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也叫植物医学,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和入侵生物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慧, 张从合, 黄艳玲, 汪和廷, 方玉, 杨韦, 管昌红, 杨力, 王林, 严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49-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57

    花粉是植物种质的主要形式之一,包含该物种的所有基因类型。植物花粉的保存研究对完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及加速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种质资源保存以及杂交育种工作的需求,笔者阐述了花粉类型、基因型及化学成分、环境因素等对植物花粉生活力的影响;总结了植物花粉的收集和花粉生活力的主要测定方法以及有机溶剂保存、低压保存、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等植物花粉的主要保存方法;提出超低温保存技术将成为花粉保存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花粉不同保存方法的保存机理。以期为研究不同植物花粉的长期高效保存方法提供参考。

  • 刘昕彤, 王希

    为了更深入的对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进行研究,本研究归纳了PCNA的研究现状,总结了PCNA的结构特征和包括PCNA参与DNA复制、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等在内的PCNA的功能特点。目前有关PCNA的研究以医学和动物体为主,有关植物PCNA研究的报道很少且相对落后,但已有文献指出,PCNA调控DNA复制,参与DNA复制以确保植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因此植物PCNA的功能值得继续研究。

  • 燕丽萍, 刘翠兰, 王因花, 李丽, 刘蓉, 吴德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23-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14

    研究花器官形态结构和开花特性,为白蜡授粉受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3个白蜡品种(‘鲁蜡2号’、‘鲁蜡5号’和‘金箭’),对其开花特性、花器官构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蜡品种雄株花期为11~13天,开花时间比雌株早13~15天;雌株‘鲁蜡2号’的花期为5~6天。3个白蜡品种的小花密集,开花后苞片2裂,花萼钟状4深裂,无花冠。雄花开花后露出舟形花药,花丝极短。雌花苞片开裂后露出雌蕊,柱头成熟时两裂,呈粉红色,花柱极短。扫描电镜下的3个白蜡品种苞片和花萼表面均有盾毛分布,不同品种间盾毛的形态有差异;‘金箭’、‘鲁蜡5号’的花药与花粉结构无显著差异;‘鲁蜡2号’整个雌蕊表面都有不规则褶皱分布。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白蜡属植物的育种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 黄应蓉, 潘瑞, 胡玉雯, 范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59-6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40

    为研究居住小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造成蚊虫滋生引发的蚊患问题,对昆明市10个小区植物种植群落及常用植物的蚊虫滋生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样方法于四季雨后每日17:00—20:00直接采集小区植物空间的蚊虫量,调查人工植物群落乔灌草各层蚊虫滋生量的基本现状,运用SPSS统计分析蚊虫滋生受植物群落和季节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0个居住小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为乔灌草类、乔灌/乔草类、灌草类和单层类;4种群落类型的蚊虫滋生量冬春两季差异不显著,夏秋两季灌草类和单层类差异显著;单层类蚊虫滋生量最少,灌草类蚊虫滋生量最多;结合昆明市居住小区植物现状,植物景观配植最优可为玉兰、吊兰和樱花。

  • 吴佳海, 邹芹, 杜曲, 张涛, 李金苗, 肖斌, 刘玮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6): 48-5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20

    为了探索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资源分布特征,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基于孢子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夏季庐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中4种常见植物(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44个AM真菌物种,其中包括4个优势种AM真菌、5个广布种AM真菌、12个常见种AM真菌与23个稀有种AM真菌。(1)不同植物根系侵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根系侵染率与优势种和广布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呈正相关,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则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2)不同植物根际总AM真菌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AM真菌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植物根际只有常见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只有广布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优势度AM真菌的孢子密度之间和物种丰富之间均存在负相关,但只有优势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4)AM真菌分布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氨态氮、硝态氮)、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受土壤氮影响相对较大;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稀有种AM真菌、常见种AM真菌、广布种AM真菌和优势种AM真菌。在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模式可能是以优势种AM真菌和广布种AM真菌共生为主,以常见种AM真菌和稀有种AM真菌补充共生的共生模式。在该共生模式下,植物根际AM真菌资源较为丰富且分布不均;AM真菌与植物共生程度由不同优势度AM真菌共同决定;不同优势度AM真菌之间相互影响较弱;AM真菌受土壤养分(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全磷、全钾)、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

  • 方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135-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90

    为了掌握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变动情况,并为优化池塘养殖模式和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在海水池塘“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期间,定期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营养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高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除养殖初期部分稍低外,养殖中后期均高于自然海域。养殖初期池塘水体浮游植物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优势种,中期以锥状斯克里普藻(Scippsiella trochoidea)为绝对优势种,后期以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锥状斯克里普藻为主要种。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波动明显大于自然海域。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呈现由硅藻占优势向甲藻占优势演替的趋势,而自然海域均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极显著相关。

  • 李建伟, 罗志娜, 张生楹, 范天文, 樊建忠
    农学学报. 2022, 12(11): 24-3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73

    为了更好的保护尼勒克县荒漠草地植物资源,采用样方和植物踏查法对尼勒克县荒漠草地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尼勒克县荒漠草地有23科68属98种(亚种)植物,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有害植物少。藜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优势科,含有54种(亚种)植物;小型科和单科种类众多,单科植物有12种。按照经济类群划分,豆科植物占8.16%,禾本科植物占13.27%,藜科植物占27.55%,菊科植物占14.29%,莎草科植物占3.06%,杂类草占33.67%。按照饲用价值划分,优良占14.29%、良好占27.55%、一般占36.73%、差占16.33%、有毒占5.10%。

  • 刘晓, 耿军, 邢茂德, 刘萍, 刘超
    农学学报. 2022, 12(10): 21-2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09

    受转基因棉大面积种植的影响,棉田害虫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引起的棉田防治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调整作物布局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棉田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可有效减轻害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研究发现,目前可应用于棉田的诱集或趋避植物有30余种,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大致分为传统诱集植物、保育天敌诱集植物和害虫忌避植物。本研究综述了通过种植诱集或忌避植物来控制棉田害虫和增加天敌数量的方法,为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 王琰, 胥美美, 单连慧, 苟欢, 童俞嘉, 安新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144-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203

    对2011—2020年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期刊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疫情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期为国内该领域创新发展、植物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国家、期刊、被引频次等进行梳理,由关键词分析得到研究前沿及热点,采用专利计量对地区分布及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全球重大植物领域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发文量和专利数持续上升。中国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国际合作程度和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国内高发文量作者数目较多但作者间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疫病识别及其防治,病虫害化学生态学如抗药性监测、农药风险评价,以及生物功能基因层面研究等方面。中国虽在该领域研发实力较强,但需加强国内外优势领域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研究合作,为长期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张煜, 李运盛, 成军, 江幸福, 刘悦秋, 吴昱颖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68-7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125

    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是中国重要的园林植物和药用植物。本研究旨在挖掘国槐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的功能。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国槐树枝中乙醇提取物和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与水)萃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并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国槐树枝提取物及其萃取物均对4种植物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差异显著。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它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性最高,48 h的EC50为2.58 mg/mL,其次为Ectophoma multirostrata、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臭镰刀菌(Fusarium foetens)。从乙酸乙酯萃取物检测出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脂肪族和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五氟丙酸十八烷基酯(14.77%)。国槐树枝中起抑菌作用的活性物质主要集中于乙酸乙酯相,其次为正丁醇相、水相与石油醚相。

  • 李政璞, 佟静, 王素娜, 李炎艳, 王丽萍, 梁浩, 武占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1): 38-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56

    为筛选出植物工厂水芹的最佳生长条件,以日本水芹为试材,采用室内LED灯为光源,利用定时器控制光周期,观察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水芹的生长状况。光周期设置为24 h内4组不同的时间的明/暗交替处理(3.5 h/2.5 h、7 h/5 h、14 h/10 h、10 h/14 h)。试验结束后,检测水芹的生长与生理指标,包括维生素C、总黄酮、可溶蛋白、光合色素以及硝酸盐含量等,以探究光周期对水芹生长与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光照培养时间由10 h(10 h光-14 h暗)延长到14 h(7 h光-5 h暗-7 h光-5 h暗),有利于水芹株高增加、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

  • 王春玲, 叶彩华, 姜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8): 89-9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28

    为解决城市花粉期预报的问题,以北京城区春季榆科、柏科、杨柳科、松科4类主要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2019年北京市气象局的花粉浓度观测数据,分别基于Spring Warming、Alternating、Sequential和Parallel 4种积温物候模型进行植物花粉期建模。模型结果表明,4类木本植物的花粉期起始日期均明显受到春化作用影响,即冬季的低温刺激会促使春季植物花粉期的提前。对比不同模型的结果认为,榆科、柏科、松科植物的最适模型为Alternating模型,RMSE介于1~3天,判定系数R2介于91%~95%;杨柳科植物的最适模型为Sequential模型,RMSE小于2天,判定系数R2为92.8%。说明基于积温原理的物候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北京地区春季木本植物的花粉起始期,对于植物物候期的模拟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徐悦, 王希, 申子萌

    选择性剪接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生物体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多样性的主要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可变剪接的研究方法逐渐变得简单方便高效,越来越多的可变剪接事件在植物中被发现。本研究对植物可变剪接的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几种植物的最新可变剪接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应深入研究的方向给出了建议。

  • 聂雄峰, 黄雁飞, 陈桂芬, 黄玉溢, 刘斌, 刘永贤

    针对中国南方重金属超标农田污染治理技术特点作了简要分析与探讨,并收集汇总中国现有镉、砷、铜和铅的超积累植物40种,同时进行了分类与归纳。依据中国现有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讨论了中国南方重金属超标农田修复植物的筛选和培育方向,分别给出对重金属镉、砷、铜和铅的污染修复超积累植物应用建议及相关理论依据。

  • 李佳佳, 徐翎清, 赵阳, 芮秀丽, 石俊婷, 刘大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119-1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69

    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放弃高肥生产的观念,转向低肥绿色环保生产的理念。本文主要从低氮胁迫下氮代谢相关的酶、氮素同化途径、初级代谢、次级代谢以及氮代谢相关基因五方面综述了植物体内不同的代谢水平、形态、生理和分子响应,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的耐低氮策略,阐述了氮利用效率(NUE)相关的酶及其调控过程抵御氮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今后可针对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的低氮耐受差异,以及关键基因表达产物之间的关系,从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全面的研究植物在低氮胁迫下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氮代谢参与植物低氮胁迫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吴宇炼, 范慧艳, 汪彦欣, 徐凯逸, 邵承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138-14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46

    为系统分析植物免疫诱抗剂(plant immune inducer)当前的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CNKI中国知网下载相关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和excel等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5—2021年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关研究文献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WOS数据库,在外文文献中,植物免疫诱抗剂相关文献主要出自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通过高频次关键词分布,研究热点为水杨酸类植物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类、青枯雷尔氏菌,以及秸秆反应堆技术、作物增产技术等方面;在高共被引文章中,以植物免疫诱抗剂机制阐述为主。本研究计量分析结果可为中国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及技术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 缪宗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100-1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51

    植物新品种权属于种子领域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保护育种权人利益和推动种子市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司法实践中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位阶低、种子市场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育种权人维权困难等问题越发突出,如何在中国制度体系下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成为有效解决植物新品种保护纠纷的关键。通过分析现阶段植物新品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美国及日本同一制度的有关规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以推动农业大国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

  • 李荣林, 唐君, 艾仄宜, 穆兵, 杨亦扬, 陈正涛, 史海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111-1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98

    为了解香草提取物及植物精油对茶树抗逆生理的影响,开发环境友好型增强茶树抗逆能力的技术,本研究用香草(迷迭香、紫苏、猫薄荷新鲜组织)乙醇提取物、植物精油(冬青油、二氢茉莉酸酯)分别配成0.1%水溶液作为外源处理剂,于12月初对茶树进行喷雾处理(每个处理剂用液量7500 L/hm2,连续2次)。结果,经处理后的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相对提高27.8%~55.6%,多酚相对提高3.93%~24.2%,除薄荷提取物处理外,茶树叶片二醛相对含量降低9.2%~32.8%;酶活性分析指出,经处理后茶树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1.89~4.35倍,脂氧合酶活性升高1.41~2.58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1.98~15.7倍,但只有迷迭香和紫苏提取物处理苯丙解氨酶(PAL)活性升高,其余处理PAL活性呈下降趋势;检测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基因CsOPB3表达情况指出,二氢茉莉酸酯、迷迭香、紫苏提取物处理后茶树叶片CsOPB3表达上调明显,而在薄荷提取物、冬青油处理后茶树叶片CsOPB3表达下调。经植物精油或香草提取物处理后的茶树鲜叶,其水提取物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了1.3~2.9倍。本研究表明初冬茶园喷施植物精油和香草提取物具有提高茶树抵抗低温的适应能力。本研究所测生理指标在茶树抵抗其他非生物逆境或抵抗病虫害胁迫中的共性指示作用,进一步表明了本研究所用不同香草提取物及植物精油对茶树防御更广泛的逆境胁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朱文杰, 郑鸣洁, 康瑜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27-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42

    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对于评价植物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以3种藤本植物蔓长春花、西番莲和凌霄为实验对象,研究其在不同光强下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含量,并根据非直角双曲线模型估算其光合参数。结果显示,西番莲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850 μmol CO2/(m2·s)和10.9 μmolCO2/( m2·s),明显高于其他2种植物。蔓长春花有较强的耐阴性,其光饱和点为580 μmol/( m2·s),明显低于其他2种植物,3种植物的表观量子效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对弱光的利用能力相似。蔓长春花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西番莲,但西番莲有相对较高的叶绿素a/b。西番莲有较宽的光适应范围,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均较强,比蔓长春花和凌霄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

  • 胡青荻, 郑坚, 李其佐, 魏君艳, 白羽, 钱仁卷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39-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97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的种群现状及适宜生境类型,对浙江及福建笔筒树分布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笔筒树原生境保护及野外回归提供参考。广泛收集有关笔筒树调查研究资料、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走访和勘察,分析笔筒树分布区域的植被类型,评价笔筒树分布现状,总结笔筒树生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改变及人为活动破坏是野外笔筒树种群减少的重要原因,目前,多个笔筒树分布点种群呈衰退趋势。应通过增强原生境保护、种苗人工繁育、野外回归、开展濒危机制等相关研究,增加笔筒树种苗数量,构建笔筒树迁地保护种群来促进其野外种群及生境恢复,保护笔筒树种质资源。

  • 权莹, 张晓娟, 赵辉, 孙晓敏, 马秀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9-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57

    CRISPR/Cas9系统是一项简单、高效的基因定点编辑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及作物良种选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主要介绍了CRISPR/Cas9的原理及构建方法,论述了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在植物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植物基因组的定向编辑以及作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分析了该基因编辑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改进方式,探讨了该系统在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并对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该技术在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及作物遗传育种等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 李卓丽, 许见辉, 李启东, 梁雅洁,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97-1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10

    植物源杀虫剂是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因其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因此为研究开发植物源杀虫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有机合成化学农药的替代品。本研究对植物源杀虫剂简史及现状、有效活性成分、作用方式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提出了植物源杀虫剂研发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本研究将为开发更多的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和借鉴。

  • 王彦平, 金磊, 高健, 王志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0): 29-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82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林草交错带固沙防风等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气象参考依据,利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牧业气象试验站1994—2019年观测的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 相关系数、散点图等方法,分析了近26 年气候变化对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年,大兴安岭西麓植物生长季气温显著升高,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后,且落叶末期推迟天数较多,平均每10 年分别推迟9.6、7.5 和8.5天。生长季显著延长,平均生长季分别为160~164天。气温是影响榆树、小叶杨和紫丁香春季花芽开放期和秋季落叶末期的关键气象因子。3种木本植物春季花芽开放期的提前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是显著负相关关系,落叶末期推后对温度上升的响应显著正正相关关系。说明气候变暖背景下,3种木本植物花芽开放期提前,落叶末期推迟,生长期长度增加;且推迟天数较花芽开放期提前天数更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落叶末期影响更明显,落叶末期对生长季长度增加的贡献更大;大兴安岭西麓林牧交错带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量关系不大。

  • 廖雨梦, 李祖然, 祖艳群, 刘才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63-6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31

    土壤中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迁移到植物的不同部位中积累。横向迁移包括共质体和质外体的途径;纵向迁移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途径。植物对Cd、Pb和Zn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屏障结构、转运和生理代谢物质及能量供应。通过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特征的研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和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 陈明月, 姜涛, 赵冬梅, 白莉, 张雪琦, 孟姣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86-9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61

    近年来植物病害问题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中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为了提高植物抗病能力,从而抵御植物病害,本文归纳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抗病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培育抗病品种、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监测技术等方法来减轻植物病害,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不同植物抗病机理,揭示相关抗病基因与其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同时本文指出组学技术应用于植物抗病存在的不足,仍有一些低丰富度或低分子量的功能蛋白未被成功鉴定,提出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完善基因、代谢数据库等意见。组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创新,为防治植物病害带来了新的契机。将有助于抗病品种的选育、病原菌的检测与防治和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等,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

  • 苏凤秀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 79-8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66

    为摸清广西北部湾滨海城市公园植物绿化资源现状及特点,用典型随机抽样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的10个公园52个标准样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资源丰富,共有183种,隶属于60科140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54科132属175种。乔木层树种最为丰富,达100种,占总数的55%;其次为灌木层,为56种,占总数的30%;草本层种类最少,仅为27种,占总数的15%。植物构成体现热带亚热带及滨海特色,大多数种类具有地域性景观特色,主要以王棕(Roystonea regia)、假槟榔(Archontophoenix alexandrae)、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等为主,建议增加滨海乡土植物的筛选及应用,为北部湾地区及滨海地区的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 刘静怡, 袁瑞雪, 刘呈瀚, 隋雨竹, 陈海鹏,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121-1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8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分析了其在国内的产业化发展情况。植物源杀虫剂因其具有杀虫活性成分多样性、对害虫作用方式的复杂性及对环境友好的特点,使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对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较为深入,多注重杀虫有效成分的鉴定、杀虫效果及机制的研究;现阶段中国对于防治储粮害虫的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较少,且应用于生产上的商品化品种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目前植物源杀虫剂在储粮害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史芮林, 张庆芬, 李铭, 李全起, 张明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3): 15-2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19

    稳定碳同位素测量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测定过程简便准确,为了消除常规传统测定水分利用效率(WUE)方法中的缺陷,可将稳定碳同位素示踪技术引用于指示作物的WUE中。本研究综述了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原理,从植物器官组织、气候因子和水分条件分析了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特征与WUE的关系和在植物抗旱节水育种上的应用。通过分析不同光合型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得出,WUE与碳同位素比值(δ13C)及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具有相关性,植物不同部位器官的δ13C值均有差异,降雨量、光照强度和时长以及土壤水分都对植物δ13C值和WUE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利用δ13C和Δ13C这两个稳定碳同位素指标能够更好地指示植物高WUE和抗旱性,可为提高植物WUE和选育抗旱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贺泽霖, 陈晶, 倪洪涛, 张树权, 胡莹莹, 李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128-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99

    水飞蓟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能抑制损伤、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尤其对肝损伤具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从植物学特性、栽培技术、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综述了药用植物水飞蓟目前的研究进展。旨在对进一步提升栽培技术、开发水飞蓟的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研究发现,水飞蓟在非生物胁迫下通过影响次生代谢产物、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方式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此外,施加外源植物生长激素能抵抗外来胁迫并且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适度的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有助于提高水飞蓟中活性成分含量的积累。

  • 陈莹, 吴繁琦, 耿业业, 白钰, 王桂荣, 杨慧婕, 孙志蓉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35-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05

    本研究旨在为豆科植物根瘤固氮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WOS),从建库到2020年初根瘤固氮对豆科植物影响的相关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 5.5.R2软件对其发表时间、期刊、研究机构、国家、研究主题与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共检索中英文文献4886篇,包括中文文献3015篇和英文文献1871篇。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国、中国和巴西发文量居于前三位,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发文数量最多。涉及期刊940种,以微生物学、土壤和农业类期刊为主,其中《大豆科学》和《PLANT AND SOIL》发文量较多;根瘤固氮对豆科植物抗逆性影响和根瘤菌基因与遗传多样性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豆科植物根瘤固氮研究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根瘤固氮发生及调控机制、根瘤菌基因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张炜, 杨居东, 谭龙, 郭盛磊, 孙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77-8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162

    为探究双鸭山市岭东区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及其植物区系组成与相邻地区的亲缘关系,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结合植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岭东区共有药用维管植物71科199属272种,以被子植物占优势;在科属组成上以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构成该区植物主体;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主要以全草入药;重点调查品种共36种,总蕴藏量为1808736.85 kg。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丰富,以温带性质成分为主,多种成分共存;岭东区的R/T值最低,温带成分最高,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岭东区与鹤岗的亲缘关系最近。岭东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生活型、药用部位与科属的地理成分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其植物区系的亲缘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 李英英, 郑云柯, 王祝年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86-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12

    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依据,整理发现海南乐东县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隶属于26科29属,其中被子植物21科23属23种,裸子植物4科4属4种,蕨类植物1科2属4种。分析结果得出,海南乐东县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区系具明显的热带属性,在中海拔650~750 m、坡度20°—30°之间种类较多。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乐东县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乐东县内保护植物资源的规划管理及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黄成, 李旭楠, 李诗燕, 王锦达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17-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69

    植物糖转运蛋白SWEET基因家族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重要的糖转运蛋白,通过调节糖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及分配等,进而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抗逆境胁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物种中SWEET基因所表现的生物学功能不同,对植物生物生命活动起着重要影响。本研究报告了植物SWEET基因家族的蛋白结构、转运机制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进一步研究SWEET基因家族的其他结构与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 王晨, 张居萍, 丁晗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27-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021

    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而microRNA172(miR172)是众多miRNA家族中的重要的一员。为了更直观的认识miR172在植物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归纳和总结了miR172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响应逆境的研究进展,具体分析了miR172在植物营养生长阶段转变、开花、花器官发育、节间长度、植物商品器官发育以及逆境胁迫响应等诸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笔者认为miR172在植物中仍有很多未知的功能尚未发掘,因此未来深入挖掘和研究miR172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更多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miR172在此过程中的功能、分子调控机制,为人为利用miR17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奠定理论基础。

  • 陈思琪, 孙敬爽, 麻文俊, 王军辉, 赵曦阳, 胡瑞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51-6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bs-2021-0656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植被分布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当环境温度持续低于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时即形成低温胁迫,包括冷害和冻害。冷害是指零度及以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细胞内不结冰,但会使喜温类植物产生生理性障碍,引起该类植物受伤或死亡。冻害是指零度以下低温对细胞造成损伤甚至死亡的现象。植物从感知低温到功能基因表达,进而抵御低温胁迫,相关调控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低温胁迫相关研究,从信号感知、信号传导、功能基因表达、低温诱导的生理和细胞调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植物抗寒研究做出展望,这将有助于抗寒植物新种质的培育。

  • 魏加弟, 王永芬, 何翔, 杨佩文, 俞艳春, 郑泗军, 徐胜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7): 90-9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72

    蕉园地表裸露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是阻碍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覆盖是缓解蕉园土壤肥力下降的有效措施,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能够敏感反应土壤的质量变化,是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本研究以香蕉园常规种植方式(行间地表裸露)为对照,以行间自然生杂草覆盖和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覆盖为处理,利用微生物Biolog鉴定技术研究植物覆盖措施对蕉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覆盖处理下,蕉园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显著差异,结果表现为大翼豆覆盖(CP)>自然生杂草覆盖(NW)>无覆盖(CK)。与行间地表裸露对比,植物覆盖显著(P<0.05)提高了蕉园土壤微生物的Richness Index、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蕉园土壤微生物对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的利用率高,其中自然生杂草覆盖下土壤微生物偏向利用羧酸类碳源,大翼豆覆盖土壤微生物偏向利用糖类及氨基酸类碳源。不同覆盖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差异显著,大翼豆覆盖较自然生杂草更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蕉园裸露行间人工种植大翼豆的方法可有效减轻土壤退化程度,以植物多样性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可促进香蕉园土壤健康可持续利用。

  • 陈云坤, 胡春艳, 张知宇, 赵艳芳, 曹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148-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84

    本研究旨在寻找出与瑞香狼毒同科的瑞香科植株是否有潜力成为防治病原真菌的植物资源,为筛选及制备有效且安全的植物源农药打开新思路。以5种试验材料作为瑞香科植物的代表,利用其乙醇提取物对番茄枯萎、黄瓜靶斑等7种病原真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瑞香狼毒与梦花在所有提取物中表现最佳,尤其是针对各种枯萎病病原菌,在较高浓度下的抑菌率都接近100%。而祖师麻提取物对黄瓜靶斑以及草莓红中柱的抑制效果在所有的提取物中表现最佳,其EC50值分别为0.925、0.920 mg/mL。南岭荛花在5种瑞香科植物提取物中表现最差,但对番茄枯萎和黄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良好,EC50值均小于1.1 mg/mL。研究表明,5种瑞香科植物提取物对病原真菌普遍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瑞香科植物可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筛选靶标。

  • 方学良, 付铭, 陈正, 白云秀, 何莹, 曾汉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30-3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34

    5-氮杂胞苷是一种DNA甲基化抑制剂,可以通过降低DNA的甲基化水平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行表观遗传调控,其在动物与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在植物基因表达调节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报道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对植物DNA甲基化的类型、引发、影响因素和抑制剂的作用进行了概述,重点对5-氮杂胞苷对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和作用效果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水稻、小麦、棉花等重要作物生长发育、逆境适应、育性调节及次生代谢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归纳,可为植物基因表达表观调节研究与应用提出新的关注点。

  • 彭婵, 张新叶, 刘宗坤, 马林江, 陈慧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36-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338

    笔者综述了SSR分子标记在国内石斛属植物中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比较、指纹图谱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种质纯度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从开发范围、开发深度与标准化应用3个方面分析了目前SSR分子标记在石斛属植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后期SSR分子标记开发应针对更多石斛属下组别和品种,结合最新三代测序技术挖掘性状关联标记,制定品种鉴定的国家或行业统一标准,以期为该标记在石斛属植物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 梁婕, 王辉, 睢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90-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13

    通过简述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现象的过程,明确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推测早期抽薹与某些调控开花的基因表达能力有关。另外,认为植物体内激素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早期抽薹现象的发生。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代谢、信号传导等过程特定基因发生差异性表达导致植物发生早期抽薹现象。提出可以从植物内源激素分子基因层面及激素作用机理出发,通过改变伞形科根茎类药用植物生长条件或施加外源性激素等人工手段有效抑制早薹率,这将对提高药用产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