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刘永秀, 赵颖, 徐玲, 袁圆, 昂磊, 罗静, 杨涛, 张清华, 徐叶菊, 张石来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75

    本研究旨在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PR23’、‘PR24’、‘PR25’、‘PR26’、‘PR101’、‘PR107’和‘PR109’的耐盐性,筛选出优异耐盐稻作新种质。试验采用浓度为0(CK组)、50、100、150、200 mmol/L NaCl溶液,对上述多年生稻品种(系)及母本‘RD23’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不同浓度下各品种(系)的生长指标(苗高、根长、鲜重、干重等)及耐盐系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耐盐性能。结果表明:(1)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时,各品种(系)在盐害等级上出现了明显差异。在所有盐胁迫相关性状的表型中,除根长外,所有品种(系)在150 mmol/L NaCl处理下的指标均与CK组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因此150 mmol/L NaCl被确定为多年生稻苗期最佳耐盐筛选浓度。(2)对150 mmol/L NaCl处理下各品种(系)耐盐性状的相对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隶属函数值,结合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权重进一步得出综合评价D值。结果显示,‘云大107(PR107)’在苗期表现出最强综合耐盐能力,‘PR101’在苗期的耐盐能力最弱,其他品种(系)的耐盐能力介于两者之间。本研究筛选出的优异耐盐稻作种质资源,不仅为水稻耐盐性遗传改良奠定基础,还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盐性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 王艳秋, 顾啸, 周成, 冒慧颖, 陈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111-1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4

    为优化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本研究系统评估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无人机精准施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大疆T40无人机,于2023—2024年在上海松江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0、45、67.5 L/hm2 3个用水量梯度,分别在水稻拔节期和穗期施药,监测病株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1)拔节期:各梯度防效无显著差异(病株防效85.57%~87.68%;病指防效89.86%~91.34%);(2)穗期:30 L/hm⊃2;防效均显著低于其他梯度(P<0.05),45 L/hm2与67.5 L/hm2防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2023年病株防效79.71%~91.99%,病指防效89.47%~94.95%;2024年施药后7 d病株防效78.86%~95.01%,病指防效85.30%~94.93%;施药后15 d病株防效73.17%~93.12%,病指防效77.38%~92.46%。(3)经济效益:作业效率随用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0 L:4.0 hm2/h→67.5 L:2.67 hm2/h),防治成本随用水量增加提升71.4%(1050→1800元/次)。建议差异化用水量策略:拔节期用水量对防效影响不显著,采用30 L/hm2(兼顾效率与成本);穗期用水量对防效有显著影响,优选45 L/hm2(平衡防效与经济性)。

  • 杨洋, 柯莉萍, 朱君, 胡妍妍, 衮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64-73.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0

    本研究旨在揭示织金县复杂山地地形下水稻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并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水稻气象产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识别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织金县的水稻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并验证了其预报精度。同时,结合气象和灾害资料,以及灾害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绘制了织金县水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5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6月下旬的降水量,7月中旬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8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以及9月上旬的降水量,是影响织金县水稻生长发育的显著气象因子。构建的预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平均预报准确率高于90%,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区域适用性。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显示,织金县中部偏南偏西的乡镇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北部及东部乡镇的适宜性较差。本研究所建预报模型对织金县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生成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清晰揭示了区域差异,可为优化当地水稻种植布局、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提升单产水平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

  • 张君莉, 王瑶, 夏琼梅, 朱海平, 龙瑞平, 李贵勇, 邓安凤, 杜晨晴, 杨从党
    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运筹对‘超优千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明确水稻高产的氮肥运筹比例及增产机理。以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为材料,通过设置8种氮肥运筹处理,分别为N0(不施肥),N1(7:3),N2(6:4),N3(5:5),N4(4:6),N5(3:7),N6(2:8),N7(0:10),以N3为对照,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有效穗数、穗粒数、氮肥农学效率,但对千粒重、结实率的影响较小。当氮肥运筹处理为N6时,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齐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齐穗期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齐穗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收获指数则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逐渐上升。在施氮总量(纯氮)为420 kg/hm2,基本苗28.95×104株/hm2,移栽密度11.5 cm×30 cm时,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蘖肥:穗肥=2:8,最有利于高产。
  • 张虎, 吴月娥, 段海燕

    本研究探讨水稻氮利用效率(NUE)的遗传基础和相关功能基因,指出氮肥的过度使用和总结阐述相关基因。将NUE性状分为生理性状(如氮吸收)和农艺性状(如分蘖数)两个方面来阐述对氮素吸收有利的重要基因。在生理性状方面,分别总结了影响水稻NH4+吸收和NO3-吸收的相关基因。水稻对NH4+的吸收主要受AMT超家族蛋白控制,而对NO3-转运的蛋白主要分为两大类:NRT1NRT2,例如:OsAMT1.1和OsNRT1.1B等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增加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农艺性状方面,GRF4NGR5等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氮代谢基因表达,促进分蘖和籽粒生长,从而提高氮利用效率。这些发现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有望培育出高氮利用效率、环境友好的新品种。

  • 倪金龙, 马常凯, 宋少杰, 杨剑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01

    本文综述了1949年以来安徽省在水稻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水稻育种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在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方面,安徽水稻种质(品种)创新经历了农家品种、矮秆品种引进与系统选育、三系不育系及两系不育系选育阶段;截至2024年,研究区自育水稻品种1 539个,包括80优121、协优57、荃优822等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新两优6号、皖稻153等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徽香软1号、徽香粳977等常规稻品种以及绿旱1号、绿旱两优21等强抗旱性品种。育种技术方面,诱变技术具有突变率高、生物损伤轻的特点,丰富了育种资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对基因进行精确选择和高效重组,提高了育种成功率;基因编辑技术可根据育种的具体需求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修饰,进一步提高了育种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下一步将注重绿色、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培育,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 王兵, 李敏, 李金良, 张崎峰, 吴瑶, 张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64-6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6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水稻主要病害(恶苗病、纹枯病、胡麻斑病、稻瘟病)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20%三环唑、25%醚菌酯、25%氰烯菌酯、20%丙环唑、20%噻唑锌、125 g/L氟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水稻恶苗病菌和纹枯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有效中浓度(EC50 值)均小于1 mg/L;对水稻胡麻斑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0%丙环唑、25%醚菌酯,其EC50分别为0.000 7、0.003 5 mg/L;对水稻稻瘟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为25% 醚菌酯、125 g/L氟环唑,其EC50分别为1.001 1、1.862 1 mg/L。综合来看,6种杀菌剂对水稻病害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有125 g/L氟环唑、25%醚菌酯,生产上建议混合施用或交替施用,避免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 杜蕾, 梁娥, 王崇义, 胡贤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5):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5.019

    本文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从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方面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侵染叶、节、穗等)、纹枯病(侵染基部叶鞘)、稻曲病(穗部病害);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刺吸汁液)、稻纵卷叶螟(卷叶为害)和水稻螟虫(钻蛀茎秆),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综合防控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农业防控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与科学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控一般利用天敌生物、种养结合等;物理防控常采用诱杀、阻隔等措施;化学防控以减量增效、选择低毒药剂为主。综合运用防控技术,可精准预测、绿色治理,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 Yi Zhang, Jing You, Jun Tang, Wenwen Xiao, Mi Wei, Ruhui Wu, Jinyan Liu, Hanying Zong, Shuoyu Zhang, Jie Qiu, Huan Chen, Yinghua Ling, Fangming Zhao, Yunfeng Li, Guanghua He, Ti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297-331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1.025
    叶片和颖壳作为侧生器官,对光合作用和种子形态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产量。然而,控制水稻极性发育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我们分离了一个水稻polarity defect of lateral organs 1 (pdl1)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由极性发育缺陷引起的扭曲的/丝状的叶片和裂开的/丝状的外稃。PDL1编码定位于细胞质颗粒的SUPPRESSOR OF GENE SILENCING 3蛋白。PDL1表达于茎尖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花分生组织以及叶片和花器官等侧生器官。PDL1参与了tasiR-ARF的合成,可能进一步调控OsARFs的表达。同时,远轴面特征基因miR165/166和近轴面特征基因OSHBs的表达水平分别显著升高和降低。本研究结果阐明了PDL1介导的tasiR-ARF合成进而调控水稻侧生器官极性发育的分子机制。
  • Yuxin He, Fei Deng, Chi Zhang, Qiuping Li, Xiaofan Huang, Chenyan He, Xiaofeng Ai, Yujie Yuan, Li Wang, Hong Cheng, Tao Wang, Youfeng Tao, Wei Zhou, Xiaolong Lei, Yong Chen, Wanjun R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68-338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3.023
    在水稻生产中,调整播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措施以适应高温环境。然而,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可能因品种和生态条件而异。糊化特性常被人们用来评价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为进一步明确推迟播期对稻米糊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宜香优2115、F优498和川优6203等3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18和2019年在四川盆地的大邑、安州、南部和射洪等4个生态点设置了不同播期试验,共设置正常播期1(CS1)、正常播期2(CS2,比CS1晚播10 d)、推迟播期1 (DS1,比CS1晚播30 d)和推迟播期2(DS2,比CS2晚播30 d)等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较CS1和CS2处理,DS1和DS2处理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但降低了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除2018年CS2和DS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DS1和DS2处理使崩解值降低了2.15–11.19%,消减值则增加了23.46–108.47%。然而,推迟播期处理对稻米糊化特性的影响因生态点和品种而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DS1和DS2处理导致大邑、安州、南部和射洪生态点崩解值分别降低了2.35–9.33%、2.61–8.61%、10.03–17.78%和2.06–8.93%,消减值则分别增加了2.32–60.93%、63.74–144.24%、55.46–91.63%和-8.28–65.3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峰值黏度和热浆黏度与抽穗后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将抽穗后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控制在25.9、31.2和 22.3℃以上,有利于稻米相对崩解值的提高和相对消减值的降低,进而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综上,推迟播期处理可能会导致四川盆地机插稻食味品质变劣,而将抽穗后的平均温度控制在25.9℃以上有利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提升。
  • Yunji Xu, Xuelian Weng, Shupeng Tang, Weiyang Zhang, Kuanyu Zhu, Guanglong Zhu, Hao Zhang, Zhiqin Wang, Jiancha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9): 3351-3367.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4.04.005
    干湿交替灌溉技术(AWD)对稻米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脂质作为水稻籽粒中除淀粉和蛋白质以外的第三大丰富的物质成分,与籽粒品质形成密切相关。但是,不同AWD模式下稻米脂质谱的变化特点仍不清楚。本研究设置了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AWSD)3种灌溉处理,采用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扬稻6号(YD6)精米中脂质组的变化特点,并分析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结果显示,YD6精米中具有7种脂类、55种脂质亚类,共包含1086个脂质分子。与CI处理相比,AWMD处理主要改变了精米中TG、Cer、DG、BisMePA、PC、PE、MGDG和DGDG等脂质亚类,提高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而AWSD处理显著改变了TG、Cer、DG、PC、PE、Hex1Cer、DGDG和BisMePA等脂质亚类,并降低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进一步发现,AWMD处理对DGDG(18:0_18:2)、DGDG(16:0_14:0)、PC(33:1)、Cer(t17:0_26:0)和Cer(t17:0_16:0)等脂质分子表达的影响最为显著,而AWSD处理对TG(6:0_14:0_18:3)、PC(41:1)、TG(19:1_18:4_18:4)、Hex1Cer(d18:2_24:0+O)和Hex1Cer(d18:2_24:1)等脂质分子表达的影响最为明显。综上,由AWMD和AWSD处理引起改变的上述10种脂质分子可优先作为脂质与稻米品质关系研究的候选脂质。
  • 刘钊扬, 原坤荣, 卢尚钦, 黄俭宇, 李静, 张向辉, 黄少伟, 杨秀安, 柳凯, 周杰, 朱志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2): 1-6.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97

    为有效开发富硒土壤资源,推动富硒水稻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稻米中功能性成分硒的作用,选取27个水稻品系作为试材,于强酸性且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开展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产出稻米的硒含量处于0.0086~0.0247 mg/kg的较低水平,平均值为0.0153 mg/kg,变异系数为0.258,最大值/最小值高达2.86。各品系稻米的硒富集系数因基因型不同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普遍偏低,范围仅为0.0169~0.0484,平均值为0.0299。稻米硒含量平均值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1.2%,显著低于其他富硒土壤稻作区,各品系稻米均呈现贫硒状态,这在同类研究中较为罕见。可见,除水稻基因型外,土壤性质对稻米富硒能力也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应关注生态环境的时空演变对稻米富硒能力的重塑作用。

  • 任涛, 方娅婷,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59-316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1
  • 方娅婷, 赵剑, 盛倩男, 李凯旭, 王祥华, 张洋洋, 朱俊, 丛日环, 陆志峰,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64-317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2

    【目的】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增产措施,水稻-油菜复种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水旱轮作模式。明确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对稻油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差异,为保障粮油安全和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2022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华中农业大学沙洋实验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化肥+秸秆+有机肥(NPK+S+M)4个处理,分析油菜和水稻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情况,并对养分利用效率、养分表观平衡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6年试验的平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能够显著提高油菜(493.5%—758.8%)和水稻产量(94.3%—106.4%),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稳定性(24.6%—72.1%)和可持续性(17.2%—85.0%)。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产量增加6.3%,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水稻产量降低0.8%,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NPK+S+M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分别增产44.7%和5.4%,产量可持续性均提高。在轮作周年内,所有处理的油菜季养分吸收占比均低于水稻季。有机物料投入显著促进油菜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NPK处理相比,NPK+S+M处理的作物养分平均吸收量和趋势吸收量分别增加5.1%—91.2%和12.2%—100.4%。NPK+S处理的作物养分平均吸收量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趋势吸收量比NPK处理高7.7%—25.4%。有机物料投入降低了作物养分生理利用率,与NPK处理相比,NPK+S+M处理的油菜和水稻氮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降低3.0和3.7个百分点,磷素生理利用率分别降低19.3和25.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机物料的投入带来更高的养分表观盈余,且养分表观盈余累积量与产量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化肥和有机物料投入显著提高稻油轮作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其作用效果受作物类别和养分种类的共同影响。在化肥配施秸秆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培肥土壤,但仍需提高作物的养分生理利用率,以充分发挥有机物料的培肥增产潜力从而实现粮油兼丰。

  • 卜容燕, 程文龙, 武际, 唐杉, 李敏, 鲁剑巍, 纪根学, 王慧, 朱睿, 蒋发辉, 汤萌萌, 韩上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78-318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3

    【目的】明确耕作方式和施肥措施对长江流域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区域粮油协同增产的可持续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6—2023年稻油轮作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不同耕作方式,分别为旋耕(RT,耕作深度12 cm)和深耕(DT,耕作深度20 cm);副处理为不同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和有机肥无机肥配施(FM与F处理为等养分设计。FM处理水稻季化肥用量与F处理一致,油菜季有机肥配施化肥)3个处理。分析水稻和油菜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结合产量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后水稻和油菜平均增产47.6%和288.1%,产量稳定性增加6.1%、10.6%,可持续指数增加14.7%、16.7%。施肥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且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增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深耕较旋耕进一步增加水稻(9.2%)和油菜(7.0%)产量,且产量稳定性(YSI降低17.9%和4.7%)与可持续性(SYI提高5.7%和7.7%)显著优化。在所有处理中,FM-D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最高。进一步分析发现,FM-DT处理最有利于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转移,提高作物养分收获指数,水稻氮素和磷素收获指数达76.9%和76.0%,油菜达68.5%和69.5%。有机肥投入减少了化肥施用,但提高了氮和磷养分利用效率,其中水稻季分别增加23.1%和24.5%,油菜季分别增加63.7%和22.8%。在有机肥替代的基础上进行深耕,进一步提高了氮肥和磷肥表观利用率。【结论】有机肥无机肥配施结合深耕显著提高稻油轮作系统生产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是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养分管理方式。

  • 孟孜贞, 任涛, 刘陈, 王昆昆, 廖世鹏, 李小坤, 丛日环, 陆志峰, 方娅婷,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190-320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4

    【目的】系统评估不同种类养分投入对连续轮作作物周年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稻油轮作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2024年开展连续8年的稻油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氮磷钾均施(NPK)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施氮(-N)、不施磷(-P)、不施钾(-K)共4个处理,分析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氮磷钾养分利用及表观平衡。【结果】不平衡施肥显著降低作物产量,与NPK处理相比,-N、-P和-K处理的水稻分别减产26.7%、36.7%和2.8%,油菜分别减产57.4%、86.4%和12.3%,水稻有效穗数和油菜角果数降低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随着轮作年限增加,-N、-P和-K处理的作物累积产量较NPK处理的减产程度逐渐增大;与NPK处理相比,-P处理的水稻和油菜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降低。从轮作周年养分分配来看,水稻的氮素、磷素和钾素累积量均高于油菜。不平衡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和轮作周年的养分累积量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肥料利用率分析表明,水稻的氮、磷、钾肥贡献率均低于油菜,而氮肥和磷肥的农学利用率、磷肥和钾肥的回收利用率均高于油菜。从轮作周年养分表观平衡来看,水稻季土壤的养分盈余均少于油菜季土壤,NPK处理的轮作周年土壤氮素盈余135.1 kg N·hm-2,磷素盈余49.6 kg P2O5·hm-2,钾素亏缺225.1 kg K2O·hm-2,单一养分的缺失加剧了其他养分的盈余。【结论】稻油轮作系统中缺乏任何单一养分均会显著降低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降幅与基础土壤肥力水平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P处理降幅最大,其次为-N处理,-K处理降幅最小,油菜减产的幅度明显高于水稻。因此,需重视氮肥和磷肥的投入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适当补充钾肥以缓解土壤钾库耗竭,以此实现长期稻油轮作系统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 董云棋, 黄建, 柴以潇, 杨世超, 王敏, 孟旭升, 郭世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01-321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5

    【目的】为探究稻油轮作下施肥模式在中低产田作物生产上增产提效的潜质,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稻油轮作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和稻油轮作培肥地力效果,找出适用于中低产田稻油轮作的施肥策略,为中低产田障碍消减,促进稻油轮作高效生产,实现稻油轮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17—2024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低产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CK)、不施氮肥处理(PK)、不施磷肥处理(N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优化施肥处理(OPT),通过分析水旱两季作物历年产量,成熟期地上部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明确稻油轮作不同施肥制度下的产量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在7个周年轮作期内,与FFP相比,OP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产量及产量构成随着轮作周期的增加更为稳定。与FFP相比,OPT处理水稻和油菜的氮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水稻分别高出51.5%—73.3%和81.8%—107.9%;油菜分别高出137.2%—152.3%和89.8%—101.9%。4个周年轮作期内,OPT处理水稻和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均高于FFP处理。对比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的两个周年轮作期发现,OPT处理水稻和油菜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FFP处理,且OPT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提升效果优于FFP处理。经过7年稻油轮作,各处理土壤肥力指数均显著升高(63.8%—117.2%)。与FFP处理相比,OPT处理的水稻季土壤化学指标的隶属度平均值5个指标均高于FFP处理,其综合肥力指数提高13.4%—19.2%。此外,监测3个周年轮作期的土壤磷活化系数,发现OPT处理土壤磷活化系数高于FFP处理。【结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可以通过优化肥料运筹,在水稻氮肥和磷肥减施40%和50%,油菜氮肥和磷肥减施60%和50%的基础上,通过稳定其产量构成,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实现稻油轮作体系周年产量的稳定;优化施肥在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提升上的表现优于农民习惯施肥。因此,稻油轮作优化施肥模式在肥料长期减施情况下,可以协调作物养分需要与养分供应,保持作物稳产或增产,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中低产田土壤肥力,实现中低产田障碍消减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方雯, 刘君权, 崔鑫, 刘嫒桦, 方娅婷, 丛日环, 陆志峰,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20-323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6

    【目的】通过研究氮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周年作物氮素吸收、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水稻及油菜的周年氮肥适宜用量的变化趋势,为长江中游区域稻油轮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始建于2016年,本研究选取2016—2024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稻油轮作中两季作物均设置0、90、180、270、360 kg N·hm-2共5个氮肥用量处理,对稻油轮作系统产量及其稳定性、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氮素表观盈余及适宜氮肥用量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氮肥施用显著提高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相比于不施氮处理,各施氮处理中水稻平均每年增产1 035—1 769 kg·hm-2,增幅为19.4%—33.2%;冬油菜平均每年增产1 041—2 208 kg·hm-2,产量增长了1.3—2.8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及油菜的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逐步增加,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水稻及油菜的地上部氮素年平均积累量分别增加36.8—108.2和43.4—139.3 kg·hm-2。在经过连续稻油轮作种植后,各氮肥处理中水稻及油菜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稻季中随着氮肥用量递增,相比于上一年,每年的氮素积累量平均增幅由2.6%上升至9.8%;油菜季中不施氮处理在年份间氮素积累量增幅不明显,每年施用氮肥后氮素积累量相比前一年平均增长3.4%—5.1%。水稻季各氮肥处理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在前3年趋势平稳,从第4年起逐渐呈抛物线式上升;油菜季在施氮量为90—270 kg N·hm-2时,氮肥利用率呈现逐年平均增长5.6%的趋势,而在施氮量为360 kg N·hm-2时周年无明显上升幅度。轮作周年间不施氮处理表观氮素平衡始终处于亏缺状态,各施氮处理的水稻及油菜的表观氮素盈余量年均分别下降3.6%—8.3%和2.4%—6.7%。进一步分析发现,水稻季氮肥适宜用量每年平均增长2.3%,周年氮肥适宜用量平均为146.8 kg N·hm-2;油菜季氮肥适宜用量呈平均每年增长0.9%的趋势,周年氮肥适宜用量平均为198.0 kg N·hm-2。【结论】在连续稻油轮作种植模式中,需根据轮作系统作物氮素吸收特征以适宜的氮肥用量进行施肥,并根据土壤氮素状况来动态调整周年氮素分配用量。

  • 刘陈, 方娅婷, 任涛, 王昆昆, 任玉芳, 孟孜贞, 廖世鹏,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33-3244.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7

    【目的】稻油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典型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土壤季节性的干湿交替影响土壤氮素的转化和氮肥施用效果。从周年轮作的角度探究氮肥运筹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氮素分配的影响差异,为稻油轮作系统周年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开始于2012年,设置4个氮肥运筹处理:(1)水稻-油菜两季均不施氮(N0-0);(2)水稻-油菜两季均施氮150 kg N·hm-2(N150-150);(3)在处理(2)的基础上水稻季增施氮肥75 kg N·hm-2(N225-150);(4)在处理(2)的基础上油菜季增施氮肥75 kg N·hm-2(N150-225)。分析作物产量和周年系统能值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氮素积累量和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等相关指标。【结果】油菜和水稻的产量及氮素积累量对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的响应存在差异。与不施氮(N0-0)相比,当稻油两季施氮量均为150 kg N·hm-2(N150-150)时,油菜和水稻产量分别平均增加207.1%和92.4%,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253.2%和114.7%;与N150-150处理相比,水稻季增施氮肥(N225-150)处理的水稻和油菜分别平均增产9.6%和6.6%,油菜季增施氮肥(N150-225)的水稻和油菜分别平均增产4.4%和23.7%,氮素积累量的变化与产量基本一致。施氮主要通过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和水稻有效穗数及每穗实粒数来提高作物产量,且油菜的增产效果更高。此外,从轮作周年的氮肥增产效应分析,与N150-150处理相比,N225-150处理的稻油轮作系统的能值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8.4%和13.5%,N150-225处理分别增加10.6%和18.4%;N225-150处理周年氮肥利用率较N150-225处理降低了2.7个百分点,这可能与水稻季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量较油菜季高出91.1%,对氮肥的高投入需求更小有关。【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轮作系统作物需氮和土壤供氮特征调整周年氮素分配,油菜季可以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以获得高产,水稻季要充分利用土壤供氮能力适当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稻油轮作系统稳产高效的目的。

  • 郜紫依, 吴海亚, 刘君权, 崔鑫, 刘嫒桦, 方娅婷,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45-325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8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钾肥用量对稻油轮作系统生产力、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平衡的影响,为稻油轮作系统钾肥的合理施用与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位于湖北省武穴市郭坦村,始建于2016年,设置5个钾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60、120、180和240 kg K2O·hm-2(用K0、K60、K120、K180、K240表示)。本研究对2016—2024年作物产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以及钾素表观平衡进行分析。【结果】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且油菜产量和地上部吸钾量增幅大于水稻。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施钾使水稻和油菜年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8.1%—32.7%和46.7%—93.1%,钾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72.3%—240.1%和124.6%—512.2%。施钾使油菜产量稳定性指数显著降低了24.2%—41.2%,产量可持续性指数显著提高了23.2%—45.7%,各处理水稻产量稳定性指数比油菜低,且可持续性指数较高。不施钾肥处理的周年能值产量随轮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下降。油菜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水稻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油菜钾素吸收在周年中的占比提高,水稻和油菜钾素平均吸收比例为3:2。水稻的钾素农学效率和回收利用率比油菜分别平均高出4.5 kg·kg-1和2.5个百分点,而油菜的肥料依赖性比水稻高11.6个百分点。施钾使周年钾素表观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状态,当水稻季钾肥用量增加至180 kg K2O·hm-2时,钾素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油菜季则需施钾肥60 kg K2O·hm-2可实现盈余。通过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水稻季钾肥适宜用量为102 kg K2O·hm-2、油菜季为147 kg K2O·hm-2。【结论】施用钾肥对油菜的增产效果优于水稻,轮作周年钾肥推荐用量为250 kg K2O·hm-2,水稻季和油菜季钾肥施用比例约为2:3。

  • 叶晓磊, 田贵生, 刘君权, 耿国涛, 方娅婷,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陆志峰,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56-326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09

    【目的】针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区土壤有效镁缺乏制约周年产能提升的突出问题,系统分析镁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周年作物产量形成、养分吸收及土壤-作物系统镁素平衡的影响,为轮作系统镁肥高效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始于2017年在湖北武穴开展的定位试验,选取2017—2023年共6个轮作周年,单季镁肥用量0、15、30、45和60 kg MgO·hm-2共5个施肥处理,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各部位养分含量、生物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计算作物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等,进而明确轮作系统中作物需镁特征,确定轮作系统施肥策略。【结果】(1)镁肥施用显著提升轮作系统周年产量,油菜和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9.5%—23.8%和2.2%—4.0%。“线性+平台”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周年镁肥用量为60.4 kg·hm-2(其中油菜季38.1 kg·hm-2,水稻季22.3 kg·hm-2)时作物产量最高,油菜和水稻产量分别为2 388和8 306 kg·hm-2。油菜的增产主要依赖于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的增加,水稻则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实现增产。(2)施镁显著提高作物成熟期各部位镁含量,对籽粒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油菜茎秆、角壳和籽粒的镁含量最大增幅分别为45.1%、66.2%和8.5%,水稻茎叶和籽粒分别为14.9%和6.5%。施镁提高周年生物量和镁积累量,最高增量分别为1 820 kg·hm-2(8.5%)和6.3 kg·hm-2(29.5%);水稻的生物量和镁积累量高于油菜,但油菜的生物量和镁积累量在轮作周年中的占比随施镁量增加而上升。(3)镁肥的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施用量增加而下降,且在同一镁肥用量下油菜镁肥表观利用率始终高于水稻。当周年镁肥用量低于90 kg·hm-2时,作物收获带走的镁高于肥料投入量,镁肥用量为120 kg·hm-2时表现为镁盈余。若进行秸秆还田,周年镁肥用量为60 kg·hm-2时即表现为镁盈余。【结论】镁肥应用可显著提升油菜-水稻轮作体系周年作物产能,且油菜对镁的需求和利用优势更明显,建议轮作周年镁肥推荐用量为60 kg·hm-2左右,油菜季和水稻季施用比例约为2:1,以实现高效镁肥管理和周年产能的提升。

  • 霍润霞, 方娅婷, 张艳科, 吴海亚, 刘桂生, 李小坤, 任涛, 陆志峰, 丛日环,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67-327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10

    【目的】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对稻稻油轮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稻稻油轮作秸秆资源高效利用与化肥减量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7年早稻开始至2022年,进行连续15年的稻稻油三熟制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秸秆不还田(100%F)、常规施肥+秸秆还田(100%F+St)和化肥减量20%+秸秆还田(80%F+St)3个处理,分析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土壤理化性质,评估稻稻油轮作周年养分表观平衡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结果】长期秸秆还田提高了稻稻油轮作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其中油菜季产量增幅最为显著。与2007—2010年相比,100%F+St处理2019—2022年晚稻、油菜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8.9%、58.7%。与100%F处理相比,100%F+St处理早稻、晚稻与油菜产量分别平均增加7.2%、6.9%、13.4%,其中2019—2022年晚稻季100%F+St处理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平均增加23.6%、12.5%。连续4年秸秆还田配合化肥减量20%(80%F+St)后,早稻、晚稻、油菜产量均维持稳定或高于常规施肥。与100%F处理相比,2019—2022年80%F+St处理的早稻、晚稻分别增产5.3%、3.1%。100%F+St处理提升了作物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周年养分盈余,80%F+St与100%F+St处理相比,轮作周年氮磷钾盈余分别减少54.0 kg N·hm-2、13.7 kg P2O5·hm-2、48.6 kg K2O·hm-2。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后油菜季和水稻季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发现,100%F+St处理在油菜季、水稻季IFI分别为1.44、1.51,较100%F处理分别显著提高6.4%、4.3%。油菜季IFI增幅高于水稻季。与100%F处理相比,80%F+St处理在水稻季、油菜季均无显著差异,土壤IFI分别为1.29、1.45。100%F+St处理IFI提高主要依赖于油菜季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提升22.8%、20.5%、13.7%,水稻季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升14.1%、1.7%、19.0%。【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稻油轮作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且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作物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提高。秸秆还田配合化肥减量20%能有效保障作物产量与养分积累量维持或高于常规施肥水平,且水稻季产量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高于油菜季。因此在水稻季化肥减量20%能够保障稻稻油轮作体系的稳产高效。

  • 王安心, 方娅婷, 顿谦, 伍永清, 廖世鹏, 李小坤, 任涛, 陆志峰, 丛日环,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80-329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11

    【目的】探讨稻油轮作系统中秸秆的肥料化利用方式,为轮作系统产能提升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3年开展的连续6年的稻油轮作田间定位试验,选取秸秆不还田(NPK)、两季秸秆直接还田(NPK+S/S)、两季秸秆炭化还田(NPK+B/B)和水稻季秸秆炭化还田/油菜季秸秆直接还田(NPK+B/S)4个处理,分析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表观平衡和土壤全氮含量。【结果】秸秆直接还田与炭化还田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和产量稳定性。与NPK处理相比,NPK+S/S、NPK+B/B和NPK+B/S处理的油菜产量分别平均提高了13.9%、14.8%和17.3%,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5%、7.2%和3.7%,周年能值产量分别提高10.5%、9.9%和8.5%。相较于NPK处理,NPK+S/S、NPK+B/B和NPK+B/S处理均提高了油菜产量可持续性指数(8.1%—10.2%)。与NPK+S/S处理相比,NPK+B/B和NPK+B/S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的稳定性(24.2%和1.4%)与可持续性指数(5.3%和2.3%)。秸秆直接还田与炭化还田增加了作物氮素吸收量,但降低了氮素收获指数。与NPK处理相比,NPK+S/S、NPK+B/B和NPK+B/S处理均能提高油菜(7.4%—20.7%)、水稻(3.3%—15.0%)和轮作周年(6.5%—17.6%)氮素吸收量;与NPK处理相比,NPK+S/S、NPK+B/B和NPK+B/S处理油菜和水稻的氮收获指数分别降低了0.2%—3.0%和1.9%—3.8%。相较于NPK+S/S处理,NPK+B/B处理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降幅11.0%,对于油菜籽粒、水稻籽粒和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不显著;相较于NPK+S/S处理,NPK+B/B处理能增加油菜和水稻的氮收获指数,提升幅度分别为1.8%和1.9%。秸秆直接还田在促进作物氮素吸收具有优势,而秸秆炭化还田在改善作物氮素分配具有优势。与NPK处理相比,NPK+S/S、NPK+B/B和NPK+B/S处理均能提高油菜(13.9%—17.2%)和水稻(2.2%—7.7%)的氮肥偏生产力。所有处理氮素表观平衡均呈现为盈余,其中NPK+B/S处理氮素盈余量最高。与NPK处理相比,NPK+S/S、NPK+B/B和NPK+B/S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20.6%—22.7%),秸秆炭化还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秸秆炭化还田更能将盈余的氮转化为土壤氮,减少氮素损失。【结论】在稻油轮作系统中,综合考虑,相较于两季秸秆直接还田或两季秸秆炭化还田,水稻季秸秆炭化还田结合油菜季秸秆直接还田能在保证水稻和油菜高产稳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有利于稻油轮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熊志豪, 刘君权, 叶琳, 朱丹丹, 侯素素, 方娅婷, 丛日环,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6): 3293-3303.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6.012

    【目的】探究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稻油轮作系统周年生产力及氮磷钾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为轮作系统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位于湖北省武穴市,开始于2014年,设置秸秆不还田(NPK)、秸秆直接还田(NPK+St)和秸秆焚烧还田(NPK+Sb)3个处理,测定分析2014—2024年连续10年的水稻和油菜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及其表观平衡等相关指标。【结果】10年田间试验的平均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的水稻和油菜产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7%和10.7%,NPK+Sb处理的油菜产量显著增加了5.2%,对水稻增产效果不显著;NPK+St和NPK+Sb处理的增产效果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在第6年达到显著水平,且秸秆直接和焚烧还田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可持续性(23.6%—28.3%)。周年轮作养分积累特征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St和NPK+Sb处理的平均周年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6%和2.9%、11.9%和10.2%、55.8%和39.1%,秸秆直接还田显著提高了作物对氮、磷、钾养分吸收,而秸秆焚烧还田有效增加了作物对磷、钾养分吸收。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稻油轮作周年氮、磷、钾平均盈余量分别为101.3 kg N·hm-2·a-1、-8.9 kg P2O5·hm-2·a-1和-296.6 kg K2O·hm-2·a-1;秸秆直接还田条件下,稻油轮作周年氮平均盈余量达166.1 kg N·hm-2·a-1,增幅为64.0%,秸秆直接和焚烧还田均实现了周年磷、钾养分盈余,盈余量分别为33.0和19.0 kg P2O5·hm-2·a-1、79.4和21.3 kg K2O·hm-2·a-1。【结论】秸秆直接和焚烧还田通过维持稻油轮作系统养分平衡,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与养分吸收,呈现水稻稳产和油菜增产的效果。秸秆直接还田较焚烧还田更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实现养分收支平衡。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处理农田秸秆,以充分发挥其增产稳产和养分平衡的优势,促进稻油轮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胡奕婷, 董岳, 宋修超, 郭士伟, 马艳, 侯朋福, 王泓, 汪吉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14-12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5
    探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和氮肥类型对滨海盐渍土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滨海盐渍农田水肥协同管理和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于2024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试验田,开展为期4个月的田间土柱试验,以中度滨海盐渍土(含盐量=2.2 g/kg)为供试土壤,以‘Y两优911’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灌溉水矿化度(淡水W1、淡水和微咸水混灌W2、微咸水W3)和氮肥类型(尿素N1、聚氨酯包膜尿素N2、脲醛尿素N3)双因素组合,共10个处理,分析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特征(分蘖数、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及构成因子。结果显示,在同类氮肥条件下,与淡水灌溉(W1)相比,微咸水灌溉(W2和W3)显著促进了水稻分蘖,但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氮肥类型仅在淡水灌溉条件下对水稻分蘖数有显著影响,其中,W1N3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显著多于W1N2和W1N1。然而,氮肥类型对水稻株高和叶面积均无显著影响。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方面,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水稻千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下降了17%~28%和22%~35%。氮肥类型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2种缓控释肥料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单株产量。与淡水灌溉下的3种施肥处理相比,W2N2处理的水稻产量未见显著降低。在滨海盐碱区,适当使用微咸水灌溉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会抑制株高和叶片生长,进而显著降低千粒重,导致减产。聚氨酯包膜尿素可有效缓解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利用淡水、微咸水混灌降低田间微咸水矿化度(<1.50 g/L)结合基肥施用聚氨酯包膜尿素,是滨海盐碱区高效利用微咸水资源、稳定作物产量的有效水肥管理模式。
  • 常汇琳, 高世伟, 刘晴, 刘宇强, 马成, 沙汉景, 王婧泽, 聂守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36-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04

    本研究聚焦于水稻茎秆强度的遗传机制,旨在为抗倒伏分子育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学术文献以及研究报告进行系统的综述与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茎秆强度、茎秆化学组成、激素调节以及株型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及其抗倒伏分子机理。分析结果显示,水稻茎秆强度受到形态结构(例如基部节间直径、壁厚)和化学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共同影响,其中下部节间的力学特性是决定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基因层面来看,SCM3OsTB1等位基因)借助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增强茎秆强度;WAK10对次生细胞壁纤维素的合成起到调控作用;OsTCP19促进木质素-纤维素的平衡;IPA1突变体则通过优化株型实现抗倒伏与高产的协同效应(减少无效分蘖、增加茎秆粗度,实现抗倒伏与穗粒数增加的平衡)。在育种应用方面,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对相关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位点(如prl5lrt5)进行筛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茎秆强度关键基因进行定向改良;通过回交改良构建近等基因系聚合多个强秆基因(如SCM1-4)(NIL-SCM1NIL-SCM2NIL-SCM3NIL-SCM4,以及双、三聚合体),成功培育出抗倒伏新品种‘Sakura prince’和‘Monster Rice 1’。本研究提出,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挖掘新型抗倒伏基因(如STRONG2模块),解析多基因协同效应;建立茎秆强度与穗重、穗数的遗传平衡模型;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优化基因聚合策略;探究环境因子(台风、密植)对茎秆强度的影响规律等,以期实现水稻抗倒伏性与产量的同步提高。

  • 姚成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4

    本文结合珠两优5298在安徽安庆地区的种植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2022—2024年,该品种在安庆望江县等12个示范点进行种植,株型直立上翘;生育期130~136 d;平均结实率85.77%、千粒重24.1 g,产量在8 280~9 000 kg/hm2;整精米率较好,米质优良;抗倒伏能力较强。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及早播种(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育苗)、适时移栽、培育壮苗、保持秧田盘土湿润、根据秧苗长势施用“断奶肥”(尿素60~75 kg/hm2),适时防治稻蓟马、恶苗病等苗期病虫害;根据秧苗素质、栽插时间等选择高速插秧机作业,按照设定检查并调试插秧机械,确定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适时除草(喷施丁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苗期喷施丁苄等药剂进行茎叶防除,苗后全田喷施30%丙草胺等药剂进行封闭);重施基肥(45%复合肥450~600 kg/hm2)、早施分蘖肥(高氮高钾复合肥225~300 kg/hm2)、补施穗肥(氯化钾112.5~150.0 kg/hm2);浅水栽秧、深水活棵、干湿交替促分蘖;大田生长期适时适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张骏, 水明金, 王娟, 王玉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4): 24-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4.006

    再生稻是一种实现水稻“一种两收”的高效种植模式。本文结合安徽马鞍山2020—2024年再生稻生产实践,分析了该地区再生稻的生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2020—2024年,研究区再生稻种植面积增加迅速;主导品种以稻米品质优、抗倒伏为主(丰两优香1号、Y两优911等);再生稻单产实现稳步提升,2024年两茬单产较2020年增加817.5 kg/hm2;从育苗、肥水和收获3个环节集成应用推广体系,创新开展了“两虾两稻”“菜薹+再生稻”“绿肥+再生稻”等生产模式。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投入成本高,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再生稻二茬单产水平有待提高,再生稻优质品种较少,头茬收获碾压率较高;规模化、专业化的稻米加工企业较少,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有待加强等。基于此,从支持力度、技术攻关、市场开发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普惠性种植补贴;持续开展专用再生稻品种筛选,推广钢架连栋保温大棚早育秧、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适时机收减损等技术;加快当地再生季稻米市场开发,以品质拓市场、以市场促加工、以加工促生产,切实提高再生稻种植效益和农户种植积极性。本文为推动相关地区再生稻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罗嘉锐, 吴三玲, 郭芾, 刘振, 宋婧含, 谭瑗瑗, 舒庆尧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5): 2933-294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5.001

    【目的】 Tos17是水稻基因组中的一类逆转座子。在粳稻品种日本晴中,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一个Tos17Tos17Chr.7)在组织培养中可被激活。研究我国籼稻品种中Tos17的基因组学特征,确定其在组织培养中可否被激活而影响生物技术育种。【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籼稻品种或杂交稻亲本的高质量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定制开发程序鉴定和分析Tos17的插入位点,并采用IGV软件和PCR验证鉴定结果。通过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品种进行分类,基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数据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运用Mantel检验评估其与Tos17单倍型的关联性。同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培育籼稻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转化植株,并分析其Tos17数量的变化。【结果】 开发了一个鉴定Tos17的程序Tos17-finder,在1 511份籼稻品种中共鉴定到23个插入不同位置的Tos17。12个Tos17位于已注释基因的内部或其上下游2 kb范围内,其余11个位于基因间区。1 511个品种在第10染色体上均有一个与日本晴一致的Tos17Tos17Chr.10),在第2染色体上有2个高频率出现的拷贝,即Tos17Chr.2-1(79.0%)和Tos17Chr.2-2(83.7%),但只有85个(5.6%)品种携带Tos17 Chr.7Tos17在每个品种的平均拷贝数为4.0个,其中,有11个品种的Tos17拷贝数多达8个,还有35个品种只检测到Tos17Chr.10。根据基因组SNP,将1 511个品种分为3个亚群,每个亚群均与Tos17单倍型存在一定相关性。采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共培育5个籼稻品种的125株T0转基因苗,并获得了高质量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经分析,未发现有新的Tos17插入。开发了一个能准确区分Tos17 Chr.7和其他Tos17的分子标记。【结论】 籼稻品种中Tos17的基因组学特征与粳稻品种日本晴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用本试验开发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待测材料是否携带可被激活的Tos17 Chr.7

  • 肖子曼, 郝汉驰, 范海津, 贺汝婧, 肖艳松, 李小慧, 刘勇军, 龙坚, 侯红波, 彭佩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0): 80-9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1
    采集湘南烟—稻轮作烟区土壤,分析土壤理化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障碍诊断,为湘南烟—稻轮作烟区土壤养分管理、障碍因子消减以及优质烟叶增产增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在湘南烟—稻轮作烟区进行定位取样,在郴州、永州11个烟站,采集124个土壤样品,以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交换性钙(ECa)、交换性镁(EMg)、有效锰(AMn)、有效硼(AB)、有效钼(AMo)、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磷(MBP)、水溶性氯离子(Cl)、容重(BD)和pH等18项指标作为总数据集(TDS),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Norm值方法构建最小数据集(MDS),获得土壤质量指数,使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湘南烟—稻轮作烟区土壤最小数据集(MDS)由容重、全氮、pH、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锰构成。土壤质量指数(SQI)的MDS-SQI与TDS-SQI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479,P<0.05),相对偏差系数为0.053,两者拟合程度较好,相对偏差小,表明最小数据集可代替总数据集对湘南烟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障碍模型分析表明,湘南烟—稻轮作烟区主要障碍因子为全氮,平均障碍度0.093;有效锰,平均障碍度0.090。所建立的最小数据集评价方法可有效反映实际土壤质量,在简化工作量的同时兼具代表性和准确性,适用于烟-稻轮作土壤质量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湘南烟—稻轮作烟区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221~0.614,均值为0.417,土壤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 钱艳杰, 罗冬生, 王杰, 柳意能, 王永辉, 王少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13-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4

    为探索适合湖南长沙地区的双季稻熟期搭配模式,分别在浏阳市北盛镇(A)、长沙县春华镇(B)、湘江新区白箬铺镇(C)和宁乡市回龙铺镇(D)搭配种植杂交水稻早、中、迟熟水稻品种(早稻:欣荣优123、陵两优1785、兵两优309;晚稻:恒丰优金丝苗、泰优农39和Y两优911),测定其生育期、产量、生态适应性和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熟期搭配在各双季稻区均能顺利完成生育进程;早稻、晚稻产量和双季总产量在不同双季稻区间存在差异,以晚稻产量高于早稻,说明晚稻产量稳定性与生态适应性较强;以迟熟早稻+迟熟晚稻模式种植的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中熟早稻+迟熟晚稻、迟熟早稻+中熟晚稻模式。综合来看,迟熟早稻+迟熟晚稻搭配方式在研究区不同双季稻区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较高;但晚稻生育期较长,易受到寒露风影响,存在安全齐穗风险,可能导致产量不稳。因此建议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中熟早稻+迟熟晚稻搭配模式,同时采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实现双季稻平衡增产。

  • 胡先进, 胡仁健, 翟耀东, 江道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2

    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提升再生稻产能,在安徽池州贵池区开展了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试验,设6个处理(A,生物有机肥7 50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B,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C,生物有机肥3 000 kg/hm2+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D,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E,氮能复合肥450 kg/hm2+氮能尿素150 kg/hm2;F,不施肥),对各处理水稻分蘖动态、产量、种植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可提高水稻分蘖率和成穗率,以处理B的头季稻分蘖率最高,为600%。处理B的再生稻有效穗数、穗长最高,分别为501.72万穗/hm2、21.08 cm,水稻合计产量最高,为15 857.25 kg/hm2。经济效益以处理E最高,为32 158.67元/hm2。肥料农学效率以处理B最高,为11.73 kg/kg。同时,生物有机肥配施新型肥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综合来看,推荐以生物有机肥5 250 kg/hm2+49%氮能复合肥450 kg/hm2+46%氮能尿素150 kg/hm2的比例施用,其水稻产量和品质均较佳,经济效益较高。

  • 夏德军, 花浩然, 苏枭, 隋燚, 洪钦, 刘怡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3): 79-8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19

    本文结合安徽马鞍山地区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生产实践,分析该模式下的稻田要求、水稻种植技术和小龙虾养殖技术的要点,以及该模式的优势和未来研究趋势。该模式宜选择3~5 hm2的田块,田埂宽度不少于1.5 m,埂高在60~80 cm,同时采用网目尺寸5 mm的聚乙烯网布对田块内侧边坡进行防护处理。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植株1.1 m以上、抗倒性强、抗病性好的品种(望两优018、韦两优8612和乔两优17等),采用“日浸夜露”的方法浸种,使用水稻专用发芽箱进行恒温催芽;研究区水稻适宜播期在3月15—20日,大棚育秧以旱管、喷灌为主,白天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 ℃,移栽前5~7 d控水、炼苗,同时提前旋耕大田;采用机械插秧法,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为30 cm×17 cm,确保基本苗数在1.2万~1.5万穴/667 m2,头茬水稻在8月20日之前收获,再生稻收获期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包括分两次进行种苗投放(第一次在3月20日—4月20日,第二次为5月底前),总投放量为7 000尾/667 m2;放苗当天,均匀撒喂蛋白含量36%、粒径1.1 mm的优质幼虾饲料,放苗后每5~7 d使用发酵酵母类EM菌进行水质调节,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在捕捞期(5月持续至10月底)随时进行捕捞。该模式实现了水稻“一种两收”,提高了其产量水平,同时提高了小龙虾单产水平和规格,捕捞时期极大延长、效益提升明显。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该模式下水稻栽插密度和虾苗投放密度对水稻产量提升和养殖效益的影响。

  • 郑敏华, 陈洛, 邢甲乐, 谢月兰, 姜先芽, 聂帅, 蔡甫格, 巫浩翔, 陆展华, 孙伟, 霍兴, 白嵩, 赵均良, 杨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4): 2707-2719.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4.001

    【目的】稻瘟病严重危害水稻的安全生产。由于稻瘟病菌的高度变异特性,以及当前水稻育种亲本的遗传背景狭窄,使得当前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利用种质资源鉴定稻瘟病抗性基因位点,有助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已测序的265份籼稻品种(包括120份国际资源品种和145份华南地区栽培品种)进行田间稻瘟病抗性鉴定,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稻瘟病抗性QTL,分析稻瘟病抗性QTL不同单倍型对稻瘟病抗性的效应,结合水稻基因组注释对新鉴定的稻瘟病抗性QTL进行候选基因分析。【结果】田间抗性评价筛选出穗瘟抗性和叶瘟抗性均高抗的材料47份,包括18份国际资源品种和29份华南地区栽培品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9个稻瘟病抗性QTL,分布在水稻第1、5、6、11和12染色体上,其中,有4个QTL与前人研究报道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共定位,有5个QTL为新鉴定位点。这9个QTL峰值SNP的等位变异衍生的不同单倍型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存在差异,其中8个QTL的高抗性单倍型在华南地区栽培品种中的分布高于国际资源品种,只有qPB11的高抗性单倍型在华南地区栽培品种的分布频率(1%)低于其在国际资源品种的分布频率(16%)。在新鉴定QTL的候选基因分析中,挖掘到4个编码NBS-LRR抗病蛋白和4个编码NB-ARC结构域蛋白的候选基因,在第11染色体27.22—27.35 Mb的区间内成簇分布。【结论】华南地区栽培品种比国际资源品种具有更强的稻瘟病抗性。qPB1-1qPB1-2qPB1-3qPB5qPB6qPB12-1qLB12/qPB12-2的高抗性单倍型在华南地区栽培品种的遗传改良过程中受到选择。qPB11候选区间内有编码NBS-LRR抗病蛋白和NB-ARC结构域蛋白的基因,有可能为新的稻瘟病抗性基因。

  • Saisai Xia, He Liu, Ying Liu, Guangheng Zhang, Deyong Ren, Qian Qi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 24(8): 0.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5.02.022

    种子的落粒性和品质是维持稳定产量及确保优良食用品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成功鉴定了一个AP2/ERF转录因子SHAT2,该基因正向调控种子落粒性和品质。shat2突变体由于离层发育异常,导致成熟期种子难落粒。同时,与野生型相比,shat2突变体的淀粉颗粒排列松散淀粉以及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qRT-PCR 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与种子落粒性以及品质相关基因在shat2突变体中表达显著下调表明了SHAT2在水稻种子落粒性和品质中起重要作用。此外,EMSA结果显示SHAT2可以结合GCC-box,暗示SHAT2可能通过调控下游基因表达来影响种子发育。本研究不仅丰富了遗传资源,还突显SHAT2在培育具有理想落粒特性和优良稻米品质的水稻品种中的巨大潜力。

  • 谷艳茹, 徐兴健, 王晓晶, 白丽媛, 陈光明, 赵燃, 包玉娇, 王淑萍, 郭龙玉, 毕盛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1-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61

    本研究旨在探索电气石尾矿能否促进作物生长,实现尾矿的资源化利用,进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电气石尾矿为试验材料,按不同比例将其添加到土壤中,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与实验室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水稻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数据。结果表明,电气石尾矿对水稻秧苗的株高、根长和叶长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分别减少了8.7%~10.3%、4.5%~32.0%和8.7%~15.1%,对根粗、茎粗有促进作用,分别增加了9.6%~15.4%、0.9%~4.3%。各生育时期水稻茎粗的促进作用随添加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小比例1:30添加有助于水稻生殖阶段株高的生长以及秧苗与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的积累,秧苗和成熟期水稻干物质分别增加了4.1%和12.26%。水稻各生育时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拔节期Pro(脯氨酸)含量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下降了0.1%~14.6%,尾矿添加不利于水稻产量的积累。研究表明电气石尾矿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生胁迫未提高水稻经济效益,小比例添加可促进水稻干物质含量的积累。

  • 孟庆霞, 白宇轩, 张旭, 金瑞萌, 王文婧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8): 138-14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11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依据气候条件开展了水稻种植区划研究。本研究选取了与水稻生长关联度较高的三个气象要素作为区划因子,构建了该地区水稻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基于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1991—2020年间科右中旗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及境内4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包括≥10℃活动积温、无霜期和降水量),通过ArcGIS软件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得出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据此,将科右中旗水稻种植气候区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三类。适宜区:应优先选择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高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种植模式宜采用精耕细作和规模化生产,以提升种植效率。次适宜区:应着重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且适应性较强的中早熟或早熟水稻品种。种植模式可考虑节水灌溉技术或间作套种等方式,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不适宜区:建议选择耐逆性强的水稻改良品种或高抗品种进行试种。对于部分确实不适宜水稻种植的区域,应实施水田改旱田措施,改种适宜的旱作作物。同时,需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工作,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其他农业产业。区划结果可为当地优化水稻布局、选择适宜品种及制定科学种植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 邓立成, 李程, 赫磊, 安红强, 王才林, 张亚东, 赵长江, 路凯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275-2290.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1

    【目的】盐胁迫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研究耐盐水稻品种响应盐胁迫的生理特征,分析耐盐基因等位变异及表达,为耐盐水稻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和遗传材料。【方法】首先对南粳系列优质水稻品种(系)的苗期耐盐性进行鉴定,以盐处理条件下的存活率作为指标,筛选耐盐性强的品种。分析其在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包括叶绿素、Na+、K+、MDA、H2O2、可溶性糖等含量。通过基因组测序解析强耐盐性品种中耐盐基因的变异类型,以及通过检测耐盐基因的表达水平,解析强耐盐品种响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结果】在140 mmol·L-1 NaCl处理6 d条件下,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盐1号的存活率大于60%,在供试品种中的存活率最高;与对照品种日本晴相比,盐胁迫下,南粳9108、南粳5718、南粳盐1号幼苗含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低的MDA含量,表明盐胁迫对这3个品种造成的细胞损伤较低;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的根系Na+/K+明显高于日本晴,而地上部Na+/K+明显低于日本晴,表明这3个耐盐品种根系吸收或者储存的Na+较多,但向上运输的Na+少,有利于维持细胞离子平衡,对地上部造成的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影响较小;这3个耐盐品种有23个耐盐基因存在94个SNP或InDel位点,分布于外显子、内含子、5′UTR和3′UTR,11个基因的24个变异位点发生在外显子上,其中,有7个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或错义突变,分布于Os02g0813500(OsGR2)、Os05g0343400(OsWRKY53)、Os06g0685700(OsRST1)、Os07g0685700(OsEIL2)、Os10g0431000(OsPQT3)、Os11g0446000(OsRSS3)、Os12g0150200(P450);盐胁迫显著诱导耐盐品种中耐盐基因OsSKC1OsBAG4OsGPX1OsCCX2OsGR3OsDREB2aOsRAB21OsP5CSOsbZIP23OsAPX37OsLEA3等的表达,可增强水稻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减少盐害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结论】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3个品种具有较强的苗期耐盐性,这与盐胁迫下的钠钾离子平衡、多个耐盐基因的等位变异、基因表达水平等密切相关。南粳9108、南粳5718和南粳盐1号聚合了多个耐盐优质基因,可作为耐盐品种选育的骨干亲本进行遗传改良和育种应用研究。

  • 王睿智, 李涛, 钱相玲, 张丫, 杨晓琢, 李光彦,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12): 2316-2332.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4

    【目的】氮素穗肥是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氮素穗肥对南方香粳稻产量、品质与香气的影响,拟为南方香粳稻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2—2023年进行,以南方香粳稻代表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仅施基蘖肥(N1)和常规施用穗肥(N2,施用70%基蘖肥+30%穗肥)3种施氮模式,分别在不同叶龄时期倒六叶、倒五叶、倒四叶、倒三叶、倒二叶和倒一叶期叶尖刚抽出叶鞘时一次性施用穗肥,依次记为L6、L5、L4、L3、L2和L1,研究氮素穗肥对南粳9108产量、品质和香气的协同调控机制。【结果】与不施氮肥和不施穗肥相比,施用穗肥可显著增加香粳稻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后移,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在倒四叶处理达到最大值。穗肥施用及施用时期会对香粳稻加工、外观、食味与香气品质产生影响。随着穗肥施用时期的后移,南粳9108整精米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垩白度升高,外观品质变劣;同时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升高,导致食味值下降,食味品质降低。稻米香气主成分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也随着穗肥施用期的后移而降低。施用穗肥使籽粒脯氨酸含量与脯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穗肥施用时期的前移,对于水稻结实期脯氨酸积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脯氨酸脱氢酶活性也随之升高,有利于成熟期籽粒中保持较高的脯氨酸含量与脯氨酸脱氢酶活性,进而促进水稻籽粒中2-AP的合成。基于实产、整精米率、垩白度、食味值与籽粒2-AP含量等指标综合评价穗肥施用时期的影响,发现倒四叶处理综合评分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穗肥有助于实现南方香粳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在保证稳产的基础上,倒四叶期时施用穗肥,南方香粳稻产量、食味和香气等综合效益最佳。

  • 李建丽, 王思来, 邹书, 张海清, 相章嫩, 普伟, 张玉娇, 黄光福

    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省高光效水稻种植的理想株型模式,以促进水稻增产。选取低光效水稻品种‘楚梗27’(HP1)、‘台湾陆稻’(HP2)、‘AZUCENA’(HP3)、‘B3619C-7B-8-1- 4’(HP4)及高光效品种‘德农205’(HP5)、‘滇粳优1’(HP6)、‘滇屯502’(HP7)、‘云大107’(HP8)、‘滇瑞449’(HP9)为试验材料,开展水稻品种株型模式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9个水稻品种为处理,每个处理均设置4个重复。按常规水稻的栽培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与水肥管理,在成熟期测定其与高光效相关的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高光效品种的理想株型模式具备如下特征:株高为90~110 cm,穗长为22.0~25.3 cm,二次枝梗数为25.1~31.1个,剑叶叶基角为10.5~17.1°,剑叶开张角为11.7~17.4°,剑叶长为18.7~31.1 cm,剑叶宽为1.4~1.8 cm。该试验明确了云南高光效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为高光效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