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小麦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学名:Triticum aestivum L.)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徐艳娜, 孟雪, 王艳敏, 徐专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20-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5

    为探究外源脯氨酸对小麦幼苗干旱胁迫的缓解作用,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CK,空白对照;T1,15% PEG-6000;T2,15% PEG-6000+10 mmol/L脯氨酸;T3,15% PEG-6000+30 mmol/L脯氨酸;T4,15% PEG-6000+60 mmol/L脯氨酸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脯氨酸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光合特性、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保护性酶活性;T3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较T1处理分别增加63.95%、74.42%、67.44%、51.35%。T3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较T1处理分别增加38.16%、27.50%、19.63%。T3处理的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高,较T1处理分别增加47.01%、55.15%、54.87%。可见,外源脯氨酸能够有效缓解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光合色素、净光合速率及保护性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脯氨酸浓度30 mmol/L喷施时效果较好。

  • 刘鹏鹏, 李江博, 徐红军, 聂迎彬, 韩新年, 孔德真, 桑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2948-295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2

    【目的】 分析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关系,为拓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及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 以303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其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H ')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5.52%—60.99%和9.17%—23.69%,变异系数最大的为8分钟宽度;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6—2.15,平均为1.78,其中,面筋指数最大,为2.15,峰值时间最小,为1.06。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综合评价值(F15)可以评价蛋白品质(面筋质量)的优劣;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沉淀值(SV)和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指标是评价蛋白品质的重要性状,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应用。经聚类分析,将303份小麦品种资源分为三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5.84%、43.23%和40.92%,3个类群中,第Ⅰ类群的综合评价值表现最高,品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百分含量(%UPP)、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8分钟面积(8 min area)、沉淀值(SV)等7个指标的平均值均显著最高,表明通过F15评价面筋质量的优劣是可靠的。【结论】 明确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指标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及关系,筛选出评价蛋白质品质的重要性状,基于综合评价值(F15)筛选出一批贮藏蛋白组分与小麦蛋白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资源,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 礼海风, 李文虎, 李宇珂, 王朝辉, 刘金山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3036-305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8

    【目的】 基于不同麦区气候、土壤、耕作、田间管理条件,研究土施硒肥对我国不同麦区小麦富硒效果及土壤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麦区小麦籽粒硒含量提升效果差异的区域影响因素,为高效利用硒肥、科学推进富硒小麦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于2022—2024年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陕西永寿、河北柏乡、四川梓潼、安徽舒城4个试验点进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土施硒肥(亚硒酸钠)0、100、200、300和400 g·hm-2共5个处理(Se0、Se100、Se200、Se300、Se400)。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分析各地的小麦产量、开花期及成熟期小麦植株硒含量、硒吸收量及土壤有效硒含量。【结果】 土施硒肥对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小麦地上部各器官硒含量及硒积累量均随着施硒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与硒肥施用量呈线性正相关,4个供试地区小麦富硒效果依次为河北柏乡>陕西永寿>安徽舒城>四川梓潼,每增施1 g·hm-2硒肥,籽粒硒含量分别提升1.03、0.57、0.35和0.33 μg·kg-1;相同施硒量下,开花期硒转运系数TF穗/茎叶值均高于TF茎叶/根值,成熟期硒转运系数TF籽粒/茎叶值随着施硒量的增加而提高,说明亚硒酸盐不易从小麦根部进入茎叶中,却易从茎叶向穗中转运。土壤有效硒含量随着施硒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增加幅度表现为陕西永寿>河北柏乡>安徽舒城>四川梓潼,每增施1 g·hm-2硒肥,4个试验点土壤有效硒含量分别提升0.141、0.077、0.008和0.008 μg·kg-1;陕西永寿、河北柏乡、四川梓潼、安徽舒城达到富硒小麦籽粒硒含量要求(>150 μg·kg-1)的施硒量分别为232、0、376和354 g·hm-2。【结论】 在土壤硒含量不高的情况下,土施硒肥在不同麦区均可实现富硒小麦的生产并提高土壤有效硒含量,但在碱性土壤中小麦富硒效果更好、土壤有效硒含量提升更高;达到小麦富硒(>150 μg·kg-1)要求时碱性土壤所需硒肥用量低于酸性土壤。

  • 曹向虎, 赵跃华, 李运超, 王运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1

    为探究皖北地区砂姜黑土区域小麦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以小麦品种厚德麦981为研究对象,设氮、磷、钾肥配施区(NPK)、无氮肥区(PK)、无磷肥区(NK)、无钾肥区(NP)和空白区(CK)5个处理,测定小麦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并计算产出投入比。结果表明,NPK处理小麦的株高、茎粗、穗长和穗粗的表现均较优,分别为78.7、0.69、9.2和5.0 cm;NPK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77.51万穗/hm2、33.42粒/穗、45.61 g和8 790 kg/hm2;NPK处理的小麦籽粒、秸秆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2.57%、19.67%和44.13%;NPK处理的小麦产出投入比最高,为4.79。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料的合理配施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适宜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

  • 薛炳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典型田块调查以及监测站监测等方法,于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3日在安徽阜南县开展小麦苗情及土壤水分状况调查。调查发现,研究区小麦苗情整体良好,一、二、三类苗面积分别为4.40万、3.03万、1.10万hm2,分别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51.6%、35.5%、12.9%。研究区土壤墒情整体呈中度亏缺,监测点A、F的0~20 cm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7.12%、60.70%,土壤墒情为轻度偏低,其他监测点均为中度亏缺。基于此,提出控旺促壮(机械镇压、梳苗、喷施叶面肥和化控调节剂)、因苗补墒(浇灌越冬水补足土壤墒情)、防控病虫草害(监测并适时施用对症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等)、防寒抗冻(寒潮到来前1~2 d,喷施磷酸二氢钾+胺鲜酯+黄腐酸水溶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障小麦安全越冬。本文为相似区域小麦产量及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Xiao Wang, Xiangnan Li, Fulai Liu, Dong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2885-288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5.05.026
  • 王瑞丽, 崔钦然, 赵广春, 余冬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81-8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801

    以中诚国联(河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为供试材料,在商丘市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条件下,运用配对试验设计方法,深入探究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展开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和夏玉米叶面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后,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显著提升。经统计分析,小麦和夏玉米的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土壤质地类型上的增产增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就小麦而言,淤土上增产量最大但增产率最低,沙土上增产量最小而增产率最高,净增经济效益为淤土>两合土>沙土;对于夏玉米,增产量为淤土>沙土>两合土,增产率和净增经济效益均为两合土>淤土>沙土。

  • Jinpeng Li, Siqi Wang, Zhongwei Li, Kaiyi Xing, Xuefeng Tao, Zhimin Wang, Yinghua Zhang, Chunsheng Yao, Jincai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5.02.020

    提高淮北平原冬小麦的产量(GY)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至关重要。然而,微喷灌和播后镇压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于2021-2023年冬小麦生长季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大田试验,共设置六个处理:雨养(RF)、常规灌溉(CI)和微喷灌(MI),以及三种灌溉方式下播种后镇压处理(RFCCICMIC)。试验结果表明,与CIRF相比,微喷灌显著提高了小麦GY,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7.9%42.1%MI产量提高是由于其显著增加了穗数、穗粒数和粒重。MI处理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CIRF处理,RF下叶绿素含量最低。这是因为MI显著提高了旗叶花后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与RFCI相比,MI显著促进了花后干物质转运和积累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此外,MI显著促进了小麦根系生长,且灌浆期根系活力显著高于CIRF处理。在2021-2022年,MIRFWUE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2022-2023年,RFWUE显著低于MI。然而,与CI相比,MIWUE显著提高,两年平均提高了15.1%17.6%。在雨养条件下,播后镇压显著提高了小麦GYWUE,这主要是由于播后镇压显著增加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综上所述,在淮北平原地区,雨养条件采用播后镇压可以作为一种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而采用微喷灌可同时实现该地区小麦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生产目标

  • Xinhu Guo, Jinpeng Chu, Yifan Hua, Yuanjie Dong, Feina Zheng, Mingrong He, Xinglong D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8.010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在常规农户管理措施基础上通过优化播期、种植密度和肥水管理方案而设计的综合农艺管理模式(IAO),可以实现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然而,在长期集约化生产和高氮素利用效率(NUE)条件下,IAO对土壤质量影响的强度和幅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在中国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镇开展的13年定位试验,于2020-2022年研究了4种综合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质(SOM)含量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的影响。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当地农户模式(T1)、农户基础上的改良模式(T2)、不计生产成本的高产更高产模式(T3)和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T4)。

    综合农艺优化采用适宜的作物品种、和先进的养分管理,根据当地环境重新设计整个生产系统,与T1和T3相比,作为IAO模式的T2和T4均分别具有增加种植密度、推迟播种日期和减少氮肥投入等特点。在本长期试验中, IAO模式能够维持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通过增加轻组有机质(LF)和颗粒有机质(POM)中的有机碳和全氮)进而提高SOM含量,并通过提高LF和POM在SOM中的比例以及有机碳与全氮的比值来改善SOM的质量。与T1相比,T2、T3和T4在0-20和20-40 cm土层的IFI分别增加了10.91、23.38、25.55%和17.78、6.41、28.94%。T4的籽粒产量较T1提高22.52%,并达到了T3模式的95.98%。T4的NUE比T1和T3高35.61%。综上,T4模式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可协同提高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NUE,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质量。

  • Liulong Li, Zhiqiang Mao, Pei Wang, Jian Cai, Qin Zhou, Yingxin Zhong, Dong Jiang, Xiao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08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在生长阶段早期进行干旱锻炼可以提高其在生殖阶段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但干旱锻炼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干旱胁迫下,干旱锻炼对籽粒灌浆期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淀粉含量及其组分显著减少,同时增加了谷蛋白大聚合物和蛋白质组分的含量。值得注意的是,与未经锻炼植株相比,经过干旱锻炼的植物在干旱胁迫下(PD)表现出淀粉含量及其组分下降程度的明显缓解,从而改善了淀粉的膨胀力和糊化特性。此外, PD总蛋白质含量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未锻炼植株。总之,本研究明确了干旱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策略,主要通过减少淀粉损失和控制蛋白质含量上升等来抵消干旱胁迫对籽粒品质负面影响。
  • Qing Li, Zhuangzhuang Sun, Zihan Jing, Xiao Wang, Chuan Zhong, Wenliang Wan, Maguje Masa Malko, Linfeng Xu, Zhaofeng Li, Qin Zhou, Jian Cai, Yingxin Zhong, Mei Huang, Dong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81
    频发的干旱事件,尤其是发生在生殖生长阶段的干旱,严重限制了全球作物生产力。在生长前期进行适度的干旱锻炼是提高植物应对反复出现的重度干旱胁迫的有效策略,然而,其潜在的机制仍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我们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小麦施加干旱锻炼,并在花后10天对其进行干旱胁迫,随后利用在干旱锻炼结束时、恢复阶段以及干旱胁迫结束时采集的叶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同时结合植株表型和生理指标测定。研究发现,与未锻炼的植株相比,经干旱锻炼的小麦植株能保持较低的植株温度,较高的气孔开度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后期干旱胁迫下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损失较少。有趣的是,动态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416个基因,其中27个转录因子(如MYBNACHSF),可能都与锻炼诱导的小麦耐旱性的提升密切相关。此外,响应干旱锻炼的候选基因呈现出六种时间表达模式,并显著富集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肌醇磷酸代谢以及蜡质合成等几种与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通路中。总之,该研究结果为揭示前期干旱锻炼可有效提升小麦长期耐旱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为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日益增加的非生物胁迫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潜在的方法。
  • Zimeng Liang, Juan Li, Jingyi Feng, Zhiyuan Li, Vinay Nangia, Fei Mo, Y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35
    减少施氮量可以缓解环境退化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然而,减少施氮量也会加剧小麦小花退化的问题,导致产量下降。因此,研究低氮胁迫下小麦小花退化机制,明确缓解措施,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探讨低氮胁迫影响小麦小花退化的生理机制以及外源油菜素甾醇是否可以缓解该胁迫,本研究设置了氮肥梯度试验N0,不施氮;N1120 kg ha-1纯氮;N2240 kg ha-1纯氮)和外源叶面喷施试验(N0CK,不施氮+外源喷施纯水;N0BR,不施氮+外源喷施 24-表油菜素内酯(一种活性油菜素甾醇类激素);和N1120kg ha-1纯氮+外源喷施纯水)。结果表明,低氮胁迫诱导小麦产生了大量活性氧。尽管小麦穗通过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来对抗氧化应激,但它们的能量代谢(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被抑制,使穗内的活性氧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诱导细胞死亡,加剧小花退化。此外,油菜素甾醇在低氮胁迫下对小麦小花退化具有调控作用。外源叶面喷施24-表油菜素内酯促进了穗能量代谢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增了能量电荷,有效消除部分由低氮胁迫诱导生产的活性氧,从而缓解了低氮应激引起的小花退化。总之,低氮胁迫破坏了小麦穗的氧化还原稳态,导致小花退化。油菜素甾醇通过改善低氮下小麦穗的氧化还原状态缓解小花退化。本研究为解决高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小麦生产中“减氮高效”
  • Xu Huai-jian, Jiang Ruo-xuan, Fu Xian-hui, Wang Qin-hu, Shi Yu-tong, Zhao Xiao-fei, Jiang Cong, Jiang 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06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引发的小麦赤霉病是一种重要农作物真菌病害。禾谷镰孢不仅能够侵染小麦,造成产量降低,还会产生种毒素,威胁人畜健康,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禾谷镰孢整个生活史,包括生长、致病、产毒及有性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受到了组蛋白乙酰化等修饰的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由组蛋白乙酰化复合体(HAT)和乙酰化复合体(HDAC)共同调节。其中Rpd3复合体作为最重要的组蛋白乙酰化复合体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Sin3是Rpd3复合体最大的亚基,对其关键功能位点作用机制尚缺乏认识。在本研究中,我们鉴定到位于810谷氨酸残基(E810禾谷镰孢FgSin3上的关键位点研究发现,FgSin3E810位点突变会引起禾谷镰孢菌丝生长、有性生殖致病力及DON毒素合成的缺陷。此外,E810K的错义突变能够提高因FNG1(人类生长抑制基因ING1的同源基因)缺失而降低的H4乙酰化水平,从而部分回复fng1突变体的表型缺陷。经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发现FgSin3的同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并且其E810功能位点在真菌、动物和植物中表现出高度保守性。基于Alphafold2预测的结构,E810位于FgRpd3-FgSin3互作界面上,并与FgRpd3R317位点形成氢键。E810的模拟突变破坏该氢键的形成,进而影响FgRpd3和FgSin3间的蛋白互作综上,FgSin3E810位点可能通过影响Rpd3复合体亚基的组装,与Fng1共同维系真菌组蛋白H4乙酰化平衡,并介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鉴于FgSin3功能及序列的保守性,以及E810位点周围残基在不同物种中的偏好性差异未来有望作为药物研发的候选靶标。本研究鉴定到Sin3中的关键功能位点,并从生物学功能、结构基础和进化模式等方面对其参与Rpd3复合体组装的机制和途径进行了解析。
  • 于丽萍, 王丽君, 梁孟菊, 王璐, 孙金阳, 张俊鹏, 侯翔皓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8-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33

    为深入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北泊村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济麦44’为试验材料,设置基施90%化肥+10%有机肥(T1)、80%化肥+20%有机肥(T2)、70%化肥+30%有机肥(T3)、60%化肥+40%有机肥(T4)和100%化肥为对照(CK)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株高、穗长、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基于TOPSIS法对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冬小麦籽粒产量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T3和T4施肥条件下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土壤电导率与有机肥施用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pH没有显著差异。冬小麦产量随着有机肥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3处理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与CK相比,T3处理下冬小麦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08%、1.21%、5.71%和10.30%。研究发现,T3处理在改善麦田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提高冬小麦产量上表现最优,可以考虑作为试验区冬小麦生产的推荐施肥方式,并进一步推广应用。

  • 李宁, 高丽锋, 黄鑫, 史华伟, 杨进文, 史雨刚, 陈明, 贾继增, 孙黛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3): 2487-250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3.001
    【目的】氮肥的大量应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农业资源的浪费。培育氮高效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筛选耐低氮种质资源,挖掘耐低氮性相关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氮高效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提供材料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389份小麦品种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分别在高氮(HN)和低氮(LN)处理下的10个田间环境中测定小麦单株籽粒产量(GYP)。然后,基于GYP计算各品种的耐低氮指数(stress tolerance index,STI),并筛选出具有不同耐低氮性的小麦品种。结合自然群体660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芯片的基因型分析数据,对STI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与小麦田间耐低氮性稳定关联的遗传位点。进一步根据候选基因的单倍型分析、表达分析和功能注释,筛选与小麦耐低氮性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共筛选出12份具有强耐低氮性的小麦品种,分别为中洛08-1、冀麦15、京花2号、科红1号、绵阳19、济麦22、镇麦4号、豫麦35、丰抗7号、绵阳11、晋麦31和鲁麦5号。共检测到14个与STI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4个位点(qSTI1A.1qSTI3BqSTI6AqSTI7A.2)的物理区间与前人已报道的小麦耐低氮性或产量相关遗传位点存在重叠,且qSTI3B在3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是一个调控小麦耐低氮性的重要遗传位点,进而对其候选基因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候选基因TraesCS3B02G042400的功能注释为AP2/EREBP(APETALA2/乙烯响应元件结合蛋白)转录因子。携带该基因不同单倍型的小麦品种间STI值呈现显著差异,且其表达水平会随着氮素供应而持续上升。结果表明,TraesCS3B02G042400是一个与小麦耐低氮性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结论】筛选出12份强耐低氮性的小麦品种。鉴定到一个与小麦耐低氮性稳定关联的重要遗传位点qSTI3B。挖掘到一个小麦耐低氮候选基因TraesCS3B02G042400
  • 杨健, 罗单, 张建芳, 欧欢, 蒋丽煌, 罗新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23-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6

    为探究绿肥对麦田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于2018—2020年,在南疆地区选择高肥力和低肥力麦田,设置麦后复播玉米(CK)、夏季休耕(BK)、麦后栽植翻压油菜(YC)、麦后栽植翻压油葵(YK)4种种植模式,分析绿肥对不同肥力麦田土壤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部分酶活性,夏季休耕对于改善土壤耕作环境作用不明显;对于高肥力麦田,YC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69.6%、52.6%,YK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较CK提高了72.7%、82.9%;对于低肥力麦田,YC处理的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较CK提高了148.4%,YK处理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97.2%、124.3%、84.7%。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高肥力麦田中,各处理小麦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肥力麦田中,BK、YC、YK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4.5%、24.1%、28.6%,YC、YK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明显高于CK(P<0.05)。综合来看,麦后栽植翻压绿肥有利于改善低肥力麦田的土壤耕地质量,提高小麦产量。

  • 张业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49-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3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产量品质。本研究基于2011—2024年对安徽宣州地区小麦田间纹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田间调查发现,该地区小麦纹枯病始见期稳定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始见期病害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发病较轻;相同生育期不同年份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不同,小麦返青拔节期,不同年份田间纹枯病平均病株率差异较小,而孕穗—齐穗期和扬花—灌浆期差异较大,大部分年份发生程度为2级,属偏轻发生;相同年份,小麦拔节期纹枯病发生轻,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垂直扩展明显加重。该病害发生程度受田间菌源量、品种抗性(主栽品种均不抗病)、播种密度(群体过大加重病情)、水肥管理(偏施氮肥及有机肥施用不足增加发病风险)、田间杂草(降低基部通透性并削弱小麦植株抗逆性)及气候条件(10 ℃以上高湿环境利于发病)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适期播种(10月25日—11月10日)、药剂拌种(苯醚甲环唑等单剂或复配制剂)、农业措施(深翻土壤、清沟沥水、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生物防治(木霉菌、井冈霉素等)及化学防治(拔节初期苯甲·丙环唑等药剂喷雾)等综合防控技术,为宣州及相似地区小麦纹枯病防控提供参考。

  • 李蓉, 李正鹏, 严清彪, 郭冉冉, 韩梅, 徐珂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33-234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5

    【目的】探明麦后复种绿肥协同不同水平氮肥对春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对构建青海省基于绿肥的化肥减施与优质生产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23—2024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地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麦后复种绿肥(W-G)和麦后休闲(W)2种种植模式;副区为不施氮(N0)、氮肥减施30%(N1,157.5 kg N·hm-2)、当地习惯施氮(N2,225 kg N·hm-2)3个施氮水平,测定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籽粒蛋白、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湿面筋等)。【结果】2023和2024年,W-GN1处理籽粒产量较WN1分别增加5.5%和13.4%,较WN2处理增加了2.0%和5.3%;W-GN1处理生物产量较WN1分别增加5.1%和10.6%,较WN2处理增加1.5%和4.6%。W-G较W处理能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复种绿肥补偿效应在不施氮水平下呈负值,在施氮水平下为2.0%—14.0%,复种绿肥结合氮肥减施30%对增加作物产量的贡献最佳。同时,W-GN1处理可通过增加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改善籽粒品质,其籽粒蛋白含量较WN1分别增加10.62%和9.48%;籽粒沉降值分别增加25.05%和18.13%;籽粒形成时间分别增加34.70%和8.66%;籽粒稳定时间分别增加41.30%和13.68%。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麦后复种绿肥对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提升更为显著。【结论】麦后复种绿肥协同氮肥减施30%(N1,157.5 kg N·hm-2)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改善了籽粒品质,可作为青海省减施化肥条件下小麦提质稳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

  • 胡先进, 杨孟池, 王高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22-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6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于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熟期较早的水稻、小麦种子,以确保稻麦茬口衔接;采取晒种、选种、药剂浸种、拌种等种子处理措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苗期病虫害;水稻采取叠盘暗化育秧,带药移栽,小麦采取无人机飞播,适时喷施多效唑,以提高秧苗质量;合理密植,以协调群体生长;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水稻田间水分采取干湿交替管理;适时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以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2023—2024年,选取玮两优8612水稻品种,扬麦25小麦品种,在研究区开展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获得了较高的水稻(12 631.5 kg/hm2)和小麦(8 685.45 kg/hm2)产量,分别较上年增产11.65%和26.25%,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本文为相关地区推广稻麦精耕细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 王靖, 李宝强, 孔令国, 樊青峰, 邰宗君, 王泽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5

    为了明确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本研究以‘济麦60’等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0%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其萌发期各指标的变化。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芽长、相对胚根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和胁迫萌发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不仅降低了小麦种子发芽率,也抑制了胚芽、胚芽鞘和胚根的生长。通过对8个品种的综合评价,得到其D值依次为:‘济麦60’>‘临麦9号’>‘烟农999’>‘山农30’>‘山农28’>‘鲁原502’>‘烟农1212’>‘济麦22’。根据D值大小,将8个主栽小麦品种分成三类:高度抗旱的品种为‘济麦60’和‘临麦9号’;中度抗旱的品种为‘烟农999’和‘山农30’,其他品种为敏感品种。‘济麦60’和‘临麦9号’推荐作为适宜山东省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

  • 刘彪, 王玉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52-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37

    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小农户获得规模经济,是推动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基于247份2023年山东省小麦种植户调研数据,首先采用Logit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生产性服务的影响因素,再用ISM模型将影响因素分层讨论,刻画交易成本在农户服务外包行为决策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服务认知、组织便宜、自有农具、小麦产量、农技培训、社会网络、受灾次数、加入合作社和关注粮价能影响农户生产性服务外包行为,按决策驱动因素又可划分为“外力驱动型”和“内力驱动型”两条路径。提出构建梯度化服务主体网络与精准服务机制、完善数字赋能与制度协同的双轮驱动体系和实施生产要素系统化改造工程3条建议,以期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

  • 张楠, 张士昌, 彭义峰, 李亚青, 李孟军, 史占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6): 21-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5

    为推动高黄色素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测定46个小麦品种(系)的面粉黄色素含量,对黄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PSY、PDS、ZDS、LCYE)基因,及对面粉具有漂白作用的氧化酶(LOX、POD)基因的相关分子标记进行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呈现出不同的情况。Psy-A1Psy-B1位点的功能标记YP7A和YP7B2,Lox-B1位点的显性互补功能标记LOX16和LOX18,在46个小麦品种(系)中均检测到不同的等位变异,不同等位变异间面粉黄色素含量平均值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Pds-B1位点的共显性功能标记YP4B1和YP4B2,在46个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的不同等位变异之间面粉黄色素含量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63)。Pod-A1位点的共显性功能标记POD3A1和POD3A2,在46个小麦品种(系)中检测到的不同等位变异之间面粉黄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od-A1a型材料(低POD活性)面粉黄色素含量均值略高于Pod-A1b型材料(高POD活性)。功能标记YP7A、YP7B2、LOX16和LOX18可用于高黄色素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而共显性功能标记YP4B1和YP4B2、POD3A1和POD3A2在高黄色素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应谨慎使用。

  • 田翱, 周林立, 杜子璇, 王海波, 黄胜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66-7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16

    为评估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SX1302在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利用平板拮抗试验,研究B. velezensis SX1302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以及菌株培养物不同组分(细胞悬浮液、无细胞上清液、热处理无细胞上清液和细胞裂解内容物)对F. graminearum生长及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能力的影响,并探究了菌株的田间防治效果、促生长特性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SX1302对F. graminearum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菌株细胞悬浮液对F. graminearum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DON生成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100%、68.75%和86.89%。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与喷洒PBS相比,B. velezensis SX1302处理后,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15.20个百分点和65.8%。促生特性表明,该菌株可以合成吲哚乙酸(IAA),并具有溶磷作用和ACC脱氨酶活性;与无菌水浸泡相比,B. velezensis SX1302处理的小麦根长、茎高、鲜重和干重分别增加了24.88%、31.41%、44.80%和17.91%。综上,B. velezensis SX1302具有拮抗禾谷镰刀菌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能,为开发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及生物有机肥提供了菌种材料。

  • Xianhong Zhang, Zhiling Wang, Danmei Gao, Yaping Duan, Xin Li, Xingang Z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9.020

    作物填闲是一种多样化的农业种植策略,其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凋落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填闲小麦如何改变黄瓜根系凋落物的降解。为期三年的温室凋落物袋降解试验表明,填闲小麦加速了黄瓜根系凋落物的降解。微宇宙凋落物袋试验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凋落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可以改善黄瓜根系凋落物的降解。此外,填闲小麦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并丰富了一些潜在的关键OTUs,如与黄瓜根系凋落物质量损失呈正相关的Bacillus spp. OTU1837Mortierella spp. OTU1236。接下来,我们分离并培养了代表性的细菌和真菌菌株B186M3。通过体外降解试验发现,B186M3都具有降解黄瓜根系凋落物的能力,并且发现两种菌株共同培养时降解效果更强。总体而言,填闲小麦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别是改变了某些潜在的关键类群,加速了黄瓜根系凋落物的降解,这为利用填闲种植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ZENG Jian-qi, ZHAO De-hui, YANG Li, YANG Yu-feng, LIU Dan, TIAN Yu-bing, WANG Feng-ju, CAO Shuang-he, XIA Xian-chun, HE Zhong-hu, ZHANG Y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33
    大籽粒小麦品种的库容较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前期在中麦871和其姊妹系中麦895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定位到一个稳定的粒长QTL QGl.caas-5BS,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ZM871/ZM895//ZM871重组自交系BC1F6中筛选到一个剩余杂合系,对其自交后代BC1F7群体中的6株杂合重组单株及其自交衍生次生群体进行了基因型和表型分析,将QGl.caas-5BS位点进一步定位到Kasp_5B33Kasp_5B2 (25.3 Mb ~ 27.5 Mb)标记间的2.2Mb物理区间内。序列多态性和差异表达分析在该区间预测到6个候选基因。突变体表型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TraesCS5B02G026800可能是QGl.caas-5BS位点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开发了TraesCS5B02G026800基因的高通量特异性KASP标记Kasp_5B_Gl,并在166份自然群体中对其遗传效应进行了验证。本研究结果为QGl.caas-5BS基因的图位克隆和粒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产育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Zhongwei Tian, Yanyu Yin, Bowen Li, Kaitai Zhong, Xiaoxue Liu, Dong Jiang, Weixing Cao, Tingbo D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32
    晚播是制约稻茬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因子,探明晚播小麦高产优质协同的生理基础及调控途径,将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播期、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和群体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在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方面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晚播小麦产量降低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减少,但增加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可弥补晚播导致的产量损失。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播期推迟和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晚播小麦要达到90007500 kg ha-1以上的目标产量,则最晚播期分别不能迟于114日和1115日;且需满足最大茎蘖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150100ha-16.75.51400012000 kg ha-1以上。晚播1020天高产优质协调的最佳氮肥和密度组合分别为N300D225N300D375。最佳组合处理下的小麦开花后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较低的糖/氮比,这是晚播小麦高产优质协同的重要生理基础。
  • 赵培钦, 刘长斌, 郑婕, 孟炀, 梅新, 陶婷, 赵倩, 梅广源, 杨小冬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 7(2): 106-116. https://doi.org/10.12133/j.smartag.SA202408009

    【目的】 现有的作物估产模型通常在灾害气候条件下的估产精度不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干旱天气指数减产率模型的改进分层线性模型(Improved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IHLM),旨在提高在干旱条件下作物产量估算的精度。 【方法】 采用最大值的增强植被指数-2(Maximum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2, EVI2max)和每年3月~5月降水量,辐射量和气温等气象数据和2018—2021年山东省160个农情调查基点的冬小麦实测产量数据构建冬小麦产量预测基础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考虑到气象因素的变异程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障碍因子,首先将气象因子相对性计算进行模型改进,并对改进的HLM模型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然后引入农业保险行业的干旱天气指数减产率模型,对改进的HLM模型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加适应干旱条件下的作物估产。为了验证IHLM模型的迁移性,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河南省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该模型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和讨论】 基于相对气象因子(Relativ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MF)改进的HLM模型精度相比于RF、SVR和XGBOOST更高,验证精度皮尔逊相关系数r为0.7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0.60 t/hm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nRMSE)为11.21%。在干旱条件数据集中,利用冬小麦干旱天气指数和冬小麦减产率的关系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后RMSE减少了0.48 t/hm2, nRMSE减少了28.64个百分点,提高了IHLM模型在干旱条件下的精度。 【结论】 该研究对冬小麦产量HLM模型进行改进,提高了模型精度,在干旱情况下模型精度和稳定性有一定提升,相比于RF、SVR、XGBOOST模型,IHLM模型更适合对冬小麦产量预测。

  • 赵彦坤, 李彩华, 班进福, 李占坤, 单子龙, 曹巧, 王秀堂, 高新梅, 傅晓艺, 何明琦, 马龙, 高振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6

    为缓解河北省冀中南水资源匮乏问题,鉴定适合本麦区节水灌溉条件下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以2023年国审小麦新品种‘石麦34’和河北省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灌1水条件下,通过测定产量、茎秆形态学指标、茎秆强度和品质相关参数,对‘石麦34’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石麦34’产量显著高于‘石麦22’,增产幅度达7.05%,‘石麦34’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分别比‘石麦22’低10.17%和14.78%,基部第二节长度较‘石麦22’短21.39%、直径长15.84%。‘石麦34’的茎秆强度、穿刺茎秆强度、充实度和抗倒指数分别较‘石麦22’高54.95%、18.10%、21.34%和81.98%。进一步品质检测发现,‘石麦34’籽粒硬度、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显著优于‘石麦22’。综合以上数据,‘石麦34’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比节水对照品种‘石麦22’具备更优异的丰产性、抗倒性和品质,可以作为河北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的小麦主栽品种。研究旨在为‘石麦34’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陈宏州, 张海波, 周晨, 朱友理, 杨红福, 徐超, 郭晓萌, 朱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7-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1
    本研究旨在探究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小麦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的积累动态及其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的相关性。研究于2023年和2024年分别对感病品种‘淮麦33’和中抗品种‘宁麦13’开展田间自然发病调查。从灌浆初期开始,持续监测至延迟收获期17 d和15 d,记录并分析病穗率、病情指数、千粒重和病粒率。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籽粒DON含量,并对籽粒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DON在赤霉病未显症的灌浆初期已积累,含量分别为237.99、182.95 ng/g。籽粒DON、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在灌浆期均逐渐上升,至蜡熟期略有增长,到完熟期趋于稳定,延迟收获期无明显增长且与完熟期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在灌浆期逐渐增加,到灌浆末期已基本达最大值。同一小麦品种中,籽粒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病粒率均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赤霉病及籽粒DON的绿色防控、农药减施增效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 钱晨诚, 王君, 仇景涛, 马泉, 丁锦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35

    在当前小麦品种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本研究致力于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秀小麦品种,以期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选种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盐麦1号’等13种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测产并按13%含水量折算籽粒产量;采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籽粒含水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以容重仪和硬度仪测定籽粒容重、硬度,磨粉过筛后测定出粉率并通过面筋洗涤仪按GB/T 5506.2—2008方法测定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以AACC 56-61A法测定沉降值。试验所得数据运用SPSS和LSD法进行处理分析。Y1、Z13产量最高,均达7700 kg/hm2以上,较其余品种增产12.12%~25.68%,同时满足籽粒硬度≥60%、容重≥770 g/L、蛋白质含量≥12.5%、湿面筋含量≥26%的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N13产量较高,达6936 kg/hm2,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分别为12.41%、24.11%和24.32 mL,均达国家弱筋小麦标准;其余品种产量水平适中,品质指标较为交叉复杂。该试验证明了‘盐麦1号’、‘镇麦13’和‘宁麦13’分别为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筋品种和稳产优质弱筋品种,为里下河地区稻茬小麦的产质协同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茹淑华, 王雪晴, 赵欧亚, 刘蕾, 侯利敏, 肖广敏, 王策, 王凌, 孙世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74-8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3

    为筛选出适宜河北山前平原区Cd污染农田种植的小麦品种,通过大田微区试验,对河北省48个小麦主栽品种的产量和Cd吸收差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8个小麦品种间产量和Cd吸收积累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石麦27’产量最高,为10538.6 kg/hm2,较其他小麦品种高出6.33%~42.41%;其次是‘石麦26’,较其他小麦品种高出6.77%~38.51%。‘石麦26’、‘中信麦48’、‘马兰6号’和‘科农2011’籽粒Cd含量和富集系数均相对较低,分别在0.115~0.133 mg/kg和0.032~0.038之间。‘科农2011’、‘中信麦48’、‘石麦26’的Cd转运系数均较低,在0.273~0.29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确定Cd低累积类型品种2个、较低累积类型品种19个;Cd低转运类型品种3个,Cd较低转运类型品种7个。综合评价小麦产量、小麦籽粒Cd含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等指标,初步确定‘石麦26’、‘中信麦48’和‘科农2011’可以作为Cd低累积型小麦品种用于河北山前平原区镉污染农田安全生产。研究旨在为轻中度Cd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齐锦凡, 张军, 闫聪逊, 王思慧, 任佳欣, 何文泽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24-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06

    为探究锌对小麦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以商麦5226和小偃15为试验材料,设定6个锌浓度梯度(ZnSO4 0、50、100、200、400、800 mg/L),以0 mg/L为对照(CK),测定各组萌发指标、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萌发指标方面,随着锌浓度的升高,2个品种小麦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锌浓度在100 mg/L时,2个品种小麦的发芽率、发芽势均较高。生长指标方面,随着锌浓度的上升,2个品种小麦的芽长、芽鲜重、芽干重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根长、根鲜重、根干重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理指标方面,随着锌浓度的升高,2个品种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综合来看,锌浓度在50~100 mg/L时有利于商麦5226和小偃15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锌浓度超过100 mg /L时对小麦种子萌发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 王彩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3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07

    为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研究其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实际效果,在安徽泗县洋湖农场开展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优化施肥、有机无机配施1(有机肥替代15%化肥)、有机无机配施2(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替代1(有机肥替代15%氮肥)、氮替代2(有机肥替代30%氮肥)共7个施肥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和氮替代处理均能提高小麦产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籽粒总蛋白和淀粉含量,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中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综合来看,以有机肥替代15%氮肥(氮替代1)施用的效果较好,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较高。

  • 孙益远, 房浩, 黄谨卫, 李金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35-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08

    为比较分析磷钾肥后移处理对倒春寒下小麦不同部位小穗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影响,以抗倒春寒性强的品种烟农19和抗倒春寒性弱的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磷钾肥全部基施(CKR1)、常温+磷钾肥基追并重(CKR2)、4 ℃+磷钾肥全部基施(T1R1)、4 ℃+磷钾肥基追并重(T1R2)、–4 ℃+磷钾肥全部基施(T2R1)、–4 ℃+磷钾肥基追并重(T2R2)6个处理,在成熟期对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倒春寒会降低供试小麦品种上部小穗位和下部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中部小穗位籽粒产量的影响较小;磷钾肥后移可提高拔节孕穗期倒春寒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减轻倒春寒对小麦单穗重的影响。本文为小麦生产中倒春寒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 曹超杰, 刘元兵, 刘庆举, 李民, 高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76-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17

    为明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设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清水对照处理(CK)5个处理,利用无人机进行田间飞防试验,观察各组药剂的安全性和小麦的表型性状,计算其防效并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生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处理后小麦叶呈蜡黄至浅黄色,穗、秸秆蜡黄色,熟相较好;第二次药后7 d,其防治效果较佳,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0.20%、95.45%、0.03和95.65%;第二次药后28 d,其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00%、80.52%、2.91和82.50%,均高于其他处理组。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处理小麦的产量为7 146.60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增产率为11.39%。综合结果表明,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条件下,施用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其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 Abdoul Kader Mounkaila Hamani, Sunusi Amin Abubakar, Yuanyuan Fu, Djifa Fidele Kpalari, Guangshuai Wang, Aiwang Duan, Yang Gao, Xiaotang J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37
    Irrigation methods and nitrogen (N) fertilization modes have a complicated impact on wheat physiolog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ea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wheat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However, the optional water-N combination for drip-irrigated winter wheat remains unclear.  A two-year fieldwork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N-fertigation and water regimes on wheat post-anthesis grain weight variation, yield, grain NPK content, and grain quality.  The two irrigation quotas were I45 (Irrigation when ETa-P reaches 45 mm) and I30 (Irrigation when ETa-P reaches 30 mm) and the six 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N0-100 (100% at jointing/booting), N25-75 (25% at sowing and 75% at jointing/booting), N50-50 (50% at sowing and 50% at jointing/booting), N75-25 (75% at sowing and 25% at jointing/booting), N100-0 (100% at sowing), and SRF100 (100% of slow release fertilizer at sowing).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showed that post-anthesis grain weight variation, grain yield, grain NPK content, and grain quality were markedly influenced by the various irrigation scheduling and N-fertilization modes.  The N50-50 treatment was more beneficial for winter wheat post-anthesis grain weight variation than the N100-0 and N0-100 treatments under the two irrigation quotas and during the two seasons.  The highest grain yield of 9.72 and 9.94 (t ha−1) were obtained with the I45N50-50 treatment in 2020-2021 and 2021-2022, respectively.  The grain crude protein was higher in the I45SRF100 treatment during the two seasons.  The I45N100-0 significantly (P<0.05) enhanced the content of grain total starch by 7.30 and 8.23% compared with the I45N0-100 and I30N0-100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2021-2021 season.  The I45N100-0 significantly (P<0.05) enhanced the content of grain total starch concentration by 7.77%, 7.62 and 7.88%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45N0-100, I30N0-100, and I30N25-75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2021-2022 season. Consider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L), the N50-50 split N-fertigation mode could be an optional choice for farmers during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via drip irrigation.
  • WU Luo-yu, CHEN Fu-rong, WANG Peng-wei, XU Chong-jing, WEN Wei-dong, HAHN Matthias, ZHOU Ming-guo, HOU Yi-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46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全球小麦产区广泛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小麦赤霉病菌会产生真菌毒素污染小麦,降低小麦品质。由于缺乏抗病品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杀菌剂。但是,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和大量使用,抗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筛选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剂十分重要前期研究发现禾谷镰刀菌中的质膜ATPFgPMA1与氰烯菌酯的靶标肌球蛋白互作,并且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许多重要的功能,因此具有成为靶标的潜力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与病原菌之间存在一种新的沟通机制,称为跨物种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目前,许多研究发现根据RNAi机制开发的核酸农药可以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因此,本研究利用RNAi的方法探究了FgPMA1作为靶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可能性。通过将FgPMA1基因划分为6段(PMA1RNAi-1-2-3-4-5,和-6),并构建了干扰载体及干扰突变体,发现FgPMA1RNAi-1-2,和-5突变体FgPMA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产子囊壳能力出现缺陷;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等受到抑制;毒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致病力下降。通过表型的筛选,我们发现PMA1RNAi-1-2-5这三个区段能够起到干扰效果。因此,我们在体外的条件下合成了以这三个区段为模板的dsRNA。在离体条件下,当用25 ng µL-1 PMA1RNAi-1-2-5dsRNA处理后,禾谷镰刀菌PH-1、亚洲镰刀菌2021和氰烯菌酯抗性菌株YP-1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菌丝中出现膨大的畸形结构,并且失去了产孢能力。在田间,当用PMA1RNAi-1-2-5dsRNA处理麦穗后,禾谷镰刀菌侵染的病斑长度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FgPMA1在禾谷镰刀菌中可以作为一个新型的药剂靶标,并且在田间直接施用FgPMA1dsRNA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 LIU Wei, HUANG Xue-ling, JU Meng, SUN Mu-di, DU Zhi-min, KANG Zhen-sheng, ZHAO Ji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26

    小麦条锈菌,即条形柄锈菌小麦转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s. & Henn.),是危害小麦及部分禾本科作物的重要真菌。小麦条锈菌的夏孢子可以依靠气流远距离传播,使病原菌可以跨区传播扩散早期研究通过小麦条锈病的田间发生时序,推测小麦条锈菌可能在陕西关中地区由西向东传播,且陕西关中地区源可能来自邻近省份甘肃,但是一直没有直接证据证实这一推测

    本研究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冬小麦种植季节陕西关中地区(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和甘肃省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四个地区共集321株小麦条锈菌样品使23KASP-SNP引物获得的条锈菌样品进行基因分型。联合多种群体遗传方法分析了亚群体之间的关系,从DNA水平明确了2019~ 2021陕西省内关中地区小麦条锈菌的传播路径,以及小麦条锈菌自甘肃省向陕西省传播的主要路径,取得主要结果如下

    1. 证实陕西关中与甘肃条锈菌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甘肃传向陕西关中地区,但两地间的条锈菌群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2. 表明陕西省关中地区条锈菌的迁移方向是由西(宝鸡)向东(渭南)扩散陕西关中地区的四个亚群体(宝鸡、咸阳、西安、渭南)之间基因交流频繁(5.559 ≤ Nm ≤ 29.148),遗传分化程度低(0.009 ≤ Fst ≤ 0.043)。

    3. 表明2019年至2021年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菌源来源主要来自甘肃省陇南天水地区,平凉和庆阳地区作为次要菌源提供地。迁移网络图与风场分析支持病原菌传播路径。

    4. 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陕西省宝鸡、咸阳地区和甘肃省陇南、天水、平凉、庆阳地区均存在较强的遗传重组信号,可能导致当地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升高。

    综上所述,甘肃省天水和陇南地区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菌源地,为其条锈病发生提供菌源,陕西省关中地区小麦条锈菌自西向东的传播路线,即宝鸡→咸阳→西安→渭南。这一研究为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条锈菌传播路径提供了直接分子证据,进而为阻断条锈菌在甘肃和陕西之间的传播,以及为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与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李云丽, 刁邓超, 刘雅睿, 孙玉晨, 孟祥宇, 邬陈芳, 汪妤, 吴建辉, 李春莲, 曾庆东, 韩德俊, 郑炜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9): 1663-168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9.001

    【目的】 小麦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口粮之一,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高温成为限制小麦安全生产的主要逆境因素。筛选、鉴定优异耐热种质资源、挖掘耐热候选基因,可以丰富我国小麦耐热性遗传基础,为培育小麦耐热品种提供先决条件,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方法】 以331份小麦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的方法,通过调查不同处理时长下小麦幼苗的存活率,以耐热级数为指标,评价其耐热性。结合55K SNP芯片基因型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发掘耐热性相关的遗传位点。结合小麦热胁迫下根、叶等多组织的表达量数据,筛选耐热性相关基因,最后,以极耐热种质西农889和热敏感种质中国春为材料,利用qPCR方法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高温胁迫下,不同小麦的存活率存在极端差异,极耐热、中等耐热、中等热敏感、极热敏感的种质资源分别是110、104、110和7份,占比为33.23%、31.42%、33.23%和2.12%,鉴定获得西农889、郑麦7698、中麦895、周麦18和丰产3号等耐热种质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293个与12 h存活率、耐热级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40%—12.46%,其中,与12 h存活率相关的位点200个,与耐热级数相关位点257个,定位到的相同耐热相关位点164个;基于显著关联的SNP标记,共预测到313个耐热相关基因。根据基因注释信息,以及热胁迫下的表达量数据,筛选出23个耐热候选基因,对差异表达的候选基因进行qPCR验证,鉴定到20个关键耐热候选基因。【结论】 鉴定了331份小麦种质的苗期耐热性,建立了一种45 ℃高温下测定不同处理时长的幼苗存活率鉴定小麦耐热性的快速方法,筛选出38份耐热种质。共检测到293个与小麦苗期耐热性显著关联的位点,筛选出TraesCS1A02G355900TraesCS1A02G389500TraesCS5A02G550700TraesCS5D02G557100TraesCS6D02G402500TraesCS7A02G232500等关键候选基因。

  • 王国权, 逯盼盼, 李俊超, 王岩岩, 郭梦诚, 徐于倩, 岳礼洋, 李卫国, 周锋, 刘润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3):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89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全球气候变暖及耕作模式的改变,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病、虫及草害频发的问题,其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重大威胁。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具有控制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物质,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当前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底施的方式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产量影响,采用底施的方法,研究甲哌鎓、氯化胆碱和胺鲜酯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室内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提高均有显著促进效果(P≤0.05),且对小麦幼苗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30 mg/L甲哌鎓、20 mg/L氯化胆碱、4 mg/L胺鲜酯可显著提高小麦株高、根系长度、茎叶鲜重以及根系鲜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75 g (ai)/hm2甲哌鎓、30 g (ai)/hm2氯化胆碱、30 g (ai)/hm2胺鲜酯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小麦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