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污染场地管控与修复技术、化工过程安全理论与技术、化工工艺与装备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陈禹, 吴雪梅, 张珍, 闫建伟, 张富贵, 喻丽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85-19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119
    针对现有目标检测模型对自然环境下茶叶病害识别易受复杂背景干扰、早期病斑难以检测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YOLOv5-CBM茶叶病害识别模型。YOLOv5-CBM以YOLOv5s模型为基础,在主干特征提取阶段,将一个带有Transformer的C3模块和一个CA(coordinat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融入特征提取网络中,实现对病害特征的提取。其次,利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BiFPN)作为网络的Neck,通过自适应调节每个尺度特征的权重,使网络在获得不同尺寸特征时更好地将其融合,提高识别的准确率。最后,在检测端新增一个小目标检测头,解决了茶叶病害初期病斑较小容易出现漏检的问题。在包含有3种常见茶叶病害的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YOLOv5-CBM对自然环境下的初期病斑检测效果有明显提高,与原始YOLOv5s模型相比,对早期茶饼病和早期茶轮斑病识别的平均精度分别提高了1.9和0.9个百分点,对不同病害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了97.3%,检测速度为8 ms/幅,均优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与较强的鲁棒性,可为茶叶病害的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 王建, 郭宇博, 赵淑梅, 徐凯, 程杰宇, 王平智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30-237.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4087
    为了避免日光温室中卷式卷帘机械在工作时损坏前屋面覆盖层薄膜,通常会在卷帘机下方铺垫一条固定保温被。日间,这条保温被会遮挡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光线并在室内形成阴影。针对固定保温被对室内光热环境分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对固定保温被下方的光照、温度和作物的产量进行测试,同时利用太阳直射辐射理论提出固定保温被阴影宽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98μmol/(m~2·s),距离固定保温被4.0~5.0 m位置处的光照强度是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2.0倍以上。日间,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空气温度、墙面温度和土壤温度相比于固定保温被两侧最大降低2.2、5.8和2.3℃。夜间,墙面温度和土壤温度最大降低1.2和1.3℃。固定保温被正下方单垄番茄相比于其他垄平均减产36.2%,植株茎粗平均减小2.0~4.0 mm。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方位角的日光温室受到固定保温被遮阴在室内形成的阴影宽度范围为11.0~14.0 m。该研究定量分析了使用中卷式卷帘机械的日光温室中固定保温被对室内光热环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 孙博, 吴雨珂, 闫白冰, 牛继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47-258.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9146
    探索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特征,可为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空间探索、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该区域耕地资源在过去30年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进一步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平均占比为68.70%;近30年来研究区耕地面积剧烈缩减8.63×10~5 hm~2,年均减少2.88×10~4 hm~2,其中旱地减少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1.69%;耕地的流失主要在于建设用地的侵占。2)耕地资源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以淮河为分界线集聚分布,呈现“东南水田、西北旱地”的典型分布特征。3)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产量、人口等社会驱动力;生态驱动力各要素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则相对较为稳定。4)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10 011 hm~2,在积极的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将显著增加529 309 hm~2;采取耕地保护情景,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以及桐柏—伏牛山通过开垦部分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将其整治为耕地,东部沿海可将沿海水域合理建设为建设用地,中部区域可通过减少建设用地的碎片化,较大程度上使耕地资源的连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研究对于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结构以及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 李曦光, 李萧婷, 王蕾, 高健, 罗磊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68-275.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7268
    为研究空间分布差异性对新疆沙棘资源果实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以5个县的‘深秋红’‘无刺丰’‘状圆黄’沙棘品种为供试样本,并对供试样本的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总糖、总酸、维生素C、微量元素、总黄酮、脂肪酸、花青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含量测定,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综合得分。13个供试沙棘样品果实中各营养及药用成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青河县沙棘果实综合测试指标比布尔津县综合高出0.93~5.54倍,比哈巴河县综合高出0.90~4.49倍,比乌什县综合高出0.99~13.67倍,比阿合奇县综合高出1.10~4.98倍。青河县沙棘品种‘状圆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表现最优,综合得分为6.04分;且青河县沙棘资源整体综合得分最高,平均为3.54分。青河县更适宜沙棘的生长发育,种植的沙棘果实品质更为优异,13个供试沙棘样品中青河县‘状圆黄’果实品质最佳。
  • 李玉骁,汪磊,汪魏,李军,邬雪瑞,朱梓榕,王玲,吴佳俊,谭美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80-149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30002
    为了解向日葵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发掘向日葵耐盐优异种质,对444份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芽期(250 mmol/L NaCl)、苗期(250 mmol/L NaCl)耐盐鉴定和盐碱地全生育期种植观察,通过测定芽期发芽率、苗期存活率、叶面积、株高、SPAD值等6个苗期指标和全生育期株高、葵盘直径、结实率、相关产量等7个指标的相对值(各指标与对照处理的相应比值)进行耐盐性分析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两两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18-0.790之间;全生育期7个指标中多数指标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于指标相对值进行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计算、耐盐性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芽期耐盐及以上种质132份、苗期耐盐及以上种质9份、全生育期耐盐及以上种质41份,其中6份种质(ZX0365、ZX0389、ZX1391、ZX1394、ZX3089、ZX3094)在3个时期均表现为耐盐及以上等级,综合耐盐性好,可作为耐盐基因挖掘和耐盐品种选育等后续利用的种质材料。对其中124份种质3个时期(芽期、苗期、全生育期)的耐盐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时期的耐盐性鉴定结果极显著相关,芽期和苗期的耐盐鉴定结果可为盐碱地种植向日葵选择耐盐材料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为向日葵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了方法和材料基础。
  • 林峰,赵慧艳,史飞飞,高鹏,刘晨煦,岳阳,金昕,张意德,李永光,韩英鹏,赵雪,滕卫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6): 945-95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8003
    盐碱地是边际土壤的主要类型之一,利用边际土地耕作是减缓耕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大豆种质资源,提高盐碱土地大豆产量,本研究对392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大豆种质资源,采用150 mmol/ LNaCl进行苗期盐胁迫处理,采用单株分类记载法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并利用10个与耐盐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高耐及耐盐等级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分子辅助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相似性系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耐及耐盐等级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58份高耐及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包括赤豆1号、东农69等高耐大豆种质资源14份,黑农51、黑河35等耐盐大豆种质资源44份;58份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分子辅助鉴定表明,绥农1号、合丰50和东大2号携带耐盐等位变异最多,均为6个,标记平均鉴定效率为43.45%,平均准确率为68.46%,其中分子标记Satt201的鉴定效率和鉴定准确率最高,分别为60.34%和96.55%;聚类分析表明,58份大豆种质资源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5385~0.9231之间,平均值为0.6974,相关系数为0.6240,说明58份大豆种质资源大部分遗传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较低,58份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并未按地域进行聚类,但一个类群或亚群中大部分种质资源来源地在地理位置上相同或较为接近,可从中筛选亲缘关系较远的大豆种质资源作为亲本,用于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奠定遗传基础。
  • 郭文龙,梁云涛,罗翠婷,乔卫华,吴宇翔,程云连,何金富,张丽芳,李克敌,徐志健,黄雪琼,肖晓蓉,郑晓明,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41-145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7001
    针对广西野生稻濒危状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抢救性收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其抗病基因,对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了调查和收集,并对收集的部分资源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稻原记载的44个分布点中,仅剩24个尚有野生稻分布,濒危状况十分严重,近10年来野生稻分布点消失比例高达45.5%,水源被破坏和杂草竞争是危害野生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按照野生稻取样原则,共抢救性收集到11个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共317份种质资源;利用国际强毒菌株PXO99对177份材料进行白叶枯抗性鉴定,采用离体戳伤叶片鉴定的方法进行不同病菌小种(Guy11、RB22、FJ-3-2、FJ-3-5、FJ-2-3)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白叶枯抗性资源27份,稻瘟病抗性资源105份,兼抗白叶枯和稻瘟病的种质资源5份。针对广西野生稻抗病资源丰富但消失严重的问题,建议加强收集和保护,并加大种质资源鉴定力度。
  • 饶庆琳,姜敏,吕建伟,胡廷会,成良强,王金花,王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54-146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2003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挖掘优异的鲜食花生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分等方法,对287份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286%~19.506%,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046~2.073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1.467%。通过聚类分析,287份材料被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脂肪、硬脂酸含量较高,共计100份材料;第Ⅱ类群共有61份材料,油酸含量较高;第Ⅲ类群含126份材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基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权重,构建了综合评分公式:F=0.588F1+0.277F2+0.135F3,据此公式筛选出了综合评分大于1的材料51份,其中大于5的材料有3份,可为今后花生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 王环,许艺凡,张江妹,李凤,马小河,黄丽萍,王敏,荀志丽,赵旗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092-110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2002
    为了探究葡萄种质资源果实香气成分的遗传多样性,以62份葡萄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显著性分析。鉴定葡萄种质资源幼叶上表面颜色、幼叶上表面光泽、幼叶花青素着色和成熟果肉香味等8个农艺性状,将其与挥发性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stress<0.2)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筛选出特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62份葡萄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7类9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含量分别为13.83 mg/L、13.53 mg/L、8.99 mg/L。各类挥发性物质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8个农艺性状与香气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幼叶上表面颜色、上表面光泽、花青素着色、果皮颜色、果肉香味与萜烯类、酯类及酮类具有显著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明显区分幼叶花青素着色极弱的种质和幼叶花青素着色中的种质。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1,P<0.05为标准,筛选到17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其中正己酸乙酯的VIP值最高(4.07),萜烯类中橙花醇VIP值最高(2.07)。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浆果香气品质性状和葡萄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马越,李玉姗,王帆,许红军,宋羽,蒋程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056-106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16001
    番茄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鉴定番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及筛选抗旱番茄种质资源对番茄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2.5% PEG-6000溶液对92份番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芽长等6个抗旱性相关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进行番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及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6个指标均显著降低,其中活力指数和发芽势降低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指标转化为2个新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6.657%。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作为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结合聚类分析将番茄种质资源分为4类,其中抗旱型19份、较抗旱型41份、较敏感型18份、敏感型14份;通过增大、减小PEG-6000溶液浓度,进一步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密植红番茄和锦农矮秧两个品种,敏感性强的北京早红和大红袍两个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龚承儒,袁雨豪,刘振,郑继周,田志成,刘胜利,沈庆花,黄振朴,董纯豪,高艳,李巧云,唐建卫,焦竹青,殷贵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93-150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13002
    为了鉴定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筛选出有效的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进而挖掘优异白粒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整穗发芽试验对2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并利用myb10DDFR-BVp1B3PM19-A1MFT-3AMFT-A2MKK3-AQSD1等8个抗穗发芽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表型鉴定结果表明,222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的相对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穗发芽率变化范围为0~1.15,平均相对穗发芽率为0.73,鉴定出抗穗发芽小麦材料38份,其中包括白粒小麦9份、红粒小麦27份、黑粒小麦2份。等位基因类型与相对穗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穗发芽率与功能标记myb10DDFR-BVp1B3MFT-3AMFT-A2呈极显著相关,而与PM19-A1MKK3-AQSD1相关性不显著,说明myb10DDFR-BVp1B3MFT-3AMFT-A2等分子标记可用作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检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综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结果,筛选出豫农914、豫农946、丰德存麦30、泛麦5号、徐麦029、连麦1901、保丰1903、郑麦829、13网27-8等9份抗穗发芽白粒小麦种质资源,可用于小麦抗穗发芽遗传育种和抗穗发芽品种布局。
  • 李鸿雁,李悦煊,李俊,武自念,黄帆,朱琳,郭茂伟,李志勇,辛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54-126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09006
    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冰草属种质的17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11.47% ~93.92%之间,平均为42.80%,其中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低;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 1.279~2.025,平均为1.721,其中颖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小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17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为 5.934%~20.885%,累计贡献率达 69.866%。聚类分析将143份种质划分为3大类,第Ⅰ类综合性状较好,小穗数和小花数指标突出,具有高产潜力,包含27份资源;第Ⅱ类综合性状一般,种子综合性状较好,包含23份资源;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差,株高较高,包含93份资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冰草属种质的表现,结果表明千粒重、小穗数、叶舌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可作为种质评价指标,并筛选出编号18、22、23、24、25、35和43等优异冰草材料及编号92、136和142等多花冰草材料,综合性状协调,可供冰草属种质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
  • 丁杰,李佳龙,罗晓雨,郭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97-130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06002
    通过分析新疆帕米尔高原杏资源的果肉、种核及其种仁甜苦性状,解析人类驯化栽培杏果实特性的同时筛选出优异寒地杏种质。以塔什库尔干县6个乡的60份实生杏树的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种核的15个质量性状和20个数量性状及苦杏仁苷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0份杏种质分布海拔在2329.5~2730.0 m。80.00%的杏果实风味为甜,96.67%的果实有茸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平均值为16.07%,61.67%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5.00%。杏仁以甜为主,果肉大部分为离核;种核的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8.66%~22.00%之间。杏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14.59 mg/g之间,其中78.33%的种仁为甜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2.24 mg/g之间;21.67%的种仁为苦仁,苦杏仁苷含量在2.76~14.59 mg/g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与果实纵径等10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核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255%,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核重、核形指数、果形指数、出仁率、出核率、杏核侧径等性状可反映20个数量性状的基本信息。综合评价表明,库科9、库尔11、其如16、库科13是较优异的寒地资源,其中较高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甜仁是人类驯化引种的重要目标性状。
  • 周群,钟颖颖,丁印龙,陈宜木,李可威,刘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409-141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023001
    三角梅花期长、花量大、抗逆性强且应用形式多样,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花卉朝阳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木本花卉。随着园艺技术的提升与国际交流的扩大,三角梅品种数量逐年攀升,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的现象频繁发生,给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促进三角梅种质资源的管理,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作为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基于B/S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库的高效管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平台架构、数据库设计、技术实现及平台功能构成等内容,通过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以期促进三角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评价和应用。此外,该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现方法可为其他花卉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 李蓉,曹梦,李妍逸,陈吉丽,张红林,朱耀顺,刘娟,刘涛,徐笑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34-1244.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009005
    菥蓂(Thlaspi arvense L.)属于十字花科菥蓂属,是一种兼具药食同源功效的草本植物,生态适应能力强,种子富含油脂,具备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菥蓂的诸多优势得以被发掘,国内外已陆续开展了关于菥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国内的报道多集中于菥蓂的功能活性物质提取及其在临床医疗上的作用,国外研究则偏向于探索菥蓂在农业生产循环中的生态价值与脂质代谢调控机制。大量研究表明,菥蓂具备开发生物柴油和补充油料生产的优异潜质,也是新型药物开发的良好备选原料。同时,得益于菥蓂全基因组信息的公布,对菥蓂开展分子育种改良已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其种子脂肪酸构成以获得更符合食用油需求的品质,以及挖掘菥蓂的其他重要功能基因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和抗逆性。利用代谢工程手段优化菥蓂的脂质特性以制备新型植物油甚至异源生产高价值脂肪酸(神经酸等)将潜力巨大,是菥蓂最具前景的开发方向之一。本文综述并展望了近年来菥蓂在资源开发利用和脂质代谢工程研究等方面的报道,以期为菥蓂在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张志山, 邱正, 张红, 丛旭日, 张典, 董学飒, 王亚楠, 徐潇, 冯绣云, 安丽

    本研究在台儿庄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展开,旨在评估该保护区内的鱼类组成、优势种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物种黄颡鱼的资源存量。通过在保护区内部署三处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定置串联笼壶作为捕捞工具,对所捕获的渔获物进行详细的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共监测到22种渔获物,这些种类分别隶属于5个目9个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共14种,占总种类数64%;鲇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鲱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鲈形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14%;甲壳类3种,占总种类数的14%。针对保护物种黄颡鱼,采用柱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其总DNA,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的种群结构稳定,遗传多样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一发现证实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并且黄颡鱼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 徐鹏翔, 沈玉君, 丁京涛, 周海宾, 宋立秋, 程红胜, 王健, 程琼仪, 张朋月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2): 199-20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6085
    为摸清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应用现状,该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272个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养殖畜种与存栏量、粪污产生量、粪污处理技术、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以及粪肥还田参数等数据,总结了东北地区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主要粪污收集工艺为干清粪,占比达94.35%。固体粪便以堆沤肥工艺为主,占所调研养殖场的86.93%,各畜种粪便存储设施面积符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规范要求。液体粪污主要处理方式为粪水贮存,占所调研养殖场的68.18%;奶牛养殖场粪水贮存设施小于建设规范要求。东北地区粪肥还田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占所有种植作物的78.13%,现有配套土地面积普遍低于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需求面积。固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人工施肥,占比达88.00%;液体粪肥主要施肥方式为漫灌和喷灌,占比分别为54.17%和37.50%。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主要技术模式为“干清粪+粪便堆沤+粪水贮存”。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胡泽茜, 李洋, 崔琢玉, 黄碧飞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2): 246-257.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4127
    为可视化冷链储运过程中桑葚品质和剩余货架期,该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调节木糖、甘氨酸、磷酸氢二钾(K_2HPO_4)浓度配比,实时记录不同配比时间温度指示器(time temperature indicator, TTI)的颜色及吸光度变化规律,寻求最佳浓度配比的TTI,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究TTI内在机理,并用动力学验证TTI恒温和断链情况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当木糖浓度为1.00 mol/L,甘氨酸浓度为2.00 mol/L,K_2HPO_4浓度为1.00 mol/L时TTI的吸光度更高,颜色变化更为均匀,通过阿仑尼乌斯方程得到TTI活化能为40.13 kJ/mol。桑葚在-1~25℃的失重率、花青素、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活化能分别为36.08、40.42、43.35、38.28、43.72、40.41 kJ/mol,与TTI活化能接近,说明TTI可以很好地监测桑葚的剩余货架期。此外,断链模拟结果显示,桑葚开始腐败时,TTI的颜色到达指示终点,桑葚品质变化与TTI颜色变化一致,且在不同温度波动试验下桑葚各指标和TTI的等效温度小于1℃,由此说明,在温度波动情况下TTI可以很好地监测桑葚的品质以及剩余货架期。研究结果可为桑葚在储运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剩余货架期监测,通过调节TTI的制备参数可改变其使用寿命和适用范围,以匹配不同货架期的食品。
  • 许兰杰, 余永亮, 安素妨, 杨红旗,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9): 96-10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9.020
    本文对白芷种质资源、鉴定方法以及其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生产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白芷种质鉴定方法包括常规鉴定、细胞学方法鉴定、药效成分鉴定、DNA水平鉴定和多种评价方法联合鉴定;其种质资源多样性包括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其中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包括AFLP标记、SSR标记、ISSR标记、RAPD标记和SRAP标记。该植物种植过程中,肥料、土壤类型、根际促生菌、采后各环节和播期等均会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为白芷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 张晓林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6): 4-15.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559

    [目的/意义] AI技术为知识服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要求我们从技术、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知识服务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兴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仅从技术角度推进AI对知识服务的赋能,难以实现知识服务机构的转型升级。 [方法/过程] 本文从AI技术对新兴知识生产力的多层次变革性影响出发,探讨AI环境下传统知识服务与用户知识过程和用户生产体系的对齐挑战,提出对知识服务传统组织机制进行改造创新,并介绍了Library-Inside模式、Inside-Out+Outside-In模型、知识服务与用户生产体系的新对接架构、机构内部组织模式改革等可能的新型知识服务生产关系方向。 [结果/结论] 通过知识服务生产关系改革创新,实现在提高用户知识生产力和促进用户生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推进知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 王文迪, 张智勇, 刘晓芳, 周祎, 查干哈斯, 齐佳睿, 罗车力木格, 苏日那, 郭方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20-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5
    本研究以JD001、JD002和JD003等9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株高、底荚高度和单株主茎节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继而进行聚类分析,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较高的是单株有效分枝数(64.79%)、底荚高度(31.44%)和单株有效荚数(28.77%),表明这3个性状指标遗传改良潜力较大,可应用于大豆品种选育鉴定。通过熵权TOPSIS法和聚类分析将9个大豆品种分为3种类型,一类为JD006(良好型);二类为JD001、JD004、JD005和JD009(中等型);三类为JD002、JD003、JD007和JD008(一般型)。其中大豆品种JD006适宜作为优质亲本使用。
  • 蔡河山, 胥丹, 曾庆桓, 黎晓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133-1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29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及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重视实际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实际案例教学分析与探讨。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实际案例,对其调查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调查区域划分、土壤布点原则及数量确定、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指标及检测方法确定以及检测质量与结果查验等方面,制订实际案例土壤环境监测方案,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该实际案例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为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王秋霜, 李波, 梁建球, 秦丹丹, 王青, 吴华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76-8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48

    对30份云浮新兴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开展调查,从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成分及适制性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挖掘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当地茶树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提供实践基础。结果表明,象窝山茶树资源17个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为9.01%~36.9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可碱、最小为水浸出物,说明茶树资源的丰富性非常高。理化5项指标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溶性糖(20.28%),最小为水浸出物(9.01%)。酚氨比在5.25~6.92之间,变异系数为13.69%。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大叶和水仙群体春季红茶外形整体乌润、紧结、多毫,香气鲜尚高,滋味浓厚回甘,均分为92.11;部分同样原料制成的夏季绿茶,外形多为黄绿、紧结、白毫较多、匀整,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鲜尚高,滋味浓厚甘爽,均分为88.78。云南大叶群体中CXY14、CXY15、CXY17较其他单株制成的红茶品质更好,新兴小叶中CXX4、云南大叶中CXY12制作绿茶的品质好于其他单株资源,CXY4则是红绿茶兼制的一个综合性茶树资源,以上资源有望发展成新兴地区优良的茶树品种。

  • 钟立强, 周丽颖, 张世勇, 刘洪岩, 陈校辉, 王明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59-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4

    本研究旨在分析淡水鱼产品消费和加工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土腥味,特别是其关键异味物质土臭素(GSM)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江苏省84个养殖池塘的GSM浓度及其水体环境因子(包括盐度、pH、溶氧、温度、总悬浮物、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GSM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全部池塘中GSM检出率高达97.6%,检出的含量均值为(27.83±20.06) ng/L,大范围超过人类感知阈值;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对GSM产生较大的负向影响,且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直接作用都大于间接作用,2个因子较为独立地对养殖池塘中的GSM起着负调控作用。因此,在水产养殖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盐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作为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监测的重点环境因子,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进而改善养殖池塘水质,更有效、更方便地解决养殖水体和养殖产品的土腥味问题。

  • 王秋宝, 马宏斌, 王耀琴, 田洪岭, 刘月贤, 裴帅帅, 左宪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40-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22

    党参作为山西省道地药材,其品质及疗效享誉全国,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高效的党参种子再生体系,以保护和利用山西省道地药材党参的优质种质资源。试验以党参种子为试材,采用4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党参种子进行隔离和包裹后,分别使用升汞和次氯酸钠两种不同的灭菌剂处理。通过观察不同处理对种子的损伤情况,评估各种方法的效果,以确定最佳的灭菌方法。结果表明,在不同灭菌处理下,种子污染率在0%~92.7%之间,成活率在0.8%~91.3%之间。结合污染率与成活率,筛选出了处理29为结果最佳,处理30次之。采用方法4包裹种子后,经60~120 s的升汞灭菌处理,可以获得最佳的灭菌效果,此时种子的成活率为82.00%~91.3%,污染率为2.17%~3.83%。该试验成功建立了适合党参再生种子体系的灭菌方法,为党参生物技术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 蒋嘉益, 宋长青, 叶思菁, 高培超, 任书义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1): 246-257.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7005
    充分认识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与时间变化特征,是探索区域性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的重要基础,对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空间抽样方案,利用较少的样点尽可能全面地表征区域耕地质量的总体特征,对于开展耕地资源质量长期观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开展基于耕地质量指标数据驱动的空间抽样实证研究,从信息熵、Kullback–Leibler散度、相似度距离、样本对总体耕地质量空间异质性的表征能力、样本空间分布均匀性等视角,对比分析随机抽样法(random sampling method,RSM),空间覆盖随机抽样法(spatial coverage sampling and random sampling,SPCOSA),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法(conditioned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CLHS),加入平面坐标的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法(CLHS with x and y coordinates as covariates,XY_CLHS),空间覆盖随机抽样与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抽样的混合抽样法(spatial coverage sampling and random sampling–conditioned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SPCOSA_CLHS)5种空间抽样方法在青藏高原县级区域耕地质量指标调查观测点位布局应用中的优劣特征与适用性,并探索了研究区适宜的观测点位数量。结果表明:SPCOSA_CLHS可以以较低空间约束的方式将SPCOSA指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集成到CLHS模型中,在表达总体的耕地质量指标属性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方面更具优势;当抽样数量缩减到40~50时,抽样结果对总体耕地质量指标属性信息量的表征能力与抽样数量为100~200时近似;且SPCOSA_CLHS方法在表达耕地质量指标空间异质性、设计样点分布的空间均匀性、模拟总体耕地质量特征的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调查监测工作提供方法支持,对理解该地区耕地资源质量变化过程、探索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 刘英, 周忠文, 柳东慧, 张峰, 王龙峰, 王宏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80-8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43

    为了全面掌握庆阳水热资源变化规律,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和指导农事生产活动能力,利用庆阳市8县区1971—2020年24节气的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多项式函数、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研究基于24节气的庆阳市气候变化规律及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4节气中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呈准正态单峰型分布,其中大暑、小暑节气温度最高,温度升温趋势最显著;春、秋季型节气间温度变幅和温度日较差偏大,其中清明和立冬是气温波动最大的两个节气,这与庆阳早、晚霜冻活动期一致;物候型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气温均呈波动性上升,标志着不同农业生产期的开始,白露过后暑气渐消,霜降节气天气渐凉,标志着进入越冬期,清明-霜降为庆阳的农耕期。24节气中降水量呈单峰型波动分布,一年中立春-大暑降水量逐渐增加,最大值出现在立秋节气;谷雨-寒露节气是降水量最多时段,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7%,大致与农耕期同步;处暑-大寒节气降水量逐渐减少,最小值出现在冬至;夏季型节气降水量增加最快,秋季型节气降水量减少最快。总体而言,热量资源增加,降水波动增加,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发展;但降水量季节分布极为不均,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不确定性增加了干旱风险。研究结果对指导庆阳市农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翟彩娇, 葛礼姣, 程玉静, 仇亮, 王小秋, 刘水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7): 3440-345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7.010

    【目的】分析冬瓜、节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筛选优异种质,为冬瓜、节瓜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148份不同来源的冬瓜、节瓜种质为供试材料,利用28个表型性状和19对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综合运用变异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冬瓜、节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48份冬瓜、节瓜种质具有较高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指数变幅为0.39(性型)—1.45(瓜形状),1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9(首雄花节位)—2.09(叶柄长度),变异系数变幅为9.76%(种形指数)—63.95%(老瓜单瓜重),其中首雌花节位(42.32%)、老瓜纵径(42.95%)、瓜形指数(47.05%)、首雄花节位(47.48%)、老瓜单瓜重(63.95%)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进行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主成分分析将18个主要表型性状转换为6个独立的综合指标,贡献率为 6.427%—29.605%,累计贡献率为81.236%;结合隶属函数值计算表型综合值(F值)鉴选出新西洲冬瓜 BR12(1.47)、兴蔬粉地龙冬瓜 BR25(1.14)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优异种质;18个主要表型性状中有15个性状与F值极显著相关。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表型评价数学模型,筛选出9个表型综合评价指标。19对SSR标记在供试材料中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2—6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幅为0.02—0.70,Shannon’s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6—1.48,148份冬瓜、节瓜种质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节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略高于冬瓜群体,个体内的遗传变异是导致冬瓜、节瓜整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分别将148份冬瓜、节瓜种质资源划分为6大类和3大类,两种方法的聚类结果均没有将冬瓜和节瓜聚成两大类,且与地理位置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48份冬瓜、节瓜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较为丰富,遗传多样性高;叶片长度、首雌花节位、老瓜纵径、老瓜肉厚、瓜梗长度、种子宽度、瓜面蜡粉、瓜形状和种子类型可以作为冬瓜、节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和亲本选择的关键指标;基于主要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聚类和群体划分与地理位置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杨玉莹, 何珊珊, 王玉斌

    为了探寻实现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有效路径,系统梳理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畜禽资源遗传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结果表明:目前,保护品种数量不断增加,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初具规模,从业主体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资源特性挖掘不深,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法规政策支撑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联动;保护区、保种场、基因库设施陈旧,保护技术落后;资金扶持力度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等困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资源深度挖掘,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整合部门管理资源;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多元的投融资体系;持续推进保种场、保护区及基因库发展建设进程。

  • 张永康, 王树彦, 张锦豪, 李佳娜, 邢路虹, 刘瑞香, 郭占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1-9. https://doi.org/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404013
    [目的]藜麦种子具有全谷物高营养的品质,但倒伏是制约藜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确藜麦作物茎秆的抗倒伏特性,有利于筛选具有不同倒伏能力的藜麦品种(系),为藜麦抗倒伏育种鉴定、评价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株高、籽粒大小、倒伏特性和生育期长短选取22份供试藜麦品种(系)并对其生育期、茎秆表型性状、茎秆机械强度和生理特征共16个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22份藜麦品种(系)具有较高度的遗传变异,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9%~81.08%,倒伏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纤维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作物倒伏特性与品种(系)、生育期、机械强度指标三者具有显著互作关系。相关性分析发现弯曲力矩、倒伏指数与茎秆表型性状、机械强度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基于13个茎秆特性指标以及隶属函数均值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2份藜麦品种(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为抗倒伏组,第Ⅱ、Ⅲ类群为易倒伏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11个茎秆特性指标与倒伏指数和倒伏率做回归,R2均大于0.85。22份藜麦品种(系)的隶属函数均值为2.21~1.47,倒伏率范围为18.13%~91.83%,倒伏等级为2~5级。[结论]22份藜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可为藜麦种质资源的创造提供参考。倒伏指数和弯曲力矩对作物倒伏能力评价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分析后推测K157、W120为抗倒伏品系,Y4、W26为易倒伏品系。
  • 阚以琴, 刘玉兰, 李名莉, 邢国明, 马涛, 孙胜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4(04): 71-81. https://doi.org/10.13842/j.cnki.issn1671-8151.202403001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高黄花菜的产量,探索适宜大同地区黄花菜的有效栽培模式。[方法]于2022-2023年,以‘大同黄花’为试验材料,采用垄作、平作和沟栽3种栽培方式,通过测定分析黄花菜根际土壤理化属性、根系活力与生物量等指标,探究栽培方式对黄花菜产量的影响。[结果](1)垄作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垄作下0~1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平作分别降低4.88%和3.37%,土壤含水量分别显著降低17.03%和19.04%,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8.28%和7.33%,而沟栽下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平作显著提高11.46%;(2)垄作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尤其是表层0~5 cm温度变化幅度最大。(3)垄作提高0~3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其中0~10 cm土层酶活性最高。(4)在黄花菜展叶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垄作下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81.12%、111.42%、40.64%。(5)垄作提高根系活力,在黄花菜抽薹期较平作显著提高21.36%,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干物质逐渐增加,在盛花期垄作较平作提高27.63%。(6)在产量方面,垄作较平作显著提高28.89%。[结论]垄作可提高土壤温度、孔隙度、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为黄花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根系生长,实现黄花菜高产,因此垄作是适合大同地区黄花菜的高效栽培模式。
  • 田贤贤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5): 64-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5.015
    为了探索环境因子对云南哀牢山乔木物种的影响,加强环境因子的保护和利用,本文利用GIS技术和MaxEnt建模软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地区乔木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Bio15)、土壤有机碳、年平均温(Bio1)和pH值水4个因子是影响乔木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Bio15)81.5~84.0,土壤有机碳150~210 g/kg,年平均温(Bio1)14~16 ℃,pH值水56.0~57.5(土壤pH 5.6~5.7)是乔木群落的最佳生长环境。平均日较差(Bio2)、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3)、温度季节变化(Bio4)、坡向、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Bio18)、阳离子交换容量、坡度以及与道路的距离8个环境因子是次要影响因子,贡献率20.4%;气候、土壤、地形和道路干扰等12个环境因子对乔木群落分布均有一定影响。为了保护研究区乔木物种多样性,提出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变化对乔木的影响和严格管控乔木林区人为活动等建议。
  • 檀艳静, 李辉, 张溪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99-10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90

    研究基于1961—2020年河南省95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并结合Matlab和ArcGIS软件工具,系统分析了河南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河南省设施农业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些变量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明显的纬向模式,其中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从北向南递增,日照时数则相反。日平均气温低于-8℃的低温站次有明显减少趋势,寡照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暴雪发生站次无明显变化趋势,低温日数和寡照日数呈纬向分布,低温日数自北向南递减,寡照日数自北向南递增,暴雪日数空间分布不明显。综上所述,河南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在发展设施农业时,应考虑区域差异,科学规划布局。

  • 胡显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4): 53-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4.012
    保护、利用森林资源,需依托科学的规划调查,有效了解林业资源的生长及分布情况。将3S技术应用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中,能够确保规划调查工作高效真实。为进一步保护、利用森林资源,本文结合3S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从遥感(RS)技术应用原理、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应用原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原理方面分析了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优势,从监测和调查森林资源、预防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方面介绍了主要工作内容,探讨了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包括图形数据采集、解译标志建立、小班判读区划、外业调查和空间图形库建立等方面,对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李鑫, 战英策, 郑树生, 王孟雪, 焦峰, 张明聪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4): 113-1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4.024
    本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探讨了新农科背景下的实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改革。对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教学体系的待改进之处,并提出了新农科教育导向对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设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3个方面入手,对教学体系改革的途径进行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使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新农科教育导向,全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 刘洋, 田慧溢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4): 63-7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4-0262
    [目的/意义]揭示脑电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拓展学科边界,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方法/过程]本研究系统梳理了Information Science & Library Science建库至今,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应用脑电技术相关的65篇实证研究,分析、整理其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应用现状,并揭示其领域发展的作用。[结果/结论]本研究从65篇文献的搜索关键词发现,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与脑电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显著增加,主要有3个研究重点,一是探讨界面信息布局对用户认知负荷和搜索效率的影响;二是信息安全领域的认知行为研究;三是对人机决策过程中的从众机制研究。研究展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脑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探讨该领域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工具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脑电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张紫慧, 张艳菲, 李龙, 李超男, 王景一, 杨德龙, 毛新国, 景蕊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4): 2717-273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4.002

    【目的】 烯醇化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揭示小麦烯醇化酶基因TaENO1-5B的功能,开发分子标记,为通过分子育种改良小麦提供基因资源。【方法】 以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为材料克隆TaENO1-5B,在SMART网站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域,采用Phyre2软件预测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在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表达水平,以及在植物激素处理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30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小麦种质为材料分析基因序列多态性,开发分子标记;以323份小麦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进行TaENO1-5B单倍型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利用小麦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群体分析优异单倍型在我国不同麦区受育种选择的趋势。【结果】 TaENO1-5B由17个外显子和16个内含子组成,编码446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N端结构域和C端TIM(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桶状结构域;TaENO1-5B在小麦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根、根基和穗中表达量较高;TaENO1-5B启动子区含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脱落酸(ABA)、生长素(IAA)和茉莉酸甲酯(MeJA)等激素应答元件和干旱、低温胁迫相关的多种应答元件,TaENO1-5B的表达受植物激素和干旱、低温等胁迫的显著诱导;在TaENO1-5B的启动子区检测到4个SNP,基因区检测到3个SNP,组成3种单倍型Hap-5B-1、Hap-5B-2和Hap-5B-3。在干旱、高温等多种环境下,单倍型Hap-5B-2为优异单倍型,与矮秆、多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相关,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的育种历史中受到了正向选择。基于TaENO1-5B启动子区SNP(2 399 bp,G/A)开发的KASP标记,与多种环境下的每穗小穗数显著相关。【结论】 TaENO1-5B响应植物激素信号及非生物胁迫,在干旱、高温等多种环境下,与株高、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相关,Hap-5B-2是矮秆及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的优异单倍型。根据TaENO1-5B变异位点开发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株高及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 万松胜, 顿春垚, 李双龙, 陈伟, 单丹丹, 李春霖
    食用菌. 2024, 46(04): 10-13+32.
    采用样线法采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鉴定方法,共鉴定出巴东县域内大型真菌57种,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7目25科40属,含多种食药用菌,大多经济价值较高;大型真菌属区系成分以世界广布属为主;大型真菌生长基质以地质为主,也有部分生长于腐木和球果。调查结果为保护、开发当地真菌资源及评价提供了依据。
  • 李远方 , 侯军英 , 杨永霞 , 孙章彤 , 高攀 , 胡瑾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19): 185-19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3096
    针对在现有温室光环境调控模型中,未考虑光质-光强的协同影响以及净光合速率与光能利用率双优化的问题。该研究面向温室黄瓜的高效补光,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思想的光质-光强协同调控方法。通过设计多因子耦合的净光合速率试验,获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数据,建立净光合速率模型,并计算叶片尺度的光能利用率;构建光能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双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获取非劣解集,基于理想解逼近算法得到光质-光强的调控单点,从而建立设施黄瓜红、蓝光模型。理论验证试验表明,与光合最大补光法相比,净光合速率降低21.39%,需光量降低59.40%;与固定光质0.5和0.8相比,在相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依次提升3.66%和9.69%。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固定光质法相比,在耗电量相近的前提下,生理指标均优于固定光质补光法,且在茎粗、干质量以及壮苗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光合最大补光法相比,生理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耗电量节省27.43%,表明该研究方法在保证生理指标高水平的前提下,有效节省了光电资源的消耗。该研究方法为设施农业调控提供了新型补光策略,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 周玉海, 葛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3): 61-65.
    本文基于HPH流域废弃石煤矿综合治理实践,分析了废弃石煤矿基本情况,以及石煤矿开采产生的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提出矿区治理可采取废弃矿硐封堵、废渣堆综合治理、污染河道清污、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综合治理策略,全面治理或管控中高风险污染源,从源头上消减酸性水量和降低重金属浓度,有效降低区域水环境风险,持续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同类型矿区治理提供参考。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