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小燕, 娄立, 张楠, 令兆勋, 张澳旗, 张万民, 严加坤
    为提高人工栽培的甘草质量,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在榆林学院进行盆栽试验,对其在干旱胁迫下添加外源硅后的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根系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外源硅的添加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下甘草干物质的积累;显著促进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合成;干旱胁迫下外源硅添加使根干重由0.93 g/株提高到1.31 g/株;促进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合成累积、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增加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木质部面积/横截面面积和韧皮部/解剖横截面积;外源硅添加使2种土壤水分状态下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显著提高了39.15%和302%,且甘草整株水力学导度和根系伤流量与甘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外源硅的添加提高了甘草品质、促进了次生代谢物的合成累积、提高了根系吸水效率和整株水力学导度并参与根系组织在逆境中的建成,从而提高了甘草产量。
  • 张彦, 陈京都, 辛海滨, 刘翠莲, 徐瑞衡, 范晓凯, 王颖
    本研究以‘南粳9108’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常规施肥与侧深减氮施肥方式下,分别设置喷施硅肥、锌肥、硅+锌肥、对照4个处理,分析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茎蘖数、茎秆物理特性、抗倒能力以及产量表现差异性,以期探明侧深减氮施肥与硅、锌肥协同作用对水稻产量以及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侧深减氮施肥方式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促进茎秆粗壮,抗倒能力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方式。(2)侧深减氮施肥方式喷施硅肥的处理基部节间最短、抗折力最大、倒伏系数最低;侧深减氮施肥喷施硅+锌肥的处理分蘖能力最强、有效穗数最多、茎秆最粗壮、产量最高。(3)在同种施肥方式下,硅肥和锌肥同施均能有效促进水稻生长,有效穗数均达到最高,但是对水稻的其他性状影响结果较复杂,并不能达到叠加效果。
  • 朱雨晴, 李华昭
    为了探究鱼台水稻在不同积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不同生育期日照时数、温度对鱼台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为鱼台地区的水稻的优化种植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依据。本研究以2017—2022年鱼台水稻的生长指标数据与生育期间积温等气象要素,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出不同生育期光温对水稻产量因素的影响,据此建立了产量因素预报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对鱼台水稻生长发育的模拟,整体精确度较高,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标准误差(RMSE)在0.591~5.100之间、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在0.087~0.107之间、与1:1直线间的R2在0.970~0.996之间。水稻返青分蘖、拔节、孕穗和灌浆成熟期的日照时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抽穗和灌浆成熟期的积温与产量显著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水稻产量和水稻穗粒数的预报模型,通过历史回带与直方图等方法验证得到,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Zhizhou Xu, Guichun Wu, Bo Wang, Baodian Guo, Cong Sheng, Yangyang Zhao, Bao Tang, Yancun Zhao, Fengqua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844-1859.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17

    由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水稻白叶枯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降低水稻产量并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细菌sigma (σ)因子是一类非专一性的蛋白,它能够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识别特定的启动子,σ70因子还参与调节应激反应和毒力的基因的表达。然而,σ70因子RpoDXoo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poD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在黄单胞菌中是相当保守的。生长曲线和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PXO_RpoD敲除后Xoo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对水稻的致病性显著降低为进一步鉴定受PXO_RpoD直接调控的基因,我们在野生型PXO_RpoD C端融合了Flag标签,并进行了靶标下切割和标记CUT&Tag分析。结合表型试验发现,PXO_RpoD参与调控Xoo的游动性和氧化胁迫响应。与野生型菌株相比,PXO_RpoD缺失突变体减弱了非寄主烟草的过敏反应,说明PXO_RpoD可能参与调控三型分泌系统。通过细菌单杂交和凝胶迁移试验结果表明PXO_RpoDhrpGhrpX的启动子直接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PXO_RpoD参与调节运动能力和氧化应激,是维持Xoo致病力所必需的基因。此外,PXO_RpoD能够直接与hrpGhrpX的启动子结合,从而调控三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子的表达。本研究阐明了PXO_RpoD在参与调控Xoo致病性中的作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潜在靶点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 Zhian Dai, Rongwei Yuan, Xiangxia Yang, Hanxiao Xi, Ma Zhuo, Mi 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738-175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33
    盐度是影响全球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应用耐盐植物促生长菌(HT-PGPB)促进作物生长、降低盐胁迫的不利影响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通过对秋茄树(Kandelia ovate)繁殖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确定了能够响应盐度变化的关键内生细菌。通过纯培养获得在氯化钠(NaCl)浓度为5%(w/v)的高盐条件下正常生长的Delftia tsuruhatensis DYX29菌株。DYX29可以合成铁载体(单位值为87.6%)和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29 U L-1),并能在高盐度条件下更多合成胞内氨基酸和生长素。接种DYX29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耐盐性。在盐胁迫下,添加DYX29通过多种途径有效促进了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幼苗的生物量(干重)提高了32.9%,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提高23.1%。水稻叶片CAT和POD活性分别提高了37.8%和88.2%。同时,它还能维持根和叶的离子稳态。另外,水稻根系中促生长激素IAA、BL、ABA和SA的表达分别上调27.8%、69.5%、123.7%和28.6%。本研究为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筛选有价值的耐盐益生菌以促进盐胁迫下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启示,也可为新型耐盐益生菌生物肥料的开发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Zhaowen Mo, Siren Cheng, Yong Ren, Longxin He, Shenggang Pan, Haidong Liu, Hua Tian, Umair Ashraf, Meiyang Duan, Xiangru T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5): 1718-173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20
    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或秸秆还田措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香稻的高产优质生产受农田管理措施的影响很大,其中以香稻香气关键的挥发性化合物2-乙酰-1吡咯啉(简称2-AP)受田间管理措施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探究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和2-AP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在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为期两年大田试验,采用两个代表性的香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包括不同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为3种耕作管理措施:旋耕(T0)、少耕(T1)和免耕(T2),2种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S0)和秸秆还田(S1)。试验中还田所用的秸秆来源为试验田早季收割后相应的香稻品种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残余物。试验结果表明,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影响了供试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2-AP含量。相比于T0S0处理组,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2-AP含量,2016年和2017年试验处理的平均2-AP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2.41-116.85%和34.85-103.89%。耕作管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2-AP含量以T2S1和T1S1处理的较高。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香稻植株叶片和籽粒中的香气代谢酶活性协同调节了籽粒中香气代谢前体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籽粒中的2-AP积累。此外,主成分分析显示T1S1处理与2-AP含量和香稻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作用相关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稻谷产量有较大的贡献。T1S1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60.75 g m-2,这归因于T1S1处理提高了农艺和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指标,如叶片面积指数、SPAD值、氮代谢、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等。总的来说,少耕与秸秆还田(T1S1)处理更有利于协同提升香稻产量和2-AP含量。
  • 陈庆明, 陆云, 余林闯, 杨娟, 常幸远, 黄涛, 梅源, 申关望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1

    为筛选适宜豫南罗山县稻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CK),对两优2189、干两优九丝苗等8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区域试验,鉴定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32~138 d,差异不明显。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127.0~148.0 cm,以糯优962最高,其他品种均在130 cm左右;结实率在76.3%~90.2%;千粒重在22.9~28.8 g。产量方面,以干两优九丝苗、春9两优雅占和两优2189产量较高,分别为9 362.82、8 958.02、8 868.07 kg/hm2,较CK增产4.2%~10.0%。综合来看,干两优九丝苗、春9两优雅占和两优2189的长势茂盛、株叶型好,产量表现较好。

  • 郑昌成, 岑宏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1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4

    本文结合昱香两优香丝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示范种植表现,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全生育期适中、抗病性较强、有效穗多、产量高且米质优,适宜在研究区作双季晚稻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肥力好、排灌方便的田块作为秧田,适时浸种催芽,培育壮秧;秧龄15~18 d时适时移栽,合理密植;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浅水立苗、薄水分蘖,立苗后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5~7 d断水;适期适药防除杂草,结合田间病虫鼠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药剂进行绿色防控;稻谷95%黄熟时,抢晴天机械收获,并及时将稻谷翻晒或烘干后归仓。本文为昱香两优香丝在江华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胡宗兵, 胡德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7): 5-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02

    本文介绍了巧两优晶香丝占的选育过程,并对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巧两优晶香丝占是以喜08S为母本,晶香丝占为父本,经过系统选育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和中抗稻瘟病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播种、药剂浸种和适量播种;适期移栽;施足底肥,早施、重施分蘖肥,增施磷、钾肥;水稻移栽后5~7 d,选择适宜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适期适药防治稻曲病、稻蓟马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及相关地区作为一季中稻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褚春燕, 李辰晖, 王艳, 庞云超, 韩俊杰, 王萍, 翟墨, 姜丽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6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播期对水稻大田营养生长期秧苗生长性状和分蘖动态的影响,为科学选择水稻生产的播种和移栽日期提供依据,以促进稳定高产。以三江平原主栽品种‘龙粳31’为试材,设置4个播期,相邻播期间隔时间步长10 d,将当地多年平均播期设为第2期(T2),向前设置1期(T1),向后设置2期(T3—T4)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大田营养生长期随着播期推迟,水稻发育进程加快,逐日温度适宜度不适宜天数减少,发育期温度适宜度上升,≥10℃有效积温下降;≥10℃有效积温与分蘖数的决定系数均在92.8%以上,对水稻分蘖数影响系数在4.7~8.9之间;T1播期在返青—分蘖期遭遇最低温达3.3℃的阶段性低温,连续7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低于0.3,其中4 d的逐日温度适宜度为0,秧苗性状指标最低;T2播期株高最大达73 cm,单株叶面积103.27 cm2,单株干物质1.01 g,穴最大分蘖数达到18株。综合来看T2播期秧苗素质指标最高,T3次之,5月11—21日为最佳移栽期。研究结果为水稻种植科学选择移栽期、趋利避害和促进稳产丰产提供理论依据。

  • 肖卓熙, 张智, 刘东海, 乔艳, 李世涛, 胡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123-131.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98

    为探讨生物炭基肥料在中低产田水稻生产上增产提效的应用潜力,在湖北阳新和沙市地区以中低产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习惯施肥(F)、习惯施肥+生物炭(FB)、生物炭基肥料(BF1)、生物炭基肥料减量10% (BF2)、生物炭基肥料减量20% (BF3) 6个处理,研究生物炭基肥料减量基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基肥料增加了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和秸秆生物量,其中BF1处理相较于F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在中产田和低产田分别提高11.09%和9.51%;生物炭基肥料处理促进了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在中低产田BF1和BF2处理的水稻地上部氮、磷累积量均高于F处理;同时,BF1和BF2处理相较于F处理显著提高了中产田的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和低产田的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其中,在中产田BF2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38.99%,比F处理提高了29.41%;另外,BF1和BF2处理增加了中低产田水稻种植收益,其中BF1处理经济效益最高,在低产田和中产田较F处理分别增收560.7元/hm2和1460.3元/hm2。综上,生物炭基肥料减量0%~10%施用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增加农户种植收益,适用于中低产田水稻生产。

  • 梁嘉燕, 孔雷蕾, 胡晓丹, 杨旭健, 杨武, 白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8-1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6

    本研究旨在评价广东丝苗米品种在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为丝苗米的品种选择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选取15个广东丝苗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盐胁迫处理,观察这些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具体评估指标包括发芽率、苗期存活率等。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对丝苗米品种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在萌发幼苗期,杂交稻相较于常规稻表现出更强的耐受性,其中‘青香优19香’和‘软华优金丝’尤为突出,表现出较高的耐盐性。在苗期,‘香秀占’、‘莉香占’、‘南晶香占’、‘恒丰优油香’和‘耕香优荔丝苗’等品种则显示出较高的耐盐性。鉴于不同品种间耐盐性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在综合考虑其他品种需求因素后,优先选用耐盐性较强的品种或杂交品种,在有咸潮侵扰历史的丝苗米产区,推荐选用杂交品种。针对不同品种,在面临盐胁迫时的应对措施要有所区别,以增强产量的稳定性。

  • 熊嘉妮, 李宗玥, 胡衡亮, 顾天宇, 高艳, 彭佳师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7): 1259-1268.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7.001

    【目的】镉(Cd)是我国耕地的主要污染物,而稻米是人体Cd摄入的主要来源。OsNRAMP5是介导Cd进入水稻体内的主要转运蛋白,在水稻特定组织中特异表达OsNRAMP5,探索并构建种子低积累Cd水稻的途径,为应对耕地Cd污染水稻改良的分子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选取OsLCT1起始密码子上游2 500 bp序列作为启动子,驱动OsNRAMP5在水稻日本晴中表达,并通过在OsNRAMP5的C端融合红色荧光蛋白mRFP以观察OsNRAMP5在转基因水稻中的组织表达情况。获得独立的纯合转基因株系后,首先用qRT-PCR检测OsNRAMP5在水稻中的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OsNRAMP5在水稻根和节点处的组织定位;其次,观察和统计野生型和转基因株系在不同浓度Cd处理条件下对Cd的积累和耐受特性的变化;最后,在含Cd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种植,统计Cd和其他矿质元素在种子和叶片中的积累及产量性状。【结果】在OsLCT1启动子驱动下,OsNRAMP5主要在水稻根部的表皮、外皮层、中柱,以及节中的扩大维管束韧皮部和扩散维管束中表达,这与水稻OsNRAMP5的原有表达模式显著不同。与野生型相比,在幼苗期,转基因株系表现出根部Cd积累增加,地上部Cd积累减少的表型,而且对Cd胁迫的耐受性增强;在含Cd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种植后,转基因株系的株高产量等没有变化,但种子和叶片中Cd的积累显著减少。其中,种子中Cd的积累降低约80%,减少的比例远大于叶片。地上部和种子中Mn的含量也略有减少,但是Fe、Zn、Cu等矿质元素积累变化不显著。【结论】OsLCT1启动子驱动OsNRAMP5在水稻中表达,减少了Cd从根部向地上部转运,同时,在节点部位使Cd更多地分配至叶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种子中Cd的积累。因此,利用OsLCT1启动子驱动OsNRAMP5表达是降低水稻种子Cd积累的有效方式。

  • 邓兴, 段灵涛, 尹玉玲, 阴长发, 兰波, 杨迎青, 邵见阳, 涂雪琴, 李云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127-13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6

    文章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和病害流行规律等方面阐述了水稻穗腐病的发生规律;从栽培管理、菌源积累和选用抗病品种等方面介绍了水稻穗腐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介绍了不同农药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认为,对于水稻穗腐病的防治,应在科学栽培、及时清除菌源和选育抗病品种等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同时有效控制水稻穗腐病的发生和为害。

  • 吕小燕, 劳盈盈, 李惠珠, 蔡志鑫, 傅荣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17-2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5

    为筛选适合广东江门地区生产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对美香占2号(CK)、众香5号、江农香占1号、华航82号、粤芽丝苗、华航玉占和粤禾丝苗7个水稻品种开展了品种筛选试验,分析了其在研究区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表现。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平均生育期在124~127 d;各品种纹枯病轻度发生,众香5号、江农香占1号和华航玉占偏轻度发生白叶枯病,其余病害均未发生;成穗率以粤禾丝苗较强。产量方面,各品种平均产量在5 382.5~6 750.0 kg/hm2,以粤芽丝苗产量最高,较CK增产25.4%。综合来看,粤芽丝苗、华航玉占、粤禾丝苗、华航82号和江农香占1号的生育期、产量和抗性等方面的表现均较理想,适宜在江门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 郑静, 陈丽, 姜兆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6): 33-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6.009

    本文结合江苏盐城里下河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实践,从种植方式选择、品种选择等方面总结分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种植方式宜选择轻简化的机插方式;选择产量高、出米率高、抗性好、适应性广和稳产性高的优质稻米品种;做到精床、控种、控水和化控,以培育符合高产要求、满足机械作业要求的秧苗;秸秆还田整平,在秧龄3.5~3.8叶时,采取缩株增密、多穴少本方式栽插;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比例,氮、磷、钾和硅肥比例,适时适量施肥;结合秧苗生长情况,采取干湿交替灌溉;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适时防治病虫害;生长过程中注意预防冷害和倒伏;稻谷95%黄熟期时收获,收获后进行低温烘干等加工处理,并低温冷藏。相关栽培技术为优质稻米生产提供参考。

  • 梁文召, 周诗意, 韦瑞燕, 石琳亚, 刘乃新, 于清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1

    为了研究盐胁迫下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本试验以水稻‘哈粳稻15号’为试验材料,在正常条件和盐胁迫下(0.05 mol/L NaCl)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5、50、100 mg/L)的GO引发处理,检测不同处理后水稻种子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及其渗透调节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低浓度GO(25 mg/L)可以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而高浓度GO(50、100 mg/L)则明显抑制其萌发。25 mg/L的GO可以增加盐胁迫下种子的生命力,提高出苗率;(2)高浓度GO与NaCl复合处理,可以进一步加重盐胁迫对水稻种子生长的抑制效应,同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3)GO处理促进了渗透调节物的合成与积累,增加水稻种子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盐害能力,强化幼苗的耐盐能力,显著提升其在盐环境下的出苗和成苗效率。低浓度GO可以促进水稻萌发,而高浓度GO对水稻生长具有一定危害。特别是在盐胁迫下,高浓度GO可以加大盐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毒害。建议盐碱地区在水稻生产实践中慎用高浓度GO相关肥料等。

  • 李阳阳, 陈帅民, 徐铭鸿, 迟畅, 马巍, 王胤平, 宋艳, 范作伟, 吴海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8-2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7

    为遴选出适宜东北地区冷凉条件下水稻秸秆原位还田腐解效果最优的菌剂产品,并明确腐解菌剂与尿素耦合的最佳用量,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红旗农场和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选择3种腐解菌剂进行田间比选试验,以水稻秸秆腐解率、水稻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为指标,遴选出应用效果较好的菌剂产品;设置秸秆还田配施该腐解菌剂与不同尿素用量耦合试验,明确最适宜的尿素用量。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腐解菌剂NKY表现出更好的田间应用效果,红旗农场和万昌镇的周年秸秆腐解率分别为68.8%和67.2%,与未施菌剂处理(CK)相比分别提高38.5和35.5个百分点,水稻株高、分蘖数和干物重也均有所增加,水稻产量分别提高6.0%和6.8%;尿素与腐解菌剂NKY耦合的最适宜用量为75 kg/hm2,与未施尿素相比,秸秆腐解率提高8.7%,产量提高6.2%。综上所述,自主研发的腐解菌剂NKY不仅有很好的水稻秸秆降解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陈澎军, 张蛟, 韩继军, 缪源卿, 崔士友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8-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9

    2021年6—11月,在江苏南通沿海滩涂地区以‘南粳5055’为试验品种布置水稻种植试验,设置5个叶面喷施处理,即清水处理(CK)、糖醇硅处理(SF1)、海藻液硅处理(SF2)、液体硅锌肥处理(SF3)、高活性离子态液体硅处理(SF4),旨在研究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沿海滩涂水稻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及转运、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SF1、SF2、SF3和SF4下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9.24%、7.31%、0.28%和3.64%,且SF1下达到显著水平;同时,SF1下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质量、穗长和着粒密度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水稻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F1>SF2>SF4>SF3>CK;水稻抽穗期各喷施处理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增加,SF1和SF3下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水稻成熟期SF1、SF3和SF4下穗和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均显著增加(P<0.05);水稻抽穗期各器官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叶片>穗;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穗>茎鞘>叶片,钾素积累量分配均表现为茎鞘>穗>叶片;(3)与CK相比,叶片干物质转运量(SF3)、穗部干物质增加量(SF1、SF2和SF3)显著增加;茎鞘(SF2、SF3和SF4)和叶片(SF1)氮素转运量、穗部(SF1、SF3和SF4)氮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水稻茎鞘(SF3)和叶片(SF1)钾素转运量、穗部(SF3)钾素增加量均显著增加(P<0.05);(4)滩涂水稻产量与穗干物质增加量和氮素转运量呈正相关,与成熟期穗干物质积累量、穗氮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钾素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5)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外源硅肥喷施对滩涂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本沿海滩涂地区,通过叶面喷施适宜的外源硅肥(特别是糖醇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喷施外源硅肥主要提高了滩涂水稻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了水稻穗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

  • 汪峰, 朱诗君, 应虹, 柴伟纲, 戴瑶璐, 袁晴, 金树权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91-9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05

    为解决现有“非粮化”复垦耕地改良技术成本高、区域适宜性差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浙东丘陵地区典型“非粮化”复垦稻田中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有机改良剂组合(T1:生物炭基肥、T2:生化黄腐酸钾、T3:商品有机肥+生物炭基肥、T4:商品有机肥+生化黄腐酸钾)和耕作深度(D:20 cm深耕、S:15 cm浅耕)对耕层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改良剂均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其中T4和T3增产效果最佳,尤其是在配合深耕条件下,较对照(S-CK)可增产3.7 t/hm2 (48.8%)和3.4 t/hm2 (44.5%),当季的增产效益达2391~3101元/hm2;深耕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0.2个单位,但大幅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CEC,其中D-T4和D-T3土壤有机质较S-CK分别增加11.5%和11.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有效穗、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利用有机肥复配“生物炭基肥”或“生化黄腐酸钾”作为改良材料,配合适度的机械深耕,可以同步实现耕层重构和定向培肥,提高复垦区土壤改良的效率,该技术在丘陵“非粮化”复垦稻田中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 董林林, 严凯, 盛雪雯, 陆长婴, 施林林, 王海候, 吴正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99-10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24

    耕作方式影响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对作物生长与土壤碳循环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太湖地区开展了稻麦旋耕和稻麦免耕方式的田间试验,对比研究耕作方式对水稻关键生育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旋耕和稻麦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从水稻种植前的21.73、21.30 g/kg增加至水稻收获后的21.95、23.49 g/kg,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从水稻种植前的1.74、1.66 g/kg增加至水稻收获后的3.74、4.35 g/kg,稻麦免耕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2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SUVA254SUVA260均比水稻种植前略有下降,且稻麦免耕的SUVA254SUVA260均高于稻麦旋耕,而E2/E3和E3/E4均有提高,稻麦免耕比稻麦旋耕更有利于提高水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相对于稻麦旋耕,稻麦免耕更有利于提升水溶性有机碳的稳定性,对增加稻田土壤固碳有着积极的作用。

  • 晋艺丹, 何旎清, 程朝平, 林少俊, 黄凤凰, 白康呈, 张涛, 汪文潇, 余敏祥, 杨德卫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6): 1043-105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6.001

    【目的】 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稻瘟病抗性基因Pigm-1具有广谱抗性,但其抗病的遗传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筛选并鉴定Pigm-1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诱饵载体pGBKT7-Pigm-1-CC1-576,检测诱饵蛋白自激活活性,同时,将pGBKT7和pGBKT7-Pigm-1-CC1-576质粒分别单独转化Y2H Gold酵母菌株检测诱饵蛋白毒性;利用稻瘟病菌诱导后构建的水稻酵母cDNA文库筛选水稻抗病R蛋白Pigm-1的互作蛋白,并通过Rice Information GateWay(RIGW)比对与注释测序结果;利用荧光素酶互补(Luc)、免疫共沉淀(Co-IP)和酵母双杂交试验对Pigm-1与OsbHLH148进行互作验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互作蛋白OsbHLH148对应的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 自激活性检测显示,共转化诱饵蛋白pGBKT7-Pigm-1-CC1-576与AD质粒没有自激活现象,毒性检测结果表明,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毒性较小或没有毒性;通过筛选酵母文库,获得124个可能与Pigm-1互作的蛋白,涉及乙烯合成、赤霉素合成、活性氧清除、酶代谢等相关蛋白,还有功能未知蛋白;利用Luc、Co-IP和酵母双杂交试验验证了Pigm-1-CC1-576与OsbHLH148具有相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OsbHLH148受稻瘟病菌诱导表达;OsbHLH148在水稻6周龄的叶片中表达量最高。【结论】 获得可能与Pigm-1互作的124个蛋白,其中OsbHLH148与Pigm-1-CC1-576具有互作关系,推测OsbHLH148可能在Pigm-1介导的稻瘟病抗性中发挥作用。

  • 靳亚茹, 陈斌, 王歆凯, 周田田, 李笑, 邓晶晶, 杨郁文, 郭冬姝, 张保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6): 1052-106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6.002

    【目的】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蛋白质是稻米的第二大营养物质。水稻种子中的贮藏蛋白主要包括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和清蛋白,其中,易被人体消化的谷蛋白含量最高。肾脏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普通稻米谷蛋白含量最高,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病情进展。创制低谷蛋白水稻种质的方法,为培育适合肾病患者食用的功能性水稻品种提供新的遗传材料。【方法】 以适合江苏地区栽培的常规粳稻品种苏秀867(SX867)为转基因受体材料,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删除水稻B亚家族谷蛋白编码基因GluB4GluB5之间约3 500 bp片段。利用靶标位点侧翼序列对应的引物进行基因型鉴定,利用Cas9和潮霉素表达盒的序列特异性引物鉴定不含转基因元件的低谷蛋白水稻突变体。对纯合突变体的蛋白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定量PCR检测水稻籽粒中部分谷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种植受体品种和纯合突变体,统计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 成功获得GluB4GluB5之间缺失3 448 bp的纯合突变体;在该突变体中,谷蛋白占总蛋白的比例显著下降,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显著上升,谷蛋白含量降低至受体品种的45.54%—49.75%,与目前市面上常用的LGC-1转育的低谷蛋白水稻品种相近;纯合突变株系B亚家族谷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LGC-1转育的品种一致;与其受体品种相比,纯合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除株高显著降低和粒长显著变长外,其他被测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无显著变化。【结论】 运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成功获得不含转基因元件的水稻谷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的突变体,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地创制低谷蛋白水稻种质的方法。

  • 王俊江, 尹媛红, 陆楚盛, 陆展华, 蔡昊炀, 叶群欢, 廖嘉晖, 卢钰升, 梁开明, 傅友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0

    为探究水稻关键生育期灌溉对稻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粤禾丝苗’为对象,设置了4个灌水处理,分别为分蘖期间灌水(IMT)、幼穗分化期间灌水(IPI)、抽穗期间灌水(IHD)、幼穗分化期间+抽穗期间灌水(IPI+IHD),并以全生育期淹水灌溉(CK)作为对照,考察不同生育期灌水对水稻分蘖数、株高、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CK处理相比,IMT、IPI、IHD和IPI+IHD灌水处理的稻谷产量分别下降了97.0%、37.9%、34.7%和21.9%。在有效穗数方面,IPI、IHD和IPI+IHD灌水处理分别下降了28.6%、25.7%和31.4%,而IMT处理的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对于每穗颖花数和穗长,IMT和IHD处理分别下降了49.0%、20.0%和13.9%、6.4%;然而,IPI和IPI+IHD处理的株高、每穗颖花数和穗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结实率方面,IHD和IPI+IHD处理分别增加了22.9%和10.7%。在光合指标方面,IPI、IHD和IPI+IHD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29.6%和32.4%,气孔导度分别增加45.5%、24.1%和42.8%,蒸腾速率分别增加33.9%、23.6%和31.5%;IPI和IPI+IHD胞间CO2浓度分别增加了0.8%和4.1%。与对照相比,IPI、IHD和IPI+IHD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3.6%、19.9%和14.6%。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间期灌水有助于分蘖数的增加,幼穗分化期间灌水能够提升每穗颖花数,抽穗间期灌水可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分化期和抽穗期是水稻灌溉的关键时期,这有利于最大程度降低稻谷产量的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对干旱地区节水增产增效的水稻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 Mengyan Cao, Shaoping Ye, Cheng Jin, Junkang Cheng, Yao Xiang, Yu Song, Guorong Xin, Chuntao H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7.035

    南方稻田冬季种植绿肥可通过构建微生物群落有效改善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然而,不同冬种绿肥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冬闲、冬种黑麦草和冬种紫云英三种常见的华南地区冬季种植模式下稻田土壤AMF群落对后作水稻生产的影响。与冬闲相比,冬种黑麦草和冬种紫云英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AMF孢子密度,改善土壤AMF群落结构。在灭菌土壤中,与未接种AMF孢子的处理相比,接种冬种紫云英土壤AMF孢子后的水稻千粒重、理论产量、稻米直链淀粉和总糖含量等指标提高了6.68-53.57%;接种冬种黑麦草土壤中AMF孢子后的水稻穗重、结实率和理论产量提高了15.38-22.71%,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总糖含量分别为14.92104.82802.23 mg kg-1,比未接种AMF孢子的处理分别高出31.3114.2534.47%。冬种紫云英土壤中的AMF优势属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球囊霉属(Glomus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更积极的作用。而冬种黑麦草土壤中的AMF优势属球囊霉属(Glomus更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研究结果揭示了冬种绿肥土壤AMF群落对水稻生产的关键作用,为促进南方冬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Yuanhao Liu, Ting Sun, Yuyong Li, Jianqiang Huang, Xianjun Wang, Huimin Bai, Jiayi Hu, Zifan Zhang, Shuai Wang, Dongmei Zhang, Xiuxiu Li, Zonghua Wang, Huakun Zheng, Guifang L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4):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27
    延伸复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物种中,并在许多细胞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延伸复合物蛋白PoElp3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本文结合蛋白质组、转录组和定点整合等方法对PoElp3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tK(UUU)tQ(UUG)两种tRNA可以回补DPoelp3菌株的缺陷,表明PoElp3可能通过调控tRNA介导的蛋白翻译效率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TMT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DPoelp3菌株中存在386个丰度较低、但转录水平与野生型菌株Guy11相比无明显差异的蛋白,将其命名为ErpPoElp3 regulated protein)蛋白。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结果显示,与70-15全基因组蛋白相比,这386Erp蛋白的mRNA中具有CAA偏好性的比例较高。除了6个已报道的参与调控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Erp蛋白,我们发现DPoelp3菌株中鞘脂C9-甲基转移酶PoErp9的丰度也降低了。为了检测PoErp9是否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的调控,我们分别在野生型和DPoelp3菌株的ILV2位点敲入PoERP9-GFP融合片段,以规避不同基因组环境对融合片段转录水平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PoErp9-GFP丰度降低,但PoERP9转录本无显著变化,表明PoErp9确实只在翻译水平受PoElp3调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PoErp9同样在稻瘟病菌菌丝生长、产孢、致病性、以及TOR相关的自噬平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揭示了PoElp3通过维系tRNA介导的鞘脂代谢途径重要蛋白的翻译效率,进而调控稻瘟病菌生长发育、致病性和自噬的机制。
  • 莫俊杰, 郑嘉成, 蔡继葳, 刘嘉威, 冯永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8.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13

    深入探究水稻收获指数在各分离世代的遗传规律,有利于为基于收获指数的水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基于收获指数对4个水稻杂交组合的分离后代进行单株选择,比较分析其不同世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及其收获指数的选择效应差异。不同水稻材料的孕穗期SPAD值、株高、穗长性状表现较为稳定;杂交水稻后代的剑叶长、千粒重、结实率、收获指数分离幅度较大,而其亲本的这4个性状表现都较为稳定;但是,杂交水稻的亲本及其后代的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单株穗数、穗粒数变异幅度都比较大。所有供试杂交水稻组合的F3、F3株系、F4株系的收获指数广义遗传力均高于97%。‘红欣-1S/玉香油占’、‘红欣-1S/FL478’、‘红欣-1S/HD-YX’的F4株系的收获指数选择效率均高于其F3、F3株系,即基于收获指数对这3个水稻杂交组合后代进行单株选择的作用明显;但是,对‘红欣-1S/广红3号’后代进行高收获指数单株选择却不能提高其收获指数选择效率。对于多数的供试水稻材料,从F2世代开始对其进行高收获指数单株选择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收获指数的选择效率。

  • Rui Tang, Qinglin Tian, Shuang Liu, Yurui Gong, Qingmao Li, Rui Chen, Linglin Wang, Fengyi Hu, Liyu Huang, Shiwen 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1001-1016.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1.031

    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是一种来源于非洲且具有优良性状的野生稻,是多年生稻多年生性的供体。植物内生细菌对寄主的健康、适应性进化和胁迫耐受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对衍生后代多年生稻的促生作用目前还未知。本研究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了长雄野生稻根、茎、叶组织中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网络结构。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为内生细菌提供了不同的组织生态位,其中根部内生细菌群的结构和功能相较于茎部和叶部内生细菌群更为复杂且功能多样化。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细菌群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标记细菌属,如根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PaludibaculumPseudactinotaleaRoseimarinus等;茎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Blautia;叶部内生细菌生物标记为Lachnospiraceae NK4A136。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网络包括了多种代谢功能,主要为生物降解与利用、解毒、代谢产物前体和能量的产生、甘氨酸途径、大分子修饰和代谢等。通过对长雄野生稻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和功能鉴定,共发现163株内生细菌菌株具有解钾、溶磷、固氮、铁载体、产吲哚乙酸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的促生功能。其中,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居泉沙雷氏菌(Serratia fonticola)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11个菌株对苗期的多年生稻具有较强定殖能力和促生效果。接种以上菌株的多年生稻形成了强壮的根系,并提高了光合效率、生物质量和营养吸收能力。另外,2株阴沟肠杆菌菌株对多年生稻表现出了基因型依赖的促生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雄野生稻的内生细菌微生态及其作用,表明长雄野生稻具有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可开发为微生物菌肥,契合多年生稻绿色、可持续性的栽培模式。

  • Jia Wu, Luqi Zhang, Ziyi Wang, Fan Ge, Hao Zhang, Jianchang Yang, Yajie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3): 1030-104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2.016

    在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情况下,减少中国水稻生产的用水量是一项重要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的旱作方式是否可以在平衡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以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在大田分别设置了地膜覆盖旱作(PFMC)、裸地旱作(BC)和连续淹水栽培(CF)三种方法栽种粳型旱稻品种和粳型水稻品种。结果表明,PFMC和BC方式下陆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FMC和CF方式下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与CF相比,BC方式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旱作方式,尤其是PFMC方式可以降低活跃灌浆期、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崩解值、谷蛋白与醇溶蛋白之比、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蛋白质组分含量、消碱值、籽粒Q酶活性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水稻相比,陆稻产量较低,活跃灌浆期较短,垩白粒率和凝胶稠度较低,直链淀粉含量、崩解值、蛋白质组分含量和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稻米Q酶活性和灌浆参数与稻米品质相关密切。合理的旱作方式可以平衡产量和稻米品质,特别能提高稻米营养和外观品质。

  • 姜巨鹰, 唐启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20-2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5

    为筛选适用于“稻—再—油”种植模式的水稻品种,以仁优6号、针枣优939和济优1127等1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为对照),在湖南长沙(研究区A)、益阳(研究区B)开展“稻—再—油”模式下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测定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除盛两优358外,其余品种在研究区种植的生育期适宜,均能安全齐穗;在研究区A,仁优6号、荃早优1606周年产量分别为14.00和14.27 t/hm2,较对照增产5.34%和7.37%;在研究区B,仁优6号、陵两优741和荃早优1606周年产量分别为10.58、10.56和10.76 t/hm2,较对照增加7.65%~9.68%。上述品种均在10月中旬前成熟,能安全衔接油菜茬口。综合来看,湖南长沙地区以仁优6号、荃早优1606表现较好,湖南益阳地区以仁优6号、陵两优741和荃早优1606表现较好,适合作“稻—再—油”种植模式中的再生稻品种种植,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种植实际进行选择。

  • 黄惠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26-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06

    本文结合抗旱稻品种旱优73在福建厦门惠安县东桥镇东湖生产基地的规模种植表现,总结分析了旱地“稻+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及其优势。该品种在研究区进行“稻+菜”轮作种植,全生育期约128 d,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旱性较好;水稻干谷产量7 542.75 kg/hm2。旱作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基肥和旋耕;拌种或育秧后,进行直播或无水机插秧;按照插秧机轮子行走路线进行田间微喷灌管带布设;出苗后浇好返青水、分蘖水和抽穗灌浆水,以提高秧苗质量和水稻结实率;根据田间苗情,追施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以培育壮秧;旱地草害较水田多,一般采取封闭除草为主、化学药剂扑杀为辅和人工拔除补救等措施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测报信息,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应用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和旱地无水机插秧等技术,具有省工降耗、便于水分控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技术管理优势,以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土壤环境等社会效益。本文为相关地区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叶观保, 郭飞盛, 陈观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4): 92-9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4.019

    摸清广东省化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规律,为该地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本文基于多年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化州市1980—2023年水稻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并分析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水稻病虫害共计55种,其中病害21种,害虫34种。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有12种,占总数的57.1%。害虫以食叶类和吸汁类害虫最多,均有12种,各占总数的35.3%。通过对多年来该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发现不同年代病害虫害为害程度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三化螟、稻飞虱、稻蓟马、稻瘿蚊、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水稻瘤矮病发生较重,其他各类病虫害发生较轻;20世纪90年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水稻橙叶病发生较重;进入21世纪20年代,大螟、二化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综合分析,上述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演变主要是由寄主植物(作物本身抗性)和致病病原生物(或初始虫源)及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等)3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引起,不同的病虫害种类演变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因素。本文为提高当地水稻病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凌波, 李相宜, 梁莹莹, 王泓超, 陈小玲, 谢展文, 张玉婷, 程祖锌, 林荔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99

    水稻抗倒伏性状是一个复杂性状,剖析其遗传效应,对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探讨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遗传效应。以籼粳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6个抗倒伏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参数。研究发现,9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占遗传主效应比率变幅为49.9%~72.1%,7个性状的显性方差占遗传主效应比率变幅为48.2%~87.1%,9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基部抗折力、鞘叶厚度等8个性状与倒伏指数呈负相关,有利于提高基部抗折力和水稻抗倒能力。籼粳中间型亲本的抗倒伏性状杂种优势强,育种价值高,有效利用各性状的遗传特点,对培育抗倒伏的籼粳杂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铭铰, 毛瑞清, 旷娜, 陈玉梅, 邹丹, 张明, 肖芳曦, 刘桂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94-9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8

    为了解水稻Cd污染及调控治理进展情况,从水稻Cd的吸收和转运规律、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和器官的Cd累积规律、Cd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Cd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Cd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及减少Cd积累的调控措施出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针对中国水稻Cd污染情况提出今后研究方向:(1)开展新型原位钝化材料的研发,如纳米吸附材料等,此材料应具有绿色环保、廉价高效和使用便捷等特点;(2)研发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土壤修复技术,在不破坏土壤自身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效去除土壤中的各类重金属;(3)运用分子新型育种手段,培育一批耐Cd和Cd超低积累稳定型品种,同时围绕品种研发相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Cd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参考。

  • 张会, 颜蕙园, 施娅颖, 赵娜娜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南部某县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当地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2021年9月,在该区域采集68件水稻籽粒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固体进样-直接测汞法测定铬、砷、镉、铅、汞含量。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稻米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部分样品出现As和Cd超标情况。稻米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9,处于安全级别。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对As的平均日摄入量(ADD)比暴露参考剂量(RfD)高,健康风险系数(HQ)分别为3.11和4.80,说明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表明当地居民过度食用该区域的稻米会危害自身健康。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水稻籽粒样品已受到砷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地政府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关注砷的形态和有效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

  • 夏祥华, 翁同相, 任代胜, 汤修竹, 陶永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3

    本文结合荃香优89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要点及高产制种技术。该品种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种植,表现出生育期适宜、米质优和产量高等特性;其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云南省中低海拔籼稻区等稻瘟病低发地区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重施底肥,及时追肥;干湿交替管水以及适时病虫害防治等。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在海拔250~500 m地区烟后制种;根据制种季节不同,确保父、母本播差期在6.5~7.5叶;药剂浸种、喷施多效唑等,以促进秧苗健康、矮壮和多分蘖;安排父母本行比为1∶8;根据田间秧苗生长情况进行肥水管理;根据田间实际调查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穗颈瘟、稻飞虱等病虫害;采取幼穗剥查法预测花期,以幼穗分化初期父、母本同期为宜;见穗15%时喷施赤霉素;制种全过程注意除杂保纯;75%籽粒黄熟时开始收割,收割后及时烘干。本文为荃香优89高产制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 牛文静, 范鸣原, 周锦, 田帅, 王健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15-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4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水稻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策略。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且适应性广的品种;做好秧田配置、营养土(基质)配制、种子处理和科学播种等准备工作;对苗床进行水分管理、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根据品种类型调整插秧机械移栽株距和取秧量,做到精准栽培;田间管理需加强沟系配套以排水降渍,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和苗情长势适时适量施肥,采取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螟虫等病虫害防治;适时选用机械进行收获,贮藏时注意防潮防霉。对应的推广策略包括加强宣传引导、提供资金支持等,以激励种植主体;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完善技术要点,落实关键技术;建设水稻丰产示范片,示范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现场观摩、技术讲座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培训。本文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苏南等相关稻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伟男, 巩梦梦, 奎秀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3): 6-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3.002

    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单季稻田间施肥的吸收利用情况,本试验以冠两优华占为材料,设置了9种不同施肥处理(PK,常规施肥无氮区;NK,常规施肥无磷区;NP,常规施肥无钾区;NPK,常规施肥全施区;PK1,侧深施肥无氮区;NK1,侧深施肥无磷区;NP1,侧深施肥无钾区;NPK1,侧深施肥全施区;空白区,不施肥),测定各施肥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条件下,机械侧深施肥区的穗长、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区,以NPK1处理的株高、穗长、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机械侧深施肥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的籽粒产量均有所提高;以NPK1处理的籽粒和茎叶产量最高。常规施肥的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6.95%、31.07%和42.50%,机械侧深施肥的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5.18%、38.59%和49.99%。综合来看,应用机械侧深施氮、磷和钾肥可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较高。

  • 李璐, 谢庄, 谢可盈, 张瀚, 赵卓文, 向奥妮, 李巧龙, 凌英华, 何光华, 赵芳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3): 401-41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03.001

    【目的】水稻粒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将其遗传分解于单片段代换系(SSSL)中,并解析其遗传方式,为后续基因的遗传机制研究和设计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Z492为研究材料,应用混合线性模型(MLM)进行粒型性状QTL的遗传分解和解析。【结果】以日本晴/Z492构建F2群体,共鉴定出4个粒型QTL,包括粒长qGL6qGL7和长宽比qRLW7qRLW12,构建这些QTL的3个单片段代换系(S1—S3)和3个双片段代换系(D1—D3)。利用3个SSSL进一步鉴定出8个粒型性状QTL,包括qGL6qGL7,以及6个新鉴定的QTL(qGW6qRLW6qGW7qGWT7qGL12qGW12)。同时,分析不同QTL在3个DSSL中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qGL6a=0.26 mm)和qGL7a=0.21 mm)互作产生-0.21 mm的粒长上位性效应,导致D1的粒长遗传效应(0.26 mm)与二者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1的粒长(7.98 mm)与含单个QTL的S2和S1粒长(7.89和7.98 mm)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的粒长(7.47 mm)显著增加。表明在设计育种中选择qGL6qGL7聚合对增加粒长无效。qGW6a=0.07 mm)和qGW12a=0.06 mm)在D2中独立遗传,二者聚合产生的遗传效应(0.13 mm)使D2的粒宽(3.65 mm)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显著增加。因而在设计育种中可选这两个QTL增加粒宽。qGW7a=0.11 mm)和qGW12a=0.06 mm)互作则产生-0.10 mm的粒宽上位性效应,导致D3的粒宽遗传效应(0.07 mm)与qGW12的加性效应相当。因而D3的粒宽(3.59 mm)与含qGW12的S3无显著差异,而比日本晴显著变宽(3.44 mm),比携带qGW7的S2显著变窄(3.66 mm)。【结论】以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代换系鉴定不同性状QTL对设计育种是非常必要的。不同QTL聚合会产生不同的遗传模式,有些是独立遗传,有些呈现不同的上位性效应。同时,S1和S3杂交可实现长宽大粒的育种目标,S1和S2杂交可产生比相应单片段代换系更重的籽粒,而S2和S3杂交无实际意义。

  • 赵国珍, 刘慰华, 刘似玉, 董林波, 李林东, 陈于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77

    水稻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与品种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往往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本研究旨在评估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的适应性。通过利用AMMI模型,对连续2 a在云南6个不同试点种植的‘云粳37号’及其对照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性状在品种与环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基于性状的稳定性参数ASVDiWAASBi,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剑叶长度和剑叶角度等,这些与产量和株型紧密相关的性状,在4个品种中,‘云粳37号’展现出最佳的稳定性。这表明不同环境条件对‘云粳37号’的产量和株型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云粳37号’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适宜在云南粳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