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玉米
玉蜀黍(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一年生高大草本。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 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玉蜀黍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金雨纯, 甄元元, 刘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45-15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3

    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应用已逐渐拓展到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在作物病害检测方面。结合深度学习中的迁移学习技术,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NetV3改进模型的玉米叶片病害识别方法。将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权重迁移到目标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过程中采用CBAM注意力模块替换了原有的SE模块,并在卷积层中引入空洞卷积以增大感受野。经过训练得到了一个最优玉米叶片病害识别模型。经过迁移学习后,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由96.30%提升至98.20%,提高了1.9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后,模型准确率达到99.09%,识别效果更为优异。该改进不仅保留了MobileNetV3的轻量化特性,而且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病害识别的性能。

  • 董逸飞, 冯云超, 高梦洋, 谭淳, 向振凡,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7-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6

    研究旨在为重庆中山区域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适宜玉米品种,以24个玉米品种和‘渝豆11’为试验材料,带状复合种植采用间作模式4:2(4行大豆:2行玉米)配置,比较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组成性状和大豆产量及其组成性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玉米品种植株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空杆率变异系数为74.13%,倒伏率变异系数大于100%,说明在品种间植株倒伏率、空杆率差异较大;籽粒产量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容重及籽粒长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空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秃尖呈显著负相关;穗长、穗行数及百粒重对籽粒产量直接通径系数达到了0.484、0.272、0.334,说明对籽粒产量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先玉1171’、‘科大202’、‘劲单9号’、‘三峡玉23’、‘晶玉719’产量较高,分别为10790.65、10034.5、9780.23、9595.40、9442.72 kg/hm2,增幅依次为45.31%、35.13%、31.7%、28.73%、26.54%。‘渝豆11’与不同玉米品种间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及其组成性状差异显著,除‘晶玉719’(618.84 kg/hm2)外,其余玉米品种种植下大豆产量较对照均有所减产;其中,与‘西大889’、‘先玉1171’、‘渝单32’、‘艾禾玉058’、‘荣玉丰赞’和‘三峡玉23’带状复合种植模大豆产量减产幅度相对较低,依次为-2.86%、-6.41%、-7.09%、-7.15%、-8.54%和 -8.7%。综合分析‘先玉1171’、‘三峡玉23’、‘晶玉719’3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且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小,适合重庆中山区域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 刘朝波, 刘训利, 韩乐勇, 陈宪信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0-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3

    本文结合鲁西南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实践,分析其多穗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研究区糯玉米多穗现象主要表现为单株多指穗、单株多穗及多株多穗。该现象的主要成因包括品种遗传特性(部分糯玉米品种易产生分枝多穗)、气候因素(极端高温、降水量异常、光照不足等)、种植管理(过度密植、施肥量不足或养分失衡、灌溉不足、病虫危害和化学药剂施用不当等)和化学调控。基于此,提出选择优质糯玉米品种(如鲁糯6号等);根据品种特性调整种植密度(3 500~4 500株/667 m2),减少无效分蘖;避免氮肥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花期遇旱及时灌溉;及时摘除多余腋芽及次级小穗,集中养分供应主穗;加强粗缩病、蚜虫等病虫草害防治,保护植株生长势等防止糯玉米多穗形成的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优质糯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 李小东, 雷晓兵, 梁晓伟, 宁龙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2

    本文介绍了玉米品种洛玉198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并结合该品种在河南省科企共赢玉米联合体试验中的表现,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和产量进行综合分析。该品种是以L198X为母本、Z198Y为父本配制的高产玉米品种,202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220046)。品种特征特性方面,该品种在2020—2021年参加河南省科企共赢玉米联合体区域及生产试验,在研究区夏播生育期99.9~103.4 d、株高 249.3~276.5 cm,田间生长良好;经过接种鉴定,该品种抗小斑病、镰孢穗腐病等;籽粒蛋白质含量9.39%~9.89%,粗淀粉含量75.11%~75.32%,品质优良;其平均产量在8 080.05~10 876.80 kg/h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9.32%~12.55%,增产点率高、变异系数小,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本文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李金哲, 张建华, 祁刚强, 陆硕, 焦智琪, 宋明, 王天恩, 潘昱臻, 王智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94-9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23

    本研究以松嫩平原盐碱化玉米田为对象,以先玉335玉米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肥氮磷钾(CK)、减氮磷钾20%+生物炭(CF1)、减氮20%+常规磷钾+生物炭(CF2)、减磷20%+常规氮钾+生物炭(CF3)、减钾20%+常规氮磷+生物炭(CF4),探究氮磷钾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F4处理对土壤性状的改良效果较好,其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P)含量分别较CK提高13.40%、5.93%、58.86%;蔗糖酶(SUC)、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提高。同时,配施处理明显促进了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积累,氮、磷、钾积累量分别较CK增加3.32%~23.04%、31.93%~38.65%、5.51%~13.62%,表明施用生物炭可有效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综上,氮磷钾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提高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增加玉米产量,其中以减钾20%+常规氮磷+生物炭处理更具有节肥增产的潜能。

  • Lichao Zhai, Shijia Song, Lihua Zhang, Jinan Huang, Lihua Lü, Zhiqiang Dong, Yongzeng Cui, Mengjing Zheng, Wanbin Hou, Jingting Zhang, Yanrong Yao, Yanhong Cui, Xiuling Ji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84-3402.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21

    增密加剧玉米粒位效应进而限制密植玉米产量潜力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大田生产上,深松作为一项农艺措施已被证实可以有效调控作物产量。为了阐明冬小麦播前深松对密植夏玉米粒位效应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于2020-20212021-2022生长季基于裂区试验设计开展了大田试验,主区为2个不同的耕作方式:传统耕作(CT)和冬小麦播前深松(SS);裂区为3个不同的夏玉米种植密度:D1: 6.0×104/hm2, D2: 7.5×104/hm2, D3: 9.0×104/hm2。与常规耕作相比,冬小麦播前深松通过增加弱势粒与强势粒粒重比(WR)缓解了D2D3密度处理下的玉米粒位效应, 深松处理下密植玉米较高的WR值主要归因于弱势粒灌浆的增强。在相同的种植密度下,冬小麦播前深松明显增加了根系物质积累量,提高了根系抗氧化酶SODPOD的活性,降低了根系丙二醛MDA的含量,尤其是密植条件下的玉米植株。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冬小麦播前深松可推迟夏玉米根系衰老,而这与土壤紧实度的降低存在关系。此外,与CT相比, SS增加了密植玉米吐丝后20天至生理成熟期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了花后叶绿素和叶面积的衰减率,反映了花后玉米叶片衰老的缓解。在相同的密度处理下,SS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CT处理,这可能与花后光合势和叶片光合相关酶(PEPCRubisco)活性的提高有关。相关分析揭示了冬小麦播前深松缓解密植玉米粒位效应的主要机制是:深松通过调控土壤物理特性缓解了 密植玉米花后“根-冠”衰老,进而增加了花后物质积累和弱势粒的灌浆充实,最终缓解玉米粒位效应并增加籽粒产量。本研究将为冬小麦播前深松在促进夏玉米产量提升上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Ling Ai, Ju Qiu, Jiuguang Wang, Mengya Qian, Tingting Liu, Wan Cao, Fangyu Xing, Hameed Gul, Yingyi Zhang, Xiangling Gong, Jing Li, Hong Duan, Qianlin Xiao, Zhizhai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22-333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24
    与雄花序不同,正常发育的玉米雌花序(或称雌穗)不会形成分枝分生组织(BM)。然而,当fea2/3/4ramosa1/2/3等基因发生突变后,对应的突变体却会形成具有分枝的雌穗。在改变雌穗形态结构的同时,这些目标基因还会同步影响突变体雄穗的正常发育。本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自然发生的雌穗分枝突变体branched ear1be1)。be1的雌穗基部会着生多个分枝穗,但其雄穗却发育正常。并且,be1的分枝穗和主雌穗都能正常授粉结实,形成排列规则的籽粒。be1的这些特性,显著不同于玉米中此前报道的束状穗或RAMOSA型的同类突变体。扫描电镜(SEM)鉴定结果显示,在be1雌穗发育早期,其幼穗基部会着生带有3个生长锥的分生组织,类似于雄穗幼穗的BM。基因定位以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TEOSINTE BRANCHED1TB1)基因是调控be1雌穗分枝表型的候选基因BE1。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BE1编码区下游存在一段突变体特有的31bp缺失,导致BE1在雌穗幼穗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可能是导致be1雌穗出现分枝的主要原因。我们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编辑自交系KN5585的TB1编码区下游区域,在纯合编辑株系中,观察到类似于be1的雌穗分枝表型,表明TB1BE1的目标基因,并将其命名为ZmTB1be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TB1除了调控玉米的植株形态建成外,在玉米雌穗发育中也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后续有关ZmTB1be1的功能解析,可能为玉米重要驯化基因TB1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 Hanqiang Lü, Aizhong Yu, Qiang Chai, Feng Wang, Yulong Wang, Pengfei Wang, Yongpan Shang, Xuehui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403-341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7.028

    绿肥还田提高干旱灌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的结论已被证实。但很少有研究区分绿肥氮和化肥氮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贡献。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和微区试验结合的方式探究干旱灌区玉米高产高氮素吸收的绿肥管理措施在微区试验中,利用15N示踪技术对绿肥作物进行标记。设置5个处理: 绿肥全量翻压(TG);免耕绿肥全量覆盖(NTG);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地上部移除根茬免耕(NT);常规耕作无绿肥作为对照(CT)。在大田试验和微区试验中得出相同的结论,与CT相比,绿肥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效率(NUPE)NTG处理下,玉米对绿肥氮的吸收量显著高于根茬还田,59.1%的绿肥氮被玉米吸收。此外,NTG促进了玉米对土壤氮的吸收,土壤氮的NUPE 提高至50.7%,较TG高5.5%NTGTG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籽粒中,值得注意的是,植株中土壤氮的比例显著下降。在土壤氮转运方面,NTG降低耕层土壤氮损失,提高土壤氮储量。此外,NTG促进了玉米氮素吸收关键时期(拔节期至开花期)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综上所述,免耕绿肥全量还田不仅提高了玉米对绿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而且降低了玉米植株中土壤氮的比例。

  • 韩成卫, 郝福庭, 付贵林, 薛法新, 张岩, 宋春林, 吴秋平, 蒋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2): 7-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07

    为破解鲜食糯玉米生产中因不合理施肥导致的籽粒品质下降与土壤质量下降难题,本研究以糯玉米新品种‘济糯23’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系统评估5种施肥模式对糯玉米产量、营养品质、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促进玉米生长与改良土壤方面的协同增效效果差异显著。综合效益排序为有机无机配施(鸡粪+NPK)>控释专用肥>高氮复合肥>单施尿素>不施肥对照(CK)。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12.1%~32.5%。其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鸡粪+NPK)展现出最优的农艺性状,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效优化了玉米穗部性状(增加穗长和穗粒数,减少秃尖),明显改善了糯玉米的风味与核心营养品质。具体而言,相较于单施尿素处理,该模式下,单穗重提高13.7%,鲜穗产量增加18.2%;籽粒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可溶性固形物和赖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1.2%、8.3%、15.5%、29.8%和10.3%;实现净增收4518.9元/hm2。试验证实,鸡粪有机肥与高氮复合肥配施能有效协调糯玉米产量形成、品质提升与土壤地力的关系,为山东省糯玉米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一套兼具增产、提质、培肥和增效功能的肥料优化方案与农艺调控策略。

  • 孔令羽, 吴则蒽, 孟云杉, 胡树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85-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73
    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盐碱耕地面临土壤结构退化和作物生长受限的严重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一种新型复合改良剂提升青贮玉米产量的作用机制,为半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对照处理(CK)、单一颗粒改良剂处理(T1)和复合改良剂处理(颗粒+滴灌型改良剂,T2)。实验系统测定了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pH、电导率(EC)、饱和导水率(Ks)等关键理化性质,并结合X射线CT扫描技术量化了土壤孔隙度等核心孔隙结构参数,同时动态监测了青贮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复合改良剂(T2)处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改善耕层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较CK提高75.6%,Ks提升99.7%,孔隙度、孔隙当量体积及表征连通性的欧拉数分别提高16.7%、17.4%、28.6%;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并提升肥力方面,在玉米生育期内,0~60 cm土壤pH平均降低6.5个单位,EC降低67.19%,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4.97%;大幅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成熟期青贮玉米鲜重达57585.82 kg/hm⊃2;,较CK增产120.99%,且显著优于T1处理。本研究证实,新型复合改良剂通过协同优化土壤孔隙结构、降低土壤碱度和盐分等多重途径,能够有效改良盐碱耕地并显著提升青贮玉米产量,在土默川灌区盐碱地生态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刘璐, 曹雯, 张永芹, 殷晗, 王盛男, 林珊珊, 李欣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1

    基于1982—2021年安徽淮北市夏玉米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和日照资源均较充足,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2)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单产与气象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单产年际间变化较明显,气象产量分布较为离散。分析相对气象产量得出,该地区夏玉米产量典型歉年分别为1987、1994、2003、2007和2014年,主要受干旱和雨涝(含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3)气温日较差和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其中乳熟—成熟期气温日较差与产量呈明显正相关(P<0.01);抽雄—乳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明显负相关(P<0.05);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本文为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 吴秀琴, 杨爽, 代登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39-4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9

    为探究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混配基质对盆栽蒜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以堆肥(牛粪和玉米秸秆体积比为1∶1)和菜园土为原料,纯菜园土为对照(CK),堆肥和菜园土按体积比混合配置成基质,设6个处理,T1~T6分别为1∶9、2∶8、3∶7、4∶6、5∶5和6∶4,于2024年8—11月开展蒜苗栽培试验,测定基质的理化性质,播种后30,60,90 d取样测定蒜苗株高等生长指标及叶片和假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堆肥比例的增加,基质的容重及pH逐渐降低,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及通气孔隙度逐渐增加;各处理蒜苗株高、假茎粗、假茎长均明显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均较高。T3处理的蒜苗生长指标和品质指标均较佳,播种后30、60、90 d时,株高、假茎粗、假茎长、叶重、假茎重、全株重、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分别较CK增加8.5%~22.4%、51.0%~100.0%、25.5%~58.4%、13.0%~38.8%、16.0%~29.0%、15.6%~28.1%、18.5%~36.4%、20.1%~31.2%;叶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较CK分别增加8.4%~27.2%,14.9%~22.7%,36.9%~57.1%;假茎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大蒜素的含量较CK分别增加18.4%~24.0%、15.7%~30.4%、18.9%~30.9%。综合表明,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混配基质有利于促进蒜苗生长和光合物质的积累,提升其综合品质,以T3处理(牛粪玉米秸秆堆肥与菜园土的体积比为3∶7)的效果较佳,可应用于蒜苗的栽培。

  • 卢怡宁, 谷晓博, 杜娅丹, 李晓雁, 延廷霖, 赵彤彤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3051-306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9

    【目的】 探究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土壤碳氮矿化特性及其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机理,为提高西北旱区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两年(2019—2020年)玉米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设置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免耕:NT;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旋耕:OT;起垄免耕:RNT)和2个施氮水平(N0:0;N2:170 kg N·hm-2),共6个处理。系统研究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碳氮矿化特性、玉米光合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保护性耕作和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P<0.05),N2水平下NT、OT和RNT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量碳(MBC)、全氮(T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较CT分别提高了8.6%—24.7%、18.9%—27.0%、8.9%—20.2%和0.3%—24.9%。施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碳矿化累积量(Cmin)、氮矿化累积量(Nmin)及其矿化速率,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碳、氮矿化特性。Cmin和Nmin分别在RNTN2和OT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4.0%—30.2%和8.0%—52.4%。保护性耕作和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P<0.05),两年玉米Pn、Tr和Gs均在OTN2处理达到最大值。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OTN2>RNTN2>NTN2>CTN2>NTN0>CTN0处理,最高产量分别为10.52和10.91 t·hm-2,较其他处理分别平均提高了24.5%和27.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保护性耕作主要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提升了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进而促进玉米光合能力增强,实现玉米增产。【结论】 在西北旱区,保护性耕作和施氮对于促进土壤碳氮矿化、提升玉米产量和维持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荐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旋耕结合施氮为玉米增产提效最优管理措施。

  • 向振凡, 霍川, 冯云超,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0):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5
    为筛选单株粒重及氮肥农学效率配合力较高的玉米自交系,以15个自交系为材料,按照NCⅡ交配设计组配成56个杂交组合,在低氮胁迫下,估算了自交系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与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正向效应的自交系是WZ14212、WZ1718-2、1734A10、Z7A-21、1734B325、1735A2和WZ853,效应值分别为3.97、2.86、2.55、2.13、1.14、0.75和0.74,特殊配合力效应值>7的杂交组合有8个,效应值为7.46~10.64。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正向效应的自交系是WZ14212、1734A10、WZ853、195-73、WZ1718-2和1735A2,效应值分别为9.96、5.06、4.63、2.45、1.78和1.55,特殊配合力效应值>10的杂交组合有11个,效应值为10.95~24.86。相关分析显示,在低氮胁迫下,杂交组合单株粒重与父本自交系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r为0.2921*;杂交组合氮肥农学效率与其母、父本自交系氮肥农学效率的一般配合力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848**和0.3289*;杂交组合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与其配合力总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669**和0.9455**。研究结果预示WZ14212、WZ1718-2、Z7A-21、1734A10、1734B325、1735A2和WZ853是玉米杂交育种中组配单株粒重和氮肥农学效率较高的杂交组合可以选用的自交系。
  • 张岚晶, 梁燕, 高琪, 苏利军, 孙尚瑜, 云磊, 王一鸣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0): 106-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72

    为探究玉米生长发育模拟模型MaizeSM在土默特左旗地区的适用性,本研究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该模型的敏感性参数。基于2010—2022年试验田玉米品种数据、气象观测站数据、土壤理化数据以及田间管理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本地化调试,从而有效模拟与预测当地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过程和特征,运用实际产量、发育期日数指标对模拟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存在9个敏感参数,在出苗—拔节阶段,基本发育系数k1的敏感性最高,而开花前茎鞘存储物向籽粒的转运效率参数TR1的敏感性最低。各生育期天数与产量的模拟值和实际值均存在相关性,其中产量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相关性最高。此外,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30%,均方根误差RMSE处于合理区间。综上所述,作物模型对当地玉米生长的模拟效果良好。本地化后的玉米生长发育模拟模型MaizeSM参数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基于站点尺度的精细化产量预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模型在土默特左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有助于农业管理者制定最佳种植策略,实现最优生产效果。

  • 孟战赢, 王育红, 郭党, 田文仲, 李俊红, 李芳, 吕军杰
    为研究夏玉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以主推品种‘登海605’(‘DH605’)和‘MY73’为供试品种,设置67500株/hm2 (D1)、82500株/hm2 (D2)2个密度和低氮210 kg/hm2 (N210)、高氮300 kg/hm2 (N300)2个施氮水平,测定分析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穗部性状、株高、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夏玉米平均产量增加18.0%,而穗粒数和行粒数显著降低;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降低增密对玉米植株产量和穗部性状的不利影响,平均产量增加6.0%,穗粒数提高2.6%,单株叶面积增加6.4%;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MY73’在高密度和高施氮量条件下有较高的产量、较好的穗部特征和叶面积。研究发现,增加种植密度后,玉米植株和群体竞争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增施氮肥来调节,通过密度和施氮量的互作效应,玉米品种‘DH605’和‘MY73’在密度增加至82500株/hm2,施氮量为300 kg/hm2较易获得高产。研究将为豫西地区夏玉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升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 殷雪莲, 王兴, 郭萍萍, 杨寰
    本研究通过研究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时空分布、持续性和强度等演变特征,分析对玉米关键期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旨在为开展此区域高温事件预警、风险预估、玉米花期及产量预报等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1961—2023年河西走廊中部地面气象观测站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高温频次、过程、强度特点及演变规律,分析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生长性状及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部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荒漠绿洲,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温及危害性高温日数、高温过程均存在年际变化大、出现时段集中并呈现增加趋势三大特征。高温日数与穗期呈较显著负相关,高温偏多年份抽雄—吐丝期间隔较历年持平或缩短;拔节—孕穗期高温日数偏多年份,抽雄—吐丝生育期较历年持平或推迟。花期及花后高温日数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8495),增加1 d,百粒重减少1.345 g。最后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农业监测网预报灾害,开展高温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及筛选种植耐高温品种来应对高温风险,确保玉米优质高产。
  • 毛昭庆, 张晓娇, 袁媛, 鄢文光, 万思琦, 李春林, 卢燕, 董晓波
    为了明确云南省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特征,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采用生产规模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玉米种植区域集中于东北部和南部,尤其以曲靖、昭通和文山最为显著。(2)曲靖、昭通、文山、普洱和临沧对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最大,该区域集中了全省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3)曲靖、昭通、文山、大理和红河对全省玉米产量贡献最大,该区域集中了全省玉米总产量的一半以上。(4)云南省玉米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态势,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均呈平稳态势,整体形成以昭通、曲靖等东北地区,文山等东南地区,临沧等西南地区和怒江、迪庆等西北地区为主的综合优势产区,规模比较优势加速了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的不断增强。为加快云南省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持续保障玉米种植优势产区的政策支持,逐步挖掘玉米种植比较优势产区的生产潜力,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非优势产区的玉米比重。
  • 常雪荣, 史雷, 徐伟洲, 韩侠, 乔雨, 卜耀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1-1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68
    为探究氮磷配施对榆林风沙区青贮玉米根系形态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大京九23’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磷肥两因素试验,施氮量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90,90 kg/hm2)、中氮(N180,180 kg/hm2)、中高氮(N270,270 kg/hm2)和高氮(N360,360 kg/hm2),施磷量为不施磷(P0,0 kg/hm2)、低磷(P90,90 kg/hm2)和高磷(P180,180 kg/hm2),测定青贮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收获期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促进了大喇叭口期根系纵向发育,10~20 cm土层根系鲜重、根长和表面积分别增加了73.9%~169.5%、52.0%~136.4%和75.1%~124.4%。氮磷配施对吐丝期浅层根系扩展具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根系鲜重、干重和体积分别增长5.5%~69.3%、3.9%~62.1%和3.0%~91.4%。氮磷配施可有效延缓收获期根系衰老,10~20 cm土层鲜重增幅达28.5%~190.3%,20~30 cm土层干重和体积分别增加50.0%~202.3%和40.2%~158.8%。各生育期根系指标显示,0~20 cm土层的根鲜重、干重、根长、表面积及体积等指标均显著优于20~40 cm。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N180P180配施方案表现最优,其地上部鲜、干重分别增加24.7%、44.7%,根系发育指标呈现持续增益,三阶段鲜重增幅达54.5%~91.1%、干重增幅达28.5%~70.6%、根长增幅达23.8%~70.8%、总面积增幅达52.1%~79.3%、总体积增幅达32.6%~98.9%,植株养分吸收效率显著提升。综上,N180P180配施量有利于促进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
  • 刘浩楠, 杨娟, 焦蒙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73-8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27

    探究施肥对玉米和油菜产量、品质、肥料利用效率以及化肥污染排放量的影响,为赤水河上游地区主要栽培作物的肥料施用提供科学指导。通过田间试验,以‘云油杂15’油菜和‘富华22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对照(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配施(NPK)5个处理,以评估各处理对作物成熟期的品质和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化肥污染排放量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NPK)处理显著提高了油菜的产量,增幅达81.73%,而缺素处理下的增产幅度仅为35.42%~52.86%。在品质方面,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油菜脂肪、蛋白质和油酸、芥酸的含量,但对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样,与CK处理相比,NPK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提高了90.00%,而缺素处理下的增产幅度仅为42.74%~79.24%。在品质上,NPK处理下的玉米淀粉、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提高了4.94%、60.47%,而缺素处理下的提高幅度较小。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玉米和油菜的氮、磷、钾肥利用效率达到最高。在全素施肥条件下,玉米和油菜种植地的氮磷污染排放量最低,显著低于缺素处理。综上所述,平衡施肥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还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 王瑞丽, 崔钦然, 赵广春, 余冬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9): 81-8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801

    以中诚国联(河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为供试材料,在商丘市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条件下,运用配对试验设计方法,深入探究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展开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和夏玉米叶面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后,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均显著提升。经统计分析,小麦和夏玉米的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土壤质地类型上的增产增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就小麦而言,淤土上增产量最大但增产率最低,沙土上增产量最小而增产率最高,净增经济效益为淤土>两合土>沙土;对于夏玉米,增产量为淤土>沙土>两合土,增产率和净增经济效益均为两合土>淤土>沙土。

  • 冯志珍, 陈太春, 卢雨欣, 窦秉德, 戴佳锟, 白亚妮, 贾俊超, 秦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17-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8

    为探明氮磷钾配肥与微量元素施用对黑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自主选育的黑玉米‘SK9179’‘SK9176’和‘SK9115’为供试材料,采取多点对比重复试验设计,分别研究氮磷钾元素配比为2:1:2和2:1:1的配方肥,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施微量元素锌和硼,对黑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1:2和2:1:1的2种氮磷钾配肥比例均可提高黑玉米产量和品质,尤以2:1:2配比效果较佳。在2:1:2比例下追施0.75%硫酸锌,黑玉米‘SK9179’产量最高达到18223.5 kg/hm2,玉米籽粒和玉米棒中花青苷含量高达0.40%和1.68%。硫酸锌和硼砂联合施用会降低黑玉米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氮元素过高影响黑玉米中花青苷累积与产量形成,建议在黑玉米种植中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施用量。

  • 刘海东, 陈庆政, 蔡桂华, 林燕妃, 黄光荣, 祁俊程, 周誉阳, 秦国兵, 吴春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33-3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5

    探究玉米与花生不同行比带状复合种植对两种作物生长的影响,找到适宜的种植行比,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以‘亚美1号’玉米品种和‘贺油16’花生品种为材料,开展玉米与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试验,设置6个不同间作行比:2:4、2:6、2:8、4:4、4:6、4:8以及玉米单作、花生单作共8个处理(记为:C2P4、C2P6、C2P8、C4P4、C4P6、C4P8、CK1、CK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重复3次,共24个试验小区,在作物生育期测定叶片SPAD值、植株农艺性状、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玉米与花生复合种植相较于单作,两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玉米和花生苗期各处理叶片SPAD值差异不显著,在玉米种植行数固定前提下,生育中后期随着花生种植行数的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实际产量以及花生叶片SPAD值、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实际产量均呈上升趋势,2行玉米种植带SPAD值、穗高、穗粒数、出籽率整体高于4行玉米种植带。花生株高、第一侧枝长、收获青叶数、单仁果数、双仁果数、秕果数等指标C4P4处理最高,玉米穗粗、百粒重各处理比较差异不显著,但4行玉米种植带显著增加秃尖长。综合比较,在玉米与花生不同行比带状复合种植生产中,适宜选用C2P8即2行玉米8行花生的种植模式。

  • 李翔宇, 刘健茁, 胡丹丹, 刘耕瑜, 陈良宇, 李冰, 杜万里, 宋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3): 2504-252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3.002

    【目的】 瘤黑粉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筛选抗性种质资源,解析其在病原菌侵染下的生理生化响应,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425份玉米种质资源,系统筛选其瘤黑粉病抗性水平,并结合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光合参数分析,筛选出高抗、中抗和高感自交系。采用WGA-AF488/PI染色分析菌丝增殖状况,以揭示不同自交系的抗病特性。【结果】 2021年和2022年瘤黑粉病的发病指数和发病率存在显著年际差异,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接种4、8和12 d的病情指数是病害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而灌浆期(R2)和蜡熟期(R4)的发病率揭示了生长阶段的差异。此外,筛选出6份高抗(如Q319)、67份中抗(如599)和171份高感(如M407)自交系。糖代谢分析显示,不同抗病性自交系在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糖代谢在病原菌与寄主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应激分析表明,感染后H₂O₂和O2-含量显著升高,且高抗自交系的OH-清除能力最强。SOD和POD活性接种4和8 d显著提升,D599的SOD活性第8天提高114.98%,Q319提高96.08%;第12天,D599和Q319的POD活性分别增加164.27%和160.91%,表明抗病材料抗氧化能力较强。WGA染色结果显示,Q319的菌丝扩展受限,主要集中于维管束附近,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能力较强;D599的菌丝扩展速度和范围介于Q319和M407之间,表现为中等防御能力;M407菌丝扩展广泛,形成大面积跨细胞侵染,表明其细胞壁防御较弱。接种后,Q319、D599和M407的净光合速率第4天分别较对照组降低52.5%、52.8%和100.2%,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但第4至第12天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结论】 揭示了瘤黑粉病菌侵染下,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在糖代谢、氧化胁迫、抗氧化能力及光合作用方面的显著差异。高抗自交系Q319通过低蔗糖、高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谢特点,配合较高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高效的抗氧化能力,展现出较强抗病性;高感自交系M407因蔗糖积累较多、抗氧化系统响应不足,导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病害易感性增强;中抗自交系D599在光合功能和色素积累上表现适中,抗病能力介于二者之间。

  • 李运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9-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5

    为探索皖北砂姜黑土区域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玉米品种航星007为材料,在安徽亳州谯城区大杨镇砂姜黑土区域开展了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共设6个处理[常规施肥全素区(ONK)、测土配方施肥全素区(NPK)、无氮肥区(PK)、无磷肥区(NK)、无钾肥区(NP)、不施肥区(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处理可有效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其株高、茎粗、结实率较高,分别为272.1 cm、2.2 cm和87.2%;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K>ONK>NK>NP>PK>CK,以NPK处理最高,为8 981.5 kg/hm2,较ONK增产3.74%。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方面,以NPK处理的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籽粒磷、钾养分含量较高;NPK处理的玉米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2.64%、21.18%、44.07%。NPK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14 892.6元/hm2,较ONK提高了5.39%。在研究区砂姜黑土区域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 张黎
    农学学报. 2025, 15(6): 92-100. https://doi.org/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59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的影响,并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有效降水和水分需求的时空演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达481.6 mm,其中:西部为347.4 mm,中部和南部是514.9 mm,东部为636.8 mm。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水分需求为521 mm,未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向。玉米全生育期降水与水分需求的耦合程度平均为0.715,即降水满足了71.5%的水分需求,平均缺水量为28.5%。西部地区耦合度λ>0.8的保证率仅为28.3%。耦合度的最大值出现于辽宁省东部,其次是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最小值则出现在辽宁省西部。耦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开花授粉期,其次是喇叭口期,最低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近些年来,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与用水需求的耦合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辽宁省玉米生长初期的降水与用水需求耦合度相对较低,故而有必要关注干旱的出现,特别是辽宁省西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形。

  • Hanting Li, Zhilong Fan, Falong Hu, Wen Yin, Qiming Wang, Guocui Wang, Weidong Cao, Wei He, Qiang Chai, Tuo Ya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2826-284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38

    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氮肥投入是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是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评估间作豆科绿肥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2018-2021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单作玉米(SM)和玉米间作箭筈豌豆(IM)两种种植模式,副区为不施氮(N0, 0 kg ha-1)、减量25%施氮(N1, 270 kg ha-1)当地传统施氮(N2, 360 kg ha-1)三种施氮水平。结果表明,间作豆科绿肥可补偿减量施氮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氮吸收产生的负影响,且补偿效应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强。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结合减量施氮处理促进了玉米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提高了叶片中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且叶片的超补偿效应逐年增强,分别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达到16.1%21.3%25.5%因此,在减少化学氮投入的情况下,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可增强玉米氮素同化与吸收,部分替代化学氮肥,从而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时,保证间作系统中玉米产量稳定。

  • 王艳, 马军, 唐荣阳, 刘楠, 胡冰清, 谭小川, 聂春雨, 殷亚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81-8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18

    为筛选出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菌,采用纯培养技术对来自4个地区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并对拮抗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包括碳源代谢、酶活性等)及分子鉴定。结果表明,4个地区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广东地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菌群更丰富。从4个地区的土壤中共筛选出129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株100株,阴性菌株29株,形态多为杆状。通过平板拮抗试验,从129株细菌中筛选出11株对玉米茎基腐病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各拮抗菌株在代谢类型、酶活性及革兰氏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指标(如β-半乳糖苷酶试验、有机磷解磷试验)表现出高度一致性。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对玉米茎基腐病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泛菌属(Pantoea)和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霍氏肠杆菌属和泛菌属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本试验筛选鉴定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泛菌属(Pantoea)和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菌株,对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具有开发生防菌的潜力。

  • 侯梁宇, 李文君, 汪如荣, 兰雪梅, 程红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6-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75

    为揭示玉米籽粒形态和内部结构对耐破碎性的影响机制,为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登海618’、‘迪卡159’和‘华美1号’为试材,通过CT扫描获取籽粒的形态与结构参数,结合静载压缩方法测定籽粒破裂力。研究结果显示,登海618粒长(6.85~14.03 mm)、粒厚(4.22~7.64 mm)和体积(74.16~313.79 mm3)最大,胚占比最高(10.49%~11.26%);华美1号粒宽最大(5.71~8.75 mm),皮下空腔占比最高(1.26%~2.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部位的破裂力与籽粒各参数存在特定的相关性。胚面破裂力与粒长、粒宽、胚乳体积正相关;侧面破裂力与粒厚、皮下空腔体积正相关,与粒长负相关;冠部破裂力与籽粒体积、胚乳体积、粒厚正相关,其中粒厚是影响耐破碎性的关键参数。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籽粒形态、结构与力学特性的关系,为玉米籽粒性状的研究以及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 匡家灵, 陈月舞, 徐若, 李洪姝, 陈旭, 吴圣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72-7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9

    研究不同增效型的DAP肥料在新疆土壤中的生态适应性,旨在筛选出对新疆玉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低养分的新型DAP肥料,为新疆玉米DAP肥料的选择与施用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疆地区低养分高利用率肥料的前沿研究奠定基础。以64% DAP无助剂高养分肥料为对照,将其与低养分肥料57% DAP助剂方案A、57% DAP助剂方案B、57% DAP助剂方案C、57% DAP助剂方案D、57% DAP助剂方案E、57% DAP助剂方案F对比。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生长形态、生理指标和生物量,并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测定指标。结果显示,增效助剂的添加能够促进玉米植株根部发育,提高玉米叶绿素含量、株高等生理指标。增加助剂的低养分DAP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有优于高养分DAP肥料的趋势,不同助剂方案对玉米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中57% DAP助剂方案A、57% DAP助剂方案E、57% DAP助剂方案F对玉米的促进效果。

  • 顾嘉诚, 王家平, 张增成, 蒋贵菊, 李鲁华, 程志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78-8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11

    本研究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新疆滴灌玉米农田土壤肥力和产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于2022—2023年在新疆博乐市阿热勒托海牧场开展田间定位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金粒1702’,设置翻耕+覆膜(CT)、翻耕+不覆膜(BT)、免耕(NT)和浅耕(ST) 共4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和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和ST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R0.25值(P<0.05),说明免耕和浅耕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CT处理的温度和含水率均显著高于NT和ST处理,土壤容重的变化介于1.35~1.70 g/cm3,NT和ST中速效磷、全氮和有机碳含量较CT均显著提高;NT和ST的土壤质量指数较CT分别增加了19.82%和15.29%;NT和ST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CT和BT处理,分别达到20.67 t/hm2和19.84 t/hm2,穗粒数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而NT处理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Mantel分析表明产量与团聚体稳定性指数(MWD、GMD、D和R0.25)、理化性质和土壤质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土壤质量,而间接影响玉米产量。研究发现,在新疆滴灌玉米农田耕作方式中,免耕和浅耕相较于常规耕作增产9.13%和4.75%,对于土壤结构稳定、土壤质量和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显著。

  • 周忠文, 刘英, 邱宁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88-9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3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生长的影响,利用甘肃省西峰1994—2023年连续30 a气候因子和玉米生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陇东气候暖湿化对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30 a来,陇东春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和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光照呈减少趋势,陇东塬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明显影响。气候变暖对玉米生长周期造成影响,玉米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有所缩短,使得种植界限北扩;气候暖湿化使得玉米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果穗长、百粒重、株籽粒重、理论产量等均呈增高趋势,气候暖湿化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生产和农业经济正效应显著。陇东塬区玉米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生育期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资源不足是陇东黄土高原作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分影响着玉米产量的生育全过程,玉米产量的高低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状况影响。生产中要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引入高产抗逆品种,选择适宜播种期,动态增减复种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控防并举提质增效,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负效应。

  • 王翰霖, 赵智明, 冉文婷, 贾爱平, 施文艺, 李邦耀, 张铃雅, 金徽, 康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18-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5

    为进一步探索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本研究以‘西蒙XM161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统一基施化肥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施用量梯度的土壤修复剂(CK,化肥;T1,化肥+150 kg/hm2土壤修复剂;T2,化肥+300 kg/hm2土壤修复剂;T3,化肥+450 kg/hm2土壤修复剂;T4,化肥+600 kg/hm2土壤修复剂),对玉米生长发育情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发育方面,T4处理的株高相对生长率、茎粗相对生长率最高,分别较CK高25.47%、51.43%;叶绿素含量方面,整个生育期,T3、T4处理均明显提高了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土壤理化性质方面,T2、T3、T4处理的土壤pH和全盐含量明显低于CK;T4的土壤有机质(14.3 g/kg)、全氮(92 g/kg)、速效氮(197 mg/kg)、有效磷(71 mg/kg)及速效钾(222 mg/kg)含量均明显高于CK,分别提高17.21%、16.46%、149.37%、36.54%、96.46%;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随着土壤修复剂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有所增加,以T4处理的产量(11 400 kg/hm2)最高,较CK增产23.69%;主成分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最终综合排名较优的是T4处理。综合考虑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和收益,建议在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种植玉米时施入600 kg/hm2的土壤修复剂,可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环境,提升玉米产量和收益。

  • 赵跃华, 曹向虎, 李婧婧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24-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6

    为了解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及肥料利用率,试验设置测土配方施肥(NPK)、测土配方施肥无氮(PK)、测土配方施肥无磷(NK)、测土配方施肥无钾(NP)和不施肥(CK)共5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计算其氮、磷、钾肥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结果表明,NPK处理的玉米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和实产均最高,分别为2 928.5穗/666.7 m2、567.8粒、35.2 g和585 kg/666.7 m2;NPK处理的玉米籽粒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9.20%、3.42%、5.53%和10.10%、3.80%、14.4%,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2.26%、24.38%、48.32%;NPK、PK、NK、NP和CK的产投比分别为5.33、4.15、5.18、5.25和4.58。说明本试验条件下的测土配方施肥可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及产投比。

  • 丁延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27-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7

    本文结合安徽地区玉米生产实践,探索了该地区夏玉米高温发生规律,总结了高温热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灾措施。研究区高温热害发生高频期在6月1日—8月10日。高温胁迫会影响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表现为植株生长细弱、光合能力下降、花粉失活、授粉受精不良、灌浆受阻和品质下降等。减轻夏玉米高温热害的措施包括积极选育并应用耐热品种;调整播期,使花期避开高温频发时间段;高温期灌溉,改善田间小气候;手持竹竿轻敲雄穗或无人机辅助授粉;喷施CaCl2等化学调控剂,提高植株耐热能力。本文为相关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 谢伟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0): 3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0.008

    本文总结分析了玉米品种中絮1号的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制种技术及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ZF428为母本、ZX410为父本培育而成的玉米品种,在2024年通过了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玉2024T004)。该品种在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种植,具有田间长势良好、品质优良、抗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其制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水利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制种基地;采取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等方式严格设置隔离区;分期进行去杂处理,去除田间混杂苗;采取带叶摸苞法去除母本雄穗;合理安排父、母本行比和播期;预测花期,采取化学和物理等调节方法,使花期相遇;及时收获并单独存放,防止混杂。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光、温、肥、水条件适宜的地块种植;适时适墒播种;采取单粒播种机播种,确保留苗密度合理;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3~5叶期化学药剂除草;施足底肥,喇叭口期、授粉期适时追肥,适量补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适时灌溉,田间积水时及时排涝;采取适宜药剂防治地老虎、玉米螟、锈病等病虫害;玉米籽粒乳熟线完全消失时及时收获。本文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Shuai Ma, Xiangyu Lu, Bo Zhou, Jiameng Zhu, Qianhe Zhang, Suzhen Li, Xiaoqing Liu, Wenzhu Yang, Chunhui Li, Yongxiang Li, Yu Li, Rumei Chen, Xiaojin Zhou, Tianyu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2.020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稳定其生长和抗逆的平衡是保障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茉莉素在植物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功能,信号通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MYC2调控多种发育及逆境相关基因表达。虽然MYC2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在玉米中的表达调控网络解析不够全面。本研究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ZmMYC2在玉米育种进程中受到选择,其启动子区的优异单倍型有利于基因表达。借助PER-seq技术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得到多个ZmMYC2的候选下游基因根据功能注释可将这些基因分为:抗逆相关基因(ZmCYP709H1ZmBX5ZmBX6)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ZmBRD1ZmTIP3cZmARF3ZmCER2;进而利用eQTL分析、EMSA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验证了ZmMYC2能够直接激活上述靶基因的表达,拓展了ZmMYC2调控玉米逆境响应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网络,为玉米高产和抗逆的协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Dan Lü, Jianxin Li, Xuehai Zhang, Ran Zheng, Aoni Zhang, Jingyun Luo, Bo Tong, Hongbing Luo, Jianbing Yan, Min D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11.014

    粗脂肪是玉米籽粒的重要营养成分。然而,目前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的遗传机制仍然不清晰前人研究使用单一模型进行玉米籽粒粗脂肪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且群体数量有限,可能导致假阳性位点,阻碍功能基因的鉴定。因此,本研究利用495玉米自交系,结合125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利用6个模型进行GWAS分析,鉴定控制粗脂肪含量的数量性状核苷酸位点QTNs并挖掘关键基因。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变异范围较广0.62%~16.03%,且广义遗传力较高96.23%)。通过GWAS分析在6个模型中共检测到744个显著的QTNs,其中147QTNs定位在不同模型、环境和方法中。基于147个共定位的QTNs,在每个QTN的上下50 kb区间内搜索候选基因。最终筛选到8个与粗脂肪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GRMZM2G169089GRMZM2G117935GRMZM2G002075GRMZM2G368838GRMZM2G058496GRMZM2G090669GRMZM2G001241GRMZM2G333454),这些基因在玉米自交系B73的籽粒发育过程中高表达。值得注意的是,GRMZM2G169089GRMZM2G117935GRMZM2G002075GRMZM2G368838参与了玉米籽粒亚油酸代谢途径、油脂代谢和籽粒生长发育等途径。此外,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8个候选基因与30个已知基因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候选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其他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玉米籽粒含油量和油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候选基因的最佳单倍型可能在不降低玉米产量的情况下提高玉米籽粒的粗脂肪含量。这些结果拓宽了我们对玉米粗脂肪含量遗传机制的认识,并为高粗脂肪含量玉米育种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便利。

  • Jiazhi Sun, Bingyun Yang, Lingmin Xia, Rui Yang, Chaoyang Ding, Yang Sun, Xing Chen, Chunyan Gu, Xue Yang, Yu Ch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8.017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饲、工兼用作物,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玉米受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由异旋孢腔菌(Cochlibolus heterostrophus)侵染引起的玉米小斑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是制约玉米高产与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氟唑菌酰羟胺作为一种新型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SDHI),已被证实对玉米小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效,然而关于玉米小斑病菌氟唑菌酰羟胺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室内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5株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突变体。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所有抗药性突变体的琥珀酸脱氢酶ChSdhB/D亚基上发生氨基酸位点突变(ChSdhBH277YChSdhBI279TChSdhDH133Y);根据抗性倍数(Resistance factor, RF)抗药性突变体可分为2种抗性水平:中抗(4株,10<RF<100)和高抗(1株,RF>100);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与亲本菌株相比抗药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菌丝干重均有所降低而致病性增强说明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产生抗药性突变后,其生物适合度会有一定程度降低;交互抗性研究结果表明,抗药性突变体对同类药剂三氟吡啶胺存在正交互抗性,与其他种类药剂咪鲜胺、咯菌腈、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之间无交互抗性;采用同源建模及分子对接技术,模拟了抗药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ChSdhB/D亚基与氟唑菌酰羟胺的结合模式,并分析了“药-靶”结合能与抗药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ChSdhBH277YChSdhBI279TChSdhDH133Y的突变均降低了氟唑菌酰羟胺ChSdhB/D亚基之间的结合能,分别-74.07-74.07-152.52 kcal/mol降至-3.90-4.95-9.93 kcal/mol,说明ChSdhB/D亚基的氨基酸位点突变介导了玉米小斑病菌氟唑菌酰羟胺抗药性的产生。本研究结果将为SDHI类杀菌剂合理用于玉米小斑病的科学防控及抗药性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抗药性机制的解析将为SDHI类药剂的改良优化提供参考

  • 刘大欣, 金岩, 张国福, 李志勇, 苗旺, 刘震, 高兴祥, 李玉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31-13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21
    为筛选出黄淮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病虫草害的最优防治方案,通过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县房寺镇乡邦合作社开展试验,以大豆‘齐黄34’、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针对大豆玉米各个生育期发生的病虫草害,设计使用不同药剂组合进行防治,测定该药剂组合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和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在设计剂量下,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微囊悬浮种衣剂、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8%丙环·嘧菌酯悬乳剂、45%精异丙甲草胺微囊悬浮剂、33%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微囊悬浮-悬浮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5%唑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在大豆玉米不同生育期施药对大豆玉米安全。大豆玉米播种前使用35%福美双·萎锈灵·噻虫嗪微囊悬浮种衣剂包衣,苗期喷施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成熟期喷施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28%丙环·嘧菌酯悬乳剂、15%唑虫酰胺·虱螨脲悬浮剂后,大豆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为41.72%~65.21%,虫害防治效果为83.78%~88.16%。大豆玉米播后苗前喷施45%精异丙甲草胺微囊悬浮剂、33%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为87.58%~90.77%。研究表明,该药剂组合可有效防治大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且对大豆玉米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经济效益较高。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