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4, 28(01): 63-67.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4.1737
    乳酸菌是人和动物消化道内的重要益生菌,具有佐剂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以乳酸菌作为活疫苗载体表达外源蛋白,研制口服疫苗,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利用CRISPR/Cas9系统进行乳酸菌基因编辑、乳酸菌的锚定表达系统、表达FnBPA的侵入型乳酸菌、DCs靶向型乳酸菌和无抗筛选营养缺陷型乳酸菌等乳酸菌改造方法进行介绍,为乳酸菌载体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1): 53-56.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221
    犬圆环病毒(Canine circovirus,Canine CV)是2012年首次在美国报道的一种新型哺乳动物圆环病毒。之后,意大利、德国和中国陆续报道检测到该病毒。目前已证实Canine CV可引起犬发生坏死性血管炎和淋巴结肉芽肿,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腹泻和呕吐等,但该病毒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文中主要对Canine CV的检测和致病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anine CV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机理研究等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4): 280-283.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682
    2019—2021年,成都动物园人工育幼成活了3只因母猴奶水不足导致极度虚弱的黑帽悬猴(Cebus apella)幼仔。在育幼过程中,通过给黑帽悬猴幼仔增加各类丰容项目,观察对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将2只黑帽悬猴幼仔饲养在不同的育幼笼内,只有声音和视觉的互动,没有肢体接触,不能起到很好的社群丰容作用。婴儿摇铃比毛绒玩具可以更好地安抚幼仔,更易与同类合群。但增加其他类型的丰容,没有肢体接触的社群丰容,动物在人工育幼时期会产生一些异常行为;与同类合群后,这些异常行为会逐渐减少或消失。如果将不同的灵长类幼仔饲养在同1个育幼笼内,幼仔不会产生异常行为,且更易与同类合群。建议人工育幼过程中,尽可能给育幼动物提供有肢体接触的社群丰容。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3): 208-213.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836
    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质量是衡量雌性动物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含有丰富的脂质,由于发育过程中代谢方式的不断变化,卵母细胞与早期胚胎中的脂质通过β-氧化等方式不断动员,为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能量和膜的主要成分。L-肉碱作为β-氧化过程中的关键代谢物,已被证实对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中对L-肉碱调节动员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脂质储存的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L-肉碱作为卵母细胞和胚胎培养液营养补充剂的潜力和可行性,为L-肉碱在雌性生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2): 86-9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9.1430
    为阐明鱼头槽绦虫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一亚基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多态性,研究鱼头槽绦虫种系发育关系,以湖南省部分地区鱼头槽绦虫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其线粒体pcox1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分析比对后,结合Gen Bank收录的头槽绦虫以及其他科绦虫的序列,共同构建系统进化树,以此分析鱼头槽绦虫种内与种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湖南各分离株的pcox1长度为389~412 bp,各分离株间的同源性为93%~100%,与Gen Bank中收录的鱼头槽绦虫的同源性为99.2%~100%,序列均位于进化树同一分支上;本次收集的21株分离株与其他种绦虫序列的同源性为70.3%~80.0%,且进化树分支相距较远。结果说明鱼头槽绦虫的pcox1在不同地区种内均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以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3): 132-138.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0071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DNA序列没有变化,而基因表达或表型却发生了可遗传并潜在可逆的改变,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疾病抗性、繁殖等性状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由于表观遗传学起到了解释传统遗传学对性状变异无法解释的作用,因此,近20年来,其在家养动物育种领域的研究速度极为迅速。文中综述和分析了表观遗传学在猪、牛、羊和鸡等传统家养动物育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对全面了解家养动物经济性状及优异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拓展改善经济性状的育种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2): 77-81+9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1.1595
    采用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H/R)损伤模型,测定对照组、H/R损伤组及鹿心小分子活性肽50.000,25.000,12.500,6.250,3.125 g/mL加药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CK、AST和LDH-L活力,MDA含量及心肌细胞内SOD活性,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表明:与H/R模型组比较,鹿心小分子活性肽为3.125~50.000 g/mL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中AST活力水平和IL-1β含量、上调SOD水平(P<0.05或P<0.01); 6.25~50.00 g/mL时,CK活力水平、TNF-α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 3.125~25.000 g/mL时,IL-6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 6.25~25.00 g/mL时,显著下调MDA含量(P<0.05); 12.5~50.0 g/mL时,LDH-L活力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或P<0.01)。说明鹿心小分子活性肽通过降低心肌酶释放、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对H/R心肌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6, 20(02): 118-124.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6.1129
    猪2型圆环病毒(PCV2)的发现和不断地演变,造成养猪业严重的经济损失,养猪业对该病毒及其疾病继续保持着重要关切,而疫苗是控制该疫情的关键。由于圆环病毒病(PCVAD)病情比较复杂,造成的危害无法用很直观的数据来描述疫苗免疫效果,需要进行长期跟踪临床试验来确定其效力;各生产厂家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针对性;母源抗体的存在对疫苗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抗体水平与保护力不成正比等因素,需要对PCV2疫苗免疫效力进行综合性评价。文中从动物模型的选择、临床的观察、免疫学、病原学、病理学五方面综合评价不同类型疫苗免疫效力水平,为PCV2疫苗免疫效力的评价提供系统化的思路,以期为正确评价疫苗效力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5, 19(02): 80-85.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4.1046
    为探索不同光照强度对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120只18日龄的东北林蛙蝌蚪进行试验。将试验动物分为6组,每组20只。光照强度分别为30,500,1 000,2 300,3 600,4 900 lx,每天光照时间12 h,其他饲养和环境条件相同。定期测量体重、体长、尾长及完全变态时间等指标。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在蝌蚪变态之前,各组间蝌蚪的体长、尾长都有相应的差异,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下喂养的蝌蚪增加最为明显。各组间蝌蚪体重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在光照3 600 lx下,蝌蚪体重始终高于其他组。在变态过程中,蝌蚪后肢芽长出日龄、前腿长出日龄、完全变态时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缩短。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4 900 lx时,蝌蚪变态所用时间无差异且均小于其他组。在光照强度为3 600 lx、4 900 lx下,蝌蚪的变态率最高。因此,光照强度影响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光照强度设为3 600 lx是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最佳光照强度。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2): 90-94.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238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分别于2014年11月11—21日(第1期),2015年5月18日—6月7日(第2期)和2015年5月25日—6月14日(第3期)9:30—17:00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4头成年棕熊(Ursus arctos)、2头成年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2头成年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的昼间乞食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其中第1期为丰容前的行为观察期,第2和第3观察期为通过改变食物的投喂方式,并在熊的环境中放入玩具的丰容期。结果表明:3种熊都表现出了3种乞食行为,即蹲坐乞食、站立乞食和走动乞食。棕熊的乞食行为显著高于黑熊和马来熊(P<0.01或P<0.05),棕熊主要表现为蹲坐乞食和走动乞食,黑熊和马来熊主要表现为站立乞食。对丰容前后熊的乞食行为比较发现,丰容前3种熊的蹲坐、站立和总乞食行为显著高于丰容期(P<0.01),走动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黑熊和棕熊丰容期的乞食行为显著低于丰容前(P<0.01),且第2和3期丰容间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马来熊丰容前后的乞食行为没有显著差异(P>0.05)。丰容前乞食行为的高峰为13:00—14:00;丰容后的乞食行为高峰为11:00—12:00。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5, 19(04): 229-232.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5.1088
    湖南省某黑豚养殖基地黑豚存栏1 500多只,2014年10月暴发疾病,调查发现发病率100%,死亡率13.33%,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临床观察发现黑豚食欲减退、腹泻及糊肛,病理学检查发现肠弥漫性出血,采集病死黑豚结肠组织进行镜检和制作石蜡切片,均发现球虫卵囊,诊断为球虫病。为了挽回经济损失,采用地克珠利抗球虫药配合黄芪多糖和维生素C进行治疗,经3~5 d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愈率97.74%。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2): 85-89+94.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234
    研究了5个温度梯度(16,19,22,25和28℃)和5个盐度梯度(15,20,25,30,35)对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niense)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碱性磷酸酶的活力逐渐升高;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盐度升高至30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盐度25时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最低;当盐度低于30,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盐度30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盐度达到35时,3种酶的活性都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加州扁鸟蛤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9, 23(01): 51-56.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327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被认为是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的主要病原体,分为多个基因型和亚型,具有很高的突变率,给猪场的疫病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PCV2不同基因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但是,在国内外多个接种了PCV2疫苗的猪群中,报道分离得到了突变型PCV2d毒株(又称PCV2b-1C,PCV2 mutant或m PCV2b)。为更好地防控PCV2d毒株的流行,文中就PCV2d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流行病学情况分别进行了综述。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0, 24(02): 68-70+77.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9.1417
    利用特制内窥镜对40只蓝狐发情期子宫颈的表面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并以阴道涂片法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蓝狐子宫颈突起表面在发情期会发生规律性变化。发情前期,子宫颈突起开始增大,表面出现沟纹,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或不规则区域;发情旺期,子宫颈突起明显增大,表面的圆形突起分化出更多的形似桑葚的小突起,发情旺期结束子宫颈突起表面泛白的角化层脱落;发情后期,子宫颈突起回缩变小,表面角化层脱落完全,呈现深红色。观察蓝狐子宫颈在发情周期这一变化有希望成为蓝狐发情鉴定的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0, 24(04): 222-228.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346
    对辽宁省大连市某育种中心自然患病及因病死亡的裸盖鱼进行了细菌、寄生虫分离鉴定,从眼部溃烂患病部位分离到2株优势菌,命名为JUN-1、JUN-2;从患病死亡鱼体胃部分离到1种线虫,命名为GYQ-4。分别对分离到的菌株和线虫进行鉴定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菌株的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部分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及进化树分析,将JUN-1鉴定为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JUN-2鉴定为阿德雷岛节杆菌(Arthrobacter ardleyensis);结合线虫的形态观察、ITS序列、18S r DNA序列及进化树分析,将GYQ-4鉴定为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分离菌株均对恩诺沙星、红霉素、青霉素、头孢曲松、氟苯尼考高度敏感。该结果对裸盖鱼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控提供了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6, 20(01): 44-53.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6.1116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s,HSP),是生物受到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精神等刺激时产生应激反馈而合成的蛋白质。作为进化保守的蛋白家族之一,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HSP因具有丰富强大的分子伴侣、抗应激、调节细胞凋亡、抗氧化、参与机体免疫等生物学功能,决定了其广泛的用途。大量的试验表明,近年来HSP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获得了重要的突破与进展,特别是在疾病免疫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在阐明HSP分子调控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热休克蛋白家族(HSP90、HSP70、HSP60和小分子HSP)在功能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对HSP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4, 28(01): 25-33.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4.1688
    为探索企鹅肠道菌群与其生理功能的关系,在3个月未投喂药物的情况下,随机采集8只雌性和8只雄性健康成年帽带企鹅的粪便,提取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后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然后进行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_J指数分析,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6个样品共获得1 669 752条有效序列,这些序列共形成了3 650个ASVs;在雌、雄帽带企鹅肠道菌群中,4种Alpha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Gamma-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杆菌纲(Fusobacteria)是帽带企鹅粪便中的主要微生物,梭菌纲在雄性肠道菌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雌性(P<0.05),拟杆菌纲(Bacteroidia)和Alpha-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在雌性肠道菌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雄性(P<0.05);帽带企鹅肠道菌群中丰度较高的细菌属包括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巴斯德氏属(Pasterurella)、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梭杆菌属、类梭菌属(Paeniclostridium)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巴斯德氏属和梭菌属在雄性帽带企鹅肠道中显著富集(P<0.05),不动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在雌性肠道中的丰度显著高于雄性(P<0.05)。雌性肠道菌群的酮体合成与降解(ko00072)、香叶醇降解(ko00281)、丁酸盐代谢(ko00650)和三羧酸循环(ko00020)的丰度显著高于雄性(P<0.05),雄性肠道菌群的戊糖磷酸途径(ko00030)、糖酵解(ko00010)和硫胺素代谢(ko00730)的丰度显著高于雌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帽带企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但其组成和功能结构均有显著差异。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4): 276-28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9.1438
    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物质,不仅为生命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在动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研究表明,氨基酸缺乏能够诱导机体细胞自噬的发生,氨基酸诱导细胞自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氨基酸混合物,而对单一氨基酸诱导细胞自噬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中对细胞自噬的发展过程以及亮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对细胞自噬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氨基酸调控自噬的机制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4): 241-243.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665
    为了研究生长期东北梅花鹿鹿茸无机元素及水解氨基酸变化规律,选择同一个生茸期内东北梅花鹿18头,将鹿茸脱盘时间分为6个时间处理,分别为(30±3),(40±3),(50±3),(60±3),(70±3),(75±3) d,在6个时间采集鹿茸,测定无机元素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生长期东北梅花鹿鹿茸中K含量随着鹿茸的生长逐渐降低,Ca,Cu,Zn含量随着鹿茸的生长逐渐升高,Na,Fe,Mg,Mn变化无明显规律性,鹿茸中部氨基酸随着生长逐渐减少,而顶部氨基酸逐渐增多。说明在一个生茸期内东北梅花鹿鹿茸的无机元素和水解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为鹿茸收获、开发及利用提供依据。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4, 28(01): 37-39.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4.1720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鸭绿江分布的细鳞鲑样品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对鸭绿江细鳞鲑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鸭绿江细鳞鲑的种类。结果表明:细鳞鲑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长为699 bp,其中G含量较低,A+T含量(52.79%)高于C+G含量(47.21%)。细鳞鲑种内差异不明显,样品鱼种内遗传距离均<0.02。对样品鱼进行DNA基因序列分析,GenBank和Bold Systems搜索结果相似性均>99.0%。因此,鸭绿江所采样品鱼鉴定为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4): 217-221.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0.1517
    2014—2015年夏季,在贺兰山使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濒危野生动物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生境进行调查。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和Bonferroni不等式对非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马麝夏季对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坡向以及坡位这4种生境因子有偏好性,喜欢在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作为优势乔木的山地针叶林带生境且位于中坡位的阴坡活动。根据Mann-whitey U检验的结果,马麝在选择数值型生境因子时差异显著,喜欢活动在海拔更高、乔木密度更大、乔木距离更近、灌木密度更低、植被盖度更大、水源更近、人为干扰距离更远、隐蔽级更高的生境中。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马麝的夏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进行区分,其准确率可达89.9%。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9, 23(04): 197-20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322
    2018年9月5日,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发生1例自繁自养的东北虎感染犬腺病毒Ⅰ型病例。该病例从发病到死亡病程较长,以食欲下降至废绝,饮水量降低,精神萎靡不振,呕吐,眼窝凹陷为特征。剖检发现,肝脏颜色暗黑,肾脏肿大,脾脏肿大,胃部有出血,牙龈及口腔色泽苍白无血色。临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此虎贫血,肝、肾功能损伤。通过试纸条检测确诊感染犬腺病毒Ⅰ型病毒。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5, 19(03): 156-162.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5.1055
    鹿茸用于医疗保健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鹿茸化学成分复杂,药理广泛,本文就近年来对鹿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鹿茸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无机元素,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质类,多胺类化合物,维生素,甾体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核酸、碱基成分等。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抗氧化和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神经系统、抗应激、肝脏、组织伤口愈合、骨质疏松症、减肥降脂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4, 28(01): 50-56.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4.1805
    5-羟基色氨酸(5-HTP)是从加纳籽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氨基酸。在动物机体内,5-HTP作为重要中间体参与色氨酸代谢并调节机体分泌合成5-羟色胺(5-HT)和褪黑素(MT),从而发挥抗抑郁、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目前关于5-HT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鼠和小鼠上,在反刍动物应用方面的评估较少。分别对5-HTP的生产、测定、代谢途径及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5-HTP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9, 23(02): 94-101+106.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251
    采用生物学信息方法在miRBase中搜索动物miR-125a/125b基因家族序列,利用Ensembl数据库信息确定miR-125a/125b在基因组中的位置,采用MEGA 5.0构建miR-125a/125b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并利用qRT-PCR检测miR-125a和miR-125b在沙子岭猪睾丸组织不同发育时期(D1、D30、D60、D90、D120、D150、D180)的表达变化。结果在miRBase数据库检索29个物种共58条miR-125家族序列,分布广泛,且有高度的保守性,除一个位于内含子区,两个位于外显子区,其余miR-125a/125b位于基因间隔区,在进化过程中,同种物种的进化方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进化速度也有所不同。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125a/125b在沙子岭猪睾丸组织中不同发育时期的具有相同的趋势,即出生后其表达水平缓慢升高,保育期开始降低,性成熟期又开始呈现升高趋势,随着体成熟表达量开始降低。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miR-125a/125b基因家族在猪睾丸组织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4): 264-268+28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0.1485
    为探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从鹿下颌淋巴结分离2株非结核分枝杆菌,经16S rRNA PCR鉴定和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分离菌均为新金分枝杆菌且基因组大小均为5.1 Mb。应用分离的新金分枝杆菌10-2株腹腔注射感染C57BL/6小鼠,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肺内T-bet、GATA-3的mRNA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内Th1、Th2细胞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T-bet的mRNA表达量和Th1细胞比例逐渐升高;而GATA-3的mRNA表达量和Th2细胞比例明显下降。结果提示,新金分枝杆菌感染促进CD4+T细胞向Th1细胞亚群分化。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1): 57-62.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209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通过分析犬细小病毒病现有的诊断手段,对犬细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犬细小病毒病监测指标主要包括CPV、CPV DNA、CPV抗原、抗-CPV抗体。核酸监测由于快速,方便操作、灵敏的特点,被认为是实验室常用诊断手段,也是"金标准",对发病或隐性带毒犬都有特别的优势。CPV抗原作为现症感染指标、抗-CPV抗体作为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标,基于此建立的ELISA、胶体金试纸条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文中将从犬细小病毒免疫原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两方面将其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1, 25(02): 102-107.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9.1459
    对江鳕肌肉的组织结构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取野生江鳕(采自松花江流域)肌肉样品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显微图像分析和形态测量,并利用常规方法对野生江鳕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及钙、磷、钾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江鳕的肌肉纤维纹理清晰,断面呈多边形且不规则;江鳕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80.11%、0.58%、17.24%和1.09%;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80.87%,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32.95%;肌肉(干样)中含有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含量为29.63%;野生江鳕肌肉中测出15种脂肪酸,其中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为48.03%,肌肉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合理。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1): 16-2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573
    为探究胎次和泌乳天数对奶牛氧化应激状态及泌乳量的影响,按照泌乳0~30,31~60,61~90,91~120,121~150,151~200,201~250,>250 d分为16组,每组10头奶牛,连续采集9次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的氧化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在产犊后,随着泌乳量的逐渐升高,奶牛血清中的ROS水平逐渐升高;在泌乳61~90 d的初产奶牛血清中,RO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泌乳阶段(P<0.05);在泌乳121~150 d的经产奶牛血清中,ROS浓度最高。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血清中SOD与TOS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TAS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随着产奶量的增加,奶牛更易发生氧化应激,且经产奶牛比初产奶牛对氧化应激更敏感。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9, 23(03): 157-160+165.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272
    通过探究中华竹鼠肝脏的显微组织结构与特征,为中华竹鼠的人工养殖以及野生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常规解剖方法、石蜡制片和H-E染色技术,在光镜下对中华竹鼠的肝脏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竹鼠肝脏分为被膜和实质两部分。被膜覆盖在肝脏表面,由外层较薄的结缔组织和内层的单层扁平细胞构成。实质内肝小叶分界不明显,小叶内无清晰肝细胞索状结构;肝血窦内存在枯否氏细胞;中央静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匀;肝细胞呈多边形,有1~2个胞核;门管区明显可见,且有丰富的淋巴丛;小叶间静脉大小差异较大,小叶间动脉大小形状与小叶间胆管相似,部分门管区两者都不易找到。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8, 22(03): 139-141+149.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267
    为了对山东省水貂出血性肺炎病例进行微生物学诊断,采用细菌分离、PCR扩增、基因序列比对等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率最高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共分离出65株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7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耐药性达到80%以上;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很高。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5, 19(01): 10-15.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4.1042
    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ensis)是东北地区常见毒蛇,其蛇毒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在东北地区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结合前人对乌苏里蝮繁殖周期和无冬眠饲养的研究,本研究通过生理解剖学和统计学方法,将乌苏里蝮的性成熟个体体长从460 mm推前至约424 mm,并发现体长与臭腺、卵巢大小及半阴茎收缩态长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还探究了乌苏里蝮在尾长和臭腺等方面的两性差异,推断其与繁殖行为有关。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7, 21(02): 119-121.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166
    狍(Capreolus capreolus)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经济动物。虽然驯化成功,但野生狍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以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资料作为参考,对植被多样性、水源、气候、食物、人为干扰5类主要影响狍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加以分析和综述,探讨影响狍生境选择的生态机制。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9, 23(01): 9-12.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8.1343
    牙釉质(Amelogenin,AMEL)基因在哺乳动物X、Y染色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碱基缺失,已在动物性别鉴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本试验对蓝狐牙釉质基因片段进行克隆、纯化和测序,并通过测得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50个蓝狐DNA样本(其中25个来自雄性蓝狐精液,25个来自雌性蓝狐静脉血液)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鉴定蓝狐性别。结果显示,雌性蓝狐产生1条X带,雄性蓝狐产生1条X带和1条Y带,50个蓝狐DNA样本鉴定结果符合实际性别。判断所设计牙釉质基因引物可以用于蓝狐性别鉴定。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1): 8-11.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586
    为确定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制剂对冬毛期乌苏里貉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140日龄、体质量约5 kg、已注射疫苗的雄性乌苏里貉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2%的EM制剂。预饲期7 d,正饲期60 d。结果表明:Ⅰ组和Ⅲ组的末重、平均体增重、平均日增重、毛皮重量和毛皮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组的针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血清中的Ig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和Ⅱ组血清中的IgM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血清中的IgG、 IL-2、 IL-4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以及添加剂成本,以日粮中添加0.5%的EM制剂为最佳。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3, 27(03): 175-181.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3.1676
    为探索林下生态养殖的发病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分别采集林下生态养殖的健康鸡和发病鸡各6只回肠肠道样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菌群分析,共获得828 274条有效序列,归类于9 560个OTUs,包含33门810个属。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在健康鸡内所占比例最大(60.02%),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在发病鸡所占比例最大(45.96%)。在属水平上,发病鸡的优势菌属有大肠—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20.11%)、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7.22%)、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a(3.09%);健康鸡的优势菌属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8.72%)、罗姆布茨菌Romboutsia(16.54%)、拟杆菌属Bacteroides(5.28%),共有10个差异物种。Alpha多样性指数中,健康鸡的Chao1指数、香农(Shannon)指数、辛普森指数(Simpson)均显著高于发病鸡(P<0.05)。主坐标分析(PCoA)分析结果表明,2组鸡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P<0.05);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健康鸡和发病鸡的代谢通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发病鸡的消化系统以及运输和分解代谢功能丰度高于健康鸡。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林下生态养殖鸡的肠道菌群特征,为研发用于林下生态养殖的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6, 20(04): 219-226.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6.1144
    利用RACE法克隆沙子岭猪TMCO2基因c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TMCO2基因在沙子岭猪D30时期8个不同组织(睾丸、肌肉、肺、心脏、肾脏、肝脏、脾脏、脂肪)及睾丸组织8个不同发育阶段(E90、D1、D30、D60、D90、D120、D150、D180)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TMCO2基因克隆所得片段长740 bp,其中ORF区为546 bp,编码181个氨基酸。qRT-PCR结果显示,沙子岭猪D30时期TMCO2 mRNA在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脾脏组织,而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极低,其中睾丸组织与其他组织表达量差异均为显著(P<0.05);睾丸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中,TMCO2 mRNA在D180时期表达量达到最高,在D1和D150时期表达量略有下降,其中D180与其他时期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E90、D1、D30、D60 4个生长发育期时期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首次克隆了沙子岭猪TMCO2基因cDNA全长并检测了其在猪不同组织及睾丸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为进一步研究TMCO2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7, 21(04): 233-236+240.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7.1211
    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LEH)有望克服人类和动物的用血障碍。文中以国内外研究LEH的成果为基础,对LEH的发展历史、创新改进、临床运用进行了综述,为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的发展提供参考。
  • J Econ Anim CJCR_IF. 2022, 26(02): 138-145.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22.1697
    为解决鹿粪堆肥中纤维素难以降解的问题,提高鹿粪堆肥的发酵速度和发酵质量。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和刚果红染色透明圈以及酶活测定的方法,筛选得到了纤维素降解能力较高的2株细菌A27和A36。A27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和滤纸酶(FPA)活力分别为0.158 IU/mL和0.073 IU/mL。A36的CMCase活力和FPA活力分别为0.151 IU/mL和0.042 IU/mL。经鉴定A27和A36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菌株拮抗试验表明:A27和A36之间没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以1∶1比例混合发酵时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CMCase活力和FPA活力分别为0.196 IU/mL和0.100 IU/mL。因此,将A27和A36以1∶1的比例构建复合菌剂应用于鹿粪堆肥中,构建K组(不接种菌剂)、S组(接种复合菌剂)、D组(接种市售菌剂)3个堆肥组,结果表明:接种A27和A36的复合剂能够促进堆肥升温,延长嗜热期,提高堆肥质量。
  • J Econ Anim CJCR_IF. 2016, 20(03): 156-158. https://doi.org/10.13326/j.jea.2016.1143
    选择四川省某养麝场内16只感染莫尼茨绦虫的林麝,分别采用吡喹酮片剂(25 mg/kg体重,用药1次)和芬苯咪唑粉剂(10 mg/kg体重,1次/d,连喂3 d)进行药物驱虫试验。在投药前1天、投药后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其粪便,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绦虫卵并进行虫卵计数,通过计算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评估其驱虫效果。结果表明:在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吡喹酮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5.71%(6/7)、100%(7/7),而芬苯咪唑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为44.44%(4/9)、77.77%(7/9)。驱虫试验结果说明吡喹酮对林麝莫尼茨绦虫绦虫的驱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