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玉米
玉蜀黍(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一年生高大草本。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玉蜀黍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李南南, 苏甜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3

    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其种植技术优势、技术要点,指出其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空间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植模式选择、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化学控旺、虫害防控和机械收获。生产上,该模式暂存在播种收获机械不统一、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控药剂不一致等问题;对此,提出强化合作研发,加快新型专用机械研发,提升机艺适配性以及选择抗大豆除草剂玉米品种、加强新型药剂研制,进而关注田间管理障碍,助力一田双收等策略。本文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 刘心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6

    以夏玉米商单196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10 t/hm2(T1)、生物炭20 t/hm2(T2)和生物炭40 t/hm2(T3)共4个处理,分析生物炭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T3处理能够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与C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炭处理均能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SOD、POD活性,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即T3>T2>T1>CK;均能降低穗位叶丙二醛(MDA)含量,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即CK>T1>T2>T3。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夏玉米产量,T1、T2和T3分别较CK增产5.80%、9.98%和16.88%。综上,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性能,提高穗位叶抗氧化酶活性,延缓穗位叶衰老,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且以施用量40 t/hm2的增产效果最佳。

  •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刘强, 赵智勇, 廖必勇, 达吾来·杰克山, 冯国瑞, 刘琪, 杨明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9-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8

    本文结合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展望。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包括选择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的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差异和作物品种等,调整播期及播种方式;精细整地,采用精确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自然屏障隔离等进行种植隔离,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施肥和灌溉,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治;适时采收,并进行保鲜处理。鲜食玉米在农业、工业和畜牧业领域应用广泛,其高质高效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户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伊犁河谷及相关地区鲜食玉米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Xiaoxia Guo, Wanmao Liu, Yunshan Yang, Guangzhou Liu, Bo Ming, Ruizhi Xie, Keru Wang, Shaokun Li,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1424-143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25

    作物冠层中光和氮的分布是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碳同化能力。那么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光氮分布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2019年和2020年在奇台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两个高产玉米品种(XY335DH618冠层光照和氮素分布的影响,以及冠层生理特性对RUE和产量的调节。结果表明,玉米冠层中光(PPDF)分布自上而下一直减少,而比叶氮(SLN)的分布自上而下先增加后减少。SLN达到最大值时XY335DH618PPDF分别为0.50.3,对应在总叶面积(LAI40.6%49.3%的位置。KN(消系数)/KL(消光系数)可以反映作物光氮协同匹配的能力,XY335中下部冠层KN/KL0.32比DH6180.240.08。XY33517.2 t ha-11.8 g MJ-1)的产量和RUE分别比DH61816.1 t ha-11.6 g MJ-1)高7% (1.1 t ha-1) and 13.7% (0.2 g MJ-1)。因此,当上部和中部冠层中LAI的比例较小时,可以改善群体光照分布,从而有助于调动氮分布,保持较高的KNKN/ KL。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当玉米养分需求被满足时(N360),KN/KL是反映玉米群体光氮协同匹配与产量和光氮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参数。该研究对今后玉米高产高效栽培及育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张宇羽, 王香宁, 曾雪娇, 官洁, 张毅, 李冰, 蔡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25-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0
    探讨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川东春玉米高产及高效施肥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参考。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施氮(CK)、常规施氮(ON)及在常规氮肥用量减少25%基础上控释氮肥分别占比0% (NR0)、25% (NR25)、50% (NR50)、75% (NR75)和100% (NR100) 7个氮肥管理措施下川东套作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配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在抽雄吐丝期,随控释氮肥占比增大,干物质累积速率和氮素累积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灌浆期后,控释氮肥超过50%更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累积和氮素累积,以NR50最高。配施控释氮肥有利于玉米营养体氮素向籽粒再分配,但随控释氮肥占比增大,玉米营养体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所减少。配施控释氮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因素构成及产量,以NR50增幅最大。各配施控释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于ON,其中NR50、NR75和NR100氮肥利用率均高于ON。在农民氮肥用量上减少25%,同时采用50%控释氮肥+50%尿素配合施用,是促进川东套作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措施。
  • 李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1

    为筛选适应安徽省灵璧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以康农玉8009、中玉303和思优谷5号等34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记录其生育期和抗病性,测定株高等农艺性状,产量及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生育期在99~105 d;抗性方面,各品种茎腐病和小斑病病级均为1级,部分品种感锈病和纹枯病;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206.4~267.3 cm,穗位在67.2~103.4 cm,穗粗4.3~5.0 cm,穗行数12.4~17.6行,行粒数29.0~36.1粒,出籽率88.0%~91.5%;产量及产量性状方面,有效穗数6.75万穗/hm2,百粒重在25.43~36.42 g,穗粒数在378.96~603.94粒,产量在7 240.50~10 062.75 kg/hm2。综合生育期、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其中陇顶728、濮单12、嘉禧100、伟科985和登海1875共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佳,适合在研究区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 刘家伸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3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优势,探讨了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品质和促进农民增收;技术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推广渠道不畅通、缺乏个性化服务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基于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完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玉米种植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和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等农技推广策略。做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对于玉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相关地区玉米种植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汤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36-1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30

    安徽黄山市玉米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逐年增长。本文从自然条件、历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各区县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品种和技术推广5个方面介绍了其玉米产业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在自然条件、种植水平、规模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玉米产业链5个方面存在待提升的环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及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等策略,为相关地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夏张, 赵敏, 王诗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2

    为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密植型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包括高密植玉米A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1)、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2)、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拔节期化控1次(T3)和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4次等量补水不加肥+常规撒施肥料(CK),测定其抽雄吐丝期温度,株高、绿叶率等农艺性状,穗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结果表明,T2的玉米农艺性状表现较佳,其株高、穗位叶长和宽均较高;T3的绿叶率、穗粒数和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分别为93.25%、565.8粒和14 220 kg/hm2。综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密植型玉米上应用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植株株高和单位产量。

  • 毕瑞芝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85-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8

    为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推广与应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系统研究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的具体应用及防治效果。农业防控手段主要包括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与大豆、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合理控制氮、磷和钾肥比例,科学施用基肥与追肥,以提高玉米抗逆性;适时适量灌溉,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物理防控主要利用物理因素或机械设备,如诱虫灯和诱虫板等诱集并杀灭害虫。生物防控主要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进行控制。化学防控主要应用于病虫害严重或生物防控手段无法有效应对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是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为实现玉米等作物生产的高质、高效和生态友好提供参考。

  • ZHENG Lan-jie, ZHANG Qian-long, LIU Hui-ying, WANG Xiao-qing, ZHANG Xiang-ge, HU Zhi-wei, LI Shi, JI Li, JI Man-chun, GU Yong, YANG Jia-heng, SHI Yong, HUANG Yu-bi, ZHE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30

    玉米(Zea mays L.)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雌穗和雄穗分别为雌花序和雄花序。成熟的玉米雌花序通常能产生数百粒籽粒,决定籽粒的大小及粒重,直接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隐性花序发育缺陷突变体tasselseed2016ts2016,该突变体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且籽粒产量降低,包括雌雄花序上各类分生组织的确定性和小花中器官身份的缺失、雌穗下位小花退化障碍及籽粒变小。通过图位克隆及等位测试,确定该表型由microRNA基因MIR172e基因突变造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一个调控玉米雌穗下位小花退化的分子模块——miR172e/ETHYLEN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197 (EREB197)。转录组分析表明,MIR172e突变抑制玉米雌穗发育中的多个生物过程,特别是花发育和激素相关途径。另外,我们发现MIR172e DNA序列突变影响其RNA的转录,导致突变位点转录延伸受阻。本研究揭示了MIR172e在玉米花序发育和籽粒产量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玉米花发育调控的认识。

  • 李梦寒, 胡文平, 董鑫, 普布桑珠, 宗巴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9-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0

    粮饲通用型玉米是林芝市现代玉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应用广泛。为探明其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极早熟、早熟、中熟等3个不同熟期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0000、90000、120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并在9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1/3乳线期、2/3乳线期、乳线消失期3个不同收获时期对粮饲通用型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在林芝市种植时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中熟品种产量潜力高于极早熟、早熟品种。因林芝市土壤肥力有限,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中低产田应控制在60000株/hm2以内,高产田不宜超过90000株/hm2。受当地气温影响玉米灌浆速度缓慢,粒用型玉米适宜在乳线消失期收获,而饲用型青贮玉米最佳收获时期为1/3乳线期。在林芝市生境下,品种熟性对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的效应最大,种植密度不宜过高,收获时期因具体不同用途存在差异。

  • Yahui Hua, Ying Sun, Guangzhou Liu, Yunshan Yang, Xiaoxia Guo, Shaokun Li, Dan Hu, Wanmao Liu,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9.038

    通过作物模型准确的模拟作物生长和产量对于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ybrid-Maize模型作为新型玉米专用过程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明确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是探索区域产量潜力及缩小产量差距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15年四大玉米产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内陆玉米区)22个试验点所收集的较高密度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田间实测数据,对Hybrid-Maize模型进行了区域适应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适当密植条件下(7.5×104 plants/ha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基本吻合,西北、西南、黄淮海和北方NRMSE值分别为9.818.426.223.9%。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在西北与西南地区产量模拟度较黄淮海与北方高。比较地上部生物量发现,模型在各区域地上生物量拟合优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尤其在西北地区NRMSE(17.2%)低于西南地区24.8%、黄淮海22.9%)与北方地区26.2%)。黄淮海和北方地区收获指数HI)的模拟效果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此外,模型模拟叶面积指数与实际田间实测叶面积指数拟合度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模型黄淮海(NRMSE=28.8%)和北方(NRMSE=22.0%)的模拟精度优于西北(NRMSE=33.4%)和西南(NRMSE=44.2%)地区。总体来看,适度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生物量模拟普遍尤其在西北地区拟合效果最优。而对于叶面积和收获指数,Hybrid-Maize模型在不同区域间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模型需要进一步校准。

  • 徐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3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李相花, 范彩英, 徐芹, 侯剑, 王慧, 刘艳艳, 王恒, 刘光亚, 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22-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2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种植比例对玉米/大豆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于2023年6—10月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2:4模式(I1)[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玉米/大豆4:6模式(I2)[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共6个处理,对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与生物量,与单作相比,玉米产量降低18.91%~25.45%、生物量降低12.62%~30.69%,大豆产量降低50.43%~56.79%、生物量降低36.84%~46.61%;不同种植比例表现为I1的玉米生物量与产量低于I2,而大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种植比例下,D1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D2,而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产量与投入成本的差异,导致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I1D1较单作的经济效益增幅最大,与M和S相比分别提升为38.61%和22.25%。此外,不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玉米、大豆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提高玉米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I1D1较M分别显著提高碱解氮含量14.17%、有机质含量16.61%。综上所述,玉米/大豆2:4种植模式配合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在提高体系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为最优处理,研究结果对山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周广飞, 马亮, 马璐, 张舒钰, 章慧敏, 宋旭东, 张振良, 陆虎华, 郝德荣, 冒宇翔, 薛林, 陈国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31-44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3

    【目的】苞叶是影响玉米机械直收籽粒的重要性状之一,挖掘与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可为玉米苞叶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2个环境下鉴定玉米苞叶数目、长度和包裹度,借助覆盖全基因组32 85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利用多位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mr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3个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候选基因。【结果】3个苞叶性状在群体中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10.65%—40.60%;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均呈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率均大于80%。利用2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与苞叶数目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5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48%—10.53%的表型变异,与苞叶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3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61%—21.79%的表型变异,与苞叶包裹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24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2.17%—20.86%的表型变异。此外,未鉴定到同时与2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NP。92个SNP位点中有5个可同时在2个环境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下被检测到,被认为是稳定的SNP位点,与前期研究相比,这5个SNP是新的遗传位点。参考关联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利用5个稳定SNP位点,结合17个玉米自交系苞叶组织的qRT-PCR分析,筛选到3个玉米苞叶性状候选基因Zm00001d003850Zm00001d033706Zm00001d025612,分别编码BOI相关E3泛素蛋白连接酶、GeBP转录因子和未知功能蛋白。【结论】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5个为稳定位点,预测了3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玉米苞叶性状的形态建成。

  • 王佳芯, 胡静一, 张巍, 魏骞, 王涛, 王小林, 张雄, 张盼盼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60-47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5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确定陕北旱作农业中玉米与大豆适宜的覆膜方式,以期为玉米大豆高产高效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年分别在水地和旱地进行,以‘中黄30’大豆和‘先玉335’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照组为单作作物(玉米M、大豆S)和覆膜方式(裸地、膜际J)相结合,试验组为间作作物(玉米M、大豆S)和覆膜方式(裸地、膜际J、全膜Q)相结合,共13组处理,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间作玉米生长、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1)拔节至吐丝阶段,间作玉米生长空间受限,导致水地间作玉米地上生物量较单作处于劣势,仅S/MQ、SQ/MJ、SQ/MQ的拔节期生物量分别比单作M高5.1%、6.3%、1.7%;间作下以SJ/MJ玉米植株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大幅提升。旱地SQ/MQ、S/M、S/MJ、SQ/MJ、SJ/M对玉米吐丝期光合产物促进效果较佳,地上生物量比单作M高0.6%—105.9%。(2)间作与覆膜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玉米光合特性,水地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SQ/MJ与SJ/MQ的各项光合参数均较高,而SJ/M与SQ/MQ较低且低于不覆膜S/M;旱地玉米Pn与Ci之间呈现较弱负相关,各处理间玉米覆膜效果不显著,间作处理Gs较单作M分别低5.7%—38.1%,且Tr也降低5.6%—25.6%,仅SJ/M和SQ/M的Pn及SQ/MJ和S/M的Ci高于单作M。(3)间作覆膜对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效果显著,水地间作处理WUE较单作M高41.1%—74.0%,其中SJ/M、S/M、S/MJ较高;旱地所有处理中SQ/MJ的WUE最高(19.04 kg∙mm-1∙hm-2),其次为SJ/MJ(17.07 kg∙mm-1∙hm-2),而SJ/M与SQ/M的WUE比单作M显著低出26.7%、20.6%。(4)与单作M相比,水地间作S/MJ、SJ/M和SJ/MJ玉米增产76.8%、73.0%、72.3%,大豆减产在所有间作处理中相对较少,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旱地间作SJ/MJ、SJ/MQ玉米增产17.1%、23.5%,经济效益分别减少17.5%、22.8%。【结论】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膜际+大豆膜际间作模式在水地可改善玉米光合性能,增加玉米地上生物量,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系统经济效益,并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旱地通过间作系统中的互补效应和资源优化分配,维持玉米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农资总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其经济可行性。因此,在陕北旱作农业中,水地和适量灌溉的旱地条件下均推荐玉米膜际+大豆膜际间作种植模式,以确保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效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 李文宗, 许一凡, 陈建华, 胡超, 王贞, 黄雅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35-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1

    本研究旨在开发富含铁、锌和高叶酸的玉米品种(Fe≥40 mg/kg,Zn≥40 mg/kg,叶酸≥150 μg/100 g),以提高叶酸的利用率,延长鲜食富铁锌高叶酸玉米的货架期。设置不同浓度铁锌处理组5组和1组清水对照组,对高叶酸鲜食玉米品种,分别于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用无人机进行铁锌混合微肥叶面喷施以获得富铁锌高叶酸玉米。采取不同加工工艺对获得的高叶酸玉米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的加工及贮藏条件下富铁锌高叶酸玉米中叶酸含量的变化,筛选出最优的加工储藏方法。高叶酸玉米生长期叶面喷施铁锌混合微肥,显著提高了籽粒中铁、锌的含量,达到了铁、锌营养强化的效果。真空包装鲜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11.97%,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23.36%。结合不同工艺叶酸损失率以及不同贮藏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化,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在4℃贮藏60 d效果最佳。

  • 孙广涛, 包桂荣, 邰继承, 萨如拉, 刘乃嘉, 于淼, 李安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7-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0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与花生间作对作物农艺性状、生理活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隔试验,评估了间作对玉米和花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抗逆性指标(SOD和POD活性)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影响作物的形态及生理指标。增加花生株高71.4%、相对叶绿素含量11.3%,但对其根长、根重和叶片重量无显著影响;增加玉米株高43.9%、叶片鲜重122%及根长45.6%;但对其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玉米花生间作提高植物抗逆性,分别增加花生叶片SOD和POD活性66.7%和129%、降低根系MDA含量19.8%;分别增加玉米叶片和根系SOD活性39.9%和17.0%,降低其根系MDA含量61%。玉米花生间作改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花生土壤碱解氮79.5%,但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11.5%、对其土壤速效钾含量无影响;对玉米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无影响,但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9.4%。玉米花生间作影响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酶活性,尤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幅度较大,花生和玉米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22%和330%;增加玉米和花生土壤微生物数量,玉米花生间作可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作物苗期叶片和根系生理活性。

  • 马会珍, 曹壮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4

    本文从生产栽培实际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玉米花粒棒、多穗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玉米花粒棒和多穗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品种遗传因素,外界环境因素(高温干旱、阴雨寡照),以及栽培管理因素(播期、密度、控旺、病虫害及药剂施用)等;通过选育抗逆品种,进行合理施肥、及时除草、松土以及适时浇水等田间管理,可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穗部发育不良。下一步研究将借助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手段,解析玉米花粒棒、多穗形成机制;探索叶面施肥等新型农艺措施,以提高玉米产质量。本文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陈朝辉, 魏廷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0

    为探究不同水肥耦合配比对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调控机理,以‘豫玉22号’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在旱作区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水量3150 m3/hm2 (W1)、3825 m3/hm2 (W2)、4500 m3/hm2 (W3)做主区,以施氮量0 kg/hm2 (N0)、272 kg/hm2 (N1)、320 kg/hm2 (N2)为裂区,测定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特征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减量15%灌水量下,W2N1处理的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0.91%、13.53%;W2N1处理的蒸腾速率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9.78%、26.46%;W2N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2.33%、9.21%;W2N1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W2N0、W2N2处理分别延迟7.5、3.7 d;W2N1处理的Vmax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11.25%、4.24%;W2N1处理的生物产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29.97%、5.15%;W2N1处理的籽粒产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48.61%、10.78%。研究认为,在旱作区可采用减量15%灌水(3825 m3/hm2)与减量15%施氮(272 kg/hm2)耦合模式栽培玉米,以达到节水省肥、高产高效的水肥管理目标。

  • Denghai Yang, Hengzhe Fan, Ruyi Hu, Yong Huang, Chengwang Sheng, Haiqun Cao, Bin Yang, Xingchuan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655-66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2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对玉米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入侵害虫,通过资源竞争等机制显著的影响本地物种和群落。然而,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了不同交配状态下东方粘虫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驱避未交配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但是吸引交配后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为了进一步解明这种行为差异的嗅觉机制,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特异性释放了七种挥发物组分,分别是反式-2-己烯醇、芳樟醇、反式-β-法尼烯、顺式-3-乙酸己烯酯、β-石竹烯、反式-α-佛手柑烯和乙酸异戊酯。进一步对不同交配状态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反式-β-法尼烯是驱避未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的核心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是引诱已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产卵的核心化合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机制,为基于害虫嗅觉系统研发害虫行为调控剂提供理论基础。
  • Yang Wang, Chunhua Mu, Xiangdong Li, Canxing Duan, Jianjun Wang, Xin Lu, Wangshu Li, Zhennan Xu, Shufeng Sun, Ao Zhang, Zhiqiang Zhou, Shenghui Wen, Zhuanfang Hao, Jienan Han, Jianzhou Qu, Wanli Du, Fenghai Li, Jianfeng W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453-46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39

    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 SCR)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发掘优异抗性位点候选基因,开展抗病遗传解析,将为解析抗玉米南方锈病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487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5,232,270个高质量SNPs结合2021年南宁、2021年三亚和2022年济南三个环境下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91QTLs,其中13QTLs同时在个环境被检测,共涉及94个候选基因B73_RefGen_v4。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分析候选基因,共鉴定到4个候选基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其中ZmHCT9编码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在感病自交系8112中显著上调表达,进一步基于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分析P. polysora表达量及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发现ZmHCT9负调控玉米南方锈病抗性。

  • 曹士亮, 张建国, 于滔, 杨耿斌, 李文跃, 马雪娜, 孙艳杰, 韩微波, 唐贵, 单大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 203-21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2.001

    【目的】优化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判别分析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采用固相芯片对60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分型,通过质量控制获得不同密度的SNP标记,采用群体结构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的方法对60份糯玉米进行类群划分,比较不同密度分子标记和分群方法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对类群划分结果进行抽样和交叉验证,比较玉米自交系类群判别的预测精度。【结果】通过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分别获得11 431和4 022个分子标记,基于2种分子标记密度,分别将60份材料分成5个类群和4个类群,其中,以11 431个SNP标记为基础,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结果发现,类群内样本一致性为63.33%,以4 022个SNP标记进行分群,发现2种类群划分方法的群内样本一致性为90.00%;比较玉米自交系类群判别的预测精度结果为:基于4 022个标记,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预测精度的平均值(91.43%)高于11 431个标记的预测精度的平均值(86.25%),其中,预测精度最高的是采用4 022个标记的随机森林预测,预测精度为94.17%。【结论】聚类分析法最终将60份玉米糯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运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对类群划分结果进行抽样和交叉验证,发现随机森林法比支持向量机法能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

  • 张斯佳, 杨杰, 赵帅, 李莉威, 王贵彦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 238-25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2.003

    【目的】通过位于华北平原的长期定位轮作试验,探究不同作物与小麦-玉米两熟轮作后土壤养分和团聚体养分分布差异,并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综合评价,为改善华北粮田土壤耕层质量和产能提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多样化作物轮作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WM-WM)两熟复种连作为对照,设置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Psw-WM)、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Pns-WM)和春高粱—冬小麦-夏玉米(Ps-WM)3种两年三熟轮作模式。于2022年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取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酶、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和团聚体各粒级(>2.00、0.50—2.00、0.25—0.50、<0.25 mm)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综合评价不同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质量指数(SQI)。【结果】与WM-WM相比,3种轮作模式都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无机态氮含量;Psw-WM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2.00 mm粒级全氮(0—10 cm)、速效钾(10—20 cm)和有机质(0—10 cm,>2.00和0.50—2.00 mm)含量及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Pns-WM提高了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0.25—0.50和>2.00 mm(10—20 cm)粒级速效钾、团聚体有机质(0—10 cm,>2.00 mm;10—20 cm,>0.50 mm)含量及蔗糖酶、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Psw-WM提高了0—1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ns-WM则提高了0—3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Pns-WM和Psw-WM都显著提高了SQI,并且Pns-WM显著高于Psw-W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是SQI提升的直接显著因子,而且还通过影响无机态氮含量间接对SQI具有显著正向调控作用,而有机质含量增加导致大团聚体比例增大是提高SQI的显著间接调控路径。【结论】豆科(花生)和块根(甘薯)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能够为改善华北粮田土壤耕层质量、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 李学梅, 丁家盛, 张碧胜, 岳元保, 张培花, 银馨, 张晓梅, 陈以相, 王根权

    探究农药减量增效的植保实践方案,为玉米虫害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调查了云南德宏芒市勐戛镇山地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的情况,采用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进行了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5%茚虫威2种农药的药效试验。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为害,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被害株率、被害指数、百株虫量和不同虫龄比例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为害最重。2种不同施药模式下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15%茚虫威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有显著的影响,施药后3~14 d玉米的被害株率、被害指数均呈显著减小的变化趋势。2种不同施药模式下同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相对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具有省工、省时、省药的优势。草地贪夜蛾防治对玉米增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同试验处理下参试品种‘云瑞62’的产量均显著提高,较对照处理增产25.28%~28.93%。综上所述,在草地贪夜蛾的大面积统防统治上推荐应用无人机飞防喷雾技术来保护植物,另外还需要开展全面普查和实施田间管理实践以防止玉米虫害爆发,这些措施对于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尤为重要,今后要注重加强该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

  • 游宇, 林显凤, 江云, 张良, 张云梅, 唐冬梅, 余洪洁, 熊忠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7-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00

    为了解析盐源玉米种植中氮、磷、钾肥的利用率,推动科学施肥增效,促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设置无肥、无氮、无磷、无钾和氮磷钾全肥处理,对玉米的氮磷钾肥利用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全肥区除了株高低于无钾区外,茎粗、穗位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和茎叶产量也最高,分别为12.07 t/hm2和13.55 t/hm2,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氮磷钾全肥区(T5)>无钾区(T4)>无磷区(T3)>无氮区(T2)>无肥区(T1);氮磷钾全肥区产投比最低,为4.73,但经济效益最高。供试玉米品种在试验地的氮、磷、钾肥利用率由高到低为钾肥>氮肥>磷肥,利用率分别为56.61%,43.14%、9.55%。因此盐源玉米生产应选择含氮、磷、钾养分的复合肥料,且钾、氮养分含量高于磷的最佳;同时应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作物品质。

  • 刘春晓, 汪黎明, 董瑞, 刘铁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23-2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8

    为了分析不同密度处理下籽粒机收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本研究以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鲁单608’为供试材料,设置6万株/hm2(D1)、6.9万株/hm2(D2)、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D4)、9万株/hm2(D5)5个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和空秆率都有所增加,而双穗率则有所下降。玉米产量在8.25万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达到11231.31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LAI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增长曲线,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群体干物质产量在D1~D4的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超过D4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开始降低。

  • 陈海龙, 陈朝辉, 魏廷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7-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3

    为探究氮肥和有机肥配施对玉米生育期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沃玉3号’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河西绿洲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不施氮(N0,CK)、传统施氮(N1,360 kg/hm2)、减量15%施氮(N2,306 kg/hm2)、减量30%施氮(N3,252 kg/hm2)]为主区,以有机肥施用量[O1 (3500.00 kg/hm2)、O2 (3000.00 kg/hm2)、O3 (2500.00 kg/hm2)]为裂区,测定玉米生育期内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用量下,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7.91%、10.59%;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蒸腾速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9.13%、18.46%;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气孔导度较N2O1、N2O3处理提高20.13%、26.62%;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18.73%、9.77%;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Vmax较N2O1、N2O3处理提高13.79%、17.84%;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生物产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7.14%、6.78%;N2O2处理玉米的籽粒产量较N2O1、N2O3处理提高18.77%、20.14%;N2O2处理玉米生育期的氮肥利用率较N2O1、N2O3处理提高15.68%、8.02%。综合表明,在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氮肥减量15% (306 kg/hm2,N2)与有机肥(3000.00 kg/hm2,O2)配施可替代部分氮肥,具有较高的养分供给潜力,玉米稳产效果最好。

  • Heng Wan, Zhenhua Wei, Chunshuo Liu, Xin Yang, Yaosheng Wang, Fulai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132-14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73

    玉米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而在水资源有限的种植环境中,提升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尤为关键。植物生长调控措施对玉米的形态、气孔行为及水分管理有显著影响,但具体机制仍待深入探索。该研究发以传统充分灌溉为对照,揭示了生物炭联合交替灌溉处理在减少玉米水分使用的同时改变了木质部的离子成分,调控了玉米的脱落酸(ABA)信号传导,通过减少气孔开度来降低水分散失,从而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生物炭(WSB)在干旱环境中通过改变叶片气孔的大小和密度,增强了植株对水分的高效利用。生物炭联合交替灌溉通过增强ABA信号调节玉米气孔开闭,进而提高了玉米的整体光合效率和抗旱能力。该研究为干旱地区玉米生产中生物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玉米在水分有限环境下的高效种植提供了新思路。

  • Jinfeng Wang, Xueyun Yang, Shaomin Huang, Lei Wu, Zejiang Cai, Mingg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290-30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7.003

    在全球范围内,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持土壤肥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然而,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在有机和无机复合施用下能否保持目前还不清楚。通过1991-20193个长期大田试验,研究了有机改良剂对中国中部和南部玉米-小麦轮作系统粮食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土壤肥力指数(SFI)和养分平衡的影响。5个处理包括: 1)未施肥对照(CK); 2)平衡施肥(NPK); 3) NPK加粪肥(NPKM); 4)高剂量氮磷钾加粪肥(1.5NPKM); 5)氮磷钾加作物秸秆(NPKS)。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杨凌(YL)和郑州(ZZ)试验点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呈上升趋势,而在祁阳(QY)试验点下降,且QY试验的NPKM1.5 NPKM逐渐高于NPKNPKS3试验点NPKM处理SYI值最大,且YLZZ试验点SYI值均高于QY试验点,说明化肥结合粪肥配施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的可持续性,土壤酸化导致QY试验点SYI值降低。此外,影响作物籽粒产量的关键因子在YLZZ位点土壤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而在QY试验为pHAP。所有施肥处理在3个地点均表现出氮、磷盈余,而在QY试验点则表现出钾盈余。与NPK相比,YLZZ试验点1.5NPKMNPKMNPKS的SFI分别提高了13.3~40.0%16.4~63.6%且QY试验NPKM1.5NPKMSFI显著高于NPKNPKSSFI与作物产量、SYI养分平衡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表明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粮食产量及其可持续性显著增加,氮、磷、钾表观平衡与SFI正相关。本研究表明,适量的粪肥与化肥混合施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实现产量的可持续性。

  • 徐奕琳, 徐东东, 张盼盼, 张逸康, 李鲜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13-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15

    为研究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萌发指标和生理指标变化,设置20% PEG-6000进行干旱处理,对玉米萌芽期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胚根长及苗期叶绿素值(SP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的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各玉米品种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胚根长较对照均有所下降,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利用隶属函数法评价玉米抗旱性,‘新农008’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大于0.7,属于强抗旱品种;‘中榆9号’、‘中榆1号’和‘沃玉3号’隶属函数平均值均小于0.4,属于弱抗旱品种。

  • 史庆玲, 张静雯, 张鑫悦, 霍冰, 董永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 8-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43

    为研究玉米植株性状的分离特征,选取10个不同来源的玉米自交系进行杂交组配,获得A、B 2个8亲本杂交F1分离群体,对分离群体的5个植株性状进行表型鉴定,并进行植株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个分离群体各植株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程度较大,变异系数为10.34%、10.54%;相关分析表明,2个分离群体的株高与穗位高、雄穗长、穗上节间均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雄穗长与穗上叶节间均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但2个群体的其他植株性状间相关性表现不完全一致。通径分析表明,穗位高、穗上叶片数、穗上叶节间均长对株高具有较大正向直接效应,雄穗长通过穗上节间均长对株高产生较大正向间接作用。本研究分析了玉米植株性状间相互关系,可为玉米植株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钱素菊, 朱红明, 周萍, 崔玲, 王海洋, 姜鹏, 程芳梅, 施洋, 高进, 王倩倩, 王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13-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4

    本文总结分析了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并根据常见病虫害类型,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玉米生产过程中,土壤养分、光照不足以及水分过多等因素均会导致其病虫害发生。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包括锈病、小斑病、大斑病和丝黑穗病等;常见虫害包括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和蚜虫等。基于病虫害发生特点、规律及传播途径等,提出清理病株、杂草,选择抗病虫品种以及施用化学药剂、生物菌剂等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结果为玉米大面积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 翟正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5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产现状,并提出提高其产量的策略。研究区夏玉米生产受高温干旱和涝害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品种选择及播种质量以及田间管理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生产现状,提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力度,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加强农技宣传培训力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播种质量(科学选种、种子处理、合理密植和机械播种),确保出苗齐、匀和壮以及加强田间管理(苗期管理、大喇叭期管理、中后期管理和适期早播晚收),有效增强抗灾能力等提高夏玉米产量的策略。为研究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 韩丽, 张芳魁, 李秋卓, 史婵, 曾秀丽, 张兴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7-2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73

    通过开展鲜食型玉米、甘薯、大豆套作试验,探索适合重庆平坝浅丘及相似生态区的套作新模式。于2023年在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甘宁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以鲜食糯玉米品种‘珍糯521’,鲜食大豆品种‘万鲜3号’,鲜食甘薯品种‘万薯10号’、‘渝红心98’和‘普薯32’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甘薯品种、3种行比模式共9个处理,进行试验数据整理和性状平均值、产量、商品薯率计算,并进行数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鲜食糯玉米在不同行比套作模式中各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但平均单株鲜穗重和鲜穗产量差异极显著。鲜食大豆在不同行比套作模式中的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荚数和鲜荚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套作时,不同行比套作的甘薯受到了玉米遮阴的影响,导致鲜薯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不同行比套作模式对不同甘薯品种的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影响不尽一致。适当提高鲜食甘薯、鲜食糯玉米的套作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行比模式进行鲜食型玉米、甘薯、大豆套作时,采用2:2:3行比模式,以‘普薯32’套作鲜食糯玉米和鲜食大豆,可以获得最高单位面积总产值。研究旨在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出和价值,并为农作物套作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 李浩宁, 任丽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9-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40

    本研究旨在构建河南省夏玉米高温和干旱复合胁迫风险评估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干旱综合风险和高温综合风险的权重分布,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暴露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综合评价风险分布。结果表明,干旱综合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北部,高温综合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构建河南省夏玉米干旱、高温复合胁迫灾害综合评估体系,得到干旱风险和高温风险的权重分别为0.4938、0.5062。高温和干旱复合胁迫风险分布与纬度不密切相关,还受到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中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以及西南部的小部分地区。评估结果以期为防灾减灾,保障河南省玉米生产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白雪原, 苏和, 宗莉, 闫东, 王晓凤, 娜娜
    农学学报. 2024, 14(12): 14-18.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250

    针对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化肥减量配施矿物生物炭对黄河滩区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玉米种植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学用肥参考。通过田间试验,本研究开展了不同化肥减量配施矿物生物炭处理,包括常规施肥(F1,施用磷酸二铵,300 kg/hm2)、化肥减量12.5%配施75 kg/hm2矿物生物炭(F2)、化肥减量25%配施150 kg/hm2矿物生物炭(F3)、化肥减量37.5%配施300 kg/hm2矿物生物炭(F4)以及化肥减量50%配施600 kg/hm2矿物生物炭(F5),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矿物生物炭促进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对保持土壤全钾含量稳定性方面效果明显,有利于提升土壤磷含量。与F1相比,化肥与矿物生物炭配施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加1.48%~12.61%,尤其是当施用为262.5 kg/hm2的磷酸二铵和75.0 kg/hm2的矿物生物炭时,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以上结果表明,矿物生物炭部分配施化肥能够改善土壤性质,并保证作物产量。

  • 崔涛, 荆茂盛, 张东兴, 杨丽, 和贤桃, 王镇东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33-4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9023
    针对玉米脱粒离散元仿真中果穗模型难以表征籽粒分离和芯轴破碎的问题,该研究构建了玉米果穗聚合体离散元模型并进行脱粒仿真验证。基于玉米芯轴3层结构采用分层建模与网格划分方法建立玉米芯轴离散元模型,结合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试验和仿真弯曲试验标定粘结参数;以马齿型玉米籽粒为原型,采用五球粘结的籽粒-芯轴连接方式建立玉米果穗聚合体离散元模型,仿真标定籽粒与芯轴的连接力;最后模拟梯形杆齿、圆头钉齿和纹杆块3种脱粒分离机构的玉米脱粒进程。结果表明:玉米芯轴弯曲破坏力和弯曲刚度仿真结果与实测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2%和-0.14%,籽粒果柄轴向压缩力和径向压缩力仿真结果与实测平均值的偏差分别为-1.8和2.46 N,3种脱粒分离机构脱粒段仿真区域内籽粒平均法向接触力依次为12.50、12.32和8.03 N,3种脱粒元件对籽粒平均法向接触力的递减趋势与台架试验的籽粒破碎率变化一致,根据籽粒与脱粒元件接触合力的累积频率曲线确定籽粒破碎率的临界接触合力为550 N,仿真未脱净率依次为0.15%、0.37%、0.35%,较台架试验结果分别偏小0.07、偏高0.04和偏小0.25个百分点,沿滚筒轴向籽粒质量分布百分比曲线均表现为正偏态单峰分布,脱粒仿真试验的曲线峰值分别比台架试验高1.03、1.86和0.85个百分点,两者脱粒质量相近。该玉米果穗聚合体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准确,能够准确反映籽粒和芯轴的力学特性差异,可还原玉米脱粒分离过程,为后续脱粒分离机构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李新河, 黄宁, 李志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01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及工作实践,总结分析了绿肥对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以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翻压或间作绿肥作物,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改善其理化性质,增强其保水保肥能力;应用绿肥能够促进玉米生长,提高其籽粒产量,同时对其氨基酸、蛋白质等品质性状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的绿肥种类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不同,根据田间土壤肥力情况、生产目标等选择适宜的绿肥作物,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及品质。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