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污染场地管控与修复技术、化工过程安全理论与技术、化工工艺与装备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吴斌, 章海鑫, 吴子君, 余建芳, 阙祥尧, 侯明勇, 张燕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55-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7

    为动态评估鄱阳湖渔业资源状况,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the length-based Bayesian, LBB)评估其资源状态,并结合基于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估算极端枯水位下的环境容纳量。结果表明:短颌鲚平均渐近体长(Asymptotic length,L∞)为374(368~381)mm;资源状况指标E(F/Z)为0.067,远小于0.5;当前生物量与原始生物量之比(B/B0)为0.89 (0.225~2.6),大于0.5;2018—2022年间L∞和B/B0呈上升趋势,而捕捞死亡率与自然死亡率比值(F/M)呈下降趋势,表明禁渔后短颌鲚资源呈现恢复态势。Ecopath模型估算得出,极端枯水位下鄱阳湖短颌鲚环境承载力为5.03 t/km2(全湖约1136.78 t),而当前生物量为2.83 t/km2(全湖约639.58 t)。研究表明,当前鄱阳湖短颌鲚资源总体处于未开发状态,尽管环境容纳量一定程度制约了其种群增长,但其种群仍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本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短颌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程星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47-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2

    为综合评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现状,本研究对该区域的水质、湿地动植物资源、入侵物种资源等开展调查,并对监测工作中有待提升的环节提出对策。结果表明,监测点3、4、5、6的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存在氨氮、总氮等指标超标情况;研究区湿地植物生境多样,具有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85个群丛;鸟类物种相对丰富,共有13目27科53种,其中雀形目鸟类最多,非雀形目鸟类中以鹈形目和鸻形目最多;两栖类动物共2目6科8种,包括虎纹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等;爬行类动物共3目7科9种,包括短尾蝮、赤链华游蛇、乌梢蛇等;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较高,分布较均匀,共3门5纲20科38种(属);外来入侵植物共13科24种,包括垂序商陆、土荆芥、绿穗苋,多为菊科植物。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水环境、科研监测水平、公众宣传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基于此,提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科学监测、加强宣传工作等建议,以有效保护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文为科学保护繁育扬子鳄提供参考。

  • 施栩婕, 袁帆, 李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5): 40-5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74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发展正重构搜索即学习(SAL)路径,赋予学习过程更高的交互性与智能性。然而,现有研究对其赋能机制与潜在风险缺乏系统梳理。研究旨在揭示GenAI重塑SAL的关键逻辑,为智能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过程】 研究遵循PRISMA-ScR规范,系统检索2023—2025年Scopus与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文献1 681篇,筛选并纳入22篇核心文献,采用内容分析与主题分析方法,提炼“技术路径”“行为演化”与“伦理挑战”三大主题。 【结果/结论】 GenAI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多模态生成与个性化响应等机制,显著提升SAL的效率与深度,但也带来生成内容可信度低、算法黑箱与用户依赖性等问题,影响信息素养自主建构。未来应推动人机协同生态构建,通过提示工程、溯源机制与素养教育,实现技术赋能与学习主体性间的动态平衡。研究融合信息行为、认知科学与技术伦理视角,为图书情报学(LIS)领域搜索式学习系统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张丽, 王博, 张琪晶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5): 58-7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97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的底层逻辑,但传统静态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衡量其动态效能与优化需求。 【方法/过程】 从系统性、认知适配性与服务交互性3个维度解构AI驱动服务的核心特征,建立涵盖物理环境、技术架构、内容组织、用户交互与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融合的主客观混合赋权方法,确定语义网络深度、认知引导效率等关键指标权重,形成动态响应的评价框架。 【结果/结论】 基于实证结果进一步提出多模态交互优化、自适应差异化、分层协同推进、内容智能重组等策略,强调需通过认知负荷缓解设计、用户画像构建、知识图谱重组与分层协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该模型为公共图书馆AI技术应用提供了兼顾技术性能与知识服务效能的动态评估工具,助力智慧图书馆建设战略的精准实施。

  • 刘鹏鹏, 李江博, 徐红军, 聂迎彬, 韩新年, 孔德真, 桑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2948-295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2

    【目的】 分析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关系,为拓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及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 以303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其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H ')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5.52%—60.99%和9.17%—23.69%,变异系数最大的为8分钟宽度;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6—2.15,平均为1.78,其中,面筋指数最大,为2.15,峰值时间最小,为1.06。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综合评价值(F15)可以评价蛋白品质(面筋质量)的优劣;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沉淀值(SV)和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指标是评价蛋白品质的重要性状,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应用。经聚类分析,将303份小麦品种资源分为三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5.84%、43.23%和40.92%,3个类群中,第Ⅰ类群的综合评价值表现最高,品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百分含量(%UPP)、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8分钟面积(8 min area)、沉淀值(SV)等7个指标的平均值均显著最高,表明通过F15评价面筋质量的优劣是可靠的。【结论】 明确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指标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及关系,筛选出评价蛋白质品质的重要性状,基于综合评价值(F15)筛选出一批贮藏蛋白组分与小麦蛋白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资源,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 格桑曲珍, 扎西顿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27-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7

    本文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收集、整理与评价,抗性鉴定,品质研究,表型性状,保存技术以及开发利用6个方面。辣椒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评价方面,其主要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同收集,已有超过2 000份的种质材料入库,并对其关键的园艺性状、经济特性以及抗病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抗性鉴定方面,悬浮孢子液灌根、离体果实接种、田间抗性评估等方法是辣椒抗性鉴定的基础手段,有利于获取抗性材料;品质研究方面,通过对辣椒果实成分的检测、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品质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表型性状方面,辣椒的表型特征在种质资源中展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保存技术方面,干燥器结合硅胶与塑料袋的保存方法适用于短期保存,利用低温冷藏设施与除湿设备,可实现更优的中长期保存效果;开发利用方面,辣椒通过鲜食、制干及调味品加工、泡渍、加工提取等利用途径,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本文为辣椒种质资源创制及特色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余波, 李莲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47-5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1

    生态补偿价值计量是精准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测算问题,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评价,选取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等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构建评估模型,核算2022年该区域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7 600万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功能价值分别为6 447.01、9 235.55、169.59和1 770.32万元。森林生态补偿以各县森林平均增长面积及覆盖率增速为依据,ML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因此可以根据分配权重获得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J市和MH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为负,但其森林覆盖率较高,应根据其森林质量、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提供灵活的补偿。综上,该核算结果符合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此,提出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政策宣传等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和优化该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

  • 张航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6-7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8

    为了解安徽南陵县野猪种群资源的现状,于2021年8月13日—10月13日,在何湾镇等5个林区和农林交界乡镇,利用4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猪种群资源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林下40个机位中仅有3个点未拍摄到野猪画面,其余37个机位均拍摄到野猪。5个乡镇的野猪密度在1.83~2.46头/km2,平均密度2.145头/km2。综合表明,研究区野猪分布范围较广,活动频繁,部分地区的野猪密度需要进一步调控。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态环境与食物资源存在差异,以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对此,提出通过全面落实巡护管理责任、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等措施,以加强野猪种群密度调控。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开展野猪危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李银双, 李晓花, 陈珍, 苏银森, 王春光, 李燕琼, 窦华强, 李倩, 王作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6

    为准确掌握楚雄州永兴乡境内分布的野生羊肚菌物种和发生规律,推动当地野生羊肚菌资源的长期保护利用与栽培驯化研究,对永兴地区的那软、小庄、观音寺、灰坝、拉姑5个地点进行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结合子实体形态特征,采用分子鉴定技术对选取的5份样本进行了分子鉴定与命名。研究结果表明,永兴地区野生羊肚菌的出菇时间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多发生在降雨后的1~3 d,生长呈弱碱性(pH 7.13~8.20),生长环境以栎树、桦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为主,仅基于ITS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5份羊肚菌均为黄色羊肚菌类群,但不能将羊肚菌属内所有物种准确区分开,采用多基因谱系一致性发育物种识别法基于ITS+LSU+EF1-α+RPB1+RPB2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永兴地区分布的羊肚菌为Morchella sp. Mes-15Morchella sp. Mes-19两个黄色支系物种,为首次报道。

  • 卢雨欣, 徐倩, 毛蕊, 陈太春, 冯志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80-8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1

    为评估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对连作草莓生长和土壤环境的调控效果,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增施商品有机肥(T3)为对照,比较施用凹凸棒石复合微生物肥(T1)和凹凸棒石生物有机肥(T2)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连作草莓生长方面,与CK相比,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连作草莓产量,增产幅度分别增产15.56%、12.71%;果实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43.00%、41.17%,可溶性糖分别增加31.40%、26.32%。在土壤环境改善方面,T1、T2处理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T1处理的细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18倍、1.03倍(P<0.01);T2处理的真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72倍、1.14倍(P<0.05)。此外,2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球囊菌门丰度,降低担子菌门丰度(P<0.05),并在属水平上增加苯基杆菌属、Linnemannia sp.和金孢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丰度,降低病原菌Dactylonectria sp.的丰度(P<0.05)。综上,施用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可有效消减草莓连作障碍。

  • 龚艾琪, 杨复香, 陈秀华, 李文豪, 谭文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99-1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72

    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其分布与数量特征能有效指示土壤与植物健康状况。环境变化对地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在资源与环境两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且短期扰动和长期扰动的效应亦有所不同。从土壤生态学的视角,综述了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和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中线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提出未来可以针对特定生态系统和线虫类型开展研究,全面评估土壤线虫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 李翔宇, 刘健茁, 胡丹丹, 刘耕瑜, 陈良宇, 李冰, 杜万里, 宋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3): 2504-252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3.002

    【目的】 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解析其在病原菌侵染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425份玉米种质资源,系统筛选其瘤黑粉病抗性水平,并结合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光合参数分析,筛选出高抗、中抗和高感自交系。采用WGA-AF488/PI染色分析菌丝增殖状况,以揭示不同自交系的抗病特性。【结果】 2021年和2022年瘤黑粉病的发病指数和发病率存在显著年际差异,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接种4、8和12 d的病情指数是病害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而灌浆期(R2)和蜡熟期(R4)的发病率揭示了生长阶段的差异。此外,筛选出6份高抗(如Q319)、67份中抗(如599)和171份高感(如M407)自交系。糖代谢分析显示,不同抗病性自交系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糖代谢在病原菌与寄主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分析表明,感染后H₂O₂和O2-含量显著升高,且高抗自交系的OH-清除能力最强。SOD和POD活性接种4和8 d显著提升,D599的SOD活性第8天提高114.98%,Q319提高96.08%;第12天,D599和Q319的POD活性分别增加164.27%和160.91%,表明抗病材料抗氧化能力较强。WGA染色结果显示,Q319的菌丝扩展受限,主要集中于维管束附近,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能力较强;D599的菌丝扩展速度和范围介于Q319和M407之间,表现为中等防御能力;M407菌丝扩展广泛,形成大面积跨细胞侵染,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较弱。接种后,Q319、D599和M407的净光合速率第4天分别较对照组降低52.5%、52.8%和100.2%,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但第4至第12天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结论】 揭示了瘤黑粉病菌侵染下,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在糖代谢、氧化胁迫、抗氧化能力及光合作用方面的显著差异。高抗自交系Q319通过低蔗糖、高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谢特点,配合较高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高效的抗氧化能力,展现出较强抗病性;高感自交系M407因蔗糖积累较多、抗氧化系统响应不足,导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病害易感性增强;中抗自交系D599在光合功能和色素积累上表现适中,抗病能力介于二者之间。

  • 崔梦杰, 孙子淇, 齐飞艳, 刘华, 徐静, 杜培, 黄冰艳, 董文召, 韩锁义, 张新友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03-231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3

    【目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制约花生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发掘新的抗性材料,为抗性新品种培育及遗传学研究提供种质资源。【方法】2020—2021年连续2年对国内外322份花生种质进行繁殖和收获,以强侵染力、高产毒的黄曲霉As 3.4408为接种用菌株,采用室内接种法,对3个“环境”繁殖的花生籽仁进行黄曲霉侵染抗性鉴定,并对其植物学类型、株型、籽仁营养品质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价和筛选性状优异的抗性材料。【结果】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13份抗黄曲霉侵染材料,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04%,且大部分属于普通型花生,其中,包含2份稳定高抗材料(C203和C206),未获得对黄曲霉侵染免疫的种质。统计分析表明,322份花生种质黄曲霉侵染指数表现为连续变异,广义遗传力大于0.80,表明花生对黄曲霉菌的抗性受基因型和“环境”的显著影响,且表型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环境”繁殖种质的侵染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同一份种质在不同“环境”收获后的侵染抗性表型较为一致。籽仁营养品质与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供试花生种质的黄曲霉侵染指数与其营养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关系。对不同植物学类型和株型花生种质的侵染抗性分析表明,抗黄曲霉菌侵染的材料在普通型/蔓生型花生种质中占比更高。【结论】不同“环境”繁殖花生种质响应黄曲霉侵染的表型较为稳定,种质之间侵染抗性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遗传较为稳定。鉴定获得的稳定高抗材料C203和C206,可作为优异抗源用于黄曲霉抗性基因挖掘和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改良。

  • 董明, 祁虹, 张谦, 王燕,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郭宝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46-235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6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现行播后覆膜技术依赖人工放苗定苗,制约全程机械化发展。探究西北内陆棉区干播湿出技术在黄河流域的适应性,通过比较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萌发环境及棉花出苗率、苗期生长的影响,揭示关键环境制约因素,为机械化种植棉花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23—2024年以冀863为供试材料,设置露地单粒直播(T1)、单粒播后覆膜(T2)、干播湿出单粒播种(T3)、干播湿出双粒播种(T4)4个试验处理,在河北省曲周县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环境、棉花出苗、棉花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相较于露地单粒直播,单粒播后覆膜、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土壤5 cm处地温、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重、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土壤紧实度、出苗天数和根系直径显著降低;相较于单粒播后覆膜,2023和2024年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播种30 d内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分别显著降低3.67和1.58 ℃,播种10 d内土壤紧实度分别显著降低9.36%和27.06%,出苗天数在2024年显著降低0.6 d,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在2023和2024年显著增加;相较于干播湿出双粒播种,2023和2024年单粒播种的出苗时间显著增加、出苗率显著降低,但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增加13.98%和55.00%。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通过改变土壤5 cm处地温、5 cm处地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影响棉花出苗率,而苗期干物质重则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株高和土壤紧实度的直接影响。【结论】在黄河流域棉区,干播湿出通过降低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和土壤紧实度来提高出苗速度和出苗率,促进苗齐、苗壮,以每穴播种1粒种子为最优。

  • 龙丽, 贺慧, 黄璜, 陈灿, 傅志强

    为研究稻田综合种养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情况开展综述,将稻田综合种养与水稻单作相比较,从对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5个方面,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不同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作水稻,稻田综合种养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及水生生物有明显改善作用,不同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能有效降低土壤对农药、化肥的需要,从源头上减轻重金属对稻田土壤和相关生物的危害作用,但饲料和粪便也是重金属的来源之一,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否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问题还有待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明确了稻田综合种养能降低CH4的排放,减弱增温潜势,但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涉及的模式众多,有关稻田综合种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稻田综合种养关于对农田水体环境、养殖动物影响以及相关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将降镉或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引入稻田综合种养研究。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李江月, 吴普侠, 丘峰, 王丽, 陈毓民, 白文钊

    汉中市南屏巴山,北依秦岭,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有“生物基因库”之称。该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光雾山)走访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说明:该区有樱桃野生品种资源23个,分布在秦岭山脉、巴山(光雾山)山脉海拔为600~1500 m的区域内,各品种的开花时间,花瓣颜色,果实形状,口感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形状、大小,花粉粒形状等表型特性具有明显的形态多样性。本次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秦巴山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利用和改良生产品种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 孙潇潇, 房健, 顾颖, 魏学敏, 沈晓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38-1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31

    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蔬菜尾菜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资源化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3年江苏连云港市蔬菜生产数据,采用废弃物生成系数测算尾菜资源总量,分析其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期间研究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常年种植蔬菜品种接近30个,其中茄果类和叶菜类蔬菜产量居前列。经测算,5年间尾菜产生量分别为22.92万、22.84万、23.17万、21.41万、22.04万t,其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4种方式。目前,其尾菜资源化利用暂面临资源底数、利用成本、技术模式、政策支持等关键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通过数据调研、细化尾菜产生系数、建立监测标准,构建尾菜资源台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引进适配本地的技术模式,试点示范以构建可复制、易操作的尾菜循环利用模式;研发简易高效处理技术,引进清洁收集及高值转化装备,加强基层技术培训以推动尾菜资源化转化;明确责任主体、编制技术指南,通过资金补贴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扶持市场主体,形成尾菜处理长效机制。本文为推进该地尾菜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李振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3-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64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林市现有谷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其综合表现,为谷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200份谷子资源为材料,运用变异分析、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这些谷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在形态特征方面,大部分谷子具有绿色叶鞘、半上冲株型、圆锥穗、中等松紧、短刚毛以及黄色籽粒等特征。在遗传变异上,所有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特性。其中,穗粗和单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均为2.06,而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9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资源聚在了第3类,占总资源的63.5%。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高达91.85%。通过利用隶属函数与权重对200份谷子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D值排名前10的谷子品种,如‘晋谷45’等,这些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相关分析得出,在7个数量性状中,株高、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这5个指标与综合评价D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叶开梅, 陈维, 任明刚, 吴家丽, 何大智, 牛力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38-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8

    本研究旨在为谷子育种优势互补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加速谷子新品种的选育进程。通过对18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谷子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估及综合评价,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与产量相关性状(主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变异系数均超过35%,遗传多样性指数(H′)达2.3570~2.7073(均值2.5793),表明资源遗传基础丰富。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显示,资源F综合值为0.1630~2.2201,其中本地种质资源F综合值表现显著优于省外资源(P<0.05),这可能与区域适应性有关。聚类分析将18份谷子种质资源划分为2个类群,其分布与地理来源基本一致,且表型性状表现出互补优势。最终筛选出‘西秀本地小米1号’、‘本地糯小米’、‘西秀本地小米2号’3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研究表明,18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类群划分与地理来源吻合,可为优化当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材料支撑。

  • 程诚, 周杰, 王瀚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18-3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76

    【目的/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而《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全面推进,使得数据要素流通、价值共创与安全治理成为数字化建设的关键议题,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查法,梳理中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全面阐释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中助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并对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思路展开初步探索。 【结果/结论】 建设要点上,围绕构建数据空间供给体系、打造核心能力体系、培育各类数据空间3个维度搭建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的运作框架。实施路径上,提出政策制度、技术赋能、人才战略、社会共治4个方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举措,以期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

  • 胡亮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3): 81-9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192

    [目的/意义]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国外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经验,可以为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提供借鉴。 [方法/过程] 从嵌入与自主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多案例分析,研究日本乡村在数字化进程中解决现实困境的应对策略。 [结果/结论] 日本乡村在文化资源数字化过程中普遍面临预算不足、缺少技术支持、专业人才有限等现实困境,但仍有部分乡村成功推动数字化。这些乡村在数字化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社会资本下乡弥补政府资金支持不足,数字技术供给破解“数据孤岛”困境,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参与解决人才短缺,乡村的自主实践激活乡村文化数字化内生动力。日本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对中国的启示如下:社会力量的制度嵌入,提高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效率;专业化企业的技术嵌入,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供需衔接;多元主体的认知嵌入,增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活力;乡村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效益。

  • 李玥炯, 胡尊红, 王沛琦, 杨博, 杨谨, 杨丽蕊, 王秋霞, 胡学礼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87-9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21

    本试验以PI 195895、PI 195825等202份红花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株高、第一分枝高度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份红花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在13.08%~63.80%,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812~2.063,供试材料间单株种子产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63.80%,株高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63;7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将7个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5.703%,单株种子产量、第一分枝高度、百粒重是影响红花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前10名的红花种质综合得分在-1.49~1.75分,包括F139、F157、F144等,其果球直径、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百粒重均较高;聚类分析将202份红花种质资源分成4类,第Ⅰ类群包含46份红花材料;第Ⅱ类群仅包含1份种质(PI 369853),其单株种子数较多且单株种子产量较高;第Ⅲ类群包含24份红花材料;第Ⅳ类群包含30份红花材料。本研究为红花种质的有效利用以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YUAN Li-fang, JIANG Hang, LIU Qi-bao, JIANG Xi-long, WEI Yan-feng, YIN Xiang-tian, LI Ting-g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02
    环境pH是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繁殖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葡萄白腐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检测了不同pH环境对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vitis)生长、产孢和致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pH条件下,C. vitis的生长速率、产孢能力和致病性显著下降。通过对C. vitis酸性(pH=5)、中性(pH=7)和碱性环境(pH=9)条件下转录组和代谢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寄主pHpH=3)相比,在pH 5pH 7pH 9中分别鉴定出7281780338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以及2122个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其中,大部分DEGs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跨膜转运、三羧酸循环(TCA)、肽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和有机酸代谢过程。代谢组学分析显示,ABC转运体、生物碱生物合成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响应环境pH变化。此外,在碱性环境中,TCA相关的天冬氨酸合成代谢途径C. vitis生长发育的关键限制因素,补充天冬氨酸后,C. vitis的生长速率显著加快;同时研究发现,琥珀酸、苹果酸和柠檬酸通过TCA可以逆转天冬氨酸合成抑制的作用。细胞壁降解酶(PCWDEs和真菌毒素是C. vitis重要的致病因子,在pH9环境条件下,PCWDEs和真菌毒素(aflatrem)相关合成基因显著下调,C. vitis分泌PCWDEs的能力显著降低,致病力丧失。综上所述,酸性环境有利于C. vitis的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及萌发,碱性条件不利于C. vitis的侵染和致病。本研究揭示了C. vitis在不同pH环境下的生长和致病机制,可为葡萄白腐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陈彩锦, 马琳, 包明芳, 张国辉, 蒋庆雪, 杨天辉, 王川, 王晓春, 高婷, 王学敏, 刘文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0): 1896-190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0.003

    【目的】鉴定评价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筛选出不同抗旱性苜蓿种质材料,为进一步开展苜蓿抗旱资源的创制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收集的111份苜蓿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条件,设置干旱胁迫(13% PEG-6000溶液)和对照(蒸馏水)2个处理,以萌发期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萌发指数、根长、芽长、鲜重和干重9个指标为测定指标,利用综合抗旱系数(CDC值)和抗旱性度量值(D值)对萌发期苜蓿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单项抗旱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萌发的主要抗旱鉴定指标。【结果】通过研究苜蓿种质资源9个指标的单项抗旱系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发现活力指数、鲜重和萌发指数可作为萌发期抗旱性筛选的重要指标。各指标的单项抗旱系数中发芽指数与萌发指数、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的相关性最高,分别是0.9838、0.9495和0.9338。主成分分析将9个指标转换成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是87.287%。采用CDC值和D值2种方法对萌发期的苜蓿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2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D值评价方法利用权重系数来反映每个抗旱指标对品种整体抗旱性的影响程度,因而评价结果更具全面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利用D值对111份苜蓿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的聚类划分,供试材料划分为5类,第Ⅰ类具有强抗旱性,包含1份材料;第Ⅱ类具有较强抗旱性,包含5份材料;第Ⅲ类具有中等抗旱性,包含55份材料;第Ⅳ类具有弱抗旱性,包含37份材料;第Ⅴ类具有干旱敏感性,包含13份材料。【结论】D值评价方法是评价苜蓿萌发期抗旱性最可靠的方法;筛选出AG37强抗旱性种质1份,AG19、AG5、AG13等较强抗旱性种质5份;确定出活力指数和萌发指数2个指标是评价苜蓿萌发期抗旱性的理想指标。

  • 张运福, 郝焰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9): 93-9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9.020

    本文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并结合踏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等方法辅助调查,分析了安徽界首市野生林木、收集保存、栽培利用、古树名木物种、珍稀保护林草物种、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以及草本等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现状。此次调查共记录了银杏、荷花木兰、樟等野生林木资源46种,‘皖槐1号’刺槐、麻栎、黄山栾树等收集保存种质资源5种,水杉、侧柏、白皮松等栽培利用林草种质资源共130种,黄连木、臭椿、厚壳树等古树名木物种资源43棵,南方红豆杉、杜仲、榉树等珍稀保护林草物种资源6种,优良林分4处和优良单株10处,节节草、睡莲、萱草等草本种质资源92种。依据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了建立原地保存库、异地保存库、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以及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等对策,为建立研究区林草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制定林草种质资源长期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 Guangzheng Liu, Wenjie Ren, Kai Jin, Dan Zheng, Qisheng Zuo, Yani Zhang, Guohong Chen, Bichun Li, YingJie N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19
    【目的】种质资源对地方鸡的生物多样性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优质鸡的养殖和产业化至关重要。不幸的是,许多地方和本土鸡品种正面临数量下降的危险,这强调了保护濒危鸡品种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原始生殖细胞(PGCs)通过将遗传信息从亲本传递给子代和确保种系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对种质资源的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本土鸡通过PGCs的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进行保方法,以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基因编辑生产。【方法】本研究从鸡胚性腺中分离出PGCs,在无饲养细胞的FAcs培养基中培养建立PGCs系,随后对获得的PGCs系进行鉴定、冻存和活体复原。结果】通过40的持续培养,我们成功建立了多个PGC细胞系,其中包括来自如皋黄鸡和寿光鸡的18个细胞系,建系效率在39.1%~45%之间。PGCs经过40代培养后仍保持典型的PGC特征,糖原染色呈阳性,并同时表达多能性和生殖标记基因。此外,我们发现冷冻保存至120天的PGCs仍保持活力,具有稳定的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PGCs注射到受体鸡胚血管中,我们发现这些细胞可以在受体胚胎的生殖腺中发育成配子,从而产生后代这表明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培养,PGCs仍保持其迁移和种系传递能力。【结论与创新性】本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多个来自不同本地鸡品种的PGC细胞系,并验证了它们在体外培养和冷冻保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此外,我们还证明了这些PGCs在体内注射后仍能迁移至生殖腺并发育成配子,受体鸡性成熟后成功产生出后代,这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转基因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王礼, 罗鑫, 王小梅, 苏云宁, 杨再华, 吴跃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04-10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25

    为进一步明确贵州贵阳地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情况,本研究采用野外随机踏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该地11个区域的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优势科属等进行调查,研究其大型真菌多样性与生境、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共采集429份菌物标本,鉴定分类出大型真菌215种,隶属3门8纲19目47科107属。在门水平上,担子菌(90.23%)和子囊菌(8.83%)为优势门;在属水平上,多孔菌科(21.395%)、小皮伞科(7.907%)和红菇科(7.442%)等为优势属。在市场调查到红菇类、乳菇类、灵芝类等大型真菌共21种,其中食用菌16种,商品潜力较大。野生菌资源中共有食用菌69种、药用菌33种、毒菌16种;大型真菌生境主要为混交林、阔叶林等,其物种丰富度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菌的种类随着降水量增加而增多。研究区大型真菌资源较丰富,应加强菌物资源采集驯化和人工促繁的研究力度,加快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发挥贵阳地区真菌资源优势,为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彦灵, 王意驰, 郝芙琪, 侯乃贝, 周怡汝, 王滢滢, 钱慧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49-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12

    为探究药用植物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在分析其药用、经济和生态价值基础上,对其景观设计方案中株高和颜色层次设计、季节性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应用实践。分析表明,根据黄河流域河南段气候、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因素,筛选出棕榈、商陆、马鞭草等适合构建黄河流域植物园林生态带和湿地带的植物,具有独特的药用、观赏、经济与生态价值。在充分挖掘药用植物的多元价值基础上,运用远志、忍冬和夹竹桃等植物递进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增强景观立体感;结合季相变化,运用马鞭草、柴胡和忍冬等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带。规划“月季花海区”“金秋银杏展”等,可在植物的特定花期和叶色期形成优质景观。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在主要游览动线节点设置休憩亭,为游客提供休闲空间。将黄河生态保护与药用植物有机结合,构建药用植物生态景观带,为打造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生态景观长廊提供参考。

  • 蔡金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9-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5
    为研究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以长江中下游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人工调查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利用Perten DA 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测定小麦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变幅为5679.00~6331.50 kg/hm2,有效穗变幅为427.50万~502.50万/hm2,生育期变幅为195~202 d,株高变幅为73.00~93.00 cm,穗粒数变幅为32.60~40.00粒,千粒重变幅为37.00~47.10 g。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来看,有效穗、生育期、穗粒数、千粒重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性(r=0.1707、r=0.0401、r=0.2277、r=0.0299),而株高则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r =-0.0587)。进行通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能提高籽粒产量,其中以增加穗粒数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0.8390),其次是千粒重(直接通径系数Py=0.6668),增加有效穗的作用最小(直接通径系数Py=0.4916)。综合比较,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这表明小麦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以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新品种育种及后代选择提供较大空间。
  • 葛礼姣, 仇亮, 王小秋, 翟彩娇, 程玉静, 刘水东, 宋益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34-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0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出影响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从而为番茄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20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感官品质展开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感官品质评价、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份番茄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处于0.59~2.04之间,感官品质综合得分在71.70~84.85之间。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构成番茄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在主成分1中占有较高载荷。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第1、2类群番茄品种具有较高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株高和节间长;第4、5类群主要为有限生长的矮生番茄种质资源。72份番茄种质资源的表型和感官品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株高、节间长、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评价番茄表型和感官品质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状。

  • 李歆, 侯娟娟, 赵易, 宋仁凡, 王仁睿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46-5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4

    姜科(Zingiberaceae)植物是一种多年生块茎类草本植物,为食品、调料、药物、香料等产品提供多种选择,部分植物还可作观赏用、经济价值高,因此对姜科植物进行种质资源保存对育种、生产意义重大。为整理目前姜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研究概况,本研究具体介绍了姜科植物的3种主要保存方式:异地保存、组织培养保存和超低温保存,分析了姜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前景,超低温保存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保存技术,具有独特优势,已在多种植物上成功应用,该方法的深入应用有望解决姜科植物保存率低的问题。通过开展姜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综述,旨在为姜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 贾俊丽, 唐玲, 贾新平, 罗海蓉, 梅雪莹, 曹璞渊, 刘华周, 沈鸿猷
    农学学报. 2025, 15(4):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53

    休闲农业康养资源高质量利用是推动休闲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建立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休闲农业项目康养资源质量,有利于摸清休闲农业拓展康养功能的资源优势,并评估康养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本研究对江苏休闲农业康养项目的康养资源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中筛选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构建了含自然资源、环境质量、景观资源、康养食宿、康养商品与设施5个要素层,19个因子层的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评价模型,因子层中康养饮食、森林、康养住宿、水体、温泉权重值较高。对40个江苏休闲农业代表基地进行评价打分,得出江苏休闲农业康养资源质量总体良好,其中环境质量相对较好,康养食宿资源次之,康养商品资源潜力最大。最后,基于江苏休闲农业康养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引导,搭台创境;智库谋划,科研支撑;企业主体,联农带农等3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 郭太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24-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7

    林下养鸡是一项林下经济创新农作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生产实际,综述了林下养鸡对林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昆虫种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林下养鸡模式中,鸡粪作为一种绿色有机肥料,可有效增加经济收益;但该模式也存在破坏植物生长、降低植物多样性等缺点。当林下鸡的密度得到合理控制时,有利于保持土壤良好的通气性与透水性;但鸡群高密度、长时间的活动可能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林木因土壤质量差生长受阻。在生产中,合适的林下养鸡模式,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节约饲料,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发展林下养鸡应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和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养殖区植被进行改良,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时间和规模,推行分区轮牧制度,强化疫病防控等。本文为推动林下养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程建业, 刘雨臻, 吴亮, 梁艳, 王雅婧, 金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91-9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2

    本文从气候条件、气候稳定性、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4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恒山地区黄芪生长的环境适宜性,并从种子选育、种植时间和种植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其种植管理技术。恒山地区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适宜和光照资源丰富,极端天气较少以及土壤疏松,较适宜黄芪生长发育。为提高该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包括选用籽粒饱满且无霉变、虫蛀的种子,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灌溉,及时除草和注意病虫害防治等。本文为进一步提高恒山地区黄芪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 柯平, 李筱颖, 孙宣, 刘悦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2): 4-1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660

    [目的/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探索图书馆如何在变革的内外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把握发展方向,并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建设路径。 [方法/过程] 运用环境扫描的研究方法,跟踪宏观社会环境、中观事业环境、微观系统环境动态,分析宏观社会、中观行业、微观读者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切实需求。 [结果/结论]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锚定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图书馆事业这一关键目标,强化“人本”与“效能”两个意识引领,把握“专业化稳健发展”“智慧化转型”“全国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三个发展重点,构建“各类型图书馆协同治理体系”“新一代知识共享与服务体系”“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体系”“图书馆事业支撑保障体系”四个现代化体系。

  • 徐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11): 33-46.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722

    [目的/意义] 本研究从具身认知视角出发,探索VR技术在红色资源阅读中的应用及优化路径。通过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促进其对红色资源的深层认知与情感共鸣,以推动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和高效传播。 [方法/过程] 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资料收集、三级编码、饱和度检验等过程,归纳出阅读保障、阅读生态和阅读体验优化这3个主范畴,构建VR红色资源阅读的优化路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阅读保障、阅读生态和阅读体验优化对推动VR红色资源阅读方式的持续优化有正向作用。其中阅读保障起到基础性作用,为整个VR红色资源阅读体系提供了基本支撑。阅读生态起到桥梁作用,将阅读保障的支持转化为用户的实际体验。阅读体验优化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它的实现有赖于阅读生态实践的成果,并通过反馈机制推动整个体系的进步。

  • 袁杭杰, 粟贵俊, 杨文叶, 楼玲, 沈建国, 王京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09-1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3

    选取杭州市连作障碍较为严重的设施蔬菜种植地块为试验地,研究设施蔬菜种植模式下不同微生物菌剂与土壤消毒剂配施对土壤微环境的改善效果,以及对小白菜根肿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与土壤消毒剂配施均可降低小白菜根肿病的发病率,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小白菜的产量,其中配施1号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5亿CFU/mL)能更好地改善土壤养分,配施2号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5亿CFU/mL)对根肿病防治效果更优,配施3号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2亿CFU/mL)对小白菜生物和经济产量提升最为显著。综合可得,土壤消毒剂配施3号微生物菌剂具有更好的效果。

  • 王正浩, 邢卓冉, 蔡宝才, 钟俊文, 马丽娟, 黄珂, 尹光庭, 段卫东, 时向东, 李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52-15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3

    为探究晾房环境及晾制方式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水分含量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以雪茄烟品种‘Habanos 2000’为供试材料,设置正常晾制与带茎晾制2种方式,分别在晾制期间温湿度差异较大的简易晾房与改造晾房进行晾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晾房环境与晾制方式对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含水率、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以及水分迁移速率的影响;通过对比各处理发酵后烟叶化学成分,明确许昌地区雪茄烟叶晾制过程中适宜的晾房形式及晾制方式。结果表明,晾制温度对雪茄烟叶含水率影响较大,晾制湿度对烟叶结合水含量及水分迁移速率影响较大,其中简易晾房温度对正常晾制的方式下烟叶含水率影响程度最大,改造晾房湿度分别对正常晾制下的烟叶结合水含量和带茎晾制下的烟叶水分迁移速率影响最大;此外,改造晾房内带茎晾制下烟叶晾后的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最低,而钾含量、钾氯比、氮碱比、两糖比最高。综上所述,许昌地区的雪茄烟叶在带有控温控湿设备的晾房内以带茎的方式进行晾制,可以为雪茄烟叶提供更为充足的水分供应,使晾后烟叶品质提升。

  • 徐杰, 张亚, 李坪钊, 徐磊, 程琰勋, 文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81-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3

    通过查明元谋县域内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了解当地重金属来源和环境评级情况,客观掌握该地区土壤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为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该地区土地管理和环境监测水平。采用传统地球化学与土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样按照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标准执行。化验分析数据使用SPSS、Excel、GeolPAS.V4.5和ArcGIS10.8等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成果集成和图件制作。结果表明:元谋县表层土壤含有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其中Cd呈表层富集特征,Cd和Hg分异性高于其他元素。Cu总体分布均衡,局部有富集和亏损现象。Cr与Ni呈高度相关,与Pb呈弱负相关性。重金属来源主要有三类:以富Zn和富As为主、以富Cr、Ni和Cu为主和以富Hg为主。表层土壤环境综合等级评价中,无风险区面积为1873 km2,约占92.77%;风险可控区面积为146 km2,约占7.23%,在姜驿乡、黄瓜园镇和平田乡较为集中,其余地区呈零星分布,未见风险较高区域。元谋县重金属元素中,As、Cr、Ni、Pb、Zn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Cu和Cd受成土母质、持续风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控制,Hg主要受人类活动控制。环境评级没有风险较高区域,风险可控区主要受Cu和Cd影响,其中Cd风险可控区与农业发展集中区高度吻合,后期需要合理控制相关农药施用并做好监测。Hg在全区均为无风险,但在表层土壤中已出现轻微富集趋向,需做好后期预警以防污染。

  • 周萍, 肖华翠,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