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Weike Tao, Qiuli Chen, Weiwei Li, Shen Gao, Jiaqi Li, Yuhui Wang, Sajjad Ahmad, Yanfeng Ding, Ganghua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11):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10
    缓控释氮肥(SCRNF)的氮供应与水稻氮需求同步,是用一次基施SCRNF代替多次施用尿素的关键。传统的氮供应特评估主要关注氮释放模式,仅适用于包衣SCRNF忽视了氮转化机制,因此需要一个更通用、更可靠指标。基于作物氮状态能够识别氮缺乏或过剩,我们假设应用叶片氮平衡指数(NBI)作为氮状的衡量指标,可以为评估SCRNF氮供应特提供新的视野我们进行了大田试验,包含四种单SCRNF-腐殖酸尿素(HAU)、硫包尿素(SCU)、脲酶抑制剂尿素(UIU)树脂包衣尿素(PCU)-它们的四种配方,并高产分次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NBI动态可以反映不同SCRNF的供应潜力,并将它们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肥料。含有长效SCRNF(PCU)配方在整个水稻生具有更一致有效的氮供应特性,在产量(提高5.5%)和氮利用效率(提高42.8%)方面始终优于其他配方。籽粒产量与SCRNF和CK间NBI动态差异呈负相关,表明一次应用SCRNF供应与常规高产施肥同步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我们的研究结果确了通过叶片NBI诊断氮状态来评估SCRNF的氮供应特的潜力,并强调了同步氮供应在一次应用SCRNF中的重要作用。
  • 韩仁长, 王心语, 朱先飞, 丁龙, 黄冠, 方先勇, 张伟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01

    水稻钵苗机插有效结合了钵形秧苗和毯状秧苗的特点,通过专用移栽机械将带土钵苗精准植入田间,具有缩短水稻缓苗期、提升产量和稳定性等优点。本文结合安徽安庆地区水稻钵苗机插实践,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育秧管理、钵苗移栽等方面介绍了水稻钵苗育秧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生产中宜选择豪两优729、豪两优985等熟期适宜、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通过晒种、浸种等种子处理措施,提高种子出苗率。育秧管理方面,选择地势平坦,水源便利地块作秧田,育秧盘规格为448孔/盘,长60 cm,宽30 cm,用量为35个/667 m2;播种后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科学管水和施肥等秧苗管理,以培育出成苗孔率≥90%、生长整齐且无病虫害的标准化秧苗。移栽时,钵苗机插调节行株距为33 cm×14 cm,栽植密度1.44万穴/667 m2,机插深度1~2 cm。水稻机插后,管水遵循 “前浅、中晒、后湿”原则,返青前7~10 d浅水,茎蘖达穗数90%时晒田,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灌浆期干湿交替,收获前断水;分蘖期施尿素5~7 kg/667 m2促分蘖,孕穗期施尿素2~3 kg/667 m2+氯化钾3~5 kg/667 m2保穗,灌浆期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粒重;病虫草害以预防为主,分时期化学防治,辅以物理和生物防治,施药时期避开高温与扬花期。田间籽粒95%变黄、稻秆33%干枯时,选晴天及时收获;晾晒至籽粒含水量在13.5%~14.5%时入仓贮藏。本文为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闵季春, 杨文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14-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03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水稻品种宁香粳9号为材料,设置0.02%二氢卟吩铁拌种处理(A1,22.5 g/hm2;A2,45.0 g/hm2;A3,67.5 g/hm2;A4,90.0 g/hm2;CK,清水对照);拔节期叶面喷施处理(B1,22.5 g/hm2;B2,45.0 g/hm2;B3,67.5 g/hm2;B4,90.0 g/hm2;CK,清水对照);破口期叶面喷施处理(C1,22.5 g/hm2;C2,45.0 g/hm2;C3,67.5 g/hm2;C4,90.0 g/hm2;CK,清水对照),测定各处理下水稻植株性状、产量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叶面喷施0.02%二氢卟吩铁可溶粉剂可增加水稻穗长和株高,拌种处理能有效增粗基部节间、增强抗倒性;两种方式在用量45.0~90.0 g/hm2时均未发生倒伏。二氢卟吩铁拌种或叶面喷施均可提高水稻百粒重、结实率和产量,产量增幅在2.14%~11.95%,其中C4处理产量最高(11 303.55 kg/hm2)。各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推荐在水稻破口期喷施0.02%二氢卟吩铁67.5 g/hm2,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 陈业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05

    为探索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30号为材料,设置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深耕+浅旋耕(T1)、秸秆全量还田后浅旋耕(T2)、秸秆全量还田免耕(T3)、水稻秸秆全部打捆离田后深耕+浅旋耕(T4)、秸秆全部打捆离田后浅旋耕(T5)5个处理,测定各处理下小麦出苗、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小麦全生育期及产量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出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T4>T5>T1>T2>T3;杂草发生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2>T5>T4>T1>T3;生育进程基本一致,全生育期199 d。产量方面,各处理产量在6 108.8~6 603.3 kg/hm2,由高到低依次为T4>T1>T2>T5>T3;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T3>T2>T5>T4>T1。综合来看,以T3和T2的经济效益较高,T4的小麦产量最高,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秸秆处理方式,在提升小麦产量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为稻茬麦高效种植提供参考。

  • 刘国庆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3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08

    为探究机插水稻侧深施用缓释掺混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品种晶两优1125为试验对象,设置对照CK(人工施肥常规量+机插秧)、处理1(机插侧深施肥+常规量)、处理2(机插侧深施肥+减量10%)、处理3(机插侧深施肥+减量20%)和处理4(机插侧深施肥+减量30%)共5个处理;观察不同处理的水稻生育期,并测定株高、有效穗数等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果表明,机插侧深施肥对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各处理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差异,机插侧深施肥处理的有效穗数较CK高1.1~3.5穗/丛;平均产量较CK增加2.8%~24.9%,其中处理2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分别为14.1穗/丛和11 089 kg/hm2。综合表明,机插侧深施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且在减施的情况下产量较高,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目标。

  • 雷茂安, 邱佳佳, 潘晓慧, 刘伯全, 杨文平, 何文成, 梁树群, 刘良成, 刘家钜, 蔡柳文, 孙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8): 5-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8.002

    本文系统分析了水稻矮化的遗传特性与类型,剖析了植物激素在其中的作用,探讨了矮化育种的理想株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水稻株高由节间数目和长度共同决定,是影响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关键性状;水稻矮化突变体类型多样,可根据节间缩短模式分为d6型、dm型等;目前株高按高度可分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但半矮秆与矮秆的界限仍需明确,反映了遗传机制的复杂性。水稻矮化主要与赤霉素(GA)、油菜素内酯(BR)和独脚金内酯(SL)3类激素的代谢或信号传导缺陷有关;其中GA和BR直接调控节间伸长,其基因突变导致矮化;SL合成基因突变则引起水稻矮化与分蘖增多;目前已克隆的sd1、d18等36个矮秆主效基因为水稻抗倒伏育种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培育抗倒伏、高产且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水稻品种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水稻矮化突变体基因功能、遗传多样性、关键基因网络等,结合现代基因编辑、表型组学等技术手段,可有效推动水稻矮化育种的进程。本文为水稻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参考。

  • 邱东峰, 刘刚, 刘春萍, 夏快飞, 王廷宝, 吴艳, 何勇, 黄显波, 张再君, 游艾青, 田志宏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8): 3571-358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8.001

    【目的】为满足人口增长和环境变化带来的粮食需求增长,需要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和多抗的品种。高效创制具有丰富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的新种质,为培育兼顾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三明显性核不育材料简化杂交程序,选择多个地缘关系较远的优异亲本与之杂交,聚合多个优良性状。针对遗传基础窄、分子标记应用难度大等问题,通过S221先后与09598、鄂中5号、源丰占、云香软等材料连续杂交,在最后一次杂交后代中选择可育株,用系谱法结合耐热分析、米质分析及抗稻瘟病筛选等培育新品种。提取F10系列株系中的60个中选单株及4个亲本DNA,设计目标位点引物,通过PCR捕获目标DNA片段,并进行测序,最后进行目标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运用SLYm1R高密度水稻全基因组SNP芯片进行功能基因分析。【结果】基因型分析以碱基替代率的大小来分析其亲缘关系的远近或相似度。亲本材料鄂中5号、云香软与其他亲本的关系较远,09598与源丰占的关系较近;创新获得的3个株系群之间的碱基替代率分别为0.0099545(170531-170532)、0.0338213(170531-170533)和0.0371913(170532-170533),而在各个株系内部,碱基替代率均为0,表明3个株系群之间有差异,但各株系内的遗传没有差异,通过加代扩繁分别形成新的种质,分别命名为ZY531、ZY532和ZY533。功能基因分析结果显示,ZY532系列种质的功能基因分别来源于4个亲本,聚合了多个亲本的优异基因,如Os-MOT1;1来源于云香软,可减少钼积累等非生物胁迫;Bph3来源于09598和鄂中5号,可增强褐飞虱的抗性;OsGSK2来源于09598、源丰占和云香软,可使中胚轴长度增长适宜直播;Badh2来源于云香软,使稻米具有香味;多个抗稻瘟病基因来源于不同亲本,也可以聚合到创新资源中,使其获得较好的稻瘟病抗性。ZY532米质优、稻瘟病抗性好,耐热性强,配制的杂交组合耐热性达到3级。【结论】利用三明显性核不育材料可有效聚合多个优良基因,但同时造成的遗传背景复杂,会延长育种周期,结合高通量SNP标记检测,可快速筛选出稳定的株系和更多的类型,既拓宽了遗传基础又提高了育种效率,可高效创制兼顾多个优良性状的新种质。

  • 严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37-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4

    本文总结了安徽黄山徽州区再生稻生产的必要性,结合再生稻生产现状,指出其发展中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广再生稻生产有利于提高总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能有效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研究区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在种植规模、机械化水平、产业体系、产业扶持力度等方面有待提升。为了推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户对再生稻种植技术的认识;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引进适用于再生稻收割的机械设备,提高其产量;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和农旅融合模式,提升再生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大对再生稻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补贴,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用,采取订单化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本文为促进相关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参考。

  • 王亚清, 李朝阳, 洪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17-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5

    为明确农艺性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以荃两优985、荃优1001等11个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采取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并对各个水稻品种小区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生育期(0.859 8)>株高(0.825 7)>结实率(0.763 1)>千粒重(0.740 6)>穗长(0.734 2)>单株有效穗数(0.675 3)>总粒数(0.634 7)>每穗实粒数(0.623 9)>实粒数(0.622 0)>每穗总粒数(0.562 1),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则,生育期是影响参试水稻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产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荃两优985的小区产量较高,与其他品种差异在0.05和0.01水平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除荃两优晶丝苗外,其余9个品种的小区产量均明显高于丰两优四号(CK)。综合来看,荃两优985、荃优1001、荃科优211等9个品种的推广种植前景良好。

  • 刘金萍, 谢远洋, 李蓉, 邓小娟, 刘红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25-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7

    为明晰48%控释肥料在中稻生产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水稻品种萍两优雅占为试验材料,在江西赣州崇义县设置5个肥料处理区(T1,无氮区,钙镁磷+氯化钾;T2,无磷区,尿素+氯化钾;T3,无钾区,尿素+钙镁磷;T4,氮磷钾区,48%控释肥;T5,空白区),研究其对水稻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全生育期在129~133 d,施用控释肥可加快秧苗返青,延长分蘖和抽穗时间。主要性状方面,各处理水稻株高在101.9~121.2 cm,结实率在66.90%~74.22%,施用控释肥可提高中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水稻籽粒和茎叶产量均以T4处理最高,分别为560.28、509.81 kg/667 m2;其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7.33%、26.17%、52.56%,以钾肥利用率较高。综合来看,48%控释肥料有利于中稻增产,本文为控释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刘玉坤, 陈宇, 朱丽娟, 石扬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76-7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9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直播稻田杂草防除药剂,以40%苄嘧·丙草胺WP等4种药剂为试验对象,以空白处理为对照,另设处理1(40%苄嘧·丙草胺WP+25%氰氟草酯EW)、处理2(40%苄嘧·丙草胺WP+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3(33%苄嘧·丙草胺OD+25%氰氟草酯EW)、处理4(33%苄嘧·丙草胺OD+15%吡嘧·双草醚OD)、处理5(25%氰氟草酯EW)和处理6(15%吡嘧·双草醚OD),测定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田间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各试验药剂在合理剂量和施用方法下对水稻生长较安全。直播稻田杂草种类以千金子和稗草为主,莎草和阔叶杂草的发生量较少,各处理药后7、14、21 d的株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药后21 d 的鲜重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6;其中处理1~4药后7、14 d对全草的株防效均在97%以上,药后21 d对全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6%以上。综合表明,直播稻田选用苄嘧·丙草胺封闭,辅以氰氟草酯或吡嘧·双草醚茎叶处理,可有效防治田间杂草,适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 程朝平, 何旎清, 刘军化, 林少俊, 黄凤凰, 黄成志, 杨德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7): 9-1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03

    万优66是以籼型三系不育系万8A为母本,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万恢6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中迟熟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福建武夷山地区引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武夷山市进行多点展示和示范试验,表现出生育期适宜、分蘖力强、穗结构匀称的特性;产量在8 349.4~9 596.0 kg/hm2;抗稻瘟病、抗倒伏性好;整精米率高、米质外观好、适口性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不同移栽方式调整播量;通过药剂浸种、多效唑化控、“送嫁肥+送嫁药”施用等处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构建高效群体;推行“重基肥、早追肥、补穗粒肥”的施肥策略,并结合“浅水、晒田、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模式,促进植株分蘖成穗与抗倒伏;施用16%甲维·茚虫威150 g/hm2等药剂防治二化螟等病虫害;稻穗90%成熟时抢晴天收获。本文为该品种在相关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包静雯, 倪大敬, 胡安霞, 邱丽芳, 王美铄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5): 100-1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94
    本研究旨在避免或减轻高温热害对宣城市一季稻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该地区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基于宣城市7个气象站点1961—2023年的气象资料和2000—2023年一季稻单产数据,采用产量建模、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宣城市一季稻关键生育期(孕穗—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热害总发生频次自20世纪90年代起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轻、重和极重度热害的发生频次增加,而中度热害呈缓慢下降趋势。各类热害发生频次排序为轻度>重度>中度>极重度。(2)高温热害影响范围为轻度>重度>中度>极重度。(3)高温热害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南多、东北少,其中宁国市热害发生最频繁,广德市相对较少;整体而言,高温热害呈加剧趋势。(4)宣城市一季稻产量和高温热害之间存在显著的4~5 a反相位共振周期,且该周期在2007年后更为明显。高温热害强度与一季稻减产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在南部高温热害高发区推广耐高温籼稻品种,并配套“深水灌溉+叶面喷施水杨酸”等应急技术;在东北低发区优化播期,使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9月上旬的高温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稻稳产高产及增强气候韧性提供技术支持。
  • 丁金阳, 肖晶晶, 李正泉, 金亮, 章永辉, 张立波, 何靓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4):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4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水稻早播风险,本研究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开展了早稻适宜播种期研究。基于43 a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实地调查,设定机插和直播早稻的5个分期播种方案,分析不同播期下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柯桥区机插早稻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初,直播早稻的适宜播种日期为4月上旬—中旬初。该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指导种植户科学安排机插和直播早稻生产,实现趋利避害提供重要参考。

  • 杨文朋, 温桂春, 王秋英, 李颖薇, 黄巧玲, 杨纪康, 辛贤凤, 周铭德, 蒋建, 刘富锋, 朱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4): 30-3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69
    为探究水稻硒锌铁功能元素的富集特征,推动广西桂平市功能农业发展,以杂交优质稻‘野香优巴丝’(B1)和常规优质稻‘百香139’(B2)为供试品种,采取裂区设计方法,设置不施硒肥(A1)、0.5倍硒肥(A2)、1倍硒肥(A3)、1.5倍硒肥(A4)和2倍硒肥(A5)的叶面施硒处理,检测分析稻米硒锌铁含量、稻草硒含量和水稻植株地上部的硒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稻米硒和稻草硒含量,B2平均稻米硒含量显著高出B1 17.2%,B1与B2间平均稻草硒含量无显著差异,B1稻米对高外源硒胁迫的耐受力比B2稻米强,B2稻草对高外源硒胁迫的耐受力比B1稻草强,互作效应A4×B2与A4×B1(施1.5倍硒)对B1、B2稻米硒含量差异的影响极显著,A1×B1与A1×B2(不施硒)对B1、B2稻米硒含量差异的影响不显著,提示外源硒对品种(组合)间稻米富硒力的差异存在影响;叶面施硒对稻米锌铁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增大了B1与B2稻米富锌力的差异,缩小了B1与B2稻米富铁力的差异,提示外源硒对品种(组合)间稻米富锌、富铁力的差异也存在影响。B1稻米富锌力极显著强于B2,B1与B2稻米富铁力相当。综上,外源硒对水稻富集硒锌铁产生不同影响,对水稻品种间富集硒锌铁能力的差异也存在影响。
  • 潘鹏, 丁洋, 杨冬, 岳本奇, 孙晗, 杨秋苹, 苗雨, 刘英姿, 孟广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4): 79-8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15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其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健康对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42个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pH与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酸碱度范围为pH 4.6~10,均值为pH 7.23,空间异质性显著(标准差1.21)。重金属含量分析显示,镉、汞、砷、铅、铬的均值分别为0.1094、0.043、8.1、21.79、49.23 mg/kg,其中镉和汞在部分区域接近或超过土壤环境风险筛选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尤其是镉(r=-0.387)和汞(r=-0.627),表明pH升高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重金属与pH的空间耦合关系,即低pH区域与高重金属含量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重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针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推荐石灰施用量为1500~3000 kg/hm2;二是构建重金属—pH联合监测网络。这些措施将为吉林省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污染防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董丽英, 向锦茜, 刘沛, 刘树芳, 李启诚, 陈建晨,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4): 98-10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86
    为改良水稻品种‘云粳37’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研究以‘云粳37’作为轮回亲本,采用常规杂交、回交及自交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将抗稻瘟病基因Pi57Pi69聚合到‘云粳37’中。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法,在苗期选取对‘云粳37’具有致病性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含有Pi57+Pi69Pi57Pi69的BC2F3代纯合新种质及亲本材料展开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携带Pi57+Pi69的BC2F3代纯合单株均表现为抗病,含有Pi57Pi69的BC2F3代纯合单株的抗病性与相应供体亲本的抗感反应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抗稻瘟病基因聚合可显著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新创制的种质材料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
  • 胡佳燕, 沈之涵, 温丽慧, 郁嘉豪, 章雨君, 蒋冬花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7): 3434-345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7.006

    【目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BLS)为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害,由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侵染引起,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是我国水稻生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旨在利用优质放线菌资源,为研发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微生物源产品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从不同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放线菌菌株,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比较不同菌株对Xoc的抑菌能力,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保藏并进行后续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比对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泄露情况测定以及SDS-PAGE凝胶电泳法探究拮抗放线菌对Xoc生理特征的影响,开展盆栽防效试验进行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实际效益研究。采用特定培养基分析拮抗放线菌的促生特性,并通过浇灌促生试验探究其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共分离获得80株放线菌,其中Sv-6菌株拮抗Xoc能力最强,抑菌圈直径为(44.87±0.26)mm,经形态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将Sv-6菌株鉴定为弗吉尼亚链霉菌(Streptomyces virginiae)。Xoc经Sv-6菌株培养滤液处理后产生细胞溶胀、皱缩和聚集,同时膜表面物质组成改变、通透性增加,以及蛋白质表达下降。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易感品种甬优15和湘两优900经Sv-6菌株培养液处理后,病斑抑制率达到57.98%—88.25%,且对预防Xoc侵染水稻效果显著。促生特性测定证明Sv-6菌株具有产铁载体、溶无机磷以及产生吲哚乙酸(IAA)的能力。浇灌促生试验验证了Sv-6菌株对水稻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处理后根长的增幅可达48.50%。【结论】弗吉尼亚链霉菌Sv-6菌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开发成为绿色生防制剂和微生物菌肥的潜力。

  • 贾韬, 唐立芳, 汪建飞, 鲁立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01

    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期氮素含量数据。选取了两种卫星传感器(Quick Bird和SPOT-6)的波段响应函数,基于ENVI/IDL重采样技术模拟了两种卫星传感器的反射率数据。基于模拟的水稻叶片多光谱反射率数据,以任意两个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12个光谱指数,通过相关性拟合筛选与各生育期氮素含量高度相关的光谱指数,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建立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叶片氮素含量(除分蘖期外)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Quick Bird卫星传感器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与氮含量相关性最高,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1 8、0.617 0和0.352 9、0.628 1;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14 0、0.553 2、0.637 2和0.707 5、0.542 9、0.639 5。SPOT-6卫星传感器与Quick Bird一致,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的R2最高,分别为0.351 8、0.612 9和0.355 4、0.622 2;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02 9、0.543 6、0.584 6和0.697 8、0.537 9和0.584 8。模型验证结果表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的R2=0.56,RMSE=0.42;SPOT-6卫星模型的R2=0.54,RMSE=0.28。说明基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建立的氮含量估测模型精度要优于SPOT-6卫星,但其RMSE略大,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较为粗略的水稻氮素含量估测。

  • 刘芬, 王龙平, 吴天赐, 潘祺, 张杰, 赵学宇, 王晓东, 王一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03

    本研究以粳糯稻品种皖垦糯1116为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不同类型叶面肥[处理1,苗墩墩(生物型);处理2,美州星(营养型);处理3,诱抗素+吲哚丁酸(调节型);处理4,液体酶肥(肥药型);处理5,甄丰瑞组合(复合型)]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及农艺性状方面,各处理全生育期均为156 d,叶面肥对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喷施叶面肥可降低水稻株高(109.7~115.6 cm),增加穗长(16.7~17.8 cm)。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叶面肥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在22.9万~27.6万穗/667 m2,结实率在86.1%~88.5%,千粒重在26.4~27.1 g。各叶面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在696.4~751.6 kg/667 m2,产投比在3.4~7.3,以微生物叶面肥苗墩墩、调节型叶面肥诱抗素+吲哚丁酸、复合型叶面肥甄丰瑞组合的增产增收效果较好,本研究为水稻高效施肥管理提供参考。

  • 徐春晖, 孙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6): 136-13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6.030

    本文结合安徽潜山市再生稻生产现状,分析其有待提高的方面,并提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区将再生稻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种植面积稳步增长;2023年黄铺镇示范种植再生稻(荃优822)两季总产为13 609.5 kg/hm2,效益为10 341.27元/hm2。该产业发展暂存在品种及栽培技术、品牌化建设水平、规模化和社会化程度等有待提高的方面。基于此,提出推广抗倒伏、宜机收的优质品种,优化播种育苗、精准施肥、病虫害“三防两控”、轻简化机械收获等技术体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发展农旅融合示范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站式”农机服务合作社,完善供销体系降低生产成本等发展对策。本文为研究区及相似地区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刘永秀, 赵颖, 徐玲, 袁圆, 昂磊, 罗静, 杨涛, 张清华, 徐叶菊, 张石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5

    本研究旨在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PR23’、‘PR24’、‘PR25’、‘PR26’、‘PR101’、‘PR107’和‘PR109’的耐盐性,筛选出优异耐盐稻作新种质。试验采用浓度为0(CK组)、50、100、150、200 mmol/L NaCl溶液,对上述多年生稻品种(系)及母本‘RD23’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不同浓度下各品种(系)的生长指标(苗高、根长、鲜重、干重等)及耐盐系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耐盐性能。结果表明:(1)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时,各品种(系)在盐害等级上出现了明显差异。在所有盐胁迫相关性状的表型中,除根长外,所有品种(系)在150 mmol/L NaCl处理下的指标均与CK组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因此150 mmol/L NaCl被确定为多年生稻苗期最佳耐盐筛选浓度。(2)对150 mmol/L NaCl处理下各品种(系)耐盐性状的相对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隶属函数值,结合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权重进一步得出综合评价D值。结果显示,‘云大107(PR107)’在苗期表现出最强综合耐盐能力,‘PR101’在苗期的耐盐能力最弱,其他品种(系)的耐盐能力介于两者之间。本研究筛选出的优异耐盐稻作种质资源,不仅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奠定基础,还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盐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 王艳秋, 顾啸, 周成, 冒慧颖, 陈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11-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4

    为优化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本研究系统评估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无人机精准施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大疆T40无人机,于2023—2024年在上海松江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0、45、67.5 L/hm2 3个用水量梯度,分别在水稻拔节期和穗期施药,监测病株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1)拔节期:各梯度防效无显著差异(病株防效85.57%~87.68%;病指防效89.86%~91.34%);(2)穗期:30 L/hm⊃2;防效均显著低于其他梯度(P<0.05),45 L/hm2与67.5 L/hm2防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2023年病株防效79.71%~91.99%,病指防效89.47%~94.95%;2024年施药后7 d病株防效78.86%~95.01%,病指防效85.30%~94.93%;施药后15 d病株防效73.17%~93.12%,病指防效77.38%~92.46%。(3)经济效益:作业效率随用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0 L:4.0 hm2/h→67.5 L:2.67 hm2/h),防治成本随用水量增加提升71.4%(1050→1800元/次)。建议差异化用水量策略:拔节期用水量对防效影响不显著,采用30 L/hm2(兼顾效率与成本);穗期用水量对防效有显著影响,优选45 L/hm2(平衡防效与经济性)。

  • 杨洋, 柯莉萍, 朱君, 胡妍妍, 衮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64-7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0

    本研究旨在揭示织金县复杂山地地形下水稻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并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水稻气象产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识别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织金县的水稻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并验证了其预报精度。同时,结合气象和灾害资料,以及灾害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绘制了织金县水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5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6月下旬的降水量,7月中旬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8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以及9月上旬的降水量,是影响织金县水稻生长发育的显著气象因子。构建的预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平均预报准确率高于90%,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区域适用性。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显示,织金县中部偏南偏西的乡镇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北部及东部乡镇的适宜性较差。本研究所建预报模型对织金县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生成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清晰揭示了区域差异,可为优化当地水稻种植布局、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提升单产水平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

  • 张君莉, 王瑶, 夏琼梅, 朱海平, 龙瑞平, 李贵勇, 邓安凤, 杜晨晴, 杨从党
    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运筹对‘超优千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明确水稻高产的氮肥运筹比例及增产机理。以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为材料,通过设置8种氮肥运筹处理,分别为N0(不施肥),N1(7:3),N2(6:4),N3(5:5),N4(4:6),N5(3:7),N6(2:8),N7(0:10),以N3为对照,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有效穗数、穗粒数、氮肥农学效率,但对千粒重、结实率的影响较小。当氮肥运筹处理为N6时,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齐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齐穗期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齐穗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收获指数则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逐渐上升。在施氮总量(纯氮)为420 kg/hm2,基本苗28.95×104株/hm2,移栽密度11.5 cm×30 cm时,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蘖肥:穗肥=2:8,最有利于高产。
  • 张虎, 吴月娥, 段海燕

    本研究探讨水稻氮利用效率(NUE)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功能基因,指出氮肥的过度使用和总结阐述相关基因。将NUE性状分为生理性状(如氮吸收)和农艺性状(如分蘖数)两个方面来阐述对氮素吸收有利的重要基因。在生理性状方面,分别总结了影响水稻NH4+吸收和NO3-吸收的相关基因。水稻对NH4+的吸收主要受AMT超家族蛋白控制,而对NO3-转运的蛋白主要分为两大类:NRT1NRT2,例如:OsAMT1.1和OsNRT1.1B等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增加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农艺性状方面,GRF4NGR5等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氮代谢基因表达,促进分蘖和籽粒生长,从而提高氮利用效率。这些发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有望培育出高氮利用效率、环境友好的新品种。

  • 倪金龙, 马常凯, 宋少杰, 杨剑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1

    本文综述了1949年以来安徽省在水稻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水稻育种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方面,安徽水稻种质(品种)创新经历了农家品种、矮秆品种引进与系统选育、三系不育系及两系不育系选育阶段;截至2024年,研究区自育水稻品种1 539个,包括80优121、协优57、荃优822等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新两优6号、皖稻153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徽香软1号、徽香粳977等常规稻品种以及绿旱1号、绿旱两优21等强抗旱性品种。育种技术方面,诱变技术具有突变率高、生物损伤轻的特点,丰富了育种资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对基因进行精确选择和高效重组,提高了育种成功率;基因编辑技术可根据育种的具体需求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修饰,进一步提高了育种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下一步将注重绿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培育,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 王兵, 李敏, 李金良, 张崎峰, 吴瑶, 张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4-6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6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稻主要病害(恶苗病、纹枯病、胡麻斑病、稻瘟病)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20%三环唑、25%醚菌酯、25%氰烯菌酯、20%丙环唑、20%噻唑锌、125 g/L氟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水稻恶苗病菌和纹枯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有效中浓度(EC50 值)均小于1 mg/L;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0%丙环唑、25%醚菌酯,其EC50分别为0.000 7、0.003 5 mg/L;对水稻稻瘟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 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EC50分别为1.001 1、1.862 1 mg/L。综合来看,6种杀菌剂对水稻病害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有125 g/L氟环唑、25%醚菌酯,生产上建议混合施用或交替施用,避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 杜蕾, 梁娥, 王崇义, 胡贤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9

    本文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从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方面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侵染叶、节、穗等)、纹枯病(侵染基部叶鞘)、稻曲病(穗部病害);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刺吸汁液)、稻纵卷叶螟(卷叶为害)和水稻螟虫(钻蛀茎秆),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综合防控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农业防控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与科学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控一般利用天敌生物、种养结合等;物理防控常采用诱杀、阻隔等措施;化学防控以减量增效、选择低毒药剂为主。综合运用防控技术,可精准预测、绿色治理,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Yi Zhang, Jing You, Jun Tang, Wenwen Xiao, Mi Wei, Ruhui Wu, Jinyan Liu, Hanying Zong, Shuoyu Zhang, Jie Qiu, Huan Chen, Yinghua Ling, Fangming Zhao, Yunfeng Li, Guanghua He, T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297-331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25
    叶片和颖壳作为侧生器官,对光合作用和种子形态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产量。然而,控制水稻极性发育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分离了一个水稻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1 (pdl1)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由极性发育缺陷引起的扭曲的/丝状的叶片和裂开的/丝状的外稃。PDL1编码定位于细胞质颗粒的SUPPRESSOR OF GENE SILENCING 3蛋白。PDL1表达于茎尖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花分生组织以及叶片和花器官等侧生器官。PDL1参与了tasiR-ARF的合成,可能进一步调控OsARFs的表达。同时,远轴面特征基因miR165/166和近轴面特征基因OSHBs的表达水平分别显著升高和降低。本研究结果阐明了PDL1介导的tasiR-ARF合成进而调控水稻侧生器官极性发育的分子机制。
  • Yuxin He, Fei Deng, Chi Zhang, Qiuping Li, Xiaofan Huang, Chenyan He, Xiaofeng Ai, Yujie Yuan, Li Wang, Hong Cheng, Tao Wang, Youfeng Tao, Wei Zhou, Xiaolong Lei, Yong Chen, Wanjun R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68-338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23
    在水稻生产中,调整播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措施以适应高温环境。然而,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可能因品种和生态条件而异。糊化特性常被人们用来评价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为进一步明确推迟播期对稻米糊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等3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8和2019年在四川盆地的大邑、安州、南部和射洪等4个生态点设置了不同播期试验,共设置正常播期1(CS1)、正常播期2(CS2,比CS1晚播10 d)、推迟播期1 (DS1,比CS1晚播30 d)和推迟播期2(DS2,比CS2晚播30 d)等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较CS1和CS2处理,DS1和DS2处理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但降低了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除2018年CS2和D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DS1和DS2处理使崩解值降低了2.15–11.19%,消减值则增加了23.46–108.47%。然而,推迟播期处理对稻米糊化特性的影响因生态点和品种而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DS1和DS2处理导致大邑、安州、南部和射洪生态点崩解值分别降低了2.35–9.33%、2.61–8.61%、10.03–17.78%和2.06–8.93%,消减值则分别增加了2.32–60.93%、63.74–144.24%、55.46–91.63%和-8.28–65.3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与抽穗后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将抽穗后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控制在25.9、31.2和 22.3℃以上,有利于稻米相对崩解值的提高和相对消减值的降低,进而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综上,推迟播期处理可能会导致四川盆地机插稻食味品质变劣,而将抽穗后的平均温度控制在25.9℃以上有利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提升。
  • Yunji Xu, Xuelian Weng, Shupeng Tang, Weiyang Zhang, Kuanyu Zhu, Guanglong Zhu, Hao Zhang, Zhiqin Wang, Jiancha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51-336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05
    干湿交替灌溉技术(AWD)对稻米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脂质作为水稻籽粒中除淀粉和蛋白质以外的第三大丰富的物质成分,与籽粒品质形成密切相关。但是,不同AWD模式下稻米脂质谱的变化特点仍不清楚。本研究设置了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AWSD)3种灌溉处理,采用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扬稻6号(YD6)精米中脂质组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结果显示,YD6精米中具有7种脂类、55种脂质亚类,共包含1086个脂质分子。与CI处理相比,AWMD处理主要改变了精米中TG、Cer、DG、BisMePA、PC、PE、MGDG和DGDG等脂质亚类,提高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而AWSD处理显著改变了TG、Cer、DG、PC、PE、Hex1Cer、DGDG和BisMePA等脂质亚类,并降低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进一步发现,AWMD处理对DGDG(18:0_18:2)、DGDG(16:0_14:0)、PC(33:1)、Cer(t17:0_26:0)和Cer(t17:0_16:0)等脂质分子表达的影响最为显著,而AWSD处理对TG(6:0_14:0_18:3)、PC(41:1)、TG(19:1_18:4_18:4)、Hex1Cer(d18:2_24:0+O)和Hex1Cer(d18:2_24:1)等脂质分子表达的影响最为明显。综上,由AWMD和AWSD处理引起改变的上述10种脂质分子可优先作为脂质与稻米品质关系研究的候选脂质。
  • 刘钊扬, 原坤荣, 卢尚钦, 黄俭宇, 李静, 张向辉, 黄少伟, 杨秀安, 柳凯, 周杰, 朱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2):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7

    为有效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推动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稻米中功能性成分硒的作用,选取27个水稻品系作为试材,于强酸性且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开展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产出稻米的硒含量处于0.0086~0.0247 mg/kg的较低水平,平均值为0.0153 mg/kg,变异系数为0.258,最大值/最小值高达2.86。各品系稻米的硒富集系数因基因型不同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普遍偏低,范围仅为0.0169~0.0484,平均值为0.0299。稻米硒含量平均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1.2%,显著低于其他富硒土壤稻作区,各品系稻米均呈现贫硒状态,这在同类研究中较为罕见。可见,除水稻基因型外,土壤性质对稻米富硒能力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关注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对稻米富硒能力的重塑作用。

  • 任涛, 方娅婷,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59-316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1
  • 方娅婷, 赵剑, 盛倩男, 李凯旭, 王祥华, 张洋洋, 朱俊, 丛日环, 陆志峰,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64-317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2

    【目的】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增产措施,水稻-油菜复种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明确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对稻油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差异,为保障粮油安全和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2022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华中农业大学沙洋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化肥+秸秆+有机肥(NPK+S+M)4个处理,分析油菜和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情况,并对养分利用效率、养分表观平衡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6年试验的平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493.5%—758.8%)和水稻产量(94.3%—106.4%),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稳定性(24.6%—72.1%)和可持续性(17.2%—85.0%)。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产量增加6.3%,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水稻产量降低0.8%,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NPK+S+M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分别增产44.7%和5.4%,产量可持续性均提高。在轮作周年内,所有处理的油菜季养分吸收占比均低于水稻季。有机物料投入显著促进油菜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NPK处理相比,NPK+S+M处理的作物养分平均吸收量和趋势吸收量分别增加5.1%—91.2%和12.2%—100.4%。NPK+S处理的作物养分平均吸收量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趋势吸收量比NPK处理高7.7%—25.4%。有机物料投入降低了作物养分生理利用率,与NPK处理相比,NPK+S+M处理的油菜和水稻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降低3.0和3.7个百分点,磷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降低19.3和25.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机物料的投入带来更高的养分表观盈余,且养分表观盈余累积量与产量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显著提高稻油轮作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其作用效果受作物类别和养分种类的共同影响。在化肥配施秸秆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培肥土壤,但仍需提高作物的养分生理利用率,以充分发挥有机物料的培肥增产潜力从而实现粮油兼丰。

  • 卜容燕, 程文龙, 武际, 唐杉, 李敏, 鲁剑巍, 纪根学, 王慧, 朱睿, 蒋发辉, 汤萌萌, 韩上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78-318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3

    【目的】明确耕作方式和施肥措施对长江流域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区域粮油协同增产的可持续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6—2023年稻油轮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同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T,耕作深度12 cm)和深耕(DT,耕作深度20 cm);副处理为不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和有机肥无机肥配施(FM与F处理为等养分设计。FM处理水稻季化肥用量与F处理一致,油菜季有机肥配施化肥)3个处理。分析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结合产量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后水稻和油菜平均增产47.6%和288.1%,产量稳定性增加6.1%、10.6%,可持续指数增加14.7%、16.7%。施肥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且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增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深耕较旋耕进一步增加水稻(9.2%)和油菜(7.0%)产量,且产量稳定性(YSI降低17.9%和4.7%)与可持续性(SYI提高5.7%和7.7%)显著优化。在所有处理中,FM-D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FM-DT处理最有利于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转移,提高作物养分收获指数,水稻氮素和磷素收获指数达76.9%和76.0%,油菜达68.5%和69.5%。有机肥投入减少了化肥施用,但提高了氮和磷养分利用效率,其中水稻季分别增加23.1%和24.5%,油菜季分别增加63.7%和22.8%。在有机肥替代的基础上进行深耕,进一步提高了氮肥和磷肥表观利用率。【结论】有机肥无机肥配施结合深耕显著提高稻油轮作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是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养分管理方式。

  • 孟孜贞, 任涛, 刘陈, 王昆昆, 廖世鹏, 李小坤, 丛日环, 陆志峰, 方娅婷,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90-320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4

    【目的】系统评估不同种类养分投入对连续轮作作物周年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稻油轮作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2024年开展连续8年的稻油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氮磷钾均施(NPK)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施氮(-N)、不施磷(-P)、不施钾(-K)共4个处理,分析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氮磷钾养分利用及表观平衡。【结果】不平衡施肥显著降低作物产量,与NPK处理相比,-N、-P和-K处理的水稻分别减产26.7%、36.7%和2.8%,油菜分别减产57.4%、86.4%和12.3%,水稻有效穗数和油菜角果数降低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随着轮作年限增加,-N、-P和-K处理的作物累积产量较NPK处理的减产程度逐渐增大;与NPK处理相比,-P处理的水稻和油菜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降低。从轮作周年养分分配来看,水稻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均高于油菜。不平衡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和轮作周年的养分累积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肥料利用率分析表明,水稻的氮、磷、钾肥贡献率均低于油菜,而氮肥和磷肥的农学利用率、磷肥和钾肥的回收利用率均高于油菜。从轮作周年养分表观平衡来看,水稻季土壤的养分盈余均少于油菜季土壤,NPK处理的轮作周年土壤氮素盈余135.1 kg N·hm-2,磷素盈余49.6 kg P2O5·hm-2,钾素亏缺225.1 kg K2O·hm-2,单一养分的缺失加剧了其他养分的盈余。【结论】稻油轮作系统中缺乏任何单一养分均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降幅与基础土壤肥力水平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P处理降幅最大,其次为-N处理,-K处理降幅最小,油菜减产的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因此,需重视氮肥和磷肥的投入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适当补充钾肥以缓解土壤钾库耗竭,以此实现长期稻油轮作系统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 董云棋, 黄建, 柴以潇, 杨世超, 王敏, 孟旭升, 郭世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01-321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5

    【目的】为探究稻油轮作下施肥模式在中低产田作物生产上增产提效的潜质,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稻油轮作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和稻油轮作培肥地力效果,找出适用于中低产田稻油轮作的施肥策略,为中低产田障碍消减,促进稻油轮作高效生产,实现稻油轮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17—2024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低产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CK)、不施氮肥处理(PK)、不施磷肥处理(N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优化施肥处理(OPT),通过分析水旱两季作物历年产量,成熟期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明确稻油轮作不同施肥制度下的产量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在7个周年轮作期内,与FFP相比,OP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产量构成随着轮作周期的增加更为稳定。与FFP相比,OP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水稻分别高出51.5%—73.3%和81.8%—107.9%;油菜分别高出137.2%—152.3%和89.8%—101.9%。4个周年轮作期内,OPT处理水稻和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FFP处理。对比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的两个周年轮作期发现,OPT处理水稻和油菜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FFP处理,且OPT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提升效果优于FFP处理。经过7年稻油轮作,各处理土壤肥力指数均显著升高(63.8%—117.2%)。与FFP处理相比,OPT处理的水稻季土壤化学指标的隶属度平均值5个指标均高于FFP处理,其综合肥力指数提高13.4%—19.2%。此外,监测3个周年轮作期的土壤磷活化系数,发现OPT处理土壤磷活化系数高于FFP处理。【结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可以通过优化肥料运筹,在水稻氮肥和磷肥减施40%和50%,油菜氮肥和磷肥减施60%和50%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其产量构成,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实现稻油轮作体系周年产量的稳定;优化施肥在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提升上的表现优于农民习惯施肥。因此,稻油轮作优化施肥模式在肥料长期减施情况下,可以协调作物养分需要与养分供应,保持作物稳产或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中低产田土壤肥力,实现中低产田障碍消减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方雯, 刘君权, 崔鑫, 刘嫒桦, 方娅婷, 丛日环, 陆志峰,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20-323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6

    【目的】通过研究氮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周年作物氮素吸收、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水稻及油菜的周年氮肥适宜用量的变化趋势,为长江中游区域稻油轮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始建于2016年,本研究选取2016—2024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稻油轮作中两季作物均设置0、90、180、270、360 kg N·hm-2共5个氮肥用量处理,对稻油轮作系统产量及其稳定性、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氮素表观盈余及适宜氮肥用量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相比于不施氮处理,各施氮处理中水稻平均每年增产1 035—1 769 kg·hm-2,增幅为19.4%—33.2%;冬油菜平均每年增产1 041—2 208 kg·hm-2,产量增长了1.3—2.8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及油菜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逐步增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水稻及油菜的地上部氮素年平均积累量分别增加36.8—108.2和43.4—139.3 kg·hm-2。在经过连续稻油轮作种植后,各氮肥处理中水稻及油菜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稻季中随着氮肥用量递增,相比于上一年,每年的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幅由2.6%上升至9.8%;油菜季中不施氮处理在年份间氮素积累量增幅不明显,每年施用氮肥后氮素积累量相比前一年平均增长3.4%—5.1%。水稻季各氮肥处理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在前3年趋势平稳,从第4年起逐渐呈抛物线式上升;油菜季在施氮量为90—270 kg N·hm-2时,氮肥利用率呈现逐年平均增长5.6%的趋势,而在施氮量为360 kg N·hm-2时周年无明显上升幅度。轮作周年间不施氮处理表观氮素平衡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各施氮处理的水稻及油菜的表观氮素盈余量年均分别下降3.6%—8.3%和2.4%—6.7%。进一步分析发现,水稻季氮肥适宜用量每年平均增长2.3%,周年氮肥适宜用量平均为146.8 kg N·hm-2;油菜季氮肥适宜用量呈平均每年增长0.9%的趋势,周年氮肥适宜用量平均为198.0 kg N·hm-2。【结论】在连续稻油轮作种植模式中,需根据轮作系统作物氮素吸收特征以适宜的氮肥用量进行施肥,并根据土壤氮素状况来动态调整周年氮素分配用量。

  • 刘陈, 方娅婷, 任涛, 王昆昆, 任玉芳, 孟孜贞, 廖世鹏,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33-324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7

    【目的】稻油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典型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土壤季节性的干湿交替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和氮肥施用效果。从周年轮作的角度探究氮肥运筹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氮素分配的影响差异,为稻油轮作系统周年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2012年,设置4个氮肥运筹处理:(1)水稻-油菜两季均不施氮(N0-0);(2)水稻-油菜两季均施氮150 kg N·hm-2(N150-150);(3)在处理(2)的基础上水稻季增施氮肥75 kg N·hm-2(N225-150);(4)在处理(2)的基础上油菜季增施氮肥75 kg N·hm-2(N150-225)。分析作物产量和周年系统能值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氮素积累量和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等相关指标。【结果】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及氮素积累量对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的响应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0)相比,当稻油两季施氮量均为150 kg N·hm-2(N150-150)时,油菜和水稻产量分别平均增加207.1%和92.4%,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253.2%和114.7%;与N150-150处理相比,水稻季增施氮肥(N225-150)处理的水稻和油菜分别平均增产9.6%和6.6%,油菜季增施氮肥(N150-225)的水稻和油菜分别平均增产4.4%和23.7%,氮素积累量的变化与产量基本一致。施氮主要通过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水稻有效穗数及每穗实粒数来提高作物产量,且油菜的增产效果更高。此外,从轮作周年的氮肥增产效应分析,与N150-150处理相比,N225-150处理的稻油轮作系统的能值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8.4%和13.5%,N150-225处理分别增加10.6%和18.4%;N225-150处理周年氮肥利用率较N150-225处理降低了2.7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水稻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油菜季高出91.1%,对氮肥的高投入需求更小有关。【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轮作系统作物需氮和土壤供氮特征调整周年氮素分配,油菜季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稻季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稻油轮作系统稳产高效的目的。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