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污染场地管控与修复技术、化工过程安全理论与技术、化工工艺与装备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王灿, 徐杰, 赵大伟, 石瑶, 孙宏伟, 袁理春, 周琼, 张云波, 周明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9): 30-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5

    蘘荷为食药兼用保健型植物资源,为探明文山地区不同蘘荷品种花苞的代谢产物差异,本研究以 2 个自主选育品种(‘文荷1号’‘文荷2号’)及1个当地自留种(CK)的蘘荷花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结合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花苞的代谢产物组成及代谢通路差异。结果表明‘文荷2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以自留种最高。蘘荷花苞中测定的代谢物共758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45个、类黄酮110个等。其中‘文荷1’号与‘文荷2号’总差异代谢物为94个,‘文荷1号’与对照总差异代谢物为65个,‘文荷2号’与对照总差异代谢物为87个,主要体现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糖类及其衍生物中。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文荷1号’和‘文荷2号’在氨基酸合成、芥子油苷合成等功能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显著上调。此外在‘文荷1号’与‘文荷2号’比较中,‘文荷1号’显著上调的代谢途径有戊糖磷酸途径、光合生物的碳固定等,这些均与光合作用有关。相同条件下‘文荷1号’、‘文荷2号’与本地种花苞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氨基酸合成、芥子油苷合成等具有利用价值的代谢物方面,这为蘘荷品种的功能性选育以及有效代谢组研究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 张航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45-4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11

    森林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安徽南陵县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区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构建了权责清晰、执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2024年林长巡林次数增长了76.12%;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赋予乡镇审批发放林木采伐许可的权限,采伐证平均办理时间由15 d缩短至10 d;构建违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数据库,采用遥感判读技术优化系统的数据处理精度与信息提取效率,苗木采伐作业合规率达95%。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森林资源管护、林木采伐监管、采伐政策宣传3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提出了优化林长制人员配备,依托安徽省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人防技防监管合力;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主动调整检查方法和监督内容,建立采伐全过程的追溯系统;通过乡村告示栏、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加大林木采伐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等对策,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 常慧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9): 96-9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9.022

    为深入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野生植物资源,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结合踏查的方法在该区域天然林中布设12条样线,调查其野生植物物种组成及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结果表明,该区域野生植物种类较丰富,共56科122属183种。在植被分类上被子植物占主导地位,共51科116属176种;在生活型上草本植物占比最大,共39科86属134种,占总种数的73.22%,野生乔木的优势科为蔷薇科、桦木科和松科,野生灌木的优势科为蔷薇科和忍冬科,野生草本植物的优势科为菊科、毛茛科、蔷薇科和百合科。该区域有珍稀濒危林草资源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点杓兰;河北省保护野生植物刺五加、野罂粟、胭脂花等12种。本研究为林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 Yulong Wang, Aizhong Yu, Pengfei Wang, Yongpan Shang, Feng Wang, Hanqiang Lyu, Xiaoneng Pang, Yue Li, Yalong Liu, Bo Yin, Dongling Zhang, Jianzhe Huo, Keqiang Jiang, Qiang Ch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1):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5.03.010

    小麦-玉米轮作是西北绿洲灌区广泛采用的一种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打破连作障碍的优势,但也存在蒸发量大、休耕期土壤退化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作物产量的提高。麦后复种绿肥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后茬作物光合特性,促进作物产量。然而,不同绿肥还田方式(GMRM)下作物增产的光合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GMRM下土壤水热环境、玉米根系结构、光合特性、荧光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阐明GMRM提高玉米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国甘肃石羊河流域的一个试验站进行了为期3年的野外试验。本研究设置五个处理:(1)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CT(2)绿肥地表覆盖免耕NTG;(3)绿肥地上部移除免耕NT;(4)绿肥全量翻压TG;(5)绿肥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结果表明,CT相比,NTGTG显著提高了0~1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SWC)、玉米苗期V3)至拔节期(V6土壤温度(ST)、冠层覆盖度(CC)、叶片绿度(SG)、根长(RL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PS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ՓPSII)、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GY)。另外,与CT相比,NTGTG显著降低了玉米大喇叭期(V12)至籽粒建成期R2)的ST和多余能量耗散(NPQ)。绿肥还田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水分来改善玉米根系结构和冠层盖度。玉米根系结构和冠层盖度的优化提高了玉米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进而提高了PnPn的增加抑制NPQ的增加,从而促进ՓPSIIՓPSII的增加促进了玉米生物量的增加,最终实现了玉米GY的增加。

  • 刘晓茹, 李明僧, 张耀仁, 徐胜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8): 139-14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73
    大吻斜齿鲨(Scoliodon macrorhynchos)是中国近海常见的软骨鱼类,近年来其种群资源持续衰退,已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物种。为深入了解该物种并为其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对其基因组遗传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大吻斜齿鲨基因组DNA序列进行测序,并利用重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初步组装和质量评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识别微卫星简单序列重复位点,并计算其相对丰度。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从头组装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将其与已发布的GenBank参考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变异位点,确定这些变异位点在基因组上的位置(蛋白质编码基因、tRNA基因、控制区),并分析非同义替换的情况。结果显示,大吻斜齿鲨基因组大小、杂合率、重复序列比例和GC含量分别为2991.63 Mb、0.46%、63.37%、44.34%。基因组初步组装长度为2482 Mb,scaffold N50为3342 bp。基于组装的基因组序列共识别出470542个微卫星位点,其相对丰度约为189.58个/Mb。从头组装获得的大吻斜齿鲨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693 bp,与已发布的GenBank参考序列一致。线粒体全序列比较分析共检测到19个变异位点,其中16个位于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位于tRNA基因、1个位于控制区。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中,共有4个非同义替换位点,分别位于COIIIND4ND5Cyt b基因。本研究表明,大吻斜齿鲨基因组应为复杂型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显示,蛋白质编码基因区域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在线粒体关键功能基因(COIIIND4ND5Cyt b)中均检测到多个非同义替换位点,提示松散的净化选择可能是该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大吻斜齿鲨的基因组草图,开发了大量微卫星标记,揭示了其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特征,为后续开展大吻斜齿鲨的种群遗传结构解析、适应性进化研究及制定针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和分子工具。
  • 包明芳, 秦燕, 陈彩锦, 张尚沛, 张国辉, 沙晓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9): 3825-383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9.003

    【目的】探寻可表征紫花苜蓿核心种质群体苗期抗旱性的理想性状及方法,挖掘优异抗旱种质,为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鉴定及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和材料基础。【方法】以111份紫花苜蓿核心种质为材料,测定自然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对照)下株高(PH)、地上部鲜重(SFW)、地上部干重(SDW)、主根长(MRL)、根鲜重(RFW)、根干重(RDW)6个性状的单项抗旱系数,结合紫花苜蓿各性状的单项抗旱系数、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线性逐步回归、聚类等分析方法,评估各紫花苜蓿种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其苗期抗旱性鉴定性状与方法,挖掘紫花苜蓿苗期抗旱性优异资源。【结果】单项抗旱系数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苗期的6个性状均显著抑制;性状相关性结果显示,6个性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主成分结果表明,紫花苜蓿6个单项抗旱性状可综合成4个综合抗旱性状,贡献率累计到86.885%;采用单项抗旱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及线性逐步回归等方法综合评判出SFW、SDW、RFW、RDW为评价苗期紫花苜蓿材料的理想性状;利用CDC值和D值分类方法,将111份紫花苜蓿核心种质群体进行苗期抗旱性分类,发现2种抗旱性分类方法对各种质抗旱性划分仅存在细微的差异;对111份紫花苜蓿核心种质的D值进行聚类划分,各种质划分为5类,分属于强抗旱型、较强抗旱型、中等抗旱型、弱抗旱型和干旱敏感型种质。【结论】确定SFW、SDW、RFW、RDW是紫花苜蓿苗期进行抗旱性评价的最佳性状;分别挖掘出苗期紫花苜蓿强抗旱型和较强抗旱型材料6份和25份。

  • 张钰婧, 张庆奥, 贺宇欣, 谭霄, 谭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7): 135-14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28

    为探究深地封闭环境中植物生长敏感期的动态变化与适应性调控规律,以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为模型,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调控光照强度(4000~12000 Lux)、温度(20~30℃)和湿度(60%~80% RH),定量测定株高、叶面积等生长及生理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解析环境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本氏烟草周期可划分为萌发-快速生长期(1~14 d)、快速生长-稳定期(15~62 d)及稳定-成熟期(63~76 d);PCA分析显示PC1-PC2累计解释58.6%的变异,其中PC1 (44.90%)主要关联光照强度与叶面积,PC2(13.70%)主要关联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与温度。植物在生长初期(1~62 d)对环境高度敏感,尤其对光照和温度响应显著,12000 Lux组日均株高增长量达4.82±0.15 mm,较8000 Lux 组提升17.0%;成熟期(63 d后)转向生理调控主导。第63天为环境依赖型生长向生理调控型生长的敏感转折点。优化的种植条件为20℃~25℃、70%~80% RH、8000~12000 Lux,此条件下植株光合-氮代谢耦合效率最优,叶绿素含量较30℃/60% RH/4000 Lux对照组提升28.3%,氮同化能力提升31.5%。本研究揭示了深地密闭环境下植物的阶段性适应机制,为深地植物种植环境调控与深地农业理论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 徐程鹏, 沈烽, 徐慧敏, 孟顺龙, 宋超, 范立民,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刘祝萍, 邴旭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7):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62

    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过程在促进水产养殖系统物质循环、净化养殖水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自然生态系统,水产养殖系统中氮素的人为输入量较多,氮素的存在形式丰富,氮循环过程及其相关微生物受交错复杂且易波动的环境因素影响与调控。文章阐述了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特征,综述了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等主要的氮循环过程及其相关微生物类群研究进展,总结了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环境影响特征,讨论了水产养殖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与氮循环过程耦合的其他离子氧化还原反应,最终提出了对养殖环境中氮循环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深入了解水产养殖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为养殖环境中氮素的净化做出理论贡献。

  • 高丹, 崔斌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7): 61-72.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85

    [目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价值共创机制,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遗产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参考意义。 [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的阶段、主体与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并评价相关利益主体。在此基础上,构建“阶段-主体-场景”分析框架,揭示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的内在机制。 [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文化遗产数据资源价值共创涉及多元主体,按参与程度可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3类利益相关者。从阶段演进来看,各主体在数据资源采集、整理与数字化、价值挖掘与应用等阶段中动态协同;从场景应用来看,各主体根据自身优势与场景需求,灵活调整参与度与协同路径,达成价值共创目标。

  • 王采霞, 廖鸿, 罗宁一, 李佳莲, 杨瑶君, 龙文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53-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14

    玉米秸秆作为主要的农副产品之一,其高效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四川地区玉米秸秆资源的现状,并分析其作为蚯蚓饵料的优势、困难及对策。研究区玉米品种可分为饲料玉米(郑单958等)、鲜食玉米(川糯玉918等)等,种植面积较大,其产生的玉米秸秆量较高;可转化为生物质炭基肥,或与有机肥配施,作为改善土壤肥力的肥料资源。其作为蚯蚓饵料的优势包括玉米秸秆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为蚯蚓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秸秆覆盖在土壤表层能防止阳光直射,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秸秆还田自然腐解可大幅降低劳动成本,同时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土壤结构的同时又不造成污染。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暂存在降解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农药残留风险,以及技术研究较少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包括选择肥力较高的土壤,种植易降解品种,通过生物降解技术等手段,提高玉米秸秆的降解程度和可利用成分含量;玉米种植过程中,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降低风险因子;加大研究力度,培养掌握蚯蚓养殖技术和玉米秸秆利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为玉米秸秆用作蚯蚓饵料的开发及蚯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黄良榜, 王小燕, 符芳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62-6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16

    为了解海南海口市建城区外古树名木资源分布状况和保存情况,本研究采用每木主要因子调查法对该地古树名木的各等级数量、科属分布、生长势、新增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并制订合理的保护措施。调查表明,该地现存古树共19科24属28种1 254株,其中秀英区220株,龙华区238株,琼山区596株,美兰区200株;一级古树2株,二级古树24株,三级古树1 228株,以桑科为主;大多数古树名木生长正常,枝叶繁茂,保存完好。其中,秀英区建城区外古树名木共5科8属9种220株,以桑科为主;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218株;东山镇存活古树株数最多,为109株,永兴镇最少,为48株;濒危古树3株,新增古树26株。研究区古树名木可能受到了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应采取扶正、修补树洞、人工拆除古树周围不合理的树池,强化保护管理,改良立地环境等保护措施,以保护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本文为古树名木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 王晨, 昌超清, 朱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19

    本文总结了节约型理念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以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文体公园为例,从集约化土地利用、系统化水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对项目区提出了规划设计策略。秉承节约理念,以绿色生态景观构建为目的,融入多元化服务设施,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体育锻炼、文化教育及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土地资源方面,采用弹性空间规划设计,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创造多功能空间,提高设施布置的灵活性,避免了单一功能场地在特定时间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节水方面,充分收集自然降水,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项目区气候地理条件,选用乡土树种、耐旱植物等;在施工阶段,优化植物种植时间、合理进行植物修剪等;在养护管理阶段,应用现代化土壤湿度监控系统、节水灌溉设备降低城市绿化维护成本及水资源的使用量。本文为相关地区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朱丽, 谈嫣蓉, 刘冬皓, 张洋东, 陈文业, 肖云飞, 王斌杰, 邴丹珲
    探索影响玛曲县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采用RSEI对玛曲县200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玛曲县土地利用以草地为主,2000—2021年各土地类型变化幅度不大,2011和2017年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021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2)2000—2010年玛曲县生态退化面积为4484.72 km2,2011—2021年生态改善区的面积为8374.59 km⊃2;,增长了近70.05%,生态质量改善的区域明显增加;(3)2000—2021年玛曲县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是林地与草地之间的转移。研究发现,对玛曲县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绿度,维持植被覆盖率对于保持玛曲县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 马海群, 满振良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6): 4-19.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71

    【目的/意义】 《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对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出台的顶层设计,对其政策文本开展评估,能够分析当前公共数据资源工作的规划和部署,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予以完善,为开发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方法/过程】 文章首次将S-CAD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政策评估,丰富了该政策领域的研究方法,对《意见》文本进行一致性、充要性、依赖性3个维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充要性上对于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可起到助力作用,但依赖性上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更加全面和合理地进行政策设计。 【结果/结论】 《意见》的出台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指导,但仍有完善空间,特别是在部门协同、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强制度考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夏苏迪, 张帅, 张淑敏, 谢靖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6): 37-54.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321

    【目的/意义】 研究立足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视角,探讨在线医疗社区(Online Medical Community,简称OMC)平台、医生与患者三方主体的知识共享策略及其演化机制,旨在揭示多元主体协同促进OMC知识共享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方法/过程】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引入知识共享的收益、成本、信任与规制等变量构建平台—医生—患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不同主体参与知识共享的稳定策略,并运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不同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 【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医生、患者和平台参与知识共享的策略随交互关系动态调整,平台积极规制与医生、患者积极参与构成最优演化均衡点(1,1,1)。平台规制成本与收益、医生信任与额外收益、患者额外成本是影响不同主体知识共享意愿的关键因素,社区信任显著调节医生感知损失与其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为优化OMC知识共享机制、实现多方主体的价值共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 张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42-4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2

    本文分析了苏州天平山风景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和森林经营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地形地貌、森林资源结构、生态区位特点,从森林分类经营的角度对该区进行区划布局,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经营理念设计经营措施,提出规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公益林、乔木林地、人工林面积较大,现有森林资源存在林分结构单一、龄组比例失衡、景观效果不足等问题。对现有森林资源加强抚育管理,丰富区域森林植被多样性,以应对森林经营困境。研究区被划分为北部针叶树水土保持林经营区、中部特色林业发展复合经营区、中部石林特色景观绿化经营区等7个经营区。根据各经营区特征,提出对现有马尾松纯林实施抚育间伐、林下补植阔叶树种,对密集的幼龄林进行透光伐,对中龄林实施生长伐,调整林木生长空间等经营策略,以优化研究区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本文为具有相似自然资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 梁燕, 张岚晶, 苏利军, 张志杰, 张彩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5): 117-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9
    揭示气候变化对苜蓿生产的影响,为开展苜蓿生产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呼和浩特市1960—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数据,2023、2024年苜蓿生育期观测资料,系统分析气候资源(温度、降水、积温)对苜蓿物候、茬次及灌溉需求的综合影响,为区域苜蓿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实证支撑。研究采用趋势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苜蓿返青期、春播最早发芽期、越冬期最低气温、各茬次积温及不同生长阶段灌溉需水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苜蓿返青期、春播最早发芽期分别提前15.5、19 d,越冬期最低气温上升4.8℃,生长期积温增加274.9℃;前2茬降水适配度仅0.2~0.3,灌溉需水量大,后2茬适配度达0.7,灌溉需水量显著降低。气候变暖使苜蓿返青期提前7~10 d、生育期延长15~20 d;降水集中度上升导致灌溉需求时空差异显著,进而推动苜蓿茬次由“2茬为主”向“3茬常态化”转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2%~15%。研究结果可为苜蓿生产中高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指导。
  • 余欢, 林玲, 郭荣荣, 曹雄军, 王博, 房经贵, 谢蜀豫, 黄小云, 韩佳宇, 白先进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7): 3503-351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7.011

    【目的】近年来,随着避雨栽培、一年两收等技术的推广,热区葡萄实现了错季高效生产。然而,热区葡萄面临花芽分化不良、萌芽不整齐和“跑花”等花序异常问题,成为影响稳产和优质生产的主要限制。系统调查和评价广西热区葡萄种质资源的花序着生特征与发育质量,明确不同种质在热区的适应性差异,为品种选育及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连续2年对热区广西98份葡萄种质资源的萌芽率、花芽率、成枝率、单枝条花序数、花序着生节位、花序类型与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品种涵盖欧亚种、欧美杂种及欧山杂种等,深入剖析不同品种间、不同花序节位的质量差异与规律。【结果】在单氰胺破眠处理下,98个种质资源均能顺利萌芽和成枝,其中92个品种可正常形成花序,平均萌芽率为90.42%,成枝率92.13%,花芽率约61.06%,单枝条花序数平均为1.67个。然而,不正常花序现象较为突出,总比例高达40.56%。将不正常花序分为卷须型、停止分化型和营养组织型三大类型。其中,卷须型最为普遍,进一步细分为1—5卷类型,所有调查品种均出现2卷型花序;停止分化型包括单头型(仅鳞片或早期坏死)、卷须死亡点型和枝条死亡点型;营养组织型则包括枝条卷须和叶片卷须2种类型。‘阳光玫瑰’等品种中出现全部异常类型,是高敏感代表材料。调查的8个节位中,花序着生以第3、4节位最为集中,分别占花序总数的27.99%和27.06%,其中,第3节位的不正常花序比例最低,仅为17.22%。进一步群体分析表明,欧美杂种葡萄在花芽率(68.60%)、单枝条花序数(约1.8个)以及花序正常率方面均优于欧亚种(花芽率46.59%),且萌芽率、花芽率和成枝率高的品种,其单枝条花序数更多,不正常花序发生率显著较低。【结论】花序的着生节位显著影响其质量表现,其中,中部节位尤其是第3节位,花序异常发生率最低,因此,在生产上进行花序管理时,对于易发生花序异常的品种,建议优先保留第3节位的花序。萌芽率、花芽率和成枝率高且单枝条花序数多的品种,更易获得正常且高质量花序。不同葡萄种群在花序发育和异常发生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欧美杂种在热区环境下表现更优,具有更高的花芽率和正常花序比例,建议作为热区栽培的首选种质资源。

  • 耿丽平, 薛培英, 刘会玲, 杨志新, 刘文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19-1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26

    为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方向的人才,本文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中教学模式固化、内容单一、考核片面及创新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 OBE 理念,从教学方式、内容、考核体系、实验室管理及创新能力培养5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构建递进式教学结构、整合教学大纲、引入数字化工具与现代监测技术、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优化实验室功能分区、并依托开放性实验室与虚拟仿真平台强化实践创新。经过8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完成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编制实验指导书1本、多媒体课件1套,建立多维度成绩评定体系;学生获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院级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相关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实践表明,OBE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可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为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 屈高扬, 赵鑫, 王彪, 高玥, 李海燕, 邢巧娟, 李宏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23-1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27

    为探索提升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中药资源学课程建设为核心,结合小班化教学模式,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针对中药资源学课程特点,研究构建了理论讲授、实践训练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实践环节、完善评价机制等改革措施,重点培养了学生在中药资源调查、道地药材鉴定等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研究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师生深度互动,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整体教学质量。本研究为中药资源学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对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靳莎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54-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13

    本文综述了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以及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气候因子方面,不同光照条件会导致植物在叶寿命、比叶面积、叶片大小等叶功能性状上出现明显差异;不同林分植物叶功能性状与温度的关系有所不同;叶片的水分传输能力和水力结构特征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竞争与分布,降水量、土壤含水量等因素会导致不同植物在叶片大小、比叶面积、叶脉密度等叶功能性状上呈现多样差异。土壤因子方面,植物叶功能性状对不同土壤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地形因子方面,不同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的响应机制存在差异;坡向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等因子形成局部环境梯度,导致不同植物在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功能性状上呈现差异;不同坡位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不同,且不同植物在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等叶功能性状上的坡位间表现趋势存在差异;不同坡度的植物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本文为阐明植物叶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 吴斌, 章海鑫, 吴子君, 余建芳, 阙祥尧, 侯明勇, 张燕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55-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7

    为动态评估鄱阳湖渔业资源状况,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the length-based Bayesian, LBB)评估其资源状态,并结合基于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估算极端枯水位下的环境容纳量。结果表明:短颌鲚平均渐近体长(Asymptotic length,L∞)为374(368~381)mm;资源状况指标E(F/Z)为0.067,远小于0.5;当前生物量与原始生物量之比(B/B0)为0.89 (0.225~2.6),大于0.5;2018—2022年间L∞和B/B0呈上升趋势,而捕捞死亡率与自然死亡率比值(F/M)呈下降趋势,表明禁渔后短颌鲚资源呈现恢复态势。Ecopath模型估算得出,极端枯水位下鄱阳湖短颌鲚环境承载力为5.03 t/km2(全湖约1136.78 t),而当前生物量为2.83 t/km2(全湖约639.58 t)。研究表明,当前鄱阳湖短颌鲚资源总体处于未开发状态,尽管环境容纳量一定程度制约了其种群增长,但其种群仍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本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短颌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 程星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47-5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2

    为综合评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现状,本研究对该区域的水质、湿地动植物资源、入侵物种资源等开展调查,并对监测工作中有待提升的环节提出对策。结果表明,监测点3、4、5、6的水质相对较差,部分存在氨氮、总氮等指标超标情况;研究区湿地植物生境多样,具有4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85个群丛;鸟类物种相对丰富,共有13目27科53种,其中雀形目鸟类最多,非雀形目鸟类中以鹈形目和鸻形目最多;两栖类动物共2目6科8种,包括虎纹蛙、泽陆蛙、黑斑侧褶蛙等;爬行类动物共3目7科9种,包括短尾蝮、赤链华游蛇、乌梢蛇等;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较高,分布较均匀,共3门5纲20科38种(属);外来入侵植物共13科24种,包括垂序商陆、土荆芥、绿穗苋,多为菊科植物。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水环境、科研监测水平、公众宣传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基于此,提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科学监测、加强宣传工作等建议,以有效保护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文为科学保护繁育扬子鳄提供参考。

  • 施栩婕, 袁帆, 李佳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5): 40-57.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74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发展正重构搜索即学习(SAL)路径,赋予学习过程更高的交互性与智能性。然而,现有研究对其赋能机制与潜在风险缺乏系统梳理。研究旨在揭示GenAI重塑SAL的关键逻辑,为智能时代的信息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过程】 研究遵循PRISMA-ScR规范,系统检索2023—2025年Scopus与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文献1 681篇,筛选并纳入22篇核心文献,采用内容分析与主题分析方法,提炼“技术路径”“行为演化”与“伦理挑战”三大主题。 【结果/结论】 GenAI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多模态生成与个性化响应等机制,显著提升SAL的效率与深度,但也带来生成内容可信度低、算法黑箱与用户依赖性等问题,影响信息素养自主建构。未来应推动人机协同生态构建,通过提示工程、溯源机制与素养教育,实现技术赋能与学习主体性间的动态平衡。研究融合信息行为、认知科学与技术伦理视角,为图书情报学(LIS)领域搜索式学习系统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张丽, 王博, 张琪晶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5, 37(5): 58-71. https://doi.org/10.13998/j.cnki.issn1002-1248.25-0297

    【目的/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的底层逻辑,但传统静态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衡量其动态效能与优化需求。 【方法/过程】 从系统性、认知适配性与服务交互性3个维度解构AI驱动服务的核心特征,建立涵盖物理环境、技术架构、内容组织、用户交互与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融合的主客观混合赋权方法,确定语义网络深度、认知引导效率等关键指标权重,形成动态响应的评价框架。 【结果/结论】 基于实证结果进一步提出多模态交互优化、自适应差异化、分层协同推进、内容智能重组等策略,强调需通过认知负荷缓解设计、用户画像构建、知识图谱重组与分层协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该模型为公共图书馆AI技术应用提供了兼顾技术性能与知识服务效能的动态评估工具,助力智慧图书馆建设战略的精准实施。

  • 刘鹏鹏, 李江博, 徐红军, 聂迎彬, 韩新年, 孔德真, 桑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2948-295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2

    【目的】 分析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关系,为拓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及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 以303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其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H ')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新疆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5.52%—60.99%和9.17%—23.69%,变异系数最大的为8分钟宽度;贮藏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6—2.15,平均为1.78,其中,面筋指数最大,为2.15,峰值时间最小,为1.06。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综合评价值(F15)可以评价蛋白品质(面筋质量)的优劣;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沉淀值(SV)和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指标是评价蛋白品质的重要性状,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应用。经聚类分析,将303份小麦品种资源分为三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5.84%、43.23%和40.92%,3个类群中,第Ⅰ类群的综合评价值表现最高,品质指标表现最优,其中,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百分含量(%UPP)、不溶性谷蛋白聚合体含量(UPP)、面筋指数(GI)、峰值时间(PT)、8分钟宽度(8 min width)、8分钟面积(8 min area)、沉淀值(SV)等7个指标的平均值均显著最高,表明通过F15评价面筋质量的优劣是可靠的。【结论】 明确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蛋白质品质性状和贮藏蛋白组分指标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及关系,筛选出评价蛋白质品质的重要性状,基于综合评价值(F15)筛选出一批贮藏蛋白组分与小麦蛋白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资源,可在今后的育种中加以利用。

  • 格桑曲珍, 扎西顿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27-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7

    本文对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收集、整理与评价,抗性鉴定,品质研究,表型性状,保存技术以及开发利用6个方面。辣椒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与评价方面,其主要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协同收集,已有超过2 000份的种质材料入库,并对其关键的园艺性状、经济特性以及抗病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抗性鉴定方面,悬浮孢子液灌根、离体果实接种、田间抗性评估等方法是辣椒抗性鉴定的基础手段,有利于获取抗性材料;品质研究方面,通过对辣椒果实成分的检测、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品质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表型性状方面,辣椒的表型特征在种质资源中展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保存技术方面,干燥器结合硅胶与塑料袋的保存方法适用于短期保存,利用低温冷藏设施与除湿设备,可实现更优的中长期保存效果;开发利用方面,辣椒通过鲜食、制干及调味品加工、泡渍、加工提取等利用途径,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本文为辣椒种质资源创制及特色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余波, 李莲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47-5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1

    生态补偿价值计量是精准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测算问题,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评价,选取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等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指标构建评估模型,核算2022年该区域森林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202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总价值为17 600万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育功能价值分别为6 447.01、9 235.55、169.59和1 770.32万元。森林生态补偿以各县森林平均增长面积及覆盖率增速为依据,ML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因此可以根据分配权重获得一定的生态补偿资金;J市和MH县的森林平均增长面积为负,但其森林覆盖率较高,应根据其森林质量、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提供灵活的补偿。综上,该核算结果符合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此,提出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政策宣传等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和优化该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

  • 张航航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6-7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8

    为了解安徽南陵县野猪种群资源的现状,于2021年8月13日—10月13日,在何湾镇等5个林区和农林交界乡镇,利用4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猪种群资源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林下40个机位中仅有3个点未拍摄到野猪画面,其余37个机位均拍摄到野猪。5个乡镇的野猪密度在1.83~2.46头/km2,平均密度2.145头/km2。综合表明,研究区野猪分布范围较广,活动频繁,部分地区的野猪密度需要进一步调控。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态环境与食物资源存在差异,以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对此,提出通过全面落实巡护管理责任、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分级分类开展种群调控等措施,以加强野猪种群密度调控。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开展野猪危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李银双, 李晓花, 陈珍, 苏银森, 王春光, 李燕琼, 窦华强, 李倩, 王作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6

    为准确掌握楚雄州永兴乡境内分布的野生羊肚菌物种和发生规律,推动当地野生羊肚菌资源的长期保护利用与栽培驯化研究,对永兴地区的那软、小庄、观音寺、灰坝、拉姑5个地点进行野生羊肚菌资源调查,结合子实体形态特征,采用分子鉴定技术对选取的5份样本进行了分子鉴定与命名。研究结果表明,永兴地区野生羊肚菌的出菇时间为9月底至10月下旬,多发生在降雨后的1~3 d,生长呈弱碱性(pH 7.13~8.20),生长环境以栎树、桦树为主的阔叶混交林为主,仅基于ITS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5份羊肚菌均为黄色羊肚菌类群,但不能将羊肚菌属内所有物种准确区分开,采用多基因谱系一致性发育物种识别法基于ITS+LSU+EF1-α+RPB1+RPB2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永兴地区分布的羊肚菌为Morchella sp. Mes-15Morchella sp. Mes-19两个黄色支系物种,为首次报道。

  • 卢雨欣, 徐倩, 毛蕊, 陈太春, 冯志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80-8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1

    为评估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对连作草莓生长和土壤环境的调控效果,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增施商品有机肥(T3)为对照,比较施用凹凸棒石复合微生物肥(T1)和凹凸棒石生物有机肥(T2)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连作草莓生长方面,与CK相比,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连作草莓产量,增产幅度分别增产15.56%、12.71%;果实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43.00%、41.17%,可溶性糖分别增加31.40%、26.32%。在土壤环境改善方面,T1、T2处理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T1处理的细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18倍、1.03倍(P<0.01);T2处理的真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72倍、1.14倍(P<0.05)。此外,2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球囊菌门丰度,降低担子菌门丰度(P<0.05),并在属水平上增加苯基杆菌属、Linnemannia sp.和金孢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丰度,降低病原菌Dactylonectria sp.的丰度(P<0.05)。综上,施用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可有效消减草莓连作障碍。

  • 龚艾琪, 杨复香, 陈秀华, 李文豪, 谭文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99-1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72

    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其分布与数量特征能有效指示土壤与植物健康状况。环境变化对地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在资源与环境两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且短期扰动和长期扰动的效应亦有所不同。从土壤生态学的视角,综述了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和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中线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提出未来可以针对特定生态系统和线虫类型开展研究,全面评估土壤线虫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 李翔宇, 刘健茁, 胡丹丹, 刘耕瑜, 陈良宇, 李冰, 杜万里, 宋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3): 2504-252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3.002

    【目的】 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解析其在病原菌侵染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425份玉米种质资源,系统筛选其瘤黑粉病抗性水平,并结合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光合参数分析,筛选出高抗、中抗和高感自交系。采用WGA-AF488/PI染色分析菌丝增殖状况,以揭示不同自交系的抗病特性。【结果】 2021年和2022年瘤黑粉病的发病指数和发病率存在显著年际差异,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接种4、8和12 d的病情指数是病害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而灌浆期(R2)和蜡熟期(R4)的发病率揭示了生长阶段的差异。此外,筛选出6份高抗(如Q319)、67份中抗(如599)和171份高感(如M407)自交系。糖代谢分析显示,不同抗病性自交系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糖代谢在病原菌与寄主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分析表明,感染后H₂O₂和O2-含量显著升高,且高抗自交系的OH-清除能力最强。SOD和POD活性接种4和8 d显著提升,D599的SOD活性第8天提高114.98%,Q319提高96.08%;第12天,D599和Q319的POD活性分别增加164.27%和160.91%,表明抗病材料抗氧化能力较强。WGA染色结果显示,Q319的菌丝扩展受限,主要集中于维管束附近,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能力较强;D599的菌丝扩展速度和范围介于Q319和M407之间,表现为中等防御能力;M407菌丝扩展广泛,形成大面积跨细胞侵染,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较弱。接种后,Q319、D599和M407的净光合速率第4天分别较对照组降低52.5%、52.8%和100.2%,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但第4至第12天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结论】 揭示了瘤黑粉病菌侵染下,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在糖代谢、氧化胁迫、抗氧化能力及光合作用方面的显著差异。高抗自交系Q319通过低蔗糖、高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谢特点,配合较高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高效的抗氧化能力,展现出较强抗病性;高感自交系M407因蔗糖积累较多、抗氧化系统响应不足,导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病害易感性增强;中抗自交系D599在光合功能和色素积累上表现适中,抗病能力介于二者之间。

  • 崔梦杰, 孙子淇, 齐飞艳, 刘华, 徐静, 杜培, 黄冰艳, 董文召, 韩锁义, 张新友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03-231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3

    【目的】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制约花生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价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发掘新的抗性材料,为抗性新品种培育及遗传学研究提供种质资源。【方法】2020—2021年连续2年对国内外322份花生种质进行繁殖和收获,以强侵染力、高产毒的黄曲霉As 3.4408为接种用菌株,采用室内接种法,对3个“环境”繁殖的花生籽仁进行黄曲霉侵染抗性鉴定,并对其植物学类型、株型、籽仁营养品质等进行测定与分析,综合评价和筛选性状优异的抗性材料。【结果】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13份抗黄曲霉侵染材料,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04%,且大部分属于普通型花生,其中,包含2份稳定高抗材料(C203和C206),未获得对黄曲霉侵染免疫的种质。统计分析表明,322份花生种质黄曲霉侵染指数表现为连续变异,广义遗传力大于0.80,表明花生对黄曲霉菌的抗性受基因型和“环境”的显著影响,且表型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环境”繁殖种质的侵染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同一份种质在不同“环境”收获后的侵染抗性表型较为一致。籽仁营养品质与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供试花生种质的黄曲霉侵染指数与其营养品质性状无显著相关关系。对不同植物学类型和株型花生种质的侵染抗性分析表明,抗黄曲霉菌侵染的材料在普通型/蔓生型花生种质中占比更高。【结论】不同“环境”繁殖花生种质响应黄曲霉侵染的表型较为稳定,种质之间侵染抗性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遗传较为稳定。鉴定获得的稳定高抗材料C203和C206,可作为优异抗源用于黄曲霉抗性基因挖掘和抗黄曲霉花生品种改良。

  • 董明, 祁虹, 张谦, 王燕,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郭宝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46-235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6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现行播后覆膜技术依赖人工放苗定苗,制约全程机械化发展。探究西北内陆棉区干播湿出技术在黄河流域的适应性,通过比较不同播种方式对种子萌发环境及棉花出苗率、苗期生长的影响,揭示关键环境制约因素,为机械化种植棉花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23—2024年以冀863为供试材料,设置露地单粒直播(T1)、单粒播后覆膜(T2)、干播湿出单粒播种(T3)、干播湿出双粒播种(T4)4个试验处理,在河北省曲周县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环境、棉花出苗、棉花地上部和根系生长变化的影响。【结果】相较于露地单粒直播,单粒播后覆膜、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土壤5 cm处地温、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重、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土壤紧实度、出苗天数和根系直径显著降低;相较于单粒播后覆膜,2023和2024年干播湿出单粒播种的播种30 d内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分别显著降低3.67和1.58 ℃,播种10 d内土壤紧实度分别显著降低9.36%和27.06%,出苗天数在2024年显著降低0.6 d,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系活力在2023和2024年显著增加;相较于干播湿出双粒播种,2023和2024年单粒播种的出苗时间显著增加、出苗率显著降低,但地上部干物质重显著增加13.98%和55.00%。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通过改变土壤5 cm处地温、5 cm处地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影响棉花出苗率,而苗期干物质重则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株高和土壤紧实度的直接影响。【结论】在黄河流域棉区,干播湿出通过降低土壤5 cm处地温日较差和土壤紧实度来提高出苗速度和出苗率,促进苗齐、苗壮,以每穴播种1粒种子为最优。

  • 龙丽, 贺慧, 黄璜, 陈灿, 傅志强

    为研究稻田综合种养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情况开展综述,将稻田综合种养与水稻单作相比较,从对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5个方面,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不同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作水稻,稻田综合种养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及水生生物有明显改善作用,不同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能有效降低土壤对农药、化肥的需要,从源头上减轻重金属对稻田土壤和相关生物的危害作用,但饲料和粪便也是重金属的来源之一,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否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问题还有待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明确了稻田综合种养能降低CH4的排放,减弱增温潜势,但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涉及的模式众多,有关稻田综合种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稻田综合种养关于对农田水体环境、养殖动物影响以及相关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将降镉或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引入稻田综合种养研究。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李江月, 吴普侠, 丘峰, 王丽, 陈毓民, 白文钊

    汉中市南屏巴山,北依秦岭,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有“生物基因库”之称。该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光雾山)走访和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说明:该区有樱桃野生品种资源23个,分布在秦岭山脉、巴山(光雾山)山脉海拔为600~1500 m的区域内,各品种的开花时间,花瓣颜色,果实形状,口感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形状、大小,花粉粒形状等表型特性具有明显的形态多样性。本次调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秦巴山区野生樱桃品种资源、利用和改良生产品种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 孙潇潇, 房健, 顾颖, 魏学敏, 沈晓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38-14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31

    在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蔬菜尾菜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资源化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2019—2023年江苏连云港市蔬菜生产数据,采用废弃物生成系数测算尾菜资源总量,分析其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期间研究区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常年种植蔬菜品种接近30个,其中茄果类和叶菜类蔬菜产量居前列。经测算,5年间尾菜产生量分别为22.92万、22.84万、23.17万、21.41万、22.04万t,其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4种方式。目前,其尾菜资源化利用暂面临资源底数、利用成本、技术模式、政策支持等关键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通过数据调研、细化尾菜产生系数、建立监测标准,构建尾菜资源台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引进适配本地的技术模式,试点示范以构建可复制、易操作的尾菜循环利用模式;研发简易高效处理技术,引进清洁收集及高值转化装备,加强基层技术培训以推动尾菜资源化转化;明确责任主体、编制技术指南,通过资金补贴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并扶持市场主体,形成尾菜处理长效机制。本文为推进该地尾菜高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李振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3-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64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林市现有谷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其综合表现,为谷子育种提供科学参考。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的200份谷子资源为材料,运用变异分析、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这些谷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与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在形态特征方面,大部分谷子具有绿色叶鞘、半上冲株型、圆锥穗、中等松紧、短刚毛以及黄色籽粒等特征。在遗传变异上,所有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特性。其中,穗粗和单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均为2.06,而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9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资源聚在了第3类,占总资源的63.5%。主成分分析成功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其累计贡献率高达91.85%。通过利用隶属函数与权重对200份谷子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D值排名前10的谷子品种,如‘晋谷45’等,这些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相关分析得出,在7个数量性状中,株高、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这5个指标与综合评价D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叶开梅, 陈维, 任明刚, 吴家丽, 何大智, 牛力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38-4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8

    本研究旨在为谷子育种优势互补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加速谷子新品种的选育进程。通过对18份不同地理来源的谷子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估及综合评价,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与产量相关性状(主穗长、穗粗、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变异系数均超过35%,遗传多样性指数(H′)达2.3570~2.7073(均值2.5793),表明资源遗传基础丰富。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显示,资源F综合值为0.1630~2.2201,其中本地种质资源F综合值表现显著优于省外资源(P<0.05),这可能与区域适应性有关。聚类分析将18份谷子种质资源划分为2个类群,其分布与地理来源基本一致,且表型性状表现出互补优势。最终筛选出‘西秀本地小米1号’、‘本地糯小米’、‘西秀本地小米2号’3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研究表明,18份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类群划分与地理来源吻合,可为优化当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材料支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