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玉米
玉蜀黍(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一年生高大草本。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玉蜀黍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Lihua Xie, Lingling Li, Junhong Xie, Jinbin Wang, Zechariah Effah, Setor Kwami Fudjoe, Muhammad Zahid Mumtaz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21
    减少传统全化肥施肥造成的气体氮(N)损失和土壤退化,有机肥的应用已成为玉米生产中日益流行的替代手段。有机肥在改善土壤质量和稳定玉米产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细化不同替代比例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为此,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建立的玉米长期定位有机替代试验2021-2022年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对陇中旱地玉米产量、气态氮素损失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性质、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角度探讨了其内在机制。在等氮(200 kg N hm−2)条件下,设5个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处理:100%化肥(T1)50.0%有机肥+50.0%化肥(T2)37.5%有机肥+62.5%化肥(T3)25.0%有机肥+75.0%化肥 (T4)12.5%有机肥+87.5%化肥(T5),同时设置一个不施肥处理(T6)两年平均结果显示,T3T1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最高,且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与T1相比,12.525.037.550.0%替代比例(T5T4T3T2)的总氮损失率(NH3N2O)分别降低了8.316.118.727.0%。氮素利用效率(NUE)T5T3T1较高,三者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替代主要是通过降低铵态氮(NH4+-N)碱解氮(AN)含量以及增加土壤水分直接减少农田NH3挥发与N2O排放通过土壤水分负向调控AOBnirK基因丰度间接减少N2O排放。综上所述,适宜替代比例(37.5%)通过土壤因子(水分、NH4+-N、AN、AOBnirK)减少旱地农田NH3挥发与N2O排放
  • Chunxiang Li, Yongfeng Song, Yong Zhu, Mengna Cao, Xiao Han, Jinsheng Fan, Zhichao Lv, Yan Xu, Yu Zhou, Xing Zeng, Lin Zhang, Ling Dong, Dequan Sun, Zhenhua Wang, Hong D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23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培育耐密植品种已成为玉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玉米穗叶的叶片结构是制约玉米种植密度和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利用201个玉米自交系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染色体258910上鉴定出9个与穗叶型结构显著相关的SNPqRT-PCR进一步验证了5个候选基因与这些SNP的关联,其中Zm00001d008651基因在紧凑型和扁平型玉米自交系中表现出显著的表达差异, 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该基因参与糖酵解过程。该基因的基本特性分析表明,其编码一种由593个氨基酸组成的稳定的碱性蛋白,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启动子区域包含与应激和激素(ABA)相关的元件。该基因突变体穗位叶的叶角和穗下第一片叶的叶角分别比野生型增加4.96°0.97°。本研究揭示了玉米穗叶结构对密度耐受性的调控机制,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施泽礼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3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利于灌溉的肥沃土壤,选择较好天气进行翻耕松土,深耕以20~40 cm为宜;优选成熟期相近、生长发育较为同步的品种进行种植。在土壤潮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时令,采取点播、条播等方式进行播种;依据大豆和玉米品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包括2行玉米与2行大豆、2行玉米与3行大豆和2行玉米与4行大豆。田间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底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采取化控方式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控旺防倒;通过化学除草、人工拔草等方式进行田间除草管理。针对大豆和玉米常见根腐病、玉米螟、棉铃虫和红火蚁等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生态调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采取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并及时晾晒、脱粒,当种子含水量低于13%时,包装储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 刘俊锋, 程建宏, 谷静, 郭清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4-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4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并进行药剂包衣、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杀菌处理;播种方面,施足优质腐熟农家肥,搭配施用复合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3:2或4:2模式播种,确保播种密度;田间管理方面,采用封闭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杂草,当植株长势过旺、种植密度过大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徒长;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翻土,或在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等,以有效诱杀害虫,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采收方面,适期采收,晒干入库。本文为相关地区优化种植布局,提升大豆玉米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 胡文黎, 佘宁安, 罗松彪, 王利明, 崔明亮, 张卫东, 马小川, 陈俊, 孟令来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5

    本文介绍了玉米品种亳乐001的亲本选择及选育过程,并结合其在黄淮海地区的种植特性,总结其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要点。该品种是以dx35为母本,L528A为父本选育的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玉米品种,于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232124)。该品种具有长势良好、品质优、综合抗性好和产量高等特点。其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播种区域;黄淮海地区一般在6月5—15日播种;种植密度以67 500~70 500株/hm2较适宜;科学施肥、灌溉,确保植株正常生长;土壤封闭与茎叶喷施结合,防除田间杂草;综合防治草地贪夜蛾、锈病等病虫害;玉米籽粒乳线消失,显现特有光泽时及时收获。制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制种地区、播种时间及种植密度合理、强化田间管理、适时去杂去雄和收获脱粒。本文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李雪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22-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6

    为应对安徽阜南县玉米种植中出现的生长异常现象,对研究区部分试验点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空秆、秃尖、花粒、缺粒等异常现象展开实地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异常气候、不合理的播期选择、过度密植及田间管理不善等因素是导致玉米出现生长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选择适宜播期、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综合防控病虫害、人工辅助授粉与小型无人机辅助散粉相结合,以及适期晚收等应对措施,以减少生长异常现象发生率。本文为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整体效益提供参考。

  • 宁俊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选择大豆玉米4:2或6:4种植模式;采取杀菌剂、杀虫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坚持适期、适墒、适深、适式“四适”播种;施足基肥,适期追肥;及时查苗补缺,采取“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喷药”的杂草防除方法,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采取农艺、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适时化控防止植株倒伏;大豆及玉米成熟后,采取适宜机械进行收获。研究区2022—2024年推广应用该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本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皖北及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张玲, 杨玉辉, 周怡诺, 杨东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88-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7

    为明确并掌握突泉县春玉米大斑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规律以及大斑病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风险等级预报技术,本研究利用突泉县近10 a(2014—2023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2 min风速等气象条件与突泉县近10 a(2014—2023年)春玉米大斑病发生的时间、程度、影响面积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耦合分析,建立玉米大斑病发生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2014—2023年5—9月突泉县各乡镇的4个气象要素整体变化趋于一致;自2019年起,发生面积比例呈现加重趋势,基本维持在10%左右。利用这4个气象要素因子建立玉米大斑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就能够依据常年气象要素统计值与下一年气象要素预报结论,通过预测模型对春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防范依据。

  • 韦文华, 李盼, 邵冠贵,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赵连豪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21-153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8.005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灌区青贮玉米生产中不合理的水肥施用导致产量不稳定及品质下降等问题,探讨减量灌水结合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西北灌区青贮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筛选出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于2021—2022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试验基地开展基于双因素裂区设计的大田试验研究。主区为2个灌水水平,分别为I1(常规灌水量减量20%,324 mm)、I2(常规灌水量,405 mm),采用滴灌方式灌溉;裂区为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分别是F1(全施化学氮肥)、F2(75%化学氮肥与25%有机肥混合施用)、F3(50%化学氮肥与50%有机肥混合施用)、F4(25%化学氮肥与75%有机肥混合施用)、F5(全施有机肥)。分析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籽粒品质及秸秆品质的影响,并采用因子分析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单一减量灌水会造成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降低,有机无机等氮肥配施有利于增强减量灌水条件下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潜力,其中以减量20%灌水结合75%化学氮肥+25%有机肥配施(I1F2)优势突出。I1F2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鲜草和干草产量,与常规灌水结合全施化学氮肥(对照,I2F1)相比鲜草与干草产量分别提高9.9%与12.7%。同时,I1F2仍可保持青贮玉米较高的籽粒与秸秆品质。与I2F1相比,I1F2籽粒蛋白、脂肪含量分别提高17.4%、20.5%,必需氨基酸含量(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7.4%、13.9%、19.4%、17.9%、23.1%、30.0%、44.5%和22.0%。I1F2较I2F1秸秆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3.9%、19.1%和15.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13.5%,进而相对饲用价值提高14.0%。通过因子分析发现,I1F2具有最高的综合适应性指数,有利于青贮玉米增产提质。【结论】减量20%灌水结合75%化学氮肥+25%有机氮肥是实现西北灌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的最优水氮管理模式。

  • 薛钰琦, 赵继玉, 孙旺胜, 任佰朝,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35-154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8.006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夏玉米灌浆特性、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生产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提高产量和籽粒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在山东泰安进行。选用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施氮量210 kg N·hm-2,设置5个处理:酰胺态氮(尿素,UREA);硝态氮(硝酸钙,NN);铵态氮(氯化铵,AN);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施(1﹕1,HH);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施的尿素硝酸铵溶液(2﹕1﹕1,UAN)。通过测定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籽粒品质特性和籽粒容重,探析不同氮素形态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施用酰胺态氮UREA相比,NN的产量和籽粒品质均降低;AN的产量增加但籽粒品质降低;HH的产量显著提高且不影响籽粒品质;UAN可显著提高产量并改善籽粒品质。其中,2年产量均以3种氮素形态配施(UAN)最高,较UREA显著增加13.7%—16.3%;其次是AN和HH,较UREA产量分别显著增加5.2%—6.8%和7.3%—10.6%;NN的产量较UREA降低了5.4%—5.8%。与UREA相比,UAN的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提高了6.3%—9.7%,籽粒灌浆活跃期(D)延长了7.7%—10.9%;AN和HH通过增加Wmax,延长D,从而促进粒重积累以提高产量。NN的WmaxD、籽粒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粗蛋白含量以NN和AN较低,较UREA分别降低了20.6%—22.0%和15.2%—17.4%,NN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UREA相比增加了23.6%—30.9%。与UREA相比,UAN可改善籽粒品质,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较UREA分别提高了4.9%—5.2%和11.7%—14.4%,支链/直链淀粉值增加了39.0%—39.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14.1%—16.8%;UAN的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1.7%—24.1%。UAN的籽粒容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与常规施用酰胺态氮相比,硝态氮处理籽粒灌浆受到抑制,粒重减小,产量降低;铵态氮或多种氮素形态配施均可改善籽粒灌浆过程,增加籽粒重量,从而提高产量;与施用单一氮素形态相比,3种氮素形态配施可以实现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协同提升。

  • Xiaodong Gong, Dan Han, Lu Zhang, Guibo Yin, Junfang Yang, Hui Jia, Zhiyan Cao, Jingao Dong, Yuwei Liu, Shouqin G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860-1874.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6.006

    【目的】系统分析玉米大斑病菌LysM家族成员,筛选其中关键效应蛋白,并分析其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为探究病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鉴定LysM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进化关系、结构域及保守位点进行分析;基于转录组数据并结合qRT-PCR技术分析LysM家族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酵母分泌系统分析信号肽分泌活性;通过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分析关键效应蛋白StLysM1对植物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利用分子模拟和多糖结合试验检测LysM效应蛋白对几丁质的结合能力。【结果】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8LysM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StLysM1~StLysM8,其中5个成员(StLysM1StLysM2StLysM5StLysM6StLysM7)为候选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均只含有LysM结构域,其他成员则含有额外的保守结构域。系统分析显示,StLysMs可分为真菌/细菌亚类和真菌特异亚类,其中真菌特异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包含8GDxTC1229WNP31基序以及3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而细菌/真菌亚类的LysM结构域序列保守位点较少。StLysM1基因在病菌侵染玉米24 h72 h过程中持续上调表达,其编码产物分泌蛋白,且在本氏烟中不能诱导植物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但可抑制由BAX/INF1诱导的PCDStLysM1自身不形成二聚体,但与几丁质结合,并抑制几丁质触发的活性氧爆发及病程相关基因NbPR1NbPR4的表达,提高本氏烟对灰葡萄孢的易感性。【结论】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共鉴定得到8StLysMs家族成员,其中StLysM1为关键效应因子,能够结合几丁质,进而抑制植物基础免疫促进病菌侵染。

  • Huairen Zhang, Tauseef Taj Kiani, Huabang Chen, Juan Liu, Xunji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656-167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40

    玉米根系在地上植物的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吸收田间的水分和养分来决定产量。然而,由于玉米根系构造复杂,而且其根系构型受环境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人们对玉米根系的遗传结构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研究组自主开发的高通量半自动水培系统对518个玉米核心材料进行了玉米根系的表型鉴定和遗传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自交系材料之间主根和苗期根系发育进程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群体具有分层性,其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平均小于50Kb。利用600 K 高密度SNP芯片,我们对这518个核心材料进行了基因分型,并对24个根系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通过显著位点区间分析,最终确定了9个显著相关的SNP7个候选基因。其中候选基因GRMZM2G400533位于主效SNP位点(AX-91771718)上游5Kb范围内,与主根长度变异显著相关,并优先在主根和冠根中表达。表达分析发现该候选基因表达随着主根的发育而升高,但与主根伸长呈负相关。基于GRMZM2G400533的候选基因分析,我们还鉴定了三种功能变异和八种等位基因单倍型。本研究将深化我们对玉米根系发育的理解,为玉米根系优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岳润清, 李文兰, 丁照华, 孟昭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69-128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02

    【目的】明确转基因复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LD05的分子特征和目标性状有效性,为产业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技术支撑和产品储备。【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改造获得的自主产权抗虫融合基因m2cryAb-vip3A,针对创制的新型转基因复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LD05,选取其BC4F3、BC4F4、BC4F5代开展试验研究。利用特异性PCR和Southern blot开展基因组整合稳定性分析;利用qRT-PCR和ELISA开展表达稳定性分析;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接虫试验评价其对靶标害虫的抗性,通过田间喷施草铵膦测试其除草剂的耐受稳定性。【结果】发掘设计出自主产权新型抗虫融合基因m2cryAb-vip3A,创制出复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转化体LD05,其外源T-DNA以单拷贝形式整合进玉米基因组中。qRT-PCR结果表明,m2cryAb-vip3Abar在3个世代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m2cryAb-vip3A在连续3个世代苗期叶中表达量最高,平均表达量为36.73,而在成熟期穗轴中表达量最低,平均表达量仅有0.91;barm2cryAb-vip3A表达模式相似,在苗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平均表达量为7.35,在拔节期以后表达量变低。ELISA结果表明,M2CryAb-VIP3A在3个世代不同时期、不同器官中均能稳定积累,且不同世代蛋白积累量相似,其中,不同世代苗期叶中积累量最高,均高于19.67 μg·g-1 FW;PAT蛋白在连续3个世代的不同组织中均能检测出较高目标蛋白的表达,且在不同世代之间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其中,在不同世代苗期叶中表达量最高,平均含量为16.61 μg·g-1 FW,而在成熟期根中的积累量最低,平均含量为0.30 μg·g-1 FW。室内生测结果显示,取食LD05的心叶期玉米叶片组织96 h后,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黏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为高抗级别;花丝期接虫96 h后,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和98.67%,均为高抗级别。田间接虫试验结果显示,LD05转化体在心叶期和花丝期对玉米螟、心叶期对黏虫,以及在花丝期对棉铃虫的抗性等级均为高抗。草铵膦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LD05能够耐受4倍草铵膦。农艺性状调查显示,转基因玉米LD05和对照郑58无差别。【结论】研发出自主产权新型抗虫融合基因m2cryAb-vip3A,创制的转基因复合抗虫耐除草剂玉米LD05分子特征清晰、遗传稳定、功能性状突出。

  • 赵耀, 程前, 徐田军, 刘正, 王荣焕, 赵久然, 陆大雷, 李从锋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96-131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04

    【目的】增加种植密度是目前生产上提升玉米产量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但增密会导致群体结构不合理进而降低光照等有限资源利用效率,限制玉米产量潜力释放。基因编辑可以通过改良玉米株型来优化冠层结构使其适应密植进而增加产量,探明株型改良对春玉米根冠特性、籽粒产量及密度响应的影响及机制,可为春玉米的株型改良和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试验,以京科968和该品种的株型改良型品种京科Y96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6.0万株/hm2(D1)、7.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研究相同遗传背景下株型对春玉米根-冠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D1条件下,2种不同株型的春玉米品种间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效率(PUE)、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与京科968相比,京科Y968在D3条件下具有相对较高的主根条数(7.2%)和较大的根系干物质重量(6.0%),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在D2和D3条件下,京科Y968植株上部、中部和下部均具有相对较低的茎叶夹角和较高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因此,D2和D3条件下灌浆中后期京科Y968穗位叶的Pn分别提高了7.5%和7.7%,PUE提高了4.3%和10.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较高的叶向值和叶面积指数可正向直接地提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进而增加籽粒产量8.7%(D2)和11.2%(D3)。【结论】株型的改良使京科Y968在高密度条件下具有更高的主根条数和更大的根系干物质重,有利于地下部营养吸收,同时其叶片更为紧凑,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冠层光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根-冠结构更为合理,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进而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籽粒产量。

  • 王玉浩, 蒙云飞, 贺囡囡, 韦桂旺, 韦爱娟, 王珊, 冯云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4

    为明确甜糯玉米新品种的最适种植密度,以鲜食玉米新品种‘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为试验材料,设置40000、46667、53333、60000、66667株/hm2 5个密度水平,以及春播和秋播2个播期条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糯玉米单株产量、果穗穗长、果穗穗粗以及植株茎粗等指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和果穗秃尖长等指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产量及经济效益,‘桂甜糯108’和‘桂甜糯189’在广西的合理种植密度为46667~53333株/hm2

  • 张峻, 吴娟娟, 罗哲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7-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4

    为系统总结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玉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笔者重点探讨玉米活体单倍体高频诱导系的选育方法、形成机理、鉴定方法、加倍方法以及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以期为活体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归纳了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研究表明,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选育优良自交系和群体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频诱导系选育,成功获得大量优良单倍体植株,鉴定和加倍方法有效提高了单倍体形成和稳定性。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群体改良中展现出明显的加倍效果,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应用活体单倍体技术,可以加快品质改良和产量提升的步伐,为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李南南, 苏甜甜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3

    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其种植技术优势、技术要点,指出其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应用策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空间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种植模式选择、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化学控旺、虫害防控和机械收获。生产上,该模式暂存在播种收获机械不统一、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控药剂不一致等问题;对此,提出强化合作研发,加快新型专用机械研发,提升机艺适配性以及选择抗大豆除草剂玉米品种、加强新型药剂研制,进而关注田间管理障碍,助力一田双收等策略。本文为进一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 刘心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6

    以夏玉米商单1967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10 t/hm2(T1)、生物炭20 t/hm2(T2)和生物炭40 t/hm2(T3)共4个处理,分析生物炭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T3处理能够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与C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炭处理均能提高玉米花后穗位叶SOD、POD活性,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即T3>T2>T1>CK;均能降低穗位叶丙二醛(MDA)含量,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即CK>T1>T2>T3。生物炭处理提高了夏玉米产量,T1、T2和T3分别较CK增产5.80%、9.98%和16.88%。综上,施用生物炭能够改善玉米花后穗位叶光合性能,提高穗位叶抗氧化酶活性,延缓穗位叶衰老,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且以施用量40 t/hm2的增产效果最佳。

  • 布阿依夏木·那曼提, 刘强, 赵智勇, 廖必勇, 达吾来·杰克山, 冯国瑞, 刘琪, 杨明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29-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8

    本文结合新疆伊犁河谷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践,总结分析其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展望。该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包括选择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抗病性的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差异和作物品种等,调整播期及播种方式;精细整地,采用精确播种技术;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特性合理密植,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或自然屏障隔离等进行种植隔离,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的需求进行施肥和灌溉,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等手段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治;适时采收,并进行保鲜处理。鲜食玉米在农业、工业和畜牧业领域应用广泛,其高质高效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户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伊犁河谷及相关地区鲜食玉米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Xiaoxia Guo, Wanmao Liu, Yunshan Yang, Guangzhou Liu, Bo Ming, Ruizhi Xie, Keru Wang, Shaokun Li,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1424-143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25

    作物冠层中光和氮的分布是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有利于提高作物的碳同化能力。那么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光氮分布提高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2019年和2020年在奇台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两个高产玉米品种(XY335DH618冠层光照和氮素分布的影响,以及冠层生理特性对RUE和产量的调节。结果表明,玉米冠层中光(PPDF)分布自上而下一直减少,而比叶氮(SLN)的分布自上而下先增加后减少。SLN达到最大值时XY335DH618PPDF分别为0.50.3,对应在总叶面积(LAI40.6%49.3%的位置。KN(消系数)/KL(消光系数)可以反映作物光氮协同匹配的能力,XY335中下部冠层KN/KL0.32比DH6180.240.08。XY33517.2 t ha-11.8 g MJ-1)的产量和RUE分别比DH61816.1 t ha-11.6 g MJ-1)高7% (1.1 t ha-1) and 13.7% (0.2 g MJ-1)。因此,当上部和中部冠层中LAI的比例较小时,可以改善群体光照分布,从而有助于调动氮分布,保持较高的KNKN/ KL。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当玉米养分需求被满足时(N360),KN/KL是反映玉米群体光氮协同匹配与产量和光氮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参数。该研究对今后玉米高产高效栽培及育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张宇羽, 王香宁, 曾雪娇, 官洁, 张毅, 李冰, 蔡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25-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0
    探讨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川东春玉米高产及高效施肥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参考。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施氮(CK)、常规施氮(ON)及在常规氮肥用量减少25%基础上控释氮肥分别占比0% (NR0)、25% (NR25)、50% (NR50)、75% (NR75)和100% (NR100) 7个氮肥管理措施下川东套作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配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在抽雄吐丝期,随控释氮肥占比增大,干物质累积速率和氮素累积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灌浆期后,控释氮肥超过50%更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累积和氮素累积,以NR50最高。配施控释氮肥有利于玉米营养体氮素向籽粒再分配,但随控释氮肥占比增大,玉米营养体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有所减少。配施控释氮肥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因素构成及产量,以NR50增幅最大。各配施控释氮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于ON,其中NR50、NR75和NR100氮肥利用率均高于ON。在农民氮肥用量上减少25%,同时采用50%控释氮肥+50%尿素配合施用,是促进川东套作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措施。
  • 李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1

    为筛选适应安徽省灵璧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以康农玉8009、中玉303和思优谷5号等34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记录其生育期和抗病性,测定株高等农艺性状,产量及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生育期在99~105 d;抗性方面,各品种茎腐病和小斑病病级均为1级,部分品种感锈病和纹枯病;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206.4~267.3 cm,穗位在67.2~103.4 cm,穗粗4.3~5.0 cm,穗行数12.4~17.6行,行粒数29.0~36.1粒,出籽率88.0%~91.5%;产量及产量性状方面,有效穗数6.75万穗/hm2,百粒重在25.43~36.42 g,穗粒数在378.96~603.94粒,产量在7 240.50~10 062.75 kg/hm2。综合生育期、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其中陇顶728、濮单12、嘉禧100、伟科985和登海1875共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佳,适合在研究区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 刘家伸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3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优势,探讨了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品质和促进农民增收;技术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推广渠道不畅通、缺乏个性化服务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基于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完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玉米种植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和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等农技推广策略。做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对于玉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相关地区玉米种植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汤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136-13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30

    安徽黄山市玉米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逐年增长。本文从自然条件、历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各区县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品种和技术推广5个方面介绍了其玉米产业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在自然条件、种植水平、规模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玉米产业链5个方面存在待提升的环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及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等策略,为相关地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夏张, 赵敏, 王诗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02

    为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密植型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包括高密植玉米A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1)、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2)、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拔节期化控1次(T3)和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4次等量补水不加肥+常规撒施肥料(CK),测定其抽雄吐丝期温度,株高、绿叶率等农艺性状,穗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结果表明,T2的玉米农艺性状表现较佳,其株高、穗位叶长和宽均较高;T3的绿叶率、穗粒数和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分别为93.25%、565.8粒和14 220 kg/hm2。综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密植型玉米上应用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植株株高和单位产量。

  • 毕瑞芝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5): 85-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5.018

    为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推广与应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系统研究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的具体应用及防治效果。农业防控手段主要包括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与大豆、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合理控制氮、磷和钾肥比例,科学施用基肥与追肥,以提高玉米抗逆性;适时适量灌溉,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物理防控主要利用物理因素或机械设备,如诱虫灯和诱虫板等诱集并杀灭害虫。生物防控主要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进行控制。化学防控主要应用于病虫害严重或生物防控手段无法有效应对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是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为实现玉米等作物生产的高质、高效和生态友好提供参考。

  • ZHENG Lan-jie, ZHANG Qian-long, LIU Hui-ying, WANG Xiao-qing, ZHANG Xiang-ge, HU Zhi-wei, LI Shi, JI Li, JI Man-chun, GU Yong, YANG Jia-heng, SHI Yong, HUANG Yu-bi, ZHE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30

    玉米(Zea mays L.)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雌穗和雄穗分别为雌花序和雄花序。成熟的玉米雌花序通常能产生数百粒籽粒,决定籽粒的大小及粒重,直接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本研究鉴定了一个玉米隐性花序发育缺陷突变体tasselseed2016ts2016,该突变体雌雄花序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多方面的缺陷且籽粒产量降低,包括雌雄花序上各类分生组织的确定性和小花中器官身份的缺失、雌穗下位小花退化障碍及籽粒变小。通过图位克隆及等位测试,确定该表型由microRNA基因MIR172e基因突变造成。此外,本研究鉴定到一个调控玉米雌穗下位小花退化的分子模块——miR172e/ETHYLENE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197 (EREB197)。转录组分析表明,MIR172e突变抑制玉米雌穗发育中的多个生物过程,特别是花发育和激素相关途径。另外,我们发现MIR172e DNA序列突变影响其RNA的转录,导致突变位点转录延伸受阻。本研究揭示了MIR172e在玉米花序发育和籽粒产量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加深了我们对玉米花发育调控的认识。

  • 李梦寒, 胡文平, 董鑫, 普布桑珠, 宗巴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9-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0

    粮饲通用型玉米是林芝市现代玉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应用广泛。为探明其高产高效种植方式,以极早熟、早熟、中熟等3个不同熟期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采用60000、90000、1200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并在9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1/3乳线期、2/3乳线期、乳线消失期3个不同收获时期对粮饲通用型玉米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等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在林芝市种植时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中熟品种产量潜力高于极早熟、早熟品种。因林芝市土壤肥力有限,种植密度不宜过大,中低产田应控制在60000株/hm2以内,高产田不宜超过90000株/hm2。受当地气温影响玉米灌浆速度缓慢,粒用型玉米适宜在乳线消失期收获,而饲用型青贮玉米最佳收获时期为1/3乳线期。在林芝市生境下,品种熟性对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的效应最大,种植密度不宜过高,收获时期因具体不同用途存在差异。

  • Yahui Hua, Ying Sun, Guangzhou Liu, Yunshan Yang, Xiaoxia Guo, Shaokun Li, Dan Hu, Wanmao Liu, Peng Ho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9.038

    通过作物模型准确的模拟作物生长和产量对于提高作物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Hybrid-Maize模型作为新型玉米专用过程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明确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是探索区域产量潜力及缩小产量差距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1-2015年四大玉米产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内陆玉米区)22个试验点所收集的较高密度条件下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田间实测数据,对Hybrid-Maize模型进行了区域适应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适当密植条件下(7.5×104 plants/ha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基本吻合,西北、西南、黄淮海和北方NRMSE值分别为9.818.426.223.9%。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在西北与西南地区产量模拟度较黄淮海与北方高。比较地上部生物量发现,模型在各区域地上生物量拟合优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尤其在西北地区NRMSE(17.2%)低于西南地区24.8%、黄淮海22.9%)与北方地区26.2%)。黄淮海和北方地区收获指数HI)的模拟效果优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此外,模型模拟叶面积指数与实际田间实测叶面积指数拟合度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模型黄淮海(NRMSE=28.8%)和北方(NRMSE=22.0%)的模拟精度优于西北(NRMSE=33.4%)和西南(NRMSE=44.2%)地区。总体来看,适度密植条件下Hybrid-Maize模型在我国玉米主产区产量、生物量模拟普遍尤其在西北地区拟合效果最优。而对于叶面积和收获指数,Hybrid-Maize模型在不同区域间拟合效果存在差异,尤其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模型需要进一步校准。

  • 徐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3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李相花, 范彩英, 徐芹, 侯剑, 王慧, 刘艳艳, 王恒, 刘光亚, 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22-2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2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种植比例对玉米/大豆生物量累积、氮素吸收、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于2023年6—10月开展大田试验,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2:4模式(I1)[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玉米/大豆4:6模式(I2)[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1)、玉米675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D2)]共6个处理,对植株和土壤样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作物产量与生物量,与单作相比,玉米产量降低18.91%~25.45%、生物量降低12.62%~30.69%,大豆产量降低50.43%~56.79%、生物量降低36.84%~46.61%;不同种植比例表现为I1的玉米生物量与产量低于I2,而大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相同种植比例下,D1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D2,而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产量与投入成本的差异,导致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I1D1较单作的经济效益增幅最大,与M和S相比分别提升为38.61%和22.25%。此外,不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能够改善玉米、大豆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提高玉米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I1D1较M分别显著提高碱解氮含量14.17%、有机质含量16.61%。综上所述,玉米/大豆2:4种植模式配合玉米60000株/hm2+大豆135000株/hm2在提高体系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等方面为最优处理,研究结果对山东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 周广飞, 马亮, 马璐, 张舒钰, 章慧敏, 宋旭东, 张振良, 陆虎华, 郝德荣, 冒宇翔, 薛林, 陈国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31-44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3

    【目的】苞叶是影响玉米机械直收籽粒的重要性状之一,挖掘与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遗传位点及候选基因,可为玉米苞叶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2个环境下鉴定玉米苞叶数目、长度和包裹度,借助覆盖全基因组32 85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利用多位SNP随机效应混合线性模型(multi-locus random-SNP-effect mixed linear model,mr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3个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候选基因。【结果】3个苞叶性状在群体中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10.65%—40.60%;各性状在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均呈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率均大于80%。利用2个环境的表型数据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与苞叶数目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5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48%—10.53%的表型变异,与苞叶长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3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1.61%—21.79%的表型变异,与苞叶包裹度显著关联的SNP位点24个,单个SNP位点可解释2.17%—20.86%的表型变异。此外,未鉴定到同时与2个性状显著关联的SNP。92个SNP位点中有5个可同时在2个环境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值下被检测到,被认为是稳定的SNP位点,与前期研究相比,这5个SNP是新的遗传位点。参考关联群体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利用5个稳定SNP位点,结合17个玉米自交系苞叶组织的qRT-PCR分析,筛选到3个玉米苞叶性状候选基因Zm00001d003850Zm00001d033706Zm00001d025612,分别编码BOI相关E3泛素蛋白连接酶、GeBP转录因子和未知功能蛋白。【结论】检测到92个与3个玉米苞叶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5个为稳定位点,预测了3个候选基因可能参与玉米苞叶性状的形态建成。

  • 王佳芯, 胡静一, 张巍, 魏骞, 王涛, 王小林, 张雄, 张盼盼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60-47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5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覆膜方式对玉米光合物质生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确定陕北旱作农业中玉米与大豆适宜的覆膜方式,以期为玉米大豆高产高效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年分别在水地和旱地进行,以‘中黄30’大豆和‘先玉335’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照组为单作作物(玉米M、大豆S)和覆膜方式(裸地、膜际J)相结合,试验组为间作作物(玉米M、大豆S)和覆膜方式(裸地、膜际J、全膜Q)相结合,共13组处理,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间作玉米生长、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1)拔节至吐丝阶段,间作玉米生长空间受限,导致水地间作玉米地上生物量较单作处于劣势,仅S/MQ、SQ/MJ、SQ/MQ的拔节期生物量分别比单作M高5.1%、6.3%、1.7%;间作下以SJ/MJ玉米植株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量大幅提升。旱地SQ/MQ、S/M、S/MJ、SQ/MJ、SJ/M对玉米吐丝期光合产物促进效果较佳,地上生物量比单作M高0.6%—105.9%。(2)间作与覆膜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玉米光合特性,水地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SQ/MJ与SJ/MQ的各项光合参数均较高,而SJ/M与SQ/MQ较低且低于不覆膜S/M;旱地玉米Pn与Ci之间呈现较弱负相关,各处理间玉米覆膜效果不显著,间作处理Gs较单作M分别低5.7%—38.1%,且Tr也降低5.6%—25.6%,仅SJ/M和SQ/M的Pn及SQ/MJ和S/M的Ci高于单作M。(3)间作覆膜对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效果显著,水地间作处理WUE较单作M高41.1%—74.0%,其中SJ/M、S/M、S/MJ较高;旱地所有处理中SQ/MJ的WUE最高(19.04 kg∙mm-1∙hm-2),其次为SJ/MJ(17.07 kg∙mm-1∙hm-2),而SJ/M与SQ/M的WUE比单作M显著低出26.7%、20.6%。(4)与单作M相比,水地间作S/MJ、SJ/M和SJ/MJ玉米增产76.8%、73.0%、72.3%,大豆减产在所有间作处理中相对较少,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旱地间作SJ/MJ、SJ/MQ玉米增产17.1%、23.5%,经济效益分别减少17.5%、22.8%。【结论】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膜际+大豆膜际间作模式在水地可改善玉米光合性能,增加玉米地上生物量,提高玉米产量,提升系统经济效益,并促进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旱地通过间作系统中的互补效应和资源优化分配,维持玉米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农资总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其经济可行性。因此,在陕北旱作农业中,水地和适量灌溉的旱地条件下均推荐玉米膜际+大豆膜际间作种植模式,以确保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效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 李文宗, 许一凡, 陈建华, 胡超, 王贞, 黄雅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35-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1

    本研究旨在开发富含铁、锌和高叶酸的玉米品种(Fe≥40 mg/kg,Zn≥40 mg/kg,叶酸≥150 μg/100 g),以提高叶酸的利用率,延长鲜食富铁锌高叶酸玉米的货架期。设置不同浓度铁锌处理组5组和1组清水对照组,对高叶酸鲜食玉米品种,分别于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用无人机进行铁锌混合微肥叶面喷施以获得富铁锌高叶酸玉米。采取不同加工工艺对获得的高叶酸玉米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的加工及贮藏条件下富铁锌高叶酸玉米中叶酸含量的变化,筛选出最优的加工储藏方法。高叶酸玉米生长期叶面喷施铁锌混合微肥,显著提高了籽粒中铁、锌的含量,达到了铁、锌营养强化的效果。真空包装鲜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11.97%,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加工过程中叶酸损失率为23.36%。结合不同工艺叶酸损失率以及不同贮藏条件下叶酸含量的变化,真空包装即食玉米在4℃贮藏60 d效果最佳。

  • 孙广涛, 包桂荣, 邰继承, 萨如拉, 刘乃嘉, 于淼, 李安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7-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0

    本研究旨在探讨玉米与花生间作对作物农艺性状、生理活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隔试验,评估了间作对玉米和花生的株高、叶绿素含量、抗逆性指标(SOD和POD活性)以及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花生间作影响作物的形态及生理指标。增加花生株高71.4%、相对叶绿素含量11.3%,但对其根长、根重和叶片重量无显著影响;增加玉米株高43.9%、叶片鲜重122%及根长45.6%;但对其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玉米花生间作提高植物抗逆性,分别增加花生叶片SOD和POD活性66.7%和129%、降低根系MDA含量19.8%;分别增加玉米叶片和根系SOD活性39.9%和17.0%,降低其根系MDA含量61%。玉米花生间作改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花生土壤碱解氮79.5%,但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11.5%、对其土壤速效钾含量无影响;对玉米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无影响,但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9.4%。玉米花生间作影响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酶活性,尤其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幅度较大,花生和玉米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22%和330%;增加玉米和花生土壤微生物数量,玉米花生间作可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作物苗期叶片和根系生理活性。

  • 马会珍, 曹壮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4

    本文从生产栽培实际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玉米花粒棒、多穗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玉米花粒棒和多穗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品种遗传因素,外界环境因素(高温干旱、阴雨寡照),以及栽培管理因素(播期、密度、控旺、病虫害及药剂施用)等;通过选育抗逆品种,进行合理施肥、及时除草、松土以及适时浇水等田间管理,可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穗部发育不良。下一步研究将借助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手段,解析玉米花粒棒、多穗形成机制;探索叶面施肥等新型农艺措施,以提高玉米产质量。本文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 陈朝辉, 魏廷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0

    为探究不同水肥耦合配比对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调控机理,以‘豫玉22号’玉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在旱作区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灌水量3150 m3/hm2 (W1)、3825 m3/hm2 (W2)、4500 m3/hm2 (W3)做主区,以施氮量0 kg/hm2 (N0)、272 kg/hm2 (N1)、320 kg/hm2 (N2)为裂区,测定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特征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减量15%灌水量下,W2N1处理的玉米生育期的光合速率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0.91%、13.53%;W2N1处理的蒸腾速率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9.78%、26.46%;W2N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32.33%、9.21%;W2N1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W2N0、W2N2处理分别延迟7.5、3.7 d;W2N1处理的Vmax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11.25%、4.24%;W2N1处理的生物产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29.97%、5.15%;W2N1处理的籽粒产量较W2N0、W2N2处理分别提高48.61%、10.78%。研究认为,在旱作区可采用减量15%灌水(3825 m3/hm2)与减量15%施氮(272 kg/hm2)耦合模式栽培玉米,以达到节水省肥、高产高效的水肥管理目标。

  • Denghai Yang, Hengzhe Fan, Ruyi Hu, Yong Huang, Chengwang Sheng, Haiqun Cao, Bin Yang, Xingchuan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655-66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5.02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对玉米具有毁灭性危害的入侵害虫,通过资源竞争等机制显著的影响本地物种和群落。然而,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明确了不同交配状态下东方粘虫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驱避未交配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但是吸引交配后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为了进一步解明这种行为差异的嗅觉机制,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鉴定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的玉米植株特异性释放了七种挥发物组分,分别是反式-2-己烯醇、芳樟醇、反式-β-法尼烯、顺式-3-乙酸己烯酯、β-石竹烯、反式-α-佛手柑烯和乙酸异戊酯。进一步对不同交配状态的雌性东方粘虫成虫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反式-β-法尼烯是驱避未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的核心化合物,反式-2-己烯醛是引诱已交配雌性东方粘虫成虫产卵的核心化合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害虫之间的互作机制,为基于害虫嗅觉系统研发害虫行为调控剂提供理论基础。
  • Yang Wang, Chunhua Mu, Xiangdong Li, Canxing Duan, Jianjun Wang, Xin Lu, Wangshu Li, Zhennan Xu, Shufeng Sun, Ao Zhang, Zhiqiang Zhou, Shenghui Wen, Zhuanfang Hao, Jienan Han, Jianzhou Qu, Wanli Du, Fenghai Li, Jianfeng W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453-46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39

    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 SCR)是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气传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发掘优异抗性位点候选基因,开展抗病遗传解析,将为解析抗玉米南方锈病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487温带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利用15,232,270个高质量SNPs结合2021年南宁、2021年三亚和2022年济南三个环境下的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91QTLs,其中13QTLs同时在个环境被检测,共涉及94个候选基因B73_RefGen_v4。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分析候选基因,共鉴定到4个候选基因影响玉米南方锈病抗性,其中ZmHCT9编码羟基肉桂酰转移酶,在感病自交系8112中显著上调表达,进一步基于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单倍型分析P. polysora表达量及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发现ZmHCT9负调控玉米南方锈病抗性。

  • 曹士亮, 张建国, 于滔, 杨耿斌, 李文跃, 马雪娜, 孙艳杰, 韩微波, 唐贵, 单大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2): 203-21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2.001

    【目的】优化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划分与判别分析方法,为玉米育种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采用固相芯片对60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基因分型,通过质量控制获得不同密度的SNP标记,采用群体结构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的方法对60份糯玉米进行类群划分,比较不同密度分子标记和分群方法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对类群划分结果进行抽样和交叉验证,比较玉米自交系类群判别的预测精度。【结果】通过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分别获得11 431和4 022个分子标记,基于2种分子标记密度,分别将60份材料分成5个类群和4个类群,其中,以11 431个SNP标记为基础,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和遗传距离聚类结果发现,类群内样本一致性为63.33%,以4 022个SNP标记进行分群,发现2种类群划分方法的群内样本一致性为90.00%;比较玉米自交系类群判别的预测精度结果为:基于4 022个标记,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预测精度的平均值(91.43%)高于11 431个标记的预测精度的平均值(86.25%),其中,预测精度最高的是采用4 022个标记的随机森林预测,预测精度为94.17%。【结论】聚类分析法最终将60份玉米糯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运用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对类群划分结果进行抽样和交叉验证,发现随机森林法比支持向量机法能获得更高的预测精度。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