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是围绕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主要研究如何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利用工程手段控制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污染场地管控与修复技术、化工过程安全理论与技术、化工工艺与装备安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等。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徐杰, 张亚, 李坪钊, 徐磊, 程琰勋, 文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81-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3

    通过查明元谋县域内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了解当地重金属来源和环境评级情况,客观掌握该地区土壤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为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该地区土地管理和环境监测水平。采用传统地球化学与土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样按照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标准执行。化验分析数据使用SPSS、Excel、GeolPAS.V4.5和ArcGIS10.8等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成果集成和图件制作。结果表明:元谋县表层土壤含有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其中Cd呈表层富集特征,Cd和Hg分异性高于其他元素。Cu总体分布均衡,局部有富集和亏损现象。Cr与Ni呈高度相关,与Pb呈弱负相关性。重金属来源主要有三类:以富Zn和富As为主、以富Cr、Ni和Cu为主和以富Hg为主。表层土壤环境综合等级评价中,无风险区面积为1873 km2,约占92.77%;风险可控区面积为146 km2,约占7.23%,在姜驿乡、黄瓜园镇和平田乡较为集中,其余地区呈零星分布,未见风险较高区域。元谋县重金属元素中,As、Cr、Ni、Pb、Zn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Cu和Cd受成土母质、持续风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控制,Hg主要受人类活动控制。环境评级没有风险较高区域,风险可控区主要受Cu和Cd影响,其中Cd风险可控区与农业发展集中区高度吻合,后期需要合理控制相关农药施用并做好监测。Hg在全区均为无风险,但在表层土壤中已出现轻微富集趋向,需做好后期预警以防污染。

  • 周萍, 肖华翠,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 张引, 陈丽,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73-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6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袁徐安, 谢伟文, 李冰敏, 朱炫熹, 董晨露, 谭广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80-8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7

    本研究以XF村为案例,对其人居环境整治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前期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以及后期的规划与设计。经前期实地调研,发现该村部分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景观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整体景观风貌不佳等现状。针对以上调研现状,确立了整体性与长远性结合、服务村民核心需求、贴合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原则。通过完善村基础配套设施和提升景观风貌,显著提升了村民幸福感,并提出规划立足整体、着眼未来;景观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基础问题;景观助力产业兴旺;景观映射地域文化以及守护乡村生态本底等人居环境提升改善策略。本文为具有类似特征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 Dongxin Huai, Jie Wu, Xiaomeng Xue, Hao Liu, Nian Liu, Li Huang, Liying Yan, Yuning Chen, Xin Wang, Qianqian Wang, Yanping Kang, Zhihui Wang, Yanbin Hong, Huifang Jiang, Boshou Liao, Yong L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9.034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农田作画已成为吸引游客观光和提升农民收入的关键策略。然而,在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中,缺少可供花生田作画使用的紫叶品种。因此,开发紫叶花生品种势在必行。甜菜碱是一种源自氨基酸酪氨酸的植物天然色素,呈现红紫色,并且具备抗氧化功能对人体健康有益。甜菜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对简单,仅通过三个酶反应便可将酪氨酸转化为甜菜碱。RUBY基因是由编码甜菜碱合成所需的P450 加氧酶(CYP76AD1)、二羟基苯丙氨酸双加氧酶(DODA)和糖基转移酶的三个基因组成的人工开放阅读框,可利用酪氨酸合成甜菜碱。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式,在 35S 启动子的驱动下,在花生中异源表达RUBY 基因。在转基因植株的愈伤组织、再生芽以及根、叶、茎、花、豆荚和种子中均观察到了紫色组织存在。与野生型植株相比,紫色叶片中转基因植株含有显著更高量级的甜菜碱。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创制出了具备观赏植物潜力的带有紫色叶片特征的花生新种质,为培育紫叶花生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基础。此外,RUBY在花生转化过程中展现出了作为可见报告基因的潜力,可用于高效筛选转化植株。

  • 陈玲, 阳灿, 周耀武, 彭淼, 王婷婷, 易春, 贾雨诗, 周铁, 李菲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84-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53

    系统了解16份柑橘砧木资源枳及枳橙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为砧木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收集的16份枳及枳橙资源为材料,观察其物候期,并比较花苞颜色、花瓣数、花瓣横纵径、花药数、花丝数、花丝颜色、柱头数等花器官特征,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离体萌发法测量花粉量、花粉粒大小、花粉活力和花粉萌发力,最后采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其开花生物学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枳和多数枳橙资源为落叶型乔木,枳橙直立树型较多且物候期稍晚于枳。枳和枳橙均以淡紫色花丝为主,多数花药数和花丝数为20~24个,但枳的花瓣普遍比枳橙小;(2)枳与枳橙资源的花粉活力、花粉量和花粉粒大小均存在显著差异。枳资源的花粉染色活力和花粉萌发率在整体上显著高于枳橙资源;(3)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综合性评价筛选出普通小叶枳、M-3枳和大庸3号枳橙等有较好花粉育性的砧木资源。研究结果可为砧木资源评价及其利用砧木资源开展柑橘属种间/种内杂交育种、创制柑橘砧木新种质提供参考。

  • Xiaojing Wang, Yunfeng Wei, Zhuo Liu, Tong Yu, Yanhong Fu, Xiaoming S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1140-1151.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26

    杜鹃花科是一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开花植物群,包括126属和4000个物种。在本研究中,我们搭建一个杜鹃花科基因组资源数据库(TEGR, http://www.tegr.com.cn),这是一个基于16杜鹃花科物种已发表基因组的综合性、用户友好的基于web的功能基因组数据库。TEGR数据库包含大量重要的功能基因,生长素基因763个,开花基因2,407个,抗基因20,432个,花青素相关基因617个,N6-甲基腺苷修饰基因470个。TEGR数据库中包含鉴定的599,174条特异的CRISPR引导序列。在TEGR数据库中对16杜鹃花科物种进行了基因复制事件、共线性分析和同源性分析。TEGR数据库包含通过GONrPfamTrEMBLSwiss-Prot数据库注释的614,821个功能基因。TEGR数据库提供Primer DesignHmmsearchSyntenyBLASTJBrowse工具,帮助用户进行全面的比较基因组分析。所有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特征、基因注释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都可以从TEGR数据库下载。在未来,随着新基因组数据的出现,我们将继续完善更新TEGR数据库,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丰富的数据资源。

  • 汪子涵, 马绵英, 张德顺, 李冰敏, 谢伟文, 谭广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68-7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15

    为了解广州越秀公园植物资源分布状况,采用文献查阅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广州越秀公园的植物本底资源(物种组成、生活型及优势科属)、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分布及植物应用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22科367属502种(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6科25属44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0科334属448种;(2)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占总数的43.82%,乔木占比28.69%,灌木占比23.71%,藤本植物占比3.78%;(3)优势科数量占总科数的12.30%,其种类数量占总种数的47.61%,优势科的特征较为明显,属的组成相对复杂多样;(4)公园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06科共10个分布区类型7个变型,342属共12个类型10个变型,整体以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为主;(5)公园内的园林观赏植物可分为林木类植物、园景树和庭荫树等。基于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提出增加落叶植物的应用、引入新优园林植物和增种乡土植物等建议,为城市公园的植物选择及应用提供参考。

  • 姚卫格, 樊丽, 孙蕊, 康杰,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88-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97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小泡,其成分与细胞膜高度相似性。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分泌囊泡,而细菌产生的囊泡被称为细菌源性囊泡。囊泡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囊泡在环境保护领域起到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囊泡的种类及组成,提取方式,产生、分泌与调控机制及其在降解土壤中农药废弃物方面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囊泡在细菌之间和病原菌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望了囊泡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应深入理解囊泡功能,并研究囊泡在生态系统范畴的作用,利用囊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 赵芳, 高运青, 高韶斌, 郑丽珍, 李姝彤, 尚启兵, 徐东旭, 关翔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23-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0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绿豆主产区种质资源的合理应用,为绿豆良种选育打下基础。以近年来河北省绿豆主产区的25份绿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12%~16.57%,其中主茎节数(16.57%)和全生育期(12.82%)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中显示,单株产量、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单荚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荚长、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25份材料共分为6组群,其中第Ⅰ类群(7份)、Ⅵ类群(3份)的产量、百粒重、荚长性状显著高于其他类群,可作为高产绿豆引种优良品种或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指标集中在累积贡献率达70.16%的3个主成分中,能有效解释绿豆农艺性状的总变异,其中第2主成分与荚长、百粒重密切相关,贡献率为23.563%。研究发现,25份绿豆种质资源材料变异潜力较大,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鹦哥2号’、‘冀绿HN0802-1-2-2-1-1-4’、‘张绿2号’、‘冀绿0911-1-1-2’和‘廊绿2号’可以作为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 周慧, 陈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58-6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11

    素馨属植物常为落叶或常绿小乔木,直立或攀缘状灌木,在园林绿化、药用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素馨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繁殖技术和利用价值等资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地理分布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约有47种素馨属植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面,该属植物花期各不相同,花多具浓郁香味;果实及种子一般为黑色球状,植株对外界环境变化较敏感。化学成分方面,该属植物不同部位含有水杨酸、咖啡碱等生理活性物质以及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挥发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繁殖技术方面,其植株结实率不高,种子出芽率较低,繁殖方式以扦插、组培等无性繁殖为主。利用价值方面,素馨属植物具有延缓衰老、抑菌消炎等药用价值;可应用于墙体、阳台及窗体绿化,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此外,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为素馨属植物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李静, 李海霞, 李正华, 郭成博, 王艳敏, 孙培琳, 白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74-8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40

    为深入了解丁香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以118份丁香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28个质量性状及9个数量性状进行表型调查测定。通过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其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8个质量性状有81个变异类型,其中花冠裂片形状、新梢颜色、花序形状等变异范围较大。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H'和遗传多样性指数D变化范围分别为0~1.63和0~0.79,其中花冠裂片形状(H'=1.63,D=0.79)、新梢颜色(H'=1.23,D=0.67)等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9个数量性状中,叶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小为15.78%,花序长度变异系数最大为37.95%;花蕾直径与花蕾长度、叶片长度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833(Sig.<0.01)。聚类分析将118个丁香种质资源在欧式距离约15处分为3类,第Ⅰ类可用于选育花径大及花型紧凑的种质资源,第Ⅱ类可用于选育花型舒展的种质资源,第Ⅲ类可用于选育花序长的种质资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885%。将前2个主成分上贡献较高的性状作为优选性状,选取小花大小因子和叶片大小指标进行相关评价,可提高丁香属种质资源评价和选育鉴定工作的效率。

  • Qingyun Tang, Guodong Wang, Lei Zhao, Zhiwen Song, Yuxia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480-49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14

    滴灌水稻生理特征对水肥的响应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根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尚不完全清楚。试验于2020-2022以氮高效品种T-43)和氮低效品种LX-3)为材料,大田滴灌条件下设4个氮水平(0150300450kg/ha2研究了根系形态、构型、生物量、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1)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LX-3相比,T-43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细分枝根根长密度(FRLD)、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生长素(IAA、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分别显著提高11.4~18.9%11.3~13.5%11.6~15.7%、9.9~31.1%6.1~48.1%22.8~73.6%,而根冠比、根系脱落酸(ABA)显著降低(P<0.05)。2)与N0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含量(P<0.05),N22品种产量、根长密度(RLD)、表面积密度(SAD)、体积密度(RVD)、根系内源激素(IAAZ+ZR显著提高61.6~71.6%64.2~74.0%69.9~105.6%6.67~9.91%54.0~67.8%51.4~58.9%;与N3相比,N2下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2.3~62.4%39.2~63.0%3)根系性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品种差异显著(P<0.05),相比LX-3T-43表现出更高的根长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是适应养分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结论】氮高效品种通过增加细分枝根根长密度、上层根系分布和根系内源激素(IAAZ+ZR,优化根冠比,并通过根系塑性表现出更高的养分资源获取策略,进而实现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提高。

  • 陈永先, 陈瑞江, 都艺芝, 术钧捷, 陈晚霞, 赵梓含, 王季春, 杜康, 张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 214-23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2.002

    【目的】寻求可精确指征甘薯耐旱性的关键指标和方法,筛选并鉴定耐旱甘薯种质资源,为耐旱甘薯种质资源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有效方法,为优质耐旱甘薯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以54份甘薯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试验。设置干旱胁迫和对照2个处理,结合干旱池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薯种质资源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抗氧化代谢、光合特性及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不同甘薯种质资源对干旱的响应特点,筛选甘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指标;综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耐旱系数直接评价法和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耐旱性度量值(D值)法进行耐旱性评价,筛选鉴定耐旱甘薯种质资源。【结果】干旱池栽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不同甘薯种质资源的主茎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块根鲜重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D值聚类分析筛选出耐旱种质资源8份。大田试验中,与对照相比,不同供试种质资源主茎长、茎粗、分枝数、叶面积指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总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脯氨酸(Pro)、丙二醛(MAD)、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指标在干旱胁迫下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初步确定了叶面积指数、根尖数、叶片POD、叶片APX、块根Pro、块根SOD、块根CAT、产量8个指标可作为甘薯耐旱性的鉴定指标。根据产量耐旱系数法分级,XN18111-1、20XN18-1、XN1834-11、XN17104-46为耐旱种质资源;根据综合耐旱性评价,XN18111-1、20XN18-1、XN1862-61的D值>0.6,耐旱性强。【结论】通过干旱池栽试验综合耐旱性评价、大田试验综合耐旱性评价和产量评价,最终确定XN18111-1、20XN18-1为耐旱种质资源,可作为耐旱品种育种材料或研究甘薯耐旱机制的理想资源材料。

  • 罗静, 杜珊珊, 孙绘健, 姚青青, 何忠盛, 王东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25-3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68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陆地棉种质资源的耐盐程度,本研究利用0、50、100、150、200、300 mmol/L浓度的NaCl溶液对40份材料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种子萌发期的相关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高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长、根长和单株鲜物质质量均呈下降趋势。(2)对在A4浓度下发芽率>50%的30份材料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到4份耐盐性强的材料,分别是‘邯8266’、‘日辉棉6号’、‘中R971708’和‘快育2号’。(3)通过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5处,可以将30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有1份为耐盐材料,第Ⅱ类有18份中等耐盐材料;第Ⅲ类有11份敏盐材料。

  • 周凤娟, 周道媛, 王娟, 胡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81-8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16

    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结合的方法,根据生活型、花色、花期、果色、果实类型、观果季节和叶色,将鸡公山的野生木本观花、观果和观叶植物进行分类,分析其数量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木本观花植物157种,以灌木、白色系花朵数量较多,主要在春季观花;观果植物50种,以乔木、红色果实和核果数量较多,多在秋季观果;观叶植物35种,其中槭树科、漆树科树种最多,秋色叶树种较多。关于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提出了适地适树和强化种质资源保护的策略。本研究为研究区乡土木本观赏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 郑青焕, 黄冉涛, 李拴柱, 王建玉, 陈君, 李梦春, 刘民, 杨玉华, 贾毛毛

    为收集和了解南阳市农作物资源现状,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普查收集行动,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于2021—2023年走访南阳市4个农业重点县、75个乡(镇)、1241个行政村,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共收集到濒危、稀有、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352份,其中粮食作物98份,蔬菜171份,果树30份,经济作物28份,牧草绿肥25份,涉及32科95属131种,收集到的特别珍稀优异农作物资源5份。研究结果为南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可能。

  • 王恒杰, 戴梦杨, 王倩, 熊信宇, 王灿莉, 袁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57-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8

    为探究集约化养殖发展中水体环境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胁迫,通过研究温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鱼类机体的影响,从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5个方面,综述了环境胁迫因子影响鱼类健康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环境胁迫因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今后需要更广泛地应用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和计算模型等综合手段,全面探讨和评估鱼类在实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状况,深入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分子机制。今后试验需要针对鱼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过程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削弱胁迫的发生,为确保鱼类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 Lingxiao Zhu, Hongchun Sun, Liantao Liu, Ke Zhang, Yongjiang Zhang, Anchang Li, Zhiying Bai, Guiyan Wang, Xiaoqing Liu, Hezhong Dong, Cundo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6-6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12
    氮(N)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氮肥用量高而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深施氮肥(DPNF)是一种农艺措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表现出了很好的前景。本综述旨在全面解析DPNF。首先简要概述了其发展和实施方法。随后,对不同作物的最佳施肥深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还探讨了DPNF对作物发育、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规律及其机制。最后,概述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综述为DPNF在农业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和参考。
  • 丁丽君, 卓定龙, 李冰敏, 刘世晗, 梁建, 谭广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9-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14

    广州文化公园作为广州历史名园之一,研究其植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结合的方法,调查该公园的物种组成、植物生活型、乡土和适生树种、古树后续资源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结果表明,研究区文化公园共有植物59科118属150种,植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乔木类植物种类数明显多于灌木类和草本类;桑科、棕榈科和天南星科分别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最优势科;植物生活型较为均衡,乔灌草植物搭配较为合理;乔、灌木中乡土和适生树种分布较为均衡,乔木中适生树种占比较高;园内共有40株胸径80 cm以上古树后续资源和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珍稀濒危植物,保存良好。研究为园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郭炀婕, 王松良, 何梓彬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现代作物育种的基础材料和农业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中国粮食与农副食品安全具有重大作用。为探讨在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转型及社会经济体系变化背景下,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有效策略,通过对南平市浦城县与宁德市屏南县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对关键利益群体的重点访谈与问卷调查,系统分析了当地谷类、薯类及豆类等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的保存现状和利用情况。针对高产杂交作物组合主导下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种质资源流失的严峻问题,结合育种专家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提出了促进福建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及其种质资源有效保存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 陈禹, 吴雪梅, 张珍, 闫建伟, 张富贵, 喻丽华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85-194.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119
    针对现有目标检测模型对自然环境下茶叶病害识别易受复杂背景干扰、早期病斑难以检测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YOLOv5-CBM茶叶病害识别模型。YOLOv5-CBM以YOLOv5s模型为基础,在主干特征提取阶段,将一个带有Transformer的C3模块和一个CA(coordinate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融入特征提取网络中,实现对病害特征的提取。其次,利用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BiFPN)作为网络的Neck,通过自适应调节每个尺度特征的权重,使网络在获得不同尺寸特征时更好地将其融合,提高识别的准确率。最后,在检测端新增一个小目标检测头,解决了茶叶病害初期病斑较小容易出现漏检的问题。在包含有3种常见茶叶病害的数据集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YOLOv5-CBM对自然环境下的初期病斑检测效果有明显提高,与原始YOLOv5s模型相比,对早期茶饼病和早期茶轮斑病识别的平均精度分别提高了1.9和0.9个百分点,对不同病害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了97.3%,检测速度为8 ms/幅,均优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与较强的鲁棒性,可为茶叶病害的智能诊断提供参考。
  • 梁彦涛, 何小霞, 李伟忠, 何沛龙, 陈宏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64-6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14

    金粟兰科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大部分物种可供药用。通过对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保存的金粟兰科植物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该科物种在贵州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等信息。结果表明,该地区金粟兰科植物共2属12种,垂直分布于海拔150~2 300 m,中海拔地区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和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Hemsl.)分布较为广泛,多生长在谷边或林下山坡湿地处,且其伴生植物存在较大差异;该科植物多辛、苦、温,有小毒;其功效以解毒止痛、祛风除湿和活血化瘀较为常见,在少数民族地区被用作治疗风湿肿痛和跌打损伤等的常规药物。研究结果为合理挖掘、利用金粟兰科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 宋国英, 边巴卓玛, 刘国一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56-6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8

    为保护与开发利用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44个样地的沙生植物进行实地调研。共发现沙生植物167种43科121属;除仅有1种真菌、2种裸子植物和4种蕨类植物外,被子植物是主要构成部分,而双子叶植物是构成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草本植物138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活型。以拉萨市曲水县为沙生植物物种主要分布区;各分布区物种相似性较低,两县(区)相似系数在0.4以上的物种仅占7.69%。在垂直分布上呈“中间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大多数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501~4100 m之间;分布于2个及以上海拔段的物种仅占总种数的28.74%。该区域沙生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在不同县(区)或海拔尺度上分布差异较大。该项研究可为利用乡土植物繁育、培育优良固沙植物进行青藏高原沙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基础。

  • 周弘媛, 张立波, 章永辉, 甄国凝, 黄鲁鑫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99-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53

    为提高浙江省早稻生育期(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并实现早稻持续稳产与增产。研究利用浙江省66个国家气象站1971—2022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数据,采取线性倾向率、M-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52 a早稻生育期(生长季)热量、降水、光照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早稻生育期、生长季平均气温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并以0.34℃/10、0.38℃/10 a气候倾向率波动上升,2002年有激增点;浙江省早稻生长季≥10℃积温年平均在2719.1~3286.4℃·d之间,呈西南高东北低,以75.8℃·d/10 a的气候倾向率增加,东北部增速高于西南部地区,热量资源的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降水资源年际变化很大,空间分布上均自西南向东北逐步递减,差异显著,早稻生育期和生长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以12.2 mm/10 a和14.1 mm/10 a的速率缓慢增加,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阶梯状分布,且多为递增趋势。光照资源年际变幅较大,早稻生育期、生长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698.9 h、771.9 h,并以-11.2 h/10 a、-8.9 h/10 a气候倾向率减少。研究结果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规避气象灾害和分品种科学布局等方面提供气象依据和支撑,实现浙江地区早稻持续增产。

  • 刘资华, 余玉珠, 李秋荔, 刘云, 朱栗琼, 王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56-6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38

    研究植物对城市快速环道分车带特殊生境的适应策略,为选择适宜的道路绿化植物提供参考。采用离析、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生长在南宁市快速环道分车带的黄蝉、黄金榕、黄素梅、龙船花和灰莉的叶片解剖结构,通过对叶片厚度、主脉厚度和气孔密度等12个数量指标的测定,运用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法统计和分析植物叶片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特点。结果表明:(1)5种植物均为异面叶,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2)气孔密度、叶片和海绵组织厚度3个指标在所有植物间差异极显著,其他指标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表明不同植物的适应策略有差异;灰莉6个极大值和2个次大值显示出其显著的适应能力;占有8个最小值的黄素梅则以最大气孔密度和较紧密的叶肉组织来应对不利条件;黄金榕以独特的“复表皮”形式使其上、下表皮达到最大值,同时以最小气孔密度来减少消耗;黄蝉以最厚的角质层来防止叶面蒸腾过量;龙船花则用较厚的角质层和较大的叶肉紧密度等降低自身的损耗。综合比较,5种绿化灌木对快速分车带的环境适应性综合排序为灰莉>龙船花>黄金榕>黄蝉>黄素梅,灰莉极具抗旱能力,适宜在城市快速环道、高速路等类似或者更为恶劣的环境中推广应用。

  • 王建, 郭宇博, 赵淑梅, 徐凯, 程杰宇, 王平智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30-237.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4087
    为了避免日光温室中卷式卷帘机械在工作时损坏前屋面覆盖层薄膜,通常会在卷帘机下方铺垫一条固定保温被。日间,这条保温被会遮挡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光线并在室内形成阴影。针对固定保温被对室内光热环境分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对固定保温被下方的光照、温度和作物的产量进行测试,同时利用太阳直射辐射理论提出固定保温被阴影宽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期间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98μmol/(m~2·s),距离固定保温被4.0~5.0 m位置处的光照强度是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2.0倍以上。日间,固定保温被正下方的空气温度、墙面温度和土壤温度相比于固定保温被两侧最大降低2.2、5.8和2.3℃。夜间,墙面温度和土壤温度最大降低1.2和1.3℃。固定保温被正下方单垄番茄相比于其他垄平均减产36.2%,植株茎粗平均减小2.0~4.0 mm。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方位角的日光温室受到固定保温被遮阴在室内形成的阴影宽度范围为11.0~14.0 m。该研究定量分析了使用中卷式卷帘机械的日光温室中固定保温被对室内光热环境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 孙博, 吴雨珂, 闫白冰, 牛继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47-258.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9146
    探索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特征,可为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基于199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空间探索、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该区域耕地资源在过去30年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并进一步对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平均占比为68.70%;近30年来研究区耕地面积剧烈缩减8.63×10~5 hm~2,年均减少2.88×10~4 hm~2,其中旱地减少占耕地总减少量的81.69%;耕地的流失主要在于建设用地的侵占。2)耕地资源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以淮河为分界线集聚分布,呈现“东南水田、西北旱地”的典型分布特征。3)耕地资源分布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产量、人口等社会驱动力;生态驱动力各要素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则相对较为稳定。4)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10 011 hm~2,在积极的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面积将显著增加529 309 hm~2;采取耕地保护情景,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以及桐柏—伏牛山通过开垦部分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将其整治为耕地,东部沿海可将沿海水域合理建设为建设用地,中部区域可通过减少建设用地的碎片化,较大程度上使耕地资源的连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研究对于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资源结构以及空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 李曦光, 李萧婷, 王蕾, 高健, 罗磊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3): 268-275.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7268
    为研究空间分布差异性对新疆沙棘资源果实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以5个县的‘深秋红’‘无刺丰’‘状圆黄’沙棘品种为供试样本,并对供试样本的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总糖、总酸、维生素C、微量元素、总黄酮、脂肪酸、花青素、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含量测定,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综合得分。13个供试沙棘样品果实中各营养及药用成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青河县沙棘果实综合测试指标比布尔津县综合高出0.93~5.54倍,比哈巴河县综合高出0.90~4.49倍,比乌什县综合高出0.99~13.67倍,比阿合奇县综合高出1.10~4.98倍。青河县沙棘品种‘状圆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表现最优,综合得分为6.04分;且青河县沙棘资源整体综合得分最高,平均为3.54分。青河县更适宜沙棘的生长发育,种植的沙棘果实品质更为优异,13个供试沙棘样品中青河县‘状圆黄’果实品质最佳。
  • 赵彩霞, 王晋雄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23-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84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海拔环境下甘蓝型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化规律,旨在为高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引种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1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为试材,在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和西藏拉萨试验点种植,比较分析3个海拔环境对油菜籽粒芥酸、硫苷、含油量、棕榈酸、C18脂肪酸的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甘蓝型籽粒含油量呈增加趋势,品系间表现一致,变异系数为0.0822;芥酸含量均在高海拔拉萨种植后明显升高,硫苷含量在高海拔种植比低海拔种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两者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0.3364、0.4920。相关性分析显示,芥酸含量、含油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750,硫苷与海拔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8。研究发现,高海拔有利于含油量、芥酸和硫苷的积累,纬度的升高有利于棕榈酸和硬脂酸的积累,温度的变化是多数品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 李玉骁,汪磊,汪魏,李军,邬雪瑞,朱梓榕,王玲,吴佳俊,谭美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80-1492.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30002
    为了解向日葵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发掘向日葵耐盐优异种质,对444份种质资源分别进行了芽期(250 mmol/L NaCl)、苗期(250 mmol/L NaCl)耐盐鉴定和盐碱地全生育期种植观察,通过测定芽期发芽率、苗期存活率、叶面积、株高、SPAD值等6个苗期指标和全生育期株高、葵盘直径、结实率、相关产量等7个指标的相对值(各指标与对照处理的相应比值)进行耐盐性分析评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两两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518-0.790之间;全生育期7个指标中多数指标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于指标相对值进行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计算、耐盐性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芽期耐盐及以上种质132份、苗期耐盐及以上种质9份、全生育期耐盐及以上种质41份,其中6份种质(ZX0365、ZX0389、ZX1391、ZX1394、ZX3089、ZX3094)在3个时期均表现为耐盐及以上等级,综合耐盐性好,可作为耐盐基因挖掘和耐盐品种选育等后续利用的种质材料。对其中124份种质3个时期(芽期、苗期、全生育期)的耐盐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时期的耐盐性鉴定结果极显著相关,芽期和苗期的耐盐鉴定结果可为盐碱地种植向日葵选择耐盐材料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为向日葵耐盐品种选育提供了方法和材料基础。
  • 林峰,赵慧艳,史飞飞,高鹏,刘晨煦,岳阳,金昕,张意德,李永光,韩英鹏,赵雪,滕卫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6): 945-95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8003
    盐碱地是边际土壤的主要类型之一,利用边际土地耕作是减缓耕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大豆种质资源,提高盐碱土地大豆产量,本研究对392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大豆种质资源,采用150 mmol/ LNaCl进行苗期盐胁迫处理,采用单株分类记载法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并利用10个与耐盐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高耐及耐盐等级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分子辅助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相似性系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高耐及耐盐等级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58份高耐及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包括赤豆1号、东农69等高耐大豆种质资源14份,黑农51、黑河35等耐盐大豆种质资源44份;58份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分子辅助鉴定表明,绥农1号、合丰50和东大2号携带耐盐等位变异最多,均为6个,标记平均鉴定效率为43.45%,平均准确率为68.46%,其中分子标记Satt201的鉴定效率和鉴定准确率最高,分别为60.34%和96.55%;聚类分析表明,58份大豆种质资源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5385~0.9231之间,平均值为0.6974,相关系数为0.6240,说明58份大豆种质资源大部分遗传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较低,58份耐盐大豆种质资源并未按地域进行聚类,但一个类群或亚群中大部分种质资源来源地在地理位置上相同或较为接近,可从中筛选亲缘关系较远的大豆种质资源作为亲本,用于培育耐盐大豆新品种奠定遗传基础。
  • 郭文龙,梁云涛,罗翠婷,乔卫华,吴宇翔,程云连,何金富,张丽芳,李克敌,徐志健,黄雪琼,肖晓蓉,郑晓明,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41-145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7001
    针对广西野生稻濒危状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抢救性收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其抗病基因,对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了调查和收集,并对收集的部分资源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稻原记载的44个分布点中,仅剩24个尚有野生稻分布,濒危状况十分严重,近10年来野生稻分布点消失比例高达45.5%,水源被破坏和杂草竞争是危害野生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按照野生稻取样原则,共抢救性收集到11个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共317份种质资源;利用国际强毒菌株PXO99对177份材料进行白叶枯抗性鉴定,采用离体戳伤叶片鉴定的方法进行不同病菌小种(Guy11、RB22、FJ-3-2、FJ-3-5、FJ-2-3)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白叶枯抗性资源27份,稻瘟病抗性资源105份,兼抗白叶枯和稻瘟病的种质资源5份。针对广西野生稻抗病资源丰富但消失严重的问题,建议加强收集和保护,并加大种质资源鉴定力度。
  • 饶庆琳,姜敏,吕建伟,胡廷会,成良强,王金花,王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54-146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2003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性,为挖掘优异的鲜食花生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分等方法,对287份不同来源花生种质资源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1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286%~19.506%,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046~2.073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蔗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到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1.467%。通过聚类分析,287份材料被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脂肪、硬脂酸含量较高,共计100份材料;第Ⅱ类群共有61份材料,油酸含量较高;第Ⅲ类群含126份材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基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权重,构建了综合评分公式:F=0.588F1+0.277F2+0.135F3,据此公式筛选出了综合评分大于1的材料51份,其中大于5的材料有3份,可为今后花生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 王环,许艺凡,张江妹,李凤,马小河,黄丽萍,王敏,荀志丽,赵旗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092-1105.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2002
    为了探究葡萄种质资源果实香气成分的遗传多样性,以62份葡萄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显著性分析。鉴定葡萄种质资源幼叶上表面颜色、幼叶上表面光泽、幼叶花青素着色和成熟果肉香味等8个农艺性状,将其与挥发性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stress<0.2)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筛选出特征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在62份葡萄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7类9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含量分别为13.83 mg/L、13.53 mg/L、8.99 mg/L。各类挥发性物质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8个农艺性状与香气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幼叶上表面颜色、上表面光泽、花青素着色、果皮颜色、果肉香味与萜烯类、酯类及酮类具有显著相关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明显区分幼叶花青素着色极弱的种质和幼叶花青素着色中的种质。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1,P<0.05为标准,筛选到17种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其中正己酸乙酯的VIP值最高(4.07),萜烯类中橙花醇VIP值最高(2.07)。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浆果香气品质性状和葡萄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马越,李玉姗,王帆,许红军,宋羽,蒋程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056-106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16001
    番茄作为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鉴定番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及筛选抗旱番茄种质资源对番茄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2.5% PEG-6000溶液对92份番茄种质资源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芽长等6个抗旱性相关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进行番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及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6个指标均显著降低,其中活力指数和发芽势降低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指标转化为2个新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6.657%。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作为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结合聚类分析将番茄种质资源分为4类,其中抗旱型19份、较抗旱型41份、较敏感型18份、敏感型14份;通过增大、减小PEG-6000溶液浓度,进一步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密植红番茄和锦农矮秧两个品种,敏感性强的北京早红和大红袍两个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龚承儒,袁雨豪,刘振,郑继周,田志成,刘胜利,沈庆花,黄振朴,董纯豪,高艳,李巧云,唐建卫,焦竹青,殷贵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93-150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13002
    为了鉴定小麦种质资源的穗发芽抗性,筛选出有效的抗穗发芽分子标记,进而挖掘优异白粒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整穗发芽试验对222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并利用myb10DDFR-BVp1B3PM19-A1MFT-3AMFT-A2MKK3-AQSD1等8个抗穗发芽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表型鉴定结果表明,222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的相对穗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穗发芽率变化范围为0~1.15,平均相对穗发芽率为0.73,鉴定出抗穗发芽小麦材料38份,其中包括白粒小麦9份、红粒小麦27份、黑粒小麦2份。等位基因类型与相对穗发芽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穗发芽率与功能标记myb10DDFR-BVp1B3MFT-3AMFT-A2呈极显著相关,而与PM19-A1MKK3-AQSD1相关性不显著,说明myb10DDFR-BVp1B3MFT-3AMFT-A2等分子标记可用作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检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综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结果,筛选出豫农914、豫农946、丰德存麦30、泛麦5号、徐麦029、连麦1901、保丰1903、郑麦829、13网27-8等9份抗穗发芽白粒小麦种质资源,可用于小麦抗穗发芽遗传育种和抗穗发芽品种布局。
  • 李鸿雁,李悦煊,李俊,武自念,黄帆,朱琳,郭茂伟,李志勇,辛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54-1267.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09006
    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冰草属种质的17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11.47% ~93.92%之间,平均为42.80%,其中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低;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 1.279~2.025,平均为1.721,其中颖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小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17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为 5.934%~20.885%,累计贡献率达 69.866%。聚类分析将143份种质划分为3大类,第Ⅰ类综合性状较好,小穗数和小花数指标突出,具有高产潜力,包含27份资源;第Ⅱ类综合性状一般,种子综合性状较好,包含23份资源;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差,株高较高,包含93份资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冰草属种质的表现,结果表明千粒重、小穗数、叶舌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可作为种质评价指标,并筛选出编号18、22、23、24、25、35和43等优异冰草材料及编号92、136和142等多花冰草材料,综合性状协调,可供冰草属种质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
  • 丁杰,李佳龙,罗晓雨,郭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97-1308.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06002
    通过分析新疆帕米尔高原杏资源的果肉、种核及其种仁甜苦性状,解析人类驯化栽培杏果实特性的同时筛选出优异寒地杏种质。以塔什库尔干县6个乡的60份实生杏树的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种核的15个质量性状和20个数量性状及苦杏仁苷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0份杏种质分布海拔在2329.5~2730.0 m。80.00%的杏果实风味为甜,96.67%的果实有茸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平均值为16.07%,61.67%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5.00%。杏仁以甜为主,果肉大部分为离核;种核的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8.66%~22.00%之间。杏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14.59 mg/g之间,其中78.33%的种仁为甜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2.24 mg/g之间;21.67%的种仁为苦仁,苦杏仁苷含量在2.76~14.59 mg/g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与果实纵径等10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核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255%,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核重、核形指数、果形指数、出仁率、出核率、杏核侧径等性状可反映20个数量性状的基本信息。综合评价表明,库科9、库尔11、其如16、库科13是较优异的寒地资源,其中较高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甜仁是人类驯化引种的重要目标性状。
  • 周群,钟颖颖,丁印龙,陈宜木,李可威,刘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409-1416.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023001
    三角梅花期长、花量大、抗逆性强且应用形式多样,现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花卉朝阳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木本花卉。随着园艺技术的提升与国际交流的扩大,三角梅品种数量逐年攀升,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的现象频繁发生,给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促进三角梅种质资源的管理,厦门市园林植物园作为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基于B/S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国家三角梅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库的高效管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平台架构、数据库设计、技术实现及平台功能构成等内容,通过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以期促进三角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评价和应用。此外,该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现方法可为其他花卉的信息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