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Month
  • Most Downloaded in Recent Year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1): 81-90.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1.009
    氧化应激是机体内一种有害的氧化还原失衡状态,是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畜禽繁殖障碍、抗病力下降、生产性能与畜产品品质降低等都与氧化应激有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抗氧化应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信号通路是机体对抗氧化应激的最重要防御机制之一,通过调控下游多个细胞保护基因的转录,维持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及代谢和蛋白质稳态,发挥抗炎、抗癌和抗衰老等生物学功能。Nrf2是一种对氧化应激高度敏感的转录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与其负调控蛋白Keap1结合,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被泛素化和降解。氧化应激导致Nrf2与Keap1解离,Nrf2转位到细胞核内,与小Maf(sMaf)蛋白形成异二聚体并识别ARE序列,启动下游目标基因的转录。由于Nrf2处于复杂调控网络的中心,其活性受到多个水平的严格调控,包括转录及转录后调控、蛋白质稳定性调控、亚细胞定位调控和翻译后修饰调控等。作者介绍了Nrf2/Keap1-ARE信号通路的分子结构基础、生物学功能、Nrf2活性调控等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入了解该通路的调控机制,为提高畜禽健康和提供疾病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253-2260.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01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抗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DHAV-3)的北京鸭专门化品系(即抗性品系Z7-R)与DHAV-3易感品系(Z7-S)的脂质代谢轮廓,并筛选品系间差异脂质标志物。【方法】选取2日龄Z7系DHAV-3抗性北京鸭和易感北京鸭各6只,采集血液与肝脏组织,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与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的非靶向肝脏脂质组检测。采用t检验、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和差异倍数(FC)综合筛选品系间显著差异脂质。【结果】Z7-R系北京鸭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磷脂含量均显著高于Z7-S系(P<0.05)。脂质组分析共鉴定到1 532个脂质代谢物,涵盖了脂肪酰(FA)、甘油酯(GL)、甘油磷脂(GP)、鞘脂(SP)、固醇脂(ST)5个大类。共筛选到84个显著差异脂质,其中甘油酯类主要为甘油三酯(TG),且Z7-R系含量均高于Z7-S系(P<0.05);甘油磷脂类主要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和游离脂肪酸(FFAs),且Z7-R系含量均低于Z7-S系(P<0.05)。共筛选到10个显著差异的脂质显著富集到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油酯代谢、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通路中。【结论】脂质组学技术可用于区分北京鸭Z7-R系与Z7-S系,筛选到的10个显著差异脂质物质可作为潜在的DHAV-3抗性与易感性状相关生物标志物。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4): 1466-1479.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4.015
    近年来,随着各界对微生物功能的关注,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反刍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对宿主的营养代谢、免疫功能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肠道微生物受反刍动物的饲粮组成、年龄、基因型等因素的影响,而饲粮组成是影响肠道微生物最主要的因素,若饲粮改变,其中的粗纤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均发生改变,肠道微生物也随之发生改变。反刍动物体内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如瘤胃球菌、藤黄微球菌、牛肠球菌等)对动物机体有积极的作用,而一些有害菌(如梭菌、苏黎世杆菌等)会破坏反刍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使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严重影响反刍动物的健康。此外,除了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反刍动物机体健康外,益生菌和营养素也对反刍动物机体健康起到调控作用,而一般的措施都是在反刍动物饲粮中添加有益益生菌或营养素饲粮,这样既能补充日常的营养水平,也能防止有害微生物的增生,从而保障反刍动物机体的健康。作者综述了影响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因素,以及益生菌和营养素对反刍动物健康生产的作用,旨在为合理调控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273-228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03
    【目的】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α-肌动蛋白1(actin alpha 1,ACTA1)基因敲除的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embryo fibroblasts,PEFs),为后续在细胞水平上探究猪ACTA1基因功能及发掘友好基因座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CTA1基因在巴马小型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背部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7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CRISPOR在线网站在猪ACTA1基因第7外显子区域设计3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并将其连接至pX330载体;通过T7E1酶切检测不同sgRNA活性,选择效率较高且符合目标的载体质粒共转染至PEFs中;利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细胞,并对获得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基因型鉴定和脱靶分析。【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CTA1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设计的3条sgRNA的基因编辑效率分别为24.87%(sgRNA1)、39.59%(sgRNA2)、36.93%(sgRNA3),综合切割位置和基因编辑效率,选用sgRNA1和sgRNA2共转染细胞。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69株单克隆细胞中有20株单克隆细胞发生了编辑,其中单等位基因片段敲除细胞3株,双等位基因片段敲除细胞1株,片段敲除效率为5.8%(4/69)。脱靶分析结果显示,在预测的脱靶位点未检测到脱靶效应。【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成功构建了ACTA1基因纯合敲除的PEFs,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CTA1基因对猪骨骼肌发育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同时为挖掘猪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友好位点提供新思路。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653-2660.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39
    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属于小RNA病毒科萨佩罗病毒属,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与其他猪肠道病毒相似,PS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仔猪对该病毒易感,其可引起仔猪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导致猪死亡,不同毒株之间毒力与组织嗜性存在差异。临床中PSV常与猪捷申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库布病毒等多种病毒混合感染,使其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难度增加,从而加快病毒传播速度。此外,PSV存在的基因重组现象及跨种传播风险,对养猪业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已有核酸水平、蛋白水平、血清学等多种检测方法可用于PSV的实验室检测,已有多种细胞系可建立其体外感染模型,用于该病毒的相关研究。截至目前,PSV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分离鉴定,有关PSV感染和致病机制研究较少且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笔者对PSV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SV的进一步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2): 624-63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19
    【目的】皮山红羊是分布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新发现多羔性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皮山红羊的群体遗传结构及产羔性状受选择信号区域,并对候选基因进行验证。【方法】选择30只连续产2~3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高繁组(high fertility, HF),30只连续产单羔的经产皮山红羊母羊为低繁组(low fertility, LF),对这两个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应用主成分分析(PCA)、系统进化树、群体遗传结构及全基因组扫描(Fst&θπ)等综合分析法确定候选区域,进一步筛选皮山红羊产羔性状候选基因。采用飞行质谱分型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分型验证。【结果】皮山红羊高、低繁殖组群体连锁不平衡(LD)分析衰减曲线相似,系统进化树显示两组群体分化程度不明显。PCA结果显示,两个群体明显聚成一簇,个别个体离群,其位置及相互关系符合进化树结构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设置同时达到Top 1%Z(Fst)值和θπ值的窗口为候选区域,共注释229个强选择信号,HF和LF组注释基因分别为86和143个,其中筛选到42个可能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如MARF1、CHGA、BMPR1B、IMMP2L、CDK14、ZDHHC3、CCDC71、DSCAML1、LIMK2、P2RY14等。经GO与KEGG通路分析发现,GO功能显著富集在钠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钠离子通道调节剂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G蛋白偶联嘌呤核苷酸受体活性等条目,KEGG显著富集通路主要与信号传递、信号通路、物质代谢等通路有关。分型结果表明,MARF1基因有11个SNPs位点在皮山红羊群体中真实存在,其中,g.14023542 T>A、g.14036507 A>G、g.14046123 C>T位点与群体平均产羔数显著关联,且前2个突变位点呈现强连锁关系(r~2>0.3),g.14023542 T>A位点TT基因型具有最多的平均产羔数(1.901±0.675)。【结论】皮山红羊高繁组和低繁组两个群体遗传背景相似,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分化不明显。MARF1、CHGA、BMPR1B、IMMP2L、CDK14、ZDHHC3、CCDC71、DSCAML1、LIMK2、P2RY14等基因可能是影响皮山红羊产羔性状的候选基因。MARF1基因的3个SNPs位点可作为皮山红羊产羔性状潜在分子选育标记。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261-2272.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02
    【目的】预测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的基本功能,揭示MGP基因在秦川牛中的组织表达规律以及在秦川牛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MGP基因对秦川牛脂肪发育调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多物种MGP蛋白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对牛MGP蛋白的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等进行预测;使用油红O染色检验秦川牛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效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GP基因在秦川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的表达特性。【结果】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牛MGP蛋白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99%),与斑马鱼的相似性最低(31%)。系统进化树显示,牛和山羊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的亲缘关系最远。MGP基因编码103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9.27,偏碱性;总平均疏水指数为―0.630,为亲水性蛋白;含有Sec/SPⅠ类型的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属于分泌蛋白;存在5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和4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具有包含γ-羧基谷氨酸(Gla)的GLA_domain;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比最高(55.34%)。油红O染色结果确定了分离培养的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效果良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GP基因在秦川牛心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大肠和肾周脂肪中也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组织(P<0.05);MGP基因在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在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第2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第10天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时间点(P<0.05)。【结论】试验预测了MGP蛋白基本的结构和功能;MGP基因在秦川牛心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小肠组织中表达量最低;MGP基因在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4): 1287-129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4.010
    Snail家族基因编码具有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通过结合下游基因参与了多个生理水平的调控,在上皮-间质转化、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癌细胞迁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Snail家族基因参与了脂肪的生成和脂代谢过程,同时也是肌生成决定因子(MyoD)的下游靶基因,也可能参与了肌肉发育调控。因此,Snail家族基因在脂肪生成、肌肉发育及脂代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影响哺乳动物特别是农业动物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一类重要候选功能基因。作者介绍了Snail家族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基本生物学功能,简述了Snail家族参与Wnt/β-catenin、Notch等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式,总结了Snail家族基因在哺乳动物脂肪生成和肌肉发育中的作用和调控方式。然而,目前关于Snail家族基因在协同参与哺乳动物脂肪生成和肌肉发育中扮演的角色仍待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一般认为发挥转录抑制作用的Snail家族近年来也被发现具有转录激活作用,这种作用是如何实现的仍未知。因此,Snail家族基因在调控动物脂肪生成和肌肉发育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脂肪生成和脂肪水解过程的动态调控及其转录激活作用的发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为解析Snail家族基因在肉质性状形成过程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1): 98-10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1.011
    【目的】研究饮水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岭南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70只21日龄健康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300 g/t 15%金霉素和40 g/t 50%维吉尼亚霉素,益生菌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益生菌(饮水),其中,复合益生菌制剂为1∶1∶1配伍的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各菌种添加量为1.0×10~6 CFU/mL,试验期5周,全程自由采食和饮水。【结果】(1)22~42日龄,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和抗生素组的料重比(F/G)均显著降低(P<0.05);22~56日龄,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和抗生素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提高(P<0.05),且益生菌组死淘率最低,均一性优于对照组与抗生素组。(2)42日龄时,抗生素组回肠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益生菌组(P<0.05),盲肠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益生菌组(P<0.05);(3)益生菌组在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上占有优势,而其他各菌门、各菌属中抗生素组都呈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益生菌组与对照组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结论】饮水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显著改善22~56日龄岭南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有效降低死淘率,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接近抗生素组,有部分高效替抗功能;在肠道微生物方面,益生菌组整体上表现出与对照组更大的相似性,说明饮水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不大。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375-2387.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12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guanidine acetic acid,GAA)和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LA)对绵羊瘤胃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体重相近、体质良好的健康杜湖杂交公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TL,饲喂基础饲粮)、GAA组(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 GAA)、LA组(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kg LA)和MIX组(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 GAA和600 mg/kg LA),正试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瘤胃液,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瘤胃菌群及其代谢物。【结果】在绵羊瘤胃液菌群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GAA和MIX组帕特斯菌门(Patesci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上调(P<0.05);LA和MIX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的丰度显著下调(P<0.05)。在绵羊瘤胃液菌群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LA组奎因氏菌属(Quinella)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糖单胞菌属(Candidatus_Saccharimonas)的丰度显著升高(P<0.05),图氏杆菌属(Turicibacter)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GAA组隆氏菌科UCG-001属(Veillonellaceae_UCG-001)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MIX组瘤胃艾氏梭菌属(Eubacterium_Ruminantium_group)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绵羊瘤胃菌群代谢途径分析显示,GAA组的差异代谢物11-羟基过氧十八碳二烯酸、8-甲氧基犬尿氨酸等主要参与色氨酸代谢通路;LA组的差异代谢物1-磷酸鞘氨醇、二氢神经酰胺等主要参与鞘脂信号通路和鞘脂类代谢通路;MIX组的差异代谢物8-甲氧基犬尿氨酸、单磷酸鸟苷、3-甲基吲哚等主要参与色氨酸代谢通路。【结论】饲粮中单独添加GAA或LA以及组合添加均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功能。该结果有助于揭示GAA和LA作为添加剂的深层次原理。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4): 1603-1616.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4.032
    【目的】探讨丁酸梭菌和丁酸钠对高脂饮食刺激下小鼠精液品质和睾丸组织的影响,为治疗雄性生殖疾病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支持。【方法】试验1:将32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NC)饲喂基础饲粮,高脂组(HFD)、丁酸梭菌处理组(HFD+C.butyricum)和丁酸钠处理组(HFD+Sodium butyrate)均饲喂含60%脂肪的高脂饲料,对照组和高脂组灌胃生理盐水,丁酸梭菌处理组灌胃1×10~8CFU/kg丁酸梭菌,丁酸钠处理组灌胃300 mg/kg丁酸钠,每天1次。试验2:将1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正常饮食补充生理盐水,试验组小鼠通过灌胃补充1×10~8CFU/kg丁酸梭菌溶液,每天1次,12周后处死采样。利用精液检测系统CASA检测精液品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利用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血清睾酮(T)含量,以及睾丸组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活性。【结果】试验1中,与高脂组相比,丁酸梭菌处理组小鼠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小鼠精子活力、A+B级精子数、精子直线运动能力、平均路径速度均显著提高(P<0.05),直线速度极显著提高(P<0.01),小鼠睾丸组织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丁酸钠处理组小鼠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睾丸指数、精子直线运动能力、精子向前运动力、直线速度和摆动性均显著提高(P<0.05),精子活力、A+B级精子数、平均路径速度及睾丸组织γ-GT活性均极显著提高(P<0.01),此外,丁酸钠还显著增加了高脂小鼠血清睾酮含量、ACP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P<0.05)。睾丸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各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并无明显差异。试验2中,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睾丸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睾酮水平显著升高(P<0.05),精液品质及睾丸组织抗氧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丁酸梭菌及丁酸钠可显著升高小鼠血清睾酮含量,改善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提高精子质量和数量,保护睾丸组织结构,有效保护肥胖导致的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损伤。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1): 135-14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1.014
    青贮饲料是利用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将青绿饲料密封、发酵而成,既保留了青绿饲料原有的特点,又便于长期储存,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是其重要的饲料原料。高效利用青贮饲料有利于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科学快速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是合理利用的关键,优质青贮饲料对反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对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方面的相关研究,从感官分析、化学分析(湿化学法、近红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生物学分析(体内法、尼龙袋法、体外发酵产气法、人工瘤胃法)以及综合指标(RFQ、GI_(2008)、CSQI和AHQI)等多个现行评定青贮饲料质量的方法入手,总结了各个分析方法在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时的优势以及影响其评定结果的因素,建议在评定青贮饲料质量时应注重多个方法之间协同作用,从营养含量、饲料消化率等角度对青贮饲料质量进行系统而又全面地评定,为今后评定青贮饲料质量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也为青贮饲料的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8): 3384-3390.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8.036
    在小鼠、猪、牛、羊、人等哺乳动物肠道中含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肠道稳态和宿主健康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紊乱会导致肠道炎症、神经系统疾病、功能代谢障碍等多种疾病,从而对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在不同物种及不同品种间都会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特征,这些微生物的稳态平衡对动物的健康非常重要。现阶段研究发现,粪菌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在恢复肠道微生物失调、干预或重建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FMT这一治疗手段也逐渐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FMT技术的发展,在哺乳动物中通过调控微生物治疗肠道疾病或其他疾病的研究都有了新的方向,而这一技术手段也逐渐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本综述基于FMT在现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总结了其被广泛应用于肠道及与肠道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建立更规范、高效、安全、有益的哺乳动物FMT体系,以及FMT在提高哺乳动物生产性能、养殖、疾病防治等方面提供新参考、新思路。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1): 53-59.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1.006
    CRISPR/dCas9是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建立起的一种用于调控基因组转录与表观遗传修饰的系统,它不仅继承了CRISPR/Cas9系统的精准性,同时还展现出了良好的作用效果。在该系统中dCas9蛋白保留了Cas9蛋白结合DNA的能力而切割功能不复存在。将dCas9蛋白与不同的激活、抑制效应子域和表观遗传调控酶偶联,可以对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修饰进行精确调控。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甲基化、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过程是基因表达的基础,对整个生命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表观遗传与多种疾病和癌症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以CRISPR/dCas9系统为框架的不同表观遗传修饰系统在人类疾病治疗和癌症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简要介绍了CRISPR/Cas9系统的发现过程以及作用原理,主要总结了以CRISPR/dCas9系统为框架的不同调控系统在基因表达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中的应用以及优化过程,以期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9): 3500-3507.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9.024
    野生型p53诱导的磷酸酶1(wild-type p53-induced phosphatase 1,Wip1)是蛋白磷酸酶2C(protein phosphatase type 2C,PP2C)家族中的一员,可以靶向调控机体内多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如p53、MAPK和Chk1/Chk2等,在动物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凋亡、衰老、自噬及DNA损伤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ip1基因缺失会使小鼠生殖激素水平失衡,且该基因通过ATM、Wnt、凋亡和炎症等信号通路影响精子生成过程,导致雄性动物繁殖力下降。此外,Wip1基因还可通过动态平衡调节DNA损伤反应和去磷酸化作用来影响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从而调控雌性动物的生殖。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其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Wip1基因缺失会使病原体敏感性增强,影响T细胞、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及凋亡,进而导致炎症反应。作为原癌基因,Wip1基因通过调控各种信号分子影响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进程及细胞凋亡等,参与肿瘤发生。因此,Wip1基因在动物繁殖调控和免疫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Wip1基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其调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综述了Wip1基因对动物繁殖及免疫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家畜育种、疾病防治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3): 837-84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3.005
    【目的】明确circ-ZNF326的基本特征及对蛋鸭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绿头鸭为研究对象,采集鸭胚肠道并培养小肠上皮细胞,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参考circ-ZNF326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获得circ-ZNF326的部分序列,测序后利用反向剪接位点验证其成环方式。利用PARISTM Kit提取细胞核与细胞质RNA检测其在细胞中的核质分布情况。合成circ-ZNF326全长序列并利用双酶切及T4连接酶将circ-ZNF326全长序列连接在PLCDH-ciR真核表达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扩大培养,提取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circ-ZNF326过表达载体转染小肠上皮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irc-ZNF326过表达后的表达效率,利用CCK-8检测过表达circ-ZNF326对蛋鸭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circ-ZNF326是由ZNF326基因第10、11和12号外显子反向剪接而成,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irc-ZNF326过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表达效率极显著高于空载组(P<0.01)。将circ-ZNF326过表达载体转染小肠上皮细胞,结果发现,circ-ZNF326过载组在24~72 h细胞活力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空载组(P<0.01;P<0.05)。【结论】本试验成功验证了circ-ZNF326的反向剪接与环状结构,证明了circ-ZNF326主要富集在细胞质中,并构建了circ-ZNF326过表达载体,证实了过表达circ-ZNF326可提高蛋鸭小肠上皮细胞的活力,为深入研究circ-ZNF326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蛋鸭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6): 2305-2311.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6.014
    【目的】探究暗斑对蛋鸡蛋品质的影响以及暗斑蛋形成与蛋鸡肠道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00只276日龄、饲养环境相同的济宁百日鸡母鸡,每天09:00收集鸡蛋,统计每只母鸡产暗斑蛋情况,试验期42 d。选择10只连续产1级暗斑蛋率高的蛋鸡为对照组,10只连续产4级暗斑蛋率高的蛋鸡为暗斑组,筛选暗斑蛋与非暗斑蛋各60枚,测定蛋品质;试验于42 d屠宰蛋鸡,采集空肠和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组织形态,测定空肠与回肠组织消化酶、ATP酶活性和抗氧化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暗斑组的蛋壳厚度、蛋壳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蛋黄颜色显著降低(P<0.05);暗斑组蛋鸡空肠脂肪酶、钠钾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回肠淀粉酶、钙镁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鸡蛋暗斑影响蛋品质,导致蛋壳厚度、蛋壳比例增加,蛋黄颜色降低;产暗斑蛋鸡的肠道部分消化酶及抗氧化能力降低,推测暗斑蛋的产生与肠道消化吸收、抗氧化能力存在关联。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4): 1582-1592.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4.026
    高原低氧环境是生物在高海拔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动物高原适应性遗传基础复杂,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基因组、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正选择基因集中体现在低氧诱导因子(HIF)调控通路。目前,动物高原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表观遗传学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影响细胞功能和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研究表明,高原生物经历了长期的低氧适应,表现出了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适应性调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修饰方式,与高原适应密切相关,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功能。HIF作为低氧环境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复合物,其稳定性和活性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直接影响HIF信号通路的功能,而非编码RNA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等表观遗传机制同样也参与了HIF信号通路的调控。深入理解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以及HIF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适应性进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HIF信号通路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4): 1393-1401.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4.021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大围山微型鸡的遗传进化。【方法】以大围山微型鸡与其他18个地方鸡品种及2个国外引进品种为研究对象,每个品种选取公鸡10只,母鸡20只,采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鉴定21个品种基因组SNP,计算大围山微型鸡遗传统计量,分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筛选受选择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在大围山微型鸡群体中鉴定出331 892个SNPs。大围山微型鸡的平均杂合度(Ho)为0.219、核苷酸多样度(Pi)为0.245,近交系数(Fis)为0.107,与其他18个地方鸡种相比遗传多样性呈中度多态。聚类分析发现,大围山微型鸡与瓢鸡、茶花鸡和藏鸡聚为一类,亲缘关系较近,且与瓢鸡的群体分化指数(Fst)最低(0.0929),亲缘关系最近,与河南斗鸡的Fst最高(0.2179),亲缘关系最远。共筛选出200个受选择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在运动、刺激应答、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MAPK等信号通路。【结论】大围山微型鸡遗传多样性呈中度多态,与瓢鸡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筛选出了200个受到选择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代谢、信号传导、颅骨发育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5): 1870-187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5.027
    【目的】研究inlK基因对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以期为有效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为试验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F2365 inlK基因序列(登录号:AE017262),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用于扩增inl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验证缺失株的特异性引物,以同源重组技术构建inlK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旁外侧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缺失株检测。将标准菌株Lm90SB2和构建的缺失株分别培养8、12、24、4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用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用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作为新洁尔灭消毒剂的中和剂,含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硫代硫酸钠+3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84消毒剂的中和剂,设消毒剂+菌悬液、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稀释液+菌悬液(阳性对照)、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阴性对照)6个试验组,进行中和剂的筛选,并检测不同浓度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分别作用1、5、10、20 min时对2株菌的灭菌率。【结果】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缺失株Lm90SB2ΔinlK,且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构成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新洁尔灭消毒剂,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可有效中和84消毒剂。不同比例的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消毒剂在1、5、10 min对Lm90SB2ΔinlK株的灭菌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90SB2株(P<0.05;P<0.01),且在20 min时灭菌率均为100%。【结论】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且对消毒剂抗力减弱。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7): 3007-3016.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4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丁香酚酯(aspirin eugenol ester, AEE)咀嚼片的有关物质,建立一种更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应用于AEE咀嚼片的质量控制研究。【方法】通过HPLC法考察方法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限与定量限、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破坏性试验、耐用性试验及样品测定,综合评价AEE咀嚼片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并以自身对照法计算AEE咀嚼片有关物质的量。选用Phenomenex Luna C18(1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柱温为35℃;流动相以0.5%磷酸水溶液为A相,以乙腈为B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9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AEE咀嚼片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高,被检测峰与其他峰分离度良好;AEE在0.26~26.0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1(n=7);有关物质杂质A在0.25~25.50μg/mL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n=7);AEE与杂质A定量限分别为0.52及0.51μg/mL,检测限分别为0.26及0.25μg/mL;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1%;日内重复性与日间重复性的RSD分别为0.88%及2.50%,稳定性的RSD为1.84%;平均回收率为100.14%(n=9,RSD=1.66%)。破坏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破坏条件下物料基本守恒,物料守恒均在95%~105%之间。耐用性试验表明,该检测条件的耐用性良好,RSD值为1.87%。3批样品中,AEE咀嚼片杂质A含量均<0.5%,总杂质含量均<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AEE咀嚼片中有关物质测定。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2): 521-529.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2.009
    【目的】研究阿魏酸(F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氧化应激吉林白鹅生长性能、脏器系数以及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FA在鹅养殖过程中缓解氧化应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7日龄健康雄性吉林白鹅120只,并随机分成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K组(空白对照组,基础饲粮)、L组(LPS对照组,基础饲粮)和A、B、C、D组(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60、120、180和240 mg/kg FA),在正式试验第14、17、20天时,L、A、B、C和D组腹腔注射0.5 mg/kg LPS,K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21天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屠宰,取心脏、肝脏、脾脏、肾脏、法氏囊、胸腺,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分离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用于测定肠道抗氧化指标。【结果】(1)第1~14天,与L组相比,C组的终末体重(FB)、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升高,而料重比(F/G)显著下降(P<0.05),且除ADFI显著高于K组外,其他指标均与K组差异不显著(P>0.05);第15~21天,与L组相比,A、B、C和D组FB、ADG、ADFI显著升高,F/G显著降低(P<0.05),且部分指标与K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1~21天,与L组相比,B、C组ADG和ADFI显著升高,F/G显著下降(P<0.05),且与K组无显著差异(P>0.05)。(2)脏器系数中D组胸腺指数显著高于L和K组(P<0.05)。(3)十二指肠中,A、C和D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组(P<0.05),且与K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空肠中,C组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且与K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L和K组(P<0.05)。(5)回肠中,B和C组MDA含量显著低于L组,C组GSH-Px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5),且均与K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180 mg/kg阿魏酸能够促进鹅生长,缓解各肠段氧化应激损伤。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418-242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16
    【目的】研究小麦粉碎粒度对1~20日龄817肉公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日龄817肉鸡(公)360只,按体重无差异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饲粮,2个试验组(1.5 mm和2.5 mm组)饲粮添加小麦和非淀粉多糖酶,小麦添加量为25%,分别通过1.5和2.5 mm孔径的筛片粉碎。试验期为20 d,20日龄时测定肉鸡生长性能;采集肠道组织与内容物、胰腺组织及肉鸡血液,测定肠道组织形态、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5、2.5 mm组肉鸡生长性能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5 mm组肉鸡终末体重与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2.5 mm组(P<0.05);(2)两个试验组肉鸡肠道形态均显著改善(P<0.05),且1.5 mm组改善效果优于2.5 mm组;(3)1.5 mm组肉鸡十二指肠α-淀粉酶、脂肪酶和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2.5 mm组肉鸡十二指肠α-淀粉酶和空肠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十二指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1.5 mm组肉鸡空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5 mm组(P<0.05);(4)1.5 mm组肉鸡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2.5 mm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上升(P<0.05);1.5 mm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低于2.5 mm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用不同粉碎粒度的小麦替代玉米(25%替代)对1~20日龄817肉公鸡无不良影响,小麦粉碎粒度为1.5 mm时,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形态、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最佳。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6): 2286-2295.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6.012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整个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菌群可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可吸收代谢物,对维持宿主的健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是肠道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作为介导肠道菌群与宿主各器官之间互作的媒介,广泛参与到宿主的生理活动中,其中也包括骨骼肌。骨骼肌作为机体最大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对于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目前关于SCFAs调控宿主的研究多集中在其他组织器官,调控骨骼肌的相关报道较少。鉴于SCFAs广泛的生理作用和骨骼肌自身的重要性,笔者就肠-肌轴理论、SCFAs的产生途径、转运及其对骨骼肌(质量、耐力、纤维特性)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SCFAs调控骨骼肌这一生理过程的认识,为探索骨骼肌相关疾病的生物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7): 2865-2875.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7.026
    【目的】制备红嘴鸥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 7,TLR7)蛋白多克隆抗体,分析红嘴鸥TLR7蛋白在DF-1细胞中的表达特征,为深入了解红嘴鸥TLR7蛋白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材料。【方法】设计引物扩增红嘴鸥TLR7基因CDS区,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与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LR7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进行重组蛋白体外诱导表达,并对其诱导温度、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进行优化筛选。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价效,利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体特异性。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LR7转染至DF-1细胞中过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红嘴鸥TLR7蛋白在转染DF-1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特征。【结果】红嘴鸥TLR7基因CDS区长约1 182 bp,双酶切结果显示出2组大小不同的2条片段,分别为5 900、1 182 bp(原核表达载体)和5 428和1 182 bp(真核表达载体),测序后表明原核表达载体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体外诱导温度为30℃、IPTG终浓度为1.0 mmol/L时培养5 h得到以包涵体形式大量表达的重组蛋白,蛋白大小为63 ku。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为1∶256 00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染DF-1细胞2 h后即可观察到绿色荧光,随着时间增加绿色荧光密度逐渐增加,且绿色荧光大部分聚集在细胞核及周围,少部分散布在细胞质中。【结论】原核表达的红嘴鸥TLR7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特异性,TLR7蛋白可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11): 4655-4663.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11.033
    目前牛繁殖障碍是影响养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核心场所,子宫微生态失衡不仅可损害子宫内膜功能,而且影响卵巢功能,从而导致不孕,对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近期研究发现,牛子宫内存在微生物群,除了正常菌群外还含有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这些微生物会随着牛不同生长周期和不同临床状况而动态变化。诱发牛繁殖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通过感染上皮细胞或分泌有毒代谢产物破坏生殖道稳态,而正常微生物群可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定植,从而保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因此,微生物群对牛生产繁殖有着重要影响。虽然目前影响微生物群变化因素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已有试验证实激素、健康状况及环境等因素都对牛子宫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造成不同影响。笔者通过对比健康和患病牛子宫微生物构成,并分析了子宫微生物失衡因素,从而为预防与治疗牛子宫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460-2470.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20
    桑叶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富含桑叶黄酮、桑叶多糖、生物碱和γ-氨基丁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多重功能。一方面,桑叶活性物质可以通过结合细菌或与细菌竞争生长所需底物,破坏细菌的结构和遗传物质,从而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在酶的辅助下可以将这些活性物质分解转化为生物活性更高或毒性更低的小分子物质,提升肠道中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肠道内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促进紧密连接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维持动物的肠道屏障功能。良好的肠道状态是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保障。在现如今高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和饲料“禁抗”背景下,桑叶及其活性物质具有维持动物肠道健康等重要功能,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可用于开发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笔者综合阐述了桑叶中主要的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以及桑叶及其活性物质对畜禽和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并对桑叶资源未来研究的侧重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桑叶在畜禽和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1): 220-229.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1.022
    【目的】研究采精员、猪舍温湿度、氨气浓度和光照强度对种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以提高猪精液品质。【方法】选取347头(580±48) d的杜洛克公猪,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共2 966条精液测定记录,采精员做好每天公猪的采精记录,猪舍温湿度、氨气浓度和光照强度参数于每天上午09:00进行测定。使用R软件对采精员记录、环境参数和精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采精员对精液品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8号采精员采集的精液精子活力最高、精子畸形率最低。(2)猪舍环境温度为22~25℃时,精子活力显著高于18.5~22℃(P<0.05),精子畸形率显著低于18.5~22℃(P<0.05)。(3)相对湿度在70%~77%时精子活力最高、精子畸形率最低,与相对湿度在46%~60%时差异显著(P<0.05),与相对湿度在60%~70%时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湿度在60%~70%时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和总精子数都处于较高水平。(4)随着氨气浓度降低,精子活力和总精子数呈现上升趋势、精子畸形率呈下降趋势,氨气浓度2~4 ppm与5~7.3 ppm时精子活力、总精子数、精子畸形率差异显著(P<0.05)。(5)光照强度在90~110 lx时精子活力和直线前进运动精子比例最高,与光照强度为130~164.5 lx差异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精子畸形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猪舍环境参数温度范围为22~25℃、湿度范围为60%~70%、氨气浓度2~4 ppm和光照强度为90~110 lx时公猪的精液品质较高。生产中还应加强对采精员的管理培训,减少精液采集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及细菌污染,为今后研究、修订种公猪舒适环境参数,科学调控猪舍内环境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1): 386-39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1.041
    【目的】研究头孢氨苄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和双序列交叉设计,将22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2组,按30 mg/kg BW分别单剂量口服头孢氨苄片受试制剂Trolevis~?300和参比制剂Rilexine~?300,于给药前(0 h)和给药后0.5、1、1.5、2、2.5、3、4、6、8、12、17和24 h从臂头静脉采血。对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进行特异性、线性、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方法学考察。利用建立好的UP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并用WinNonlin~(TM) 8.1软件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方法学结果显示,在100~5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标准曲线方程为y=10.6828x-176.481;高、中、低3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05.63%、104.35%和102.40%;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15%;检测限为50 ng/mL,定量限为100 ng/mL。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参比制剂组和受试制剂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_(max)分别为(1.77±0.55)和(2.70±4.68)h; C_(max)分别为(28.09±5.09)和(26.82±7.94)μg/mL;T_(1/2)分别为(3.39±1.43)和(3.12±1.05) h; AUC_(0-t)分别为(121.81±25.80)和(116.34±36.30)μg·h/m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药时曲线相似,且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_(max)、AUC_(0-t)和AUC_(0-∞)几何均数的比值分别为99.51%、99.27%和99.30%,其90%CI均在80.00%~125.00%之间。【结论】本试验建立的UPLC-MS/MS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头孢氨苄的浓度测定,且头孢氨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是等效的,临床上均可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2): 693-703.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2.027
    【目的】研究熟地黄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熟地黄多糖用于临床治疗免疫低下疾病或开发相关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36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免疫抑制模型组、黄芪多糖组及熟地黄多糖低、中、高(分别灌胃熟地黄多糖50、100、200 mg/kg)剂量组(PRRPL、PRRPM、PRRPH),每组6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80 mg/kg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造模后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药物,1次/d,连续15 d,测定小鼠体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免疫器官系数、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血清细胞因子含量,观察脾脏和胸腺组织形态学、肠道派氏节数目等免疫指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脾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脾脏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胸腺指数降低,皮质、髓质不清,结构破坏;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γ-干扰素(INF-γ)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脾淋巴细胞滞留在G0/G1期。与模型组相比,熟地黄多糖能极显著降低小鼠的脾脏指数(P<0.01),缓解环磷酰胺造成的脾脏组织损坏,熟地黄多糖各剂量组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P<0.01),熟地黄多糖各剂量组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NF-γ水平(P<0.05;P<0.01),缓解淋巴细胞周期滞留,且高剂量组熟地黄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造模前后及熟地黄多糖对肠道派氏结数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熟地黄多糖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可用于治疗免疫低下类疾病药物和保健品的开发。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6): 2245-2254.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6.008
    【目的】通过研究低氧环境对牦牛(Bos grunniens)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PASMCs)增殖及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初步探究牦牛肺动脉平滑肌对低氧的适应性特点。【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鉴定牦牛PASMCs。试验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采用CCK-8法检测牦牛PASMCs在低氧和常氧状态下0、2、4、6、12、24、48、72、96、120 h的增殖效率;采用ELISA法检测常氧组和低氧组培养24、48、72、96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蛋白浓度。【结果】细胞鉴定结果表明,95%以上的细胞均能表达α-SMA,即分离纯化所得细胞为牦牛PASMCs。CCK-8结果表明,低氧组在72、96、120 h细胞增殖倍数极显著低于常氧组(P<0.01);低氧组和常氧组在72 h的细胞增殖倍数均极显著高于48 h(P<0.01),表明牦牛PASMCs在72 h出现增殖高峰,且长时间的低氧环境能够降低牦牛PASMCs增殖效率。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牦牛PASMCs培养上清液中LDH蛋白浓度在72 h极显著上调(P<0.01);SOD蛋白浓度在72、96 h均极显著或显著上调(P<0.01;P<0.05);CK蛋白浓度在48、72 h均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MDA蛋白浓度在72 h显著上调、96 h显著下调(P<0.05)。在低氧条件下,各时间点上清液中LDH、SOD蛋白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CK、MDA蛋白浓度在24、48和72 h均显著高于96 h(P<0.05)。在常氧条件下,上清液中LDH蛋白浓度在48 h显著高于24、72 h(P<0.05);SOD蛋白浓度在24、48 h均显著高于72、96 h(P<0.05);CK蛋白浓度在24 h显著高于72、96 h(P<0.05);MDA蛋白浓度在48 h显著高于72 h(P<0.05)。【结论】长时间低氧能够增强牦牛PASMCs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损伤,抗氧化作用减弱,细胞增殖效率显著降低,LDH、SOD、CK和MDA 4种蛋白在低氧条件下牦牛PASMCs损伤与抗损伤以及抗氧化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可能与牦牛肺脏血管的低氧适应性有关。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6): 2308-2318.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6.006
    【目的】克隆牦牛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E成员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基因序列,同时探究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其对牦牛肉嫩度的影响提供试验数据。【方法】根据GenBank中牦牛SERPINE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克隆获得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的SERPINE1基因序列全长,并对其结构及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SERPINE1基因表达量。【结果】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全长分别为8 315和8 318 bp,均编码402个氨基酸且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高、低嫩度背最长肌组织中SERPINE1基因非编码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缺失及22个碱基突变(4个碱基颠换、18个碱基转换)。牦牛SERPINE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绵羊、山羊、家猪、人、小鼠的相似性分别为99.26%、99.26%、99.59%、96.94%、97.02%、90.49%、86.52%和80.10%。SERPINE1蛋白是一个含有23个氨基酸信号肽的亲水性稳定膜外蛋白,位于细胞外,具有34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包含1个反应中心环(reactive center loop,RCL)。SERPINE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44.78%)和无规则卷曲(35.32%)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ERPINE1基因在高嫩度牦牛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从高、低嫩度牦牛背最长肌组织中克隆SERPINE1基因全长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为后续研究SERPINE1基因参与调控牦牛肉嫩度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6): 2291-2297.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6.029
    【目的】调查闽粤地区猪细小病毒7型(Porcine parvovirus type 7,PPV7)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混合感染情况,并掌握两地PPV7 Cap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方法】收集闽粤地区69个猪场的432份发病猪血液进行PPV7和PCV2的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的PPV7 Ca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对两地PPV7 Ca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Mega 7.0软件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闽粤地区PPV7阳性率为21.99%(96/432),场阳性率为53.62%(37/69),PCV2阳性率为54.17%(234/432),两者共感染率为13.43%(58/432)。应用PCR方法成功扩增出17株PPV7 Cap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分析发现,17株PPV7 Cap基因序列之间相似性在85.6%~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相似性在85.8%~99.0%。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17株PPV7 Cap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87.6%~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间的氨基酸相似性为82.6%~98.7%。基于Cap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PV7可分为PPV7a~PPV7e 5个主要的进化分支,其中9株属于PPV7a进化分支,3株属于PPV7b分支,4株属于PPV7c分支,仅有1株属于PPV7e分支。【结论】PPV7在闽粤地区广泛流行,并且与PCV2有较高的共感染率,可能为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 PCVAD)的潜在致病因子。闽粤两地PPV7毒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PPV7a分支毒株为目前的主要优势毒株。本研究为闽粤地区PPV7的防控及疫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2, 49(08): 2971-2981.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2.08.013
    【目的】估计杜洛克猪(Duroc, DD)、长白猪(Landrace, LL)、大白猪(Yorkshire, YY)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不同年份育种值变化的遗传趋势,为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性能测定数据为研究材料,其中繁殖性状数据10 963条,包括总产仔数(total number born, TNB)、产活仔数(number born alive, NBA)、出生窝重(litter born weight, LBW)和21日龄窝重(litter weight at 21 days, LW21);生长性状数据25 257条,包括达100 kg体重日龄(age at 100 kg live weight, AGE)和达100 kg体重背膘厚(backfat adjusted to 100 kg, BF)。采用基于动物模型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方法,使用ASRem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育种值估计。【结果】TNB、NBA和LBW的遗传力在0.08~0.20之间,LW21的遗传力在0.02~0.05之间;AGE和BF的遗传力在0.22~0.37之间。繁殖性状TNB、NBA、LBW、LW21的遗传相关系数总体分布在0.20~0.97之间,呈中等偏上正相关;生长性状AGE和BF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布在-0.07~-0.03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杜洛克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大,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的遗传趋势上升幅度较小;生长性状中AGE的遗传趋势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BF的遗传趋势变化幅度较小。【结论】本研究对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繁殖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遗产趋势进行了准确的评估,结果可为该育种场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2): 531-542.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2.011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延边黄牛不同部位牛肉营养成分、重金属及抗生素残留、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头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7月龄延边黄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5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10头牛进行屠宰,取胸肉、眼肉、西冷、上脑和里脊5个部位肌肉样,测定牛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剪切力、肉色、氨基酸、脂肪酸、重金属、抗生素、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牛肉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可以增加牛肉中总氨基酸含量及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总含量,并提高牛肉中棕榈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延边黄牛胸肉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眼肉和里脊部位的红度值显著提高(P<0.05),西冷、眼肉和胸肉中氮氧化合物和无机硫化物类等芳香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牛肉中均未检测到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结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改善延边黄牛胸肉的嫩度及5个部位牛肉的肉色,提高里脊和上脑肉中风味物质的含量,对牛肉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且对牛肉产品安全无害。本研究结果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提高延边黄牛肉品质和安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4, 51(04): 1773-1783.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4.04.044
    【目的】确定广东某肉鸡养殖场疑似沙门菌感染病例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及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广东省某规模化鸡场若干份病鸡的肝脏和肠道样品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试验、invA特异性基因PCR鉴定、16S rRNA鉴定、血清学分型,采用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细菌分离培养可见无色透明、呈细小的露珠样菌落或光滑圆整、透明湿润、中心为黑色的菌落,疑似菌落革兰染色呈粉红色、散在分布、两端稍圆的短杆菌,无荚膜,无芽孢;分离菌生化试验呈产气、底层产酸、产硫化氢呈黑色且斜面产碱变红现象;对疑似菌落DNA进行PCR扩增,invA特异性基因扩增出大小约为285 bp的条带,16S rRNA基因扩增出大小约为1 500 bp的条带,本研究共分离鉴定出8株山夫登堡沙门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多黏菌素B均无耐药性,但对青霉素、头孢氨苄、万古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链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介于87.5%~100%,且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有7株菌均检出qnrS和stcM耐药基因,有1株未检出任何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invA、hilA、sipA、sipC、ssrA、stnP1的检出率均为100%,sopB和ssa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0.0%和62.5%。【结论】本研究分离的鸡源山夫登堡沙门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7种药物敏感,invA、hilA、sipA、sipC、ssrA、stnP1 6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本研究结果补充了鸡源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沙门菌的防控和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5): 2069-2081.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5.034
    【目的】研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对黄羽肉鸡肠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初步机制,为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控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0羽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感染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羽。试验全期,各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于14~16日龄,对照组肉鸡灌服PBS,高、中、低剂量感染组肉鸡分别灌服1×10~9、1×10~8和1×10~7 CFU产气荚膜梭菌,连续灌服3 d。测定感染1和3 d的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空肠和回肠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因子水平,观察空肠和回肠组织病理损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感染组肉鸡的炎性相关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呈不同程度变化,其中高剂量组感染1 d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空肠丙二醛(MDA)含量、空肠和回肠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P<0.05),并降低了空肠和回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量、空肠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P<0.05);高剂量组感染3 d肉鸡血清AKP、ACP和LDH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空肠MDA、谷胱甘肽(GSH)、肿瘤坏死因子(TNF-α)、MCP-1、IL-10、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1)的含量及caspase-1、IL-1β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回肠MDA、GSH、TNF-α、MCP-1、IL-1β、IL-8和IL-10含量及caspase-1、IL-1β、NLRP3和Gasdermin 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中剂量组感染1 d显著提高了肉鸡血清中AKP酶活性和显著降低了空肠SOD酶活性(P<0.05),感染3 d显著提高血清中ACP和AKP酶活性(P<0.05)和回肠GSH含量(P<0.05)。低剂量组感染1和3 d显著提高血清中ACP和AKP酶活性(P<0.05),感染1 d能显著降低空肠SOD酶活性和IL-18含量(P<0.05)。高剂量组肉鸡空肠和回肠黏膜出血,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空肠和回肠肠绒毛有轻微断裂,对照组的空肠和回肠组织结构正常。【结论】1×10~9 CFU产气荚膜梭菌连续3 d感染14日龄黄羽肉鸡,可能通过过度激活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提高雏鸡空肠和回肠组织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雏鸡的抗氧化能力、破坏空肠和回肠肠道组织结构,诱发鸡坏死性肠炎。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3): 1279-1286.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3.042
    【目的】探讨黄芩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作用。【方法】制备黄芩醇提物,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黄芩醇提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耐药消除试验和影印法检测耐药消除率。进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消除前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扫描电镜法观察细菌形态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黄芩醇提物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MIC为41.25 mg/mL,对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率为11.7%~17.0%。黄芩醇提物处理后,大肠杆菌的MIC值由256μg/mL降至16~32μg/mL;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黄芩醇提物处理组细菌表面受损,菌体形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黄芩醇提物极显著提高了大肠杆菌中ompF、fimA、phnE和fhuF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结论】黄芩醇提物能提高ompF、fimA、phnE和fhuF基因的表达水平,破坏细菌表面,提高大肠杆菌敏感性,发挥对安普霉素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作用。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09): 3695-3706.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09.026
    【目的】对猪源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蛋白3(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protein 3,APOBEC3,简称A3)家族的A3Z2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稳定表达A3Z2的IPEC-J2细胞,研究A3Z2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增殖的影响,以期为研究A3Z2的抗病毒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IPEC-J2细胞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法扩增猪A3Z2基因CDS区,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cDNA3.1-3×Flag-A3Z2载体,将其转染IPEC-J2细胞后经G418筛选、有限稀释法和单克隆细胞培养,获得稳定表达A3Z2的细胞株。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鉴定A3Z2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PEDV 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猪A3Z2基因CDS区长843 bp,编码280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32.7 ku,不存在跨膜区及信号肽切割位点,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3Z2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27.14%)、延伸链(17.86%)、β-转角(6.43%)和无规则卷曲(48.75%)构成。通过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表达A3Z2的细胞株IPEC-J2-A3Z2;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3Z2能在IPEC-J2细胞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细胞株IPEC-J2-A3Z2中PEDV 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被A3Z2抑制。【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猪A3Z2基因,筛选获得了IPEC-J2-A3Z2细胞株,证实了A3Z2抑制PEDV复制的作用,为研究PEDV与A3Z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以此为靶点筛选抗PEDV新药提供了思路。
  • Chin Anim Husb Vet Med. 2023, 50(11): 4724-4736. https://doi.org/10.16431/j.cnki.1671-7236.2023.11.039
    【目的】探讨自组方剂珍菊汤对3种不同诱因导致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珍菊汤主要成分及其含量。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能力测定和对5-脂氧合酶(5-LOX)活性的抑制率探究珍菊汤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选取42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进行24 h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及21 d蓄积毒性试验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另选取113只小鼠,其中随机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其余105只随机平均分配至3种药物诱导的急性肝损伤试验,每个试验35只。各急性肝损伤试验内再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阳性药物水飞蓟宾组(Silybin)及珍菊汤高(H)、中(M)和低(L)剂量组,每组7只。Control和Model组连续灌胃生理盐水14 d;阳性药物Silybin组按50 mg/kg剂量连续灌胃14 d;珍菊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生药浓度10.0、5.0和2.5 g/kg连续灌胃珍菊汤14 d;第15天分别以四氯化碳(CCl_4)、对乙酰氨基酚(APAP)和酒精(Alcohol)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于第16或20天剖解,检测肝脏病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炎性因子及肝脏特异性基因miRNA(miR-122)变化。【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得出每1 g珍菊汤组方中含有芦丁0.27 mg,木犀草苷2.72 mg,异绿原酸A 0.26 mg,盐酸小檗碱0.28 mg。珍菊汤DPPH自由基清除半数抑制浓度(IC_(50))和羟自由基清除IC_(50)分别为2.394和104 mg/mL,总还原能力为3.73±0.04,抗炎率为75.97%±3.11%。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和蓄积毒性试验表明珍菊汤安全无毒。CCl_4、APAP和Alcohol所致急性肝损伤病理模型中,Model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病变,不同剂量珍菊汤组和阳性药物Silybin组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与Model组相比,珍菊汤高剂量干预后,肝脏血清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显著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升高(P<0.05);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肝脏miR-122基因显著降低(P<0.05)。【结论】珍菊汤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组方药物,灌胃10.0 g/kg能够显著改善小鼠肝脏病变,提高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对CCl_4、APAP和Alcohol所致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