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农业地理
农业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农业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及发展变化规律。农业地理具有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等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农业评价;②农业历史地理;③农业部门地理;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向、方式和途径;⑤农业地域类型;⑥农业区划;⑦农业地图等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邹语嫣, 王连军, 雷剑, 柴沙沙, 靳晓杰, 程贤亮, 杨新笋, 李艳芝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 152-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54

    为了促进甘薯地理标志产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对中国甘薯地理标志数量、保护范围、品种种类、专用标志使用现状以及产业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有49种甘薯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别产于河南、四川、山东等15个省份;(2)在所有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只有铜仁红薯粉丝的保护范围是以地级市级为单位,而其他甘薯地标产品的保护范围均以县(县级市)级或乡(镇)级为单位;(3)在这些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一部分是现有育成品种,而另一部分则为当地传统品种;(4)截至2020年底,共有18家企业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可使用甘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5)甘薯地标产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现状所提出的发展对策:(1)强化育种利用;(2)建立国家质量标准;(3)加强原产地保护;(4)规范使用专用标志;(5)打造知名品牌。本研究将为推进中国甘薯地理标志的保护以及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 杨欣宇, 朱顺军, 段靖平, 陈劲松, 李树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5): 143-14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68

    通过分析青海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问题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青海省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促进青海省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对青海省地理标志数量、地区分布、产品分类、地理标志使用及品牌推广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2010—2019年青海省地理标志数量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地理标志主要集中在海东市、海北州、西宁市,地理标志产品以果蔬类、养殖类为主,地理标志的使用已成为青海省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地理标志品牌推广已取得一定成效;(2)还存在政府对地理标志重视程度不够、生产者及消费者地理标志品牌意识薄弱、地理标志申请注册数量少、“重注册、轻使用”、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3)青海省地理标志数量尚未对当地农业产值产生正向影响。提出“一统筹,一支撑,两抓手,全链条”的青海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路径:(1)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全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2)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地理标志特色产业集群;(3)聚焦4个关键环节,构建产业全链条闭环发展新格局;(4)做优公共服务,营造地理标志产业发展良好环境;(5)强化队伍建设,为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并提出了14条具体对策建议。

  • 王霞, 袁旭东, 周洪艳, 张承伦, 彭杰, 彭建军, 邓亚平, 黄飘逸, 高红梅, 孙念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9): 44-4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500214

    初步调查和估算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数量和生态地理分布情况,为保护和恢复林麝种群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017年4月19日—6月5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通过访问调查法了解林麝可能出现的区域,再通过样线法寻找林麝的痕迹(发毛、粪便、足迹等)进行记录和统计。在调查的核心面积284.16 km2内,约有(95±48)只林麝,主要分布在金佛山北坡海拔1000 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林麝生存,但20世纪90年代前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保护区的开发导致适合林麝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随着生态恢复,金佛山林麝种群数量正在回升,应该从减少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和恢复生境2个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 曾小洁, 王芳, 冯艳芬, 朱姝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49-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100090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 郭佳锴,杨联安,周冰婵,马丽娅,于世锋
    传统二维码只是简单的属性信息的表达,缺乏地理信息内容。为了研究农产品产地地理信息空间可视化的表达,通过对二维码空间属性分析,提出地理二维码概念,建立起产地-产品-消费者的信息查询及溯源渠道。农产品地理二维码通过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产品产地空间位置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来源的关心,实现农产品来源有迹可循和查询方便快捷的目标,维护农产品品牌权益。以陕西紫阳县富硒茶为例,进行了基于电子地图的农产品地理二维码设计。
  • 王康杰
    农学学报. 2019, 9(6):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090020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悠久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促进产业集聚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性。这种融合和拓展也成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重要引擎。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传统农业强市,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章以运城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样本,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个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打造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品质优良的运城农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特色鲜明、环境优好、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驱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力量3个方面的建议和路径,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的经济价值,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好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 孙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3): 83-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30139
    农地规模化经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保护耕地、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主要从政策制度或社会经济角度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尚未将农地利用的自然属性特征考虑在内,而该特征对农地规模化经营尺度的确定有着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本研究以黑龙江省3个乡镇为研究区,以2015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平台下,建立农地规模化经营管理数据库,运用计量地理模型获取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自然影响因素,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获取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环境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s模型找出影响研究区农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进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毕坤,徐玉波
    农学学报. 2018, 8(11): 88-94.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090009
    该文章阐述了FAO地理代表性体系,包括职位范围和合理区间确定方法,搜集研究了2001-2017年FAO专业人员地理代表性数据变化。本文分别从现实和历史的视角分析了各主要成员国地理代表性状况,预估了分摊会费调整对地理代表性的影响。针对我国地理代表性不足问题,从谋划竞选FAO总干事、督促FAO提高招聘效率、扩大招聘宣传力度、建立高级人才库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 马晓蓓,林辰壹,张馨,叶远荣,邱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1): 39-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100088
    [目的]为有效评价和利用葱属植物资源,挖掘优良性状,[方法]以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的棱叶蒜为研究材料,对不同地理分布的45份棱叶蒜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棱叶蒜分布在81°09′N-86°38′N,48°15′E-43°15′E,海拔320-1896 m沿天山山脉以北及阿尔泰山以南的山地森林草原、干旱荒漠和干旱草原等七个生态区。15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介于21.19%-70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10-1.68。株芽数目、株芽大小、鳞芽大小、鳞芽数目以及根系大小性状的总载荷量均在0.90以上。根系、鳞茎和花部性状特征与生境特点密切相关。[结论]棱叶蒜地域分布广,生境多样,适应性强,数量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 樊佳佳,陈柏湘,白俊杰,姜鹏,韩林强,于凌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9): 28-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50043
    为评估10 个不同地理来源草鱼群体(佛山群体、肇庆群体、荆州群体1、荆州群体2、荆州群体3、鄂州群体、益阳群体、长沙群体1、长沙群体2 和江苏群体)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对该10 个群体为亲本构建的15 个杂交组合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对其4 月龄、7 月龄、8 月龄、10 月龄、12 月龄、15 月龄和18 月龄的体质量进行测量。以4 月龄体质量为协变量,运用协方差分析对不同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生长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在18 月龄时荆州群体2♀×佛山群体♂杂交组合后代平均体质量最高,为1892.90 g,比其他杂交组合平均体质量分别高3.51%~32.36%。经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荆州群体2♀×佛山群体♂和荆州群体1♀×佛山群体♂杂交组合后代的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生产上,应用这2 个具有生长优势的组合生产优质苗种进行推广,可大幅度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另外该结果可为快速生长草鱼核心群体的确定奠定基础。
  • 张芸香,刘晶晶,郭晋平,白晋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2): 39-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499
    通过对山西省文冠果种子形态特征以及地理变异规律的研究,揭示其变异程度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以便充分利用不同种源文冠果居群地理变异。本研究以山西省文冠果18个野生种源的成年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山西省不同种源文冠果的8个种实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文冠果的种长、种宽、种厚、种形指数和千粒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千粒重、种长、种宽、种厚与种源产地的年均温呈正相关;种形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随经度增加,种形指数逐渐减小;种子出仁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和气温变异规律,种仁出油率、种子出油率和种壳出油率与海拔呈负相关,随海拔升高而减少;种子出油率还受到年降水量的影响,随降水量增加种子出油率增加。根据种子形态和出油率等9项指标,采用UPGMA法将山西省文冠果划分为4种类型。
  • 刘张霞,韩蕾
    农学学报. 2015, 5(6): 127-131.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asb14110043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是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重庆市垫江县为例,结合项目区特点及基础资料情况、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的内容、采集基本原则、影像判读等,对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解决了在地表覆盖内业分类解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外业调查及样本建立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程序和注意的事项,以更好地保证成果质量,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孙永明,李钟平,黄齐,熊春贵,王端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 127-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4-106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0(CK)、6、12、24、48 t/hm2 5个梯度生物黑炭对红壤旱地理化性状影响及玉米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相比,土壤密度降低幅度达4.8%~ 16.3%,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幅为8.1%~21.6%,土壤团聚体粒径>0.5 mm团聚体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大致呈现减少的趋势,粒径<0.5 mm土壤团聚体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MWD降低率分别为7.93%、25.39%、30.15%、28.57%,土壤pH提高0.19~1.02个单位,土壤CEC增加0.80~ 2.46 cmol/kg。从玉米产量来看,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为32.5%~80.0%,拟合曲线方程为y=-5.9507x2+ 358.45x+6689.7,得出红壤旱地的最佳生物黑炭用量为30 t/hm2
  • 王秀红 申建秀 张镱锂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6): 139-14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069
    为了探讨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开展非洲大陆生态地理格局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根据非洲大陆温度带、干燥度、地形、植被等格局分布数据,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了生态地理格局的划分,并利用景观指数模型分析了各生态地理区的基本特征,最后对非洲大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风险问题进行了宏观探讨。结果表明:(1)非洲大陆可划分为:西北山地区、北部荒漠区、中北过渡区、中部盆地区、东部裂谷高原区、南部高原区6个生态地理区,进一步可划分出32个亚区;(2)干旱化空间走向(干旱核心区)为北部荒漠区中部、东部裂谷高原区东部和南部高原区西南部;(3)在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增强的前提下,围绕中部盆地湿润地区的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发生沙漠化的风险极大,而地形起伏较大而且降水丰沛的地区发生土壤水蚀的风险极大。
  • 宋维希 李荣福 刘本英 王平盛 马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10): 83-9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2309
    普洱市的野生茶树不但分布广、种群大,类型也极丰富,为茶叶科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通过文献资料对普洱市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整理:(1)主要分布于宁洱、景东、镇沅、景谷、墨江、西盟、孟连等7个县;(2)类型、形态特征呈现丰富的多样性。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最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初级茶树种质资源,期望大家都来关心、爱护、参与野生茶树研究、开发和保护。
  • 袁媛1,史琳2,董晓波1,彭子芸1,陈蕊1,赵岗2,杨红钧1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2): 150-15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3-0067
    鉴于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能力方面的优异表现,集群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政府实施区域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本研究以云南省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成功案例-文山三七产业为样本来剖析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成因、作用,并总结其经验为推动我省丰富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 陈晓东 赵斌 季昌好 顾江涛 王瑞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 76-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749
    为了解不同地区间大麦种质蛋白质含量特点,寻求拓宽亲本资源,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测定了287份不同地理来源大麦种质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其分布特征及地区间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幅为8.00%~20.10%,平均值为12.43%,集中分布在10.00%~14.00%之间,最小值(8.00%)来自云南,最大值(20.10%)来自青海。蛋白含量地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河南最高,平均达到14.49%,内蒙古最低,平均为9.62%,按蛋白质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排列为河南、青海、新疆、江苏、湖北、云南、安徽、内蒙古。地区间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当地大麦的用途。
  • 曾荣 曾爱平 游兰韶 刘洋 陈绍鹄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20): 17-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1-3091

    为明确已认可的中国东方蜜蜂亚种和地理种群,确定一个地方良种提供依据。从中国蜂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利用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和分子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1944年以来,中国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已确立有13个亚种,按国际动物命名法规,1970年以后东方蜜蜂的三名法(亚种名)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亚种的拉丁学名均系异名,不能再用;东方蜜蜂形态测量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理种群是中华亚种,云南南部地理种群是印度亚种,云南南部地理种群和阿坝种群可以区分,但不能区分云南南部、海南和西藏的东方蜜蜂地理种群;分子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东方蜜蜂线粒体DNA单倍型(基因型)和印度、日本、朝鲜一样,都同属亚洲大陆组并无分化。并证实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阿坝的单倍型(基因型)最为丰富,东方蜜蜂的阿坝地理种群应有存在。

  • 陈建兴 孙玉江 潘庆杰 闵令江 芒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4): 56-6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2012-0974

    为了分析家马在世界各地理区间上的遗传结构差异,对家马遗传资源评价提供有益帮助,并对其母性起源和驯化提供一些分子生物学依据。对4个家马品种(蒙古马、锡尼河马、三河马和纯血马)共36个个体的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结合目前GenBank上登录的世界各地所有家马Cytb全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86种单倍型80个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946,核苷酸多样度为0.00454,表明家马的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首次通过将各品种家马根据地理区域划分为北美、西欧、东欧、中东、中亚、东亚6个类群以Cytb全序列作为标记比较母系遗传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北美类群和亚洲类群之间差异较显著,而其余类群间则差异不显著,一方面说明亚欧大陆各地区马种之间母系基因渗透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支持北美马种来自欧洲的论断。构建的Median Joining网络聚类图显示,所有家马的母系起源于A-G 7个单倍型群,进一步支持家马多重母系起源的观点。并且,家马各单倍型群都是由多个地理区间上分布的家马混杂而成的,即未发现由单独一种地理区间的家马构成的单倍型群,即地理位置、母系构成以及母性起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