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目的】探究鄱阳湖区汛涝期稻田淹涝背景下,不同淹涝退水过程对水稻抗氧化性以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中稻拔节期分别设置泥沙量(S_0:0 kg/m~3;S_1:0.10 kg/m~3;S_2:0.25 kg/m~3)、淹没历时(F_1:3 d;F_2:6 d)和退水历时(D_1:3 d;D_2:6 d)不同处理组合,同时设置正常控水生长的对照(CK),共13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剑叶SPAD值、叶片抗氧化性酶活性以及产量,研究水稻生长对不同淹涝退水过程的响应机制。【结果】(1)水稻叶片SPAD值随泥沙量、淹没历时或退水历时的增加而减少,在淹没结束并开始退水前达到最低值,S_2F_2D_2处理在持续淹没达到6 d时较CK下降幅度最大(46.40%)。(2)水稻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及MDA量随淹涝退水过程先上升后下降,均在淹没结束并开始退水前达到最大值。(3)水稻经不同淹涝退水处理后表现为千粒质量显著下降(P<0.05),进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其中S_0F_2D_2处理和S_2F_2D_2处理较CK减产幅度最大,分别达到52.22%和52.00%。【结论】受拔节期不同淹涝退水过程的影响,中稻抗氧化性增强、产量下降。与泥沙量相比,淹没历时和退水历时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淹没退水历时越长产量减幅越大。在试验条件下,将中稻拔节期淹涝退水历时控制在6 d内,可有效减少水稻受灾、降低洪涝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