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栏目: 畜牧·兽医 栏目: 畜牧·兽医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 zh-cn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CN/current.shtml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 5 <![CDATA[间歇温度处理对育成蛋鸡采食及肠道发育的影响]]>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CN/abstract/abstract56977.shtml 【目的】 研究环境温热对家禽采食的影响,补充蛋鸡饲养过程中的参数缺失,为蛋鸡的正确饲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1周龄的伊莎褐蛋鸡360只,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正式试验前将试验蛋鸡分别转入5间智能环控鸡舍预饲1周。采用标准笼养,每笼3只鸡。鸡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育成期每天光照8 h(9:00 — 17:00光照)。分为对照组和4个处理组,对照组保持基础温度22℃不变;4个处理组采用每日间歇温度处理,即每天10:00 —18:00期间分别进行24℃、26℃、28℃、30℃的温度处理,其余时间恢复到基础温度22℃(升温与降温时间均在1 h以内)。试验期8周。试验蛋鸡自由采食和饮水,每周统计采食量,每两周采集一次样品,每组随机挑选12只鸡,称重后断颈处死,称量腺胃重量,以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重量与长度。采集下丘脑、腺胃和十二指肠样品于液氮中速冻,-80℃保存。试验结束前连续3 d分别在热处理期和非热处理期统计采食量。【结果】 在试验的前4周,与对照组T22相比,T30组的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在试验后4周时,T24组的采食量显著高于T28组和T30组(P<0.05)。在热处理期,T30组的采食量显著低于T22和T24;在非热处理期,T30组的采食量显著低于T22、T24和T26组(P<0.05);各组热处理期的采食量均显著低于非热处理期(P<0.05),并且保持T24组采食量最高,T30组采食量最低。通过统计器官指数,发现在16周时,与T22组相比,各处理组的腺胃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18周时,与T22组相比,T30组的空肠指数显著降低,且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20周时,与T22组相比,T24组的腺胃指数、空肠指数和回肠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空肠指数显著高于T30组(P<0.05)。检测食欲基因的表达,发现在14周时,与T22组相比,各处理组下丘脑NPY(Neuropeptide Y)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T30组下丘脑AgRP(Agouti-related prote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30组十二指肠CCK(Cholecystokinin)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20周时,与T22组相比,T24组下丘脑CART(Cocaine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T24组腺胃ghrel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育成期环境温度保持在24℃可以促进蛋鸡胃肠道的发育,提高下丘脑中促食因子NPY的表达,抑制下丘脑抑食因子CART和腺胃ghrelin的表达量,有利于蛋鸡的生长发育。而30℃高温处理会对蛋鸡的肠道造成损伤,抑制下丘脑促食因子AgRP的表达,同时促进十二指肠抑食因子CCK的表达,从而抑制蛋鸡采食,降低采食量。

]]>
<![CDATA[非洲猪瘟病毒MGF110-5L-6L蛋白诱导宿主细胞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形成的作用机制]]>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CN/abstract/abstract56978.shtml 【背景】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发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头号杀手”,至今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病毒作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必须通过“劫持”宿主翻译系统为病毒蛋白合成服务。其中翻译起始因子eIF2α作为翻译调控的核心节点,控制细胞应激反应和翻译重编程走向,对病毒毒力、嗜性、致病性及免疫逃逸等具有重要影响,eIF2α磷酸化调控无疑是病毒与宿主细胞竞争翻译资源的重要阵地之一。然而,关于ASFV编码蛋白与eIF2α磷酸化作用关系的认知极度匮乏。【目的】 探究非洲猪瘟病毒MGF110-5L-6L蛋白对宿主细胞翻译阻滞和促进应激颗粒形成的作用机制,为深入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前期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和绿色荧光报告载体,筛选发现外源表达MGF110-5L-6L极显著上调eIF2α磷酸化水平的基础上。选择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和猪肾细胞PK-15作为研究用细胞系,利用质粒转染和特异性化学药物处理等方法,结合免疫印迹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测技术,验证了MGF110-5L-6L蛋白与eIF2α磷酸化及其下游翻译效应之间的功能关系。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等,研究了MGF110-5L-6L蛋白与诱导细胞应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证实外源表达ASFV多基因家族蛋白MGF110-5L-6L能够显著增强细胞内eIF2α磷酸化水平及激活转录因子ATF4表达量,诱导综合应激反应的发生;还可诱导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并通过活化PERK和PKR激酶来诱发eIF2α的磷酸化,进而导致细胞蛋白翻译阻滞和应激颗粒形成。进一步证实,MGF110-5L-6L蛋白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基序,且主要定位于内质网,少量分布于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还可诱导高尔基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亚细胞定位及形态出现显著改变,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内质网腔中氧化还原稳态、蛋白分泌途径或相关膜性细胞器发生等创造应激条件。【结论】 报道了ASFV早期蛋白MGF110-5L-6L的结构、亚细胞定位及其潜在功能特征,揭示了MGF110-5L-6L蛋白与eIF2α磷酸化和宿主细胞蛋白翻译系统之间的功能关系,为深入认识ASFV的病原生物学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参考。

]]>
<![CDATA[羊腧穴Telocytes形态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http://journals.caass.org.cn/zgnykx/CN/abstract/abstract56979.shtml 【背景】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而腧穴又是经络线路上的关键节点部位,为中医针灸的实施位点。但是关于腧穴的结构基础与形态组成众说纷纭,未能科学阐明。远细胞(telocytes,TC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间质细胞,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是潜在的经络实质细胞,但腧穴处TCs的特征及其分布需要进一步阐明。【目的】 分析腧穴和非穴皮肤结构差异,探究腧穴TCs的形态特征,解析TCs与其周围成分的结构联系,为中医针灸治疗的细胞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选择5只成年健康湖羊为试验对象,采集百会(Du20)、曲池(LI11)、三阴交(Sp6)、膻中(Ren17)、承浆(Ren24)、耳尖(EP4)等腧穴以及背部和腹部非穴皮肤组织。使用蛋白标记物CD34和Vimentin标记TCs及其突起(telopodes, Tps)、TPS标记肥大细胞、PGP9.5标记神经、TSG101标记胞外囊泡。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皮肤腧穴和非穴处的结构和微细成分组成,并使用ImageJ和Image-Pro Plu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形态定量分析,探讨TCs及其相关结构在腧穴和非穴的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TCs的形态特征和立体结构特点,进一步分析TCs与这些结构之间的形态联系,从而确定腧穴的超微形态和物质基础。【结果】 腧穴与非穴的皮肤均具有毛囊、皮脂腺、汗腺、竖毛肌等皮肤衍生物以及神经、血管、肥大细胞、胶原纤维束等结构,但腧穴处神经、血管、肥大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非穴(P<0.05)。更为重要的是,在腧穴皮肤中分布着具有细长管线状突起的TCs,并且显著多于非穴(P<0.05)。作为腧穴间质的整合者,TCs之间以及TCs与各形态之间具有广泛联系(包括缝隙连接以及胞外囊泡等),形成一个结构网络体系。超微水平上观察到TCs突起的典型串珠样外观,由膨大部(podom,Pd)和细长狭窄部(podomer,P)交替排列组成。膨大部胞质中分布着发达的线粒体,加上Tps之间的细胞连接,以及TCs表面及其周围的大量胞外囊泡(显著多于非穴(P<0.05)),保证了TCs在腧穴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同时TCs与皮肤衍生物之间的结构联系,也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黄帝内经》中腧穴与皮肤衍生物的关系。【结论】 腧穴与非穴的结构组成基本相同,但腧穴TCs及其Tps、胞外囊泡、神经、血管、肥大细胞等的分布数量显著多于非穴;TCs及其Tps具备联络各系统成分的形态功能,是腧穴不同结构的介导者或整合者;TCs之间的细胞连接、发达的线粒体以及胞外囊泡等具有细胞通讯和能量产生的结构基础,与中医“气血”的形态物质相对应。

]]>