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水稻
稻(学名:Oryza sativa L.)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批量引用 |
  • 焦晋康, 胡炼, 陈高隆, 涂团鹏, 王志敏, 臧英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1-22.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057
    为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解决现有水田除草机械除草效果差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水田行间除草装置,包括压草浮板和除草辊等结构,工作时压草浮板先将压倒杂草,紧接着除草辊将压倒的杂草压入泥中。压草浮板先将杂草压倒,除草辊将杂草压入泥中的几率可提高9.98%。除草辊两端设有倒角,在避免或减少对水稻根系损伤的同时可扩大行间除草区域,最大可增加常规除草宽度的3%。对压草浮板和除草辊进行了参数设计,通过仿真试验分析了行间除草装置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确定最佳作业条件为入土深度35 mm,前进速度0.8 m/s。以未除草、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和不同参数的除草辊为试验因素,以水稻植株高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水稻根系参数为试验指标,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间除草装置平均除草率最高为87.51%,可以翻动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与常规宽度的除草辊相比,增加除草宽度,扩大行间除草区域最大可提高除草率7.3个百分点。不同的除草处理对水稻植株高度和产量等有显著影响(P<0.05),机械除草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其产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水平。不同参数的除草辊对植株高度、产量和根系等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除草辊宽度同时两端设倒角,可以减少对水稻根系的损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水田除草机械装备的研究提供参考。
  • 李娜, 罗强, 董苇, 刘路广, 邵东国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79-91.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244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气候变化环境下降雨特征及其与水稻耗水之间的匹配关系,明晰水稻水分盈亏状况及旱涝易损特征,可为区域水资源配置规划与灌溉排水管理等提供重要依据。该研究以湖北江汉平原四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5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趋势检验、气候倾向率、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降雨量、水稻田间耗水量及水分盈亏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分析了水稻旱涝易损特征。结果表明:1)四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209.2 mm,且以35.1 mm/10a的平均速度显著上升,东南部降雨量及上升趋势均高于西北部;2)早、中、晚稻生育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492.0、509.9和269.1 mm,早、中稻生育期降雨量分别以17.9 mm/10a和18.4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晚稻生育期降雨量以-10.7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3)早、中、晚稻多年平均田间耗水量分别为411.4、595.5和401.4 mm,中稻田间耗水量远大于早稻和晚稻,早、中稻田间耗水量分别以-5.54 mm/10a和-11.43 mm/10a的平均速度显著下降,晚稻田间耗水量以-1.52 mm/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4)早、中、晚稻多年平均水分盈亏指数分别为0.22、-0.12和-0.31,早、中稻水分盈亏指数以0.06/10a和0.04/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晚稻水分盈亏指数以-0.03/10a的平均速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早、中稻水分盈余程度在增加,晚稻水分亏缺加剧;5)四湖流域早、中、晚稻干旱频率分别在10.0%~16.7%、28.3%~40.0%和51.8%~60.0%之间,晚稻最容易受干旱威胁。早、中、晚稻雨涝频率分别在1.7%~15.0%、1.7%~3.3%和0~1.7%之间,早稻更容易受雨涝威胁。总体上,四湖流域早稻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较小(20.7%),中稻次之(37.0%),晚稻最容易受旱涝威胁(56.0%),水稻耗水与降雨匹配程度为:早稻>中稻>晚稻,要特别注意晚稻干旱缺水问题。
  • 李金朋, 冯帅, 杨鑫, 李光明, 赵冬雪, 于丰华, 许童羽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4): 195-206.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8149
    为解决由于阈值不确定和光照强度不稳定所造成的植被覆盖度提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融合CLAHE-SV(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saturation value)增强Lab颜色空间特征的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以分蘖后期的水稻为对象,利用无人机获取2、3、4和5 m高度下的水稻可见光图像,采用限制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算法(contrast limited adaptive histogram equalization,CLAHE)对HSV颜色空间中饱和度(S)和亮度(V)分量进行增强,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结合Lab颜色空间的a分量分割图像背景和提取水稻覆盖度,并与GMM-RGB、GMM-HSV、GMM-La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a分量构建的GMM-CLAHE-SV-a与GMM-a模型在不同高度图像中的分割效果均优于RGB、HSV、Lab,其中GMM-CLAHE-SV-a精度最佳。相比于GMM-a,在高度为2、3、4和5 m时GMM-CLAHE-SV-a的总体分割精度均值分别提高了2.16、1.01、1.03和1.26个百分点,Kappa系数均值分别提高了0.041 4、0.017 3、0.019 0和0.022 1;覆盖度的平均提取误差分别降低了8.75、7.01、5.93和5.34个百分点,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96 0、0.050 2、0.062 2和0.190 6,较好地降低了光强和倒影的影响。与已有方法相比,该算法无需标记训练集或计算阈值,可直接对无人机图像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可以在复杂的大田环境下快速分割水稻像素并提取植被覆盖度信息。
  • 施伏芝, 阮新民, 从夕汉, 杜弘杨, 罗彦长, 罗玉祥, 罗志祥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1

    两优7871是由178S和R71杂交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具有早熟、抗倒伏、优质、高产和稳产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该品种在2016—2017年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中,全生育期130 d,平均产量9.51 t/hm2,外观品质优,适口性、抗病性较好;其高产栽培注重培育壮秧,控制无效分蘖,争取有效穗数,促大穗,提高结实率,重点防治稻瘟病、稻飞虱等;制种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和巧喷赤霉酸生长调节剂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为一季中稻、麦茬直播稻和再生稻种植提供参考。

  • 曹哲群, 王莉, 汪益鸣, 鲍峰, 张长海, 汪向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02

    为筛选适宜桐城双季稻区种植的早粳稻品种,于2022—2023年开展早粳稻品种比较试验,其中2022年以中早39为对照,选择莲稻2号等10个品种;2023年以早籼310为对照,选择垦稻23等12个品种,对各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和产量水平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2022年各参试品种全生育期131~137 d,产量4 860.00~7 476.00 kg/hm2;2023年各参试品种全生育期122~131 d,产量3 765.75~6 126.90 kg/hm2。其中垦稻23抽穗早,生育期适宜,产量高,抗寒能力强,分蘖早而快,有效穗多及后期转色好;牡丹江30的产量较高,抽穗期适中,株高恰当,有效穗充足,结实率高,千粒重适宜;通35的产量较高,有效穗多,穗型适中,结实率高,千粒重适宜,熟期转色佳,但抽穗期偏迟。上述3个品种可作为研究区的早粳稻品种推广种植,对于提高早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姚有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0): 81-8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0.017

    本文总结分析了稻茬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草害发生原因,并提出综合防除措施。稻茬麦田杂草发生量较大,草相复杂,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发,杂草与小麦争光、争水和争肥,对稻茬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影响稻茬麦田杂草发生的因素包括种植制度、秸秆还田和防除措施等。采取农业措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改善田间管理等)与化学防除(封闭除草、茎叶防除和春后补防等)相结合的方法防治麦田杂草,针对不同类型田块,提出了科学的除草方案,采取封闭除草和茎叶化除各1次(“一封一杀”)方案解决大多数田块杂草,特殊田块可采取1次封闭除草和2次茎叶化除(“一封两杀”)方案。研究结果为促进稻茬麦生产良性发展,提高稻茬麦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 郭文龙,梁云涛,罗翠婷,乔卫华,吴宇翔,程云连,何金富,张丽芳,李克敌,徐志健,黄雪琼,肖晓蓉,郑晓明,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9): 1441-145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7001
    针对广西野生稻濒危状况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抢救性收集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其抗病基因,对广西野生稻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了调查和收集,并对收集的部分资源进行了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广西野生稻原记载的44个分布点中,仅剩24个尚有野生稻分布,濒危状况十分严重,近10年来野生稻分布点消失比例高达45.5%,水源被破坏和杂草竞争是危害野生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按照野生稻取样原则,共抢救性收集到11个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共317份种质资源;利用国际强毒菌株PXO99对177份材料进行白叶枯抗性鉴定,采用离体戳伤叶片鉴定的方法进行不同病菌小种(Guy11、RB22、FJ-3-2、FJ-3-5、FJ-2-3)的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白叶枯抗性资源27份,稻瘟病抗性资源105份,兼抗白叶枯和稻瘟病的种质资源5份。针对广西野生稻抗病资源丰富但消失严重的问题,建议加强收集和保护,并加大种质资源鉴定力度。
  • 胡彬华,蒲志刚,何志渊,王平,白玉路,李赓觅,张涛,蒋开锋,杨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211-121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3002
    大米镉超标问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稻镉吸收转运基因OsNramp5的功能缺失可有效降低镉在稻米中的积累。为了快速创制镉低积累的水稻新种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三系杂交稻优质抗病恢复系川恢491(R491)中的镉吸收转运基因OsNramp5,获得了多种不同突变方式的编辑植株,并筛选出单靶点突变无转基因成份的两种纯合突变株系(KO1和KO2) 。在镉污染土壤中种植并测定野生型和敲除植株糙米的镉含量,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R491,敲除株系KO1和KO2糙米中的镉含量显著下降,均降低约90%左右。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发现,相比野生型R491,KO1突变株系的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差异,但KO2突变株系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因此,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镉吸收转运基因OsNramp5可快速创制镉低积累的水稻新种质,本研究创制的新种质为加速培育可在镉污染区种植的安全水稻品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 孙志广,徐婷婷,刘艳,邢运高,徐波,迟铭,李景芳,周群,王德荣,张雅馥,王宝祥,徐大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7): 1129-1139.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20002
    籽粒性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解析水稻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籽粒性状差异较大的穞稻和广百香占为亲本构建定位群体,利用水稻1 K mGPS SNP芯片对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包含770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通过QTL定位分析,最终鉴定出17个调控籽粒性状的QTLs,其中粒长QTL 4个,粒宽QTL 3个,粒厚QTL 3个,长宽比QTL 2个,千粒重QTL 5个,LOD值介于2.55~42.44之间,表型贡献率介于4.73%~29.63%之间。在这17个QTLs中,9个为已知粒型基因位点,8个可能是新鉴定位点,分别为粒长qGL6,粒宽qGW5qGW10qGW12,粒厚qGT10,长宽比qGLWR5-2,千粒重qTGW10qTGW11。根据新发现粒宽QTL(qGW5)定位区间内的基因注释、与拟南芥的同源基因比对、时空表达分析、激素响应分析和序列分析,最终筛选到1个编码CCCH类锌指蛋白的调控水稻粒宽的候选基因Os05g0195101。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籽粒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调控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 程怡冰,黄倩,韩冰,崔迪,邱先进,马小定,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 25(8): 1245-1253. https://doi.org/10.13430/j.cnki.jpgr.20231101003
    本实验室前期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创制了强耐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91,本研究将其与日本晴和强耐盐种质Pokkati比较,结果显示CSSL91耐盐性与Pokkali相当。以CSSL91与日本晴构建的F2:3群体为试验材料,日本晴和CSSL91为对照,以耐盐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结果表明2个指标均成正态分布,QTL连锁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耐盐相关QTL,分别分布于第4、9、10号染色体上,LOD 值介于2.95~3.97,表型贡献率为9.83%~18.48%;其中耐盐等级QTL-qST4的表型贡献率最高,其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DX-S4-16标记间。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分析检测到第4号染色体0~5.0 Mb区间有一个超过阈值的QTL,该区间与QTL-qST4重合,QTL连锁分析方法和BSA方法均在第4号染色体的0~5.0 Mb区间定位到耐盐等级QTL,说明QTL-qST4是可靠的耐盐位点;耐盐等级QTL-qST4-1和幼苗存活率QTL-qSSR4均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2和DX-C4-13标记间,LOD值分别为3.36和3.9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3.97%和9.49%;在第9号、10号染色体还定位到两个耐盐等级QTL-qST9和QTL-qST10;其中QTL-qST4-1、QTL-qSSR4和QTL-qST10是本研究新定位的耐盐性QTL。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耐盐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奠定基础。
  • 蔡玉彪, 张坤杰, 王雅宣, 赖凤香, 何佳春, 万品俊, 傅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3998-4006.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0.006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趋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危害水稻的习性,但此现象是否受到褐飞虱虫态以及水稻品种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旨在探究水稻品种和褐飞虱虫态对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水稻习性的影响,以及植物挥发物如何介导这一行为,从而为制定绿色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选择试验,观察3种虫态(3—4龄若虫、初羽化雌虫和怀卵雌虫)褐飞虱对二化螟危害及未被危害的中浙优8号等9个水稻品种植株的趋向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明显趋向性差异的代表性品种,运用RT-qPCR技术检测中浙优8号、9311和明恢63共3个水稻品种在害虫危害后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9个水稻品种下,不同虫态褐飞虱均倾向选择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植株,但这种选择性在水稻品种间有所差异,如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明恢63的选择率显著高于甬优538。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二化螟的取食显著提高了与植物挥发物合成相关的基因OsCASOsLISOsHPL3OsRCI-1的表达量。然而,不同虫态的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取食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二化螟单独危害时相比,会出现升高或抑制的情况,具体的影响因虫态而异。【结论】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株的习性在所测定的9个水稻品种中普遍存在,但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下的趋向程度有明显差异,不同虫态间主要表现在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水稻品种甬优538、中浙优8号与明恢63的选择上;二化螟单独取食或与褐飞虱共同取食均可提高OsCASOsLISOsHPL3OsRCI-1的表达水平,表明害虫危害水稻可以调控水稻挥发物的合成,进而影响褐飞虱的寄主选择行为。

  • 钟梓春, 吴洪鑫, 张杰, 郭玉静, 何柳燕, 许小霞, 金丰良, 庞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20): 4007-4021.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20.007

    【目的】Toll受体(Toll receptor)是昆虫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效应因子之一。本文旨在鉴定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Toll受体基因,探索Toll受体在3种稻飞虱中的潜在功能及其种间差异,为稻飞虱免疫发育研究以及稻飞虱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3种稻飞虱的基因组中鉴定出Toll受体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和特征、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利用人工智能软件AlphaFold 3预测Toll受体的三维结构,并与目前已知结构和功能的其他物种Toll受体进行比较,预测其潜在功能及种间功能分化。通过转录组数据定量分析Toll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分别在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基因组中鉴定出6、7和6个Toll受体基因,均分布在1、4、7号染色体上,且分布规律明显,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均在1号、4号染色体上分布一个基因,其余分布在7号染色体上。3种稻飞虱Toll受体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2 676—4 158 bp,外显子数量1—7个,编码蛋白序列长度891—1 385 aa,分子量大小为103.31—158.25 kDa,理论等电点范围为5.42—6.5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可以分为6个亚家族,分别与其他昆虫的TollToll6Toll7TolloToll8)以及Toll9同源。使用AlphaFold 3预测得到的胞外结构与其他物种Toll受体胞外结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白背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中预测分析出2个Toll受体与病毒互作潜在相关,在灰飞虱中有1个Toll受体与病毒互作潜在相关,而在褐飞虱中没有匹配出相关的Toll受体。转录组定量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间均有表达,推测其可能拥有不同功能,参与不同分工。【结论】在3种稻飞虱中鉴定出19个Toll受体基因,并分析预测了其相关结构和功能,发现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在昆虫机体的发育和免疫,尤其是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 董青君, 董玉兵, 李卫红, 谢昶琰, 张苗, 李传哲, 陈川, 章安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0.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64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绿肥品种之间的生长差异及其翻压后对水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冬闲田(CK)为对照,选取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3种常见的绿肥品种,进行大田试验,分析绿肥生长期间的性状差异及其翻压后对后茬水稻的产量、品质、养分累积和土壤性质等。结果表明,3种绿肥中株高和生物量的表现均为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紫云英,以光叶苕子最优,适合作为该地区种植的品种;绿肥翻压后水稻产量较CK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光叶苕子翻压后水稻产量达到10.47 t/hm2,比CK高出58.88%;绿肥翻压能够提升水稻的食味值及养分累积,与CK相比,紫云英、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处理的水稻食味值分别提高5.58%、9.46%、11.16%,水稻秸秆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50.88%、42.87%、67.70%,水稻籽粒全氮累积量分别提高17.25%、45.62%、47.74%,水稻籽粒全钾累积量分别提高17.96%、54.28%、48.88%,水稻地上部全磷总累积分别提高11.32%、62.16%、27.41%,全钾总累积量分别提高45.53%、44.73%、64.64%,其中以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综合效果最佳;绿肥翻压能够提升土壤的性质,具有改良土壤肥力的潜力,其中箭筈豌豆处理与CK相比pH提高2.96%、有机质增加10.05%、全氮含量增加4.41%等,紫云英处理与CK相比有机质增加1.43%、全氮含量增加24.25%、全磷含量增加9.20%、速效磷含量增加10.95%。综上,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均较高,其翻压后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食味值、养分累积,推荐作为该地区种植的绿肥品种;紫云英、箭筈豌豆翻压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潜力,箭筈豌豆的效果较好。该研究可为苏北地区绿肥的利用与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车刚, 刘威, 万霖, 衣淑娟, 刘浩, 王启增, 陆博远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39(22): 9-17. https://doi.org/10.11975/j.issn.1002-6819.202305086
    针对水稻棚室育秧环节中苗床平整地缺失高效作业机械的现状,结合寒区水稻标准化棚室育秧技术要求,该研究设计了一种自走式水稻秧棚苗床精平机机电液一体化的自动调平控制系统。调平系统以液压油泵及直流步进电机为动力端,融合机具作业的姿态角数据,利用自动控制策略实时驱动机电式横滚角调平机构及液力式俯仰角补偿装置进行调平作业,保证苗床平整度。采用Simulink模块对横滚角调平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横滚角调平时间为1.62 s,超调量为1.5%,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及精度。将自动调平控制系统嵌入1ZJP-2型苗床精平机进行田间试验,搭载自动调平系统的作业机具横滚角平均值为-1.88°,均方根误差为1.95°,平均绝对误差为1.88°;对照组作业机具横滚角平均值为-2.37°,均方根误差为2.43°,平均绝对误差为2.31°;俯仰角补偿碎土刮板油缸动作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0.145 cm,试验结果表明自动调平系统效果良好,满足稳定控制要求。利用光学水准仪检验平地作业效果,应用自动调平控制作业后苗床高程最大平均标准差比作业前降低了1.05 cm;而无调平系统的苗床高程最大平均标准差降幅仅为0.325 cm,平地作业效率比普通作业方式提高了229%~500%,每平方米内地高程标准偏差S_d值较比常规作业方式降低了268%~384%。该系统提升了水稻棚室育秧苗床平地机械作业自动化程度。
  • 张玉清, 任菲宏, 邓川, 王姣, 李甫荣, 付瑞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9): 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9.001
    为探寻不同水稻品种在黔东低海拔地区不同小气候条件下的种植表现,本试验选择川谷优1378等51个水稻品种在贵州铜仁西部塘头基地和东部坝黄基地开展了展示试验,并对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种植表现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气候差异对水稻种植表现和产量均产生影响,生育期变化受种植区立体气候影响,且与品种适应性有关;各品种株高、穗长等种植表现存在差异,结实率均表现为西部基地低于东部基地;43个参展品种在西部基地的实测产量高于东部基地,增加了9.0~7 047.0 kg/hm2,;7个品种在西部基地种植的产量低于东部基地,降低了60.0~3 979.5 kg/hm2。综合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等表现,筛选出九优27占、宜香优800和中9优2号适合在黔东低海拔西部地区推广种植;晶两优1206、旌优312、玮两优钰占和澳富优287适合在黔东低海拔东部地区推广种植。
  • 杜娟, 曹季禺, 杨瑞, 哈孜拉·赛依里汗, 姚兆群, 张学坤, 张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9): 80-8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9.017
    对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水稻病穗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对分离病原物进行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水稻穗部褐色病斑的病原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致病性测定,分离菌株均可导致水稻穗部出现与采样稻穗类似的症状,且从发病的水稻穗部分离出同样的链格孢菌。该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pH 5~7,最适生长温度29~32 ℃,最适生长光照24 h全光。综上,本试验中水稻褐变穗病是由链格孢菌(A. alternata)引起。
  • 林瑾, 何理琴, 周康熙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9): 101-10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9.021
    本文对红曲中辅酶Q10的来源、产量提升方法、检测方法、提取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为含辅酶Q10的红曲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辅酶Q10是红曲霉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不仅展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还能有效减轻红曲中他汀类成分的副作用。提高红曲中辅酶Q10含量的方法主要有优化发酵条件、选育高产菌株。辅酶Q10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光谱法和色谱法。在提取技术上,主要采用皂化法、超声波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来提取微生物来源的辅酶Q10。目前微生物来源的辅酶Q10被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 陈畅, 刘兴丽, 姜丽霞, 娄德君, 王永超, 祝玉梅, 李诣, 李雯婧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03-112.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4

    为探究松嫩平原易旱区气温、降水变化对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的影响,基于1971—2020年齐齐哈尔市10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产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拟合、多元线性回归和R/S分析法,分析了研究区作物生长季气温、降水长期变化趋势,构建气象因子与玉米、水稻气象产量的关系模型,探索气温、降水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1—2020年,研究区作物生长季及各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变化不显著;生长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各月降水量呈微弱波动上升趋势;生长季及各月气温异常或接近异常偏冷(暖)年份共27 a,冷年主要集中于1970s—1980s,暖年主要出现在21世纪,降水异常或接近异常偏多(少)年份共24 a,主要出现于1990s以后;7月平均气温及8月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存在相关性(p<0.05),7月最低气温及9月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与水稻气象产量存在相关性(p<0.05),表明盛夏至初秋温水条件显著影响玉米和水稻产量形成;未来研究区作物生长季气温、降水条件继续呈暖湿化趋势,玉米、水稻对本地气候资源的利用仍有较大空间。

  • 姚莉, 蔡红梅, 王宏, 刘海涛, 蔡恺, 吴月颖, 张奇, 林超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75-7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8

    本研究采用“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旨在确定四川盆地中部资中县水稻的最佳施肥量,并构建高产施肥模型。通过设置氮、磷、钾3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共1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建立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976。纯氮施用量为215.28 kg/h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为101.40 kg/hm2,氧化钾施用量为104.14 kg/hm2,水稻最大产量为7923.56 kg/hm2;纯氮最佳施用量为196.83 kg/hm2,五氧化二磷施用量为74.81 kg/hm2,氧化钾施用量为102.90 kg/hm2,水稻最佳产量为7867.96 kg/hm2。建立的肥料效应模型可在四川盆地中部类似水稻产区推广,用于水稻生产上对施肥量的预测。

  • Jiacheng Xi, Sanlian Wan, Yue Li, Yuandi Xu, Jing Yang, Ting Zhang, Jiajia Chen, Zhengguang Zhang, Danyu Shen, Haif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1): 3763-3773.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09.027

    稻曲病菌引起的稻曲病是水稻穗部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由于其侵染时期和部位的特殊性,导致稻曲病防治困难。因此,建立稻曲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测技术对阻断病害的发生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LF-RPA)具有省时、简便、假阳性率低、结果可视化等优点。本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鉴定到稻曲病菌的特异基因Uv_3611,将其作为检测靶标,通过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筛选,建立了稻曲病菌的LF-RPA快速检测技术。该技术方法能特异性的检测出稻曲病菌,且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检测的最低灵敏度为10 pg基因组DNA。进一步结合简易的PEG-NaOH核酸提取方法,无需特定的仪器设备,该技术在30分钟内即可快速检测出田间水稻各部位商品化种子中的稻曲病菌。该检测方法可用于田间稻曲病的快速诊断与早期监测,同时可为及时、有效的稻曲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 Jian Lu, Sicheng Deng, Muhammad Imran, Jingyin Xie, Yuanyuan Li, Jianying Qi, Shenggang Pan, Xiangru Tang, Meiyang D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1): 3692-3705.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06

    华南双季稻持续突破总产量纪录,而单季稻的产量潜力未能实现。辐射利用效率(RUE)被认为是谷类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目前尚无关于双季稻的产量差异是否涉及到RUE的信息。为了评估截获辐射(IP)和RUE对华南双季稻区4个代表性品种(象牙香占、美香占2号、南晶香占、软华优金丝)在早季和晚季的地上部生物量、作物生长速率(CGR)和收获指数(HI)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早稻的产量比晚稻高8.2%。早稻的产量优势主要源于较高的RUE决定的更高的每穗粒数和地上部生物量。象牙香占、美香占2号、南晶香占和软华优金丝在早稻种植的每穗粒数比晚稻分别高出6.5%、8.3%、6.9%和8.5%。早稻较高的产量与分蘖中期RUE(R2=0.34)、幼穗分化期RUE(R2=0.16)、成熟期RUE(R2=0.28)和截获光合有效辐射(R2=0.28)密切相关,而晚稻的产量则更多的依赖于分蘖中期的截获光合有效辐射(R2=0.31)和幼穗分化期的截获光合有效辐射(R2=0.23)。较高的RUE有助于早稻的产量提高,而晚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生育早期更高的光合有效辐射。因此,合理调配双季稻的RUE,选择具有较高RUE的品种或调整播期等途径值得更长远的研究。

  • Canping Dun, Rui Wang, Kailiang Mi, Yuting Zhang, Haipeng Zhang, Peiyuan Cui, Yanle Guo, Hao Lu, Hongcheng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11): 3672-3691. https://doi.org/10.1016/j.jia.2023.10.007

    控释尿素CRU的氮素释放与水稻吸收相同步,可以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稻米品质。然而,很少有研究说明施用CRU对光合速率及内源酶活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开展了两年的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CK:不施氮肥;BBF:普通掺混肥;RBBF:减氮20%普通掺混肥;CRF170%控释尿素+30%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CRF2:60%控释尿素+40%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RCRF1:CRF1处理减氮20%;RCRF2:CRF2处理减氮20%),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两年的时间内控释掺混肥(CRBBF)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NRE显著提高,与BBF处理相比,CRF1处理和CRF2处理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1 ~ 5.9%5.6 ~ 7.6%但减氮处理RBBFRCRF2之间差异不显著。CRF1CRF2处理的光合速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显著提高了RuBPCaseRuBisCOGOGATGS的酶活性。此外,在水稻生育后期,CRBBF处理的土壤NH4+-NNO3--N含量显著提高,更符合水稻长生育期的需肥规律。CRBBF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稻米品质。与BBFRBBF处理相比,CRBB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但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及蒸煮品质都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施用CRBBF可以提高NRE、水稻光合速率以及内源酶的活性,保证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充足的氮素营养和干物质积累,进而实现提产增质。

  • 李小梅, 王业文, 王俊义, 王保军, 李小刚, 张羽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2
    本文总结分析了杂交稻品种陕稻12号的特征特性以及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汉中地区种植,具有生育期早、耐密植、抗倒性强、丰产性好和米质优等特征;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大田、精细整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管水、草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和及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研究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
  • 谢长宝, 刘江林, 周贤达, 林茂, 王浩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9-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03
    为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集成了西瓜—水稻—绿肥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本文总结分析了该模式栽培技术要点及效益。利用小拱棚栽培技术,选用早中熟优质西瓜品种,4月上旬定植,6月采收,罢园时将健康瓜蔓留田作为水稻有机肥;水稻选用高产优质中稻品种,软盘育秧,6月底机插,10月底收割;收割前15~20 d撒紫云英种子作绿肥,绿肥生长期间注意排水防涝,第二年3月翻耕还田。该模式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周年效益,促进了西瓜和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减轻了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达到减肥减药的效果,有利于西瓜和水稻的稳产高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 黄茂, 方海, 邓斌, 吴鹏, 张业辉, 覃春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8):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16
    为筛选出适合水稻稻曲病防治的药剂,本试验选择18.7%丙环·嘧菌酯、43%戊唑醇、23%醚菌·氟环唑和24%噻呋酰胺,设置了6个药剂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比较各处理对水稻稻曲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分蘖末期施用24%噻呋酰胺,破口前7~10 d和齐穗期均施用18.7%丙环·嘧菌酯(处理2)的防效较好,小区水稻产量最高,为200.6 kg;分蘖末期施用24%噻呋酰胺,破口前7~10 d和齐穗期均施用18.7%丙环·嘧菌酯 + 43%戊唑醇(处理3)的防效最好,小区产量较高,为189.4 kg。综合来看,建议在水稻分蘖末期使用24%噻呋酰胺300 mL/hm2,破口前7~10 d和齐穗期分别施用1次18.7%丙环·嘧菌酯750 mL/hm2,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稻曲病的发生,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李伟晶, 王洪媛, 徐洋, 李浩, 翟丽梅,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8): 3551-3567.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8.004

    【目的】稻蟹共生是中国北方稻作区主要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水-土界面是稻田系统物质循环热区。研究稻蟹共生系统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旨在深入了解该模式下的水土界面微生态环境演变特征,为稻蟹共生系统水体和土壤生态健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辽宁省盘锦市典型稻蟹共作区选择8个长期水稻单作系统和8个长期稻蟹共生(>20年)系统,基于稻田水土理化指标测定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2种水稻种植系统对稻田田面水和界面土壤(0—2 cm)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河蟹引入减少了水土界面特有微生物群落,田面水和界面土壤特有OTUs数量分别降低27.0%和71.2%,对田面水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界面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2)河蟹引入显著改变了水土界面细菌群落结构组成(P<0.05),增加了田面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0.4%)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9.9%)相对丰度;同时增加了界面土壤球菌门(Planctomycetes)(21.1%)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菌门(Ignavibacteriae)(15.1%)与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21.7%)的相对丰度。(3)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既是2种稻田系统水土界面的核心物种,又是共现网络的关键物种,在稳定微生态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河蟹引入降低了田面水细菌共现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但增强了稻田界面土壤细菌共现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田面水NO3--N浓度和界面土壤pH分别是影响田面水和界面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河蟹引入显著改变了稻田水土界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田面水中营养盐的增加有减弱水体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风险,但稻蟹共生塑造了更加稳定的界面土壤细菌群落,有助于界面土壤的养分物质循环,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

  • 许杨贵, 涂玉婷, 彭智平, 彭一平, 李珠娴, 梁健仪, 黄继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1-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7

    本研究探讨水分管理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影响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方面的作用。通过盆栽试验,以水稻‘合美占2号’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研究AMF对不同镉污染浓度(0.2、1.0、5.0 mg/kg)条件下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菌根处理条件下,随着土壤镉添加量的增加,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水稻吸收镉的含量增加;尤其是与长期淹水比较,干湿交替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镉浓度,促进水稻根系镉吸收和提高秸秆镉含量。然而,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提高不同镉污染土壤的pH,降低土壤镉有效性,抑制水稻根系的镉向地上部分转移,从而降低秸秆镉的含量和水稻对镉的富集效应。尤其是在中度镉污染条件下,添加AMF提高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水稻根部镉的吸收(干湿交替)和镉在水稻根系亚细胞的分布。因此,在长期淹水和干湿交替等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能有效降低镉在水稻地上部分的富集。

  • 陈建晨, 董丽英, 刘沛, 汤翠凤, 宋杰, 向锦茜, 刘树芳, 余磊,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02-107.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54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 肖卿艳, 张露, 阳祝红, 彭德良, 叶姗, 丁中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08-114.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9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损失的影响。通过室外网室盆栽试验,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测定了土壤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旱稻根长、根重、株高、分蘖数、穗长、千粒重和单盆谷粒重与土壤线虫初始种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符合一元回归方程;旱稻产量随着土壤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损失率增加,在初始密度为2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旱稻产量损失率为28.4%,接种密度为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损失率最大,为67.8%;随着线虫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线虫的繁殖系数呈现降低的趋势。利用Seinhorst模型,初始线虫种群密度与相对产量的关系式为Y=0.24+0.76(0.3252)(Pi)。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与旱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对旱稻的危害风险性较高。

  • 郑金艳, 孙乾阳, 张宁, 刘峰, 韩永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121-125.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1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以感虫品种‘台中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采用营养液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的方法设置10、20、30、40、50、60 μmol/L 6个硒浓度处理,以0 μmol/L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硒对水稻生长及取食硒处理水稻对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0 μmol/L硒处理水稻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20~60 μmol/L硒处理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低于对照;水稻硒含量随硒添加浓度增大显著升高;白背飞虱存活率随水稻硒含量增大显著降低;取食10 μmol/L硒处理水稻第4~7天,白背飞虱存活率显著降低。综上说明,10 μmol/L为硒的适宜浓度,既能促进水稻生长,也能降低白背飞虱存活率。

  • 孟庆好, 汝艳, 张瑛, 王琛, 温雅, 法晓彤, 张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7): 52-5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2

    水稻是中国用水量最大的作物,而作物生产水足迹作为衡量一个作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用水量的指标,可以较为准确地衡量出水稻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本研究对水稻生产水足迹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水稻生产水足迹时空特点及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从水稻生产水足迹的时间特征看,总水足迹的总体情况是以增幅较小的速度增加,蓝水足迹受年降水量影响较大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绿水足迹随着年有效降水量总体呈现出不稳定性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动,灰水足迹在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下随着农业生产污染减少而减少;从水稻生产水足迹的空间特征看,总水足迹受地区特点影响显著在全国各地差异较大,蓝水足迹在降水较多、灌溉水用量较少的地区较低,绿水足迹受气候、地形差异影响明显分布不均匀,灰水足迹在较高的施肥量、较低的水稻单产时较高。水稻生产水足迹时空特征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陈伟, 俞倩, 叶正钱, 石艳平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 吕佳佳, 初征, 郭立峰, 李宇光, 刘旭, 丁海玖, 王秋京, 周宝才

    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粳稻生产核心种植区,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发生,严重影响寒地水稻结实率和产量。为了保障国内优质稻米的供应及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针对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并定量评估其对产量的损失。通过整合气象数据、水稻生育期信息、产量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记录,运用多层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致灾因子、作物产量结构与相对气象产量之间的灰色映射关系。据此,建立了寒地水稻多雨寡照复合指数(RSCI)和一个描述复合逆境与产量损失率关联度的模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和历史典型灾害年份数据确定了灾害的临界值和等级,进而形成了评估多雨寡照复合发生导致产量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明确了寒地水稻在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多雨寡照条件下的临界阈值和相应的产量损失率,历史灾情验证显示多雨寡照判识率达到100%,产量损失率判识准确率超过80%。在1958—2021年间,全省水稻不同程度多雨寡照的发生频率呈轻度高于中度高于重度的趋势,且北部农区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农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为定量化评估产量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李杰, 赵雪, 权循光, 钟锋, 胡林伦, 王中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6-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2
    水稻品种永两优206是由7-163S与贵非香占杂交育成,其株型紧凑、叶姿直立,生长态势旺盛;稻米品质达到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二级标准;抗倒、耐热性良好。在2020—2021年的区域试验中,该品种平均产量9 325.6 kg/hm2;202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953.8 kg/hm2。该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食味香且抗性强等综合特性,可在安徽一季稻区及相似区域推广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严格选种浸种、确保功能穗达成、构建群体丰产性和适期收获等,高效制种技术包括安全制种、花期调整和发芽率提升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制种和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高天强, 叶凌凤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22-2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6
    为了探究不同肥料及其用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化肥、有机肥和活性硅钙肥料等,设置多种施肥及用量方案(不施肥、常规施肥、优化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活性硅钙肥),以探究肥料种类及其用量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的灌浆速率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活性硅钙肥2个处理下达到较高水平,且灌浆时间较长,利于籽粒的形成;水稻的光合作用在不施肥和活性硅钙肥2个处理下较弱,在其余处理下较强,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水稻产量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常规施肥>活性硅钙肥>优化施肥>不施肥;稻米品质在常规施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2个处理中处于较优水平。综合来看,推荐水稻种植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有利于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 王振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26-2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07
    本文根据河南范县2013—2023年气候观测资料,对研究区近11年来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从温度、水分和日照3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种植水稻的气候适宜性,和干旱、高温、暴雨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该地年平均温度14.6 ℃,平均降水量618.9 mm,平均日照时数2 041.5 h;水稻生长期(5—10月)的平均温度在15.2~27.5 ℃,平均降水量521.5 mm,平均日照时数1 107.4 h,其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均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针对水稻提质增产,提出开展水稻专题气象服务,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等对策,为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提供参考。
  • 梁顺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59-6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15
    为发挥稻田的多功能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推动高原山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运用为例,详细阐述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在高原山区应用的关键要点,涵盖了选址要求、田埂建设、进排水口设计、沟溜开挖、鱼种投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针对鱼病防治、水位控制、施药准备和科学用药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导。深入分析了稻鱼综合种养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减少成本、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该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实现了降本增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 张向前, 秦学峰, 孙俊铭, 韦刚, 孙连伟, 胡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7): 84-8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7.020
    为比较不同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及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开展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稻生长相对安全,尤以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35 g/hm2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好、药效期长,施药后14 d防效仍在92%以上。水稻生产上建议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35 g/hm2、1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300 g/hm2、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150 g/hm2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600 g/hm2交替、轮换施药。
  • 刘晓敏, 孙志广, 迟铭, 邢运高, 徐波, 李景芳, 刘艳, 卢百关, 王宝祥, 徐大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22-29. https://doi.org/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49

    本研究旨在对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进行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为后续图位克隆该叶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黄绿叶突变体ygl-9108为试材,利用突变体ygl-9108和‘五山丝苗’杂交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粒宽、千粒重和单株谷重均显著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21.5%、21.2%、14.6%、19.2%、11.0%、10.2%、12.9%和52.2%。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突变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大量减少,类囊体结构异常。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表型由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方法,ygl-9108被定位于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两InDel标记11Y39和11Y4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47 kb,该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表明ygl-9108是一个新的黄绿叶调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ygl-9108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翁文安, 邢志鹏, 胡群, 魏海燕, 史扬杰, 奚小波, 李秀丽, 刘桂云, 陈娟, 袁风萍, 孟轶, 廖萍, 高辉,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17): 3350-3365. https://doi.org/10.3864/j.issn.0578-1752.2024.17.004

    【目的】为创新水稻绿色丰产优质高效的无人化旱直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20-2022年连续3年,以中熟中粳优质稻南粳5718为材料,以无人化毯苗机插和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3种栽培方式下水稻生育进程、产量形成、稻米品质特征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小麦收获后,较对照提前2—3 d进行无人化旱直播,水稻全生育期将缩短12—13 d,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生育期缩短是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原因。(2)2020—2022年,无人化旱直播水稻年平均产量为10.5 t·hm-2,与常规毯苗机插相比增产3.0%,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与无人化毯苗机插相比,显著减产5.4%,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减少导致总颖花量的减少,以及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下降。(3)与常规毯苗机插相比,无人化旱直播水稻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降低;食味值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与无人化毯苗机插相比,无人化旱直播水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RVA峰值黏度增高,食味值显著增加。(4)无人化旱直播模式下水稻种植成本降低,净收益较无人化毯苗机插和常规毯苗机插分别增加了1.15×103和0.93×103 元/hm2。【结论】麦茬无人化旱直播可以实现水稻丰产与增收协同,同时改善了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后续仍需进一步优化无人化旱直播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群体颖花量,促进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和各器官干物质向穗部转运,最终实现智慧化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的目标。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