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邓立成, 李程, 赫磊, 安红强, 王才林, 张亚东, 赵长江, 路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275-229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1

    【目的】盐胁迫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研究耐盐水稻品种响应盐胁迫的生理特征,分析耐盐基因等位变异及表达,为耐盐水稻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遗传材料。【方法】首先对南粳系列优质水稻品种(系)的苗期耐盐性进行鉴定,以盐处理条件下的存活率作为指标,筛选耐盐性强的品种。分析其在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包括叶绿素、Na+、K+、MDA、H2O2、可溶性糖等含量。通过基因组测序解析强耐盐性品种中耐盐基因的变异类型,以及通过检测耐盐基因的表达水平,解析强耐盐品种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在140 mmol·L-1 NaCl处理6 d条件下,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盐1号的存活率大于60%,在供试品种中的存活率最高;与对照品种日本晴相比,盐胁迫下,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盐1号幼苗含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低的MDA含量,表明盐胁迫对这3个品种造成的细胞损伤较低;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的根系Na+/K+明显高于日本晴,而地上部Na+/K+明显低于日本晴,表明这3个耐盐品种根系吸收或者储存的Na+较多,但向上运输的Na+少,有利于维持细胞离子平衡,对地上部造成的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影响较小;这3个耐盐品种有23个耐盐基因存在94个SNP或InDel位点,分布于外显子、内含子、5′UTR和3′UTR,11个基因的24个变异位点发生在外显子上,其中,有7个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或错义突变,分布于Os02g0813500(OsGR2)、Os05g0343400(OsWRKY53)、Os06g0685700(OsRST1)、Os07g0685700(OsEIL2)、Os10g0431000(OsPQT3)、Os11g0446000(OsRSS3)、Os12g0150200(P450);盐胁迫显著诱导耐盐品种中耐盐基因OsSKC1OsBAG4OsGPX1OsCCX2OsGR3OsDREB2aOsRAB21OsP5CSOsbZIP23OsAPX37OsLEA3等的表达,可增强水稻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减少盐害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结论】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3个品种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盐性,这与盐胁迫下的钠钾离子平衡、多个耐盐基因的等位变异、基因表达水平等密切相关。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聚合了多个耐盐优质基因,可作为耐盐品种选育的骨干亲本进行遗传改良和育种应用研究。

  • 王睿智, 李涛, 钱相玲, 张丫, 杨晓琢, 李光彦,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16-233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4

    【目的】氮素穗肥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氮素穗肥对南方香粳稻产量、品质与香气的影响,拟为南方香粳稻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进行,以南方香粳稻代表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仅施基蘖肥(N1)和常规施用穗肥(N2,施用70%基蘖肥+30%穗肥)3种施氮模式,分别在不同叶龄时期倒六叶、倒五叶、倒四叶、倒三叶、倒二叶和倒一叶期叶尖刚抽出叶鞘时一次性施用穗肥,依次记为L6、L5、L4、L3、L2和L1,研究氮素穗肥对南粳9108产量、品质和香气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与不施氮肥和不施穗肥相比,施用穗肥可显著增加香粳稻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后移,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在倒四叶处理达到最大值。穗肥施用及施用时期会对香粳稻加工、外观、食味与香气品质产生影响。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后移,南粳9108整精米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垩白度升高,外观品质变劣;同时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升高,导致食味值下降,食味品质降低。稻米香气主成分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也随着穗肥施用期的后移而降低。施用穗肥使籽粒脯氨酸含量与脯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穗肥施用时期的前移,对于水稻结实期脯氨酸积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脯氨酸脱氢酶活性也随之升高,有利于成熟期籽粒中保持较高的脯氨酸含量与脯氨酸脱氢酶活性,进而促进水稻籽粒中2-AP的合成。基于实产、整精米率、垩白度、食味值与籽粒2-AP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穗肥施用时期的影响,发现倒四叶处理综合评分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穗肥有助于实现南方香粳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在保证稳产的基础上,倒四叶期时施用穗肥,南方香粳稻产量、食味和香气等综合效益最佳。

  • 李建丽, 王思来, 邹书, 张海清, 相章嫩, 普伟, 张玉娇, 黄光福

    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省高光效水稻种植的理想株型模式,以促进水稻增产。选取低光效水稻品种‘楚梗27’(HP1)、‘台湾陆稻’(HP2)、‘AZUCENA’(HP3)、‘B3619C-7B-8-1- 4’(HP4)及高光效品种‘德农205’(HP5)、‘滇粳优1’(HP6)、‘滇屯502’(HP7)、‘云大107’(HP8)、‘滇瑞449’(HP9)为试验材料,开展水稻品种株型模式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9个水稻品种为处理,每个处理均设置4个重复。按常规水稻的栽培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与水肥管理,在成熟期测定其与高光效相关的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高光效品种的理想株型模式具备如下特征:株高为90~110 cm,穗长为22.0~25.3 cm,二次枝梗数为25.1~31.1个,剑叶叶基角为10.5~17.1°,剑叶开张角为11.7~17.4°,剑叶长为18.7~31.1 cm,剑叶宽为1.4~1.8 cm。该试验明确了云南高光效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为高光效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龙丽, 贺慧, 黄璜, 陈灿, 傅志强

    为研究稻田综合种养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情况开展综述,将稻田综合种养与水稻单作相比较,从对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以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5个方面,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不同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作水稻,稻田综合种养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及水生生物有明显改善作用,不同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能有效降低土壤对农药、化肥的需要,从源头上减轻重金属对稻田土壤和相关生物的危害作用,但饲料和粪便也是重金属的来源之一,有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否会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问题还有待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明确了稻田综合种养能降低CH4的排放,减弱增温潜势,但由于稻田综合种养涉及的模式众多,有关稻田综合种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稻田综合种养关于对农田水体环境、养殖动物影响以及相关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将降镉或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引入稻田综合种养研究。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宋肖琴, 陈国安, 陈福明, 叶正钱

    为了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在镉(Cd)中度污染农田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采取了5种水分管理措施(全生育期淹水、湿润灌溉、阶段性湿润灌溉、分蘖—抽穗2次晒田和常规灌溉),进行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水稻生长状况,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部位中Cd含量,计算Cd富集和转运系数及土壤pH和有机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湿润灌溉处理下,水稻千粒重增加8.64%,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根部、茎部和叶部中的Cd含量。与常规灌溉处理相比湿润灌溉能够显著降低成熟期水稻籽粒中Cd含量,降幅达78.83%(P<0.05),全生育期淹水处理降低效果次之(降幅39.69%)。此外,全生育期淹水和湿润灌溉处理主要通过抑制Cd由茎部和叶部向籽粒的迁移,进而降低稻谷中的Cd含量。从水稻生产和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采用湿润灌溉作为Cd中度污染农田水稻种植的水分管理措施。研究旨在为Cd中度污染农田水稻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Jianan Li, Weidong Li, Wenjie Ou, Waqas Ahmed, Mohsin Mahmood, Ahmed S. M. Elnahal, Haider Sultan, Zhan Xin, Sajid Mehmood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2525-2539.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22
    本研究旨在评价原状生物炭(BC) (3%)和载磷生物炭(PBC)(3%)在钒(V) (60 mg L-1)胁迫下对水稻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V处理情况下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参数有所下降。相反,BC和PBC的加入引起了水稻生理性状的显著改善。PBC在V胁迫环境下表现良好,受试水稻地上部分鲜重和根鲜重分别比单V处理组增加82.86%和53.33%。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比单V处理组植株提高了13.05%。此外,植物茎部和根部的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单V处理组植株,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6.11&117.35%)、过氧化氢酶(CAT)(34.19&35.77%)和过氧化物酶(POD)(25.90&18.74%)。以上发现表明,使用BC和PBC可能触发分生组织细胞生物量积累的生物化学途径。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促进这种生长的潜在机制。
  • 汪军, 章万东, 王伍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1

    本文总结分析了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秋两优新占的选育过程、种植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该品种是以两系不育系Q201S为母本、强恢复系新龙占为父本组配育成,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田间长势良好、抗倒伏性较好、品质优良等特性。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5月中下旬),秧龄30 d以内,叶龄5.5~6.0叶时移栽;种植密度以75万~90万株/hm2为宜;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孕穗期施钾肥,水分以干湿交替管理为主;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改土,播种前采用适宜药剂拌种消毒,以有效防治病虫害。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择海拔300~800 m的丘陵或平原地区作制种基地;合理安排播差期,以父、母本播期相差10 d为宜,关注幼穗分化期,及时调节花期;安排父、母本行比2: 12,播种量分别为6和30 kg/hm2;合理施肥,及时追施穗肥、喷施叶面肥;母本抽穗25%时喷施赤霉素“九二○”,采取竹竿等方式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根据病虫害预报,施用75%肟菌·戊唑醇、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严格隔离去杂;适时分期收获父、母本。本文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徐礼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3

    本文总结分析了机插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及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方面,采取钵体盘机械化育秧移栽可有效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提高其成苗率;控制基本苗数,可保持水稻有效穗数适宜;通过协调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而提高产量。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高产、抗病、优质品种;根据种植区域、品种类型等确定播种时间,根据温度情况适时调整播期(早稻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中稻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晚稻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浸种催芽,适时施用肥料药剂,以培育健壮秧苗;秧苗3叶1心时及时移栽,合理密植,以每穴插2~3棵苗为宜;施足基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及时施用返青肥、分蘖肥等,水分以干湿交替管理为主;选择抗病虫品种、科学肥水管理、药剂浸种、适时喷施430 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三氯苯嘧啶水分散粒剂等药剂,以有效防治稻瘟病、飞虱等病虫害。本文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胡继文, 许兴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4-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4

    为筛选适宜安徽池州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对荃优5438、F两优1252和伍两优钰占等20个杂交水稻品种开展试验,分析品种的生育期、长势、抗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品种全生育期在132~141 d;伍两优钰占、太两优香五、两优517和九两优9号4个品种长势一般,其余品种长势繁茂;所有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各品种株高在97.8~123.2 cm,有效穗数在203.5万~319.2万/hm2,每穗总粒数在179.1~320.3粒,着粒密度在7.6~12.8粒/cm,结实率在72.0%~93.0%,千粒重在19.6~26.6 g,其中两优1976、湘两优998、玖两优丝苗、荃两优532和宁两优1513的产量较高,分别为12.2、12.1、12.0、11.9和11.9 t/hm2。综合结果表明,两优1976、湘两优998、玖两优丝苗、荃两优532和宁两优1513共5个品种的生育期适宜,株高适中,长势繁茂,产量结构协调合理,适应性、抗病性及抗逆性较强。试验结果为相关地区杂交水稻品种引种、生产提供参考。

  • 胡宗兵, 胡德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18-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5

    本文介绍了杂交水稻品种喜两优晶丝占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是以喜06S为母本,喜晶丝占为父本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具有田间长势优良、品质优、中抗稻瘟病和产量高等特性。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播种前采取药剂浸种处理;秧龄25 d左右移栽,确保基本苗数在90万~110万株/hm2;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后期根据植株长势补施磷、钾肥;移栽后7 d,采取丁草胺等药剂防治田间杂草;施用43%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稻曲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择光照充足、肥力中上、排灌便利的地块制种,注意制种隔离;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播种前撒施有机肥并深耕,播种后保持田面湿润,适时追肥;适时喷施赤霉素“九二〇”,父、母本抽穗达到50%时安排人工赶粉;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进行去杂,及时防治田间病虫害;种子85%左右成熟时采取专用收割机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胡先进, 杨孟池, 王高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22-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6

    为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于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本文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示范成效。稻麦精耕细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熟期较早的水稻、小麦种子,以确保稻麦茬口衔接;采取晒种、选种、药剂浸种、拌种等种子处理措施,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苗期病虫害;水稻采取叠盘暗化育秧,带药移栽,小麦采取无人机飞播,适时喷施多效唑,以提高秧苗质量;合理密植,以协调群体生长;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方式,水稻田间水分采取干湿交替管理;适时开展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以防治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2023—2024年,选取玮两优8612水稻品种,扬麦25小麦品种,在研究区开展稻麦精耕细作示范种植,获得了较高的水稻(12 631.5 kg/hm2)和小麦(8 685.45 kg/hm2)产量,分别较上年增产11.65%和26.25%,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本文为相关地区推广稻麦精耕细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 毕玉昌, 陈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1): 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1.002

    为筛选适宜在皖西稻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本试验在安徽六安金安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对荃两优6019、楚丰优荆香丝苗等24个水稻品种开展品种展示示范试验,综合评价其生育期、抗性表现、产量及田间生长表现。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在121~133 d;各品种均未发生叶瘟、穗颈瘟、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部分品种发生倒伏;产量超过9 000 kg/hm2的有荃两优6019、箴两优鄂香丝苗、缘两优1612等10个;对其田间生长优缺点进行综合评价,荃两优6019、楚丰优荆香丝苗、冠两优3号等19个品种表现为优。综合来看,荃两优6019、冠两优3号、两优1573、欣两优2081、缘两优816、两优5043、欣两优一号、钻两优0688、箴两优鄂香丝苗、缘两优1612、喜两优裕禾丝苗、徽两优985共12个水稻品种的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宜在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 曾跃辉, 邹文广, 赵福铭, 肖长春, 黄建鸿, 马彬林, 杨旺兴, 韦新宇, 许旭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1): 2062-208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1.002

    【目的】 水稻颖花开裂突变体sg2split glume 2)来源于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恢复系GK1327高世代育种群体的自然突变,通过对其颖花开裂基因OsSG2Oryza sativa Split Glume 2)进行遗传学分析、图位克隆和功能验证,为进一步开展OsSG2在水稻花器官发育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重要种质资源。【方法】 通过对突变体sg2颖花进行形态特征解剖观察,分析其花器官发育突变特点。通过对野生型WT(GK1327)与突变体sg2表型和农艺性状进行调查,以及花粉在I2-KI溶液中的染色观察,分析该突变表型对主要产量性状和花粉育性的影响。利用突变体sg2分别与野生型WT和9311杂交,构建多个F2分离群体,对OsSG2进行遗传学分析和物理定位。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和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相结合的BSA-seq技术,以及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和表达模式分析。结合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互补试验对OsSG2候选基因进行功能验证。【结果】 该突变体在生殖生长时期花器官发育出现明显异常,其颖花内外稃片瘪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且开裂不抱合表型,穗部颖花发育不正常的比例达到100%。相比野生型,突变体sg2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花粉育性未出现明显异常。遗传分析表明,sg2突变表型由单个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技术,将OsSG2精细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端,位于2个InDel(insertion/deletion)标记InDel-12083和InDel-17610之间,物理距离为919.85 kb,该区间共注释75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frames,ORFs)。利用BSA-seq技术,鉴定到一个潜在的OsSG2候选基因LOC_Os03g11614,该基因编码一个定位于细胞核的OsMADS1转录因子。表达和序列分析表明,相比野生型,LOC_Os03g11614在突变体sg2抽穗期幼穗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且该基因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在突变体中发生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突变,即LOC_Os03g11614第1外显子第3个碱基由G突变为A,导致其起始密码子由ATG突变为ATA,进而影响该基因的转录表达和相应蛋白OsMADS1的结构和功能。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功能互补试验进一步证实候选基因LOC_Os03g11614即为OsSG2。【结论】 鉴定并克隆获得的水稻颖花开裂基因OsSG2为一个新的OsMADS1等位突变基因。

  • 谢君豪, 凌和, 匡谢彬, 张傲翔, 孙蕤, 高羽欣, 陶荣浩, 马友华, 李江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6): 75-8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2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对镉吸收和富集的种间差异,以10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比较轻度镉污染农田中不同水稻品种对镉吸收和富集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产量在7.60~10.77 t/hm2之间,产量最高的是‘两优5078’,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不同水稻品种的糙米镉含量在0.177~0.503 mg/kg之间,其中‘镇糯29号’的糙米镉含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值(0.20 mg/kg)。不同水稻品种糙米对土壤全量镉的富集系数在0.281~0.858之间,富集系数均小于1,‘镇糯29号’的富集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不同品种水稻成熟期根际土壤pH变化范围在5.49~6.93之间,平均值为6.27。根际土壤全量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0.407~0.827、0.180~0.293 mg/kg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634、0.252 mg/kg。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投入产出比分析,‘镇糯29号’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81,显著高于其他水稻品种(P<0.05)。研究表明,‘镇糯29号’可作为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在该地区安全利用类耕地种植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 Weiguang Yang, Bin Zhang, Weicheng Xu, Shiyuan Liu, Yubin Lan, Le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82
    定量反演是遥感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可见光的高光谱重建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中的低成本、高精度遥感反演打开了新的前景。本研究旨在评估高光谱重建技术在农业遥感应用中的有效性。使用MST++高光谱重建模型重建了高光谱图像,并就它们与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单一特征建模的准确性以及组合特征建模的准确性,与原始可见光图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与可见光图像相比,重建数据与生理参数的相关性更强,无论是单一特征还是组合特征反演模式,准确性都有所提高。然而,与多光谱传感器相比,高光谱重建在反演模型准确性上提供的改进有限。结果表明,对于不易直接观察的生理参数,通过高光谱重建技术对可见光数据进行深入特征挖掘,可以提高反演模型的准确性。适当的特征选择和简单模型更适合传统农艺小区实验的遥感反演任务。为了加强高光谱重建技术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发展包括更广泛的波长范围和更多样的农业场景。
  • Zhongwei Tian, Yanyu Yin, Bowen Li, Kaitai Zhong, Xiaoxue Liu, Dong Jiang, Weixing Cao, Tingbo D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7):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32
    晚播是制约稻茬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因子,探明晚播小麦高产优质协同的生理基础及调控途径,将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播期、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和群体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在调控小麦产量和品质方面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晚播小麦产量降低主要归因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减少,但增加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可弥补晚播导致的产量损失。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播期推迟和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晚播小麦要达到90007500 kg ha-1以上的目标产量,则最晚播期分别不能迟于114日和1115日;且需满足最大茎蘖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达到150100ha-16.75.51400012000 kg ha-1以上。晚播1020天高产优质协调的最佳氮肥和密度组合分别为N300D225N300D375。最佳组合处理下的小麦开花后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较低的糖/氮比,这是晚播小麦高产优质协同的重要生理基础。
  • 赵玉姣, 杨秀荣, 李月娇, 李广胜, 孙淑琴, 李志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5): 124-13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3
    为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最佳防控策略。研究以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靶标,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生防菌的防控效果及化学药剂的抑菌活性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在水稻品种抗病性方面,‘原稻26’、‘郑稻22’、‘宛粳608’、‘新稻18’对纹枯病表现出中抗以上水平,且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保持稳定的抗性表现。在生防菌防控效果方面,生防菌1340、BR-4和Dw-1防控效果最佳,抑菌率分别为76.7%、53.4%和75.0%。在化学药剂抑菌活性方面,化学药剂咯菌腈、噻呋酰胺、氟环唑、丙环唑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分别为0.07 mg/L、0.17 mg/L、0.24 mg/L和0.40 mg/L,纹枯病菌对这些药剂的抗药性倍数分别为0.41倍、1.84倍、4.07倍和0.65倍,均无抗性风险。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在防控水稻纹枯病时,可采取以下策略:优先选择连续两年对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水稻品种。对于发病较轻的地块,可使用生防菌进行预防;而对于发病较重的地块,则施用咯菌腈等活性高且病菌抗性风险低的化学药剂,以此实现对水稻纹枯病的高效防控。
  • 杜思琪, 温育纶, 宁力兴, 尹晓雨, 王淑芬, 宋海燕, 王兆海, 李炜星, 廖江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0): 1867-187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0.001

    【目的】分析开花期高温对不同基因型籼稻的花粉粒吸胀膨大、花药开裂、花粉粒残留和雌蕊柱头捕获花粉粒数量等开花授粉性状的影响,解析开花期高温诱导水稻颖花不育的原因。【方法】不同基因型籼稻种质通过错期播种种植于江西南昌,使高温处理在8月上旬的自然高温条件下同期开花、冠层处气温36.5―37.8 ℃,使适温对照在9月中旬的适温条件下同期开花、冠层处气温30.8―32.5 ℃。调查并比较高温对不同基因型籼稻的颖花育性、花粉粒吸胀膨大、花药开裂、花粉粒残留、雌蕊柱头捕获花粉粒数量等开花授粉性状的影响。【结果】水稻在高温条件下开花时,供试种质江西吉安丝苗、粤香占和黄广油占等表现高温钝感,颖花育性分别为91.6%、89.2%和87.9%;而水稻种质珍富、玉针香、IR64和密阳46则表现高温敏感,颖花育性依次为55.2%、60.3%、61.1%和73.2%,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对照。高温敏感种质珍富、玉针香、IR64和密阳46在高温条件下开花时的花粉粒吸胀膨大率依次为1.99%、1.16%、1.12%和2.70%,极显著小于对照;而其余供试种质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的花粉粒吸胀膨大率无显著差异。高温条件下,高温敏感种质珍富、玉针香、IR64和密阳46的花药裂口长度相对花药总长度的百分率为66.0%、45.4%、48.7%和63.6%,极显著或显著小于对照,花药中花粉粒残留量也明显多于对照;而其他供试种质在高温和适温下的花药裂口长度与花粉粒残留量均无明显差异。高温条件下,高温敏感种质的雌蕊单个柱头捕获花粉粒数量平均为20粒,极显著低于对照;而其余供试种质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捕获的花粉粒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开花期高温抑制水稻花粉粒吸胀膨大、影响花药正常开裂、增加花粉粒“黏性”,从而阻碍花粉粒从花药中散落至雌蕊柱头,减少雌蕊柱头捕获有效花粉粒数量,造成水稻颖花不育而降低结实率。

  • 张鹏, 杨旭昆, 陈璐, 王文治, 米艳华, 刘振环, 李茂萱, 苏雯, 王相全, 杨彦雄, 郭陆军

    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机种植模式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试验采取田间相邻种植,设置“水稻+蚕豆+水稻”轮作模式下有机和常规2种模式的水稻种植方式,采用重复和对照组设计。各项指标的检测依据对应的国家标准进行测定。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云南水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种植模式的镉、砷低于常规水稻,铅、铬、铜的含量均高于常规种植水稻,有机+模式除镉含量低于常规水稻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常规水稻,通过方差分析P>0.05,各项安全品质指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营养品质除膳食纤维低于常规种植,其余营养品质均高于常规种植,有机+模式各项营养品质指标均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模式营养品质总体上要高于常规种植,有机种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营养品质,但经过方差分析P>0.05,差异不显著;有机种植前期生产投入成本高,产量低于常规种植,但有机稻米市场价格优势明显,最终收益为常规种植的2.5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常规种植和有机种植2种不同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云南水稻产业结构、改善部分地区种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 詹嘉涛, 缪乐怡, 纪子贤, 王一婷, 卢月, 谭恩, 马帅鹏, 王丽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32-4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0

    本研究聚焦水稻(Oryza sativa)sigma因子编码基因OsSIG5,旨在深入探究其对逆境胁迫和激素的响应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挖掘OsSIG5及其同源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首先,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OsSIG5展开详细分析,结果显示,OsSIG5编码区全长1503 bp,包含6个外显子,编码500个氨基酸。OsSIG5蛋白具有3个σ70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单子叶植物的SIG5同源蛋白与OsSIG5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OsSIG5的启动子区域存在16个植物激素响应元件、20个环境胁迫响应元件。随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系统分析了OsSIG5在正常条件及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研究发现,OsSIG5主要在水稻叶片中表达。在激素处理方面,经过细胞分裂素(6-BA)处理后,OsSIG5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而在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处理下,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在逆境胁迫处理方面,经过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等逆境条件处理后,OsSIG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清晰表明OsSIG5能够对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信号做出响应。

  • 刘永红, 谢炜, 陈翔, 张泽林, 倪中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47-5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14

    探究不同化肥定额制减量增效施肥模式在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水稻品种‘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开展化肥减量配施缓控释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化肥总养分减少15.5%的前提下施用缓控释肥(T1)和在化肥总养分减少23.7%的前提下施用缓控释肥+有机肥(T2)较常规施肥(CF)相比,单季稻产量分别提高12.1%和15.8%、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2.8%和51.9%、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0.8%和92.3%、利润分别提升25.6%和13.1%。T1和T2施肥模式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CF),T2土壤培肥能力和土壤酸化改良能力强于T1。本研究结果可为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陈功磊, 颜栋, 汪吉东, 张辉, 宁运旺, 梁栋, 马洪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52-6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80

    水稻育秧盘接触施肥是实现水稻高效栽培的一种重要途径,为研究水稻育秧盘接触施肥对秧苗生长、养分氮磷钾的释放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南粳46’为供试水稻品种,开展接触施肥育秧试验和大田试验,育秧试验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常规营养土育秧和接触施肥育秧,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常规施肥、包膜肥一次性施肥、侧深施肥一次性施肥和接触施一次性施肥,测定分析水稻育秧盘接触施肥的养分释放特征、植株养分需求规律和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秧苗地上部、叶绿素和含氮量、根系、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育秧试验结果表明,接触施育秧盘的缓释肥氮磷钾主要释放时间在第7天和第13天,水稻秧苗主要吸收的氮时间为第8~9天,主要吸收磷钾时间在第13天,与常规育秧相比,接触施育秧的地上部鲜重、叶片数、株高和茎粗分别提高37.30%、66.67%、44.57%和13.43%,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分别增加29.33%和53.3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水平下,与包膜肥一次性施肥和侧深施肥一次性施肥相比,接触施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地增加10.73% (P<0.05)和6.69% (P<0.05),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了26.51% (P<0.05)和14.97%。综上,与常规育秧相比,接触施育秧显著提高秧苗地上部生长和养分含量,大田相同施肥水平下,接触施一次性施肥能够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

  • 黄永平, 邓艳君, 刘志雄, 刘凯文, 杨青青, 叶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4): 87-9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00

    春季稻虾田水温预报可以让养殖户提前了解水温变化趋势,对投苗时机选择、养殖管理决策、疾病预防、抗应激准备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春季稻虾田水温预报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分析水体表面太阳总辐射、水面有效回辐射、潜热交换、感热交换等变化特征,计算水体能量收支差,运用微元水体的热量平衡和迁移扩散方程,建立春季稻虾田水温预报模型,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显示:(1)水温预报结果与实测水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存在位相差异,水温预报值具有滞后性;(2)晴天条件下逐时水温预报值与实测值偏差小,日平均水温、日最高水温、日最低水温,预报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在0.3~0.5℃之间,该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较高的预报精度,预报结果可靠。与数理统计法对比,该水温预报模型更加精确,模型机理性强、模拟预报效果更好,可提高春季稻虾田水温预报准确率。

  • Tongming Wang, Kai Zhou, Bingxian Yang, Benoit Lefebvre, Guanghua H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07
    EXO70家族蛋白是组成胞泌复合体的关键亚基,该家族的部分成员在拟南芥中被证明主要在细胞极性和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EXO70蛋白在植物菌根共生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我们在水稻中鉴定了一个在进化关系上偏离EXO70家族的基因OsEXO70L2,并获得其突变体sr1和超表达株系OE-SR1。研究结果表明,OsEXO70L2参与调控水稻根系构型,不仅影响初生根的数量,而且侧根的形成至关重要。接种丛枝真菌后,OsEXO70L2突变体根系中丛枝真菌无法正常定殖,但可以观察到极少量的内生菌丝我们还发现,尽管水稻根系中丛枝菌根的定殖较低,但丛枝真菌孢子化现象仍然可以发生,并且光照周期能显著影响丛枝真菌的定殖和孢子化位点的数量;存在护士植物时,OsEXO70L2突变体也无法被丛枝真菌正常定殖,但根内孢子的密度显著增加。结合转录组学数据,在OsEXO70L2突变体和超表达株系中与生长素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受到影响,这表明OsEXO70L2可能通过调节生长素稳态影响水稻根系构型,最终影响菌根的定殖。该研究丰富了EXO70蛋白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为探究水稻胞泌复合体与丛枝真菌共生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 Kuanyu Zhu, Yuemei Xu, Zhiwei Sun, Yajun Zhang, Weiyang Zhang, Yunji Xu, Junfei Gu, Hao Zhang, Zhiqin Wang, Lijun Liu, Jianhua Zhang, Jiancha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6):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2.010
    调整叶片氮分布来匹配光梯度分布对于促进作物冠层干物质生产和提高氮利用效率至关重要。然而,有关根源细胞分裂素梯度与水稻叶片氮分布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和潜在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了2粳型氮高效品种(NEVs)和2粳型氮低效品种(NIVs种植于大田,且它们之间光消减系数(KL)差异较小,设置4个施氮量090180360 kg N ha−1水平。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施氮量0-180 kg N ha−1)下,与NIVs相比,NEVs在成熟具有高的地上部干物重、产量和植株内在氮利用率(IEN),但两类品种的总吸氮量接近。与NIVs相比,NEVs灌浆中前期,叶片中呈现出更的氮分布梯度,即较高的氮衰减系数(KN;较大的氮分布梯度在较低的施氮量下,促进了NEVs花后的合生产。此外,与NIVs相比,NEVs叶片中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梯度较大(即上部叶与叶之间的Z+ZR水平比值高)、下部叶中输出和根中装载细胞分裂素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以及上部叶中氮同化相关的酶活性也较强。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表明,Z+ZR梯度、KN干物质生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较大的Z+ZR梯度促进了氮在下部叶片中的输出和上部叶片的同化,对KN干物质生产具有显著的贡献作用。 这一过程也与NEVs较高的根系活性密切相关,包括根系氧化、根中Z+ZR含量和Z+ZR的装载能力。我们通过往根部浇灌根系活性促进和抑制剂验证了这一结果。有趣的是,在施氮量为360 kg N ha−1时,NEVsNIVs都展现出无差异的植物性状且达到了超高产水平(产量超过10.5 t ha−1),但两类品种的IEN非常低。总之水稻叶片中较高的Z+ZR梯度可以提高KN干物质生产需要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进而获得高产和氮高效利用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开发减氮栽培措施以实现氮高效水稻品种的超高产潜力。
  • 吴霞, 段少坤, 李焕群, 王小卉, 朱幸辉, 李绪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8): 25-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8.007

    为探究抛秧稻田稻株分布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抛秧稻高产栽培技术和作物分布对群体产量的影响。水稻抛秧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育秧、形成壮苗;选择带土秧苗抛栽,确保水稻立苗;抛栽时注意均匀播撒,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改善秧苗素质。作物分布对群体产量的影响方面,适宜的基本苗密度可促进水稻分蘖增强,有效穗数增多,从而提升群体产量;合理的种植均匀度有助于植株充分利用光照、水和土壤等资源,减小个体与群体的竞争,构建合理的群体动态,从而实现水稻高产。本文为抛秧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陈秋丽, 赵轶鹏, 丁震乾, 王友霜, 何弯弯, 薛炮, 范运新, 胡婷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43

    为探究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对水稻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华浙优210’为供试材料,以常规分次施肥为对照(CK),施用缓释液体氮肥作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为处理(T),来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处理对水稻的茎蘖数、SPAD值、形态学特征没有显著影响,然而,T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水稻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还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的根冠比,这有助于水稻壮苗;T处理可降低水稻生育中后期的根冠比,增加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从而为高产打下基础。由于有效穗数降低,T处理的产量略低于CK,但无显著影响。T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对稻米的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所以,施用缓释送嫁肥代替返青分蘖肥能够在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目的。

  • 李建, 王定开, 熊建云, 王天明, 魏康碧, 王文鑫, 魏冬梅, 李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9-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32
    为筛选适宜在文山州地区种植的优质常规籼稻品种,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以云南省9家育种单位选育的1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及产量等18个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12个水稻品种均能在当地正常成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文稻33号’、‘南晶香占’和‘三斗16号’。12个品种平均产量为8619.52 kg/hm2,其中产量最高的为‘红稻12号’(9653.5 kg/hm2)、‘中科晶毫’(9501.4 kg/hm2)和‘彩禾17号’(9312.8 kg/hm2),比CK分别增产13.37%、11.58%和9.37%。米质测定中表现最好的品种是‘文稻33号’,其米质达国优1级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穗实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直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垩白率、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直粒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4个主要指标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956%,基本反映了12个品种原始数据所携带的绝大部分信息。综合分析,‘红稻12号’、‘三斗16号’、‘金籼168’和‘文稻33号’的综合表现较为突出,‘红稻12号’可作为高产稳产品种、‘三斗16号’和‘金籼168’可作为优质品种、‘文稻33号’可作为优质高产品种在文山州种植。研究结果为文山州优质常规籼稻的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 韦萍, 潘炬忠, 朱德平, 邵胜雪, 陈珊珊, 韦雅倩, 高维维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463-147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8.001

    【目的】AP2/ERF(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超家族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响应逆境胁迫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转录因子,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且成员众多。探究AP2/ERF家族基因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中的功能,为水稻粒形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法克隆OsDREB1JLOC_Os08g43200),利用生物信息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技术对该基因的基本特性、组织表达特性及在激素下的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利用酵母异源表达、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转录活性和亚细胞定位;利用遗传转化体系获得该基因的过表达和基因敲除水稻突变体,并运用表型分析技术对其粒型进行分析。【结果】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DREB1J定位于细胞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全长为711 bp,编码236个氨基酸;OsDREB1J蛋白不具有跨膜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27.47 kDa,理论等电点为5.54,具有AP2/ERF家族特有的AP2保守结构域。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与激素响应、光响应、逆境胁迫响应等相关的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OsDREB1J在水稻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无组织特异性,但在穗中的表达量最高;同时,在不同激素处理下,OsDREB1J的表达受不同程度的诱导或抑制。转录活性分析结果显示,OsDREB1J全长无转录自激活活性,但C端是转录自激活所必需的结构域。表型分析结果表明,osdreb1j突变体的粒长、长宽比、千粒重显著高于ZH11,OsDREB1J过表达转基因水稻则相反,改变OsDREB1J的表达不影响水稻籽粒的粒宽。表明OsDREB1J可能是通过调控籽粒细胞的长度而非细胞增殖和细胞扩展来影响籽粒大小的。【结论】OsDREB1J可能通过激素信号通路调控水稻籽粒大小。

  • 刘劲松, 伍龙梅, 包晓哲, 刘志霞, 张彬, 杨陶陶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8): 1508-152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8.004

    【目的】适当减少氮肥投入是水稻生产中可持续性的管理措施。研究减施氮肥对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可为‘丝苗米’品种的优质丰产栽培和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2023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开展了2年原位大田试验,以2个早晚兼用型‘丝苗米’品种(19香、南晶香占)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减少20%氮肥施用量(RN)和常规氮肥施用量(CN)2个处理,裂区为水稻品种,比较分析减氮条件下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与CN相比,RN条件下的早晚兼用型水稻晚季产量无影响,但显著降低早季产量,2年平均降幅为11.7%,早季产量的降低主要与其总颖花数的减少有关。RN对早季稻米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影响,但显著降低早季整精米率,2年平均降低3.30%;RN对早季米饭硬度无影响,显著降低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米饭黏性和食味值,平均降幅分别为0.61%、12.80%和2.80%,而显著提高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平均提高1.23%。RN对晚季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米饭硬度和黏性以及食味值均无显著影响。另外,RN条件下早季整精米率的降低可能与蛋白质含量下降有关,米饭黏性和食味值的降低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有关。【结论】短期减施氮肥降低早晚兼用型水稻早季产量、稻米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但减施氮肥并不影响早季外观品质,晚季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因此,在早晚兼用型水稻生产中,早季应保障充足的氮素供应以维持水稻产量和品质;而在当前氮肥施用水平下,晚季减施20%氮肥仍可实现水稻稳产优质。

  • 刘小燕, 娄立, 张楠, 令兆勋, 张澳旗, 张万民, 严加坤
    为提高人工栽培的甘草质量,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在榆林学院进行盆栽试验,对其在干旱胁迫下添加外源硅后的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根系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外源硅的添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干物质的积累;显著促进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合成;干旱胁迫下外源硅添加使根干重由0.93 g/株提高到1.31 g/株;促进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合成累积、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木质部面积/横截面面积和韧皮部/解剖横截面积;外源硅添加使2种土壤水分状态下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显著提高了39.15%和302%,且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和根系伤流量与甘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外源硅的添加提高了甘草品质、促进了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累积、提高了根系吸水效率和整株水力学导度并参与根系组织在逆境中的建成,从而提高了甘草产量。
  • 张彦, 陈京都, 辛海滨, 刘翠莲, 徐瑞衡, 范晓凯, 王颖
    本研究以‘南粳910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常规施肥与侧深减氮施肥方式下,分别设置喷施硅肥、锌肥、硅+锌肥、对照4个处理,分析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茎蘖数、茎秆物理特性、抗倒能力以及产量表现差异性,以期探明侧深减氮施肥与硅、锌肥协同作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侧深减氮施肥方式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促进茎秆粗壮,抗倒能力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方式。(2)侧深减氮施肥方式喷施硅肥的处理基部节间最短、抗折力最大、倒伏系数最低;侧深减氮施肥喷施硅+锌肥的处理分蘖能力最强、有效穗数最多、茎秆最粗壮、产量最高。(3)在同种施肥方式下,硅肥和锌肥同施均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有效穗数均达到最高,但是对水稻的其他性状影响结果较复杂,并不能达到叠加效果。
  • 朱雨晴, 李华昭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出不同生育期光温对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产量因素预报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对鱼台水稻生长发育的模拟,整体精确度较高,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误差(RMSE)在0.591~5.100之间、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在0.087~0.107之间、与1:1直线间的R2在0.970~0.996之间。水稻返青分蘖、拔节、孕穗和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抽穗和灌浆成熟期的积温与产量显著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水稻产量和水稻穗粒数的预报模型,通过历史回带与直方图等方法验证得到,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Zhizhou Xu, Guichun Wu, Bo Wang, Baodian Guo, Cong Sheng, Yangyang Zhao, Bao Tang, Yancun Zhao, Fengqua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844-1859.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17

    由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水稻白叶枯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降低水稻产量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细菌sigma (σ)因子是一类非专一性的蛋白,它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识别特定的启动子,σ70因子还参与调节应激反应和毒力的基因的表达。然而,σ70因子RpoDXoo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poD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当保守的。生长曲线和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PXO_RpoD敲除后Xoo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水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为进一步鉴定受PXO_RpoD直接调控的基因,我们在野生型PXO_RpoD C端融合了Flag标签,并进行了靶标下切割和标记CUT&Tag分析。结合表型试验发现,PXO_RpoD参与调控Xoo的游动性和氧化胁迫响应。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XO_RpoD缺失突变体减弱了非寄主烟草的过敏反应,说明PXO_RpoD可能参与调控三型分泌系统。通过细菌单杂交和凝胶迁移试验结果表明PXO_RpoDhrpGhrpX的启动子直接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XO_RpoD参与调节运动能力和氧化应激,是维持Xoo致病力所必需的基因。此外,PXO_RpoD能够直接与hrpGhrpX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三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子的表达。本研究阐明了PXO_RpoD在参与调控Xoo致病性中的作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潜在靶点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Zhian Dai, Rongwei Yuan, Xiangxia Yang, Hanxiao Xi, Ma Zhuo, Mi 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738-175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33
    盐度是影响全球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应用耐盐植物促生长菌(HT-PGPB)促进作物生长、降低盐胁迫的不利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通过对秋茄树(Kandelia ovate)繁殖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确定了能够响应盐度变化的关键内生细菌。通过纯培养获得在氯化钠(NaCl)浓度为5%(w/v)的高盐条件下正常生长的Delftia tsuruhatensis DYX29菌株。DYX29可以合成铁载体(单位值为87.6%)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29 U L-1),并能在高盐度条件下更多合成胞内氨基酸和生长素。接种DYX29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耐盐性。在盐胁迫下,添加DYX29通过多种途径有效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幼苗的生物量(干重)提高了32.9%,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23.1%。水稻叶片CAT和POD活性分别提高了37.8%和88.2%。同时,它还能维持根和叶的离子稳态。另外,水稻根系中促生长激素IAA、BL、ABA和SA的表达分别上调27.8%、69.5%、123.7%和28.6%。本研究为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筛选有价值的耐盐益生菌以促进盐胁迫下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启示,也可为新型耐盐益生菌生物肥料的开发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Zhaowen Mo, Siren Cheng, Yong Ren, Longxin He, Shenggang Pan, Haidong Liu, Hua Tian, Umair Ashraf, Meiyang Duan, Xiangru T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718-173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20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或秸秆还田措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香稻的高产优质生产受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很大,其中以香稻香气关键的挥发性化合物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受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究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和2-AP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在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为期两年大田试验,采用两个代表性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包括不同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为3种耕作管理措施:旋耕(T0)、少耕(T1)和免耕(T2),2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1)。试验中还田所用的秸秆来源为试验田早季收割后相应的香稻品种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残余物。试验结果表明,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影响了供试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2-AP含量。相比于T0S0处理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AP含量,2016年和2017年试验处理的平均2-AP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2.41-116.85%和34.85-103.89%。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2-AP含量以T2S1和T1S1处理的较高。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香稻植株叶片和籽粒中的香气代谢酶活性协同调节了籽粒中香气代谢前体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籽粒中的2-AP积累。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T1S1处理与2-AP含量和香稻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相关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稻谷产量有较大的贡献。T1S1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60.75 g m-2,这归因于T1S1处理提高了农艺和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指标,如叶片面积指数、SPAD值、氮代谢、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等。总的来说,少耕与秸秆还田(T1S1)处理更有利于协同提升香稻产量和2-AP含量。
  • 陈庆明, 陆云, 余林闯, 杨娟, 常幸远, 黄涛, 梅源, 申关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1

    为筛选适宜豫南罗山县稻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CK),对两优2189、干两优九丝苗等8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区域试验,鉴定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32~138 d,差异不明显。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127.0~148.0 cm,以糯优962最高,其他品种均在130 cm左右;结实率在76.3%~90.2%;千粒重在22.9~28.8 g。产量方面,以干两优九丝苗、春9两优雅占和两优2189产量较高,分别为9 362.82、8 958.02、8 868.07 kg/hm2,较CK增产4.2%~10.0%。综合来看,干两优九丝苗、春9两优雅占和两优2189的长势茂盛、株叶型好,产量表现较好。

  • 郑昌成, 岑宏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4

    本文结合昱香两优香丝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示范种植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全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较强、有效穗多、产量高且米质优,适宜在研究区作双季晚稻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肥力好、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秧田,适时浸种催芽,培育壮秧;秧龄15~18 d时适时移栽,合理密植;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浅水立苗、薄水分蘖,立苗后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5~7 d断水;适期适药防除杂草,结合田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药剂进行绿色防控;稻谷95%黄熟时,抢晴天机械收获,并及时将稻谷翻晒或烘干后归仓。本文为昱香两优香丝在江华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胡宗兵, 胡德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2

    本文介绍了巧两优晶香丝占的选育过程,并对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巧两优晶香丝占是以喜08S为母本,晶香丝占为父本,经过系统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和中抗稻瘟病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药剂浸种和适量播种;适期移栽;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水稻移栽后5~7 d,选择适宜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适期适药防治稻曲病、稻蓟马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及相关地区作为一季中稻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褚春燕, 李辰晖, 王艳, 庞云超, 韩俊杰, 王萍, 翟墨, 姜丽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6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播期对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秧苗生长性状和分蘖动态的影响,为科学选择水稻生产的播种和移栽日期提供依据,以促进稳定高产。以三江平原主栽品种‘龙粳31’为试材,设置4个播期,相邻播期间隔时间步长10 d,将当地多年平均播期设为第2期(T2),向前设置1期(T1),向后设置2期(T3—T4)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大田营养生长期随着播期推迟,水稻发育进程加快,逐日温度适宜度不适宜天数减少,发育期温度适宜度上升,≥10℃有效积温下降;≥10℃有效积温与分蘖数的决定系数均在92.8%以上,对水稻分蘖数影响系数在4.7~8.9之间;T1播期在返青—分蘖期遭遇最低温达3.3℃的阶段性低温,连续7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低于0.3,其中4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为0,秧苗性状指标最低;T2播期株高最大达73 cm,单株叶面积103.27 cm2,单株干物质1.01 g,穴最大分蘖数达到18株。综合来看T2播期秧苗素质指标最高,T3次之,5月11—21日为最佳移栽期。研究结果为水稻种植科学选择移栽期、趋利避害和促进稳产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