型,计算最优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利用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实测值与估测值之间1∶1的直方图检验模型的准确度。【结果】在沿黄灌区盐碱地中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以显著提高甜菜产量、产糖量,2020年T3处理平作、垄作栽培模式下甜菜产量均最高,分别为71 454、73 835 kg/hm2,较T1处理提高24.53%、20.37%;2021年T5处理甜菜产量最高,分别为67 934、70 863 kg/hm2,较T1处理提高14.55%、12.54%。2020年T3处理平作、垄作栽培模式下产糖量最高,分别为11 737、12 314 kg/hm2,较T1处理提高30.93%、24.68%;2021年T5处理产糖量最高,分别为10 836、11 374 kg/hm2,较T1处理提高17.50%、13.06%。在平作、垄作栽培模式下,甜菜产量与微生物菌肥施用量模型分别为y=-0.224 6x2+96.845x+58 126,R2=0.817**;y=-0.207 8x2+88.685x+62 334,R2=0.723**;产糖量与微生物菌肥施用量模型分别为y=-0.049 8x2+20.112x+9 036.4,R2=0.806**;y=-0.045x2+18.215x+9 929,R2=0.714**。基于以上模型计算出平作、垄作栽培模式下分别施用微生物菌肥215.6、213.4 kg/hm2时甜菜产量最高,为68 568、71 796 kg/hm2;分别施用微生物菌肥201.9、202.4 kg/hm2时产糖量最高,为11 067、11 772 kg/hm2。模型检验得出甜菜实测产量与估测产量、实测产糖量与估测产糖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模型精准度较好。【结论】在沿黄灌区盐碱地中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以显著提升甜菜产量和品质,平作、垄作栽培模式微生物菌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01.9~215.6、202.4~213.4 kg/hm2
  • 苗运彩, 何铁虎, 袁俊吉, 刘德燕, 姚荣江, 丁维新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46-5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6
    【目的】揭示河套灌区不同种类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筛选土壤有机碳与向日葵产量协同提升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方法】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氮(MN)、20%羊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SN1)、40%羊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SN2)、20%牛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CN1)、40%牛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CN2)、20%猪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PN1)、40%猪粪有机肥氮+60%化肥氮(PN2)8个处理,分析不同种类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浓度、硝态氮浓度、无机氮浓度、团聚体组成以及向日葵植株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MN处理相比,施用羊粪有机肥氮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牛粪或猪粪有机肥氮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且提升效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N1处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无机氮浓度分别显著增加9.7%、6.0%和7.6%(P<0.05);PN2处理土壤大团聚体质量比例显著提高29.3%(P<0.05)。与MN处理相比,CN1和PN1处理向日葵盘径和千粒重显著提高5.8%和4.0%(P<0.05);向日葵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4.6%和12.8%(P<0.05);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其中CN1处理增幅最高,为14.3%和66.1%。【结论】20%牛粪/猪粪有机肥氮+80%化肥氮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以及向日葵盘径、千粒重、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增加,能够实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向日葵产量的同步提升,可作为河套灌区低肥力耕地的适宜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模式。
  • 陈旭升, 赵亮, 狄佳春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0-1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2
    【目的】明确海陆杂交长绒棉的棉铃、纤维品质性状及相关性,为选育高产海陆杂交长绒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自主选育的抗虫陆地棉种质系为母本、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新疆长绒海岛棉品种为父本,配制海陆杂交棉新组合,分析23个海陆杂交棉组合F1代的棉铃、纤维品质性状以及相关性。【结果】23个海陆杂交棉组合F1代单铃重变幅为3.7~5.0 g,单铃重超过4.2 g的组合有12个,变异系数为9.0%;衣分变幅为20.1%~36.7%,衣分超过30.0%的组合有5个,变异系数为10.7%。不同组合F1代纤维长度变幅为34.5~38.5 mm,纤维长度在35.0 mm以上的组合有22个,变异系数为2.6%;纤维比强度变幅为34.8~41.8 cN/tex,纤维比强度超过39.0 cN/tex的组合有9个,变异系数为5.3%;马克隆值变幅为2.8~4.2,马克隆值A级的组合有10个,变异系数为11.8%。海陆杂交棉的单铃重与不孕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3**)、与每囊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0**)、与每铃囊数呈显著正相关(r=0.495*);海陆杂交棉的纤维整齐度与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8**、r=0.639**),与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6*);衣分与纤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r=-0.475*)。在23个海陆杂交棉组合中,W042×新海53号、W046×新海54号、W047×新海54号的棉铃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已呈现同步改良。【结论】利用陆地棉与长绒海岛棉的杂交互补优势,可以实现长绒棉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同步改良。
  • 高志军, 朱利华, 王石清, 刘小燕, 燕奕璇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2): 46-5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2.05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喷施硒肥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优化该地区富硒糜子生产技术。【方法】 以当地两种主栽糜子品种伊糜11号和伊黍11号为试验材料,在糜子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市售富硒肥料,并对不同硒肥处理下糜子农艺性状、产量及籽粒硒含量进行方差和互作效应分析。【结果】 喷施硒肥有利于糜子千粒重增加,表现为灌浆期(A0B1)>灌浆期+拔节期(A1B1)>拔节期(A1B0)。在灌浆期+拔节期喷施硒肥后,伊糜11号产量和籽粒硒含量增幅均较伊黍11号大,伊糜11号增产17.85%,产量为6 371.17 kg/hm2,而伊黍11号增产8.06%,产量为6 142.28 kg/hm2;在灌浆期+拔节期喷施硒肥后,伊糜11号籽粒硒含量最高为1.167 mg/kg,伊黍11号籽粒硒含量最高为0.756 mg/kg,且较其他处理相比均极显著增加了糜子籽粒硒含量(P<0.01)。【结论】 喷施硒肥可以增加糜子的产量,灌浆期+拔节期喷施效果最好;伊糜11号更适合搭配硒肥施用,籽粒灌浆期与拔节期都喷施硒肥能够兼顾高产与富硒。
  • 赵旭, 梁俊梅, 张婷婷, 张君, 张胜, 安昊, 张诗雨, 郭雪娇, 王新凯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55-63.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7
    【目的】探究阴山北麓旱作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方法】在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NPK+M)4种不同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在出苗后第90天时,NPK+M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6.85%、254.15%、241.86%、125.18%(P<0.05),土壤pH值较CK显著降低10.81%(P<0.05);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较 CK 显著提高126.19%和17.28%(P<0.05),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升196.92%(P<0.05),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9.54%、167.74%、196.13%(P<0.05)。马铃薯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钾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养分吸收量最佳,是阴山北麓旱作区马铃薯适宜施肥模式。
  • 赵兴, 邬欢欢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125-134.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14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模型的病害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苹果叶部病害的自动识别,解决YOLOv5检测模型存在的漏检和误检问题。【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YOLOv5模型,采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FPN)特征融合方法,有效改善PANet对多尺度特征融合的不良影响,并加入CBAM模块,使网络能更准确地定位和识别苹果叶部病害,建立一种苹果叶部病害检测的算法模型;使用ATCSP模块和自上而下的特征融合方法来增强模型对多尺度疾病的检测效果,并将该模型与SSD、YOLOv4、YOLOv6和YOLOv7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改进的YOLOv5检测算法模型显著提高了苹果叶部病害检测的精度,对比原始算法,精度(P)提升了5.1%,达到90.8%;平均精度均值(mAP)提高了1.2%,达到93.4%;模型大小减少21.4 MB。改进后的YOLOV5算法精度比SSD、YOLOv4、YOLOv6和YOLOv7模型分别高11.3、4.4、4.2、3.6个百分点。【结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改进的YOLOv5苹果叶部病害检测模型,改进后的YOLOv5模型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且模型较小,能够实现对苹果叶部病害的自动识别。
  • 白计玲, 张旭东, 纪棨云, 胡丹丹, 刘瑜, 刘楚华, 王小林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36-4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5
    【目的】探明不同生物炭类型和施用量对陕北黄绵土理化性状和谷子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玉米秸秆(JG)、稻壳(DK)和竹竿(ZG)3种生物炭,分别设置C1(300 g/m2)、C2(600 g/m2)、C3(1 200 g/m2)3个施炭水平,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开展谷子室内模拟栽培试验,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和谷子生长指标,探究不同生物炭类型和施用量对陕北黄绵土土壤理化性状及谷子生长的影响。【结果】DK生物炭对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有显著的调控作用,DKC2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JGC2和ZGC2处理分别显著下降15.78%、18.26%(P<0.05);DKC3处理的土壤容重较JGC3和ZGC3分别显著下降20.07%、24.63%(P<0.05);施ZG生物炭时,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逐渐递增,ZGC3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升134.35%、77.94%(P<0.05)。施JG生物炭时,谷子株高、地上部干重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且JGC2处理下谷子株高、地上部干重较CK分别显著提升32.62%、77.13%(P<0.05),单穗粒重、总干重及小区产量较施DKC2、ZGC2处理分别显著提升126.18%、65.36%、57.54%和79.25%、82.46%%、50.37%(P<0.05)。施DK生物炭的谷子地下部干重、根表面积和根冠比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后减,DKC2处理谷子地下部干重、根表面积和根冠比较CK分别显著提升104.53%、90.30%、82.11%(P<0.05);ZGC3处理谷子收获指数较施DKC3显著提升50.00%(P<0.05)。【结论】不同生物炭类型及施用量对谷子的生长影响各异,600 g/m2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更利于谷子干重的提升、600 g/m2稻壳生物炭处理更利于谷子根系的生长、1 200 g/m2竹竿处理更利于谷子收获指数的提升。在陕北黄绵土中种植谷子,施玉米秸秆、竹竿生物炭具有较好的土壤水肥调节能力和增产增效作用。
  • 郭雪娇, 张婷婷, 梁俊梅, 张君, 张胜, 李虹谕, 安昊, 兰慧青, 侯建伟, 赵旭
    北方农业学报. 2024, 52(1): 26-35. https://doi.org/10.12190/j.issn.2096-1197.2024.01.04
    【目的】探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效果及适宜替代比例。【方法】试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进行,设100%M(100%有机肥)、75%M(75%有机肥+25%化肥)、50%M(50%有机肥+50%化肥)、25%M(25%有机肥+75%化肥)、NPK(单施化肥,N 21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80 kg/hm2)、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8个处理,分析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马铃薯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有机肥替代比例下,25%M处理马铃薯产量、大薯产量、小薯产量和单株薯个数最高,分别为31 812、18 250、13.56 kg/hm2 和7.90,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3.14%、2.22%、4.39%和23.82%;25%M处理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最大,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入有机肥可以提高马铃薯肥料利用率,50%M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94%;25%M处理的磷肥、钾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7.57%、60.95%;25%M处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35.86%、38.98%和25.00%;25%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25.81 kg/(hm2·m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25%M处理(25%有机肥+75%化肥)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是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生产适宜的施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