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是种子中含有大量脂肪,是用来提取油脂供食用或作工业、医药原料等的一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油菜、芝麻、蓖麻、向日葵、苏子、油莎豆等。其中种子含油量大致可达20—60%。纤维作物,如棉花、亚麻、大麻等种子中也含有大量油分,是油脂工业的重要原料。多年生的木本油料植物中有椰子、油茶、油棕、核桃等。榨油所剩的油粕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既可用来生产副食品,也是良好的精饲料和肥料。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韩笑, 刘海翠, 李赢, 石晓旭, 石吕, 薛亚光, 刘建

    全程机械化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适宜中国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产高效农艺措施。针对直播油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提高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 何佶弦, 苟小梅, 蔡艳, 肖玲, 李涛, 罗凯文, 张启莉, 孙志普, 顾会战
    农学学报. 2022, 12(11): 32-36.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224

    为探究烤烟油菜轮作及平衡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烤烟与3个油菜品种(‘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轮作以及平衡施肥(减氮和增磷)下油菜季与烤烟季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从油菜移栽初期到收获,S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为7.7%~166.49%;轮作处理的TOC含量和DOC含量相较对照有所增加,且收获期(180天)的TOC含量和DOC含量以‘重蓉油1号’最高,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26和4.78倍。在烤烟整个生育期内,除个别处理外,其他土壤DOC含量呈下降趋势,TOC含量有所增加。此外,就施肥模式而言,减氮处理效果最佳。在烤烟收获期,除‘德油早1号’外,土壤TOC含量均以减氮处理最高,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20、1.44和1.02倍。综上,‘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减施氮肥时SOC含量较高,是当地较优的种植模式。

  • 顾会战, 苟小梅, 蔡艳, 吴杰, 李涛, 叶想, 何佶弦, 张启莉, 王栋
    农学学报. 2022, 12(12): 23-27.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52

    为研究不同种类油菜与烤烟轮作以及平衡施肥处理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提升效果,通过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主因素(冬闲、‘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和副因素(常规施肥、减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下作物生长周期内土壤速效钾的变化情况以及烟叶钾含量。结果表明,烤烟油菜轮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且在油菜移栽初期(30天)提升效果最显著,是冬闲处理的1.43~2.05倍。随着油菜生育期的推进,轮作对土壤速效钾的提升效果逐渐减弱,不同油菜种类对土壤速效钾提升效果整体表现为‘重蓉油1号’>‘GSX-1’>‘德油早1号’>冬闲。从烤烟移栽初期到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降幅为15.71%~117.80%。除个别处理外,烤烟油菜轮作的土壤速效钾和烟叶钾含量相较冬闲处理有所增加,且以增施磷肥提钾效果最佳。‘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和增施磷肥时土壤速效钾及烟叶钾含量较高,是当地最优的种植模式。

  • 康云强, 李玲玲, 谢军红, 张健, 杜常亮, ZECHARIAH Effah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 31-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31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油菜在陇中旱农区的适应性及抗风蚀效应,以6种冬油菜(白菜型冬油菜‘HN12PZ16-2’、‘HN12PZ16-65’和‘平试8’,甘蓝型冬油菜‘QL-GAU-201’、‘QL-GAU-196’和‘低(1)-19’)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在陇中地区的越冬率、防风蚀效应、产量及含油量。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由于冬前根冠比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越冬存活率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越冬率最高,达88.33%。白菜型油菜由于较高的株高和千粒重,产量和含油量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产量(2937.00 kg/hm2)和含油量(43.67%)均最高。冬油菜冬前干物质积累量高,提高了农田起动风速,显著降低农田风蚀量,6个冬油菜品种农田土壤风蚀量较露地下降了88.77%~92.79%。因此,‘HN12PZ16-65’在陇中地区有较强的抗旱性,越冬率高,产量和含油量好,适应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防风蚀效应,适于陇中旱农区防风蚀越冬栽培。

  • 刘淑军,李冬初,黄晶,刘立生,吴丁,李照全,吴远帆,张会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3): 4651-466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2.23.007
    目的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冬闲模式下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团聚体钾素分布的影响,为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钾素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始于2016年不同轮作模式钾肥定位试验,选取CK(F)(不施肥和冬闲)、NPK(F)(氮磷钾肥和冬闲)、NPK(R)(氮磷钾肥和冬种油菜)、NPK(SR+R)(氮磷钾肥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NP50%K(SR+R)(氮磷减钾50%配稻草还田和冬种油菜)5个处理,在试验第3年(2019年)于油菜收获后取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土壤团聚体组分以及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团聚体组分中钾素的分布规律。结果 (1)所有处理均以<0.053 mm团聚体组分最高。与NPK(F)相比,NPK(R)处理提高了1—2、0.5—1、0.25—0.5 mm团聚体的比例,增幅为26.2%—82.6%,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0.25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平均几何直径(GMD)显著提高了30.6%、31.2%和82.0%。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增幅为69.7%。(2)所有处理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交换性钾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逐渐降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NPK(SR+R))比施化肥处理(NPK(R))显著提高了所有粒级团聚体组分的交换性钾含量,增幅为22.2%—46.0%。相比较NPK(SR+R),减钾处理(NP50%K(SR+R))显著降低了>0.5 mm团聚体中交换性钾的含量,降幅为19.4%—20.6%。与水稻-冬闲下的化肥处理(NPK(F))相比,水稻-油菜轮作下3个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3)所有处理以<0.053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最高。水稻-油菜轮作(NPK(R))比水稻-冬闲(NPK(F))显著提高了1—2和0.5—1 mm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增幅分别为82.6%、52.1%(交换性钾)和105.5%、36.9%(非交换性钾)。结论 水稻-油菜轮作可提高MWD、GMD、大团聚体比例和大团聚体中钾对全土钾的贡献率,改善土壤结构。在该轮作模式下稻草还田配施化肥可提高所有粒级团聚体中交换性钾含量,改善稻田土壤钾素供应,但水稻-油菜轮作因需钾量高而降低了团聚体中的非交换性钾含量,应适当增加钾肥投入。
  • 张宝涵, 刘婧怡, 尤晶晶, 左青松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22-2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1200

    为研究盐分土壤条件下磷肥对油菜光合性状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效应,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宁油20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磷肥用量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期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及干物重。结果表明,0~120 kg/hm2磷肥用量范围内,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苗期和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增加。不施磷肥和30 kg/hm2磷肥用量处理籽粒含油率较低,在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再增加磷肥用量籽粒含油率无显著变化。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磷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与干物重变化一致,当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进一步增加磷肥用量,初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变化。

  • 杨潇湘, 黄小琴, 张蕾, 张重梅, 鲜赟曦, 周西全,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92-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81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生防菌盾壳霉施用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盾壳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喷施盾壳霉为处理组(CM),喷施清水为对照组(CK),调查不同处理下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情况,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油菜菌核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74.64%和46.13;而处理组菌核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至23.33%和9.37,防治效果达79.70%;此外,喷施盾壳霉还改变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得土壤真菌种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显著增加;在门水平上,喷施盾壳霉促使土壤中变形菌门、芽单胞菌门、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增加,导致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比例降低。在属水平上,施加盾壳霉可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溶杆菌属、独岛菌属、短梗蠕孢属、镰刀菌属、曲霉属、Plectosphaerella等属的丰富度,会显著降低unidentified_Chitinophagaceae、寡养单胞菌、地杆菌属、梭孢壳属和Cutaneotrichosporon等的相对丰度。喷施盾壳霉能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增加土壤真菌种群丰富和多样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为盾壳霉的田间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 盘文政, 王斌, 张琪, 毛明林, 李诚, 字文霖

    为了探索安宁油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新模式,研究生防功能菌株对油菜根肿病的影响。通过生防功能菌株的直接施用、添加到有机肥或基质中施用的小区试验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防功能菌株能有效降低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及危害,生防功能菌株直接施用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达74.03%,将菌株添加到有机肥中施用时防效达83.12%,将菌株添加到基质育苗时防效达68.83%,化学防治的防效达89.61%。将生防功能菌株添加到油菜秸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中施用,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效最佳,能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并提高油菜的产量。相比常规施肥,株高提高7.63%,有效分枝数提高26.08%,产量提高16.81%。

  • 王红林, 左艳春, 严旭, 周晓康, 寇晶, 邓武明, 肖蔹, 宋稀, 代兵兵, 余青青, 杜周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134-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16

    为筛选适宜川东北地区种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以6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生物产量、植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油菜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花期进行第1次刈割,各品系具较好再生性,整个生长季可实现2次刈割,刈割间隔为35~37天;2次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为43.24~50.89、13.94~20.03 t/hm2,年鲜草产量为57.40~70.46 t/hm2,年干草产量为6.11~7.28 t/hm2,其中,‘中绵油783’鲜草产量最高,为70.46 t/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2)初次刈割时各品系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南油714’株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达162.11 cm;‘中绵油783’叶片数最多,为19.11片;‘南油658’茎叶比最低,为0.91。(3)第1次刈割时‘南油12’粗蛋白含量为15.64%,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中绵油783’中性洗涤纤维最低,‘13杂768’酸性洗涤纤维最低,分别为25.65%和20.80%。(4)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系株高逐渐增高,进入结荚后期株高不再变化;叶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花期叶片数最多;干物质含量、茎叶比随生育期推进而持续升高。(5)各品系粗蛋白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整体呈降低趋势,初花期最高,为12.87%~15.64%;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部分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升高;粗灰分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降低;粗脂肪大部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盛花期最高。各品系第1茬饲草相对饲喂价值为231.20~262.47,‘中绵油783’与‘13杂768’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中绵油783’在试验地综合性能表现最优,可在相似生态区推广利用。

  • 蒋琪, 陈少杰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16-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02

    本研究通过梳理宁波油菜生产现状,总结出油菜生产发展在面积、产量、效益、市场4个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前油菜生产主要面临种植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小、生产风险大以及产业化经营滞后等方面的制约。为此,提出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当地产菜油品牌建设、加快开发油菜种植多样性功能等对策,旨在为宁波油菜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郑本川, 李浩杰, 张锦芳, 崔成, 蒋俊, 柴靓, 何平, 朱丽娟, 黄友涛, 周正鉴, 蒋梁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32

    为筛选出适合四川省成都平原区种植且综合生产效益高的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并研发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选用‘菜薹-1'(CT-1)、‘菜薹-2'(CT-2)、‘菘蓝油菜1号'(SLYC-1)和‘菘蓝油菜2号'(SLYC-2)4个甘蓝型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为材料,以‘蓉油18'(RY-18)为对照,研究品种和采摘次数对油菜薹和油菜籽产量、品质及综合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摘薹1次相比,摘薹2次显著降低了菜薹外观品质、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与不摘薹相比,摘薹显著降低了株高。与不摘薹相比,摘薹1次显著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菜籽产量,而摘薹2次则显著降低。摘薹对油蔬两用油菜籽品质影响不显著。SLYC-2菜薹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综合生产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SLYC-2的菜薹品质和综合生产效益最高,适合在四川省平原区种植。摘薹1次是保证油蔬两用油菜籽产量和综合生产效益的最佳栽培方式。

  • 杨涛, 拥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52-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82

    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的旱作增产技术,可显著改善土壤水温生态条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为了解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山油4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覆膜栽培对西藏春油菜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缩短生育期5天,株高、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单角粒数均较露地栽培升高,千粒重降低。覆膜栽培产量为2601.67 kg/hm2,较露地栽培增产508.34 kg/hm2,增产率为24.28%。籽粒含油量增加了2.4%,芥酸和硫甙含量变化不大。说明覆膜栽培技术可以提高西藏春油菜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栽培措施在西藏油菜生产上运用。

  • 田贵生, 周志华, 程应德, 吴海亚, 赖细巧, 陈玲英,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57-6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792

    在相同茬口条件下,比较油菜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为鄂东地区晚收稻田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以冬油菜为试材,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获得两种飞播种植模式的油菜产量和效益数据。与旋耕飞播相比,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籽产量平均增加561.5 kg/hm2,增产率平均为25.7%,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株角果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28.6%;两年免耕飞播的油菜产值平均增加3023元/hm2,毛收入平均增加4523元/hm2,主要原因是免耕飞播减少了秸秆离田、种子农药用量、旋耕整地和除草防病四个方面投入,两年投入共计平均减少1500元/hm2。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不仅降低了油菜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油菜产量和效益,具有节本增效的优势,适宜在鄂东晚收稻田推广应用。

  • 李艳兰, 朱自芬, 张悦, 蒋欣彤, 普连荣, 罗志敏, 马建明, 安正云, 刘坚坚, 沈祥宏, 胡新洲, 李祥, 杨进成

    通过对玉溪市油菜生产情况开展入户问卷调研,掌握了其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玉溪市油菜产业发展面临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机械化程度低,种植规模化程度低,种植风险大,收购尚未形成优质优价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推进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油菜种植业保险制度,着力降低种植风险;扶持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实现油菜优质优价收购等建议,以期为玉溪市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李民华, 帅细强, 谢佰承, 黄安凤, 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6): 91-9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592

    基于2011—2018年油菜开花日挂牌标记试验,考种不同开花时段油菜结荚率、单荚子粒数,分析不同时期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建立气象因子与油菜子粒损失率的影响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月25日前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中度和重度为主,3月中下旬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为主,2月26日—3月10日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油菜子粒损失率与开花时日最低气温平均值、日平均降雨量相关不显著,与开花时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平均值、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显著。随开花平均气温下降,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升高。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且日平均气温≤6.9℃,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0%,日平均气温≤8.0℃,油菜中度受害;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且日平均气温≤4.3℃,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5%,日平均气温≤4.8℃,油菜重度受害。其次分析确定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油菜开花结实的冷积温指标,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16.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5.0℃,为中度受害。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37.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26.0℃,为重度受害。试验结果可为油菜灾害预警评估和减灾防灾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 郭东, 洪栎, 张梦蝶, 周可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4): 11-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79

    为了缓解水稻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的负面影响,实现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全苗、壮苗,本研究以‘沣油737’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浸种剂处理,探究不同浸种剂对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发芽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C1(40 mg/L赤霉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和C2(100 μmol/L褪黑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试剂浸种处理后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每平方出苗数分别较CK增加23.28%和3.97%;C1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根长增加,下胚轴的伸出长度变长,C2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的根长变长,下胚轴长度较CK有所降低;C1、C2试剂浸种后幼苗干物质积累较CK增加。C1、C2试剂浸种一定程度缓解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出苗的不利影响,C2试剂浸种更有利于促进油菜根系发育,促进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壮苗。

  • 李瑞珍, 严定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129-13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03

    为探明蜜蜂授粉在油菜生产中作用和经济重要性,采用蜜蜂授粉依赖度模型,从蜜蜂对油菜授粉服务价值、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需求量2个方面评价蜜蜂授粉在油菜生产中作用。结果表明,2018年蜜蜂对国内油菜的授粉服务价值约104.19亿元,相当于油菜年产值661.41亿元的15.75%。蜜蜂对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油菜生产的授粉价值均在10亿元以上。国内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的需求量较大,约需1637.65万群以上蜜蜂授粉,该数量已超国内目前蜂群总量908.84万群,其中,湖南省和四川省油菜生产对授粉蜂群的需求量最大,约占国内现有蜂群总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蜜蜂授粉是油菜生产重要的生产投入,应当逐步提高民众对蜜蜂授粉经济价值的认识,大力推广油菜蜜蜂授粉技术。

  • 郑本川, 张锦芳, 蒋俊, 崔成, 柴靓, 黄友涛, 周正鉴, 李浩杰, 蒋梁材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7): 7-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430

    探讨在成都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油菜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熟期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茎秆抗折力和菌核病发病率等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和茎秆中上部抗折力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中熟品种产量与株高、一次分枝高度、单株有效角果数、茎秆下部和茎秆中下部抗折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和中熟品种主要性状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主要性状中,每果粒数对早熟品种产量的间接综合效应最大,中熟品种间接综合效应最大的是茎秆下部抗折力。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性状分为抗倒性状、株型性状、产量构成性状和抗病性状等4类性状。中熟品种为产量构成性状、株型性状和抗倒性性状等3类性状。研究表明,在四川省自然气候条件下,无论是早熟品种还是中熟品种选育,应在保证产量性状的同时,加强植株株型、抗倒性和抗病性的选择。

  • 田正书, 罗延青, 迟旭春, 赵凯琴, 张云云, 符明联, 李劲峰

    为筛选适宜在早熟油菜产区种植的抗裂角油菜品种,推动早熟油菜产区机械化生产进程,本实验采用随机碰撞法对98份早熟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抗裂角指数(SRI)测定,并结合相关农艺性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RI变异系数为41.38%;SRI≥0.4(具有抗裂角能力)的材料占68.4%。98份材料被聚为A、B、C类,A类群平均SRI为0.35,表现易裂;B类群平均SRI为0.93,表现高抗;C类群平均SRI为0.65,表现中抗。相关性分析显示,SRI与角果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角果长度和千粒重显著影响油菜裂角抗性,两者可以作为抗裂角油菜筛选的形态指标。综合产量和含油量等性状,对SRI>0.4的供试材料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10份抗裂角性较好且比对照(‘花油8号’)增产5%以上的早熟油菜品种(组合、品系),为下一步早熟油菜抗裂角性状的表型鉴定、遗传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转育等提供理论指导。

  • 李星月, 易军, 符慧娟, 李其勇, 陆文壹, 罗聪聪, 张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87-9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94

    为了探究在光合细菌施用下,生物包衣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以四川油菜主栽品种川油3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生物包衣(内生芽孢杆菌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施用光合细菌菌液)、化学包衣(10%氰霜唑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和未包衣处理对油菜根肿病发生、土壤酶活性变化及产量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衣处理后,油菜根肿病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且生物包衣处理下发病率最低。生物包衣处理能显著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化学包衣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此外,生物包衣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的有效分枝高度、株高、根茎粗、一次性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和产量,且产量比化学包衣处理和未包衣处理分别提高了16.97%和22.26%。以上结果说明,通过生物包衣和施用光合细菌对油菜土壤环境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有效降低根肿病对油菜的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同时减少化学药剂的投入。

  • 胡安霞, 田青, 汪大林

    为准确预测油菜普花期,更有效地开展气象服务,笔者选取安徽省宣城市1990—2019年油菜观测资料和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基于Mann­Kendall法,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对油菜普花期特征、普花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宣城1990—2019年油菜普花期平均是3月20日,年际间变化较大,最早和最迟日期相差一个多月,总体上呈显著提前趋势,速率为2.7 d/10 a,2013年前后为突变开始时间。宣城油菜普花期与1、2月和整个冬季平均气温、≥3℃活动积温均呈负显著相关,与降水和日照的相关性不大。基于此,利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油菜普花期预报模型,经回代检验,预测值最小误差为0天,最大误差为11天,效果总体较好。

  • 杨潇湘, 黄小琴, 张蕾, 张重梅, 鲜贇曦, 周西全,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125-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30

    研究GFP标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在油菜植株上的定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然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FP4412导入Bam22细胞中,构建GFP荧光标记菌株;对比野生型菌株Bam22与标记菌株Bam22-GFP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通过灌根法,观察标记菌株在油菜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数量,分析其定殖规律及能力。结果表明,标记菌株Bam22-GFP在激发光波长为488 nm的蓝光下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且GFP荧光蛋白标记及其基因表达不影响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标记菌株能够通过灌根法定殖于油菜植株内部,并由根部传导到油菜茎部和叶部,Bam22-GFP在根、茎、叶的定植规律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接种后第45天,仍能在油菜的根、茎、叶组织中检测到标记菌株。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能通过灌根法在油菜体内定殖并传导,有较好的定殖能力,在农业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学芳, 张忠鑫, 郑磊, 董育红, 张耀文, 田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6): 36-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84

    为探索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油菜新品种‘秦优1618’抗寒性的影响,采用多效唑150 mg/L(C1)、300 mg/L(C2),烯效唑80 mg/L(C3)、160 mg/L(C4)喷施6~7叶期油菜幼苗1次,研究多效唑和烯效唑对幼苗生长调控、生理特性和抗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多效唑150 mg/L(C1)或烯效唑80 mg/L(C3)处理6~7叶期幼苗,可有效降低苗期薹茎高、茎叶干质量、最大叶长度和宽度,对绿叶数影响不显著,有效提高根茎粗、根长、侧根数、根干质量和根冠比,形成壮苗;同时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越冬死亡株率和冻害指数,提高抗寒性。

  • 文雁成, 张书芬, 何俊平, 蔡东芳, 朱家成, 王建平, 曹金华, 胡坤, 赵磊, 王东国

    旨在考察网罩密度对油菜制种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Polima和萝卜2种胞质雄性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网罩对光照、温度、湿度、菌核病发病率以及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罩内光照强度随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2)罩内温度普遍上升,但是差异并不都显著。(3)网罩内湿度总体上是随网罩密度增加而升高。但是,也存在例外。(4)随着密度的增加,网罩内菌核病发病率升高。(5)试验中即使最大密度的网罩(160目),也不能完全阻隔外来花粉。(6)对于Polima和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同密度的网罩造成杂交制种产量的下降幅度相近。因此,网罩对Polima和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存在相似影响,现在常用的网罩密度不能达到完全阻隔外来花粉的目的。

  • 赵彩霞, 次仁白珍, 唐琳, 袁玉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2): 5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76

    以‘大地95’、‘京华165’、‘山油2号’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不同海拔条件对油菜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油菜全生育期延长,株高、分枝高度、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减少,单株产量和产量降低,千粒重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含油量增加,硫甙和芥酸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生育期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单株产量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9、-0.548、-0.528;海拔高度与蛋白质显著负相关,与含油量、硫甙、芥酸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0.262、0.161、0.138。

  • 郭媛, 郭宝贝, 张旭凤, 王冰霞, 武文卿, 宋怀磊, 郑永惠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4): 71-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174

    为了解花朵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对吸引传粉昆虫采集所起到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梨花和油菜花全花、花药、花蜜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及与昆虫采集相关性分析。鉴定梨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9种,氧烷类为主要挥发性气味物质,占44.44%,通过主成分分析,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二甲基硫醚、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苯丙腈、苯甲醛等化合物。油菜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23种,酯类和氧烷类为主要气味挥发性物质,分别占8.7%和16.09%,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反-2-己烯醛、异硫氰酸-2-苯乙酯、4-异硫氰酸根合-1-丁烯、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化合物;花药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种类比花蜜中更丰富。传粉昆虫调查发现,试验地共有传粉昆虫4目10科11种,梨和油菜传粉昆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成分与采集昆虫数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发现梨花和油菜花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显著差异,将为研究气味物质主要贡献物在吸引传粉昆虫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 范占煌, 张振乾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72-7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60

    中国南方土壤镉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对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安全带来很大影响。植物修复是解决镉污染农田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方法,但缺少合适的修复植物。在本研究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甘蓝型油菜为对象,利用盆栽的方式,研究0、5、15、25 mg/kg 4个浓度梯度下,镉超标对油菜生长、菜油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镉超标对油菜生长有一定影响,但菜油中镉含量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表明产自镉污染土壤的菜籽油并不影响其食用价值。且利用油菜作为修复植物,还可增加当地农民收益和中国菜油供应,缓解日益严重的食用油供给不足现状,因此油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镉污染土壤修复植物。

  • 尚丽平, 赵卫国, 郭凯红, 张立坚, 罗斌, 赵亚军, 王灏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8): 9-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808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效率,对229份DH纯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等)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单株生物学产量和单株经济学产量等5个性状偏向于父本,而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角果数偏向于母本。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枝数与株高和分枝高度之间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农艺性状综合为株高因子、一次分枝数因子、主花序角果数因子和分枝高度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0.0%,基本涵盖了农艺性状的全部信息。

  • 杜军, 高佳佳, 厉爱丽, 次旺顿珠, 次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0): 77-8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27

    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春油菜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利用2010—2019年西藏泽当农业气象观测站春油菜生育期资料和1981—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西藏中南部春油菜生育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9年春油菜生长季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22.37 h/10 a、-0.32 (m/s)/10 a,其他气象要素均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2010—2019年春油菜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热量资源(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0℃积温)和光照资源(日照时数)趋于减少,水分资源(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呈增加趋势。(2)2010—2019年春油菜现蕾、抽薹、开花和绿熟4个生育期无明显变化,播种期和出苗期为推迟趋势,而五真叶期与成熟期呈提早趋势。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以及全生育期的天数均呈缩短趋势,以全生育期天数缩短最为显著(-2.23 d/a)。(3)春油菜大部分生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0℃积温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全生育期天数不仅与日照时数、≥0℃积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还与平均相对湿度有着显著的负相关。2010—2019年春油菜全生育期天数随着日照时数和≥0℃积温的减少、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呈缩短趋势。

  • 冯岩岩, 王庆国

    为满足鲜切油菜包装的需求,采用不同透气率和不同面积的气调窗与包装袋相结合进行试验,通过对鲜切油菜包装袋内感官品质、气体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研制出鲜切油菜最适宜的气调包装袋。结果表明:鲜切油菜适宜选用O2和CO2透过速率分别为4×105和1.6×106 cm3/(m2·d·atm)的气调窗,所需要气调窗的面积为2~6 cm2/kg;综合计算气调窗和薄膜的透气量可知,适于鲜切油菜包装袋O2和CO2的透过量应分别为2.08×103~2.99×103和0.96×104~1.32×104cm3/(kg·d·atm),达到鲜切油菜的适宜气体浓度,O2为6.50%~9.69%,CO2为6.46%~7.10%;此类型包装袋在4℃条件下至少可延长货架期5天。研制的气调包装袋可有效改善鲜切油菜贮藏品质,使鲜切油菜处于适宜的气体状态,可很好地解决包装袋内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异味问题,且保留原有的鲜切油菜气味,延长其货架期,为鲜切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 高杜娟, 刘兴录, 兰志斌, 赵杨, 陈友德, 周斌, 吕艳梅, 罗先富, 唐善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6): 74-8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57

    为探索土壤微生态对稻-油系统周年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利用湘北洞庭湖区长期免耕直播土壤,设置稻-油轮作试验,通过比较双免耕双直播和旋耕抛栽土壤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群落多样性和菌群功能等指标的差异,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宏基因组测序表明,细菌群落在2种耕作方式下组成相似,双免耕双直播下细菌多样性更高;真菌群落在不同耕作方式下有不同的真菌类型,但旋耕抛栽下真菌多样性更高。菌群功能分析显示,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与氮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在双免耕双直播中较高,而与碳代谢相关的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旋耕抛栽中较高。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测定表明,免耕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都较旋耕极显著降低,而氨化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酶活性分析表明,双免耕双直播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比旋耕抛栽提高了58.12%,而转化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8.57%、11.00%和57.73%。本研究表明稻-油轮作双免耕双直播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需氧和兼性厌氧原核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土壤中氮的转化和利用,为洞庭湖区稻-油系统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刘婧怡, 左青松, 王龙, 尤晶晶, 郑经东, 陈家萱, 杨光, 冷锁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2): 24-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39

    为研究不同盐分浓度对油菜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以三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低、高两种盐分条件下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全株及不同器官干重均显著下降。不同处理氮和磷积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1.39~193.14 kg/hm2和21.95~36.24 kg/hm2。3个品种根系中氮、磷积累量平均下降幅度最大,籽粒中钾素积累量平均下降幅度最大。成熟期氮和磷主要分配在籽粒中,不同处理的分配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63.15%~67.73%和75.23%~81.56%,钾素主要分配在茎中,其变化范围为45.59%~49.67%。研究不同盐分土壤上油菜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有助于初步明确盐分对油菜产量及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机制。

  • 鲜赟曦, 张蕾, 杨潇湘, 刘勇, 向运佳, 周西全, 黄小琴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6): 117-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29

    旨在对四川盆地主栽油菜品种抗菌核病性进行监测评价,为品种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于2018、2019连续两年在田间病圃内,对31个油菜市场品种采用人工菌丝块组织接种法接种核盘菌,调查油菜茎秆、分枝角果等组织菌核病发病程度,评价各品种菌核病抗(耐)病性。结果表明:有21个品种抗性稳定,即两年抗病性表现一致。其中‘德虹油1号’高抗(耐)菌核病,‘德名油100’和‘科乐油998’中抗(耐)菌核病;‘科源油2号’、‘宜油17’等10个品种低抗(耐)菌核病。‘油研11’、‘德油5号’等8个品种低感菌核病。‘德油9号’、‘宜油19’等10品种抗(耐)性菌核病性不稳定或丧失。综上,‘德虹油1号’、‘德名油100’和‘科乐油998’3个品种可作为抗病育种亲本或利用品种进行病害防控推广应用。

  • 张文学, 李殿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6): 37-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17

    为了探索高产田氮磷钾肥处理及氮磷钾效应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秦油2号’和‘中油821’品种为材料,设置施纯氮0、180 kg/hm2,磷(P2O5)和钾(K2O)各为0、90 kg/hm2,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了N、P、K以及互作效应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比对照(空白)增产25.7%,比单施N、P、K分别增产21.6%、18.0%、37.9%;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N 180 kg/hm2+P 90 kg/hm2最佳,‘秦油2号’为3850.70 kg/hm2,‘中油821’为3096.26 kg/hm2。‘秦油2号’在9个处理中都比‘中油821’极显著增产,平均增产22.2%,是营养基因型差异所致;综合效应分析得出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具有正向作用,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磷各自效应明显。进一步剖析增产原因,氮磷交互效应对‘秦油2号’单株角果数影响较大,对‘中油821’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显著;磷的单独效应对‘秦油2号’的千粒重和‘中油821’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明显。本研究表明,氮磷配施的产量显著高于单施,配施增产主要原因是各自单独效应的累加;关中高产田氮肥用量180 kg/hm2、磷肥90 kg/hm2

  • 王岩文, 雒娜, 王广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4): 43-4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95

    为检验油菜素内酯(BR)的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BR及其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著增高,且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降低番茄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番茄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提高番茄各层花序的坐果率,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对番茄前期生长、生理指标优化、提高番茄坐果率和产量的加成效应不明显。综上,BR配施外源钙处理的效果不显著,适宜浓度的BR可以单独在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上应用,以提高番茄的抗逆性和产量。

  • 钟燕, 杨云飞, 吴永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 7-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00106

    分析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提供科学参考。对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利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区域布局和优势差异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且油菜产量较油菜播种面积增长更快,油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分布不均。油菜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油菜总产量有直接影响。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结合分析结果,四川省应重视油菜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油菜种植规模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双低、高产、多抗、广适应的油菜新品种。

  • 张凯妮, 张蕾, 黄小琴, 杨潇湘, 伍文宪, 周西全, 周士歆, 党文强, 王文明,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4): 104-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1200978

    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限制油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即可发病,目前该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和使用化学药剂,但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故提出采用生物防治的策略防控油菜根肿病。笔者采用拌种与苗期灌根的方式研究了芽孢杆菌(Bacillus Bam22)对油菜根肿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苗期调查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m22拌种处理(T1)和芽孢杆菌Bam22+高岭土拌种处理(T2)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3.4%~20%,防效达44%~52%;T1、T2与药剂对照氰霜唑拌种处理(T3)的株高和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防效提高20%~40%。花期调查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降低了10%~13%,防效介于28%~51%;T1、T2处理较药剂对照(T3)的发病率降低了6.67%~10%,防治效果提高了5%~22%,单株产量增加了23.97%~34.29%。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芽孢杆菌Bam22拌种结合苗期灌根,能够有效降低油菜苗期和花期根肿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油菜的产量损失率。芽孢杆菌Bam22对油菜根肿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开发成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 皮竟, 黄桃翠, 黄华磊, 唐丽桂, 胡承伟, 李艳花

    通过广泛收集的各方面资料,回顾了重庆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了油菜产业面临的种植效益低、产业化经营弱、品牌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具备的种植基础、比较优势和种植空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政策、产业格局、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建立优质油菜产业化生产基地、推进耕作制度变革、提升生产机械化率、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重庆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关周博, 董育红, 张耀文, 李少钦, 张文学, 田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7): 46-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200097

    为选育高油矮杆紧凑型油菜资源,通过对亲本‘矮油A05’(母本)和‘DH09-3048’(父本)的杂交后代F1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DH分离群体,以植株矮秆、分枝特征、角果数量、粒数、成熟期、抗病性、抗倒性、含油量等主要性状以及较高的收获指数为选育目标,对DH分离群体进行不同生态区田间表型鉴定。选育出了具有高含油量、矮秆、株型紧凑、收获指数高等特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DH16-202’;在杂交组合配制中,‘DH16-202’表现出较强的配合力,群体株型中矮紧凑、角果性状优良、熟期集中、产量高,抗性好,符合当前机械化栽培油菜品种需求的特点,有较强的应用潜力。综上‘DH16-202’可用于机械化品种的选育,同时也为育种同行提供基础资源。

  • 关周博, 董育红, 田建华, 王学芳, 张忠鑫, 郑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6): 9-1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00017

    为了选育适宜中国种植的抗除草剂油菜品种,提高油菜田间化学锄草效率,降低油菜生产成本。以浓度为0.5%的EMS溶液对‘陕9B’进行诱变处理,创制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种质资源。经过大量筛选,获得了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油菜品系‘陕9BK’,利用其做轮回亲本,选育出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9AK’;利用‘陕9AK’做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其中组合‘陕9AK×R3’、‘陕9AK×R6’和‘陕9AK×R1’长势强,整齐一致,产量高,增产潜力大,抗病抗倒,苗期对除草剂的抗性强,适宜田间化学锄草。选育的‘陕9AK’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利于抗除草剂杂交组合的配制,在杂交种制种中可简化油菜制种程序,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农户种植效益。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