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10): 1797-1807.
    糖苷水解酶5(GH5)属于最大的糖苷水解酶家族,在细胞壁合成与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解读谷子GH5基因家族特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谷子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鉴定并分析谷子GH5家族成员。结果表明,谷子具有18个GH5基因(命名为SiGH5-1~SiGH5-18),不均匀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SiGH5蛋白具有保守结构域,叠合比对发现不同物种GH5蛋白结构高度保守。多物种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GH5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特点。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同一分支的GH5蛋白具有相似的基序分布,GH5成员具有外显子改组现象。表达谱分析发现,谷子GH5家族基因属诱导型表达,其中,SiGH5-8、SiGH5-17在谷子各器官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均具有较高表达量。启动子分析鉴定到大量激素类响应元件,暗示GH5家族成员通过响应植物内源激素发挥调控作用。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12): 2610-2621.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保水剂种类和用量对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香气质量的影响,以德雪3号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保水剂种类(SAP保水剂、沃特保水剂和自制保水剂TS-PAA)与用量(2、4、6 g·株~(-1))下的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和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使用保水剂可有效提高雪茄烟生长发育前期(45 d以前)氮代谢强度,加速氮素营养向烟碱的转化与积累,削弱后期(60 d以后)氮代谢强度,使烟碱的积累程度明显减弱,75 d时各处理的烟碱含量较对照均有大幅度下降,以TS-PAA 2 g·株~(-1)处理降幅最大,为32.26%。2)使用保水剂能加速中后期(45 d以后)碳代谢进程,促进雪茄烟叶中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增加,其中以TS-PAA 4 g·株~(-1)处理增幅最高,较CK增幅分别为327.28%、80.51%、79.54%,糖碱比增幅161.90%,两糖比(还原糖/总糖)均维持在0.9左右。3)使用保水剂还能显著延迟叶片衰老,提升烟株的抗旱能力,促进雪茄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积累。4)在干旱协迫条件下,保水剂的使用有利于促进雪茄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的合理转化与动态平衡,提升烟叶品质。不同处理比较,TS-PAA、沃特保水剂处理以4 g·株~(-1),SAP保水剂处理以6 g·株~(-1)用量时作用效果最佳。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12): 2890-2900.
    为确定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对蝗虫趋偏响应的调控效应,利用自制的检偏光照调制模块和蝗虫趋偏响应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对线偏波谱检偏矢量光照的趋偏响应,分析了线偏波谱照度对蝗虫趋偏响应的影响和蝗虫检偏矢量敏感模式的光致变化特异性。结果表明:蝗虫趋偏响应呈线检偏矢量敏感差异性弦函性响应特征,其中,波谱决定蝗虫趋偏响应的特异敏感性。蝗虫趋偏视觉的视距性敏感矢量与线偏波谱照度有关:在100 lx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较强,而紫外光波段导致的视趋响应敏感性较强;1 000 lx及光照能量相同时,紫光波段导致的蝗虫趋偏响应敏感性较强。随线偏光照度增强,蝗虫的趋偏性矢量敏感模式重置,并导致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发生变化,线偏紫光波段照度的强化效果显著,线偏紫外照度的调控效果显著,线偏蓝绿照度的抑制效果显著。蝗虫对线检偏矢量(±180°、0°、±90°)的对抗敏感特性与线偏波谱的照度有关,±90°时线检偏弱光照的抑制效果和0°、±180°时线检偏强光照的强化效果均与线偏波谱照度或光距刺激有关:1 000 lx下,蝗虫的趋偏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90°时最强,在线偏橙波谱±180°时次强;光照能量相同时,蝗虫的趋偏聚集响应敏感性与视趋响应敏感性在线偏紫波谱±180°下最强,在0°下次强。研究结果可为蝗虫偏光定向响应机制研究和害虫的偏光诱导新光源研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7): 1361-1368.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通过调节植物糖代谢介导棉纤维的起始和发育。为进一步研究棉纤维起始分化过程中蔗糖合酶的转录调控机制,克隆了GhSuSy基因5′端上游2 000 bp的启动子片段,构建了含LUC荧光报告基因的重组载体,采用基因枪瞬时转化技术,把重组载体DNA分别转化到棉花叶片和花瓣,比较分析了不同载体膜压力、不同轰击距离与孵育时间等条件下的荧光素酶(luciferase, LUC)活性。用优化后的条件检测了棉纤维起始分化期蔗糖合酶基因GhSuSy偶联的LUC在叶片和花瓣中的活性,并与GhSuSy表达、蔗糖合酶活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0.09 MPa真空度下,可裂膜压力设为6.80 MPa,载体膜距离叶片7 cm,轰击2次转化效率最高,转化后样品孵育16 h左右LUC荧光信号最强;与叶片中LUC表达相比,花瓣中LUC荧光信号强、活性高,特别是开花当天(0 d)和开花后1 d(1 DPA)差异明显;在纤维起始分化的开花前3 d(-3 DPA)到开花后3 d(3 DPA),叶片和花瓣中LUC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0和1 DPA的LUC活性最高,这一结果与GhSuSy的定量分析、蔗糖合酶活性检测结果趋于一致,同时纤维起始时期胚珠中GhSuSy的表达和蔗糖合酶活性也显著升高。这些结果暗示GhSuSy基因或编码的蔗糖合酶在0和1 DPA可能调控了棉纤维的起始和分化,表明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转化系统可用于进一步的GhSuSy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分析。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3): 498-506.
    鹌鹑的羽色自别雌雄现象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但具体的分子机制未知。本研究以北京白羽公鹌鹑和朝鲜栗羽母鹌鹑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F_1公鹑和F_1母鹑胚胎期第10天皮肤组织样品的转录组,以筛选调控鹌鹑羽色自别雌雄的关键基因,并利用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RNA-Seq共得到38.94 G的原始数据,平均每个样本获得了6.49 G的原始数据,6个库的Q30均在90%以上,GC含量平均值为49.7%,所测样品至少89%的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通过数据库比对共得到16 013个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9个,下调基因22个。GO富集分析发现有13 841个基因注释到GO数据库中,其中包含78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结果显示,有22个差异基因富集到38条通路中。对全部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得到了7个与羽色表型相关的基因,分别是DCT、MLANA、SLC45A2、TYRP1、TRPM1、FAM174A和KIT。qRT-PCR结果表明,候选基因均在栗羽鹌鹑中高表达,与RNA-seq结果一致,这7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自别雌雄有关。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6): 1162-1174.
    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一类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分子,在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已报道鱼类的MHCⅠα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三角鲂MHCⅠα基因cDNA序列全长,命名为Mete-UA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Mete-UAA全长为2 102 bp,包含1 0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47个氨基酸。编码的MHCⅠα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38 699.18,等电点5.23,含有16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具有亲水性,定位于细胞膜上,具有1个N-糖基化、3个O-糖基化和39个磷酸化的潜在位点。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Mete-UAA氨基酸序列与团头鲂同源性最高为75.79%,与草鱼同源性稍低于团头鲂,为75.25%。Mete-UAA具有MHCⅠα的典型结构特征,包含1个前导肽、3个胞外结构域、1个跨膜区和1个胞质区。二级结构分析显示,Mete-UAA蛋白质中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94%、9.22%、26.80%和38.04%。基于转录组学分析表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后三角鲂MHCⅠα基因表达呈总体下降趋势。本研究从三角鲂肝中成功克隆MHCⅠα基因,分析了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为后续研究MHCⅠα参与调控三角鲂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8): 1805-1813.
    为更好地解决茄果类蔬菜残体处置问题,以茄果类蔬菜残体为原料,以鸡粪、发酵菌剂为添加物,设置4个残体堆置发酵处理,将发酵完成残体与商品育苗基质复配成混合基质,研究混合基质对黄瓜种子出苗率、幼苗形态和叶绿素含量、幼苗生物量、幼苗根系生长指标的影响,并对幼苗生物量、根系指标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没有添加物的茄果类蔬菜残体发酵后,与商品育苗基质1:3复配的混合基质,使单株黄瓜幼苗根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0.30 cm~3和8.66 cm~2。黄瓜幼苗干物质积累速率(G值)与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壮苗指数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壮苗指数与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地上部分干重和地下部分干重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单株鲜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此外,黄瓜幼苗根尖数与根系长度、根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根系长度与根系体积和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根系直径与根尖数和根系长度呈显著(P<0.05)负相关。因此,没有添加物的茄果类蔬菜残体发酵后,与商品育苗基质1∶3配制成的混合基质适合黄瓜育苗。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1): 104-111.
    通过持续监测2007—2019年设施黄瓜白粉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研究其田间流行规律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设施黄瓜白粉病盛发期时间总体较一致,春黄瓜、秋黄瓜发病最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10月上旬;年度间的峰期持续时间、发生量差异较大,春黄瓜以2019年高峰期发病最重,秋黄瓜以2009年发病最重,2013年春黄瓜和秋黄瓜上均发病重但峰期持续时间短;该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湿交替频繁、冷暖起伏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重。在此基础上,根据该病害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及每年3—10月的气象因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春黄瓜、秋黄瓜高峰期发生量预测模型。经拟合率检验,各模型均达75分以上的准确度,说明拟合结果与实测值相符,可用于瓜类白粉病的流行预测。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5): 984-994.
    BES1/BZR1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且是油菜素内酯(BR)信号转导途径的唯一转录因子,为探讨其在植物抗病抗逆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运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杧果BES1s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结构域、蛋白质结构和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研究表明,杧果BES1s家族理化性质预测结果显示,成员外显子个数相差较大;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杧果BES1s成员均具有BES1_N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和二级结构表明,成员可分成3组,不同组之间成员存在较大差异、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存在3种结构。在qRT-PCR法测定基因表达量中发现,在胶孢炭疽菌(Cg)侵染过程中MiBES1.1和MiBES1.5持续上调表达;MiBES1.12和MiBES1.13持续下调表达。在细菌性黑斑病菌(Xcm)侵染过程中,在12 h时除MiBES1.7和MiBES1.9,其他成员上调表达;在3 h时MiBES1.1~MiBES1.5和MiBES1.11下调表达。在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过程中,MiBES1.7、MiBES1.9和MiBES1.2持续下调表达;在48 h时,除MiBES1.5和MiBES1.11~MiBES1.13其他成员下调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杧果BES1s家族成员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8): 1915-1926.
    红松仁脂肪的定量检测可以作为评价其食用价值和育种价值的重要指标,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开展无损检测研究。在变量标准化校正+一阶导数+小波变换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考虑到传统主成分分析降维方法存在对非线性复杂结构不敏感、完全去除特征间线性相关性信息的问题,分别采用流形学习中的等距映射、局部线性嵌入、改进型局部线性嵌入、局部切空间对齐、黑塞特征映射进行非线性降维,以构建的偏最小二乘为定标模型,进一步分别建立岭回归、支持向量回归、极度梯度提升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改进型局部线性嵌入+支持向量回归建立的参数优化模型质量最佳,其降维方法优化参数为:邻域数取30,维度取16,验证集均方差均值为0.646 4,测试集实测值与预测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999 2%,可见,该模型可以良好地应用到红松仁脂肪定量检测中。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2): 221-231.
    为探究不同逆境胁迫(盐、干旱、温度和硝态氮/铵态氮缺乏胁迫)对玉米ZmbZIP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为实验材料,设置200 mmol·L~(-1) NaCl、20%PEG6000、4℃低温、硝态氮或铵态氮缺乏胁迫试验,探测其对bZIP家族基因G亚家族成员表达模式的影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亚家族成员进一步细分为3个亚组。qRT-PCR分析结果表明,15个ZmbZIP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表明这些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人为模拟盐、干旱、低温和氮缺乏胁迫实验中,20个ZmbZIPs基因受不同逆境因子的广泛调控,预示ZmbZIP广泛参与调控玉米应答逆境胁迫响应途径。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4): 565-575.
    通过研究苦荞粒重、粒形与蛋白组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和相关性,探索影响苦荞蛋白组分含量的主要性状,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以小米荞×晋荞麦2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XJ-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对粒重、粒形相关性状和籽粒蛋白组分含量和总蛋白含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醇溶蛋白含量外,父本晋荞麦2号的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母本小米荞;在XJ-RILs群体中,各性状变异系数为5.79%~29.97%,且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粒长与谷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球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于各性状的表型值,在欧式距离为12.10~13.50处,将220个株系划分为12个类群,其中C9类群粒长、长宽比、清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较高,C10类群千粒重、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较高,C11类群千粒重、粒长、长宽比、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较高。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籽粒各蛋白组分含量的基因型差异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材料,筛选获得的蛋白组分优异株系为不同食品和保健品的加工提供了推荐材料。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3): 624-629.
    为明确不同温度胁迫下益蝽(Picromerus lewisi Scott)过冷却点和冰点的变化,对益蝽雌、雄成虫和三龄若虫进行1 h不同温度(30、35、40℃)的处理,测定其过冷却点和冰点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导致益蝽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发生改变。经30、35、40℃处理后,益蝽三龄若虫的冷却点和冰点较对照(25℃)显著(P<0.05)上升。经30℃处理后,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经35、40℃处理后,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较对照显著升高。对比雌、雄成虫和三龄若虫,不同温度处理下,均以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最低。综上,适时高温处理提高了益蝽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缩小其温度适应范围。经同一温度处理后,雄虫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强。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9): 1581-1591.
    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ter)是一类庞大而古老的跨膜运输蛋白家族,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物质的转运积累、有害物质解毒、气孔调节、植物防御等生理活动。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成分主要为次生代谢产物,次生代谢物转运与积累过程需要ABC转运蛋白的参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杜仲ABC转运蛋白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该家族蛋白质性质和结构、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关系。研究表明,EuABC家族生物信息学预测有76个成员,含有1~7个保守基序;编码蛋白多为稳定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上,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要构成元件;进化树分析表明,杜仲ABC转运蛋白家族可分为8个亚家族(A~G;I),每组成员数量分别为3、19、14、1、1、1、29、8。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杜仲次生代谢物质转运与积累奠定基础,也为其他植物ABC转运蛋白家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5): 1132-1143.
    设置玉米-刺梨间作、辣椒-刺梨间作、刺梨单作3种种植模式,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刺梨园土壤团聚体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贡献率,揭示间作对刺梨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可有效提高刺梨园0~2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粒径≥0.25 mm)的养分含量,玉米-刺梨间作对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优于辣椒-刺梨,但辣椒-刺梨间作对不同粒级团聚体全氮和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优于玉米-刺梨间作。在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比整体表现为间作>单作,但氮磷比表现为间作<单作,说明长期间作可增加土壤氮素对刺梨生长的限制作用,而长期单作易导致土壤磷素对刺梨生长产生限制。间作模式下,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贡献率分别为41.2%~56.8%、44.8%~58.2%、46.3%~60.0%、51.9%~62.3%、52.4%~66.3%和43.5%~58.9%,而刺梨单作的贡献率分别为31.1%~31.6%、30.6%~38.7%、30.6%~46.4%、37.9%~52.8%、30.8%~38.9%和27.2%~38.6%。综上,在刺梨园采取适宜的间作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其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从而提升刺梨园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4, 36(01): 156-167.
    为了解腈菌唑在防控赤星病时,烟叶叶际微生物菌群结构与代谢功能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感病与健康烟叶真菌和细菌的菌群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其代谢功能。结果表明,药前感病烟叶与健康烟叶叶际真菌有链格孢属、谷菌根菌属、Boeremia、枝孢霉属等,其中链格孢属为优势菌属;叶际细菌有科萨克氏菌属、泛菌属、甲基杆菌属等,其中科萨克氏菌属为优势菌属;感病烟叶链格孢属和科萨克氏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健康烟叶。每667 m~2采用15%腈菌唑微乳剂60 mL处理5、10、15 d时,感病烟叶叶际真菌链格孢属和枝孢霉属相对丰度均降低,附球菌属和亚隔孢壳属相对丰度均先降低后增加;健康烟叶叶际真菌链格孢属、Symmetrospora、亚隔孢壳属的相对丰度均下降。感病烟叶叶际细菌科萨克氏菌属相对丰度在施药5 d时降低,10 d和15 d时增加,假单胞菌属与之相反;健康烟叶叶际细菌泛菌属、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施药5 d和10 d时降低,15 d时增加。感病烟叶叶际微生物代谢活性弱于健康烟叶,叶际微生物对除α-丁酮酸、L-苏氨酸和4-羟基苯甲酸外的碳源代谢均较强。腈菌唑应用后,感病与健康烟叶叶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均下降,其代谢活性均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研究结果揭示了腈菌唑施用不同时期感病与健康烟叶组织叶际微生态变化差异,为腈菌唑防控烟草赤星病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7): 1402-1411.
    为探究关岭牛TBC1D7(TBC1 domain family, member 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ites, SNPs)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以贵州关岭牛为试验对象,构建DNA混合池,采用PCR扩增后直接测序法对关岭牛TBC1D7基因进行SNPs检测,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关岭牛TBC1D7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全长882 bp,编码氨基酸293个,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该蛋白中不存在跨膜区域且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蛋白中存在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在关岭牛TBC1D7基因CDS区共发现了4个同义突变位点,分别为c.402T>C、c.414A>G、c.609C>T和c.648T>C。4个突变位点均导致关岭牛TBC1D7基因mRNA二级结构、自由能和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本实验筛查到关岭牛TBC1D7基因4个SNPs位点,表明关岭牛TBC1D7基因多态性丰富,为进一步研究TBC1D7基因变异和关岭牛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提供理论基础。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1): 142-149.
    为比较贵州4个县域豹皮樟老鹰茶的理化品质,对来自贵州4个县域的用传统铁锅杀青、慢火烘干工艺加工的豹皮樟老鹰茶成品进行生化成分和矿质元素测定。结果表明:江口老鹰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都较高,总黄酮含量最高,品质较好;但其重金属铅含量超标,不符合规定。息烽样品的各生化成分含量也都较高,总黄酮含量仅次于江口样品,且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微量元素锌、镁和硒含量也较高,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品质较好。江口老鹰茶的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湄潭样品的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少;赤水老鹰茶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含有咖啡因,且呈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特异性。综上,贵州4个县域的豹皮樟老鹰茶在理化品质上各有特色。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7): 1550-1563.
    通过对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气孔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找出影响其气孔发育相关基因,为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GBS),以253份贵州栽培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5个气孔表型性状有关的SNP位点共关联45个,在下游50 kb的45个SNPS位点范围内共检测到20个基因。其中6个基因与气孔长度(SL)有关,1个基因与气孔宽度(SW)有关,7个基因与气孔面积(SA)有关,2个基因与气孔密度(SD)有关,4个基因与气孔周长(SP)有关,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具有复杂遗传背景和丰富生态类型的栽培型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便筛选出适应性强、能够促进贵州茶产业品种结构调整的优良茶树品种。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10): 2121-2131.
    为探究大厂茶P113叶色随季节变换的规律,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奠定研究基础,以茶树新品种大厂茶紫化植株P113为材料,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对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二叶新梢进行黄酮类代谢物鉴定。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65个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峰,包括正离子峰71个,负离子峰94个,包含花青素(6.06%)、双黄酮(2.42%)、查尔酮(0.6%)、二氢黄酮(4.24%)、二氢黄酮醇(3.03%)、黄烷醇类(9.70%)、黄酮(26.67%)、黄酮碳糖苷(4.24%)、黄酮醇(26.67%)、异黄酮(2.42%)、原花青素(7.88%)和单宁(6.06%)共12种黄酮类物质。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大,季节内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小,说明黄酮类物质在季节变换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动态变化。韦恩分析显示:春季与夏季有158个代谢物共有,夏季与秋季有160个代谢物共有,春季与秋季有157个代谢物共有;春季有2个特有代谢物,为异橙黄酮和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夏季和秋季均没有特有代谢物,总体上大部分黄酮类代谢物在每一个时期都有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与二氢黄酮醇、黄酮、黄酮碳糖苷、黄酮醇、原花青素类含量呈正相关,与双黄酮、查尔酮、二氢黄酮、黄烷醇类、单宁类含量呈负相关。因此,推测大厂茶P113的叶色紫化与黄酮类物质含量,尤其是花青素含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5): 1037-1047.
    初步研究RNA干扰PhCatC1/2基因对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检测PhCatC1/2、PhTlr13、PhLys和Phβ-G基因的表达,并观察肝胰腺组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注射PhCatC1-dsRNA后,PhCatC2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PhTlr13基因表达量在前期呈现显著升高,后下降的趋势,PhLys和Phβ-G基因的表达量均随dsRNA干扰时效的增加而增加;沉默PhCatC2基因后PhTlr13和Phβ-G基因的表达量随dsRNA干扰时效的增加而增加,PhCatC1基因表达量呈现下上调交替的趋势,PhLys基因表达量表现出先下调后上调的趋势。通过PhCatC1/2基因沉默后的分析初步推测,波纹龙虾可能通过促进Toll样受体和溶酶体通路来参与免疫应答,得出PhCatC1/2基因具有免疫功能。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4, 36(04): 978-996.
    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重要次级代谢物,是影响植物呈色的关键物质,其生物合成具有一定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并能够受到内源和外源因素的调控,包括转录因子、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环境条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植物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对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调控网络、影响因素、生物活性和检测策略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7): 1212-1221.
    为验证从莴笋根际分离筛选出的菌株GNB6、MGBC3、MGBD1及其混合菌剂对莴笋生长与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不同菌株及混合菌剂的最佳用量,为研制莴笋专用促生菌剂提供依据,文章采用盆栽法,设置不同用量固氮菌A(2、4、6 mL·株~(-1))、溶磷菌B(2、4、6 mL·株~(-1))、分泌IAA菌C(2、4、6 mL·株~(-1))、混合微生物菌剂D(2、4、6 mL·株~(-1)),及清水对照(CK)共计13个处理。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添加适宜用量的单一和混合微生物菌剂能显著促进莴笋生长、提高莴笋的营养品质,并且可有效促进莴笋叶片花青素的积累,同时显著降低莴笋茎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D3处理表现最好,较CK处理茎粗和单株鲜重分别增加24.71%和55.67%,茎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3.49%和139.46%,茎和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51.28%和29.19%,茎和叶V_C含量增加88.89%和13.57%,茎中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47%,叶片花青素含量提高53.63%。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各处理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为:D3>B1>C2>B2>D2>A2>D1>C3>A1>A3>B3>C1>CK。综合分析发现,每种菌剂促生效果最适宜用量分别是A2(4 mL·株~(-1))、B1(2 mL·株~(-1))、C2(4 mL·株~(-1))、D3(6 mL·株~(-1)),其中混合微生物菌剂D3(6 mL·株~(-1))对促进莴笋生长和改善品质的效果最佳。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12): 2397-2405.
    为了提高黑比诺干红葡萄酒的品质,本试验选用黑比诺葡萄为原料,采用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pombe)单一菌株接种发酵及与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erevisiae)同时或顺序接种进行酒精发酵,并以S.cerevisiae单独接种完成酒精发酵后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的葡萄酒为对照,监测其发酵过程中苹果酸、生物胺等理化指标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变化,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S.pombe单独接种及与S.cerevisiae同时或顺序接种发酵的残糖、酒精度、总酸和挥发酸均符合国标GB 15037—2006《葡萄酒》对干红葡萄酒的要求;S.pombe单独接种及与S.cerevisiae同时或顺序接种发酵都能够完成酒精发酵;与对照相比,处理组的接种方式均能够显著降低葡萄酒中苹果酸和组胺的含量,其中,S.pombe和S.cerevisiae顺序接种发酵的葡萄酒中苹果酸和组胺含量明显低于S.pombe单独接种及与S.cerevisiae同时接种发酵。S.pombe和S.cerevisiae顺序接种发酵能够明显丰富葡萄酒中的醇类、酯类和萜烯类物质,使葡萄酒中具有浓郁的果香和花香。感官分析发现,S.pombe和S.cerevisiae顺序接种发酵的葡萄酒感官品质较优于其他处理组。综上所述,在S.pombe的不同接种方式中,S.pombe和S.cerevisiae顺序接种能够更好地增加黑比诺干红葡萄酒的醇类、酯类和萜烯类物质含量及种类,降低苹果酸含量,能够提升葡萄酒感官品质。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5): 992-1000.
    FT基因是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为探究FT基因在白菜型油菜光周期途径中调控开花的作用,本研究以拟南芥FT蛋白序列为索引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中检索到3个BrF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特征进行分析,通过qRT-PCR技术研究基因的器官特异性表达,筛选基因在不同白菜型油菜中克隆并检测其在4℃,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3个BrFT均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分布于A02和A07染色体上,其中BrFT1和BrFT2存在明显的共线关系,3个BrFT蛋白都包含PEBP保守基序。基因上游2 000 bp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大量的光应答元件,一些参与厌氧诱导、防御和应激反应的调控元件,另外BrFT1和BrFT2含有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诱导的元件。qRT-PCR检测发现,BrFT在白菜型油菜根、茎、叶、花蕾和花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器官,且BrFT1表达量高于其余两个成员,克隆到陇油6号、陇油17号、天油2号中的BrFT1基因,序列比对相似性为99.5%。在4℃,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不同白菜型油菜中BrFT1随处理时间均呈现上调表达,但品种间存在差异,结合对不同白菜型油菜开花的观察,表明BrFT1基因的过量表达能够促进白菜型油菜提早开花。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9): 2149-2159.
    为探究木醋液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试验通过测定菌落生长直径和半数有效浓度(EC_(50)值)评价木醋液对几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考察木醋液对供试敏感菌株孢子萌发、菌丝干重、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壁完整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合电镜观察菌体超微结构变化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木醋液对7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具一定的抑制效果,对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的抑菌作用表现最为显著,其EC_(50)值为4.98μL·mL~(-1),在5.5μL·mL~(-1)时,木醋液对其孢子萌发和生物量抑制率分别达90.09%和95.22%。经木醋液处理后,F.culmorum的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其菌丝细胞壁变薄且不完整,细胞器结构紊乱,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菌丝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还原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ATP含量显著降低;碘化丙啶染色孢子后,孢子荧光强度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木醋液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结构、扰乱菌体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来实现其抑菌效果。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4, 36(01): 215-224.
    目前,基于图像处理的植物病害识别多依赖于人工标注的卷积神经网络。本文基于自监督对比学习不依赖标签和大量数据即可实现独自学习的优势,研究了MoCo-v2、DeepCluster-v2、SwAV、BYOL这4种对比学习方法对植物叶片病害的识别效果,通过设置不同试验条件,使用PlantVillage开源数据集和自建的棉花病害数据集分别测试4种对比学习方法所训练的ResNet50编码器在Linear和Finetune两种模式下的病害识别效果,评估对比学习方法在植物叶片病害识别上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lantVillage数据集中,Finetune模式的平均准确率略高于Linear, 4种方法训练的编码器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最高达99.83%,其中,DeepCluster-v2、BYOL在Finetune模式下的识别率最高,均为99.87%。在棉花病害数据集上,Finetune模式的效果略逊于Linear, DeepCluster-v2在Linear模式下获得最高识别准确率(98.86%)。整体来看,基于对比学习方法的病害识别率优于有监督模型的学习效果,在植物叶片病害识别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7): 1519-1528.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bacrerial fruit of blotch, BFB)是中国检疫性病害,其传播非常迅猛,且目前没有商品化抗病品种。为建立西瓜果斑病菌现场快速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检测方法,针对细菌性果斑病菌特异性序列设计并筛选出了RPA最佳的引物和探针组合,利用两种模式[实时荧光监测RPA(real time RPA,RT-RPA)和终端荧光可视化检测RPA(end point RPA,EP-RPA)]对RPA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细菌性果斑病菌双模荧光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且其对病原物的检测灵敏度与qRT-PCR的灵敏度相当。在实际样品检测中,RT-RPA、EP-RPA和RT-PCR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为100%。在检测时间上,EP-RPA的检测时间为20 min, RT-RPA平均检测时间约为5 min, qRT-PCR的平均检测时间约为44 min; RPA的检测速度最快,而且不依赖大型的仪器,方便快捷,适用于现场检测。该恒温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植物病害的现场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9): 1640-1649.
    为了探究叶用芥菜奶奶青菜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基于转录组数据研究了奶奶青菜简单重复序列标记(EST-SSR)特征,筛选了适合奶奶青菜的EST-SSR引物,并分析了奶奶青菜的遗传多样性。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6 386条非冗余基因(unigene),其中13 544条unigene序列中含有18 720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位点,SSR的发生频率为29.20%,平均每2.73 kb出现1个SSR,分布频率为40.36%。优势重复序列为单核苷酸,占总SSR数量的49.39%,其次为三核苷酸和二核苷酸,分别占总SSR数量的25.44%和24.13%。AT、AGCT和AAG/CTT分别是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以及三核苷酸的优势重复基元。以30份奶奶青菜和5份其他芸薹属蔬菜为材料,从37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多态性引物,扩增得到13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达88.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5.705 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397 8,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1.036 1,平均观察杂合度(H_o)为0.312 1,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530 0,平均Nei's期望杂合度为0.521 9,表明筛选出的17对SSR引物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 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677处可将30份叶用芥菜奶奶青菜材料分为3类。试验结果可为叶用芥菜奶奶青菜的种质资源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引物支持和技术参考。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8): 1519-1528.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8): 1505-1518.
    为探究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黄土高原森林资源调查中的适用性,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区,以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为遥感数据源,基于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识别并提取研究流域的树种和树冠信息,并与样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人机影像提取植被信息的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对于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和经济果木林的树种提取效果极好,但复杂植被类型会导致提取精度下降。在农地子流域和人工林子流域上,树种提取的分类混淆矩阵Kappa系数分别为0.898和0.728。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对人工林和经济果木林的树冠提取精度较高,与实测数据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在0.7以上,但对次生林的树冠提取效果相对较差,R~2仅有0.422 3。将该方法拓展应用至流域尺度,识别结果显示,蔡家川流域内人工林子流域主要为刺槐、油松和侧柏混交林,经济作物主要为苹果,油松的林分密度为1 744株·hm~(-2),平均冠幅为2.24 m,苹果的林分密度为382株·hm~(-2),平均冠幅为4.26 m;农地子流域有苹果树912株,林分密度为439株·hm~(-2),平均冠幅为3.84 m。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最邻近分类法可以高效、准确地提取林木株数、郁闭度和平均冠幅,从而有效提高黄土区植被调查的效率。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2): 383-393.
    为优化花叶万年青中多糖与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工艺,并探究其多糖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及生物碱的杀虫和抑菌活性,以花叶万年青叶为材料,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多糖与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杀虫试验以虫体浸渍法,探究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棉铃虫、小菜夜蛾、大麦虫的触杀效果;用滤纸片法探究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通过测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对Fe~(3+)的还原能力,研究花叶万年青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花叶万年青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g·mL~(-1)),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 h,提取温度90℃。花叶万年青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当多糖质量浓度为5.0 mg·mL~(-1)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1.78%、48.60%、40.86%,Fe~(3+)还原力达到0.338 6,且随多糖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加,抗氧化活性也逐渐增强,但均低于维生素C。花叶万年青叶片生物碱的提取中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为超声温度>超声时间>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最佳工艺为超声温度66℃,超声时间80 min,料液比1∶30(g·mL~(-1)),乙醇体积分数90%。杀虫试验结果表明,花叶万年青生物碱提取物对3种虫的触杀效果有显著差异,处理36 h后棉铃虫、小菜夜蛾、大麦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2.22%、96.67%、96.6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2.5 mg·mL~(-1)生物碱提取物对不同菌种的抑制效果有所不同,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环直径可达10.95、10.65 mm;其次是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抑菌环直径分别为8.00、8.20、8.85、8.25 mm;而伤寒沙门氏菌表现出不敏感或敏感度不明显。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2): 326-334.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TL-F2为供试菌株,黑麦草为供试植物,研究Cd胁迫下A.niger TL-F2的促生特性,以及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Cd的对照组相比,低浓度Cd(5 mg·L~(-1))胁迫下,A.niger TL-F2产吲哚乙酸(IAA)和溶磷的能力无显著变化,但产铁载体的能力显著(P<0.05)降低48.18%;中(20 mg·L~(-1))、高(50 mg·L~(-1))浓度Cd胁迫下,A.niger TL-F2产IAA的能力分别显著(P<0.05)降低55.76%和65.69%,溶磷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50.07%和78.19%,产铁载体的能力分别显著(P<0.05)降低69.71%和80.08%。接种高浓度(1×10~8 mL~(-1))A.niger TL-F2有助于促进Cd胁迫下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高浓度Cd胁迫下,黑麦草地上部Cd含量较不接菌的显著(P<0.05)增加,增幅为17.95%;接种低浓度(1×10~6 mL~(-1))A.niger TL-F2对黑麦草种子萌发、Cd含量无明显促进作用。综合来看,接种适当量的A.niger TL-F2有助于促进Cd胁迫下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增加黑麦草地上部Cd含量,可作为黑麦草修复Cd污染水体和土壤的强化措施。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1): 128-137.
    为研究纳米银(AgNPs)胁迫下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TL-F3)的氧化应激变化及其对AgNPs的吸附能力,通过序批式试验,探究不同浓度AgNPs对A.flavus TL-F3生长、细胞形态、胞外聚合物(EPS)分泌、抗氧化系统和吸附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gNPs可抑制A.flavus TL-F3生长,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正相关。AgNPs可致A.flavus TL-F3菌丝发育不完全,表面破损。与不加AgNPs的对照组相比,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80 mg·L~(-1)时,胞外聚合物含量升至237.55 mg·g~(-1),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P<0.05)提高,而Na~+K~+-ATP酶活性显著(P<0.05)降低了50.37%。A.flavus TL-F3对AgNPs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当AgNPs的质量浓度为1、30、50、80 mg·L~(-1)时,A.flavus TL-F3对AgNPs的吸附率可达68.54%以上。综上所述,A.flavus TL-F3可用于含Ag和AgNPs污染水体的修复。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4, 36(01): 168-176.
    为明确安徽舒城和巢湖地区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种类,2021—2022年对该地区的甜瓜和栝楼蔓枯病的病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利用柯赫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对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以及ITS、LSU和TUB2多位点序列分析,确定引起甜瓜及栝楼蔓枯病的病原菌为亚隔孢壳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代表性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啶酰菌胺、咪鲜胺对其抑制效果较好,其EC_(50)值在0.010 6~0.043 8μg·mL~(-1),可优先选择这两种药剂进行轮换使用防治该病害。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9): 1740-1747.
    茶叶智能采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待采摘嫩芽的识别,而嫩芽大小、环境光照、拍摄角度等因素都会给嫩芽的精准识别带来困难。针对复杂场景下传统茶树嫩芽识别方法准确率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YOLOV3深度卷积模型的识别方法,并通过增加SPP模块优化模型,提高模型对茶树嫩芽的识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YOLOV3模型和YOLOV3优化模型均能在复杂场景下实现茶树嫩芽识别,且YOLOV3优化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mAP比YOLOV3模型提高3.5百分点,达到91%,说明YOLOV3优化模型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自然场景下的茶树嫩芽识别。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2, 34(09): 1976-1984.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玉米GRMZM2G455909基因,该研究拟对GRMZM2G455909基因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分子特征;构建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a-GRMZM2G455909,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分析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抗病能力及其抗病信号通路。研究表明,GRMZM2G455909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序列属于NBS-LRR类蛋白家族;Pst DC3000处理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发现转基因植株体内菌体数量明显下降,其抗病性显著增强,推测Pst DC3000可能诱导转GRMZM2G45590基因拟南芥体内形成水杨酸抗病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遗传育种抗病性的改良提供新的路径。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4): 739-752.
    针对现有水稻排种器采用被动充种存在充种性能差、高速排种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舀勺型孔轮式水稻精量排种器。阐述了该排种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了排种轮、舀勺、型孔、护种板等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参数,建立了排种器充种过程的力学模型。以冈优898种子为试验材料,利用离散元法,选取排种轮转速、型孔倾角为试验因素,以排种合格率、重播率和漏播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对比试验和二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排种性能指标与试验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试验因素对排种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了最佳参数组合。优化结果表明:排种轮转速为25.94 r·min~(-1)、型孔倾角为34.75°时,排种器的排种性能最佳,排种合格率、重播率、漏播率分别为87.55%、9.79%、2.66%。为验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排种器的适应性,以丰两优3948、冈优898、冈优3551 3个水稻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对排种器进行台架性能试验和田间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台架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丰两优3948、冈优898、冈优3551种子的排种合格率分别为84.40%、84.53%、83.74%;田间播种合格率分别为81.34%、82.13%、80.67%,3个水稻品种种子排种性能皆满足水稻精量播种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舀勺型孔轮式水稻精量排种器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1, 33(07): 1320-1328.
    针对茶园机械化开沟减阻减耗需要,设计茶园节能型开沟刀,用于减小茶园开沟时的开沟功耗。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节能型开沟刀侧切刃与正切刃曲线方程,通过离散元仿真方法确定侧切刃螺旋线终点处滑切角与正切刃在侧切刃平面内展开曲线终点处静态滑切角分别为62°、56°。对设计完成的节能型开沟刀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开沟深度为15、20、25 cm时,节能型开沟刀的开沟功耗分别为0.093、0.107、0.128 kW,均小于对照组通用开沟刀的开沟功耗,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各个开沟深度均能够达到降低开沟功耗的目的。此外节能型开沟刀在不同开沟深度的沟深稳定性系数均大于90%,高于国家标准和对照组通用开沟刀试验结果,说明设计的节能型开沟刀在降低作业功耗的同时,可保证开沟质量。
  • Acta Agric Zhejiangensis. 2023, 35(09): 2068-2078.
    2021年7月安徽某养殖场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苗在下塘期发生了爆发性死亡。在排除寄生虫和病毒感染后,从患鱼脾脏和肾脏分离到多株细菌,经鉴定,血平板单菌落β-溶血试验和回归感染筛选出一株致病力较强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040株。AV040全基因组测序(GenBank ID:CP095841)显示,253个编码序列为毒力基因,其中编码的黏附(adherence)分子156个、分泌系统(secretion system)85个、毒素(toxin)12个。腹腔注射AV040株对大口黑鲈(约10 g)和昆明白小鼠(约20 g)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LD_(50))分别为6.53×10~6 CFU·g~(-1)和2.97×10~7 CFU·g~(-1);受染大口黑鲈表现为胸鳍、腹鳍、肛门、肝胰腺、脾脏和幽门垂出血;受染小鼠表现为蜷缩、眯眼和颤抖,肝脏和肠道出血。AV040全基因组中有5个耐药基因,并采用K-B药敏试验进行表型验证。其中OXA-912和cphA3与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的耐药性有关,对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的亚胺培南耐药;rsmA和adeF与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喹诺酮类(quinolones)和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的耐药性有关,对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丁胺卡那,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四环素类的多西环素和四环素敏感和中介;EF-Tu突变体与利福霉素类(rifamycin)的耐药性有关,对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耐药。AV040株基因组中未检测出耐药基因,但表型为耐药的抗生素,包括林可酰胺类的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硝基咪唑类的甲硝唑、甲氧苄啶类的甲氧苄啶、青霉素类的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本研究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基础,解析了AV040株致病性和耐药性的表型与基因型间的复杂关系,加深了对大口黑鲈源维氏气单胞菌病原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