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张会, 颜蕙园, 施娅颖, 赵娜娜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南部某县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当地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2021年9月,在该区域采集68件水稻籽粒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固体进样-直接测汞法测定铬、砷、镉、铅、汞含量。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稻米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部分样品出现As和Cd超标情况。稻米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9,处于安全级别。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对As的平均日摄入量(ADD)比暴露参考剂量(RfD)高,健康风险系数(HQ)分别为3.11和4.80,说明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表明当地居民过度食用该区域的稻米会危害自身健康。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水稻籽粒样品已受到砷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地政府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关注砷的形态和有效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

  • 夏祥华, 翁同相, 任代胜, 汤修竹, 陶永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3

    本文结合荃香优89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要点及高产制种技术。该品种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种植,表现出生育期适宜、米质优和产量高等特性;其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云南省中低海拔籼稻区等稻瘟病低发地区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重施底肥,及时追肥;干湿交替管水以及适时病虫害防治等。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在海拔250~500 m地区烟后制种;根据制种季节不同,确保父、母本播差期在6.5~7.5叶;药剂浸种、喷施多效唑等,以促进秧苗健康、矮壮和多分蘖;安排父母本行比为1∶8;根据田间秧苗生长情况进行肥水管理;根据田间实际调查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穗颈瘟、稻飞虱等病虫害;采取幼穗剥查法预测花期,以幼穗分化初期父、母本同期为宜;见穗15%时喷施赤霉素;制种全过程注意除杂保纯;75%籽粒黄熟时开始收割,收割后及时烘干。本文为荃香优89高产制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 牛文静, 范鸣原, 周锦, 田帅, 王健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5-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4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策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且适应性广的品种;做好秧田配置、营养土(基质)配制、种子处理和科学播种等准备工作;对苗床进行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根据品种类型调整插秧机械移栽株距和取秧量,做到精准栽培;田间管理需加强沟系配套以排水降渍,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和苗情长势适时适量施肥,采取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适时选用机械进行收获,贮藏时注意防潮防霉。对应的推广策略包括加强宣传引导、提供资金支持等,以激励种植主体;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完善技术要点,落实关键技术;建设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现场观摩、技术讲座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培训。本文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苏南等相关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伟男, 巩梦梦, 奎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6-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2

    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单季稻田间施肥的吸收利用情况,本试验以冠两优华占为材料,设置了9种不同施肥处理(PK,常规施肥无氮区;NK,常规施肥无磷区;NP,常规施肥无钾区;NPK,常规施肥全施区;PK1,侧深施肥无氮区;NK1,侧深施肥无磷区;NP1,侧深施肥无钾区;NPK1,侧深施肥全施区;空白区,不施肥),测定各施肥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条件下,机械侧深施肥区的穗长、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区,以NPK1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的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以NPK1处理的籽粒和茎叶产量最高。常规施肥的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6.95%、31.07%和42.50%,机械侧深施肥的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5.18%、38.59%和49.99%。综合来看,应用机械侧深施氮、磷和钾肥可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较高。

  • 李璐, 谢庄, 谢可盈, 张瀚, 赵卓文, 向奥妮, 李巧龙, 凌英华, 何光华, 赵芳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01-41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1

    【目的】水稻粒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其遗传分解于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并解析其遗传方式,为后续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设计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92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粒型性状QTL的遗传分解和解析。【结果】以日本晴/Z492构建F2群体,共鉴定出4个粒型QTL,包括粒长qGL6qGL7和长宽比qRLW7qRLW12,构建这些QTL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S1—S3)和3个双片段代换系(D1—D3)。利用3个SSSL进一步鉴定出8个粒型性状QTL,包括qGL6qGL7,以及6个新鉴定的QTL(qGW6qRLW6qGW7qGWT7qGL12qGW12)。同时,分析不同QTL在3个DSSL中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qGL6a=0.26 mm)和qGL7a=0.21 mm)互作产生-0.21 mm的粒长上位性效应,导致D1的粒长遗传效应(0.26 mm)与二者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1的粒长(7.98 mm)与含单个QTL的S2和S1粒长(7.89和7.98 mm)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的粒长(7.47 mm)显著增加。表明在设计育种中选择qGL6qGL7聚合对增加粒长无效。qGW6a=0.07 mm)和qGW12a=0.06 mm)在D2中独立遗传,二者聚合产生的遗传效应(0.13 mm)使D2的粒宽(3.65 mm)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显著增加。因而在设计育种中可选这两个QTL增加粒宽。qGW7a=0.11 mm)和qGW12a=0.06 mm)互作则产生-0.10 mm的粒宽上位性效应,导致D3的粒宽遗传效应(0.07 mm)与qGW12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3的粒宽(3.59 mm)与含qGW12的S3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显著变宽(3.44 mm),比携带qGW7的S2显著变窄(3.66 mm)。【结论】以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代换系鉴定不同性状QTL对设计育种是非常必要的。不同QTL聚合会产生不同的遗传模式,有些是独立遗传,有些呈现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同时,S1和S3杂交可实现长宽大粒的育种目标,S1和S2杂交可产生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更重的籽粒,而S2和S3杂交无实际意义。

  • 赵国珍, 刘慰华, 刘似玉, 董林波, 李林东, 陈于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7

    水稻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与品种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往往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旨在评估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适应性。通过利用AMMI模型,对连续2 a在云南6个不同试点种植的‘云粳37号’及其对照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性状在品种与环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基于性状的稳定性参数ASVDiWAASBi,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剑叶长度和剑叶角度等,这些与产量和株型紧密相关的性状,在4个品种中,‘云粳37号’展现出最佳的稳定性。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对‘云粳37号’的产量和株型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云粳37号’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适宜在云南粳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 黄苗, 杨国涛, 刁燕, 张雷, 严瑜, 李玉, 许巍, 杨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03-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9

    本研究聚焦四川某地区稻田环境污染情况,以稻田土壤及稻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区域216份土壤样品和稻米样本,运用单因子污染物指标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物指标法,对土壤中的砷、铅、镉、铬、汞、铜、锌、镍8种重金属元素及水稻中的砷、铅、镉、铬、汞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与评估,并开展对研究区土壤与稻米中各种重金属元素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镉和汞平均含量分别为0.47、0.98 mg/kg,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7.78%和34.26%。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11 mg/kg,达轻度污染程度。(2)土壤中8种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重金属积累的途径可能相同。土壤汞的变异系数为163.20%,属高度变异,表明当地的污染源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影响,而土壤中的汞含量超标主要是人为的。(3)水稻中镉、铬和铅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19.44%、3.70%和19.44%。研究表明,水稻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且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有关。本研究成果对食品安全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钟伟杰, 陈洁, 刘辉, 朱振权, 阮阳, 马帅鹏, 刘向东, 刘羽佳, 李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1

    本研究对P0340、CII141和R289等20份丁氏稻种在种子萌发期进行高温胁迫处理,以正常培养为对照,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和根、芽长等10项生长指标,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和分级评价值进行耐热综合评估,同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并结合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探讨不同稻种萌发期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差异,以筛选耐热性强的稻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水稻的发芽势等生长指标在品种间和处理间差异较大;耐热综合评估方面,P0340排位较高,耐热性强;Y595排位较低,耐热性弱;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立了发芽率和幼苗干重可作为耐热性鉴定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将参试稻种耐热性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弱和极弱5类,其中耐热性极强品种为P0340,耐热性强品种为CII141、R289和Y1544,耐热性中等品种包括R107和Δ133等10个,耐热性弱品种包括PII140和PII21等5个,耐热性极弱品种为Y595;生理指标方面,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P0340的H2O2和MDA的含量增幅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CAT和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表明P0340萌发期耐热性强,活性氧含量累积少,抗氧化能力强。综上,筛选得到的高耐热稻种P0340,其可为培育耐热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 翁飞, 汪溢, 李庆魁, 许乃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0-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2

    为探究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粳稻宁粳8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0(CK)、100和200 mg/L 3种浓度的叶面硅肥处理,测定水稻的折断弯矩M等抗倒伏力学指标,及茎粗、壁厚和节间长度等节间配置,以及节间充实度。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200 mg/L叶面硅肥提高了水稻茎秆的折断弯矩M、断面模数Z和弯曲应力BS;增加了水稻茎粗,茎秆长轴和短轴的内外径;对水稻株高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基部第一、二和三节间的长度;对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较小。综上,合理喷施叶面硅肥主要通过增加水稻茎粗及茎秆长轴和短轴的内外径,同时降低基部第一、二和三节间的长度来提高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以200 mg/L的叶面硅肥处理效果较佳。

  • 夏祥华, 任代胜, 丁卫东, 翁同相, 汤修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14-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03

    Y两优919是以Y58S为母本,R919为父本选育出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亲本特性以及高产制种技术。Y58S是配合力优良、制繁种产量高的广适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R919是抗倒、抗病且配合力强的优势恢复系。Y两优919可在闽西北海拔300~500 m的地区进行烟后制种。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以父本5月中旬、母本6月中旬播种为宜;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且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作秧田,采用适宜的播种量,药剂浸种消毒,同时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科学管水和适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培育壮秧;烟叶采收后及时打田除草移栽,设置父母本行比1∶8;大田全生育期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孕穗以及干湿壮籽;施足基肥,视秧苗长势适当追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该品种制种的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以父本始穗期较母本迟2 d为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花期;见穗25%~30%时,喷施“九二〇”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确保齐穗和授粉,提高结实率;及时除杂保纯,去除早熟和异形株;拉花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田间90%籽粒黄熟时收割。本文为相关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邓相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2): 97-10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18

    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害虫分布具有规模小和密度高等特性,导致其识别具有挑战性。本文基于深度学习,利用经典的YOLOv8s轻量级模型进行稻纵卷叶螟、水稻叶毛虫和稻潜叶蝇等14种水稻害虫数据集的训练识别,得到了模型训练及验证结果。训练结果发现,该模型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较好;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较好,对14种水稻害虫的识别精度为0.788,召回率为0.721,识别准确率为0.809,mAP@0.5为0.772。综合来看,该模型性能较好,能够满足水稻害虫检测要求。研究结果为水稻虫害识别提供参考。

  • 吴月娥, 段海燕, 姜恭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58

    为了解有色稻米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有色稻米的功能,分析了RaRcRdOsC1OsB2基因对有色稻米性状的影响。这些基因通过影响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积累,决定了米粒的红、黑、紫等颜色。研究指出了相关稻米颜色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基因的多样性,也不能证明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上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分析这些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变异和表达模式,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利用遗传学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探索这些基因在水稻其他性状中的功能,为水稻的多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王晨龙, 闵杰, 梁睿, 谭熊宇, 王烁, 吾木提·艾山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84-9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5

    根际中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对水稻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为水稻的种植区域土壤可持续性发展及土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价值。本研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组成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地区采样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探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测序结果显示,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样品中共获取了33862个OTUs,分别属于38门88纲214目514科2268属。在门水平上,4个区域所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在属水平,Limisphaera为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类群。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总体呈现为兵团六十八团(D)>伊犁州奶牛场(A)>察布查尔镇(B)>孙扎奇牛录乡(C);Beta多样性指数表明,4个区域采集的水稻根际土壤在细菌群落的组成上均存在差异,其中A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由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是氮、全钾、有机碳。本研究明确了伊犁河谷地区分布的水稻根际土壤条件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可为伊犁河谷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Xiawan Zhai, Wenbin Kai, Youming Huang, Jinyin Chen, Xiaochun Z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441-452.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04

    水稻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杂交制种中常遇到父母本花时不遇的问题且母本的颖花关闭慢会导致种子发霉影响品质。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表明,外源ABA能够促进颖花关闭然而其分子机制以及内源脱落酸对颖花关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改变水稻OsNCED3OsPYL1的表达水平探究内源ABA水平的改变对颖花关闭时间的影响,以及ABA通过糖转运蛋白对颖花关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过表达OsNCED3能够提高颖花内源脱落酸水平,从而使颖花关闭比野生型提前5.91分钟OsNCED3下调使颖花关闭推迟5.08分钟;进一步发现OsPYL1能够调控内源脱落酸水平同时改变对ABA敏感性,从而使过表达和敲除该基因的颖花关闭时间分别提前9.84分钟和延迟12.78分钟导致敲除株系种子裂颖率提高15.4%通过qRT-PCR检测发现,ABA对颖花关闭的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信号通路下游糖转运蛋白的响应来完成,且OsPYL1OsSWEET4能够在细胞膜上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脱落酸能够促进水稻颖花关闭,增强植物ABA的敏感性会促进该效果,其分子机制主要与下游响应ABA信号通路的糖转运蛋白相关,特别是OsSWEET4

  • Qingyun Tang, Guodong Wang, Lei Zhao, Zhiwen Song, Yuxiang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2): 480-49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14

    滴灌水稻生理特征对水肥的响应已被广泛研究,但关于不同氮效率品种产量、根性状及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尚不完全清楚。试验于2020-2022以氮高效品种T-43)和氮低效品种LX-3)为材料,大田滴灌条件下设4个氮水平(0150300450kg/ha2研究了根系形态、构型、生物量、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1)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LX-3相比,T-43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细分枝根根长密度(FRLD)、地上部干物质量、根系生长素(IAA、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分别显著提高11.4~18.9%11.3~13.5%11.6~15.7%、9.9~31.1%6.1~48.1%22.8~73.6%,而根冠比、根系脱落酸(ABA)显著降低(P<0.05)。2)与N0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含量(P<0.05),N22品种产量、根长密度(RLD)、表面积密度(SAD)、体积密度(RVD)、根系内源激素(IAAZ+ZR显著提高61.6~71.6%64.2~74.0%69.9~105.6%6.67~9.91%54.0~67.8%51.4~58.9%;与N3相比,N2下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2.3~62.4%39.2~63.0%3)根系性状可塑性对氮环境的响应品种差异显著(P<0.05),相比LX-3T-43表现出更高的根长和更大的比表面积,是适应养分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结论】氮高效品种通过增加细分枝根根长密度、上层根系分布和根系内源激素(IAAZ+ZR,优化根冠比,并通过根系塑性表现出更高的养分资源获取策略,进而实现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提高。

  • 李兴华, 蔡星星, 王欢, 张盛, 刘霞, 周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12

    本研究旨在探究“四特”晚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为其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晚籼稻典型品种‘玺优447’和长江中下游稻区主推品种‘金优207’为试验材料,通过多年大田试验,系统测定了这两种晚籼稻的产量和生长发育特性,并总结了“四特”晚籼稻的选育进展。研究发现,‘玺优447’全生育期较‘金优207’短3~5 d,产量较‘金优207’增产7.5%~19.4%,主要得益于其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的协同提高,以及更高的穗粒数。‘玺优447’干物质、氮、磷和钾快速积累期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均比‘金优207’晚,平均积累速率比‘金优207’高。‘玺优447’营养生长期甲烷排放通量高于‘金优207’,而抽穗期和灌浆期低于‘金优207’。此外,‘玺优447’具有更高的抗倒伏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其较低的株高、较短的基部节间和较高的茎壁厚度。“四特”晚籼稻具有生育期短、高产、低甲烷排放和抗倒伏能力强的特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相微微, 王雨司, 彭军, 王建武, 陈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58-16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9

    研究旨在探明玫瑰色考克氏菌SDB9和耐寒短杆菌SDB5对水稻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将SDB9菌、SDB5菌单独及按1:1比例混合浸种处理水稻,收获后对水稻籽粒中9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与CK相比,试验组淀粉含量仅升高1%,差异不显著;粗蛋白含量均降低3%~5%,差异不显著;粗脂肪含量均升高,只有SDB9+5处理下升高14.9%,差异显著;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降低52.5%~58.3%,差异极显著;还原性糖含量除SDB5处理下降低0.6%,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升高,其中SDB9处理使其升高25.9%,差异显著,SDB9+5处理使其升高8%,差异不显著;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只有SDB9+5处理下显著降低14.9%;纤维素含量除SDB9+5处理下降低0.2%外,其余均升高0.8%~0.9%,差异均不显著;维生素C含量均降低,SDB9处理下降低64.5%,差异极显著;SDB5处理下降低16.1%,差异显著,SDB9+5处理下降低35.5%,差异显著;硝酸盐含量降低1%-12.8%,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用SDB9和SDB5单独或混合处理后水稻的主要营养品质中淀粉含量稍有增加,粗蛋白质含量稍降低在8%左右,改善了水稻的适口性,粗脂肪含量升高,硝酸盐含量降低都有利于品质的改善。这说明玫瑰色考克氏菌SDB9和耐寒短杆菌SDB5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水稻的营养品质。对2菌株进行营养品质的评价,按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为SDB9>SDB9+5>SDB5>CK。

  • 许剑锋, 金羽清, 蔡建军, 叶正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 28-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7

    为分析不同肥力水平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其水稻生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低、中和高3种肥力水平地块进行水稻15%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试验,测定有机质和碱解氮等养分,及水稻千粒重、分蘖数和株高等指标,分析养分吸收和肥料投入与产出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方面,与常规施肥相比,15%有机肥替代在中肥力水平地块上有效磷含量提高24.22%,在高肥力地块上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27.71%;产量方面,在低、中和高肥力水平地块上的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0.60、0.51和0.94 g与29、143和55 kg/hm2;养分利用方面,3种肥力水平地块上,15%有机肥替代的稻草全钾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78.08%、28.85%和29.44%;经济效益方面,15%有机肥替代节约肥料成本187.4元/hm2,产值平均增加196.7元/hm2。综上,在低、中和高肥力地块上可采取15%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增加和水稻增产具有益处。本研究为化肥减量及水稻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 李兴华, 张盛, 蔡星星, 王欢, 刘霞, 陈杰, 曹志刚, 张文超, 张群, 涂军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61

    红米是一类由于色素沉积而导致种皮表现出红色的特殊稻种资源,兼具食疗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为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的红米种质资源,总结红米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应用,结合研究团队多年种质创新工作,介绍了3个自主创新红米种质(品种)的相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红米含有与精米一样的基本营养成分,且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精米,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产品等。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选育出3个红米品种:三系不育系‘冈特A’,出糙率77.6%,精米率67.4%,垩白度27.6%,直链淀粉含量12.4%;三系杂交稻‘冈特优8024’,产量9581.6 kg/hm2,出糙率78.7%,整精米率60.3%,垩白度7.8%,直链淀粉含量15.1%;两系杂交稻‘E两优32’,产量7307.6 kg/hm2,出糙率78.9%,整精米率62.8%,垩白度6.3%,直链淀粉含量13.3%。针对中国市场上红米及其产品的销量不高、种类稀少的突出问题,提出了4个研究方向:加强对现有红米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创制新的种质资源,为现代育种生产提供材料支撑;选育高产、抗病虫、口感和食味品质好、生育期适中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加工技术研究等。研究旨在为红米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 张志从, 崔东, 郭金锋, 吾木提·艾山江, 李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09-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7

    为提高水稻病虫害图像自动识别的准确性并进而有效指导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迁移学习和ResNet-18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网络开源植物病害数据,获取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东格鲁病等9种水稻病虫害和1种健康叶片的图像数据,共计11414张用于模型训练,同时拆分3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并在ResNet-18、GoogLeNet、VGG-16、MobileNet-v2等6种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对迁移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参数调整,以优化迁移学习模型。结果表明:(1)在模型训练参数一致情况下,本研究模型ResNet-18较MobileNet-v2、AxeNet、VGG-16、、GoogLeNet、SqueezeNet和原ResNet-18模型相比,不仅验证精度显著提高,损失值还最低,模型最终精度为96.97%;(2)相比于原模型,所有迁移学习后模型的训练精度提高较为明显,所提高精度分布在5.03%~13.90%。优化后的训练模型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提高的特点,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病害类型,为作物病害的自动诊断提供支撑。

  • Yufei Ling, Mengzhu Liu, Yuan Feng, Zhipeng Xing, Hui Gao, Haiyan Wei, Qun Hu, Hongch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101-11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18

    水稻育秧和机插阶段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是机插水稻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可通过增加每盘育秧播种量以减少育秧秧盘用量达到节省人工的目的。2021年和2022年使用秸秆基质块为育秧材料,以常规播种量150 g/盘、移栽秧龄20 d为对照(CK),设置播种量250 g/盘、300 g/盘和350 g/盘,移栽秧龄为10 d和15 d的6个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CK相比水稻秧苗素质受高播种量短秧龄育秧影响较大,但秧苗活力未受显著影响。本实验中,350-10处理每公顷秧盘用量为152-155盘,比CK用量减少62%。提高水稻育秧播种量可减少2.8%-4%的水稻缺穴率。产量及经济效益以300-15处理最佳。

  • Yuxin Liu, Chi Shen, Xiaoyu Wang, Chaogeng Xiao, Zisheng Luo, Guochang Sun, Wenjing Lu, Rungang Tian, Lijia Dong, Xueyuan H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353-36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8.021

    本研究探究了覆盆子提取物(RBE)在缓解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积累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在发酵醪中添加RBE,并观察其对EC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EC产量显著减少,这归因于RBE在改变尿素和瓜氨酸分解代谢和抑制精氨酸代谢方面的作用,从而防止EC前体物与乙醇反应。此外,挥发性成分和游离氨基酸分析显示RBE也增强了黄酒的风味。本研究还探讨了RBE在模拟发酵环境下对酿酒酵母(S. cerevisiae)精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到精氨酸水平升高、尿素和瓜氨酸水平降低、精氨酸代谢和运输途径中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均出现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清楚地证明了RBE在降低黄酒中EC含量方面的作用,为制定降低EC的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 吕树伟, 唐璇, 李晨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 1-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1.001

    落粒性是限制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落粒性适中的水稻新品种是全球水稻育种面临的重要挑战。水稻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落粒性是水稻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离层是控制水稻落粒性的重要部位。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的离层发育不完整,导致其落粒性降低。落粒性不仅会影响粮食产量,同时也影响其对机械化收割的适应性。因此,培育落粒性适中的水稻新品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在生产上,为了培育落粒性适中的水稻品种,需要对重要落粒基因进行挖掘与利用,并将其导入优良水稻品种中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获得适应于机械化收割的水稻新品种。前人通过图位克隆等方法克隆了多个落粒基因,如SH4/SHA1qSH1OsSh1/ObSH3等,并对其功能机制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γ射线诱变技术和基因导入等方法,成功创制了一批落粒性适中的水稻新材料。落粒性对粮食产量和水稻的收获方式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水稻落粒性的鉴定方法、生理基础、落粒性基因的克隆,以及落粒性遗传调控网络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通过在优异的水稻种质资源中对落粒基因进行利用,为探索水稻落粒性的遗传机制和选育适用于水稻机械化收获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 Shan Sun, Wenjun Li, Yanfen Fang, Qianqian Huang, Zhibo Huang, Chengjing Wang, Jia Zhao, Yongqi He, Zhoufe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 61-71.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7.024

    种子贮藏过程中的耐老化特性是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性状。然而,有关水稻生长素上调小RNA基因种子耐老化能力调控作用知之甚少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生长素上调小RNA基因OsSAUR33参与调控种子耐老化能力在种子萌发阶段,与未老化的种子相比,在老化种子中OsSAUR33表达被显著诱导。相应的,与野生型(WT)相比,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条件下,OsSAUR33突变体种子活力显著下降OsSAUR33基因通过增加种子发芽过程中活性氧(ROS)水平,从而提高老化种子的活力。在种子发芽过程中,与野生型相比,在OsSAUR33突变体的老化种子中ROS积累显著延迟。此外,过氧化氢(H2O2)处理能显著提高不同水稻品种老化种子的活力。总之,本研究结果为今后改善水稻种子耐老化特性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 文绍山, 焦峻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1

    蓉6优5970是以不育系蓉6A与恢复系德恢5970配组育成的杂交中籼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稻米品质优和生育期适中等特点。本文综合其亲本特征特性,总结分析了该品种在四川德阳地区的高产制种技术。其母本蓉6A一般配合力高,不育性彻底且米质优;其父本德恢5970花粉量大,恢复力强且配合力好。其高产制种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根据田块情况选择空间或时间隔离;合理安排父母本播种期;科学管理秧田,培育壮秧;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管水,预防病虫害;调节花期;合理喷施植物激素,适时赶粉以及严格去杂,适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高产制种提供参考。

  • 阙兴贵, 李娟, 王占伟, 何英才, 彭乾, 吴新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2

    为科学指导再生稻种植与管理,推动相关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本文结合再生稻在湖南常德桃源县的栽培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六适三高”栽培技术的具体要点。该技术通过选择适合品种(选择生育期适宜、综合抗性好、米质优良且周年产量高的水稻品种)、适时播种(确保再生季在寒露风到来前齐穗)、适度密植(大田用种量26.25~30.00 kg/hm2)、适宜管理(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及时收获)、适用机械(选择再生稻专用收割机械或更换窄履带,以减少稻桩碾压面积)和适当留桩(再生稻出苗受温度、品种特性等因素影响,留桩高度以20~40 cm为宜)。结合2020—2023年研究区再生稻栽培现状,通过该技术应用,实现了再生稻生产的高产、高质和高效要求。研究结果为促进再生稻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 李中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4):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4.003

    水稻产业是皖南地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分析了水稻生产在生产比较效益、基础设施、技术人力和企业带动力4个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比较效益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发挥优质水稻核心示范作用等途径,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提升耕地地力等途径,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技术人力方面,立足科技强农,推广优质品种,强化科技合作,加强技术指导,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企业带动力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广社会化服务,保障生产要素等措施,强化产业发展。以有效确保皖南地区水稻产业良好发展。

  • 廖萍, 翁文安, 高辉,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4): 4854-487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4.003

    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持续优化,近十年我国稻谷产量均保持在2.1亿t左右的高位。直播稻作为一种高效、轻简的栽培技术,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青睐。但实际生产中,直播稻较移栽稻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为此,本文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了直播稻和移栽稻对产量、经济效益、稻米品质、倒伏性状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差异。总体来讲,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产量显著下降了6.3%,主要原因是群体总颖花量(-3.8%)和结实率(-1.8%)显著降低。我国不同种植制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单季稻(-10.9%)和双季晚稻(-13.1%)产量下降的幅度显著高于中稻(-4.8%)和双季早稻(-4.4%);吉林、辽宁、新疆、宁夏、山东、江苏和浙江直播稻产量的降幅达10%—20%,黑龙江和江西直播稻产量的降幅为5%—10%,其他省份直播稻产量较移栽稻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应来看,种植直播稻能获得与移栽稻相当的净收益(P>0.05)。直播稻显著降低了精米率(-3.1%)和胶稠度(-3.5%),改善了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下降了25.3%和22.5%),对营养品质和食味值的影响均不显著。直播稻显著提高了茎秆基部第1节间(+12.4%)和第3节间(+10.3%)的倒伏指数,对第2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种植直播稻会增加倒伏的风险。从温室气体排放来看,与移栽稻田相比,直播稻田甲烷排放(-42.8%)、全球增温潜势(-36.2%)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41.1%)均显著下降,但提高了氧化亚氮排放(+29.1%)。此外,笔者在氮素利用与损失、水分利用效率、能量利用效率和草害发生对直播稻和移栽稻的响应进行了简要综述和比较分析。最后,分别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和政策服务方面提出了未来直播稻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直播稻栽培技术创新与区域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 冯英明, 农伟, 陈醒韵, 韩宏祥, 郑雨欣, 田晓, 唐娇, 郭依唯, 黄朝政, 李学文, 石磊, 喻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4): 4871-488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4.004

    【目的】探讨硅对植物铝毒害缓解的生理机制,研究在水稻根边缘细胞和根尖上构筑的纳米硅生物矿化结构对铝胁迫的影响,为南方地区酸性土壤矿化缓解植物铝毒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Sativa L.)为试验材料,以水稻的根尖和根边缘细胞为研究对象,在100 μmol·L-1铝胁迫处理下,以聚乙烯亚胺诱导纳米二氧化硅在根尖和根边缘细胞表面形成生物矿化结构。试验共有不加硅不加铝(-Si-Al)、不加硅加铝(-Si+Al)、加硅不加铝(+Si-Al)和加硅加铝(+Si+Al)4个处理,研究根边缘细胞在铝胁迫下的细胞存活率、活性氧水平以及活性铝定位,以及根尖在铝胁迫下的相对伸长率、活性氧水平、胼胝质含量以及活性铝定位。【结果】在铝胁迫条件下,通过比较聚乙烯亚胺诱导纳米硅在水稻根边缘细胞细胞壁上沉积与未诱导纳米硅矿化沉积,台盼蓝染色显示根边缘细胞较好的活性状态,其细胞的存活率提高21.04%,活性氧水平降低87.65%,活性铝Morin染色后相对荧光值增加77.09%,有效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保护了根边缘细胞并减缓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过比较聚乙烯亚胺诱导纳米硅在水稻根尖沉积与未诱导纳米硅矿化沉积,水稻根尖相对生长率提高26.95%,活性氧水平降低27.73%,胼胝质含量提高了55.29%,活性铝Morin染色后相对荧光值增加55.45%,苏木精染色也显示根尖的分生区和过渡区沉积更多的铝,这表明铝胁迫下在水稻根尖诱导纳米硅矿化沉积后,能吸附更多铝离子沉积在根尖的表面,阻止铝离子进入根尖内保护植物根尖,进而缓解铝对根尖的毒害作用。【结论】聚乙烯亚胺诱导纳米硅在细胞壁上的沉积赋予水稻根边缘细胞和根尖耐铝性,并减少水稻铝积累,进而保障了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 胡丹丹, 宋惠洁, 段英华, 吴艳, 胡志华, 徐小林, 张文菊, 何小林, 柳开楼, 苏鹏, 黄群招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4): 4907-491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4.007

    【目的】分析不同氮肥管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以及氮素表观平衡与土壤碱解氮的量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壤稻田高效生产和科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红壤双季稻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位于江西省进贤县),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化肥(NP)、施氮钾化肥(NK)、施氮磷钾化肥(NPK)、施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NPKM)等5个处理,调查分析每季水稻的籽粒和秸秆产量、氮素吸收量,晚稻后分析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并以10年为一个阶段,计算并分析水稻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氮素表观平衡以及耕层土壤碱解氮的变化。【结果】在试验40年间(1981—2020年),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量均为最高,较CK分别增加65.9%—108.4%和85.1%—132.5%,较化肥处理(NPK、NK和NP)分别增加19.3%—92.1%和19.4%—99.8%,均差异显著。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化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逐渐降低,NPKM处理在前30年(1981—2010年)也呈降低趋势,但降低速率较化肥处理小,在近10年(2011—2020年)则有所升高,且由前10年(1981—1990年)所有处理中最低,到近10年升为最高,较化肥处理增加25.3%—271.2%。氮素盈余量在试验40年间最高均为NPKM处理,较化肥处理增幅为137.1%—577.2%,但在后30年(1991—2020年)间,其氮素盈余量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40年间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的均为NPKM处理,较CK增加7.1%—24.4%,但前10年差异不显著,较化肥处理增加11.0%—35.2%,而化肥处理与CK则始终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后20年(2001—2020年)间,氮素盈余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红壤双季稻系统,随施肥年限的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同时,长期施肥导致的氮素盈余量增加也进一步提升了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施肥年限的增加,氮素盈余量对土壤碱解氮的贡献能力逐渐增强。

  • 肖长春, 韦新宇, 曾跃辉, 黄建鸿, 许旭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21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黑米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最佳播种期,为黑米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黑糯’、‘丽人紫’、‘岩紫糯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分析播期对黑米水稻生育进程、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黑米品种随播期推后全生育期平均缩短12.7~30.3 d;使用Logistic方程模型适配黑米籽粒灌浆动态(R2≥0.995,P<0.01),其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构成是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播期从3月1日到6月1日,灌浆千粒重减少了1.32~2.15 g,单株产量下降9.12~16.08 g;播期6月1日到7月1日,灌浆千粒重增加2.13 g,单株产量提升了5.97 g。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是提高黑米粒重的关键因素之一,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是引起黑米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提早或推迟播期有助于延长灌浆持续时间以及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提高。因此,建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如选择3月上旬或6月下旬适时播种,可以有效促进籽粒充分灌浆,从而达到增加黑米产量的目的。

  • 袁海伟, 姜兴华, 唐守寅, 胡露, 罗绪锋, 曾鹏, 辜娇峰, 周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02-10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7

    通过选取湖南省衡阳市肖家镇金星村和牛岭村两处不同质地的Cd污染稻田土壤,开展为期3 a的大田试验,旨在探究土壤调理剂对改善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减少水稻糙米中Cd积累的效果。结果显示,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2250 kg/hm2和3000 kg/hm2),显著提升了2村Cd污染稻田土壤的pH,并有效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态Cd浓度,降幅分别为14.1%~50.0%和16.9%~49.4%。此外,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还显著促进了水稻产量增加,同时降低了糙米中Cd含量,其降幅分别为40.4%~62.9%和40.0%~64.1%。特别地,在施加3000 kg/hm2土壤调理剂的情况下,2地所产稻谷中的Cd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食用标准(GB2762—2022) 规定的限值,仅为0.15~0.18 mg/kg。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此处理方式可使农户净收入分别增加1603~2912元/hm2和2282~3408元/hm2。综上所述,通过向轻度Cd污染稻田施加适量土壤调理剂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修复技术,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 康美花, 段灵涛, 阴长发, 曲润波, 肖苏军, 王希, 张露, 况虹敏, 孙强, 陈洪凡, 杨迎青, 邵见阳, 涂雪琴, 兰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40-14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96

    为准确鉴定水稻立枯病的致病菌,并确定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通过显微观察和基于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保守序列的分析,鉴定了分离到的水稻立枯病菌,明确了其序列与同属近缘菌的差异和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将分离培养的水稻立枯病菌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立枯病菌F. graminearum与同属近缘种拟枝孢镰刀菌F. sporotrichioides的rDNA ITS保守区序列在92、129、150、390、394~397、399、401、403、405、408和418~419等位置存在差异。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水稻立枯病菌菌株JXNC-1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各菌株聚为独立一支,与拟枝孢镰刀菌F.sporotrichioides亲缘关系较近。6属真菌划分为2个大的组群,Group I(G I)又细化成2个亚群。

  • 徐建明, 王艳红, 刘忠珍, 郑小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95-10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7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为研究对象,在等量碳投入条件下分析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早稻产量、温室气体排放特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稻产量方面,秸秆还田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提高了4.71%,而生物炭还田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提高了17.2%。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生物炭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P<0.05),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CH4排放通量、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P<0.05)。生物炭还田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早稻的产量,同时能显著降低水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秸秆还田处理对产量提升效果有限,具有较高的环境增温风险。

  • 缪康, 束兆林, 张付强, 张国, 于居龙, 项礼睿, 徐超, 赵来成

    为进一步验证维大力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方面的功效,为其在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了不同施用时间(播种前、苗期、破口期、齐穗期)及不同施用方法(拌种、茎叶喷雾)组合的处理。结果表明,维大力不同处理方式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拌种+破口期喷雾+齐穗期喷雾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76.53%,且该处理组合方式对水稻产量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增产了13.27%;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不同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水稻生产中,推荐使用维大力拌种,并在水稻破口期、齐穗期150 g/hm2茎叶喷雾处理。

  • 焦晋康, 胡炼, 陈高隆, 涂团鹏, 王志敏, 臧英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1-22.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057
    为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解决现有水田除草机械除草效果差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田行间除草装置,包括压草浮板和除草辊等结构,工作时压草浮板先将压倒杂草,紧接着除草辊将压倒的杂草压入泥中。压草浮板先将杂草压倒,除草辊将杂草压入泥中的几率可提高9.98%。除草辊两端设有倒角,在避免或减少对水稻根系损伤的同时可扩大行间除草区域,最大可增加常规除草宽度的3%。对压草浮板和除草辊进行了参数设计,通过仿真试验分析了行间除草装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确定最佳作业条件为入土深度35 mm,前进速度0.8 m/s。以未除草、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和不同参数的除草辊为试验因素,以水稻植株高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水稻根系参数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间除草装置平均除草率最高为87.51%,可以翻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与常规宽度的除草辊相比,增加除草宽度,扩大行间除草区域最大可提高除草率7.3个百分点。不同的除草处理对水稻植株高度和产量等有显著影响(P<0.05),机械除草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其产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水平。不同参数的除草辊对植株高度、产量和根系等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除草辊宽度同时两端设倒角,可以减少对水稻根系的损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水田除草机械装备的研究提供参考。
  • 李娜, 罗强, 董苇, 刘路广, 邵东国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79-91.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244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气候变化环境下降雨特征及其与水稻耗水之间的匹配关系,明晰水稻水分盈亏状况及旱涝易损特征,可为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与灌溉排水管理等提供重要依据。该研究以湖北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趋势检验、气候倾向率、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降雨量、水稻田间耗水量及水分盈亏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分析了水稻旱涝易损特征。结果表明:1)四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209.2 mm,且以35.1 mm/10a的平均速度显著上升,东南部降雨量及上升趋势均高于西北部;2)早、中、晚稻生育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492.0、509.9和269.1 mm,早、中稻生育期降雨量分别以17.9 mm/10a和18.4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晚稻生育期降雨量以-10.7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3)早、中、晚稻多年平均田间耗水量分别为411.4、595.5和401.4 mm,中稻田间耗水量远大于早稻和晚稻,早、中稻田间耗水量分别以-5.54 mm/10a和-11.43 mm/10a的平均速度显著下降,晚稻田间耗水量以-1.52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4)早、中、晚稻多年平均水分盈亏指数分别为0.22、-0.12和-0.31,早、中稻水分盈亏指数以0.06/10a和0.04/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晚稻水分盈亏指数以-0.03/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早、中稻水分盈余程度在增加,晚稻水分亏缺加剧;5)四湖流域早、中、晚稻干旱频率分别在10.0%~16.7%、28.3%~40.0%和51.8%~60.0%之间,晚稻最容易受干旱威胁。早、中、晚稻雨涝频率分别在1.7%~15.0%、1.7%~3.3%和0~1.7%之间,早稻更容易受雨涝威胁。总体上,四湖流域早稻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较小(20.7%),中稻次之(37.0%),晚稻最容易受旱涝威胁(56.0%),水稻耗水与降雨匹配程度为:早稻>中稻>晚稻,要特别注意晚稻干旱缺水问题。
  • 李金朋, 冯帅, 杨鑫, 李光明, 赵冬雪, 于丰华, 许童羽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95-20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149
    为解决由于阈值不确定和光照强度不稳定所造成的植被覆盖度提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融合CLAHE-SV(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saturation value)增强Lab颜色空间特征的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以分蘖后期的水稻为对象,利用无人机获取2、3、4和5 m高度下的水稻可见光图像,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CLAHE)对HSV颜色空间中饱和度(S)和亮度(V)分量进行增强,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结合Lab颜色空间的a分量分割图像背景和提取水稻覆盖度,并与GMM-RGB、GMM-HSV、GMM-La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a分量构建的GMM-CLAHE-SV-a与GMM-a模型在不同高度图像中的分割效果均优于RGB、HSV、Lab,其中GMM-CLAHE-SV-a精度最佳。相比于GMM-a,在高度为2、3、4和5 m时GMM-CLAHE-SV-a的总体分割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2.16、1.01、1.03和1.26个百分点,Kappa系数均值分别提高了0.041 4、0.017 3、0.019 0和0.022 1;覆盖度的平均提取误差分别降低了8.75、7.01、5.93和5.34个百分点,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96 0、0.050 2、0.062 2和0.190 6,较好地降低了光强和倒影的影响。与已有方法相比,该算法无需标记训练集或计算阈值,可直接对无人机图像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可以在复杂的大田环境下快速分割水稻像素并提取植被覆盖度信息。
  • 王东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3): 5-1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3.002

    本试验以LQ183、LQ189和LQ192等8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运用人工模拟种子老化方法(温度43 ℃,湿度99%),探究老化水稻种子的浸出液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单粒核苷酸含量等指标变化,研究人工老化处理对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老化处理天数的水稻种子的浸出液电导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老化处理天数增加,其浸出液电导率逐渐上升;POD活性随着老化处理天数增加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最终都呈降低趋势;单粒核苷酸的含量随着老化处理天数的增加未展现出现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老化处理天数的逐渐增加,种子活力逐渐下降,种子内部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不同品种水稻种子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不同,部分品种先增加后减少,部分品种先减少后增加;水稻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综合发现,种子浸出液电导率、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3个指标可作为评定水稻种子质量和耐储藏特性的重要指标。

  • 高国良, 高发瑞, 张巧玲, 王秋云, 冯雯杰, 马梦晴, 黄信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87

    缓释肥作底肥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追肥时期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南四湖流域水稻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措施和决策依据。以水稻品种‘济儒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时期氮肥追肥处理开展不同追肥时期试验。以上处理氮肥全生育期用量均为264 kg/hm2,氮肥追肥量均为69 kg/hm2,磷肥和钾肥均一次基施。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茎蘖动态、叶片SPAD值、叶面积和干物质、产量及产量结构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追肥时期后移,水稻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具体表现为T4>T5>T3>T1>T2。茎蘖量在抽穗前,特别是在孕穗期T1、T2、T3高于T4、T5,抽穗后T1、T2、T3群体下降迅速,而T4、T5下降平稳;最终茎蘖成穗量T4最高,T5次之。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时T1、T2、T3比T4、T5要高,但在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顺序是T5>T4>T3>T2>T1。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到孕穗期T1、T3较高,T2、T5次之,T4最低,成熟期T4、T5处理明显高于T1、T2处理,和T3处理差距不大。SPAD值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处理间差距较小,在成熟期差距较大,表现为T4、T5处理的SPAD值在成熟期下降慢。在缓释肥作底肥并侧深施用的前提下,追施穗肥效果好于追施蘖肥;追蘖肥时间晚一点效果好,追穗肥时间早一点效果好。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