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ina Tea. 2024, 46(06): 46-53.
    为探究宜宾不同茶树品种所制红茶挥发性组分特征及其主要呈香物质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象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ROAV)值对不同茶树品种所制红茶的感官品质、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树品种所制红茶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的挥发性香气物质有38种,以醇类、醛类、酯类为主,其中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含量在总量中占比均较高;结合ROAV值及感官审评分析,5个茶树品种所制红茶共有的香气贡献物质有6种,其中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1-辛烯-3-醇、水杨酸甲酯贡献较大;四川群体种、紫娟具有“较清甜”的香气特征,推测主要与二甲硫、正己醛、反-2-已烯醛、反-2-反-4-庚二烯醛等赋香物质有关;名山白毫131的“花香、较鲜甜”,推测主要与茶树品种及茶黄素含量有关;黔湄502“有果香”,推测主要与顺-己酸-3-己烯酯的含量有关;青心乌龙、黔湄502“高甜,微有火工”,推测主要与高温条件下,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降低,吡嗪、吡咯物质含量增加,甜香高于花香有关。
  • China Tea. 2024, 46(06): 11-17.
    茶叶中的有机酸是影响茶叶香气和滋味的主要成分之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食品中有机酸检测的常用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等特点。文章综述了有机酸对茶叶风味品质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目前能测定出的茶叶中有机酸种类以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测定茶叶中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包括检测波长、流动相、柱温和流速等,并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有机酸存在的困难及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茶叶中有机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茶叶的品质特征及保健功效研究提供指导,为茶叶中有机酸组分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6): 1-10.
    文章系统综述了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主要涵盖六大茶类及茉莉花茶的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面对加工技术、生产设备和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未来茶叶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以期为今后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产业转型升级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3): 12-20.
    综述了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学方法、色谱分析法等,并总结了国内外茶叶中PAs残留研究现状,分析了茶叶中PAs的毒性作用以及国内外关于PAs的限量标准。我国目前尚缺乏茶叶中PAs的检测标准,迫切需要制定与欧盟规定相符的21种PAs的检测标准,并展开茶叶PAs污染水平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为确保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积极应对欧盟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China Tea. 2024, 46(03): 77-83.
    对茶道用水给予高度重视是中国茶文化的特征之一,体现在古人对“水之源”“水之品”“水之煮”“水之道”的多维求索。古人执着于对“水之源”的访求,现代社会饮用纯净水得以普及,名泉名水更多地是作为人文景观“网络”,在现代以隐性的方式滋养着茶人的心田。不同于现代科学观照下的水,古代对“水之品”的讨论是在博物之学视角下进行的,讲究产地源头与茶水相配得宜,有着“活”“纯”“甘”“寒”“轻”等品类特点,亦保存了万物有灵的博物之学特征。古代茶书中围绕“水之煮”所论甚广,而不外乎“储水”“用火”“候汤”三步,虽然现代科学仪器发达,但依然不可替代人的感官对“候汤”的把握。“水之道”体现在人与水的关系之中,水为中国先哲提供了原始本喻,中国道论又为水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人与水之相互影响,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 China Tea. 2024, 46(04): 58-65.
    在北方茶园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针对制约北方茶产业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提供技术和管理方案,推动北方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阐述了北方茶区发展数字化茶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北方数字化茶园的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包括茶园气象灾害预测、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茶园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以及数字茶叶等方面,并提出了北方数字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
  • China Tea. 2024, 46(04): 35-39.
    研究介绍了新版浙江省地方标准《龙井茶加工技术规程》(DB33/T 239—2023)修订的背景,解读了新旧版标准在内容上的异同,特别是新版标准基于鲜叶档次细化了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优化调整了部分机制工序与参数,增加了模式图;针对当前龙井茶生产现状,提出了根据鲜叶档次选用合适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要兼顾摊放时间、失水速率和含水率,以及应把握好机械加工配套技术等措施和建议。
  • China Tea. 2024, 46(04): 66-71.
    信阳是毛尖之都、河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江北茶区中规模较大的茶叶产销基地,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发展成绩骄人,但同时也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足、茶园基础薄弱、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通过强化科技赋能、文化铸魂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三茶统筹”,可以助推信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了信阳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对其他茶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China Tea. 2024, 46(06): 73-76.
    在新茶饮的引领下,浙江省花茶生产趋势向好。文章通过分析浙江花茶生产历史、产销现状,以及总结出其产品花色品种多、窨制工艺多样化、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三大特点,讨论了浙江花茶生产在政策、技术、原料、市场方面的四大优势,提出有选择、适量生产的发展建议。
  • China Tea. 2024, 46(03): 32-35.
    以白芽奇兰乌龙茶、咖啡、牛奶为原料添加适量的薄荷糖浆,配制“薄荷茶咖”饮品。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在茶水比例1∶30、咖啡与水的比例1∶15为常量的情况下,“薄荷茶咖”优化最佳配方为牛奶∶薄荷糖浆∶茶汤∶咖啡=40∶6∶32∶15。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将主观评价标准作定量分析,对饮品配方进行综合感官评判;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可以高效、快速、经济地解释各因素对饮品风味的影响。文章所建立的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望为调饮茶产品的设计与配方优化提供借鉴。
  • China Tea. 2024, 46(03): 52-59.
    当前,我国主要依靠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茶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同时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行政规章进行协同保障。通过对湖南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在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困境,包括立法缺乏协调性、地理标志的区域保护范围划定不合理及重复保护等问题。因此,在完善地理标志立法体系、合理划定茶叶地理标志的区域保护范围及加强相关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增强对茶叶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 China Tea. 2024, 46(03): 72-76.
    在数字化时代,茶叶企业加快数字化建设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章总结了新昌县茶叶企业搭建茶企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数字茶园及数字工厂、构建“企业小脑”——数字驾驶舱等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提升路径,针对当前存在的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人才缺失、基础薄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技术指导、加快人才培育、提升基础水平等针对性建议,以期为茶叶企业数字化建设提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China Tea. 2024, 46(04): 40-43+51.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5%;单人采茶机作业效率不如双人采茶机,但采摘效果好,一芽一二叶得率为40.7%;电动便携采茶机则具有经济性优点,每667 m2采摘成本为14.69元,其一芽一二叶得率不如单人采茶机,但优于双人采茶机;手持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质量最好,但采摘效率最低。综合机采速度与采摘质量,实际生产中可考虑传统的单人采茶机作为名优茶机采装备。
  • China Tea. 2024, 46(04): 27-34.
    茶旅融合发展是茶文化旅游的升级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融合依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市场活跃的区位环境、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影响力等有利条件。茶旅融合发展要突出生态、创新、共享的特点,在融合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机制、“多位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茶产业+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机制、茶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机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
  • China Tea. 2024, 46(04): 18-26.
    2023年,我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定增长,茶类结构基本稳定,内销总量基本持平。18个主要产茶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茶园总面积343.31万hm2,干毛茶总产量为333.95万t,总产值3 296.68亿元。全国茶叶内销总量240.4万t,内销总额3 346.7亿元。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36.75万t,出口额17.39亿美元,均出现小幅回调。文章基于2023年中国茶叶产销数据,从不同茶叶品类的生产、国内销售、进出口等角度对当前全国茶产业的产销形势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就当前产业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 China Tea. 2024, 46(05): 71-76.
    通过调研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州市的茉莉花茶基底茶产品的茶坯产地、香气、外形、质量等级等现状,分析了当前茉莉花茶基底茶产业中存在的专门加工工艺缺乏、标准体系缺失、加工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茉莉花茶基底茶及新式茶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 China Tea. 2024, 46(06): 25-32.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标准化工作逐步推进。文章介绍了我国茶通用标准、各茶类标准和茶叶国际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最新情况,其中分类介绍了乌龙茶类标准、白茶类标准、红茶类标准、绿茶类标准、黄茶类标准、黑茶类标准,以及茉莉花茶类标准;现行有效的茶叶国际标准共31项,此外,还有4项正在研制中。为支持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有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出版,3项正在研制中。文章还对标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China Tea. 2024, 46(06): 69-72.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一要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二要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三要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四要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此外,还需加强碳汇管理和碳交易机制,激励茶农参与低碳生产,共同实现碳减排目标。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将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 China Tea. 2024, 46(02): 68-73.
    近年来,浙江省泰顺县开展茶园“绿色双减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实施了“数字化色板诱集技术+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诱杀技术+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技术”防控模式,取得诸多成效和亮点。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技术广泛推广困难、推广缺乏长效机制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和政策引导,加强认证管理和监管执法,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以及推进产学研合作等发展建议,以期为提高泰顺县茶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2): 64-67.
    通过对梵净兰香茶的产品质量、茶青原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技术要点等进行系统阐述和技术创新总结,提供了高品质绿茶加工的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经验。新技术经济性和实用性明显,对促进地方茶产品结构合理发展、提高茶产业效益、促进茶农增收和茶企增效等具有积极影响。
  • China Tea. 2024, 46(02): 60-63.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白鸡冠作为传统武夷岩茶四大名丛之一,其独特的外形和滋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关于白鸡冠岩茶初制技术的文献较少,文章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武夷名丛白鸡冠加工技术要点,以期提高白鸡冠加工工艺水平,进一步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发展。
  • China Tea. 2024, 46(04): 77-82.
    历史上“狮、龙、云、虎、梅”老字号产区是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主要分布在龙井、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梅家坞等村落,其字号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期间,尤其是民国期间其产地细分已较为详细和明确。1949年后,老字号进行归并,形成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3个品类,目前加上后来新增的产地品类,统称为西湖龙井茶。
  • China Tea. 2024, 46(02): 56-59.
    茶园化肥减施是不是茶园不让施化肥了,是不是不施肥的茶叶品质更好?茶园化肥减施,茶叶还能长好吗?针对化肥减施行动实施以来,部分茶叶生产者的认识误区,讨论了茶园施肥的必要性、化肥减施的紧迫性,以及合理的化肥减施措施及成效。茶园施肥不足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茶叶减产降质明显;施肥过量则会使土壤质量恶化,同样对茶树生长不利。只有通过合理施肥,并配套增效技术,才能促进茶树正常生长。茶园化肥减施要根据不同生产茶园具体情况进行,基本原则为总氮控制、磷钾基准养分合理配比,有机肥替代(以纯N计)比例25%~40%。
  • China Tea. 2024, 46(04): 72-76.
    通过对哀牢山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分析,探讨该片区野生种古茶树管护经营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改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云南哀牢山国家级保护区楚雄片区野生种古茶树均为大理茶种,以单株分散生长为主,资源总量较少;天然和天然萌生各占一半,生长前期茶树主干遭受损坏,生长情况一般,生长势主要处于中等状态,幼树更新旺盛,但较大树木较少,竞争后期可能出现衰退的趋势。研究区的野生种古茶树生存现状不够理想,除自然因素干扰以外,管护措施也不到位,仍需加强资源保护力度,注重宣传保护和科研开发协调平衡,破除制约野生种古茶树生存发展障碍,实现地区野生种古茶树资源发展最大化。
  • China Tea. 2024, 46(06): 77-81.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四川省雅安市特有的传统制茶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基于社会传播理论,对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当前的国际传播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其存在主体缺位、渠道有限、内容不足、对象不明,以及语言和文化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明确传播主体、统筹传播事务,制定传播策略、构建传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更新表达方式,突出语言差异、扩大传播范围,培养传播人才、破除传播障碍,精选传播内容、避免文化误解等一系列措施,以求进一步推动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国际传播,为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其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和销售量提供理论依据。
  • China Tea. 2024, 46(06): 58-62.
    毛叶茶采用常规扦插技术生根困难,成苗率很低。为解决毛叶茶的扦插难题,以1份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嵊州基地的毛叶茶资源为材料,在扦插前对插穗采取了两种不同配方的生根粉试剂浸泡1 h,并以清水为对照,同时还增加“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研究发现,使用配方B处理和覆盖薄膜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扦插生根率、成苗率,同时采用“叶片修剪+覆盖薄膜”处理还大大降低了扦插的管理难度和时间成本。这些方法也可为其他野生茶树的扦插育苗提供借鉴。
  • China Tea. 2024, 46(02): 74-82.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面临着特定文化语境缺失与被误读等问题。文章在充分认识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契机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传播茶文化的优势与意义,并从构建茶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创建茶文化传播资源集群、搭建茶文化传播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 China Tea. 2024, 46(02): 28-36.
    以朱自振先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引文分析法对论文和论著被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视史料的收集和运用是朱自振先生治学的特点;古代茶书论文和古代茶学典籍汇编资料对中国史、科学技术史、茶文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具有较大影响,具备学科扩散度广、跨学科多样性的特征;先生的古代茶学典籍汇编资料在茶文化学科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 China Tea. 2024, 46(02): 44-49.
    在对福建省品牌茶企数字化发展现状的调查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拓宽产业链,分析其数字化仓储管理的转型流程,介绍RFID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应用,从业务和功能角度对智能仓储系统进行系统概述并梳理其如何结合数字化改良仓储管理的发展思路,找到品牌茶企基于数字化仓储管理的可行路径。
  • China Tea. 2024, 46(03): 60-65.
    通过梳理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从地域、茶类、标准级别、有效性、标准名称、茶园海拔、理化指标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出台地理标志茶叶产品标准编写规范、挖掘理化品质特异性、增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建议。
  • China Tea. 2024, 46(03): 1-11.
    文章总结概述了2023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茶树育种技术的创新探索、茶树新品种的授权与登记情况。2023年度,茶树的品质成分形成、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生长发育、叶色变异等分子调控机制,仍是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获得的创新性成果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明确的靶基因资源;茶树泛基因组图谱首次构建成功,进一步揭示了茶树基因组扩张的遗传基础;77个茶树品种授权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3个茶树品种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为茶产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China Tea. 2024, 46(05): 1-9.
    2023年茶叶中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关注了新兴污染物检测新方法的开发。茶叶中有机污染物检测目标主要包括农药在内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吡咯里西啶生物碱、高氯酸盐、蒽醌和塑化剂等新兴污染物;检测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新型吸附剂和萃取剂的制备与应用;同时在分析方法中应用机器学习模型,使茶叶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茶叶中无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主要以等离子电感耦合质谱检测法和等离子发射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法为主,重点检测对象是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上。总的来说,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2023年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茶叶中污染物检测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 China Tea. 2024, 46(05): 77-81.
    安康市汉滨区地处陕西南部,种茶历史悠久,特别是近10多年来,茶树品种选育、标准化建园、市场主体培育、茶叶加工、品牌打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汉滨区已跻身陕西省茶叶主产县(区),但其茶产业仍存在品种推广力度不够、品种优势发挥不明显、管护水平良莠不齐、茶叶品质有待提升、公用品牌培育滞后、三产融合发展不够紧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研发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汉滨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综合分析,提出科学化规划布局、标准化建园管护、规模化生产加工、品牌化经营拓展、生态化发展、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等对策建议,以助汉滨区茶产业实现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五化”高质量发展。
  • China Tea. 2024, 46(05): 17-29.
    2023年底至2024年4月之间,由5个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以“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CARD模型)为理论工具,延续2010年至今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课题,开展了多方调研,并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对2021—2023年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得出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文章以评估数据为基础,结合近年来中国茶产业、茶品牌发展的相关数据与资料,综合分析了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对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未来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 China Tea. 2024, 46(05): 30-4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法,以福建福州为例,探析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对茶旅研学旅行的感知差异与意愿选择,并厘清影响其行为意向的因素。研究表明,家长对教育“双减”政策内涵理解全面且自身有较高茶文化认知水平是影响其选择茶旅研学的重要因素,茶旅研学的教育性、游憩性感知,以及主观规范与知觉控制行为与茶旅研学选择意向成正相关,对家长的选择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茶旅研学产品设计者和旅游行业需打造集游憩性、教育性和安全性为一体的茶旅研学基地,同时通过提升研学导师专业水平、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宣传网络和交通设施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研学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为“农业、旅游、教育”三大体系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新视角与理论分析框架。
  • China Tea. 2024, 46(06): 33-45.
    对167个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的有效评估数据显示,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价值稳步增长,品牌收益持续攀升,但品牌收益能力差距渐趋显著。品牌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平缓,多数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因子随之提升,品牌强度整体增强。近年来,尽管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遇冷,但我国茶企持续探索文化与科技赋能品牌的经营发展路径,努力提高品牌价值,呈现出企业(产品)品牌与区域公用品牌协同发展的态势。未来,中国茶叶企业需把握趋势,正视自身的竞争特色,以文化、创意与联盟等多元化方式增强品牌竞争力,进而推动品牌价值的全面提升。
  • China Tea. 2024, 46(02): 37-43.
    砖茶具有降脂、抗氧化、调节胃肠道等功效,长期以来深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并成为其生活必需品。砖茶氟含量超标会严重影响其饮用安全,我国开展低氟砖茶研究至今已有20余年,但砖茶氟含量超标问题依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制约了砖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通过总结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与砖茶氟含量的关系与现状,比较分析砖茶产量和氟含量历史数据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以期找到砖茶氟含量超标问题产生和难以解决的根源,并对当前面临的低氟砖茶研究推广、生产与监管困境进行探讨,为科学有效地实施砖茶质量监管、推动砖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3): 36-4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黄金茶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开展古茶树资源法律保护研究,对完善地方立法、推动保护条例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金茶古茶树资源保护存在现实与法律上的困境,文章在概括古茶树概念、黄金茶特色优势与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从扩展保护路径、完善条例内容、完善处罚规定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黄金茶古茶树资源法律保护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4): 8-17.
    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广选用合适的机械装备与建立适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模式可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效率,节本增效。文章对近年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瓶颈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 China Tea. 2024, 46(06): 18-24.
    冷泡茶具有冲泡便捷、风味独特、有益健康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冷泡茶的研究进展,包括冷泡茶的特点、制备工艺、冲泡方法及冷泡茶饮料加工技术等;分析了我国冷泡茶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冷泡茶的研发、市场培育及扩张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