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8): 547-557.
    基于湖北省76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2004-2016年主汛期(6-8月)主要暴雨过程的灾情资料以及《降雨过程强度等级》行业标准,通过灰色关联法和曲线拟合法,针对强降水过程,构建湖北省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曲线模型,其中2004-2015年数据用于模型的构建和回代检验,2016年数据用于模型的外延预评估,以期定量化评估强降水过程造成的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受灾面积比重、受灾人口比重、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和表征灾情综合影响的综合相对灾情指数作为脆弱性定量化评估对象,构建的湖北省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曲线模型,在外延预评估中,除直接经济损失比重的一致准确率为60%外,其它指标的一致准确率均在80%以上,等级预评估检验误差均在1个等级以内,模型评价效果较好。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1): 84-90.
    科学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是防范和减轻暴雨洪涝灾害的重要基础。基于有效降水指数(EP)构建单站和区域暴雨洪涝监测、评估指标,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76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相关灾情资料,确定降水衰减参数及致涝阈值,在此基础上分析EP指数在历史暴雨洪涝评估及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经参数率定后的EP指数对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的解释方差达78.1%,对年际间暴雨洪涝强度差异反应敏感,能识别历史典型大涝年和严重洪涝年,在2014年实时暴雨洪涝过程监测中能直观诊断出一般性暴雨洪涝的起止时间和过程动态变化,但对局地性和间歇性发生的暴雨洪涝过程刻画不足。创建EP指数所需数据资料少、计算简便,可用于洪涝灾害历史排位、年景评价、灾情预评估、风险区划以及作物产量建模等。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6): 682-690.
    分别以9023、9035、9036为早熟、中熟、晚熟水稻的代表品种,应用人工气候箱在孕穗开花期进行低温处理,旨在分析沈阳地区孕穗开花期不同强度低温对不同熟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低温设置以前一天相同时刻的温度值为基准,设比外界温度低3℃(D3)和低5℃(D5)两个处理水平,持续处理5d,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为对照(CK),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水稻倒2叶的CO_2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1)CO_2响应过程中,与CK相比,D3和D5的持续低温处理皆可导致9035和9036的气孔导度显著降低,而9023(早熟)仅D5的持续低温导致其气孔导度降低;(2)光响应过程中,与CK相比,D3和D5的持续低温处理使9035(中熟)和9036(晚熟)气孔导度降低,且降低幅度随低温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但持续低温处理显著增加了9023(早熟)的气孔导度(P<0.01);(3)气孔限制是引起9035(中熟)遭遇低温后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9023(早熟)和9036(晚熟)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导致。说明中熟(9035)和晚熟(9036)水稻品种对低温处理响应较敏感,而早熟(9023)品种对低温不敏感。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6): 513-522.
    相比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天气指数保险具有信息透明、理赔便捷、二级市场流通性强等优点,是分散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但农作物的受灾机理十分复杂,在其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多重灾害的共同影响,准确构建多个天气指数之间以及天气指数与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扩大天气指数保险的承保责任,对于减少基差风险、合理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以及转移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国家气象网1995-2018年共24a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以陕西眉县猕猴桃为例,构建降水、气温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三维嵌套Copula模型和条件混合三维Copula模型,通过误差比较,选择利用模拟精度较高的条件混合三维Copula模型模拟三者的关系,并厘定复合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结果表明,在70%的保障水平下,5-9月累计降水量低于423.2mm,且平均日最高气温高于26.40℃时进行赔付,纯保险费率为10.07%。本研究探索高温干旱天气对猕猴桃单位产量损失的交叉影响,更好地阐明了高温、干旱和猕猴桃单产之间的相关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差风险,完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体系,为复合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广应用。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1): 36-46.
    基于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气象灾害灾情及该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构建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以此估算该地区粮食作物因灾减产量。结果表明:(1)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分别为74.48×10~3hm~2·a~(-1)、78.85×10~4t·a~(-1)和100.97kg·hm~(-2)·a~(-1)。(2)1981-2020年内蒙古农业气象灾害受灾、成灾面积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成灾和受灾面积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干旱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其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历年各灾种的总受灾和成灾面积的64.10%和62.4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在受灾率和成灾率水平上干旱是与粮食单产关联度最高的农业气象灾害,在绝收率水平上风雹与粮食单产关联度最高。(4)构建的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模拟准确率较高,其模拟粮食产量与实际粮食产量呈极显著相关(R~2=0.99,P<0.01),历年模拟平均相对误差为0.20%,翌年试报相对误差为2.49%。(5)198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因灾损失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R~2=0.77,P<0.01),降速为0.48个百分点·a~(-1),平均因灾损失率为14.79%,68.42%的年份粮食单产因灾损失率高于10%。综上分析,基于1981-2020年统计数据构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灾情-粮食作物产量评估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和预测粮食作物产量、评估粮食产量因灾损失,从而满足农业气象业务和服务的需要。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6): 623-632.
    利用黄河流域10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气象数据,选用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尝试利用偏导数方法计算分析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气候要素敏感性及其与气候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上游旱情比中游和下游地区偏重,春夏秋冬各季分别处于中旱、轻旱、中旱和特旱状态,全年尺度处于特旱程度,季节和全年尺度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春季、秋季和全年尺度特旱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宁夏北部以及内蒙古地区,而气象干旱减缓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干旱增强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东南部。相对湿润度指数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呈正向敏感,对温度和风速呈负向敏感。上游和中游地区夏季相对湿润度指数最敏感要素分别为太阳辐射和平均温度,全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全年尺度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全流域春季和夏季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相关性最强的要素均为相对湿度,上游和下游地区秋季的主控要素为太阳辐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冬季则分别与温度、风速和风速相关性最强。全年尺度上,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的主控要素则为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9, 40(05): 317-326.
    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为32/22、35/25、38/28、41/31共4个温度处理水平,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50%±5%、70%±5%、90%±5%,处理天数为3、6、9、12d,并以28/18、50%±5%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番茄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2~41℃高温处理下,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在日最高气温35℃时最高,分别为0.109μmol·m~(-2)·s~(-1)、0.21μmol·m~(-2)·s~(-1);叶水势ψ_w、根系活力Rv、根冠比R/S、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日温41℃时较CK降低163.76%、66.63%、28.59%、73.90%和65.11%。高温条件下提高湿度至70%后,ψ_w、Gs、Pn、Tr和WUE分别较50%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且可以在28d内基本恢复至CK水平,在恢复期内根系恢复良好且保持较高WUE;但湿度提高至90%后,Gs和ψ_w有所上升,而Pn、Rv、R/S、WUE未能显著提高,且在恢复期内WUE较低。故在35℃及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提高空气湿度至70%可有效降低高温对番茄的危害,也有利于番茄灾后恢复。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4): 245-255.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0)的改变及其空间分布势必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规划、农业用水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中国粮食主产区划分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I区)、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Ⅱ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Ⅲ区)和亚热带湿润地区(Ⅳ区)4个子区域,基于粮食主产区265个站点1961-2013年53a气象数据,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ET_0,利用Arc GIS空间插值、Mann-Kendall趋势检验、敏感性分析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ET_0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3a来,中国粮食主产区年均ET_0为878.9mm,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0.47mm·a~(-1)(P<0.05),Ⅰ、Ⅱ区和Ⅳ区年均ET_0分别为741.8、1079.8和924.2mm且均有所减小,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Ⅲ区年均ET_0为940.2mm,呈极显著下降趋势,速率为1.21mm·a~(-1)(P<0.01)。(2)全区及Ⅰ-Ⅳ区ET_0最敏感气象因子均为相对湿度,其敏感系数分别为-1.060、-1.232、-0.784、-1.114和-1.009。(3)全区及Ⅰ-Ⅲ区对ET_0变化贡献最大的气象因子为风速,Ⅳ区为相对湿度。(4)风速的减小是造成粮食主产区全区及Ⅰ-Ⅲ区ET_0减小的首要原因,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缩短是造成Ⅳ区ET_0减小的主要原因。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6): 453-468.
    基于华北地区44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气象、土壤和作物数据,利用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APSIM)模拟华北春玉米一年一熟和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产量、CO_2和N_2O排放量,解析与春玉米一年一熟种植制度相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在周年产量提高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计算氮肥农学效率和水分生产力,采取归一化方法明确各处理达到高产、高效和低排多目标协同效果的主体种植制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氮智慧管理措施,以及定量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明确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周年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空间差异性,为华北主体种植模式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81-2020年研究区域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8×10~4~1.65×10~4kg CO_2-eq·hm~(-2)和2.36×10~4~4.11×10~4kg CO_2-eq·hm~(-2),冬小麦-夏玉米较春玉米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了406.7%;(2)1981-2020年研究区域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为0.08~0.35kg CO_2-eq·kg~(-1)和0.19~0.47kg CO_2-eq·kg~(-1),冬小麦-夏玉米较春玉米增加了153.8%;(3)随着冬小麦灌溉量增加,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增加趋势,且灌溉时期对周年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无明显影响;(4)各作物氮肥施用量在0~225kg·hm~(-2)区间时,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施氮量达到225kg·hm~(-2)之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周年产量无显著变化,但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增加。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采取适宜的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可实现周年较高产量且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7, 38(04): 221-229.
    大跨度温室作为一种新型南北走向的钢骨架覆膜温室,解决了传统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低、空间狭小的问题。为了研究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大跨度温室的温度和气流场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室外风速条件下通风口开度对大跨度温室温度和气流场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构建三维稳态大跨度温室模型,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大跨度温室内的温度场和气流场,并采集典型晴天下通风口开启50%时大跨度温室内13个测点的温度,将各测点的测量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最后利用已验证模型模拟分析通风口开度(25%、50%、75%、100%)在不同室外风速(1、2、3、4 m·s~(-1))条件下的大跨度温室温度和气流场。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2~2.8℃,均方根误差为1.6℃,最大相对误差为9.9%,平均相对误差为4.1%,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模拟结果显示,温室顶部温度高,底部温度低;室外冷空气从西侧通风口进入,温室内西侧温度低于东侧;温室内平均风速从南到北逐渐减小;温室中部风速明显小于东西两侧。大跨度温室上通风口及侧通风口全开时,温室内温度分布较均匀。温室通风口开度一定时,温室内通风率与室外风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考虑温室内温度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以降温为主要目的时,建议通风口开度取75%~100%,若室外风速大于3m·s-1且室内温度能满足作物生长,则建议通风口开度<75%。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1, 42(08): 713.
    <正>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文化教育、艺术传承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蕴含丰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才能长久地、更好地传播下去,因为寓意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经过时光岁月的一次次检验,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农村土陶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形制、风韵、工艺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土陶艺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优势,从而演绎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神韵。艺术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过硬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2, 43(08): 677.
    <正>新时代下,产教融合这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出现,要求各院校执行人才培育工作时,应以培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综合实力为目的,大力促进产教融合教学理念在思政教育系统中的有机渗入,以便快速、高效提升学校整体思政教育水平与效率。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9, 40(10): 630-636.
    基于2017/2018年度黄淮冬麦区田间试验观测数据,采用Logistic方程,对2个弱春性和6个半冬性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研究千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的灌浆速率普遍高于弱春性品种,其灌浆中后期的高灌浆速率,显著提高了其千粒重;弱春性品种返青后生长较快,开花早,灌浆时间显著长于半冬性品种,但其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显著低于半冬性品种。不同基因型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显著影响千粒重,而且灌浆中后期的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性正相关。虽然不同品种的灌浆持续时间有一定差异,但是灌浆持续时间对千粒重增加的影响不大。根据灌浆特征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对千粒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与各阶段灌浆持续时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综合可知,试验区域更适合种植推广商355、豫教5号和存麦1号等半冬性品种。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1, 42(05): 402-411.
    以唐山市滦南县林场107速生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为研究对象,使用滴灌法将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设置为15%~20%、10%~15%和5%~10%,利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测定杨树边材液流速率,同时监测太阳辐射、气温、大气湿度、大气压、风速等气象因子,探寻不同环境条件下107杨树树干日间和夜间的液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环境下林木对水分的利用,为速生丰产林制定合理的水分灌溉策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晴天树干液流较阴雨天启动时间早、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夜间波动大;土壤缺水条件下,树干液流启动时间晚、峰值低、持续时间短,夜间液流变化平缓且增高;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存在"时滞效应",树干液流滞后于太阳辐射40min,而提前于气温、相对湿度、VPD(水汽压亏缺)60min;树干液流与VPD呈现"迟滞回环"关系,时滞错位后气象因子对树干液流均具有显著驱动作用,日间树干液流与气温相关性最大,驱动力较强,而夜间与VPD相关性最大,驱动力较强;经过时滞错位后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拟合效果优于时滞错位前。可见,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树干液流可以较好地反映沙地土壤的水分情况和林木的水分消耗特征。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9): 611-617.
    利用2016年和2017年陕西红富士主栽县11个定点采样果园物候及品质调查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和加权求和法,建立苹果单项气候品质指标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以期为开展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认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苹果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与膨大期降水量、幼果期日较差、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及着色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果径与全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特优级红富士苹果的气候品质指标为幼果期日较差>7.9℃,膨大期降水量≥134.9mm,着色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6.1℃,着色成熟期降水量≤79mm,全生长季平均气温≤17.5℃;陕西红富士苹果气候品质评价指数CQEI的预测准确率为86.7%,可用于实际认证业务。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1, 42(05): 443.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历经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换。随着农业迅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化学肥料被广泛应用于耕种业,导致土壤遭受严重污染;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没有提升土壤肥沃度反而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同一作物在同一块土地反复耕种,造成土壤营养物质消耗殆尽。经济的发展不应建立在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耗尽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主要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并进的一种平衡式经济。如果说传统生产经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3): 205-208.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利用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17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的农业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主要生长季内,产区大部≥10℃积温偏多,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农业旱涝范围小、影响轻,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度较高,总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春播期干旱,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和强降水,秋收期阴雨寡照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造成一定影响。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5): 314-324.
    温室高效生产依赖于适宜的温室小气候环境,建立高精度的温室小气候多步预测模型对实现温室环境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滚动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Rolling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R-BP)的温室小气候多步滚动预测模型。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1)建立初始的BP神经网络。采用自动编码器无监督学习方法获取初始网络参数,并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优化网络参数。(2)建立滚动的BP神经网络群。将前一个网络输出作为后一个网络的部分输入进行滚动训练和预测,实现温室小气候多步滚动预测。为验证R-BP模型的有效性,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市的自控温室和中国苏州市的非自控温室分别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相比,在阿布扎比温室试验中,采用R-BP模型预测未来6h室内温度,其平均误差降低69.9%,预测相对湿度,其平均误差降低47%;在苏州温室试验中,采用R-BP模型预测未来6h室内温度,其平均误差降低43.3%,预测相对湿度,其平均误差降低55.6%。说明R-BP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未来6h内温室小气候环境变化,可为制定温室小气候优化调控方案提供依据。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7, 38(03): 172-180.
    通过田间试验,在UV-B增强和施硅条件下,利用ASD便携式手持光谱仪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选择典型晴天观测冠层光谱曲线,通过计算一阶导数曲线分析光谱的红边参数特征。UV-B辐射设2个水平,即对照(自然光,ambient UV-B,A)和UV-B增强(比自然光增强20%,elevated UV-B,E);施硅设2个水平,即不施硅和施硅(硅酸钠,200kg SiO_2·hm~(-2))。结果表明:UV-B增强下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而施硅可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缓解UV-B增强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各处理间水稻冠层光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近红外波段,UV-B增强使水稻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降低,施硅使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上升。UV-B增强使水稻光谱红边位置蓝移,施硅使红边位置红移。随着生育期推移,水稻光谱红边位置、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拔节期达最大。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3): 238-251.
    土壤表层含水量存在于陆-气界面,是模拟全球水文、能源和碳循环及其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变量,对于气候和地球系统研究至关重要。为了评价风云三号B星(FY-3B)、风云三号C星(FY-3C)、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2)土壤含水量产品在锡林郭勒草原以及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精度和适用性,本文基于2014-2019年生长季的地面观测数据,应用时间序列相关性(R)、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偏差(Bias)和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分析了这三种网格产品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高估了陆地表层含水量,AMSR2低估了土壤含水量;各项评价指标表明三种土壤含水量产品均能够捕捉锡林郭勒草原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2)在月尺度上,与AMSR2相比,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的月度分布与实测土壤含水量分布较为一致。(3)在生长季尺度,3种卫星土壤含水量产品能够反映各草原亚型的土壤含水量状况;FY-3B和FY-3C土壤含水量产品在植被覆盖较高的地区适用性较好,AMSR2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地区可靠性较好,3种产品在监测土壤含水量方面具有互补功能;FY-3B与原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性最好;FY-3B和FY-3C能较好反映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土壤含水量变异情况,AMSR2能很好捕捉研究区中部土壤含水量变异状况。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2): 92-99.
    以杂交早籼稻陵两优268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在水稻拔节期连续3d对叶片喷施4种不同浓度的抗高温化学制剂,分别为1.5mmol·L~(-1)和2.5mmol·L~(-1)的次硅酸钠(Na2Si O3·9H2O溶液),0.5mmol·L~(-1)和1.5mmol·L~(-1)水杨酸(SA)溶液,10.0mmol·L~(-1)和20.0mmol·L~(-1)的氯化钙溶液(Ca Cl2·5H2O)溶液和22.04mmol·L~(-1)和36.74mmol·L~(-1)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以叶面喷施蒸馏水为对照(CK)。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5d高温处理(6:00-18:00,40±0.5℃;18:00-次日6:00,30±0.5℃,日平均气温为35℃),在高温处理72h、120h和高温处理结束后自然条件下室外恢复120h,分别测定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OD、POD、CAT活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研究不同化学制剂对水稻高温胁迫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条件下,与CK相比,喷施4种化学制剂皆可显著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MDA含量;其中以喷施20.0mmol·L~(-1)Ca Cl2·5H2O溶液和22.04mmol·L~(-1)KH2PO4溶液作用效果最显著,喷施KH2PO4溶液在整个高温处理过程及高温结束后恢复120h、喷施Ca Cl2·5H2O溶液在高温处理120h和高温结束后恢复120h水稻叶片的抗衰老能力最强。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1, 42(09): 775-787.
    及时准确的干旱评估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的干旱评估指标通常仅考虑植被或降水等单方面影响因素,在实际干旱评估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综合考虑降水、温度、地形等多个干旱致灾因子,以主要产粮基地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2007-2017年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以及降水等多源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构建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为目标值的综合干旱评估模型。利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模型进行测试;利用站点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以及2016年京津冀地区的气象灾害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在不同月份上均表现较好(R2均大于0.5而RMSE均小于0.55)。模型输出的综合干旱指数(Comprehensive Drought Index,CDI)在密云站上与SPI和SPEI接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与站点SPI和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7和0.4,均通过了 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空间上,相较于SPEI,CDI计算的2016年3-7月京津冀地区干旱事件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度更高,表明该模型适用于京津冀地区干旱评估。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9): 862.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际上受到了更多的承认和青睐,汉语学习的热潮居高不下,伴随而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目前,传统国际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都无法适应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由陈文忠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一书,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基于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问题情景,着眼于语文教学的当下需要与未来发展,详尽的个例和案例分析,对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4, 45(01): 105-106.
    <正>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旨在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农耕文明、家庭观念、社会和谐等丰富多样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融合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以及实践路径,并结合实际情况、学生特点和社会现实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以增强教育效果。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8): 538-546.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方法,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进行根系浇注海藻糖处理,海藻糖浓度分别为3、6、9、12、15、18mmol?L~(-1),以清水为对照,在人工智能培养箱昼/夜温度14℃/5℃的低温条件下培养4d,分析低温胁迫下海藻糖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膜稳定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根系浇注海藻糖能促进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根系生长,诱导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维持根系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对照相比,12mmol?L~(-1)海藻糖处理的幼苗根长、根表面积和根鲜干重分别增加32.16%、15.87%、41.14%、58.33%;SOD和POD活性分别增加44.16%和62.17%;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50.23%和42.53%;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81.32%和87.21%。表明根系浇注适宜浓度海藻糖可有效提高玉米幼苗的抗低温能力,通过增强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膜损伤,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且12mmol?L~(-1)的海藻糖溶液根系处理效果最佳。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8): 750-752.
    2023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3℃,较常年(1991-2020年,下同)同期偏高0.6℃,但波动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7.2mm,较常年同期偏少7.4%,为2012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空间分布不匀,整体呈中部多南北少的分布特征。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34.6h,接近常年水平。2023年春季夏收粮油区光热充足、墒情适宜,利于作物穗粒数增加,形成大穗;但3月中旬、4月下旬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强降温、降雪天气导致部分冬小麦、油菜遭受不同程度冻害,5月末陕西、河南小麦遭遇严重“烂场雨”,阴雨时段与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叠,导致成熟小麦出现粒籽霉变、穗发芽现象。东北春播区墒情总体适宜,春播进展顺利;江南、华南稻区播种育秧期间未出现明显低温寡照天气,但4月下旬、5月中旬的阶段性低温,使早稻返青和分蘖进程略推迟;四川南部、云南中北部发生中度及以上的农业干旱,影响玉米播种出苗、一季稻生长和烤烟移栽。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5): 555-563.
    BNS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敏感期低温表现不育,高温恢复可育。2014/2015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温度相对较高,但BNS的自交结实率比温度相对较低的2011/2012年度低50%以上。为探讨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对近4a(2012-2015年)小麦生育期的温度走向,以及温度与BNS自交结实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温度走向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冬、春温度变化显著影响BNS结实率,暖冬和寒春易降低结实率,寒冬和暖春可提高结实率。这些结果对BNS的影响可能是,暖冬穗发育加快,进入感温期早,再遇正常年份或暖春,育性转换完成快,结实率高,反之结实率低。2014/2015年度属典型暖冬和寒春气候特点,故BNS结实率严重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NS的自交结实率与播种-抽穗的各积温因子均呈负相关,而与翌年3月1日-抽穗的平均温度≥15℃有效积温和平均温度≥15℃的累积日数呈显著正相关;BNS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为12℃,15℃以上温度对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用两个正相关显著的温度参数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BNS自交结实率。研究结果表明,15℃以上平均气温显著影响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平均温度≥15℃有效积温和平均温度≥15℃的累积日数是两个重要的BNS育性转换温度因子参数。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10): 964-969.
    基于夏收粮油作物主产区内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冬小麦、油菜生长季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评价生育期内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2023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大部时段农田墒情良好,湿渍害、晚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病虫害影响偏轻,成熟收获阶段多晴好天气,夏收总体进展较快。但陕西南部、黄淮南部及江汉东部等地,冬小麦成熟期出现持续连阴雨和强降水天气,导致麦收延缓,小麦品质有所下降,局地出现发芽霉变现象,河南影响最严重。长江中下游及贵州等地伏秋连旱导致油菜播种出苗推迟,后期长势偏差。西南地区南部冬春持续干旱,影响冬小麦和油菜产量形成。总体上,2022/2023年度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内气候适宜度略低于上年,气象条件略偏差。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0, 41(01): 61-64.
    2019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9℃,为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110.5mm,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579.7h,接近常年同期。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初霜期接近常年或偏晚,全国农区大部光温适宜,利于玉米、大豆、水稻等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收获和晾晒,秋收进展顺利。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晴好天气,秋收进程较快。秋播区大部作物播种期间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冬小麦、油菜播种和出苗顺利。但华北西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四川盆地大部及贵州西部等地秋雨偏多,阴雨寡照和强降水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持续过湿,秋收秋种进度偏慢,油菜移栽进度滞后,部分地区油菜发育期偏晚7~10d;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水稻抽穗灌浆、油菜和冬小麦播栽及幼苗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总体来看,2019年秋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1, 42(04): 318-329.
    风云卫星微波遥感土壤湿度产品在农业应用中,尤其是在作物监测和干旱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产品可靠性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气象局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土壤湿度数据为参考,系统分析了山东地区2018年FY-3B和FY-3C卫星反演2级土壤湿度产品的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并与SMAP和SMOS卫星反演3级土壤湿度产品进行对比。使用EASE-Grid投影方法的转换方程进行空间匹配,将卫星的格点转换成经纬度后,自动站对应的卫星观测结果由其周围4个观测格点结果加权平均得到。对自动站数据去除异常值后,将卫星过境时刻数据与自动站小时数据进行时间匹配。结果表明,在山东地区FY-3B、FY-3C和SMAP与自动站观测数据时间一致性较好,均方根误差(RMSE)约0.09m~3·m~(-3),相关系数(R)大于0.3。SMAP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可以达到0.05m~3·m~(-3),说明其去除系统误差之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SMOS在山东地区的适用性不如SMAP。同时,FY-3B、FY-3C和自动站的相关性和误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FY-3B和FY-3C往往高估5、8和9月的土壤湿度,与冬小麦和夏季玉米的成熟期对应,而在其余时间会低估,这可能是因为风云卫星使用的X波段探测深度较浅,其结果受表层植被的影响较大;而SMAP和SMOS使用的L波段探测较深,其结果受表层植被影响较小。该发现说明,未来风云卫星土壤湿度的反演算法可以通过优化植被的影响来获得更精确的反演结果。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8): 649-663.
    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当前机械粒收是中国转变玉米生产方式的重点。籽粒含水率是影响机械粒收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受玉米农艺性状、生育后期生态气象因子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因此,明确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玉米机械粒收的气候适宜性及适宜区,可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RCP4.5和RCP8.5两个温室气体浓度情景,分别代表中等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结合两种情景下预估的2021-2060年气候数据和春玉米生育期数据,利用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确定未来40a当前广泛种植的春玉米中晚熟品种机械粒收各等级气候适宜区北界,并基于此得出基于多品种的机械粒收气候适宜区。结果表明:未来40a不同品种的气候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分布特征,不同品种间各级适宜区北界由西南向吉林省东南部山区的长白、东岗和松江一带以及高纬度的黑龙江北部变动。RCP4.5(RCP8.5)气候情景下,50%和80%春玉米中晚熟品种的最适宜区均位于辽宁省南部(辽宁省西部和南部),最北分别可达42.0°N和41.0°N(42.8°N和41.9°N),最东可达123.4°E和123.3°E(124.5°E和123.3°E),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9%和1.8%(11.2%和5.9%);适宜区分别位于辽宁省北部和中部(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南部),最北可至43.0°N和42.7°N(44.8°N和42.9°N),最东可至124.7°E和124.4°E(124.7°E和124.5°E),该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8.3%和8.9%(4.7%和6.6%)。未来40a,与RCP4.5气候情景相比,RCP8.5气候情景下春玉米中晚熟品种机械粒收气候适宜性更强,但两个气候情景下气候最适宜区和适宜区范围均较小。未来春玉米机械粒收气候适宜区在品种间差异较大,未来可选育种植生育期更短、脱水速率更快的适宜机械粒收品种,以提高机械粒收的质量和效率。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7, 38(02): 121-130.
    为研究自然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南粳45为试材,于2013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3个播期的分期播种试验,分别为4月30日(第1播期,No.1)、5月15日(第2播期,No.2)和5月31日(第3播期,No.3),并分析水稻产量及其性状、产量贡献因子、灌浆期茎和叶向穗的干物质转运及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对高温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在试验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延后水稻表现为增产的趋势,其中No.1与其它两个播期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相比No.2和No.3,No.1产量分别降低3495.08kg·hm-2和6319.58kg·hm~(-2);就产量性状来看,No.1的结实率与其它两个播期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而3个播期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上来看,高温主要表现为降低结实率和穗粒数;(2)抽穗末穗干重P0、灌浆期同化的干物质量ΔW、灌浆期茎和叶向穗转移的干物质量ΔT这3个产量贡献因子的贡献量均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增大;从贡献率来看,对No.1和No.3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ΔW,而No.2是ΔT;(3)3个播期中茎的干物质输出率(Dry matter export rate,DMER)和转化率(Dry matter transformation rate,DMTR)均超过叶的两倍(除No.1的DMER),叶的DMER和DMTR均表现为No.1最大,No.3最小,分别相差4.37和7.35个百分点,但No.1茎的DMER和DMTR均最小;(4)3个播期HI大小趋势与产量一致,表现为No.1(28.84%)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2, 43(03): 245.
    <正>古人向来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阶段是教育启蒙的最佳阶段,故而称之为“童蒙”。在一般的认知中,古代童蒙教育似乎仅仅围绕四书五经进行学习,显然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在儒家学派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古代童蒙教育的内容呈现一种“养正”的状态,因而童蒙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童蒙养正”。关于“童蒙养正”的内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有明确的解释,在朱熹看来,童蒙之学,衣服冠履为第一,言语步趋为第二,洒扫涓洁为第三,读书写字为第四,杂细事宜为第五。仅以数十字,将童蒙教育的内容详细指出。按照朱熹的观点,幼儿教育的内容并非只是读书写字,还有穿衣吃饭、言谈举止、劳动打扫、处理大小事宜等。与传统幼儿教育相比,现代幼儿教育的内容虽有所改变,然而朱熹“童蒙须知”却依然是现代幼儿良好品质与习惯培养的重要原则,将其纳入现代幼儿教学内容中,可推动幼儿品质与习惯的培养。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4, 45(02): 111-123.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8, 39(09): 567-574.
    采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温度和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的生长环境,以模拟大田环境为对照(CK),通过大田原位模拟试验对"藏青2000"青稞品种在增温2℃(T2)、增温4℃(T4)和增温2℃同时增加CO_2浓度100μL·L-1(T2+CO_2)环境下进行观测,分析气候变化环境下青稞的生育期、光合作用、农艺性状及其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处理(T2、T4、T2+CO_2)下青稞的生育期缩短5~7d。其中,T4处理的生育期最短,为92d,T2和T2+CO_2处理为94d。增温处理中青稞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低于CK。增温处理使土壤耕层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提高。与CK相比,T2、T4和T2+CO_2各处理青稞产量分别下降31.4%、46.9%和39.4%;增温2℃使青稞农艺性状(株高、干物质量、穗长)有所提高,在增温的基础上增加CO_2浓度对青稞的影响并不显著,增温4℃严重影响青稞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2, 43(09): 732-748.
    苹果生长发育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陕西高低温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对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物候期的确定是指导果业生产、进行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物候期观测数据十分匮乏,通过构建物候模型可对历史物候期进行重构。在陕西的四个果区,分别选取物候资料记录相对全面的两个代表站点,礼泉和凤翔(关中果区)、旬邑和长武(渭北西部果区)、铜川和白水(渭北东部果区)、延长和洛川(延安果区)。在各果区的两个代表站点中,选取历史物候期记录时间序列更长的站点,利用SPSS软件对该站点物候期日序与所选气象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个单项或多项物候期预测模型,再通过回代检验和预测检验两种方法选取最优模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物候期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差0~3d的相对准确率(RA)评估检验结果,并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萌芽期模型MAE为0.8~2.4d,RA为84.6%~100%;花期模型MAE为2.5~3.4d,RA为55.6%~75%;果实发育期模型MAE为0.9~2.8d,RA为63.2%~100%;成熟期模型MAE为2.2~3.2d,RA为69.2%~72.2%;模型模拟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萌芽期、果实发育期、成熟期和花期。(2)重构1981-2019年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渭北西部果区和关中果区苹果萌芽期年日序分别为72-98、70-88、73-98和71-85,花期年日序分别为102-116、86-107、100-125和84-115;1981-2019年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和关中果区苹果果实发育期年日序分别为114-122、89-118和87-117,成熟期年日序为260-301、276-297和224-348。(3)重构物候期的空间分布,1981-2019年延安果区和渭北东部果区萌芽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关中果区和渭北西部果区自西向东推迟;花期整体自南向北越来越晚;果实发育期从南向北逐步推迟;延安果区和渭北东部果区成熟期从东向西逐步推迟,关中果区和渭北西部果区自西向东逐步推迟。本研究构建的物候模型的模拟效果总体较好,所重构的苹果物候期数据序列可为苹果生产管理和灾害风险防范提供基础性支撑,对果树物候期模型的研发具有借鉴意义。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5): 545-554.
    2014年1月中旬通过采集不同抗寒性枣树(骏枣和灰枣)枝条,每品种设置-10(CK)、-18、-21、-24和-27℃共5个低温处理,每个处理均分别持续5、12和24h,-10℃条件下恢复24h后测定枝条叶绿素荧光、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分析低温冻害过程中两品种枝条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枣树枝条基础荧光(Fo)逐渐上升,光系统II(PSII)光能转化效率Fv/Fm值呈明显下降趋势。枝条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至-24℃时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低温持续时间以24h低温处理变化最显著,抗寒性较强的骏枣相对电导率变幅相对较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24℃低温处理时枝条MDA含量达到最大、SOD活性升至最高,处理温度再降至-27℃时二者均有所下降;同一处理温度下均以12h低温持续时间枣树枝条的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最显著,不同品种间骏枣MDA含量变幅较小,其受低温诱导SOD活性变化比灰枣更活跃。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枣树枝条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增加,至-24℃低温时达最大值,随后有所下降;各低温持续时间处理均以12h的变化最显著,骏枣的变幅均显著高于灰枣。研究结果说明枣树受低温激发通过诱导不同生理生化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应对冻害的影响。
  • Chin J Agrometeorol. 2016, 37(05): 538-544.
    采用盆栽土培法,以对镉相对敏感的水稻品种YZX和相对耐受的品种XY-12为材料,通过对人工添加镉后(土壤中镉浓度达到5mg·kg-1)水稻齐穂期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选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叶子飘新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究镉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并对不同光响应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镉处理后,两个水稻品种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降低;镉对两水稻品种光响应曲线参数的影响存在差异,内禀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均受到镉的影响,较不添加镉的对照降低,而镉处理后水稻剑叶光补偿点却大大增加;镉促进了品种YZX的暗呼吸作用,但对品种XY-12却表现为抑制作用;总体上,品种XY-12对土壤中镉的耐受性强于YZX;3种模型模拟的光响应曲线均能较好地反映两品种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但光响应参数与实测值存在差异,直角双曲线模型和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远大于实测值,并且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与实测值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而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光饱和点(LSP)却远低于实测值,叶子飘模型拟合的各项参数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并很好地弥补了其它模型的缺点。因此,该模型在反映水稻在镉毒害下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0, 41(06): 368-380.
    松茸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野生菌,营养丰富。乡城县是松茸的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前人的研究方法多数是典型区域的实地调查,因此其空间分布不是很清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归纳凝练出乡城县松茸生长发育的海拔、气温、降水量、植被和地形坡度适宜性区划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乡城松茸的气候生态条件和潜在产区分布。结果表明:(1)乡城县12个乡镇均出产松茸,但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分布区随山脉走向呈带状、枝状特征,白依、热打、定波、正斗、沙贡为乡城县松茸的主产区。(2)适宜区海拔3000-3900m,4-10月平均气温10.0~14.5℃,期间降水量500~800mm,植被为中高盖度的高山栎、松林或松栎混交,坡度25°-35°;次适宜区海拔2800-3000m或3900-4200m,4-10月平均气温7.5~10.0℃或14.5~16.0℃,降水量400~500mm或800mm以上,植被为低覆盖度的高山栎、松林或松栎混交,坡度15°-25°或35-45°;不适宜区为草甸或无植被地段;适宜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9%,次适宜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6%,不适宜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5%。(3)出菇最适宜的气象条件为7月下旬-9月中旬多昼晴夜雨天气,期间平均气温16℃左右,总降水量260mm左右,相对湿度>70%,总日照时数228~255h。(4)92%的乡镇区划结果与实况一致或基本一致,说明区划指标总体合理,研究结论对松茸采摘、贸易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Chin J Agrometeorol. 2023, 44(03): 171-181.
    利用2001-2020年西藏泽当农业气象站苹果物候期和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日照时数(S)和≥0℃积温(∑T_0)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近20a西藏中南部苹果物候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以期揭示西藏高原苹果物候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年西藏中南部苹果除可采成熟期以1.28d·a~(-1)的速率呈提前趋势外,其它物候期平均每年推迟2.83~7.64d;果实生长发育期长度、花期长度平均每年分别缩短8.92d和5.98d,而果树全生育期长度略有延长,速率为0.65d·a~(-1)。各物候期T_(max)趋于升高,T_(min)呈降低趋势,DTR显著增大;多数物候期RH、S呈显著减少趋势;Pr在可采成熟期前以增加为主,之后趋于减少。春季物候期主要受温度影响,而秋季物候期主要受降水影响。影响物候期长度的主导气候因子,可采成熟期-叶变色末期和果树全生育期长度为T_m,叶变色末期-落叶末期为S,其它物候期长度均为∑T_0。研究区3月上旬T_m每升高1℃,苹果开花始期提前2.32d;10月下旬Pr每增加10mm,苹果落叶末期提前8.5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