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Article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 Agric Res Envir. 2024, 41(03): 585-591.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3.0266
    为了探究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空间分布进而实行分区施肥,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草莓产业为例,利用长丰县的测土配方项目收集了1 986个土壤采样点位的有机质数据,借助普通克里格(OK)、随机森林(RF)、随机森林残差克里格(RFRK)3种预测模型,结合与土壤形成相关的地形、植被等6个环境协变量,对研究区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绘制空间分布图,并依据有机质含量划分施肥分区,针对各个分区提出不同的草莓施肥方案。结果表明,3种模型所预测的土壤有机质总体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有机质总体含量为8~30 g·kg~(-1)。根据土壤有机质的丰缺程度,将有机质含量为15~25 g·kg~(-1)的地区划定为中等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45.0~52.5 t·hm~(-2);有机质含量高于25 g·kg~(-1)的地区为低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37.5~45.0 t·hm~(-2);有机质含量低于15 g·kg~(-1)的地区为高施肥区,建议施用农家肥52.5~60.0 t·hm~(-2)。本研究根据预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划定草莓施肥分区、制定施肥方案,为不同地区的草莓种植提供指导和参考。
  • J Agric Res Envir. 2022, 39(02): 346-355.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1.0340
    室内燃用煤炭和生物质等固体燃料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全球每年约数百万过早死亡可归因于室内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暴露。为分析固体燃料使用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Core Collection)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挖掘,讨论了发文数量、期刊、关键词等的特征及变化趋势,重点探讨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热点。结果表明,领域内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指数上升趋势,说明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研究发表在Indoor Air、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专业或综合类环境期刊。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居前列。清洁炉灶、清洁能源、黑碳和PM2.5是领域研究中较常涉及的关键词。污染暴露的健康危害、清洁干预、健康和气候共同效益是今后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建议围绕“污染-暴露-健康风险”的过程链,开展系列研究以支撑相关人群健康保护。
  • J Agric Res Envir. 2023, 40(05): 1180-1189.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3.0116
    乡村作为以农林渔牧经营为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与补偿,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乡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景观作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路径。通过梳理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的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辨析其空间范畴、要素与功能、权属与生态权益等基本框架,厘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的基本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市崇礼区石窑子乡为例,构建涵盖韧性评估、保育修复、价值转化、管控能力的乡村生态景观营造路径,针对林草交错地区的乡村生态条件和村庄发展特点,进行生态景观的韧性评估,划分林草植被恢复、农林机制重塑、村庄聚落人居3个区域,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生态管控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优化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参考思路。
  • J Agric Res Envir. 2022, 39(02): 364-375.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1.0773
    为了分析阐释我国不同气候带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点,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374个典型村庄调查,通过SPSS 26.0对乡村绿化美化模式同质集群进行聚类分析,基于Python编程语言构建基于自然断点法原理的分类程序对同质集群的主导模式、各气候带主导同质集群进行分析,得到与乡村所属气候带具有相关性的10组乡村绿化美化典型模式的基础模式组成、模式特征及气候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组同质集群中,村庄聚落及周边绿化美化作为主导模式出现的频次高于村庄全域绿化。村庄聚落绿化美化以四旁绿化、居民庭院景观等类型为主,村庄全域绿化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以风景林营造、古树名木保护、乡村公园与休闲绿地建设、路旁水旁绿化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原气候地区以经济林果、观光园、乡村旅游为主。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聚落人居环境营造、蓝绿空间保护利用、特色农林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4类功能导向下,全国不同气候带典型村庄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特色。
  • J Agric Res Envir. 2023, 40(03): 716-727.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22.0377
    农旅产业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渠道。新发展理念背景下,福建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选取2009—2019年福建省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依据“三生”理论采用组合赋权法构建农旅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Geoda和STATA软件从时空角度分析农旅产业耦合发展水平、空间相关及空间聚集特征并探讨影响农旅产业耦合的因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旅耦合协调度总体曲折向好发展,实现“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六级逐步跨越;福建省各地级市农旅产业融合效应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莫兰指数呈现“W”形的波动变化,聚集类型由低-低聚集向低-高聚集再向高-高聚集后呈高-低聚集变化,最后再进入低-低状态,开始新一轮循环;从影响农旅产业融合效应的因素来看,资源供给、人才要素、科学技术、政府支持、产业带动、生活水平及需求升级均对农旅产业融合存在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推动农旅产业融合过程中,可以通过平衡好农旅产业协调、重视现代化农业建设,统筹好农旅空间规划、促进要素资源相融合和发挥好农旅融合机制、加强内外部正向因素等措施来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